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陈氏宗亲网柳溪版答复陈绪勉
兴宁贽公族谱记载:武生宜,宜生日新,日新生善,善生克敏、克宽。一九九七年,我到江西泰和寻根,从柳溪谱抄下:武生宜,宜生月新,月新生善爵,善爵经乡赠,为浙江布政使司,授紫微堂印一个。你分支为善之后,看来,善不只生克敏、克寛。至于分支世次较为混乱,请仔细鉴别、梳理。善与善爵,并非同一人,他们是堂兄弟。清光绪年间广东探花陈伯陶诗词(番禺大岭陈华佳提供)
汉民哥:你好!给你一些资料
陈伯陶游武台山作品
对联:
疑玄夜醉松庭月
投简寒窥玉洞云
本人按:对联中的下联引自唐朝诗人马戴的《宿王屋天坛》中的一句,原诗是:
星斗半沉苍翠色,红霞远照海涛分。
折松晓拂天坛雪,投简寒窥玉洞云。
绝顶醮回人不见,深林磐度鸟应闻。
未知谁与传金箓,独向仙祠拜老君。
《游武台山》
蹑蹻凝从世外逃,乱峰深处俯平皋。
泉声石櫈春流急,山色松门夕照高。
骑鹤仙人虚帐望,憾龙术士几形劳。
我来却起身茶热,暂脱尘巾洗浴嚣。
---------------------------------------------------------------
陈华佳
(陈伯陶为柳溪三十八世,凤翔派三十世)
--------------------------------------------------------------------------------
江西泰和柳溪祖居地
江西泰和柳溪祖居地凤翔派称其祖居地为江西泰和柳溪古井巷;贽公派则称其祖居地为柳溪村。何于有如此差别?
据判断,二世祖承逸为泰和县令时,就在县城边经营有居地,叫陈家坪,太平时节,族人就在那里居住;与此同时,在苑前镇东南六公里处,亦有偏僻的居地柳溪村,动乱时期,族人就躲在那里。住在城边,能见多识广,便于交流,柳溪前辈,宋朝时,在陈家坪接待陈氏三尧;住在山林原野柳溪村,又能藏身。我想:假若族人长住柳溪村而没有陈家坪,柳溪氏人文就会差得多;只有陈家坪而没有柳溪村,柳溪族人早就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更谈不上保留下族谱。这就是柳溪氏的高明之处。
广东陆河陈成寻找四川同宗
姓 名:陈成内 容:寻四川宗亲
我族陈鼎韶公,于清乾隆年间(或康熙末年)从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万輋黄塘岗(现在:广东省陆河县南万镇万全村),迁往四川,据老辈说,曾有鼎韶公后裔(一人)回万輋寻根,病故在万輋没有回去。300多年来无通音信,现在我们十分盼望能够与鼎韶公后裔取得联系。
鼎韶公的有关世系:
一世 坤甫,又名万一郎,是贽公第5代孙,于明建文年间从兴宁县罗岗尾迁到长乐县(五华县)老虎石开基,妣金氏、赖氏,生为昭、为穆等14子。
二世 为智,妣何氏,生5子。
三世 汉宝,妣许氏、何氏,生3子。
四世 福海,妣杨氏,生2子。
五世 浩堂,妣蔡氏,生2子。
六世 孟瑾,妣饶氏、黄氏,生1子。
七世 生,妣郑氏,生4子。
八世 宗道,妣李氏,生3子。
九世 振所,妣曾氏生3子:国栋、国梁、国材。
十世 国栋,字瞻九,道号陈千钦敕侍郎,谥英烈,生于明神宗万历37年,卒于清康熙25年。妣胡氏、冯氏,生3子:尚烈、尚贤、尚威。
康熙初年,瞻九公率3子从五华县(长乐)大都约老虎石芙蓉寨迁到陆丰县吉康都万輋黄塘岗。
十一世 尚烈,妣廖氏,生5子:熙韶、闻韶、弼韶、德韶、鼎韶。
尚烈公为山贼所杀,葬于瓦树塘,墓喝形“仰天海螺”。廖氏葬于洋坑荷树岗。
十二世 鼎韶,迁四川。
瞻九公为万全陈氏立下的班辈是:九尚韶山献,彦如云中飞,名成光祖德,奕世耀宗威。
[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07-3-21 22:51 编辑 ]
川西会倬公派,就是从广东五华大都老虎石迁出的
川西会倬公派,就是从广东五华大都老虎石迁出的。川西会倬公
柳溪氏广东兴宁贽公系会倬公,携三子鹏高,鹏凤,鹏珍,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自广东长乐(五华)县大都老虎石乡,西上巴蜀,居住于四川华阳县隆兴场。2003年春,本人与朋友一起游洛带镇,买到“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按图索骥,找到成华区圣灯乡人民塘村陈直谷先生。陈直谷先生为农民企业家,曾代表四川农民访问欧美,他们一家接待我夫妻俩。其家在成都机车车辆厂附近。我说:“68年我在东郊航天部工厂工作时,到这里劳动过,一个年轻大队长接待我们。”直谷先生说:“这个大队长就是我。”宗亲见面,真有缘份。
广东梅州丰顺陈奕旺给江西崇义chganl电子函件
chgan1宗亲,你好,你是我在这里找到跟我祖先最接近的一支,善公下克宽\克敏公的后代,你是克宽公后代,我是克敏公后代,不知你族谱上有没有记载关于克敏公之后的一些情况,克敏公生四子:靖安\靖止\靖禄\靖孟 克敏公于明永乐二十二年由兴宁瓦仓前迁五华油田,然后靖孟公再迁丰顺汤西南礤村,也就是我现在住的地方,俗称陈氏嘉兴派, 我现在的一世祖就是靖孟号弘基公,我是弘基公下二十二代孙.
“贽公官授循州训导”。循州在那里?应该是龙川
“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送荔枝、黄柑等物给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只是将他免职,贬谪到循州(今广东龙川)。走到漳州时,解他的差官郑虎臣将他拖到厕所打死了。”“贽公官授循州训导”。循州在那里?是惠州还是龙川?南宋和元朝时,地名有梅州、潮州和惠州。显然,元朝时,循州为当今龙川,并非当今惠州。 这是个什么内容的贴,写到这么多页,又有这么多人看。楼主能简单点说说吗?
我把有关内容汇总起来,留给后人修谱参考。所公布内容详实
我江西泰和柳溪陈氏,祖上世居颍川,两次南迁,来到江州德安,聚族而居。柳溪始祖晖公南迁江西泰和已一千零几十年,后裔或留在江西散布各处,或迁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有完整族谱;现在,柳溪陈氏有许多人在网上相互交流。我把有关内容汇总起来,留给后人修谱参考。所公布内容详实,谨供有关人士查阅。(紫金说)与孙中山家族可对照的神湾陈贽族
(紫金说)与孙中山家族可对照的神湾陈贽族中山神湾陈贽族原居江西泰和,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迁广东嘉应州兴宁县,第九代孙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再迁广州增城,十一代孙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钜典迁来,后代分支到中山坦洲、沾涌、古宥、沙岗仔和定钩环。
(摘自陈氏宗亲论坛)
迁徙路线为:江西泰和--兴宁--五华--紫金--增城--中山。
本人谈论孙中山源流
从孙中山辈次,能看出问题来吗?十八世,就不是“土著”“东莞说”说孙中山老家在上沙。上沙在那里?地图一时未找到。孙为十八世,十二世连昌,十一世瑞英。再前就没有了。孙中山如果是当地“土著”,那怎么会缺失前辈祖宗名字呢?若是珠玑巷南迁后裔,他就不会是十八世;凤翔派陈伯陶(光绪年间广东探花)是三十世(广府人宋末入粤)。“东莞说”有不严密之处。“紫金说”认为孙是客家后裔,其辈次大概就是十八世。客家人多数明初入粤。
叔达公派陈有钢宗亲介绍贽公族迁湖南和广西支派
--------------------------------------------------------------------------------贽--文--容--玉新--玑--五十郎--景云--京旺--贵通--秉真--经--廷珠--陈藤--所见--元章--启益--日传(日传公原广东迁江西南安府南康县塘江圩,日传公再由江西迁湖南永州府江华县东田乡聂家寨村)--元管(元管公由聂家寨迁东田村。)--乃晨--祚璞--翊乾--昌发(昌发公由东田村迁广西平乐县长滩乡鲁塘村。
贽--文--容--玉新--玑--五九郎--六八郎--仁受--法德--思宇--国贤、国忠、国良三公由广东东莞县陈屋埠迁广西钦州市尖山乡西沟村。
(以上仅供参考)
(叔达公后裔)用宾公第22世嗣孙 陈有钢2006.2.8
(经东莞迁广西钦州支派,极有可能与经增城迁中山支派血缘最近。而且有可能所指东莞就是增城--陈汉民注)
兴宁沥陂秀丽陈建杭向各位宗亲问好!
汉民前辈、富文前辈、各位宗亲:大家好!
我叫陈建杭,广东省兴宁市沥陂镇陂宁村秀丽陈屋1982年丁,裔从罗岗溪尾陈。今日刚注册,先报个到,一并向各位宗亲问好!
1990年随家人赴罗岗溪尾参加联合祭祖,其时场面盛大,至今记忆犹新。柳溪陈氏的兴旺,在童时已有深刻印象。
又忆罗岗陈祝春老先生,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负责族谱编修事宜,虽岁至耋耄犹数度下来,令族人感动至深。负责接待祝春老先生的爷爷,谈及此事,往往慨叹:宗族之谊,岁月难断。
有见过爷爷陈文方(陈质良,毕业于兴宁一中、黄埔军校)和祝春老先生的交流,族情浓浓,印象犹深。现在想来,那一种族情,基于血缘,自会浓厚。
不知祝春老先生还健在否;爷爷已经逝世,享年七十有一。
今天注册来到,想起春节在上厅祭祖时的人丁兴旺,其乐融融。
兴宁市沥陂镇陂宁村秀丽陈屋分老屋、新屋,民情甚朴,族情犹切,耕读官贾,人才辈出,小有成就,颇得柳溪遗风。
今日出来,仰望各位宗亲多多关照。
晚辈:陈建杭
2007年4月6日 上午
---------------------------------------------------------------
江西泰和柳溪——兴宁罗岗溪尾——兴宁沥陂秀丽 (柳溪源远 循铎声宏)
本人回复兴宁沥陂建杭宗亲
建杭宗亲:见你网上帖子,又多一位宗亲上网。柳溪族人关注宗族者,可谓多矣!早在九十年代,就听叔父讲,有二十几车人去罗岗溪尾敬二世祖文公。有一位六十几岁的老人前来联络,可能就是祝春老人。当时,村里人答复来者:“我们是从梅县迁来的。”可能祝春老人已过世;众人终于明白自身出处,许多人事业有成,可以告慰祖先。听说你祖父为黄埔军校生;真是国家栋梁之人才。前几天,我在梅州客家姓氏版查到兴宁籍健在黄埔军校学生名单,当中一个石马上庄陈姓,他们都没有退休金和社保,我很想给他寄点钱,表示敬意。本人也是军校出身,本能同情同宗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