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赖徽荣

客家赖氏根在宁都 桴源赖氏族谱谱序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薛综传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阯太守。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 “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 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阯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及后锡光为交阯,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阯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髠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阯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6)《三国志》《蜀书》《杨戏传》:“王元泰名谋,汉嘉人也。有容止操行。刘璋时,为巴郡太守,还为州治中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别驾。先主为汉中王,用荆楚宿士零陵赖恭为太常,南阳黄柱为光禄勋,谋为少府;建兴初,赐爵关内侯,后代赖恭为太常。……后大将军蒋琬问张休曰:‘汉嘉前辈有王元泰,今谁继者?’休对曰:‘至于元泰,州里无继,况鄙郡乎!’其见重如此。”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一:交州刺史张津、苍梧太守史璜相继死,刘表遣赖恭为交州刺史,吴巨为苍梧太守,孙权使孙辅领交州刺史。刘表、孙权染指交州,实为刘表得势。后赖恭与吴巨相失,吴巨逐走赖恭。赖恭投刘备,吴巨结吴。刘备与赖恭、吴巨都相识,占得荆州四郡,顺收交州,要比孙权容易,但却无举动。孙权出借南郡后,即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吴巨怀异心,外附内违,步骘斩之。吴蜀破盟,刘备称帝,以李恢为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吴蜀复修好,孙权称帝,与蜀分天下,以交州属吴,蜀解李恢刺史。据此可以推测,刘备、孙权在协商南郡问题时,想必已将交州问题列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论(十三)  
林木村


    第13章  刘备借南郡、图益州

    《三国志》曰:建安十四年(209),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程普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随即南征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四郡皆降。刘琦病死,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自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孙权见刘备平定四郡,稍畏之,嫁妹固好。《三国志·刘备传》注引《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刘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刘备。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孙权借荆州数郡。《江表传》说的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数郡大概即指《三国志》说的刘备南征荆州四郡。《三国志》与《江表传》对刘备如何得荆州四郡说法不一,《三国志》谓征,《江表传》谓借。何者为准?我认为《三国志》的说法是站在刘备的立场上的,就客观事实来看,可能较为公允;《江表传》的说法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的,多少有些偏颇。在此条注引的上一条注引里,孙盛曰:《江表传》之言,当时吴人欲专美之辞。

    孙权、刘备连盟,破走曹操,孙权功劳大于刘备,自然要获得多些,刘备扛过大难,也不甘示弱,要抓住机会,尽量求以立足。

    孙策定江东就欲图荆州,全据长江。孙权继续贯彻这一战略。他采甘宁计,消灭黄祖,纳鲁肃策,欲规荆州,用周瑜打败曹操,直入江陵。《三国志·吕蒙传》曰:孙权说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三国志·周瑜传》曰:孙权说全琮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孙权谓周瑜是使他初入荆州的功臣。

    刘备自纳诸葛亮隆中之策后便有据荆州之意。《三国志·刘备传》注引《英雄记》、《魏书》及《汉魏春秋》记有刘表病重期间有向刘备托荆州及托孤之事。裴松之认为刘表夫妻素爱刘琮,舍嫡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刘备。裴松之的说法是否正确呢?《三国志·刘表传》曰:刘表及妻爱少子刘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刘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刘琮为嗣。《三国志·诸葛亮传》曰:刘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刘琮,不悦于刘琦。刘琦不安,用诸葛亮内危外安计,会黄祖死,乃求出江夏。《后汉书·刘表传》曰:刘表初以刘琦貌类于己而甚爱之,后为刘琮娶后妻蔡氏侄女,蔡氏遂爱刘琮而恶刘琦。刘表宠耽后妻,信之毁誉,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睦于刘琮。刘表病甚,刘琦省疾。蔡瑁、张允恐父子相见相感,更有托后之意,遂不使得见,刘琦流涕而去。众遂奉刘琮为嗣。刘琦怒,将因奔丧作难,会曹操至,乃止。《三国志·刘表传》说的刘表及妻,不知是前妻还是后妻。刘表前妻死于建安八九年间(《三国志·刘表传》注引《搜神记》)。从时间和因果来看,应指为后妻,与后两传说的相符,即刘表为刘琮娶后妻侄女后才有舍嫡立庶的想法,刘琦遂用诸葛亮计而出。待刘表病危(很可能已身不由己),抑或已死,刘琮才嗣位。故刘表舍嫡立庶并非情计久定的事。刘表平时阴御刘备,病笃时厚遇之的可能性是有的。一,自感身没后其子难防刘备,与其难防,不如笼络;二,见袁氏殆尽,自身将受曹操逼迫,故欲依刘备御敌。我想这样的推测应该合乎情理:刘表先以荆州托刘备,刘备推辞后,又以子相托。不论刘表之托是真心还是假意,事实上刘表死后是刘琮在襄阳得蔡瑁、张允等辅助而欲作威作福,刘备、刘琦则在外,同病相怜。不管怎样,在荆州危难时刻,刘备还是记着刘表的一份情谊,未有忍心夺其基业。当然,他看到曹操大兵压境,可能觉得夺之也难守,不如走为上。

    诸葛亮向孙权说合纵之策时即已暗示刘备应有荆州。他说,孙权起兵据有江东,刘备亦收众汉南。孙权诚能与刘备协规同力,必破曹操。曹操败北,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汉南即指荆州。《尔雅·释地》曰:汉南曰荆州。他是言江东属孙权的势力范围,荆州应是刘备的势力范围;破曹操后,荆州刘备、东吴孙权与北方曹操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孙权想连荆扬,刘备望跨荆益,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利益。但孙权、刘备结盟,就不得不进行协商,对欲独享的利益做出适当的划分。这时荆州七郡的情况是这样的:曹操除降张绣而有南阳郡之外,败北后仍据南郡和江夏郡的北部,居上而临下;孙权占得南郡和江夏郡的南部,横贯长江一线的战略要冲;刘备屯在江陵的南岸地,他要南取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四郡。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就是要用刘琦继有荆州的合法性来争取余下的部分。孙权有实力入南部荆州,他为了不破盟,只好让步,许刘备南下,或谓四郡已应北,刘备未必能容易得手。当刘备以刘琦的名义顺而收之后,孙权不得不高看刘备。事情的经过应该如此。后两家关系破裂,孙权遂把同意刘备取四郡,自己不染指,说成是刘备向他借的,而刘备则认为完全是自己征取的。

    刘琦死后,刘备表孙权领徐州牧,自己领荆州牧,意图便是想以孙权领有徐州来换取自己获得荆州。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孙权虽乐领徐州,不过为虚领,徐州仍在曹操手里。孙权兵入荆州境,岂能轻易退出。但为同盟计,孙权既已认可刘琦拥有荆州的治权,也只好允许刘备继之,不便对自己所占荆州部分再置刺史或州牧一职。孙权如此,表面上是愿与刘备结盟,而私下则常视其为寄寓,尚有招揽之意。

    刘备真正从孙权手上借的是南郡。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强势,孙权、刘备的联盟自然是相互借力以求生存;生存下来,再图发展壮大。在这种主要为自我存在而结成的联盟关系中,各方既得随顺依赖而获安,且又在伺机兼并以自强。随顺依赖是出于现实考虑的权宜,伺机兼并则为贪婪的本性。

    十五年(210),刘备至京口见孙权,求借南郡,以都督荆州。刘表统治荆州时,把州治从汉寿县迁至襄阳县。赤壁之战后,曹操仍以襄阳县为北荆州治所,后移治新野县。江陵县为南郡治所所在,是中南荆州的重镇。它控扼长江中游,东下吴会,南接南岭,西通巴蜀,北望中原,战略价值极大。刘备至京口见孙权,提出借南郡以都督荆州的请求,就是希望把自己的主要力量放到南郡,以利下一步的发展。

    闻刘备来借地,周瑜上疏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为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关张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等挟令之,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相资助,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鲁肃反对此策,曰:“曹公威力实重,将军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孙权恐不能独制曹操,当广揽英雄,又恐刘备难以猝制,故未纳周瑜之言,对鲁肃之计亦未明确表态。

    后刘备得庞统,遂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有密书,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庞统曰:“有之。”刘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途,非万全之计也。”(《三国志·庞统传》注引《江表传》)庞统字士元,襄阳人,荆楚谓之高俊,有凤雏之名;刘表时,在南郡做事,周瑜领南郡,从周瑜,刘备到南郡,又从刘备,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其实,刘备被穷追猛打、无立锥之地的危急时刻已经过去,他以区区数万士众占得荆州四郡,大致就是今天湖南省的地方,面积约三十万平方公里,可谓转危为安。他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时人称为左公,他以此将油江口改为公安,谓己获安。倒是后来他夷陵战败逃至鱼复又陷入困境,虽然改鱼复为永安,逃过葬身鱼腹一劫,可还是在永安永远安息了。他说的危急是托辞,求地以规远图才是目的。赤壁之战后形成的格局,显而易见是曹操与孙权在长江一线对峙,刘备则处在孙权的后方。刘备认为自己是荆州牧,应该得到荆州的实惠,若与孙权共治曹操,比他一人独任为好。这大概是刘备向孙权求都督荆州的理由。刘备志在中原,故急于从后面走上前台。

    刘备还,周瑜即诣京口见孙权,建议取蜀,孙权纳之。周瑜欲行扩张,不但可以阻止刘备伸手,而且还能相机剪除之。孙权遣使报刘备欲与之共取蜀,刘备乃婉言谢绝。周瑜还备行装,不幸途中病卒。孙权拜鲁肃为奋武校尉前往南郡统兵,以程普领南郡太守。见刘备推辞,周瑜殁,曹操又在东线部署大军,孙权遂纳鲁肃之议,把南郡借给刘备,以鲁肃为汉昌太守,下屯陆口,程普还领江夏太守。《三国志·孙权传》曰: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长沙郡为刘备所有,孙权何以分之?《三国志·周瑜传》曰:周瑜占南郡,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食下隽、汉昌、刘阳、州陵四县。下隽、汉昌、刘阳在长沙郡东北,州陵在南郡东南,四县应为周瑜自赤壁而入江陵期间所得。孙权大概就是将原周瑜奉邑合为汉昌郡的,使与江夏郡连结,以卫江东。鲁肃为汉昌太守,继续食此四县,后吕蒙接任,亦食之。这说明孙权在刘备南取四郡前或同时已占长沙郡的东北部,亦说明孙权许可刘备南下是成立的,因他亦有能力南下。孙权、刘备谈判的结果是:孙权同意把南郡借给刘备;刘备同意孙权把周瑜的食邑从长沙、南郡中划出,另置为汉昌郡(孙权名为汉昌,有讨好刘备之意,后吴夺取荆州,汉昌郡复并长沙,汉昌县更名为吴昌)。这也算是一种交换,刘备以小易大,有了伸展的空间,较为满意;孙权怕难以独当曹操,故舍重就轻,收缩安定,以待变化。除此,孙权、刘备很可能就交州利益作出安排,由孙权经营之(注一)。处置完西线事后,孙权徙治秣陵,改名建业,专务东线事,并遣兵正式占领交州,甚至循绥益州南部。刘备分南郡西为宜都郡。三国雏形已成。曹操闻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与刘备听完曹操说破英雄,方进食,失匕箸几乎一模一样。二雄相识相图又相惧。

    益州牧刘焉欲行割据,于李傕、郭汜把政时病卒,其子刘璋嗣位。刘璋性柔无威,政令颓弛,与汉中张鲁交恶。

    十六年(211),刘璋遥闻曹操将遣钟繇征讨汉中张鲁,内怀恐惧。别驾张松说刘璋可请刘备以讨张鲁自卫,刘璋从之。主簿黄权等争谏莫要引狼入室,刘璋不纳,而遣校尉法正迎之。初,曹操征荆州,刘璋始受征役,遣使给军,曹操厚待之。刘璋复遣张松,曹操因定荆州而怠慢之,张松怨恨。曹操兵败赤壁,张松辞还,假道见刘备,见其有雄略,遂有献蜀之计。张松返蜀,劝刘璋绝曹操而结刘备,刘璋乃遣法正、孟达连之。法正还,遂与张松相谋。法正复见刘备,献取蜀之策。刘备遂听之。

    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率庞统、黄忠、魏延二万余人入蜀。刘璋率三万余众会刘备于涪县,欢饮百余日。法正、庞统欲刘备即时取刘璋。刘备认为,此乃大事,初入蜀地,恩信未立,不可仓猝。刘璋益兵万人及其它军资与刘备,使击张鲁,然后自回成都。刘备到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并未去征张鲁。

    十七年(212)冬,曹操征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告刘璋,欲回师往救,张鲁自守之贼,不足为虑,并求军马钱粮。刘备并非真要还军,而是在耐心寻找刘璋的破绽。刘璋多少看出刘备没怀什么好意,只拨给少量军资。刘备因此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财吝赏,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张松不知刘备计而书其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三国志·刘备传》及注引《魏书》)张松兄张肃,惧祸累身,告发其谋。刘璋收斩张松,敕令戒备。事已至此,刘备遂向庞统问计。庞统曰:“阴选精兵,昼夜兼程,径袭成都,一举便定,此上计也;佯还荆州,诱杀刘璋守关将杨怀、高沛,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城,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三国志·庞统传》)刘备谓上计太促,下计过缓,中计适宜。遂依中计行动,即斩杨怀、高沛,南取成都。

    从事郑度说刘璋曰:“刘备悬军袭我,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坚壁清野,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擒耳。”刘备闻而恶之,以问法正。法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果不其然,刘璋谓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三国志·法正传》)刘璋跟宋襄公一样,打仗讲究仁义,他黜退郑度,但遣张任、邓贤等至涪水拒战。

    刘备渡过涪水,张任、邓贤等退保绵竹。刘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刘备向绵竹,李严率众降。刘备进围雒县,刘璋子刘循负城顽抗。庞统率兵攻城,中流矢身亡。刘备使关羽守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十九年(214)夏,刘备费时一年攻破雒县,遂进围成都。诸葛亮等所向皆克,与刘备会师成都城下。马超曾因操军所迫而依张鲁,这时又因惧张鲁相害而转投刘备,助其攻城。刘璋坚守数十日乃降。

    刘备得蜀,与荆州相连,实力大增,对孙权构成侧翼的威胁。孙权忌恨刘备独自取蜀,感到当初的交易有些不划算,遂想索要荆州。二十年(215),孙权遣诸葛瑾使蜀,令其以刘备得蜀为由求得荆州全部或部分。孙权求得荆州全部是开出的最高价码,讨价还价后,能得南郡、宜都,或长沙、零陵、桂阳都可满意。刘备说待得凉州,当答应孙权的要求。

    孙权知刘备没有诚意,乃自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孙权大怒,住陆口,遣吕蒙袭取三郡。刘备引兵下公安,遣关羽争之。鲁肃进兵,与关羽相拒益阳。

    时,曹操破张鲁,占汉中。主簿司马懿、刘晔说曹操,宜乘胜进军,趁刘备降蜀尚未安定之机,一举夺之。曹操觉得得陇望蜀,没有把握,一时未准。刘备闻曹操得汉中,惧益州有失,遣使与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湘东江夏、长沙、桂阳、汉昌四郡东属;湘西南郡、宜都、武陵、零陵四郡西属。孙权同意,两家解兵。两家为争夺荆州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得以平息。曹操复想入蜀,但已错过时机,遂引军还,留夏侯渊、张郃、徐晃守汉中。

    注一:交州刺史张津、苍梧太守史璜相继死,刘表遣赖恭为交州刺史,吴巨为苍梧太守,孙权使孙辅领交州刺史。刘表、孙权染指交州,实为刘表得势。后赖恭与吴巨相失,吴巨逐走赖恭。赖恭投刘备,吴巨结吴。刘备与赖恭、吴巨都相识,占得荆州四郡,顺收交州,要比孙权容易,但却无举动。孙权出借南郡后,即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吴巨怀异心,外附内违,步骘斩之。吴蜀破盟,刘备称帝,以李恢为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吴蜀复修好,孙权称帝,与蜀分天下,以交州属吴,蜀解李恢刺史。据此可以推测,刘备、孙权在协商南郡问题时,想必已将交州问题列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南方的赖姓,大多出自带到期赖得。他的独生子赖标是唐朝的大将,也是把这个家族的苗裔带到福建扎根的第一人,赖标当时开基的地点是汀州府的右路,他率先入族之后,没多久,他的第二凝赖桂也从浙江南迁,[开基在宁化县的石牛村],其后子孙繁衍,代出英杰,赖桂(亦有称赖极)的父亲赖得,武德初(公元622年左右),官至太尉,唐代始于公元六一八至九0七年,由此可推断,赖桂落籍宁化是唐朝初年的事。

  到宋朝时,仍有赖姓居宁化,这是比较后的事了,台北县〈〈西盛赖氏族谱〉〉载:[始祖出自颖川郡,后至东晋安帝四年,因兵乱迁居潭洲丰陆桴原,旋迁虎州石城礼上里之秋溪,至宋,徙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再转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由此可知,这支西盛赖氏的先祖,宋代由石城开基宁化,先后经过三个朝代,至1369年才转居闽南,其后裔再向东开基台湾。

  赖姓出自周朝初年的赖国,是周文生之子颖叔的后裔。赖国的诞生,大约是距今三千一百年以前的事,到了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国所灭,从赖国灭亡至汉朝初年的三百多年间,赖姓无以迄连,此后,我国大多数的赖氏家庭便都奉汉趄初年振兴了赖氏家庭的赖先为第一世祖,赖先是汉文帝时的名臣,家居颖川(今河南中南部的颖水流域一带),大致是从第八世的评一郎或第九世的赖深开始,从河南老家渡江南迁,并分头在江西和浙江地区开基繁衍,使得南方各地的赖姓家庭,除了代表根源所在的颖川]郡望外,还另外分衍出[松阳][南康]二郡望,是著姓氏的宗族标记,代表着整个宗族最早的发祥之地和得姓源流。

  开基宁化县石牛村的赖姓自于浙江[松阳]的赖氏门族,他是汉朝初年振兴赖氏家庭第一世祖赖先的第二十一世裔孙。

  赖氏在台湾已成为第十五大姓,他们在台湾开基始于迄今三百年前,至清康熙六十年仍有渡台开基,台湾〈〈新埔赖氏族谱〉〉记载,新埔赖氏开基祖赖天经(台北板桥)传自平和县始于宁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起源:
  关于赖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于赖,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赖氏早期聚居在鄢陵一带,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后在颍州郡、河南郡、河内郡形成望族。由于任官、战乱等原因,颍州赖氏有一支迁于江南,分布于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州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一支徙居陕西。广东蕉岭《赖氏族谱》及兴宁《赖氏源流》尊叔颖为赖氏始祖称赖先为叔颖的14世孙。叔颖22世孙赖深,卜居丰宁(今陕西西乡)。叔颖25世孙赖忠诚,在松阳(今浙江遂昌)安家。叔颖30世孙赖硕,于南朝宋元嘉末年迁至江西宁都,其第三子赖灿,生七子,分枝湘、闽、赣、苏等省,形成一些支派:长子赖昭徙居会同(今属河南)武村,次子赖德徙居福建上杭古田,三子赖明徙居江西宜黄乐安,四子赖庆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龙南、上犹等地,五子赖思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广昌及福建岩前等地,六子赖永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信丰、瑞金、南康等地,七子赖彦任江苏扬州通判,在当地安家。赖硕还有一孙叫赖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做官而在当地安家。赖德的长子赖标,自上杭古田迁至福建宁华县石壁村,其11世孙赖朝美徙居福建永定汤湖:另两个11世孙赖祖华、赖祖三于明初由宁华石壁迁至程乡(今广东梅州),后又他衍出蕉岭、平远等支派。赖氏谱牒还记载:赖氏族人为避楚灵王之害,有改为罗、傅二姓者。川、滇一带的赖氏多数人融入阿昌族。
  赖氏,早在明朝末年就出现在台湾。由于大陆赖姓迁台较早,数百年来,赖姓在台湾得到了较快的繁衍滋长,成为台湾省族人较多的姓氏之一。目前它已居台湾诸姓的第十五位。追溯台湾赖姓之源,同大陆的赖姓一样,同宗于中原。他们是福建、广东的赖氏先人之后移居去的,据台湾<赖氏族谱>:“其由颖川继迁松阳,自庄公始······庄之子遇,遂以松阳为君·····”;台中赖罗传宗亲会的资料也载:“泊州世祖灿生七子,其中二子仍居松阳,余五子均迁江西,其留居松阳者,其后一部分始迁福建,先后散播于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等地。至四十九世祖显益、显祖延显,原居诏安县官坡乡,生五子,长子卜隆居平和县心田乡,遂为心田一世祖,次子卜英及五子卜罗,均留诏安原藉,三子卜芬移居平葛竹乡,四子卜茂则迁平和安厚乡,亦各为当地赖氏开基祖。其后裔孙之渡台者,以平和、心田乡为最多,葛竹、安厚次之,大埔、揭阳、饶平又次之。”到台赖氏分别由福建和广东迁居。福建这支来源于泉州,入台后多居于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来自广东的这支,多源于饶平、大埔,入台后多居中部和北部的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台中赖姓始祖叫赖云从,为唐末入闽的后代。乾隆年间从漳州移居台中三份埔的。
  清朝乾隆年间,有赖云从自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闽、粤赖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有的进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地谋生。
  堂号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另外还有:"颖川"、"南康"、"河南"、"四川"、"松阳"等堂号。

历史名人:
  赖文光:清末太平天国著名将领。
  赖汉英:太平天国时期杰出将领。
  赖镜:清代画家。
  赖良:元代文学家。
  赖文俊:宋代地理学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八位。其分布很,广东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5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赖氏以国为姓 望出颍川南康

这个著名姓氏,根据考证,是来自春秋时代周天子名下众诸侯之一的赖国。他们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风俗通》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

春秋时代赖国所在的位置,大致不离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书所说,最早的赖姓家族,是出现于河南的颍川一带。换言之,赖氏长久以来虽然是称盛于南方各地,但他们的祖先,却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黄子孙。

赖氏,真是一个最为幸运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后的2000多年来,整个家族的脉络分明,所有的子孙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南北朝的长时期兵荒马乱,逼得中原衣冠纷纷南渡避乱,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赖氏的先人,当时也参加了南迁的庞大行列,并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头地,挣得响亮的家声。

熟悉历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长的五胡乱华时期,是到了隋、唐两代才告结束的,而在唐肃宗的乾元间,江西雩都就曾出过一位著名的学者赖 ,以七岁能文,弱冠通九经百氏而远近知名。据说,他也是一位金榜题名的进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为崇义馆校书郎。不过,他无意于宦途,竟舍弃了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悄然引退,回到家乡,以诗书安享余年。这种崇高的胸怀,一向最受后人的敬仰。

赖起源于 鹿邑、息县

分布:河南、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州、陕西、广东、台湾、新加坡  

赖氏渊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于赖,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赖氏早期聚居在鄢陵一带,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后在颍州郡、河南郡、河内郡形成望族。由于任官、战乱等原因,颍州赖氏有一支迁于江南,分布于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州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一支徙居陕西。广东蕉岭《赖氏族谱》、兴宁《赖氏源流》及江西《宁都莲湖松阳赖氏十二修族谱》尊叔颖为赖氏始祖称赖先为叔颖的14世孙。叔颖22世孙赖深,卜居丰宁(今陕西西乡)。叔颖25世孙赖忠诚,在松阳(今浙江遂昌)安家。叔颖31世孙赖硕,于南朝宋元嘉末年迁至江西宁都,其第三子赖灿,生七子,分枝湘、闽、赣、苏等省,形成一些支派:长子赖昭留居宁都县城、湖田、七里、莲湖、会同武村,次子赖德(得)徙居福建上杭古田,三子赖明徙居江西宜黄乐安,四子赖庆(庚)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龙南、上犹等地,五子赖思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广昌及福建岩前等地,六子赖永(求)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信丰、瑞金、于都、南康等地,七子赖彦任江苏扬州通判,在当地安家。赖硕还有一孙叫赖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做官而在当地安家。赖德的长子赖标,自上杭古田迁至福建宁华县石壁村,其11世孙赖朝美徙居福建永定汤湖:另两个11世孙赖祖华、赖祖三于明初由宁华石壁迁至程乡(今广东梅州),后又他衍出蕉岭、平远等支派。赖氏谱牒还记载:赖氏族人为避楚灵王之害,有改为罗、傅二姓者。川、滇一带的赖氏多数人融入阿昌族。清朝乾隆年间,有赖云从自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 ,闽、粤赖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有的进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地谋生。

赖姓始祖――叔颖公,为轩辕黄帝廿九世玄孙,文王之第十三子,周武王之弟也。武王令叔颖率兵与诸侯讨伐无道之纣王,功成退居河南省赖地。公元前841年,武王封弟叔颖于赖国。后世子孙为纪念先世创业,乃以国名赖为姓,国土颖川为号,尊叔颖为赖氏一世祖即太始祖。

《 班辈顺序诗 》

甲第簪缨在,乙源沛泽盛。

朝阳天地照,丁实岁时逢。

戊育蕃滋润,己传起敬崇。

庚强人自厚,辛旺事能通。

壬大来章绂,癸全万福同。    清.赖连三公创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姜姓。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烈山氏在周朝时被封于赖子国(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3、源自少数民族。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得姓始祖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繁衍播迁 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今日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郡望堂号 赖姓郡望主要有五个:1、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2、南康郡,治所在雩都(今江西于都东北);3、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4、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5、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西堂号:“颖川”、“南康”、“河南”、宗族特征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名人精粹赖裴江西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赖文政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南宋曾两次领导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农、茶贩起义,后被诱降,死于江州。赖禄孙:元朝宁化人(今属浙江),大孝子。延?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赖瑛:广昌人,明永乐年间进士,以刚直敢谏,体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拥戴,官至参政。赖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赖礼南康(今属江西)人,明代历任武功(今属陕西)、沅江知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广受称颂。赖镜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赖汉英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历任天国殿右四指挥、殿右四检点、夏官副丞相等职,后旋死于杨韦事件,一说天国失败后,避居九龙,后返乡。赖文光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先随陈玉成转战皖鄂,镇守黄州(今湖北黄冈),被封遵王,后在江苏扬州瓦窑铺被俘,英勇就义。赖和台湾彰化人,作家。在白话文学运动中,反殖民主义、反封建倾向鲜明,其创作宗旨坚持“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后被日本当局迫害病死。赖传珠江西赣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军区政委、国防委员等职,并被授予上将军衔。赖际发:福建人,早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政委、八路军旅政委。建国后,历任国家建委副主任、政协常委、中央委员等职。赖宁:四川石棉人,在一次扑救山火的奋战中,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年仅十四岁。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

我国南方的赖姓,大多出自带到期赖得。他的独生子赖标是唐朝的大将,也是把这个家族的苗裔带到福建扎根的第一人,赖标当时开基的地点是汀州府的右路,他率先入族之后,没多久,他的第二凝赖桂也从浙江南迁,[开基在宁化县的石牛村],其后子孙繁衍,代出英杰,赖桂(亦有称赖极)的父亲赖得,武德初(公元622年左右),官至太尉,唐代始于公元六一八至九0七年,由此可推断,赖桂落籍宁化是唐朝初年的事。  

    到宋朝时,仍有赖姓居宁化,这是比较后的事了,台北县〈〈西盛赖氏族谱〉〉载:[始祖出自颖川郡,后至东晋安帝四年,因兵乱迁居潭洲丰陆桴原,旋迁虎州石城礼上里之秋溪,至宋,徙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再转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由此可知,这支西盛赖氏的先祖,宋代由石城开基宁化,先后经过三个朝代,至1369年才转居闽南,其后裔再向东开基台湾。  

    赖姓出自周朝初年的赖国,是周文生之子颖叔的后裔。赖国的诞生,大约是距今三千一百年以前的事,到了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国所灭,从赖国灭亡至汉朝初年的三百多年间,赖姓无以迄连,此后,我国大多数的赖氏家庭便都奉汉趄初年振兴了赖氏家庭的赖先为第一世祖,赖先是汉文帝时的名臣,家居颖川(今河南中南部的颖水流域一带),大致是从第八世的评一郎或第九世的赖深开始,从河南老家渡江南迁,并分头在江西和浙江地区开基繁衍,使得南方各地的赖姓家庭,除了代表根源所在的颖川]郡望外,还另外分衍出[松阳][南康]二郡望,是著姓氏的宗族标记,代表着整个宗族最早的发祥之地和得姓源流。  

    开基宁化县石牛村的赖姓自于浙江[松阳]的赖氏门族,他是汉朝初年振兴赖氏家庭第一世祖赖先的第二十一世裔孙。  

    赖氏在台湾已成为第十五大姓,他们在台湾开基始于迄今三百年前,至清康熙六十年仍有渡台开基,台湾〈〈新埔赖氏族谱〉〉记载,新埔赖氏开基祖赖天经(台北板桥)传自平和县始于宁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

      赖姓出自姬姓,始祖为叔颖。叔颖,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据有关史料记载,周王灭商后,大封天下,封其弟叔颖于赖(在今河南省),为子爵。鲁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赖国为楚灵王所灭,王氏子孙被迁于鄢(今河南鄢陵西北)。为纪念故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称赖氏。另外,尚有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之说。

      赖姓的历史名人汉有赖丹,又有交趾太守赖先;唐代有赖辈,雩都人,乾元年间进士;宋有节度使赖绂,又有赖文俊,处州人好相地之术;元代有文学家赖良;明代有赖礼,南康人,沅江知县;清代有诗人赖镜,农民起义领袖赖文光。

      赖姓迁民始祖当时为潞安州等籍人氏,明初奉诏在洪洞广济寺集合,后分迁异地,迁民分布于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赖姓迁民始祖牌位供奉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十号供橱,可供赖姓迁民后裔祭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赖氏属地]
  颖川郡(今湖南长葛、许昌一带)。   

[赖氏来历]
  赖姓源于春秋时的赖国。据《风俗通》介绍,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  赖姓是由周武王弟叔颖而来。史书记载,叔颖在周朝初年被封于赖,后赖国被楚灵王灭,赖国一些贵族逃到傅国和罗国,并改姓傅、罗;另一些贵族则北迁,到达鄢,并在当地居住下来,以原来的国名为氏,姓赖。   

[赖氏名望]
  赖姓是当今百家大姓中的第九十八位,其所出名人也不少。如汉代有交趾太守赖先,唐代有学者赖棐,宋代有地理学家赖文俊,元代有文学家赖良,明代有御史赖瑛,清代画家赖珍,太平天国有遵王赖文光,还有赖汉英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1: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千家姓之——赖姓

赖姓人口在当今中华姓氏中排在第90位,分布广泛,在广东、江西、台湾地区比较常见。汉族赖姓其来源主要有两大支:姬姓、姜姓和鲜卑族改姓。
    一、出自姜姓。炎帝姜姓的后裔有四大支系,其中之一是烈山氏,善于种植谷物和蔬菜,夏朝之前被封为稷神。商朝时,其后裔在山西介休建立了厉国。周武王灭商时,厉国迁到河南鹿邑东的赖乡,因厉、赖古相通,厉国也称赖国。春秋初臣属于楚,至楚武王时,姜姓赖国已经迁到楚地的赖(今湖北随州北厉山店),《左传》称为赖人。其中一支迁到齐国的赖亭(今山东章丘市西北)。
    二、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其弟弟、周文王姬昌第19子叔颖于古赖国之地,建立赖国(在今河南省许昌禹州一带,一说在息县东北包信镇一带),子孙相继为赖国贵族。至前538年为楚灵王所灭掉,赖国贵族中的一些人先后往南逃亡到附近的罗国和傅国,改姓罗氏或傅氏;另外一些人则向北迁移,到达鄢(今河南省鄢陵县),并在当地留居下来,以原来的国名为姓氏,姓赖,史称赖姓正宗,是为河南赖姓。由于罗姓和傅姓中的一部分人是由赖国贵族分化而来的,这三个姓氏至今还有联宗之谊,台湾有专门的赖罗傅宗亲会。
    三、出自鲜卑族。1、以“河南”(今河南洛阳)为郡望。2、满族有人改为赖姓的,清朝有正白旗将领赖塔。
    赖姓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赖姓历代名人17名,主要有:西汉交趾太守赖先、校尉赖丹;三国蜀汉零陵太守赖文,吴交州刺史赖恭;唐朝光禄大夫赖文雅,进士赖斐;宋朝茶农起义首领赖文征、地理学家赖文俊、节度使赖跋、画家赖祚、进士赖克绍、南剑州知州赖绂、元朝文学家赖文良、诗人赖良;明朝主簿赖天赋、御史赖瑛、员外郎赖先、县丞赖原裕、知县赖礼、进士赖士隆。宋朝、明朝时,江西万安赖姓名人辈出,赖应祥、赖延简、赖谟举、赖文美、赖尹宣、赖良佐6人中进士,四人在外地做官:赖谦任庐州府训导,赖济任慈利知县,赖维任光禄寺丞,赖魁标任浏阳知县。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军将领、首领洪秀全的妻弟赖汉英,将领赖文光、赖欲新、赖文鸿,陈玉成手下大将赖文元,画家赖镜、赖珍、将领赖塔、农民领袖赖文允。当代赖际发、赖传珠、赖毅、赖若愚等。
    赖姓郡望:颍川郡(今河南禹州)、南康郡(今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一带)、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松阳县(今浙江西南部)。
    赖姓堂号: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作“秘书里”),另有:颍川、南康、河南、四川、松阳等堂号。
    赖姓适用楹联:姓启赖国;望出南康。名噪秘书(唐朝赖斐不愿做官,隐居“秘书”里);志匡王室(指农民起义领袖赖文光)。秘书归里(指赖斐);御史敢言(指明朝御史赖瑛)。容有三绝笔力遒劲(指诗书画家赖镜);礼知二县廉介不阿(指明代永进士赖礼)。草茅上疏共言颇为有礼;科甲不仕所居号曰秘书。
    赖姓迁徙情况:先秦时期,赖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秦汉两东晋战乱时,赖姓人南迁,一支去江西,一支由27世孙赖光率领去浙江,形成松阳派。唐朝贞观年间,34世孙赖德进入福建,50世孙定居平和县心田村。清初进入台湾。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赖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陕、京、津等地。



来源:百家姓祠-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园(http://www.baijiaxingci.cn/)
作者:河洛子
原文:洛阳千家姓之——赖姓(http://www.baijiaxingci.cn/xswh/2007/0420/content_302.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1: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姓氏源流
赖(Lài 赖)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 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 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省)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省),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今日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三、历史名人
赖 裴: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 瑛:广昌人,明永乐年间进士,以刚直敢谏,体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拥戴,官至参政。
赖 礼:南康(今属江西)人,明代历任武功(今属陕西省)、沅江知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广受称颂。
赖 镜: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赖 和:台湾省彰化人,作家。在白话文学运动中,反殖民主义、反封建倾向鲜明,其创作宗旨坚持“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后被日本当局迫害病死。
赖 宁:四川省石棉人,在一次扑救山火的奋战中,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年仅14岁。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赖文政: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人,南宋曾两次领导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农、茶贩起义,后被诱降,死于江州。
赖禄孙:元朝宁化人(今属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
赖汉英: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历任天国殿右四指挥、殿右四检点、夏官副丞相等职,后旋死于杨韦事件,一说天国失败后,避居九龙,后返乡。
赖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文光: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先随陈玉成转战皖鄂,镇守黄州(今湖北省黄冈),被封遵王,后在江苏扬州瓦窑铺被俘,英勇就义。
赖传珠:江西省赣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军区政委、国防委员等职,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赖际发:福建省人,早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政委、八路军旅政委。建国后,历任国家建委副主任、政协常委、中央委员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颖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2、堂号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颖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
【赖姓宗祠通用对联】
〖赖姓宗祠门楣题辞〗
秘书世第
“秘书世第”题辞出自赖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族谱载:“西汉平帝时,以文学选举官任秘书郎,升崇政殿大学士,仕至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晋朝右军王羲之为之作象赞曰:“忠心报主,直义纯良,凌烟阁士,四海称长。”
-----------------------------------------------------------------
〖赖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秘书归里;
御史敢言。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雩都人赖菜,字忱甫,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乾元年间中进士后,授官崇文馆校书郎,不去就任,退居田里,人称他住的地方为秘书里。下典指说明代广昌人赖瑛,字世杰,永乐年间进士,官御史,刚直坦正,遇事敢言。后官至参政。
秘书世第;
积善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秘书世德;
御史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松阳世德;
颍水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志匡王室;
名噪秘书。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赖棐事典,下联典指明赖瑛事典。
水源木本;
声远韵长。
——佚名撰广东省罗定县[今市]赖氏宗祠水声堂通用联
-----------------------------------------------------------------
〖赖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好古家声远;
秘书衍族长。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
〖赖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秘书遗后家声远;
好古传芳世泽长。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思亲笃念光前哲;
敬祖虔诚荫后贤。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
〖赖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致信致诚,秘书世德;
爱亲爱族,好古家声。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大厅正柱联]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
承前启后,万代念宗功。
——赖氏适中宗亲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怀恩我祖克勤古俭以光门第;
德愿儿孙×是则效丕振家声。
——佚名撰台湾省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赖氏宗祠“五美堂”堂联
赖姓族人位于军功寮的五常堂,五常堂的门匾“顺天应人”、“家存诗礼心存德”。军功寮的开发与台中市四十张犁赖姓,族人渊源深厚,赖姓族人早期迁入以三分埔(今松竹里附近)与二分埔(今平田、平心里附近)为根据地,赖家在台定居始於十五世的赖云从公,历史上记载赖姓族人的资料颇多,赖云从先生所传五子,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五美”,其后人所建祠堂即称为“五美堂”位于今松竹路上,而后赖姓十七世祖先赖日贵先生,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因经营事业有成,遂援例捐贡生受“岁进士”衔,成为当时台中的大户之一,到了乾隆末年,三十张犁的土地几乎皆为赖姓族人所有。赖姓家族历史辉煌,日据时期依旧显赫,日据日据明治31年(1898年),赖氏先祖长荣公为赖氏“心田五美”之后代,由头张迁居于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原取名“怀德堂”厅堂有对联。原三合院之门楼系以土埆建筑,不很显眼,日大正13年(1924年),其子赖崇仁依唐山地理师建议,另建新门楼於旧门楼之南,谓此后家业能飞黄腾达,取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积善”楼名,期勉后世子孙都能行善助人,乐善好施之意。而积善楼今为台中市定古迹。军功寮的赖姓族人为第二与第四房后代,在军功里二邻建成巷有一座赖姓五常堂,兴建于日据时代,门前有日式庭园造景,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建筑,内在建筑古色古香,饶富趣味,历经“九·二一”(1999年)地震的摧残,至今房屋外观仍保持得相当完整,现仍为赖姓族人居住。日据时期军功一带的赖姓族人多以烟草事业为主,而熏仔的栽种与烘熏曾经是大坑、军功寮及廍子一带重要的产业,昔时太子楼(烟楼)的数量即代表财富的象征,而军功寮一带的烟寮,几乎拿为赖姓族人所有。赖家是北屯区的大姓,从乾隆年间,赖氏先祖从漳州府
平和县心田乡老家移民渡海来台开始,即定居于三十张犁,从经营糖廍开始,逐渐拓展其事业版图,而终成为地方首富。尔后,从三分埔、二分埔、赖厝乃至军功寮、浊水巷一带,都可见赖姓族人的趿迹,从日据时代至光复以后,赖姓族人一直是台中市的望族,时至今日仍居地方各项重要职位者,不胜枚举,对地方发展及各项建设影响甚钜。
颍水周封,绵延万里裔孙传四海;
松阳晋敕,勃发千秋业绩布九州。
——佚名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大厅口柱]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
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
——佚名撰台湾省台中市赖氏家庙“锡美堂”联。
祖祠坐南未山兼丁,丁盛兴华夏;
诸公面北艮水运财,才雄振国威。
——赖天庆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平伐外夷功昭日月,脉自松阳根蒂固;
捍卫家国社稷安宁,源延颍水世泽长。
——赖汉良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颍水苍茫,流源长远,好古传芳遍华夏;
松阳劲翠,叶茂枝繁,秘书遗后逾环球。
——赖承华撰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先人原重和宗,从明水结庐,望云每忆湖山宅;
小子何能耀祖?自丹墀旋里,登堂犹带御炉香。
——清·赖华钟撰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曲尺街赖氏家庙联
此联是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曲尺街的赖氏家庙在清嘉庆年间改建竣工后,壬戌科进士赖华钟回乡探亲祭祖时亲笔所题,文字对仗工整精致,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联作者寒窗苦读之后高中进士的喜悦之情和对故里、先人的怀念。对联原是一副木刻金字长联,挂在赖氏家庙的大厅上,可惜早已遗失。大湖的赖氏家庙原有两座,一座在大湖集镇的原前巷街,即现在正在开发的皆山小区,又叫庆元公祠,是大湖建筑规模最大、气象庄严的古祠之一,抗战时曾作为福建省立师范校舍和图书馆,建国后先后作为大湖管理区和大湖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及干部宿舍,公社新楼建成迁出后成为部分赖姓族人和外来工的临时住房,前两年镇政府拟开发皆山小区时拆除。
============================================================
附录:【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对联】
贞节牌坊,为古时表扬守寡妇女,终生守一的坚贞风范而设。台湾全岛现存的这类牌坊,共有七座,分布于台南、大甲、新竹、台北、北投、苗栗等地苗栗赖四娘节孝牌坊,为三级古迹,座落福星山。这座石坊原建於文昌祠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地震后,因拓宽道路,迁建于南苗天害庙西侧。1958年又因天云庙改建,而移置猫狸(福星)山,整座牌坊,由石柱、石块构成,古朴庄严。正面上方钨有“圣旨”、“天旌节孝”及“台北府新竹县猫猫街儒士刘金锡之妻赖氏节孝坊。光绪九年”字样。两侧石柱上镌有台北府知事陈星聚所撰对联。另外尚有四幅颂赞赖氏的对联,镌刻在石柱的正面成背面。一副是新竹县训导刘鸣盛撰,一副是台澎道兼督学刘璈撰,另外两首撰述的人芳名模糊不清。赖氏丈夫不幸去逝,她决意坚守“忠臣不事二生,烈女不嫁二夫”的古训,抱璞守贞,矢志不嫁,守节尽孝,享寿八十三岁。夫弟举人刘祯感佩四娘之孝节,以已长子世熙过继为嗣。乡人感念她节孝可风,于是呈请清廷旌表,光绪九年(1883年)奉准立坊,时年七十八。近年,有人认为在崇尚自由、开放、理性的今天,充满“封建、落伍”意识遗毒的贞节牌坊,已无存在的意义。平心而论,这种争议,并不妥切,轨历史观点言,任何一项古迹古物古城古厝,都有它之所以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必以太严肃的学术角度去讨论,想想这些受朝廷旌表的守节妇女,在她漫长人生旅程中,普获有美好那么短暂,却为守著那仿似有似无的情爱,煎熬数十载的更漏而无悔无怨,那份坚苦卓绝的贞烈,已足以让人景仰与肯定,也证明了人世间的确曾经有过不变的爱情。
青年尚未婚,柏舟永矢;
百发能完节,枫陛荣褒。
——佚名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素履全贞直树纲常万古;
黄章宠锡九堪俎豆千秋。
——刘鸣盛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贞妇全夫直以苦衷补天憾;
待亲训子只留奇行翼人伦。
——佚名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十四岁节龄守闺门,无惭一家忠义;
七八戴孝名传史册,增色两代科名。
——陈星聚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想当年夫死身、妇死心,不死青孀留动节;
观此日显对人、幽对鬼,自对皓首得芳名。
——刘璈撰台湾省苗栗县赖氏节孝坊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1: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赖氏以国为姓 望出颍川南康
这个著名姓氏,根据考证,是来自春秋时代周天子名下众诸侯之一的赖国。他们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风俗通》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

春秋时代赖国所在的位置,大致不离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书所说,最早的赖姓家族,是出现于河南的颍川一带。换言之,赖氏长久以来虽然是称盛于南方各地,但他们的祖先,却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黄子孙。

赖氏,真是一个最为幸运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后的2000多年来,整个家族的脉络分明,所有的子孙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南北朝的长时期兵荒马乱,逼得中原衣冠纷纷南渡避乱,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赖氏的先人,当时也参加了南迁的庞大行列,并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头地,挣得响亮的家声。

熟悉历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长的五胡乱华时期,是到了隋、唐两代才告结束的,而在唐肃宗的乾元间,江西雩都就曾出过一位著名的学者赖 棐,以七岁能文,弱冠通九经百氏而远近知名。据说,他也是一位金榜题名的进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为崇义馆校书郎。不过,他无意于宦途,竟舍弃了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悄然引退,回到家乡,以诗书安享余年。这种崇高的胸怀,一向最受后人的敬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21: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俗通

  应劭风俗通虽东汉末所作,然所载亦难尽信。其叙希姓者曰:“合浦太守虎旗、上郡太守邸杜、河内太守遇冲、北平太守贱琼、东平太守到质、沐宠、北平太守卑躬、雁门太守宿详、五原太守督(王贾)、汝南太守谒涣、九江太守荆修、东海太守鄐熙、弘农太守移良、南郡太守为昆、酒泉太守频畅、北海太守处兴、巴郡太守鹿旗、涿郡太守作显、庐江太守贵迁、交趾太守赖先、外黄令集一、洛阳令诸于、单父令即卖、乌伤令昔登、山阳令职洪、高唐令用虬。”此二十君子,皆是郡守、县令,惟移良之名曾见于史,恐未必然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7: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