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047|回复: 195

客家赖氏根在宁都 桴源赖氏族谱谱序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6 00: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桴源赖氏族谱一修序  [度公派]
         按赖氏之先,春秋有赖国者,本周姬姓。季世艰运,嬴秦祸作,鲸吞虎噬,波漫流荡,换姓更邑。后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有曰定风直士(赖光),字列宝者,仕浙东。西晋永兴(公元304-305年)成都王(司马)颖(公元279-306年)恃功骄诈,(公)入朝上章,其略曰:“以颖辅政,离散民心,扰动羌胡,为天下患矣。”既而寝疾归。逮士端(赖庄),值国祚颠覆移松阳,子江东太守臣庆(赖遇)奏,家松阳,以松阳为郡也。宁康间(公元 373-375年),臣庆以年老赴阙谢仕,上供祖帐甚盛优,中书谢安(公元320-385年)靦颜弗及。迄廷辅(赖匡)参政朝事,名闻天下,称宰相才,张劭知其为人也,封相国茹公。其子仲方(赖硕)遭世乱,逦迤至揭阳之桴源(今江西省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后又迁赤竹坪(今江西省宁都县城)。筑室不三世,有司谋赤竹治县基。奏闻,诏罢揭阳改虔化。时七世文华(赖郁)子,讳定,宦湖南潭州转运使矣。惟文辉(赖灿)诸子诸孙徒石岭、会同、武村、高唐者;徒赤坎、湖田桥、五子石者;除扬州判官;宣仪(赖度)复徒热水桴源,各处。虞佐(赖显,赖澄之父,赖靖之祖)令栎阳,一明秋月,鲁宁叹服。越今十二世,雪溪先生(赖靖)韬光晦逸,业五经,立尊孔堂,开寻颜轩,语诸弟子曰:以圣贤之心为心,四海一家也。名动四方,守令欲闻,遂先承书拜公府,辞曰:“此非我时也。”拂衣归来,适虑谱牒久未新也。予因上疏不报,驾舟东访,雪溪跃出谱牒,且曰:“光吾姓氏,待子久矣。至于国祚长短天也,明良有待,子其勉之。至若出处事实,虽唐尧舜犹不逃,皋凌直笔,然后信也。笔吾谱牒,子其拒乎?”予于雪溪斯文骨肉,奚敢却步?噫!管摄天下人心,睦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惟明谱世系族,立宗子法可也。观于先颍川,而松阳郡,虽两立而同其支也。亭亭伦序,晰晰昭穆,十科世哲,忠孝贤才,富贵福泽,照耀云汉,光映竹帛,垂诸不朽,固非屈抑草茅之夫!而求附高明之后者,比也。余于赖氏挽首,下风万万,是为序。
唐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壬寅十月望一日  逸士武宁苏安恒撰

(注:唐嗣圣年号仅用一年即公元684年,当年还用文明光宅年号,以后有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等年号。唐嗣圣十九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长安2年,当年正为壬寅年。)

附苏安恒简介:武宁苏安恒(公元705年前后),冀州武邑人,习艺馆内教、赠谏议大夫。所著有《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上武后疏》,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三十七。

宁都桴源赖氏一修谱跋
        尧桀之分,义利而已。华夷之辨,治乱而已。婚姻之别,氏族而已。人伦之序,尊卑而已。世系之明,牒谱而已。不以义利分,则不知谁为尧桀;不以治乱辨,则不知何为华夷。别婚姻,叙人伦,明世系,不以氏族尊卑,谱牒何以焉?尧之有天下,以治道先。婚姻别,人伦叙,世系明,华之外,虽夷而亦华矣。桀之有天下,不以治道先,而继之以祸乱。婚姻无别,人伦不序,世系不明,虽华而亦夷矣。哀哉!谱帙之作,尧治道中事也。历虞、夏、商、周、秦、汉,上下几千年,受姓别氏,分职厘务,至详至悉。后之人,知不出此,辄量望族,以矜阀阅,弃所亲而不录者,人心何在?吾赖氏,本周姬姓。嬴氏祸漫,至晋代以来,文武忠孝之业一盛,经南北朝、晋、隋之乱,衣冠道丧,谱牒坠逸。入于我唐,乃复可纪,纪之乃详。详则可以正本根,本根正,则吾赖氏子孙了然。喻其身之所从出,则又不可不知孝弟也。非孝无以亲其亲,非弟无以亲长其长。亲亲长长之道,不立谱虽明何益于族哉?为吾赖氏子孙者,服诗书,谈礼乐,则亲亲长长之道立矣。亲亲长长之道,由一人而刑于一家;由一家而刑于一乡。推而达于远,将有不胜其化者。是以有子以为行仁之本,孟轲氏以为仁义之实,信不诬也。然则是谱之作,其有关于孝弟之教,谱之功亦大矣。为吾赖氏子孙者,虽千万世之下,岂可忽诸。
唐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壬寅九月初一日
定风直士直下远孙 靖 雪溪氏顿首撰

赖氏相国茹公发迹二修谱序

        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子定风直士,字列宝,由宦居浙东,卒葬城西半舍许太宁乡,时(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夫人吴氏,附右。既而庄公,字士端,避地松阳,与罗氏卒葬永泰乡安宁里。子遇,字臣庆,守江东,东晋宁康间(公元373-375年)谢仕,卒葬休祥里。夫人潘氏,葬永德乡。茹公居颖川,殁(东晋)元熙(公元419-420年),葬颍川东南区蟠龙形。夫人刘氏葬辉明堡。兵烬百变,城郭改而人民稀,不知所存可验者。惟颍川、松阳二郡,各相传录。又一传,字仲方者,值时颠覆逦迤,刘宋元嘉(公元424-453年 元嘉计30年)至揭阳赤坪(今江西省宁都县城)筑室,号“筑室翁”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有司谋治县基,奏赐金银百两,仍以官竹园(宁都县竹笮乡新街村)、钓洲坝(宁都县竹笮乡新街村)、绕塔岭下田地贸易。罢揭阳,改虔化,诸孙遂各徙居矣。今虔化邑衙背(宁都县城老衙背)先坟在焉。又六传,讳靖者,十二岁能文,号雪溪,有《雪溪集》。噫!一人之身,千万人之身也。自吾推之而上,曰父;自你而上,曰祖;自祖而上,曰曾祖;高祖而上至于厥初,生民之祖。吾身生平千万世之下,而厥初之祖,实具形于天地之初。天地生而吾身生。其世代之递传,岂一朝一夕哉?又自吾身等而下之,曰子、曰孙、曰曾孙、元孙;自元孙而下,又子其子,又孙其孙,气相传而形相续,则吾之身将与天地同敝矣。知乎此者,则相国茹公发迹指诸掌。
(北)宋淳化(五年)甲午秋月朔日(公元994年)    远孙(赖)极(字)肇初氏敬撰

相国茹公三修宗支论
        昔孔子作《春秋》也,君子为万世惧焉;郭崇韬哭子仪墓,君子为之万世羞焉。以此观之,人道不可不正也,氏族不可不定也。氏族定矣,急于正人道也。急于正人道,必先教之尊尊而亲亲,立大宗小宗之法也。宗也者,先王以之叙人伦,隆孝敬,成礼让,安百姓,而厚风俗也。故宗法既坏,而仁孝之道薄,礼义之俗亦衰矣。礼义衰,而悖戾之形见矣;悖戾见,而怪诞之事生矣。故君子有志复古者,族谱之修,宗支之论,所以正人心,淳教本,岂小补哉?是时也,予何人也,敢谓有志复古者,盖族谱之修,宗支之论,有不得已焉。吾相国茹公,由高祖定风直士,仕浙东北,三世士端徙松阳。又数传,字仲方,避地揭阳之赤竹坪(今江西省宁都县城)。再两传,而文辉宣仪父子,富甲郡邑。当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揭阳令以赤竹地灵人杰奏闻,罢揭阳改虔化,遂各徙焉。(定派)官潭州者,则家潭州;(彦派)官扬州者,则家扬州者矣。绵绵延延,逦逦迤迤。(昭派)徙石岭者,则派会同、武村、会昌;(得派)徙高唐者,则派汀州、宁化、清流、上杭;(度派)徙热水桴源者,则派丰城、吉水、万安、永丰;(明派)徙水西者,则派抚州、宜黄、乐安;(思派)徙五子石者,则派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求派)徙赤坎、湖田桥者,则派信丰、瑞金。此皆源之发而流之有。自若谓彼公卿人物,荣而冒之,则是与郭崇韬哭子仪墓,君子为之羞焉。若谓彼贫贱下士辱而弃之,则是与孔子之作《春秋》之旨不相俟矣。是皆可耻之甚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吾子孙有,则君子矣。君子可以学而至圣人,教人不过学一君子而已。斯论也?有待吾子孙君子者。
(南)宋绍定三年庚寅春月望四日(公元1230年)      远孙(赖)翼(字)柱庵氏谨识
(注:石岭、会同、武村、高唐、热水、桴源、水西、五子石、赤坎、湖田桥均宁都古地名,有些沿用至今。七宣八派各徒一方。)


赖氏四修族谱序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荒唐浇漓,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存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乎?故世之大族,君子长者每相聚曰:族不可以无谱,谱足以损益于世也。子孙曾元而不知祖之高曾,谓不足以损于世不可也。累世曾元,而能知累世高曾,谓不足以益于世不可也。曾元之孙去高曾之祖不甚相远,犹不能知也,谓之有谱可乎?累世曾元去累世高曾已甚相远,犹能知也,谓之无谱可乎?不甚相远而不能知,犹可矣。实久而忘自己清白,而蒙他人之汉蜀也。甚相远犹能知非特可矣,实久而崇自己阀阅,而别他姓之国冒也。今观赖氏之谱二十有七世,一千有余年矣。昭昭可指,穆穆可数,岂但曾元知高曾而已,抑高曾已上之高曾也。且彰其忠者动天地,孝者孚草木,贞者明日月,节者贯金石。当晋、隋、唐、宋累盛,至今不衰也。予观赖氏之谱,诚有益于世也大矣。岂所谓史阙文马借人乘之者类乎?高士先生(赖少甫 高轩)率其族众重新谱牒,大光其先世于窗壤,又勒其先世文章以诰万世。干吾言以序诸者,慨吾浅陋不能造嘉言以副其望也。惟有望赖氏后世,又有大光于高士先生者。
元延祐元年岁在甲寅申月晦日(公元1314年)    临川草庐吴澄撰

附吴澄简介: 吴澄(公元1249-1333年),字幼清,江西崇仁咸口人。因其寓舍乃数间茅屋,元朝侍御史程鉅夫题书“草庐”,故学者称他为草庐先生。他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著有《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会修《英宗实录》。

赖氏族谱四修跋
        吾祖宗本周姬也,值周祚颠覆,避秦变姓,更徙不一。逮晋永兴间(公元304-305年),定风直士仕浙,而后家于浙东,始有考据矣。宁康间(公元 373-375年),士端翁因见世事日非,遂迁松阳,而有江东太守之臣庆作也。又一传,曰茹公,(东晋)义熙中(公元405-418年)官相国爵。茹公家颍川,由是颍川、松阳郡望著矣。东晋未(元熙,公元419-420年),天造革昧,群雄角力之秋,筑室翁徙揭阳之赤竹坪而筑室,有筑室翁之号也。隋开皇间(开皇十八年 公元598年),有司奏易赤竹坪为虔化县治。故东谷居士(赖郁)、枕流遗老(赖灿)诸子,各徙居焉。今潭州之派,由定之嗣也;扬州之派,彦之嗣也;会同、武村、莲湖,昭之派也;汀州、清流、宁化、上杭,得之派也;热水桴源、永丰、万安、丰城,度之派也;水西、抚州、宜黄、乐安,明之派也;石城、秋溪、建昌、广昌新坊,思之派也;信丰、瑞金,求之派也;有旁支散徙,不能竟其流者,略之而不录也。桴源之世,到今又二十六世矣。其间或显、或逸、或贞节者,自有功业垂诸竹帛,岂愚陋之能尽笔耶?噫!谱固作矣,唐嗣圣(公元702年)雪溪(赖靖)一修,宋淳化(公元994年)极(赖肇初)再修,宋绍定(公元1230年)柱庵(赖翼)三修,值今元改物,谱帙散逸,不敢不虑也。夫水之源也,放之东,则东注;放之西,则西流。此岂水之性也哉?由疏之也,苟未疏之,而泛滥,或横流混。苟混焉,而久则清,不自清,则自浊矣。氏族不谱,犹水之清浊混焉。溷焉不分,虎豹之享犹犬羊之享,必将有崇韬哭子仪墓者,贻笑于后世也。于是扶老会宗亲子姓之贤者,点检散逸褒录事实;走书求于国子先生吴澄、侍制先生张养浩,重新锓刻,以发吾赖氏幽光,潜德于百世之下不朽也。
元祐元年岁在甲寅十一月十二日(公元1314年)   仍孙少甫氏谨书

赖氏五修族谱序

        尝闻谱牒行于天下,而人皆知尊祖敬宗之义。虽愚不肖,亦莫不相及。爱情连义,洽将有至于千百世而不坠焉者。盖谱,其一本之亲故也。是以谱牒作,而百姓亲,君子所以风天下,教万世,有不可以言劝,而可以情动者,义有在矣。义苟亲也, 难贱且愚,勿敢遗也。遗之则黜。若祖乱宗,法戾王化,非孝也。余义勿亲也,虽贵且贤,弗敢冒也,冒之则罔。若祖戾王化,乱宗法,亦非孝也。尝观杜正伦世出本徵,而欲求合于城南以华之,不免罔之之失。秦桧子孙耻道其奸,而欲假他姓以讳之,难逃乎!黜之之罪,而且贻天下后世诮,何益哉?虔宁清泰,赖氏先世有谱,为邑望族。迄今万历癸未,复议重修。谱成,其族之邑庠俊彦谒余,请言叙诸首简。余嘉而叹曰:赖氏其有兴乎,何谛识大义若斯也!尝稽其往牒,赖之先,肇自雪溪公发踪,传至今日,武功文德,奕叶齐名,桂植兰培,芬芳叠异。此因报国忠厚所致。其天潢流分,后先纪世柄谱者,尊根达枝,自有规制,余无容律焉。余独重夫赖氏今日重修,非近有彰于人贤,而大有益于治化,为可庆耳。何也?家国一理,谱史一道。史以纪事,谱弘缅世,世同归,弗乱而已矣。使谱而乱之,曷若不谱之为愈哉?予观赖氏之谱,不惟一本之义著,而实亲亲之道明。是故等而上之,则浚为一源流,则演之则为群派。贵其贵也,而贱者未尝外焉;贤其贤也,而愚者未尝忽焉。既不失之于遗,亦不失之于冒。虽千百世之远,而视之犹一日,虽千百形之众,而视之犹一身。此赖氏之谱所以尽善尽美,而为风教之所关,王化之所补者,蔑以尚矣。为赖氏之后者,只厥身服厥,训顺厥,则以成,乃茂德以宣,乃令闻以纂。前修庶乎世济其美,而无愧于文献世族者矣。岂特专美于前而已哉!诗曰:绳其祖武,尚于赖氏后贤望之。是为序。
万历十五年丁亥菊月之吉(公元1587年)   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太常寺卿、致仕前广西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奉敕整饬温虔衢兵备、浙江按察司副使、南京户科给事中吉丰视轩 陈庆撰

附陈庆简介:

赖氏五修族谱记
        赖氏,宁都其先有曰定风直士,字列宝者,肇自西晋永兴间(公元304-305年),为浙东使,诏加太尉。传至士端、臣庆、廷辅、仲方者,历世迁徙靡定。世居颍川、松阳,后以为郡。隋开皇时(开皇十八年 公元598年),有司奏以揭阳之赤竹坪为虔化县治,即今之宁都县邑堂所也,因而散徙焉。传至文辉者,生子七,曰:昭、得、度、明、思、求、彦。而昭得明思求彦诸派各徙异府县者,悉载旧谱,今难备录。惟宣仪讳度者,来居清泰(乡)之桴源(江西省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延至慕董讳靖,号雪溪者,开创基祠,今为始祖焉。自雪溪而下,代有文人,若子曰天瑞、天佑、天奉者;若孙曰复兴、英可、少甫、元贞、昭明者。自得诸君,或以文学科名显,或以忠孝廉节举,奕出联芳,弗可殚述。故年代寝远 ,其世系载之谱者,先得雪溪(赖靖)、柱庵(赖翼)、高轩(赖少甫)、梧竹、钝夫辈,历唐、宋、元、明修辑数次,幸先贤张东白(张元桢)、罗一峰(罗伦)、吴草庐(吴澄)诸君,校阅伦序秩然。自成化庚戌后,未修者仅有百年,惧久而蹈混冒之讥。栖族杰翱、时馨同吾崇廉、永锡、永杰、文炳、永柏、良翰等纠从裒资复辑,雪溪派下惟详载其本邑者为一谱,而他邑之派未与焉。以其涣而难一也。谱既就帙,而门下庠生君用偕族彦文汉、永坚、良翰等持新旧谱牒,陈弊走叩,乞予言叙诸首。予得遍观其概,乃为之序曰:古者宗法之立,先王所以明人伦,厚风教。故秦汉以来,宗法废,而门弟盛,于是乎谱学兴焉。近代言谱者必欧苏也。世经人纬,取法史氏者,欧阳公也;系联派属若礼云宗图者,苏老泉也。虽其体制不同要,皆使人知其本之所出,而尊尊之道明,详其支之所自分,而亲亲之恩笃,贤愚亲疏咸在,而不失其伦焉。而谱法备矣。是故宗法既立,先王所以明人伦,厚风教,其遗意昭然于谱牒见之矣。谱其可以无作乎?重为赖氏之盛,甲于当时,而其宗统之流传,支属之分派,蕃衍如此,乃能奕世留心,讲求谱系孜孜焉。夙夜匪懈,可谓能原其本,法其家,而得乎尊亲之道也。尊其尊而亲其亲,视祖宗以一人之身,厘为千万人之身于焉。扶其颠危,植其孤弱,自有所不容紊。不然则形骸尔汝,若秦人于越肥瘠,漠然不加之意,容有之矣。非明于尊亲者,其孰能之哉?赖氏之子孙尚知以今日修谱之心为心,嗣而传于千百世之下,俾苗裔重光,愈远愈炽,兹予之望也,亦请谱者之心也。是为序。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春月之吉(公元1588年)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云南布政司添政前奉敕督理屯田按察司副使 圩江近溪 罗汝芳撰

附罗汝芳简介:罗汝芳(公元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泅石溪人(今井源乡罗坊村),为明代著名学者、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嘉靖进士,历任太湖知县、宁国知府,官至参政。他一生深人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闻名于世。其学虽源于理学,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持见新奇,颇有创见,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为明末清初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
        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知太湖县。擢刑部主事。出守宁国府,以讲会乡约为治。丁忧起复,江陵问山中功课,先生曰:“读《论语》、《大学》,视昔差有味耳。”江陵默然。补守东昌。迁云南副使,悉修境内水利。莽人掠迤西,迤西告急。先生下教六宣慰使灭莽,分其地。莽人恐,乞降。转参政。万历五年,进表,讲学於广慧寺,朝士多从之者,江陵恶焉。给事中周良寅劾其事毕不行,潜住京师。遂勒令致仕。归与门下走安成,下剑江,趋两浙、金陵,往来闽、广,益张皇此学。所至弟子满座,而未常以师席自居。十六年,从姑山崩,大风拔木,刻期以九月朔观化。诸生请留一日,明日午刻乃卒,年七十四。
侍郎张东白先生元祯
      张元祯字廷祥,别号东白,南昌人。少为神童,以闽多书,父携之入闽,使纵观焉。登天顺庚辰进士第,入翰林为庶吉士。故事教习唐诗、晋字、韩欧文,而先生不好也,日取濂、洛、关、闽之书读之。授编修。成化初,疏请行三年丧。又言治道本原在讲学、听治、用人、厚俗,与当国不合,移病归,家居二十年,益潜心理学。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进左赞善,上疏劝行王道。陞南京侍讲学士,终养。九年,召修《大明会典》。进翰林学士,侍经筵,上注甚,特迁卑座,以听其讲。丁忧丧毕,改太常卿,掌詹事府。以为治化根源,莫切於《太极图说》、《西铭》、《定性书》、《敬斋箴》,宜将此书进讲。上因索观之,曰:“天生斯人以开朕也。”武宗即位,进吏部右侍郎,未及上而卒,正德元年十二月晦也。先生既得君,尝以前言往行非时封进,不知者以为私言也。孝宗晏驾,为人指谪,先生亦不辩。先生卓然以斯道自任,一禀前人成法。其言“是心也,即天理也”,已先发阳明“心即理也”之蕴。又言“寂必有感而遂通者在,不随寂而泯;感必有寂然不动者存,不随感而纷。”已先发阳明“未发时惊天动地,已发时寂天寞地”之蕴。则於此时言学,心理为二,动静交致者,别出一头地矣。
文毅罗一峰先生伦
      罗伦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吉之永丰人。举成化丙戌进士,对策大廷,引程正公语:人主一日之间,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执政欲节其下句,先生不从。奏名第一,授翰林修撰。会李文达夺情,先生诣其私第,告以不可。待之数日,始上疏历陈起复之非,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疏奏遂落职,提举泉州市舶司。明年召还,复修撰,改南京,寻以疾辞归,隐於金牛山,注意经学。《周易》多传註,间补己意;《礼记》彙集儒先之见,而分章记礼,则先生独裁;《春秋》则不取褒贬凡例之说,以为《春秋》缘人以立法,因时以措宜,犹化工焉,因物而赋物也,以凡例求《春秋》者,犹以画笔摹化工,其能肖乎?戊戌九月二十四日卒,年四十八。正德十六年,赠左谕德,谥文毅。先生刚介绝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语,不为软巽之行,其论太刚则折,则引苏氏之言曰:“士患不能刚尔,折不折天也,太刚乎何尤?为是言者,鄙夫患失者也。”家贫,日中不能举火,而对客谈学不倦。高守赠以绨袍,遇道殣,辄解以瘗之。尝欲仿古置义田以赡族人,邑令助之堂食之钱,先生曰:“食以堂名,退食於公之需也,执事且不可取,何所用与?”谢而弗受。冻馁几於死亡,而一无足以动於中。若先生庶几可谓之无欲矣!先生与白沙称石交,白沙超悟神知,先生守宋人之途辙,学非白沙之学也,而皭然尘垢之外,所见专而所守固耳。章枫山称:“先生方可谓之正君善俗,如我辈只修政立事而已。”其推重如此。

[ 本帖最后由 赖徽荣 于 2007-11-19 00:0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1: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宁苏安恒简介

苏安恒(705前后),冀州武邑人,习艺馆内教、赠谏议大夫。所著有《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上武后疏》,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三十七。(苏姓兰字辈)
    苏安恆,冀州武邑人也。博学,尤明《周礼》及《春秋左氏传》。大足元年,投匭上疏曰:
  陛下钦圣皇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应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思虞舜褰裳,周公复辟,良以大禹至圣,成王既长,推位让国,其道备焉!故舜之于禹,是其族亲;旦举成王,不离叔父。且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隧!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殷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
  臣闻自昔明王之孝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等,承陛下之廕覆,并得封王,臣恐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
  臣又闻陛下有二十余孙,今无尺土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四面都督府及要冲州郡,分土而王之。纵今年尚幼小,未娴养人之术,请择立师傅,成其孝敬之道,将以夹辅周室,籓屏皇家,使累叶重光,飨祀不辍,斯为美矣,岂不大哉!
  疏奏,则天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长安二年,又上疏曰:
  忠臣不顺时而取宠,烈士不惜死而偷生。故君道不明者,忠臣之过欤!臣道不轨者,烈士之过欤!昔者先皇晏驾,留其顾托,将以万机殷广,令陛下兼知其事。虽唐尧、虞舜居其位,而共工、驩兜在其间,陛下骨肉之恩阻,陛下子母之爱忘。臣谓圣情以运祚将丧,极斯大节;天下谓陛下微弱李氏,贪天之功。何以年在耄倦,而不能复子明辟,使忠言莫进,奸佞成朋,夷狄纷扰,屠害黎庶!陛下虽纳隍轸念,亦罔能救此生灵。
  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昔有隋失驭,小人道长,群雄骇鹿,四海瞻乌。皇唐亲事戎旃,凤翔参野,削平宇县,龙践宸极。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氏旧基。故《诗》曰:“惟鹊有巢,唯鸠居之。”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陛下自坤生德,乘乾作主,岂不以上符天意,下顺人心!东宫昔在谅阴,相王又非长子,陛下恐宗祀中绝,所以应其讴歌。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臣闻京邑翼翼,四方取则。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能使天下移风易俗焉?惟陛下思之,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陵?陛下何故日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臣愚以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故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之谓也。陛下不如高揖机务,自恬圣躬,命史臣以书之,令乐府以歌之,斯亦太平之盛事也!
  臣闻见过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故曰:苟利国家,虽死可矣!愿陛下稍辍万机,详臣愚见。陛下若以臣为忠,则从谏如流,择是而用;若以臣为不忠,则斩取臣头,以令天下。
  疏奏不纳。明年,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兄弟所构,安恆又抗疏申理之曰:
  臣闻明王有含天下之量,有济天下之心,能进天下之善,除天下之恶。若为君王而不行此四者,则当神冤鬼怒,阴错阳乱,欲使国家荣泰,其可得乎!陛下革命之初,勤于庶政,亲总万机,博采谋猷,傍求俊乂,故海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矣!暮年已来,怠于政教,谗邪结党,水火成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矣!当今邪正莫辩,诉讼含冤,岂陛下昔是而今非,盖居安忘危之失也!
  臣窃见御史大夫、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元忠,廉直有闻,位居宰辅。履忠正之基者,用元忠为龟镜;践邪佞之路者,嫉元忠若仇雠。麟台监张易之兄弟,在身无德,于国无功,不逾数年,遂极隆贵。自当饮冰怀惧,酌水思清,夙夜兢兢,以答恩造。不谓溪壑其志,豺狼其心,欲指鹿而献马,先害忠而损善;将斯乱代之法,污我明君之朝。自元忠下狱,臣见长安城内,街谈巷议,皆以陛下委任奸宄,斥逐贤良,以元忠必无不顺之言,以易之必有交乱之意,相逢偶语,人心不安。虽有忠臣烈士,空抚髀于私室。而钳口不敢言者,皆惧易之等威权,恐无辜而受戮,亦徒虚死耳!
  今贼虏强盛,征敛烦重,以臣言之,万姓不胜其弊。况又闻陛下纵逸谗慝,禁锢良善,赏刑失中,则遐迩生变。臣恐四夷因之,则窥觇得失,以为边郡之患;百姓因之,即结聚义兵,以除君侧之恶。复恐逐鹿之党,叩关而至;乱阶之徒,从中相应;争锋于硃雀门内,问鼎于大明殿前,陛下将何事以谢之?复何方以御之?臣今为陛下计,安百姓之心者,莫若收雷电之威,解元忠之网,复其爵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陛下好生恶杀,纵不能斩佞臣头以塞人望,臣请夺其荣宠,翦其羽翼,无使权柄在手,骄横日滋。专国倍于穰侯,回天过于左悺,则社稷危矣,惟陛下图之!
  臣本微贱,不识元忠、易之,岂此可亲而彼可疏?但恐谗邪长而忠臣绝!伏愿陛下暂垂天鉴,察臣此心,即微臣朝志得行,夕死无恨!
  疏奏,易之等大怒,欲遣刺客杀之。赖正谏大夫硃敬则、凤阁舍人桓彦范、著作郎魏知古等保护以免。
  安恆,神龙初为集艺馆内教。节愍太子之杀武三思也,或言安恆预其谋,遂下狱死。睿宗即位,知其冤,下制曰:“故苏安恆,文学基身,鲠直成操,往年抗疏,忠谠可嘉。属回邪擅构,奄从非命,兴言轸悼,用恻于怀。宜赠宠章,式旌徽烈,可赠谏议大夫。”时又有俞文俊、王求礼,亦以直言见称。

[ 本帖最后由 赖徽荣 于 2007-8-22 22:3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澄简介

元代理學家吳澄  
      吳澄,字幼清,江西崇仁鹹口人。因其寓舍乃數間茅屋,元朝侍御史程鉅夫題書“草廬”,故學者稱他為草廬先生。他是元代著名的理學家。
      吳澄自幼聰敏非凡,又勤奮好學。“三歲穎悟日發,教之古詩,隨口成誦。五歲,日受千余言,夜讀書至旦”。母親怕他過度勞累,常常撤去燈火,令其休息。可他一俟母寢後,便復燃燈攻讀。他九歲時“從群子弟試鄉校,每中前列”。後來雖常舉進士不中,卻毫不灰心,仍刻苦於寒窗,終於成為文筆出眾、才學超群的才子。
      吳澄的才華驚動了行省椽(官職名)元明善。此人素以文學自負,有意與吳澄比試高下。他提出許多有關《易》、《詩》、《書》和《春秋》的深奧問題加以考問,吳澄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對答如流。元明善不禁佩服得五體投地,嘆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遂拜吳澄為師。
      吳澄雖滿腹經綸,聲譽遠播,但他不求功名,不求入仕,幾度被薦入朝,又幾度辭歸鄉里。對此,其母曾有所責備,他卻坦率地向老人陳述了自己的想法:“為了安天下,雖不仕官,以言濟世而不朽。”
      吳澄的抱負在“以詩書安天下”,他長期授業教育,成效卓著。治學有方,授課得法,乃其所長,併為後人所仰。他授課時,對學生“各因其材質,反復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因此,“與郡邑之所經由,士大夫皆迎請執業,而四方之士不憚數千里,躡屐負籍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
      為了“詩書安天下”,他博覽群書,精通經傳,著書立說。寫有《孝經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會修《英宗實錄》。他校定經傳,“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以發其蘊,條歸記敘,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言”。他撰寫的二篇著作《學基》、《學統》,“使人知學之本,與為學之序”。此外,還校定了《皇極經世書》,又校正《老子》、《莊子》、《太玄經》、《樂律》及《八陣圖》、《葬書》等。程鉅夫曾請置吳澄的著書于國子監,以供朝廷和學者研究學問之用。
      吳澄的學術基本內容是繼承宋代的理學。其理論折衷於朱熹和陸九淵兩派之間,而終歸接近於朱熹的學說。他認為“理在氣中,原不相離”;而“理”是“氣”的主宰。認為為學至要在於“心”,“學必以德性為本”,並推崇朱熹的“格物”、“誠意”之說。
      吳澄為人厚道,處世忠實。他生於西元1249年,死於1333年,享年八十五歲。死後朝廷贈官為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為臨川郡公,謚文正。(曉林)
吴澄简介
元代理学家吴澄  
      吴澄,字幼清,江西崇仁咸口人。因其寓舍乃数间茅屋,元朝侍御史程鉅夫题书“草庐”,故学者称他为草庐先生。他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
      吴澄自幼聪敏非凡,又勤奋好学。“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隨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亲怕他过度劳累,常常撤去灯火,令其休息。可他一俟母寢后,便復燃灯攻读。他九岁时“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后来虽常举进士不中,却毫不灰心,仍刻苦於寒窗,终於成为文笔出眾、才学超群的才子。
      吴澄的才华惊动了行省椽(官职名)元明善。此人素以文学自负,有意与吴澄比试高下。他提出许多有关《易》、《诗》、《书》和《春秋》的深奥问题加以考问,吴澄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对答如流。元明善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嘆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拜吴澄为师。
      吴澄虽满腹经纶,声誉远播,但他不求功名,不求入仕,几度被荐入朝,又几度辞归乡里。对此,其母曾有所责备,他却坦率地向老人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为了安天下,虽不仕官,以言济世而不朽。”
      吴澄的抱负在“以诗书安天下”,他长期授业教育,成效卓著。治学有方,授课得法,乃其所长,併为后人所仰。他授课时,对学生“各因其材质,反復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因此,“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躡屐负籍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
      为了“诗书安天下”,他博览群书,精通经传,著书立说。写有《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会修《英宗实录》。他校定经传,“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记敘,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他撰写的二篇著作《学基》、《学统》,“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此外,还校定了《皇极经世书》,又校正《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葬书》等。程鉅夫曾请置吴澄的著书于国子监,以供朝廷和学者研究学问之用。
      吴澄的学术基本內容是继承宋代的理学。其理论折衷於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间,而终归接近於朱熹的学说。他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是“气”的主宰。认为为学至要在於“心”,“学必以德性为本”,並推崇朱熹的“格物”、“诚意”之说。
      吴澄为人厚道,处世忠实。他生於西元1249年,死於1333年,享年八十五岁。死后朝廷赠官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謚文正。(晓林)

[ 本帖最后由 赖徽荣 于 2007-11-18 09:26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澄简介

元代理学家吴澄  
      吴澄,字幼清,江西崇仁咸口人。因其寓舍乃数间茅屋,元朝侍御史程钜夫题书“草庐”,故学者称他为草庐先生。他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
      吴澄自幼聪敏非凡,又勤奋好学。“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亲怕他过度劳累,常常撤去灯火,令其休息。可他一俟母寝后,便复燃灯攻读。他九岁时“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后来虽常举进士不中,却毫不灰心,仍刻苦于寒窗,终于成为文笔出众、才学超群的才子。
      吴澄的才华惊动了行省椽(官职名)元明善。此人素以文学自负,有意与吴澄比试高下。他提出许多有关《易》、《诗》、《书》和《春秋》的深奥问题加以考问,吴澄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对答如流。元明善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拜吴澄为师。
      吴澄虽满腹经纶,声誉远播,但他不求功名,不求入仕,几度被荐入朝,又几度辞归乡里。对此,其母曾有所责备,他却坦率地向老人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为了安天下,虽不仕官,以言济世而不朽。”
      吴澄的抱负在“以诗书安天下”,他长期授业教育,成效卓著。治学有方,授课得法,乃其所长,并为后人所仰。他授课时,对学生“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因此,“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屐负籍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
     为了“诗书安天下”,他博览群书,精通经传,著书立说。写有《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会修《英宗实录》。他校定经传,“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记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他撰写的二篇著作《学基》、《学统》,“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此外,还校定了《皇极经世书》,又校正《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葬书》等。程钜夫曾请置吴澄的著书于国子监,以供朝廷和学者研究学问之用。
     吴澄的学术基本内容是继承宋代的理学。其理论折衷于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间,而终归接近于朱熹的学说。他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是“气”的主宰。认为为学至要在于“心”,“学必以德性为本”,并推崇朱熹的“格物”、“诚意”之说。
     吴澄为人厚道,处世忠实。他生于公元1249年,死于1333年,享年八十五岁。死后朝廷赠官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谥文正。(晓林)

[ 本帖最后由 赖徽荣 于 2007-7-26 11:2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汝芳简介

罗汝芳 进士 理学家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泅石溪人 (今天井源乡罗坊村)为明代著名学者、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嘉靖进士,历任太湖知县、宁国知府,官至参政。他一生深人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闻名于世。其学虽源于理学,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持见新奇,颇有创见,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为明末清初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嘉靖十九年(1540),罗汝芳拜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为师,尽受其学,得壬良泰州学派真传。翌年,进京会试,闻其父病重,不试而归。此后,退居故乡十年。在这段时间,他四处游访,考察社会,探究学问。并在从姑山创办"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学子,从事讲学活动。
嘉靖三十二年(1553),罗汝芳进士及第,授太湖(今安徽太湖)知县。在任上立乡约,访讲规,召集诸生讲学,公事多在讲席上办理。两年后,朝廷提升他为刑部山东司主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任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知府。他为政重教化,以讲会、乡约为治,又主持修缮径县、南陵、太平等县的城池,政绩裴然。嘉靖四十四年(1565),因父丧回南城守制。
万历元年(1573),罗汝芳守制期满,复为朝廷起用,补东昌(府治今山东聊城)知府。他治理东昌有如宁国,末满三月,即令士民大为叹服。不久,改官云南道巡田副使,分守永昌。上任之后,即着手整治昆明堤,疏浚滇池,兴修水利,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很大便利。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官拜左参政。不久,因事迸京。应邀至城外广慧寺讲学,朝中人士纷纷前往听讲,引起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不满,勃他"事毕不行潜住京师,摇憾朝廷,夹乱名实",被罢官归里。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二日卒,享年七十四岁。
罗汝芳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理学思想方面。青年时代,他受到了明朝程、朱学派理学家薛垣的影响,认为"万起万灭"的私心杂念长久以来就困扰着自己,必须把它除去。于是,便在寺中闭关静坐,在几上置水一杯,镜子一面,要便自己的心像水一样静,镜一样平,久之,遂成重病。其父授之以王阳明《传习录》,使他领会了"致良知"的学说,其病方愈。后来,罗汝芳赴南昌会试,师事颜钧。颜钧认为,人的天赋道德观念是永远不会抿灭的,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时刻保有着它,人只要发扬这种道德观念就可以了。因此,人们的道德修养根本不必从"制欲"人手。罗汝芳听后,如醒酌灌顶,完全接受了这种"制欲非体仁"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学观点。罗汝芳反对朱烹、王阳明等人所倡导的以省、察、克、治为基本手段,以"制欲"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修养方式,并认为这是与孔孟之道相违背的。
罗汝芳认为,"大道只在自身",人的目视、耳听、饮茶、吃饭、早起、夜寐、相对、问答,以至弹子的转动,肌肤的痛感,无一不是这个"道"的作用和表现。只要具备了一个肉体的形躯,就有了做圣人的条件。他主张拟不学为学",《以不虑为虑",不学不虑,就可以造就"良知良能。。在他看来,人的良知是永远不会眠灭的,不以修炼而增,也不以不修炼而减,圣愚的差别只在于"觉"与"迷"之间,因而成圣、成贤简直是容易非常。
罗汝芳非常热衷于讲学,善于把玄妙、平易的讲演表达出来,为广大平民所接受。即使是不通文墨之人,俄顷之间,也能令其心境开明。他出任太湖知县,颁布讲规,召集诸生研习经文,"公事多决于讲座"。出守宁国,同样召诸生会文讲学,并兴建了志学书院、水西书院等一批讲学场所。京都入翻时,礼部尚书徐阶,集两司郡县候选吏人,大会济灵宫,聘汝芳讲习,听者数千人,无不动容铭心。入滇五载,罗汝芳虽然年愈花甲,讲学热情依然不减,昆明五华书院和春梅书院就是他讲学的重要场所。致仕以后,他仍然壮志落落,愤然率弟子游金陵、福建、浙江、湖厂等地,频频讲学集会,继续阐扬泰州学派的思想。这一切,说明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学术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为泰州学派理学思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罗汝芳还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比如,他在太湖知县任上,有兄弟为争遗产来投诉,他闻之家境艰难,"汝芳对之泣,民亦泣,讼乃止"。又创开元会,罪囚亦令听讲。他以传统道德融于真情,动容感化,从而化解民事纠纷。他在做宁国知府时,集诸生会文讲学,让诉讼者在讲坛上咖跌静坐,触目观心,以此判案,并把政府的库藏馈赠给他们。这种情况,在封建官吏申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作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这种从赤子之心出发救贫恤难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明代中叶,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当时,我国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掘起,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说和"制欲非体仁"论,便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否定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汝芳

[明](一五一五至一五八八)字惟德,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人。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进士,仕至云南大参。小楷有钟瑶笔法。《书史会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1: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孝基简介

富机智幽默 有“知人之鉴”

高构,字孝基,北海(治今山东昌乐西)人。《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把高孝基列入“河南高氏”(北魏时是娄氏改姓高氏)。高孝基性格幽默,智谋过人,有辨才,好读书。历任北齐河南王参军、徐州司马、兰陵、平原二郡太守。北齐亡后,北周武帝宇文泰任用为许州司马。隋高祖(文帝)杨坚登基后,高孝基改任冀州司马,后升任比部侍郎,又转到民部,素以断案准确著称,受到文帝的赏识,改任雍州司马,一年后又回京任吏部侍郎。后因事被免职。炀帝即位后,重新起用孝基担任吏部侍郎。当时在吏部任职的,多因不称职被免官,唯有孝基受到广泛的赞扬。尤其是受到吏部尚书牛弘的器重。孝基在吏部任职,负责选拔推荐官员。隋唐两代不少名臣最初都是由他举荐任职的,如唐太宗时的名相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等。所以人们称颂高孝基有“知人之鉴”。孝基因年老多病退职后,牛弘每当选用官员,都要先派人去征求孝基的意见。河东薛道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但是写的文章都要先请孝基审阅批改后才定稿。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高孝基去世,享年72。(见《北史》、《隋书》《高构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构,字孝基,北海人也

高构
  高构,字孝基,北海人也。性滑稽,多智,辩给过人,好读书,工吏事,弱冠,州补主簿。仕齐河南王参军事,历徐州司马、兰陵、平原二郡太守。刘灭后,周武帝以为许州司马。高祖受禅,转冀州司马,甚有能名。征拜比部侍郎,寻转民部。时内史侍郎晋平东与兄子长茂争嫡,尚书省不能断,朝臣三议不决。构断而合理,上以为能,召入内殿,劳之曰:“我闻尚书郎上应列宿,观卿才识,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礼教之所重,我读卿判数遍,词理惬当,意所不能及。”

  赐米百石。由是知名。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岁馀,转吏部侍郎,号为称职。复徙雍州司马,坐事左转盩啡令,甚有治名。上善之,复拜雍州司马,又为吏部侍郎,以公事免。炀帝立,召令复位。时为吏部者,多以不称职去官,唯构最有能名,前后典选之官,皆出其下。时人以构好剧谈,颇谓轻薄,然其内怀方雅,特为吏部尚书牛弘所重。后以老病解职,弘时典选,凡将有所擢用,辄遣人就第问其可不。河东薛道衡才高当世,每称构有清鉴,所为文笔,必先以草呈构,而后出之。构有所诋诃,道衡未尝不嗟伏。大业七年,终于家,时年七十二。所举杜如晦、房玄龄等,后皆自致公辅,论者称构有知人之鉴。

  开皇中,昌黎豆卢实为黄门侍郎,称为缜密。河东裴术为右丞,多所纠正。

  河东士燮、平原东方举、安定皇甫聿道,俱为刑部,并执法平允。弘农刘士龙、清河房山基为考功,河东裴镜民为兵部,并称明干。京兆韦焜为民曹,屡进谠言。

  南阳韩则为延州长史,甚有惠政。此等事行遗阙,皆有吏干,为当时所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构

高构(539~611),字孝基,隋官员,北海(治今潍城)人。性滑稽,善智辩;好读书,工吏事。仕北齐,历兰陵、平原2郡太守。北齐灭,北武帝以为许州司马。入隋,为冀州司马,寻转户部侍郎。时有疑狱,朝臣三议不决,他断面合理,由此知名,以明断见称。后以老病解职,终于家。所荐杜如晦、房玄龄等,后皆致公辅,论者称其有知人之鉴。

[ 本帖最后由 赖徽荣 于 2007-11-18 09:2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311),字元超,西晋宗室,高密王泰长子。初以世子为骑都尉,侍讲东宫,拜散骑侍郎,历左卫将军,加侍中。讨杨骏有功,封五千户侯。后复为侍中,加奉车都尉,别封东海王。永康初,为中书令,徙侍中,迁司空,领中书监,后加尚书令。八王之乱后期,河间王颙挟晋惠帝迁长安,司马越起兵奉迎惠帝,应者云集。及惠帝还洛,司马越以太傅录尚书事,独揽朝政。永嘉元年(306年),怀帝即位,政事出于司马越,领兖、豫、司、冀、并等六州,诛杀异己,大失众望,自请出讨石勒,上下崩离,忧惧成疾而卒。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颖(279-306) 西晋宗室。字章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晋武帝第十六子,受封成都王。“八王之乱”中,先与河间王颙、齐王冏共讨赵王伦,伦败死,与颙讨冏;冏败,又与颙合谋攻长沙王乂,致使混战规模愈益扩大。承安元年(304年)拜丞相,兼皇太弟,自居邺城,遥控朝政。后被幽州刺史王浚、新蔡王司马腾联军击败,为部下挟至长安。东海王越起兵后,他被杀。参见前附“八王之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高士廉

高士廉

[唐]名俭,以字显,渤海莜(今河北景县)人。隋仁寿(六o一至六o四)中举文才甲科,补治礼郎。入唐,历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迁俺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谥文献。工书,太宗大购图书,宝于内库,贞观十三年(六三九)装处排署,有士廉跋尾。《徐浩古迹记、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淝水之战 与 谢安(320 ~ 385)

淝水之战 与  谢安(320 ~ 385)
        「晋」阳夏人,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

  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优雅流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都很器重他,少年时就有重名。

  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藉囗推辞了。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

  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的士大夫却都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时常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他的妻子刘氏是名士刘惔的妹妹,眼看谢氏家族中的谢尚、谢奕、谢万等人一个个都位高权重,只有谢安隐退不出,曾对谢安说:「夫君难道不应当像他们一样吗?」谢安掩鼻答道:「只怕难免吧。」果然,升平三年(>359)发生的谢万被废黜事件,终于迫使谢安步入仕途。

  谢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谢奕病死,谢万被废,使谢氏家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升平四年(360),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谢安接受了。这本来只是很寻常的事情,然而消息传出以后,竟然引起了朝野轰动。在他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许多朝士都赶来送行,中丞高崧挖苦说:「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隐居东山不出,人们时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而谢安夷然毫不介意。桓温得了谢安却十分兴奋,一次谢安告辞后,桓温自豪地对手下人说道:「你们以前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咸安元年(371),对东晋朝廷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权臣桓温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没想到在枋头一战遭到惨败。为了重立威名,他听从郗超的建议,在咸安元年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此时的谢安已担任了侍中,不久又升任为吏部尚书。他洞悉桓温的野心,也知道简文帝比被废黜的司马奕也强不了多少,只是清谈的水平略高一些而已,但他仍然忠心匡扶朝廷,竭力不让桓温篡权的图谋得逞。

  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忧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原来满心期待着简文帝临终前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于宁康元年(373)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成。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

  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王坦之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紧张得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就座,然后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桓温只得尴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迫在眉睫的危机,被谢安从容化解了。

  同年三月,桓温得了重病。在返回姑孰之后,病情日益加重。但他还在幻想着能得到加九锡的殊荣,不断派人催促。谢安故意拖延,对已经起草好的诏书一再加以修改,迟迟不予颁发。桓温终于没有如愿,抱憾而死。

  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数月后,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谢安又兼总中书省,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他没有趁桓温病死的机会翦除桓氏集团,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后来又转为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将相关系的协调,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当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而文雅则更胜一筹。

  内部安定之后,谢安又把注意力转向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当时,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军队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屡遭败绩。谢安派自己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军征讨,接连取得胜利。又命谢玄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北府兵,为抗击前秦作好了准备。

  太元八年(383),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谢安依然是那样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分负责军事,并派了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桓冲担心建康的安危,派精锐三千前来协助保卫京师,被谢安拒绝了。谢玄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他只回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谢玄心中还是没底,又让张玄去打听。谢安仍然闭口不谈军事,却拖着他下围棋。张玄的棋艺本来远在谢安之上,但此时兵临晋境,张玄沉不住气,谢安则神气安然,结果张玄输在谢安的手里。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甚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但也因此而遭到了喜欢专权的会稽王)提出由自己率军出镇广陵的步丘,修筑了新城(今江苏扬州邵伯镇),名义上是准备援助前秦,实际上是想脱离建康这个是非之地。他着手建造泛海的船只,准备从海道返回会稽。但他不久就患了重病,只得请求返回建康治病休养。然而他回到建康只有几天,就溘然病逝了,重回东山的心愿未能实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安(320年 ~385年)

谢安
谢安(320年 ~385年)  「晋」阳夏人,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 谢安出生名门,喜爱读书,不愿做官。多次被朝廷征召,均被谢安拒绝。在公元360年,谢安终于担任司马一职,并在公元373年以自己的沉着冷静阻止了桓温篡权的阴谋。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意图吞灭东晋,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分负责军事,最终击败苻坚,并由此诞生了“小儿辈遂已破贼”与“不觉屐齿之折”的故事。

  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优雅流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都很器重他,少年时就有重名。

  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藉囗推辞了。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

  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的士大夫却都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时常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他的妻子刘氏是名士刘惔的妹妹,眼看谢氏家族中的谢尚、谢奕、谢万等人一个个都位高权重,只有谢安隐退不出,曾对谢安说:「夫君难道不应当像他们一样吗?」谢安掩鼻答道:「只怕难免吧。」果然,升平三年(>359)发生的谢万被废黜事件,终于迫使谢安步入仕途。

  谢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谢奕病死,谢万被废,使谢氏家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升平四年(360),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谢安接受了。这本来只是很寻常的事情,然而消息传出以后,竟然引起了朝野轰动。在他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许多朝士都赶来送行,中丞高崧挖苦说:「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隐居东山不出,人们时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而谢安夷然毫不介意。桓温得了谢安却十分兴奋,一次谢安告辞后,桓温自豪地对手下人说道:「你们以前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咸安元年(371),对东晋朝廷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权臣桓温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没想到在枋头一战遭到惨败。为了重立威名,他听从郗超的建议,在咸安元年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此时的谢安已担任了侍中,不久又升任为吏部尚书。他洞悉桓温的野心,也知道简文帝比被废黜的司马奕也强不了多少,只是清谈的水平略高一些而已,但他仍然忠心匡扶朝廷,竭力不让桓温篡权的图谋得逞。

  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忧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原来满心期待着简文帝临终前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于宁康元年(373)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成。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

  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王坦之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紧张得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就座,然后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桓温只得尴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迫在眉睫的危机,被谢安从容化解了。

  同年三月,桓温得了重病。在返回姑孰之后,病情日益加重。但他还在幻想着能得到加九锡的殊荣,不断派人催促。谢安故意拖延,对已经起草好的诏书一再加以修改,迟迟不予颁发。桓温终于没有如愿,抱憾而死。

  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数月后,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谢安又兼总中书省,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他没有趁桓温病死的机会翦除桓氏集团,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后来又转为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将相关系的协调,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当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而文雅则更胜一筹。

  内部安定之后,谢安又把注意力转向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当时,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军队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屡遭败绩。谢安派自己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军征讨,接连取得胜利。又命谢玄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北府兵,为抗击前秦作好了准备。 名言: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小儿辈大破贼。”
“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
“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

太元八年(383),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谢安依然是那样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分负责军事,并派了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桓冲担心建康的安危,派精锐三千前来协助保卫京师,被谢安拒绝了。谢玄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他只回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谢玄心中还是没底,又让张玄去打听。谢安仍然闭口不谈军事,却拖着他下围棋。张玄的棋艺本来远在谢安之上,但此时兵临晋境,张玄沉不住气,谢安则神气安然,结果张玄输在谢安的手里。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甚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但也因此而遭到了喜欢专权的会稽王)提出由自己率军出镇广陵的步丘,修筑了新城(今江苏扬州邵伯镇),名义上是准备援助前秦,实际上是想脱离建康这个是非之地。他着手建造泛海的船只,准备从海道返回会稽。但他不久就患了重病,只得请求返回建康治病休养。然而他回到建康只有几天,就溘然病逝了,重回东山的心愿未能实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2: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邵简介

[约公元二五年前后在世]字元伯,汝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东汉初年前后在世。少游太学,与山阳范式友善。临别于二年后某日到邵家拜母。至期,劭告母,设馔以代,式果至。登堂拜母,尽欢而别。后劭卒,见梦于式。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移时,式素车白马,号哭而来,执绋引柩而前。遂留止冢次,修坟树,然后去。劭有文集二卷,(《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鲁宁——唐朝陈仓折冲都尉——自恃品秩高豪纵无礼-----贞观十四年被刘仁轨杖毙。

[ 本帖最后由 赖徽荣 于 2007-7-26 12:4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6: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