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赖徽荣

客家赖氏根在宁都 桴源赖氏族谱谱序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2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零陵

芝山、永州、零陵,一地三名。地处潇湘二水汇合处。历史悠久,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零陵自然资源丰富。零陵是湖南省商品粮食生产、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区之一和湖南省重点产锰区。年产粮食31.7万吨,出栏牲猪八60。5万头,拥有油茶林23万余公顷,杉木、楠竹、国外松等用材林40多万立方米。锰矿储量达4400多万吨,占全省四分之一强,为首钢、武钢、宝钢的原料供应地。异蛇产业年产蛇400吨,蛇酒500多吨,为全省最大的养蛇基地和全国有名的“异蛇之乡”,异蛇产业被列为国家财政部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和全省十大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异蛇酒被确定为1999年全省重点扶持的十大农业名牌系列产品之一。
  零陵区位优势明显。芝山距零陵机场7公里,207、322国道、衡昆高速公路、省道1830线(永连公路)贯穿全境,洛湛铁路零陵段即将动工建设,国家投资兴建的太澳高速公路现已立项批复,建成后也将贯穿零陵全境,湘江、潇水流经境内,水上交通便利;各类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均在零陵设立了分支机构,金融业兴旺发达;专本科院校集中在零陵,教育事蓬勃发展。
  零陵旅游资源丰富。零陵是湖南省十大旅游区之一。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风景名胜130多处,“永州八记”胜迹闻名中外,“潇湘夜雨”景观蜚声全国。
  零陵经济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
  今日零陵,瞭以崭新的面貌,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迎接八方来客。区委、区政府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零陵投资兴办实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2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山脉北麓,是全国唯一与广东、 广西两省相毗邻的地区。全市面积2.24万平方公里, 居全省第二位。人口560万,是我国瑶民的主要聚居地和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辖零陵、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宁远、蓝山、新田、江华九县。地形以山丘为主体,丘、岗、平俱全,是全省热量条件最优的地方,年均气温约18℃,无霜期长远290-311天,年降雨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土壤自下而上依次为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境内西北越城岭、西部都宠岭、南部萌渚岭三大山系大体呈南北走向分布。 都宠岭峰顶韭菜岭海拔2009.3米,是境内最高峰嶷山舜庙,为历代帝王“朝祭”圣地,“尧天舜日”名贯天下,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更使九嶷蜚声中外。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峰小峰连中峰,当天削去青芙蓉”,山奇、树奇、泉奇、云奇、佛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浯溪碑林,保存完好的摩岩石刻有505块,其中“摩岩三绝”——《大唐中兴颂》石刻,为天下三绝之首。宁远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最为完整仅次于曲阜文庙。道县月岩,其岩形浑园,入洞仰视,自东看象“上弦月”,自西看象“下弦月”,从洞中看,蓝天当顶,园如满月,故名“月岩”。江永千家峒,世界瑶族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无数迁居外地和侨居海外的瑶胞先不断这里寻根祭祖。江华千里瑶山,山清水秀,风情独特,住吊脚楼、饮瓜箪酒,为崇尚自然的旅游佳境。
   历史上,永州是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谪居10年,寄情于永州山水,写出了名扬千古的《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名篇名著;宋代文豪欧阳修的“画图曾训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和诗人陆游的“挥豪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等不朽名句脍炙人口。还有唐代文学家元结、“草圣”怀素、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诗人黄庭坚、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清代大诗人、书法家何绍基,以及司马迁、李商隐、寇准、米芾等历代名人为永州留下了大量的诗、铭、书画、崖刻,给永州增添了无穷神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22: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郡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南)。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居摄元年(6),王莽改零陵郡为九疑郡,仍隶属荆州。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改九疑郡为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位于今永州市北1公里),仍属荆州。汉献帝建安三年(198),荆州牧刘表攻占零陵,零陵境域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以诸葛亮督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事及赋税,零陵属刘备的势力范围。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言和,双方以湘水为东西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零陵、武陵以西属蜀汉。
    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分零陵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市)。吴末帝宝鼎元年(266),析零陵郡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划出零陵郡北部置邵陵郡(今邵阳市);零陵、营阳二郡属吴荆州之地。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吞并东吴,分全国为19州,废营阳郡人零陵郡,属西晋之荆州。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析荆州、广州所辖9郡置湘州,零陵郡属之。
    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仍治营浦,属湘州。安帝义熙十二年(417),废湘州,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零陵、永阳二郡属湘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零陵、永阳二郡,因零陵郡治西南有“永山、永水”之名者,故置永州总管府,永州之名始称于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零陵郡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改营州为道州。贞观十年(636),分全国为10道,永州、道州属江南道。贞观十七年(643),撤道州并人永州。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复析永州置道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永州、道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永州为零陵郡,道州为江华郡,全称永州零陵郡、道州江华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永州、道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23: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遂昌赖氏

在路边的一个小店里,我们询问是否有赖姓,是否有老房子。一位现年73岁,1933年出生)的老者答曰:“我姓赖,名叫赖广能”,追问,得知当地赖氏确为闽汀移民之后代。

  赖广能老人非常热心地带领我们进村参观老屋。每一幢百年以上的老屋都破败不堪。再询问宗祠,赖广能说:“有的”,带领我们来到一所名叫“忠合堂”的赖氏宗祠。赖氏宗祠保存基本完好,“由闽汀徙浙隶振家声”的对联显示他们的源流是在“闽汀”。据新修县志记载,石坑口的赖姓于雍正元年(1723)由闽汀赖坊迁来。赖广能说,为座祠堂在一世祖时即已建立。一世祖是康熙年间迁入的。

  对于老百姓所说祖先迁入时间,通常依靠三种方式确定。其一,家谱;其二,墓碑;其三,据辈份推算。赖广能带领我们来到离村大约有1公里远的二世祖的墓地,墓碑上写明二世祖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享年88岁。

  赖广能老人说,他们是耕读传家。一世祖迁来时,就建了祠堂和大屋,当时当地人烟稀少,有“猛虎跳墙”的说法,查新修县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西乡十九都虎患,三五成群,突入村庄,伤残人畜。十九都大致是现在的石练镇。由此可见当地人烟之稀少。闽汀移民迁入此地,以种靛为主业,生活条件相当好,人口迅速繁衍,使得他们有力量在很短的时间重建宗族,并建设宗祠。

  在以前的研究中,我曾经计算过,在浙江南部山区,如果以建立祠堂和修撰族谱作为一个宗族建立的标志,平均要有200年时间。在移民的一世祖手中,建立祠堂,在我看来,几乎就是不可能之事。里本来供奉有历代祖先的牌位,经过文化革命的破坏,仅存五世和七世的谱系。赖广能属于第八代。粗略计算,第七代只有40-50人。如果以三代人口同时生存计算,清代后期的赖氏家族大约只有200人。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赖氏宗祠不大可能建于一世祖手中,即不可能是在康熙、雍正甚至乾隆年间建立的。

  赖氏家族与福建赖坊的联系很密切。1948年,听说家乡的祖坟被程姓人所占,赖家要与程家人打官司,以争回风水好的坟地,在浙江这边的赖姓人还筹钱寄回去打官司,由于没钱,将二世祖坟墓周围的树砍了去卖钱。赖广能的哥哥寄钱时将地址错写成了赖长村,信件被退回。由于金圆券贬值,退回的钱也没有用了。最近几年,福建古田那边还有人送族谱过来,他们的族谱都是在福建那边修的。

  赖广能老人听说我们有计划考察福建上杭赖坊,便对我们说,他年青时当兵跑过许多地方,但一直没有回到上杭老家。如果有机会,他十分愿意与我们同往上杭赖坊探亲访古。我想,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策划一次与新闻界合作的移民返乡之旅。

  赖广能老人的兴致高极了,坚持要带我们考察大约2公里以外的另一个客家移民村庄——柳村村。柳村村的大姓是上官氏,上官族谱的谱序抄录后贴于祠堂右侧之墙。据此可知以下事实:康熙四十五年鼎一公迁来遂昌县石练镇黄皮村高坞谋生,康熙五十四年回福建省长汀县下官坊携带家眷同来,直到乾隆初年才迁到柳村居住。上官家族中出了一个令族人骄傲的上官育侨,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宣统二年,县学武生,中咸丰戊午(1858年)科举人,光绪十三年到福建办理军政公务,曾回长汀县下官坊村祭扫祖墓,在祖坟旁立“木本水源”四字。上官宗祠门竖立的水泥旗杆,是新立的,然础座上的“上官育侨”四字,则是清代的。上官宗祠现已列为遂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潮汕赖姓源流

聚居普宁揭阳饶平潮安等地;全国列第98位大姓,人口约250万

    姓源久远多变

    赖姓渊源久远。(1)源出姜姓。炎帝后裔有一支是烈山氏,商代在山西介休建立厉国。周武王灭商,厉国南迁河南鹿邑东的赖乡,古时烈、厉、赖相通,厉国亦称赖国,受周武王封赐,为赖子国。春秋时被楚灭,裔孙以原国名称赖氏。(2)系出姬姓。周武王灭商,论功行赏,大封诸侯,其弟姬叔颖封于赖国(今湖北随县),至西周景王7年(前538)被楚灵王所灭,国人被迫迁往鄢陵(今湖北宜城),子孙遂姓赖,奉姬叔颖为得姓始祖。郡望颍川、南康、河南。明代列为第112位大姓,当今排在第98位,约占全国总人口0.18%,约250万人。

    历史上由于赖国被楚所灭,赖姓人在逃亡中曾改姓罗、姓傅,所以国内有些地方罗、赖、傅三姓联宗。到了汉代,由于战乱,赖姓大批南迁,从河南迁徙到浙江松阳。东晋隆安2年(398)赖庄之子赖遇任江东太守时,奏请朝廷准许他以松阳为府第,皇帝恩准并御笔题写“松阳世家”匾赐赖遇,赖氏便成为当地的望族。其后裔迁江西宁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及广东之程乡(今梅州)、镇平、平远等地。

    明代先后入潮

    赖氏子孙赖朝英任福建汀州宁化知县,定居宁化县石壁乡城田心为开基祖,其裔孙于明初迁入广东海阳县上饶上坪村(今饶平上饶镇)置业创基;另一支在海阳县新丰葵坑、蔡子角(今饶平)等处另立村寨,繁衍生息。

    赖洪和,福建诏安县人,于明朝中叶迁徙入潮,在潮阳县贵山都官田赖厝乡(今谷饶镇)开基创族,至清末同治10年(1871)裔孙赖明初移居黄陇都司马浦下乡(今司马浦镇)定居创业。

    赖龙渠,先祖于明代由福建迁入揭阳县坡洋开基,至明朝末年赖龙渠由揭阳县坡洋迁往潮阳县黄陇都埔尾(今两英镇)另创基业。

    樟林造船如鱼得水

    赖氏入潮还有一支,赖英强兄弟4人于清初由福建莆田分别迁徙入南澳云盖寺(今云澳)、海阳县金石村(今潮安金石镇)、澄海县港口村(今澄城镇)、澄海县东陇村(今东里镇)建村立寨。当时东陇、樟林已是对外通商口岸,红头船频繁来往于南洋群岛及国内北方各港口,造船业盛极一时。赖奕强、赖奕明原在莆田时就是有名的造船工匠,来到此处恰似如鱼得水。虽是辛勤劳作,滨海之地利于安居立业,生齿繁衍,兄弟俩便成为两地赖氏开基祖。

    潮汕人口12万多

    潮汕赖姓人口约12万多人。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6500人;潮阳区约2000人,分布谷饶、河溪、贵屿、海门及城南、棉北街道;潮南区3800多人,其中两英约3500人,余下分布司马浦、陈店、仙城等镇;澄海区约800多人,分布澄城、东里等镇;南澳约1300人,遍布全岛;揭阳榕城区约1200人;揭东约1500人,分布龙尾、新亭等镇;揭西约1800人,分布河婆、棉湖、东园等镇;普宁约6万多人,聚居流沙、梅林、梅塘、麒麟,遍布各镇;惠来约5000人,分布仙庵、葵潭、惠城等镇;潮州湘桥区约2000人;潮安约1万人,分布归湖、金石、凤塘等镇;饶平约2.5万多人,分布黄冈、钱东、上饶、联绕、饶洋、新丰、柘林等镇。

    潮汕赖姓人物有首任中共潮梅特委(汕头地委)书记赖先声,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等。


出处:《潮汕百家姓》 作者:庄敬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9: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驿前镇地处闽赣要冲,是明清时重要的官道和商道,因地处梅驿古道之前,故名驿前,始建于东汉。镇上至今遗存的古建筑群,仍保留着闽赣文明的特色,是考据闽赣文化交流的宝贵遗产。最具特色的“清吸盱源”大屋宛若一艘楼船栖居盱江之源。居住在镇上最大的赖姓家族被称为“平西望族,盱水名宗”,自唐贞观年间由宁都迁居此地,算来也有千余年的历史,赖氏家族中在明永乐年间有赖巽、赖瑛先后考上进士,均授监察御史职,一以“铁面御史”著称,一以“贤能御史”称誉。苏东坡曾有诗赞赖氏家族“三五直道在斯人,澜倒茫茫挺万身。草野光风无气味,玉堂翰墨有精神。”

  最是一年夏日荷花盛开季节,到驿前看荷花是纳凉消暑与放遣心迹兼得的好选项。赏莲赞莲之余,品莲又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有道是“莲花烂漫开不尽,一身是宝任尔裁”,驿前的荷花盛开时,十里花香扑鼻,清幽俊赏让人流连忘返。还是赖氏家族的诗人更能妙笔生花,将家乡的莲子莲景抒写得如乡情般活脱宜人:其一《赞驿前莲花》“梅驿堪称花魁乡,莲荷君子独争芳;形态艳丽献多彩,气质幽香飘满庄。终日撑起碧绿伞,老年脱去粉红妆;生时纯洁不沾污,故后英姿名照扬。”其二《赏驿前莲景》“处处莲景梅驿乡,迢迢奇境远传芳;茫茫花叶饰山水,阵阵幽香贯农庄。渺渺碧波天合色,浩浩红锦地修妆;时时洒雨洗新貌,日日辉煌自古扬。”虽不及汤翁咏荷的才情神韵“春风放门好杨柳,夜月出水新芙蕖”,却也质朴淳厚得如村妇不事妆饰,有一种自然的乡土气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伐客家战将--赖世璜

武昌起义的爆发,吹响了推翻清朝封建体制的号角,北伐战争的枪炮声,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序幕。多少客家儿女追随着孙中山先生转战南北、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书写出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赖世璜,用其年轻的生命和卓著的战功,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
赖世璜、字肇周,1889年出生于石城县屏山长溪。1908年考入江西省陆军小学,后升入南京陆军中学,民国三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步入军旅生涯,历任连长、支队长、旅长、师长等职。民国十五年率部加入了北伐之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他挥师北伐,首先攻克了赣州,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横扫闽西,一路攻克抚州并协攻南昌,战果辉煌。随后他率部连克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并驻守江苏无锡,他所率的第十四军成了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
但是,这位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威望极高的将军,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与桂系军伐素无交往,命运注定是悲剧。1927年蒋介石下野东渡日本,白崇禧等桂系军阀控制了南京政府,不太亲近桂系的赖世璜被白崇禧视其为蒋介石的人马,列入了被排挤的对象。为了达到排挤赖世璜的目的,白崇禧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赖世璜经常率部孤军作战,而在军火、军饷上又不给予支援,造成了第十四军的战斗力明显削弱,损失严重。借机白崇禧强加给赖世璜将军一项莫须有的罪名:“克扣军饷,畏缩不前。”而赖世璜将军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铁汉,他在军前与白崇禧据理力争,并当众指责白崇禧,从而加重了白崇禧对赖世璜的仇视心理,并下定了除掉赖世璜将军的决心。1927年9月29日,赖世璜去上海治病,刘峙所部宪兵队奉白崇禧之命在火车站绑架了赖世璜将军,并关押在上海军政部四十多天,后又被押解到南京第一陆军监狱监禁。1927年12月30日,白崇禧下令杀害赖世璜,一代北伐名将,年仅三十九岁的赖世璜将军被桂系军阀杀害,制造了北伐战争中的第一大冤案。1928年国民政府为赖世璜将军平反,以陆军上将因公亡故例予以抚恤。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姓人在分布上所以呈南多北少局面,与其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如历史上的赖姓知名人物多集中在南方,北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如唐代的赖 是雩都人,宋代的赖文俊是处州人,赖绂是清流人,赖良遂是长汀人,赖梦龄是福宁人,赖文政是荆南人;元代赖陆孙是宁化人,赖良是天台人;明代赖厚福是增城人,赖献民是龙岩人,赖瑛是广昌人,赖祖是南康人,赖凤是泉州人,赖廷用是永定人,赖隆是河源人,赖嘉谟是永丰人,赖万耀是英德人,赖道南是永安人,赖燧是平和人:清代赖华钟是明溪人,赖文光是嘉应人,赖以邠是仁和人,赖锐是城西人,赖馄生是会昌人,赖文鸿是广西人;现当代赖和是彭化人,赖心辉是三台人,赖世璜是石城人,赖可可是广东人,赖传珠是赣县人,赖汝樵是平江人,赖若愚是五台人,赖昌祚是瑞金人,赖经邦是吉安人,赖少其是普宁人,赖亚力是内江人,赖其芳是武平人,赖绍尧是汝城人,赖春风是宁冈人,赖祖武是福州人,赖爱光是惠阳人,等等。从上述这些赖姓名人的籍贯上,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正符合赖姓人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规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国

一、赖国地望及与厉国之间的关系  

  赖字在古代的读音与厉字相通,根据古汉语同音通假的规则,常常与厉字混淆在一起,赖国也因此被称为厉国。如在「<春秋>三传」中,同样记载昭公四年楚灭赖国一件事,在<左传>中作「赖」,在<谷梁传>、<公羊传>中都作「厉」。故而有人认为,古代的赖国就是厉国。但事实上把所有的赖国「以为即厉非也」。特别是历史上并不仅有一个赖(厉)国,更使赖国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仅在赖国地望问题上,就存在以下六种说法:  

  甲、赖国在湖北随州。主张这一说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晋人杜预。他在<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这里所说的义阳即义阳郡,当时郡治今湖北桑阳东南。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由于赖、厉通假,这里的赖国也称厉国,赖国灭亡后的地方也称厉乡或古厉乡。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曰:「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又在<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中,收录有一首中鲫铭文,其中有「王锡中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认为其中的「隘」即厉字,说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随州一带就有一个厉国。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厉国也仅是厉国,与赖国无关,杜预所说的在随州的赖国实际是厉国之误;  

  乙、赖国在河南鹿邑。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为代表。他在<春秋裨疏>一书中,不赞成杜预对<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一句对厉国地望的注释,认为厉国不可能像杜预所说的那样是「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而应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县厉乡。<史记.老子列传>也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注:「正义曰:厉,音赖。」<普太康地记>:「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魏书.地形志>:「武平有赖乡 城。」上述所指都是一处。此外,近人杨伯骏也在<春秋左传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说法,认为「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裨疏>之说较合」。事实上,当时齐、曹两国的军队讨伐厉国,是因为楚国军队入侵徐国,伐厉的原因是为了救徐。从方位上看,假设杜预所说的厉国在湖北随州符合事实,但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与厉国相去甚远,中间又有其它国家相阻隔,齐、曹显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况且从齐曹两国的力量看,在齐国最为强盛的齐桓公时期,曾联合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军队与楚国作战,但也仅得以进军到远离楚国腹地的楚国边境陉(今河南方城一带)。更何况这时的齐国已经衰落,又缺乏当年七国联军的声势,仅以齐、曹两国绵薄之力,断然不可能进军到楚国腹心之地的厉。所以,这里所说厉国显然不是远在湖北随州的厉国,而只能是距徐国最近的鹿邑一带的厉国;  

  丙、赖国在河南息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西晋的司马彪为代表。他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县东北包信镇)曰:「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此后,宋朝人郑樵、罗泌、元朝人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赖,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罗泌<路史.国名纪>、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有也有同样说法。清朝人顾栋高着<春秋大事表>,两次提到赖国在息县东北。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说:「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叉在<列国地形犬牙相错>中说:「赖在息县东北。」另外,在嘉庆年间编修的<息县志>中,也说「褒信在息县东北七十里,……后废为集。古赖国,今赖亭是」。上述主张赖国在息县东北的人都是不同时期历史地理学界的权威人物,言之凿凿,且记载联贯,具在较大的可信性。况旦从鲁昭公四年的历史事实考察,当时的楚国军队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动,其灭赖是在东伐吴、取朱方、杀庆封之后、取山东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象杜预所说的那样去灭掉早已归属楚国并远在楚国心腹之地的随州之厉,而只能在回到自己边邑地区稍作休整时灭掉息县之赖。关于这点,从楚国灭赖后对赖国后事的处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据<左传>记载,楚灭赖后,欲迁许于此,并使斗韦龟、公子弃疾城之,而楚大夫申无宇却说:「城竟莫校。」杜预注:「谓筑城于外竟,诸侯无与争。」杨伯骏注:「筑城于边境。」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告诉我们,楚国灭赖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国边境,由于这里是赖国故地,因此赖国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县之赖,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的赖国;丁、赖在山东聊城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东汉人服虔为代表。他曾着有<春秋左氏传解>一书,提出这一观点。后来,唐朝人裴捆为<史记.齐太公世家>「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集解,叉引他的话说:「赖,齐邑。」此后,清朝人江永着<春秋地理考实>,也认为<左传.哀公十年>「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中的赖「地近东昌府高唐也」。这里所说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带:  

  戊、赖在山东章丘西北(或历城东)。主张这种说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学家。他们认为,<左传.哀公六年>所记「齐侯阳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之赖所指即此,并引<后汉书.郡国志>曰:「菅县有赖亭。」菅县即今章丘西北一带:  

  己、赖在河南商城南。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顾祖禹为代表。他在<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注中说:「赖亭,在县南,春秋时赖国也。昭四年,楚灭赖,楚子欲迁许于赖即此。」此后,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存灭表>中也主此说,认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赖亭」。但当代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较早的文献记载不合」,是「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以来的误记」,因而不足取信。  

  上述六种说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关于赖国地望的主要观点。其中随州、鹿邑之赖多称厉国,聊城、章丘之赖一般认为是邑名,商城之说形成较晚,只有息县赖国被较多的人认为是<左传.昭公四年>所记被楚国灭掉的赖国。也正因如此,<通志.氏族略>才说这一赖国在「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成为赖姓人得姓的渊源之地。  


二、赖国先祖与血统源流  

  关于赖国是怎样来的一个国家,古今也同样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甲、赖国是炎帝后裔所建的国家。这种说法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如在西晋人皇甫谧所撰的<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代,李泰撰<括地志>,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后,<太平寰宇记>、<路史.国名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都袭此说。另外,在宋人编撰的<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里,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清朝人顾栋高撰<春秋大事表>,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上述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湖北随州一带的厉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此外,当代学界也有人根据古代厉、赖、列等字相通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代东迁河南鹿邑的厉乡。也就是说,在鹿邑一带的厉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  

  乙、赖国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的后代。大多数赖姓人和赖姓家谱主此说。如在近年台湾流行的<台湾姓氏堂号考>、<台湾姓氏源流>、<中华姓氏源流堂号考据>等书中,均以赖姓家谱为依据,认为赖国是叔颖的封国,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其地「在褒信县,今息县东北」,「即秦时颖川郡,亦即今河南原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之地。赖氏发祥于此。」此外,<焦岭赖氏族谱>等也说,赖国是周武王弟叔颖所建的国家。叔颖与他的父祖一样,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和周文王第十九子,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受封于赖,为子爵,建赖子国,史称赖子。此后累世相传,至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为纪念故国,改姓为赖,以国为氏。  

  综合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围绕赖国血缘先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炎帝之后还是黄帝之后等间题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便可明白,主张是炎帝之后的人主要指在湖北随州和河南鹿邑的厉(赖)国,而在河南息县的赖国显然出处自黄帝系统。也正因如此,宋朝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便指出:「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昭四年),非炎帝后。赖,<春秋>灭赖,古本作厉。故世以为即厉,非也。」也就是说,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几个赖国或厉国,并且其血统来源不一,但后来诞育了赖姓的国家只有一个,也就是叔颖在西周初年所建、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其地在今息县东北包信镇的那个赖国。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尽管赖姓人共尊叔颖为血缘先祖,并说他是赖国国君,然而这种说法的起源十分晚,并且也只仅仅见于赖姓家谱,在古代典籍和历代有影响的姓氏学著作中都没有记载。所以,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从学术的角度解开叔颖身世之谜。  


三、同异共存的赖罗傅关系  

  在台湾和新加坡等地的赖、罗、傅三姓人中,一向流行三姓联宗之说,并因此成立了三姓宗亲联谊会。他们根据代代相传的家族历史和家谱上的记载确信,早在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四年楚灭赖时,「赖氏族人为避厉灵王之害,有改罗、傅二氏的,以国属近邻,兼有姻亲关系,故有赖、罗、傅联宗说法。」。事实上,三姓除赖姓出自叔颖之后外,大多数罗姓或傅姓的人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  

  首先,从姓氏来源看,赖姓出自古代的赖国,而罗姓则主要出自古代的罗国,相传是祝融或颛顼的后代。另外,出自北魏鲜卑族的破多罗、叱罗等姓的人,以及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琴罗的后代,清朝皇族爱新觉罗、贵族萨克达等也都有人改姓为罗;傅姓则主要尊奉商朝宰相傅说为祖先,或者自称是周代受封于傅邑的大由的后代;  

  其次,从郡望堂号上看,赖姓主要分为颖川、松阳、南康、河南四支,罗姓则有豫章、长沙、三龙、柏林等望,傅姓也有清河、北地、巨鹿、茂陵、襄阳、庐州、庆阳、宁夏、邺下、清州、尚儒、双凤、义渠、三德等支派,可见也不一致;  

  再次,从家族文化和祠联堂联上看,赖姓称「名噪秘书,志匡王室」,罗姓称「鸟迹征奇,藻思发琳琅之笔;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传姓称「尊儒尚学,崇位抑奢」,也不相同;  

  更为重要的是,三姓各有自己演变和播迁的历史,有着较大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  

  因此,我们在对赖姓进行研究的时候,尽管应首先着眼于它与罗、傅二姓之间在血缘上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应看到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应一味地认为它们全都尊奉叔颖为祖先。尤其是在罗、傅两姓中,尊奉叔颖为祖先并认为与赖姓同宗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我们不可以由于在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有三姓同宗联谊会的缘故,就一概地认为所有的三姓人都是如此。  


四、赖姓向南方各省和台湾的迁徙  

  关于赖姓发源以后的迁徙问题,是赖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间题,也是更好地为寻根问祖服务的依据。如果要全面进行研究,显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这里仅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重点探讨一下赖姓人向南方各省和台湾的迁徙问题。  

  关于赖姓人向南方各省的迁徙活动,目前在海内外流传较广的<蕉岭赖氏族谱>、台北<西盛赖氏族谱>、福建德化<侯卿赖氏族谱>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据<蕉岭赖氏族谱>记载,赖姓在得姓以后,由于受姓之地在秦汉时期属于颖川郡的管辖范围,因此也多称自己的郡望或堂号为颖川。后来,一部分人在赖庄的率领下由祖居地迁居松阳(原注今浙江松阳县西,实则遂昌东南古市镇),至其子赖遇时便落籍为当地人,形成赖姓忪阳郡望。后来,这支赖姓人中有一部分人在南朝刘宋元嘉末迁居南康郡揭阳(原注今江西宁都,实则广东揭阳),开创了赖姓南康郡望。此后,这支赖姓中又有人迁居赤竹坪。至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赤竹坪改虔化县,他们也改称虔化人。隋唐以后,这支赖姓人中叉有人相继迁到潭州、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程乡、镇平、平远等地,成为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赖姓的最大支派。  

  台湾<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也记载,他们是在东晋安帝四年(公元四○○年)迁居潭州丰陆桴原(今湖南长沙一带)的,此后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宋代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此外叉有谱称,东晋时,有位名叫赖忠诫的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守,至其孙赖硕等人时西迁入江西,定居于虔州阳都,其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至唐末时,这支赖姓人又在赖由得率领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姓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  

  另外,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数据也说,居住在松阳的赖姓人大约在南北朝后期的赖灿时因生有七个儿子的缘故而分为七支,其中有两支留居松阳,另外五支全部迁往江西。留居松阳的人后来又有一些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显生子五人,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乡,或者留居当地,分别成为各有关地区的开基祖。  

  综合以上各种家谱数据的记载,我们可知原生活在发祥地或颖川郡的赖姓人大约在东晋时开始向南方迁徙,定居在浙江松阳一带,以后又进一步分衍出南康郡望,并以松阳、南康为中心向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发展,散居在许多县乡之中,遂使赖姓成为南方大姓之一。  

  至于赖姓人向台湾的迁徙,大约开始于明清之际,是由郑成功收复台湾一事引起的。据<台湾文化志>和<云林沿革志>等书记载,早在南明永历三十一年(一六七七)时,就有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外还有一位赖姓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岛的赖姓人。此后,随着清朝的统治在台湾的确立,又相继有一些赖姓人由东南沿海迁居台湾。这些迁徙可考的约有十四次,分布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至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间,其中康熙时期三次,雍正时期一次,乾隆时期七次,嘉庆时期二次,道光时期一次。如据<新埔赖氏族谱>记载,在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时,有漳州平和县葛竹乡人赖天经入迁台北板桥镇,成为新埔赖氏开基祖。另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数据记载,乾隆年间,居住在平和县心田乡的赖云从迁居台中三份埔,有子五人各具才能,人称「心田五美」,后来发展成为台中一带影响最大的赖姓支派。又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时,广东人赖玉苍与曹姓人一起迁居台北,倡建今阳明山区士林镇市街。另据<屏东县古碑文集>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八)时,有位名叫赖永汉的人迁居县中坊寮街,从此也在当地发展繁衍。另外,据德化<侯卿赖氏族谱>载,该县下涌东阳派的赖祖等八人,因前往台湾经简而定居于彰化院务三佳春。总计由大陆沿海陆续迁往台湾的赖姓人以原居于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各县耆为最多,其次为广东饶平、大埔、揭阳、福建宁化等地的人。其中来自福建南部的人在迁入台湾后多居住在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而来自广东的赖姓人则定居在台湾的北部和中部,如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  


五、赖姓人口及其分布  

  在当代,赖姓是在大陆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九十八位、在台湾排名第十五或十九位的著名姓氏,但其人口数量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由于赖姓人口分布过于广泛,居住地区过于分散,给统计工作留下了较大难度;再则在过去全国性的人口普查中,所重视的多是各地人口的总体数量和职业构成等与现实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统计数字,而忽视了对姓氏使用情况的统计,因此也使我们无法得知赖姓人口的确切数量。不过,尽管如此,一些有心人还是利用这些统计的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统计,或在一定范围内对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且得出了颇能令人满意的结论。今天,我们利用这些抽样调查资料,便可推知赖姓人口的大致数量。  

  在近年所进行的人口抽样调查中,较为可信的资料是一些研究者根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所作的抽样调查。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他们把全国分作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等六大区,并分别从中抽出辽宁、北京、上海、福建、广东、陕西、四川作为调查重点。他们共抽查一七四九○○人,发现其中有三人姓赖,占人口总数的○.二○八%并以此居全国百家大姓的第八十六位。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数字。我们若以这一人口比例进行人口摧算,并假设现在的人口比例与此差别不大的话,那么,在当今大陆十二亿人口中,赖姓人口约在二四○万左右。若再加上台、港及海外的赖姓人口,赖姓的总人口应在二六○万人上下。  

  如果更具体一些说,在对辽宁等地人口姓氏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共调查辽宁二五○二九人,其中赖姓有二人,占被调查姓氏的二五六位;调查北京二四九四八人,其中有六人姓赖,占被调查姓氏的二二三位;调查上海二五○九二人,其中赖姓仅一人,占被调查姓氏的二八六位;调查福建二五二四四人,其中有赖姓三十六人,居被调查姓氏的六十位:调查广东二五六人,其中有二四四人姓赖,居被调查姓氏的二十五位:调查陕西二三七九五人,其中有十四人姓赖,占被调查姓氏的二四六位;调查四川二五二三九人,其中六十一人姓赖,占被调查姓氏的七十五位。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赖姓人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的人口比例比较高,在其它地区则相对低一些。  

  赖姓人在分布上所以呈南多北少局面,与其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如历史上的赖姓知名人物多集中在南方,北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如唐代的赖 是雩都人,宋代的赖文俊是处州人,赖绂是清流人,赖良遂是长汀人,赖梦龄是福宁人,赖文政是荆南人;元代赖陆孙是宁化人,赖良是天台人;明代赖厚福是增城人,赖献民是龙岩人,赖瑛是广昌人,赖祖是南康人,赖凤是泉州人,赖廷用是永定人,赖隆是河源人,赖嘉谟是永丰人,赖万耀是英德人,赖道南是永安人,赖燧是平和人:清代赖华钟是明溪人,赖文光是嘉应人,赖以邠是仁和人,赖锐是城西人,赖馄生是会昌人,赖文鸿是广西人;现当代赖和是彭化人,赖心辉是三台人,赖世璜是石城人,赖可可是广东人,赖传珠是赣县人,赖汝樵是平江人,赖若愚是五台人,赖昌祚是瑞金人,赖经邦是吉安人,赖少其是普宁人,赖亚力是内江人,赖其芳是武平人,赖绍尧是汝城人,赖春风是宁冈人,赖祖武是福州人,赖爱光是惠阳人,等等。从上述这些赖姓名人的籍贯上,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正符合赖姓人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规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心辉:四川三台人。1925年10月9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赖琏与连云港市最早的城市规划

赖琏与连云港市最早的城市规划
张廷亮

  近代连云港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赖琏就是其中值得回忆的一位。
  赖琏,生于1900年,福建永安人,字景瑚,笔名觉仙。1919年毕业于雅礼大学预科,同年7月,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4年毕业后,在密西根州底特略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汽车制造及工业管理。
  赖琏与连云港的“姻缘”,起源于连云设市。1935年民国江苏省政府第718次会议决定设立连云市,并决定调他任连云市筹备组的组长,全权负责连云建市的各项筹备事务,赖琏也是拟议中的连云市第一任市长。
  此刻的赖琏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又有留美经历和南京市政建设的不俗政绩,迅速开展了筹备组的各项工作。他首先罗织一批市政工程的专家作为筹备组的负责人。如工务组主任严宏桂,曾经留学美国,专攻土木及水利工程,且分别担任过青岛和南京的工务局长,均表现了辉煌的成绩。
  主持地政的张丕介曾经在德国研究过土地问题,主持民政的徐佛观是刚从日本归国的军事专家。筹备组的成员约30人,大都是从国外刚回来或在国内大学刚毕业,有的是在行政机关做过事,但还没有染上官僚习气的。大家怀抱着“开辟新天地,建设一个我国史无前例,最伟大,最现代化的新都市”的美好理想投入到了连云市的勘测,规划,建章立制的工作中。
赖琏还多次拜会了陇海铁路办事处负责人钱宗泽,两淮盐运史缪秋杰以及当地的一些绅士。宣传连云设市的重要意义,并请求他们在经费方面的支持。赖琏多次考察东西连岛,港口码头,大桅尖,铁路沿线,盐场滩涂,临洪河口,为连云市的城市规划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还经常往来于墟沟,南京,镇江等地,寻求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筹备组在最初的一两个月,就在民政上创制了重要的法规,训练了警卫队,建立了预算系统和会计制度,预计一年的土地测量工作,不到六个月即告竣。
  经过艰苦的工作,一个东方大都市规划逐渐形成:“临洪河口以南,烧香河口以北,东沿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都列入了规划范围,规划以老窑一带为港务区,墟沟为住宅风景区,大浦为工业区,黄九堰一带为市政中心和商业区。这是我市最早的,具有现代理念的城市规划。
  连云建市的计划极大地吸引了众多学者,专家,社会名流的关注和思考。其中汪寿康在“擘画墟沟商埠意见书”中认为宜采用英国伦敦模式进行建筑:以平山为中心辐射五条线,一线达孙家山与码头相接;一线穿五洋湖至大小板桥;一线通朱曹;一线经新县达猴嘴;一线至西墅海滨。将行政中心设于平山一带,学校区设于马山,龙山,新线一带。这些想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可是好景不长,抗战爆发,政府已无暇顾及新都市的建设,连云市的筹备工作也告一段落,所有规划档案均被省府封存。尽管海滨大都市的建设中途夭折,但是赖琏及其筹备组的开创性工作永远为海属人民所记忆。
  离开连云港以后,赖琏曾经担任西北大学校长,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中执委常务委员,联合国秘书处中文组主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年老时仍念及连云港的发展,著有<<连云忆语>>的回忆文章,1983年8月13日病逝于台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心辉(1884—1942)字德祥,四川三台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正威将军,云南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11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入同盟会,任炮兵管带。1918年2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3年任刘湘部川军第1师师长兼边防军总司令。1924年9月10日授将军府正威将军。1925年任四川省长,10月9日授中将加上将衔。同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22军军长。1929年与杨森、罗泽洲结盟进攻刘湘,兵败入黔。其部被改编新编第11师,任师长。1942年病逝于成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賴名湯(1911年-1984年11月30日),男,號曉庵,本籍中國江西省石城縣,中華民國一級上將,前參謀總長。

1937年,剛從國民革命軍空軍學校畢業的賴名湯即跟隨高志航參與對日戰役,獲得一定戰功。不過於隨後的南京空戰中受傷,自此從現役飛官轉任於教育與訓練工作,後赴美擔任留美空軍領隊,嗣升總領隊,中國駐英國武官,總部情報署署長等職。

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以國軍軍事情報為主。並於1953年,於韓國處理韓戰中國共產黨1萬4千名戰俘來台事宜。因為處理得宜,晉升調升該國國防部參謀次長。之後湯先後擔任該國聯勤司令,空軍總司令。1970年調任該國軍事最高首長參謀總長。此職務一直到1976年卸任。同年,他也獲頒中華民國軍方最高榮譽的青天白日勳章。1984年11月30日病逝於臺北,時年73。

台灣將軍 | 1911年出生 | 1984年逝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肩上缀着三颗将星的赖名汤上将早早起身。赖名汤原本是空军总司令,现任参谋总长,统领陆海空三军,是个声名显赫的将军。这次反登陆作战演习,是以陆军为主,海军和空军分别派有军舰、飞机参与,演习规模庞大,将有数万官兵直接参加。如此规模的军事演习,在国民党退台后为数寥寥,所以蒋氏父子和军界高层都对此十分重视。赖名汤是先期从台北赶到中蛎龙冈一军团司令部来视察演习的准备工作,并听取关于演习布置情况汇报的。

[ 本帖最后由 赖徽荣 于 2007-10-26 22:0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2: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名汤参与运送战俘的“洛逊计划”

  

  中立国遣返委员会1954年1月20日将南营重新移交给联合国军看管,由联合国军负责把这一万多名志愿军战俘运送往台湾。当年任职国民党的国防部二厅厅长赖名汤负责该次行动。

  

  1.4万多名志愿军战俘1954年1月23日全部换上国民党军装,于凌晨3时许,分乘225辆美军大卡车,离开中立区印度村。上午8时起由韩国仁川港搭上16艘美国军舰,浩浩荡荡地驶向基隆。惟一显示与台湾相关的是台湾出动海军五艘中字号登陆舰。

  

  为了迎接这一刻,国民党动员了许多欢迎群众,将赴台湾的志愿军战俘称为“反共义士”,并将1月23日这天定为“自由日”。能成功策动1.4万多志愿军战俘来到台湾,对当时的台湾蒋介石政权的确是一件“喜事”。

  

  志愿军战俘交由蒋经国领导下的一个辅导组织负责,逐个审查后,补入军队基层监视使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5 12: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