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房珠林派龙口村湖南通道县播阳所焕章公后裔世系
--------------------------------------------------------------------------------三房珠林派龙口村湖南通道县播阳所焕章公后裔世系
十六世焕章 十七世 士悦 十八世 正谅 十九世必荣
二十世主善 二十一世 昌祉 二十二世 良贤 二十三世秉国
二十四世懋渊 二十五世 邦番
贵州金沙县清池镇扬波寨庆余公支系
贵州金沙县清池镇扬波寨庆余公支系28 世庆余 29世 长盛 30世 翼德 31世 为章 32世明
星、明月 33世 听祥、听武 34世 焕英 35世 文炳、文郁
36世 用章、彦章
柳溪氏中南寮派和清溪派由来
柳溪氏中南寮派和清溪派由来柳溪氏中有南寮派,又称清溪派,其族当今还参与十一次修谱。其来龙去脉,简略介绍给大家。
南寮始祖云仲,为十三世,元朝期间,顺其祖父涣龄意愿,入赘西昌(泰和)罗家;罗家为书香门第,早在后唐长兴元年(930)起,就办有匡山书院。十一世涣龄本浙江温州平阳人,于宋末任桂阳薄,入元后改任吉安路儒学教授。涣龄派为叔宝派,叔宝后人陈固,为柳溪始祖晖公之堂兄弟,两人过从甚密。云仲来到西昌,与柳溪朝夕相处,形同兄弟。云仲之前后,处士(4)---你(5)---某(6)---桶(7)---汝辑(8)---见(9)---崇忠(10)---涣龄(11)---浚沅(12)---云仲(13)---文胜(14)---碧潭(15)---和林(16)---定齐(17)---德遵(18)。此德遵,看来就是明永乐十三年状元陈循。
清溪派,本来是晖公长子承进派。据柳溪族谱载,清溪派经四传后失传。南寮称自身为清溪派,表明自身与柳溪有别,自行一派。
到了清雍正年间,南寮派二十五世松庵领导泰和柳溪陈氏反击文字狱,发动泰和各姓氏父老联名上告雍正皇帝,称"江西巡抚海成纵兵糜烂地方",将地名柳溪改为路溪,柳溪村陈氏改为梁姓。到了乾隆年间,松庵瞒天过海做法终归暴露,南寮派和一些柳溪派,纷纷迁往云贵之镇雄和毕节避难。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不少柳溪派,先行迁到了那里,可能是当时平定吴三桂叛乱的士兵或民夫吧!
清溪派迁到贵州毕节小吉场镇总基村陈家寨。27世 善某 28 庆富 29长荣、长宗、长华 30 翼松、翼清、翼魁 31 维明、维刚、维素、维中
32 明兰、明元 33 听武、听思 34 焕发、焕宣 35 文学、文彬
36 章福、章权 37 虞喜、虞华 38 夏智、夏橙
[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06-9-17 21:56 编辑 ] 据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介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们从湖广、两广、陕西、贵州、乌蒙地区迁徙入川。所谓乌蒙地区,就是云南宣威、贵州威宁等地区。当时,本来早先那里住着明朝时,驻屯将士后代。人们迁走了,柳溪陈氏迁入来,所以,柳溪陈氏来到镇雄、毕节地区。
广州三元里沙涌凤翔派支派宗祠
广州三元里沙涌凤翔派支派宗祠今天赴广州会见凤翔派陈尚凌和陈氏族人陈庆德,大家约好在三元里地铁站见面,顺便参观沙涌凤翔派支派宗祠。紧靠三元里的沙涌,有凤翔公园和凤翔大街,大街旁有相当规模的“大夫葵轩陈公祠”。我们拿出十一修族谱给值班父老看,长者和年轻仔都十分欢喜,立即摆出凤翔谱让我们查阅。从族谱看,凤翔五世尚谟为宋末大理评事,其子六世南豹迁来广州沙涌。十二世葵轩,为明成化癸卯科举人,北京武清县知县,升大僕寺丞使出使大同府。此祠堂正是葵轩公所建,现在修复和保护得很好。我问:“附近还有他姓祠堂吗?”“还有一个我凤翔祠堂,是葵轩公的一个叔叔修的。别姓没有。”我询问“有没有听长辈讲到抗英情况?”他们都不知道。正处三元里中心位置,可能当时在祠堂誓师抗英呀!可惜未留下传说。
转过大街,看到另一间宗祠,只是规模略微小些。我走过几个凤翔派聚居地,所到之处,都有祠堂。不简单的凤翔派!
陈氏宗亲论坛登有陈立言所收集资料
陈氏家谱资料(江西泰和柳溪氏贽公派)[日期:2006-06-23]
一、来源:来源于广州惠州长乐大岭背。后长乐改归于嘉应州。 其始祖为陈端章,长乐高竹园始祖则为陈公府,其妻为刘氏 。 葬于高竹园庵下绣花落巢穴。 刘氏则葬于郭公塘仓背。
二、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塘尾村陈氏世系以及迁徙情况:
一世 陈君府公(名不可考),系广东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高竹园立业始祖,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曰陈义、陈贵、陈忠越。陈义公后移兴宁县罗江,陈贵公后人移居博罗县苏村。
二世 陈忠越,法名陈念三郎,尚居高竹园,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二子,曰陈掁、陈胜(法名陈胜三郎)。陈胜公后移居永安县(今河源之紫金)上义岭头围。
三世 陈掁,法度名陈法掁,尚居高竹园,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曰其恭、其伦、其讓。其恭公子孙不可考,其伦公则移永安县上义。
四世 陈其讓,法度名陈卿三郎,系长乐县郭公塘立业始祖,年寿为人不可考,生六子,曰圣化、圣瑛、圣运、圣立、圣时、(未知名)。圣化、圣运公皆无出,圣立、圣时、(未知名)公移归善。
五世 陈圣瑛,又名华粤,法度名陈瑛一郎,留居郭公塘,公之弟已移居归善淡水,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曰达五、微五、登五(又叫正为)。
六世 陈正典,字微五,自长乐移至归善,系归善县(今惠州之惠阳、惠东县)三栋石岗陂(坡)围立业始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公生三男二女,曰预俊、预广、预韬。
七世 陈预俊,法度名陈兴二郎,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卒于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生三子二女,公曰端亮、端彦、端章。尚居石岗....
八世 陈端章,字展文,号素园,恩敕文林郎。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于乾隆廿七年(1763年),享年86岁。生三男二女。公曰闰化、宣化、赞化。闰化公生六子二女(长子善长公和次子善统公后迁移广西浔洲府之桂平、平南县和武宣县),余尚居归善县。
九世 陈宣化,字德流,生五子二女,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忌辰不可考。五子依次为善积、善清、善华、善造、善远。居归善县石岗坡。
十世 陈善华,恩敕登仕郎。后受堂兄善统公指引,于嘉庆四年(1799年)携子女迁移广西浔洲府,此广西桂平县塘尾村始祖。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卒于道光四年(1825年)。生五子,曰逢兹、連兹、通兹、达兹、道兹。余居归善县。
十一世 陈通兹,字凤城,恩敕登仕郎。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七年(1858年),享年八十又二。生四子一女。曰有耀(传玉)、仁玉、伟玉、健玉,与逢、連、达、道公居桂平塘尾。
十二世 陈有耀,字传玉,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于光绪十一年(1886年),寿七十又八。于咸丰三年(1853年)捕贼有功,抚部院邹奏赏六品项戴,生五子,曰丕承、丕基、丕业、丕鸿、丕显。(以上资料来源:《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塘尾村陈氏家谱》)
三、相关人物:
陈锐
成化十六年(1480),郁林州木头等洞蛮贼叛。都御史朱英、总兵官平江伯陈锐、副使陶鲁等,统汉达官军土兵讨平之。 (《粤西丛载》卷26《明朝驭蛮》)
陈金
正德十一年(1516)三月,先是府江东西两岸大小桐江洛口仙右回茂田冲断藤峡朦胧三黄等处,村巢接壤,路道崎岖,唇齿相联,聚众纠合劫掠杀人,久为府江之患。总督陈金督调两广汉达官军土兵分为六大哨,行两广按察使宗玺,布政吴廷举……统领水陆并进,俘斩七千五百六十九名颗,余党悉平(《粤西丛载》卷26《明朝驭蛮》)。
陈圭
(嘉靖二十四年)贺县弓山螺石黄洞等巢贼首倪仲亮、邓良朝、梁荣,聚众数千,与连山县巢贼合谋,僭称名号,大肆焚掠。两广都御史张岳,与平江伯陈圭,调集汉达官军土兵八万,分道夹攻,斩首三千余级,连贺二县俱平。 (《粤西丛载》卷26《明朝驭蛮》)。
陈有钢宗亲介绍贽公派武公房分支
有如下世系供参考:武--宜--日新--善富公由广东省兴宁县罗岗溪尾洞迁广西平乐府贺县公会镇安泰村。
潮人在陈氏宗亲网发帖,说海丰贽公族为叔达派
(海丰族谱记自身为叔达派。其实,它是江西泰和柳溪派-------陈汉民注)海丰赤石新建村陈氏属义阳王陈氏始祖叔达公廿三世陈贽世系,列举如下:贽---文---容
---景新---坤甫---为智---汉宝---福询---公大郎---公二郎---大一郎---满三郎---法惠---崇---积旺---志瑛---尚质---崇生---俊芳---君赞之孙昌折迁居海丰赤石新建村。
有钢宗亲对陈氏义阳王派世系源流颇有研究,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义阳王派在潮汕的分布.
万谢!
陈成寻贽公后人迁四川支派
姓 名:陈成 加入时间:2006-11-9 22:09:49内 容:寻四川宗亲
我族陈鼎韶公,于清乾隆年间(或康熙末年)从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万輋黄塘岗(现在:广东省陆河县南万镇万全村),迁往四川,据老辈说,曾有鼎韶公后裔(一人)回万輋寻根,病故在万輋没有回去。300多年来无通音信,现在我们十分盼望能够与鼎韶公后裔取得联系。
鼎韶公的有关世袭:
一世 坤甫,又名万一郎,是贽公第5代孙,于明建文年间从兴宁县罗岗尾迁到长乐县(五华县)老虎石开基,妣金氏、赖氏,生为昭、为穆等14子。
二世 为智,妣何氏,生5子。
三世 汉宝,妣许氏、何氏,生3子。
四世 福海,妣杨氏,生2子。
五世 浩堂,妣蔡氏,生2子。
六世 孟瑾,妣饶氏、黄氏,生1子。
七世 生,妣郑氏,生4子。
八世 宗道,妣李氏,生3子。
九世 振所,妣曾氏生3子:国栋、国梁、国材。
十世 国栋,字瞻九,道号陈千钦敕侍郎,谥英烈,生于明神宗万历37年,卒于清康熙25年。妣胡氏、冯氏,生3子:尚烈、尚贤、尚威。
康熙初年,瞻九公率3子从五华县(长乐)大都约老虎石芙蓉寨迁到陆丰县吉康都万輋黄塘岗。
十一世 尚烈,妣廖氏,生5子:熙韶、闻韶、弼韶、德韶、鼎韶。
尚烈公为山贼所杀,葬于瓦树塘,墓喝形“仰天海螺”。廖氏葬于洋坑荷树岗。
十二世 鼎韶,迁四川。
瞻九公为万全陈氏立下的班辈是:九尚韶山献,彦如云中飞,名成光祖德,奕世耀宗威。
陈立言和本人在陈氏宗亲网留言,参与讨论柳溪先祖,是叔明还是伯固
姓 名:陈立言 加入时间:2006-11-23 1:23:30内 容:基本同意汉民兄观点。
我关注池谱中的几点:
一、不因伯固公的“难言之隐”而弃祖不认;
二、记晖公名为世晖,作为其族祖叔;
三、记晖公自浔阳迁西昌(泰和)柳溪;
四、晖公以下四代男丁名字齐全,并在谱中与各同代弟兄序排;
五、序说时代变迁,族大了,流徙各地的许多族人也慢慢失却联系了,也终于无法尽录了,遗憾地只图日后了;等等
……总之,池谱让我追怀晖公前世祖的心多了一点自信,多了一些感动,多了一份虔诚,并且培感亲切。
--------------------------------------------------------------------------------
姓 名:陈汉民 加入时间:2006-11-22 23:24:44
内 容:再与文富兄、立言谈柳溪先祖
柳溪族谱记:“勇羽尧三祖,微注其宦学处逸之事例,四世以降,绝不书其践迹。”就是说,八世之前,不立文字,没有族谱,只有庆源图。这种庆源图,一个个圆圈,晖公在圆心,一代代人,散布在各圆圈内。由此可见,庆源图并未记录晖公前世次,柳溪谱关于晖公先祖的记录,都是几百年之后,由后人补录的。前人称柳溪先祖为叔明,也没有错;既然柳溪自称为义门之后,叔明就是义门公认祖先。但我们心里明白:恐怕我们未必是叔明血缘后代,属叔明兄弟、堂兄弟后人可能性,要大得多。现在,池阳谱称自已先祖为伯固;应该说,池阳陈氏不遗弃先祖难言可贵,他们并不以先祖被杀而攀附其他支派,其谱可信度高很多。池阳谱又称柳溪始祖晖公为其祖叔,这种可能性,同样很高。柳溪谱从来未讲到晖公有无兄弟。对比之下,池阳谱论述可信。晖公先祖是伯固还是叔明?从可能性来说,应为九比一。所以,我以为:柳溪先祖为伯固。
--------------------------------------------------------------------------------
姓 名:陈汉民 加入时间:2006-11-22 11:44:46
内 容:文富兄、立言:柳溪先祖是谁?我还要补充一点。安徽池阳谱与义门谱,能相互对照,记述伯固和叔明为六十二世,世裔和衮为七十四世;反观柳溪谱,把晖公记成七十世或七十二世,已有出入。柳溪八世前不修谱,族内只有庆源图;只凭庆源图,世次联接已不够清楚,更何况庆源图于明靖难之役时丢失,无有藏本,以至十五世进德祖叔重修庆源图时,错误百出。二十一世昌积公评论:本来是九世,缩之为八世;本来是十二世,缩之为十世。晖公后尚且如此,那晖公前就更可想而知了。
--------------------------------------------------------------------------------
姓 名:陈汉民 加入时间:2006-11-22 0:12:41
内 容:文富兄、立言:你们好!过去,我把你们的大作和我所作,转载在客家姓氏版上,便于宗亲们查阅,多数注明出处,有的就没有。这么一来,别人会误认为由我所作,实在对不起。至于柳溪先祖是叔明还是伯固,可以进一步讨论,听取各方面意见。不管如何,他们都是霸先公后代,出入不太大。至于我本人,我认为池阳谱可信;理由是池阳谱能详述柳溪五代,分毫不差。如果是局外人,何以会如此明确?再说柳溪谱,都是晖公后二百年才修的,也不见得就十分准确;更何况江州义门是聚族而居,说义门各支派都是叔明直系血缘后代,不能令人信服。应该说,多数是叔明兄弟、堂兄弟的后代。
--------------------------------------------------------------------------------
姓 名:陈立 加入时间:2006-11-21 22:26:55
内 容:寻家谱。留言和论坛有搜索功能吗?
--------------------------------------------------------------------------------
姓 名:陈立言 加入时间:2006-11-21 17:44:42
内 容:文富兄:
今天中午有宗亲打电话转知,说兄台近日有大作发表,叫我快看。因我平时较忙,较少上网,于是竟一时找不到宗亲所说的文章。后来在另一网址上找到了,是《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看了后,确实想与兄台说几句话,但发现兄台的邮路不通,故只能借助宗亲网,见谅了。
一、我个人基本同意陈y宗亲的观点;
二、我个人认为伯固公不被某此后人认同的原因,可能缘于《陈书》上记载的那些事件;当然也有认祖归宗的,比如绩溪、金寨、池州的族人;
三、我认为柳溪谱是一部大谱,很多世事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但虽经逾十修,在晖公前世系上也还是语焉不详的,也许真正的原因只有修谱的人才知道了;
四、同时柳谱尽管经逾十修,但晖公以下的世祖链接依然是有漏洞的,比如兴宁贽公(五十一郎)的上下连接就是个问题;
五、我个人认为,如果某些世祖世系链接尚有问题,最负责任的做法是对各种说法保留研究空间,不可说死。所谓“绝对”,可能是最对不起祖宗的做法,不可不慎。即平时之所谓:在历史事实面前,说话得小心!
六、伯固公与叔明公都是霸先公后人,退一步看问题是不是不可以?
文富兄,以上说话若有不顺耳之处,请多包涵。
因别的事打扰,暂且打住。如有必要再叙。
另外,《桂平市蒙圩镇“塘表陈”世系略考》乃本人拙作,这种不成样的东西挂在汉民兄名下,倒成了我对汉民兄的大不敬了。所以在此我只能对汉民兄说声“对不起了”。
--------------------------------------------------------------------------------
姓 名:陈 Y 加入时间:2006-11-21 12:15:51
内 容:文富兄:晖公是我们共同祖先,读了你的大作《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知你辛苦了,但有些话不得不说。
1.与叔明公同年代的伯固公殁顺至1142年柳谱一修,隔差不多600年,二十多代人,是否肯定能准确无误记下来?(答案是,不一定)
2.柳谱共有十一修,但为什么没有晖公前世系的具体交代?(答案是,对于柳一世祖晖公的前世系,后修多少修意义不大,除非发现什么错了)
3.为什么柳谱只记晖公名只有一个字,真的晖公名叫陈晖(或微)?池谱说是世晖,又指明说他是大评理事等等(这点同柳谱记载相同),这样的记载说明了什么?
4.没有旁支对晖公的前世系的证据,而仅是用柳谱来说事,等于是运动员与裁判员集于一身,自说自话,行吗?
5.为什么池谱记其世裔为祖,世晖为世裔弟,而不是记别的人?难道是池谱有高攀之嫌?或好事?或吃撑了没事干?(对不起了祖宗,但我知道你们肯定不是如此的人!)
6.池谱有晖公前世系及其后五代人名的准确无误的记载,而柳谱却无晖公前世系的详说,为什么?
7.既然无晖公前世系的详说,又如何说“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口气真的这么肯定?!
怨我无能,很多问题不能肯定回答,请文富兄方便时答疑。
陈文富称: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
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晖公三十五世嗣孙文富)
对柳溪陈氏是出自宣帝顼还是文帝蒨?柳溪陈氏出自宣帝顼,从没有出自文帝蒨的说法。如果是出自文帝蒨,那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了。那是柳溪族谱始修者认错了开基祖晖公的父亲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想说几点意见,供各位宗亲参考:
首先柳溪族谱是经过十修的罕见的老谱,可信度高。
衡量一个谱的可信度,始修的年代是重要依据,因为越往后有关资料越难查清,只有到处参照别谱来考证了。我谱历经十修,始修在宋绍兴十二年壬戍(1142)仲春.是始修最早的家谱之一,比义门家谱首修还早十五年。池阳谱首修不知是何年,在网上看到的只有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的一个沙坦陈氏谱序。
第二 柳溪族谱是开基祖晖公八世孙千龄公所主修的族谱。
现在有很多人在修谱,应有深刻体会。某分支徙居在某地,开基的是谁,他从何而来,他父辈是谁,这是最起码要弄清楚的吧,总不会把先祖的父辈随随便便写上一个人的吧。
我始修族谱的千龄公是柳溪始祖晖公的八世孙,离开基祖晖公不远,是宋朝皇帝钦点的朝庭命官,他在修谱时连开基祖的父亲是谁都弄不清楚,或者说弄错了,那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了吧!晖公有没有哥哥姑且不管,父亲可不会认错的呀!况且当世还有本家同代进士九龄、百龄数人,岂有不慎重认祖之理。而百龄对颖川陈氏旁支都非常重视,立了同支续谱,岂能对自己柳溪开基祖之父亲马而虎之!
池阳谱开基祖伯固后人永兴公有二子:长子世裔,次子是世晖,并把我祖徽(后易为晖)认定是永兴公次子世晖,并将其后五世列于其谱上,给当今祖上不清的陈氏带来误导。
第三 柳溪族谱是经过内外宗亲(特别是早几次)严格审定的最为真实的族谱。
八世祖千龄公在一修谱修中说:"千龄辄以祖宗传叙,至於今日,其支流派别,环而图之"。是柳溪陈氏常说及的"庆源图"。八世祖百龄公在十七年后二修族谱时作同支续谱志,将各同宗分支置于谱中,岂能不将本宗原属何出弄清楚!
十七世世祖明进士仲述、士瞻在《同支续谱续谱考记》中说:"吾祖叔明,后主同产弟也。行居六,由宜都王任隋鸿庐少卿,今南北直棣。江浙、荆、闽、粤、吴各所,乃昔之所谓始兴、临海、豫章、晋安、宜都等地"。"初仲述举乙丑进士,同年同姓者二十二人,弟士启举甲申进士,同姓者二十人皆来叙族好。丙戍、辛卯、壬辰、乙未肰启会,陈敬宗其言,犹摭源疏流,耿切与遇,同气求声,应不在是乎?"又云:"兼生京、京生褒、褒生灌、灌生伯宣伯党。宣后曰衮,衮后曰兢,递家德安,而为义门著族。伯党则生元史,元史生晖,始徙西昌,为吾西昌柳溪初祖。晖三传,曰裕曰盈。兄弟八传,至九龄、千龄、百龄、继称子姓,近八十八人,嫡绪大较益确核矣。学博守厉,举荐笏而柴栅之。若不见颍川侯墓乎?侯居河南许昌县信都乡未要里七林村,封号颍川王,故曰颍川郡。其墓荣离县二十里,地名龙坑蟠龙形,坎山丙向,前有秀峰列屏,丙水朝迎,水倒辛戍而去,墓前石碑松柏环绕。我曾亲拜其墓,益信吾陈氏源远而派著也。礼以族坟墓,联宗族,而安本俗,此非其符验哉?今阅尊派本支同支内外二谱,始知与吾同出陈宣帝后。是后当以同支相亲矣。但椿年翁歧为内外谱,是自乖异,吾不敢从也。"
这里明确指出吾祖叔明;其二,那些同他们同年举进士的同姓者,多次在一起论世系,叙族好,若对其祖的出处有疑,岂不同他们查个水落石出!
另外众所周知,在各次修谱中都是由当代本家的皎皎者牵头把关的!岂能不慎之又慎!
第四 柳溪人与叔明公后人的其它支派往来密切,中从未见到提及过关于文帝蒨的后人。
同宗族总有远近之分,亲疏之别。从柳溪族谱中看,与叔明公之后人往来密切。
例一:义门后人魁本伯宣后裔,由福建汀洲徙居泰和水槎田南村,谱续在晖公孙羽公门下.可见其亲密之度。
例二:续在我谱中的南寮所祖祖为叔宝。《西昌(泰和)柳溪陈氏血脉志》中载:"上距文范十有七世,此居西昌两派之统宜也。长子曰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嗣帝位,号后主,在位七年,让国于随文帝,则南寮所祖也。第六子曰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入隋封宜都王,则柳溪所祖祖也。" 叔宝也好,叔明也罢,均是顼之后。其谱都续在柳溪门下,可见其亲近之一斑。
例三: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据晖公廿一世嗣孙昌积书《柳溪陈氏大宗谱六修篡述志》中载:"文范传三十世,曰固、曰衮、曰徽,则蒋、崇、元史之子,为堂从兄弟也。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平阳。衮任江州司户,遂家德安、号称义门。徽以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命直系金陵徙家西昌,甫三十余年,而有宋兴。"
可见他们三人,当时关系之密切。而固为叔宝之后,衮、晖为叔明之后。
谱中叔明之后属随处可见,未触及到文帝蒨子伯固的后属,
以宣帝顼子叔宝叔明之后常在柳溪人中出现,未见到有涉及到文帝蒨子伯固的地方。
可以看出柳溪与文帝子伯固是有相当距离的。
第五 结论 柳溪陈氏晖公父为元史,绝非池阳永兴;祖叔明,而绝非伯固。
本人认为对于祖前世系,要更改,必需有实事,或者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否则还是以先祖的成果为准绳,千万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论史谈经!
附录
一 八世祖百龄《同支续谱志》
吾祖系自颖川候轸而上,具有经史牒记可稽,以邈远不及致详矣。颖川候而下,若西汉之婴馀轨番,东汉之安恒原齐源实,魏晋之逵英鼎,以及武宣二帝,唐之洽兼苌,以及宋之隆裕崇白诸祖,莫不名有亲从支属。虽代更世替,地徙居分,然推其属毛丽体之心,即百世不忍携也。礼曰"同姓为宗,合族为属",又曰:"骨肉之亲无绝,况其初本一人之身"。而皆颖川之分派乎?于是自颖川吴兴之外,凡散居河南、京兆、下邳、广陵、东海、吴、粤诸派系,可核信者,尽按经史录为同支谱。其有同系而后别自为宗,如胡田袁王之属,附录于后,以示不忘同所自出云。
附录二 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
●据晖公廿一世嗣孙昌积书《柳溪陈氏大宗谱六修篡述志》中载:"文范传三十世,曰固、曰衮、曰徽,则蒋、崇、元史之子,为堂从兄弟也。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平阳。衮任江州司户,遂家德安、号称义门。徽以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命直系金陵徙家西昌,甫三十余年,而有宋兴。"
●从文字看来,固、衮、徽(晖)三人,即为"从兄弟也",则三人为同一辈分上的人,仔细查阅,方知均为高宗孝宣皇帝陈顼之后矣,现予分叙如下。
●固:①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南朝陈后主)----②洽(字承化,张叔华生,仕唐为秘书丞,二子:陵为唐御史大夫,子当均州剌史;忠)----③忠(客颖川子邕)----④邕(客颖川三子夷实夷则客颖川夷行字周道官至尚书仆射)----⑤夷实(世客颖川子二寿嘉陵)----⑥嘉陵(州别驾二子闻陵州剌史,显)----⑦显(侍中江西节度使子二黯字昌晦职方中郎中子一,勋)----⑧勋(兵部侍郎子一檄)---⑨-檄(兵部侍郎子蒋)----⑩蒋(子一固)----⑾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居平阳。
●衮:①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宜都王,隋鸿胪少卿子二绎宏邢州剌史)----②绎(字承思,仕唐为侍御史子定)----③定(有的谱书上叫才,唐会稽郡司马子球)----④球(有的谱书上叫蕴圭,晋陵郡司功参军子兼)----⑤兼(晋陵司功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子三当监察御史;苌渭南县尉大理评事,二子归为考功员外郎子一,次子褒为京后)----⑥京(字庆复,秘书少监集贤学士继子褒)----⑦褒(盐官令子灌)----⑧灌(高安丞子伯党伯宣)----⑨伯宣(唐著作郎,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初入闽归隐庐山因居江州德安)----⑩崇(唐宰相世系名旺,江州长史。并置田为家法建书堂择郡掌其事为江州义门开基祖)----⑾衮唐世系表称名机,江州司户,子一方。
●徽:①——⑧同衮----⑨伯党(子一元史)----⑩元史(高安丞子一徽)----⑾徽易名晖,温州司户参军,大理评事,为避杨行密乱从金陵徙居泰和,为柳溪陈氏开基祖。
●固之后,情况如何未从听说,必也定继继承承,子孙绵绵,不断繁衍壮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了。
●衮之后人为江州义门,在嘉祐七年分居析产时共分给房关支族一百五十五支,以拈阄来分田庄,共有田庄二百九十余处,分在全国十六个省市,125个县市,占到现在中国省市的一半。其中以江西最多,有28个县市;其次是湖北有23个县市,最少是陕西、山西、广西、海南、天津,各只一个县。故有"天下陈氏出江门"之说。
●徽之后人柳溪陈氏,为泰和名宗巨族。自晖公以来,其缨簪之隆,人物之盛,良可想见;忠义之门,正气所孕,迄今千余年,传四十一世,由于居处不同,发展名异遂成清溪、柳溪两大派。柳溪陈氏,初分布全县各地,而后散居外县、外省,为数众多。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河北、安徽……等省市均有,几乎布满大半个中国,有的移居海外。由于时间长远,再加上好些年来,对此又不太重视,不知其祖是为何人,来看何处者甚多。
附录三:柳溪陈氏中有陈魁的后人。
柳溪陈氏第四世中有魁,谱载:魁本伯宣后裔,由福建汀洲徙居泰和水槎田南村,谱续在晖公孙羽公门下.
有子嵩,住转汀洲宁化县陈德村.嵩有子俭,流庚九十九岁.葬水南乙山*,俭有子十三郎,葬崇飞张公晒网形.
十三郎有子郎,葬祭下围龙乡义坑枣田.郎有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
五郎有一子百一郎,其后是千一郎。千一郎子万三郎,万三郎有二子:一是太五郎,一是仲二郎。
太五郎有一子上一郎,上一郎有一子叫希显。
希显有一子叫甲二郎。仲二郎名希圣,子三分流:
世立移居长汀县常峰山;世传移居本里犁头山;世杭无嗣。
甲二郎之后人还在江西柳溪陈氏内。
附录四 柳溪和义门谱修时间对照。
柳溪和义门两族修谱起步相差无几,都延续了八百多年,可算是两本古老的家谱了,现据湖南岳阳县铙村《陈氏家乘》和《柳溪陈氏族谱》,将其各次修谱时间分列如下。
柳溪陈氏和义门陈氏各次修谱时间对照表
柳溪:一修:宋绍兴壬戍(1142);二修:宋绍兴戊寅(1159);三修:明洪武辛巳(1401);
义门:一修:宋绍兴丁丑(1157);二修:元至元辛卯(1292);三修:明德宣己酉(1429
);
柳溪:四修:明景泰丙子(1456);五修:明正德己巳(1505);六修:明万历丁丑(1577);
义门:四修:清乾隆甲辰(1784);五修:清道光甲午(1834);六修:清同治壬戍(1862);
柳溪:七修:清康熙癸亥(1683);八修:清光绪庚辰(1880);九修:民国甲申(1944);
义门:七修:清光绪壬辰(1892);八修:民国乙丑(1925);九修:(未知)。
柳溪:十修:1996年。
义门:十修:(未知)
安徽池阳陈氏陈政,于二零零五年四、五月间,以大篇幅登出池阳谱
安徽池阳陈氏陈政,于二零零五年四、五月间,以大篇幅登出池阳谱,全面介绍江州义门各分支之分徙,使人震撼。池阳谱除详述其支派外,对柳溪派记述非常准确,详述五代(其详细程度超过柳溪谱),称晖公是其祖世裔的弟弟世晖。文富兄还引用池阳谱,将该谱中柳溪始祖晖公画像,转而刊登在陈氏宗亲网柳溪版上。该画像年近七十岁,着装官服官帽,满脸皱纹,一副长者模样。何以池阳谱会有晖公画像?柳溪传人文富,十分迅速将画像刊登出来;而今他又说柳溪始祖并非伯固,使人大惑不解。[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06-11-27 00:12 编辑 ]
文富兄所说“柳溪陈氏中有陈魁的后人”,说陈魁为“柳溪四世”,是否有错?
文富兄所说“柳溪陈氏中有陈魁的后人”,说陈魁为“柳溪四世”,错了!看来柳谱出错,文富兄也未去考证:晖公为九零零年前后人物;魁公为义门分庄(1062)人物。如果算世次,本应该是六、七世。柳溪谱记为四世,何至于一百五十年才传三代?我查看了十一修谱。柳溪谱记属二房羽公门下六世,只有诜、撰、俭三人;如果照文富兄所说,俭又是汀闽魁公之子嵩的儿子,那二房人口那么稀?我们知道:柳溪八世之前是不立文字的,只有庆源图,而且庆源图又于一三八几年时的靖难之役时遗失。那柳溪谱记述六世中的俭,以及七世十三郎,为义门魁公之后的准确性,本人甚表怀疑。六世俭为福建汀闽派,是柳溪谱明说的还是文富兄个人认识?请文富兄作出解析。柳溪谱记:六世---俭,七世---十三郎,八世---六十四郎,九世---念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十世---百一郎,十一世---千一郎,十二世万三郎。
接下来,又出现十三世千七郎。看来就是:十三世也有千一郎、千二郎和千三郎 汀闽魁公族谱记:七十八世,青;七十九世,俯;八十世,玫;八十一世,让;八十三世,元;八十四世,魁;八十五世,嵩;八十六世,俭寿;八十七世,孟二郎;八十八世,念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
柳溪谱所记,与汀闽谱出入很大;我疑心所指,并非一回事。 柳溪谱记:元朝末年(1360),因“红巾军之乱”,柳溪村“庐舍焚毁”,“片纸不可复见”。要说柳溪资料还很完整,恐怕并非如此。幸而早在南宋末年,二房、三房一些支派,已迁了出去;所以,二房、三房不少分枝,世次才还较为清楚。而居住在柳溪村的支派呢?尤其是元末之前不久,就迁出的柳溪村支派(如贽公),辈次联接,就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