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陈氏晖公祖祖叔明,而绝非伯固
(晖公三十五世嗣孙文富)
对柳溪陈氏是出自宣帝顼还是文帝蒨?柳溪陈氏出自宣帝顼,从没有出自文帝蒨的说法。如果是出自文帝蒨,那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了。那是柳溪族谱始修者认错了开基祖晖公的父亲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想说几点意见,供各位宗亲参考:
首先柳溪族谱是经过十修的罕见的老谱,可信度高。
衡量一个谱的可信度,始修的年代是重要依据,因为越往后有关资料越难查清,只有到处参照别谱来考证了。我谱历经十修,始修在宋绍兴十二年壬戍(1142)仲春.是始修最早的家谱之一,比义门家谱首修还早十五年。池阳谱首修不知是何年,在网上看到的只有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的一个沙坦陈氏谱序。
第二 柳溪族谱是开基祖晖公八世孙千龄公所主修的族谱。
现在有很多人在修谱,应有深刻体会。某分支徙居在某地,开基的是谁,他从何而来,他父辈是谁,这是最起码要弄清楚的吧,总不会把先祖的父辈随随便便写上一个人的吧。
我始修族谱的千龄公是柳溪始祖晖公的八世孙,离开基祖晖公不远,是宋朝皇帝钦点的朝庭命官,他在修谱时连开基祖的父亲是谁都弄不清楚,或者说弄错了,那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了吧!晖公有没有哥哥姑且不管,父亲可不会认错的呀!况且当世还有本家同代进士九龄、百龄数人,岂有不慎重认祖之理。而百龄对颖川陈氏旁支都非常重视,立了同支续谱,岂能对自己柳溪开基祖之父亲马而虎之!
池阳谱开基祖伯固后人永兴公有二子:长子世裔,次子是世晖,并把我祖徽(后易为晖)认定是永兴公次子世晖,并将其后五世列于其谱上,给当今祖上不清的陈氏带来误导。
第三 柳溪族谱是经过内外宗亲(特别是早几次)严格审定的最为真实的族谱。
八世祖千龄公在一修谱修中说:"千龄辄以祖宗传叙,至於今日,其支流派别,环而图之"。是柳溪陈氏常说及的"庆源图"。八世祖百龄公在十七年后二修族谱时作同支续谱志,将各同宗分支置于谱中,岂能不将本宗原属何出弄清楚!
十七世世祖明进士仲述、士瞻在《同支续谱续谱考记》中说:"吾祖叔明,后主同产弟也。行居六,由宜都王任隋鸿庐少卿,今南北直棣。江浙、荆、闽、粤、吴各所,乃昔之所谓始兴、临海、豫章、晋安、宜都等地"。"初仲述举乙丑进士,同年同姓者二十二人,弟士启举甲申进士,同姓者二十人皆来叙族好。丙戍、辛卯、壬辰、乙未肰启会,陈敬宗其言,犹摭源疏流,耿切与遇,同气求声,应不在是乎?"又云:"兼生京、京生褒、褒生灌、灌生伯宣伯党。宣后曰衮,衮后曰兢,递家德安,而为义门著族。伯党则生元史,元史生晖,始徙西昌,为吾西昌柳溪初祖。晖三传,曰裕曰盈。兄弟八传,至九龄、千龄、百龄、继称子姓,近八十八人,嫡绪大较益确核矣。学博守厉,举荐笏而柴栅之。若不见颍川侯墓乎?侯居河南许昌县信都乡未要里七林村,封号颍川王,故曰颍川郡。其墓荣离县二十里,地名龙坑蟠龙形,坎山丙向,前有秀峰列屏,丙水朝迎,水倒辛戍而去,墓前石碑松柏环绕。我曾亲拜其墓,益信吾陈氏源远而派著也。礼以族坟墓,联宗族,而安本俗,此非其符验哉?今阅尊派本支同支内外二谱,始知与吾同出陈宣帝后。是后当以同支相亲矣。但椿年翁歧为内外谱,是自乖异,吾不敢从也。"
这里明确指出吾祖叔明;其二,那些同他们同年举进士的同姓者,多次在一起论世系,叙族好,若对其祖的出处有疑,岂不同他们查个水落石出!
另外众所周知,在各次修谱中都是由当代本家的皎皎者牵头把关的!岂能不慎之又慎!
第四 柳溪人与叔明公后人的其它支派往来密切,中从未见到提及过关于文帝蒨的后人。
同宗族总有远近之分,亲疏之别。从柳溪族谱中看,与叔明公之后人往来密切。
例一:义门后人魁本伯宣后裔,由福建汀洲徙居泰和水槎田南村,谱续在晖公孙羽公门下.可见其亲密之度。
例二:续在我谱中的南寮所祖祖为叔宝。《西昌(泰和)柳溪陈氏血脉志》中载:"上距文范十有七世,此居西昌两派之统宜也。长子曰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嗣帝位,号后主,在位七年,让国于随文帝,则南寮所祖也。第六子曰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入隋封宜都王,则柳溪所祖祖也。" 叔宝也好,叔明也罢,均是顼之后。其谱都续在柳溪门下,可见其亲近之一斑。
例三: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据晖公廿一世嗣孙昌积书《柳溪陈氏大宗谱六修篡述志》中载:"文范传三十世,曰固、曰衮、曰徽,则蒋、崇、元史之子,为堂从兄弟也。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平阳。衮任江州司户,遂家德安、号称义门。徽以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命直系金陵徙家西昌,甫三十余年,而有宋兴。"
可见他们三人,当时关系之密切。而固为叔宝之后,衮、晖为叔明之后。
谱中叔明之后属随处可见,未触及到文帝蒨子伯固的后属,
以宣帝顼子叔宝叔明之后常在柳溪人中出现,未见到有涉及到文帝蒨子伯固的地方。
可以看出柳溪与文帝子伯固是有相当距离的。
第五 结论 柳溪陈氏晖公父为元史,绝非池阳永兴;祖叔明,而绝非伯固。
本人认为对于祖前世系,要更改,必需有实事,或者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否则还是以先祖的成果为准绳,千万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论史谈经!
附录
一 八世祖百龄《同支续谱志》
吾祖系自颖川候轸而上,具有经史牒记可稽,以邈远不及致详矣。颖川候而下,若西汉之婴馀轨番,东汉之安恒原齐源实,魏晋之逵英鼎,以及武宣二帝,唐之洽兼苌,以及宋之隆裕崇白诸祖,莫不名有亲从支属。虽代更世替,地徙居分,然推其属毛丽体之心,即百世不忍携也。礼曰"同姓为宗,合族为属",又曰:"骨肉之亲无绝,况其初本一人之身"。而皆颖川之分派乎?于是自颖川吴兴之外,凡散居河南、京兆、下邳、广陵、东海、吴、粤诸派系,可核信者,尽按经史录为同支谱。其有同系而后别自为宗,如胡田袁王之属,附录于后,以示不忘同所自出云。
附录二 固、衮、晖三人为堂从兄弟
●据晖公廿一世嗣孙昌积书《柳溪陈氏大宗谱六修篡述志》中载:"文范传三十世,曰固、曰衮、曰徽,则蒋、崇、元史之子,为堂从兄弟也。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平阳。衮任江州司户,遂家德安、号称义门。徽以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命直系金陵徙家西昌,甫三十余年,而有宋兴。"
●从文字看来,固、衮、徽(晖)三人,即为"从兄弟也",则三人为同一辈分上的人,仔细查阅,方知均为高宗孝宣皇帝陈顼之后矣,现予分叙如下。
●固:①叔宝(字子阳,沈皇后生,南朝陈后主)----②洽(字承化,张叔华生,仕唐为秘书丞,二子:陵为唐御史大夫,子当均州剌史;忠)----③忠(客颖川子邕)----④邕(客颖川三子夷实夷则客颖川夷行字周道官至尚书仆射)----⑤夷实(世客颖川子二寿嘉陵)----⑥嘉陵(州别驾二子闻陵州剌史,显)----⑦显(侍中江西节度使子二黯字昌晦职方中郎中子一,勋)----⑧勋(兵部侍郎子一檄)---⑨-檄(兵部侍郎子蒋)----⑩蒋(子一固)----⑾固由金陵入闽,为王绪太尉,后徙居平阳。
●衮:①叔明(字子昭,何淑仪生,宜都王,隋鸿胪少卿子二绎宏邢州剌史)----②绎(字承思,仕唐为侍御史子定)----③定(有的谱书上叫才,唐会稽郡司马子球)----④球(有的谱书上叫蕴圭,晋陵郡司功参军子兼)----⑤兼(晋陵司功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子三当监察御史;苌渭南县尉大理评事,二子归为考功员外郎子一,次子褒为京后)----⑥京(字庆复,秘书少监集贤学士继子褒)----⑦褒(盐官令子灌)----⑧灌(高安丞子伯党伯宣)----⑨伯宣(唐著作郎,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初入闽归隐庐山因居江州德安)----⑩崇(唐宰相世系名旺,江州长史。并置田为家法建书堂择郡掌其事为江州义门开基祖)----⑾衮唐世系表称名机,江州司户,子一方。
●徽:①——⑧同衮----⑨伯党(子一元史)----⑩元史(高安丞子一徽)----⑾徽易名晖,温州司户参军,大理评事,为避杨行密乱从金陵徙居泰和,为柳溪陈氏开基祖。
●固之后,情况如何未从听说,必也定继继承承,子孙绵绵,不断繁衍壮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了。
●衮之后人为江州义门,在嘉祐七年分居析产时共分给房关支族一百五十五支,以拈阄来分田庄,共有田庄二百九十余处,分在全国十六个省市,125个县市,占到现在中国省市的一半。其中以江西最多,有28个县市;其次是湖北有23个县市,最少是陕西、山西、广西、海南、天津,各只一个县。故有"天下陈氏出江门"之说。
●徽之后人柳溪陈氏,为泰和名宗巨族。自晖公以来,其缨簪之隆,人物之盛,良可想见;忠义之门,正气所孕,迄今千余年,传四十一世,由于居处不同,发展名异遂成清溪、柳溪两大派。柳溪陈氏,初分布全县各地,而后散居外县、外省,为数众多。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河北、安徽……等省市均有,几乎布满大半个中国,有的移居海外。由于时间长远,再加上好些年来,对此又不太重视,不知其祖是为何人,来看何处者甚多。
附录三:柳溪陈氏中有陈魁的后人。
柳溪陈氏第四世中有魁,谱载:魁本伯宣后裔,由福建汀洲徙居泰和水槎田南村,谱续在晖公孙羽公门下.
有子嵩,住转汀洲宁化县陈德村.嵩有子俭,流庚九十九岁.葬水南乙山*,俭有子十三郎,葬崇飞张公晒网形.
十三郎有子郎,葬祭下围龙乡义坑枣田.郎有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
五郎有一子百一郎,其后是千一郎。千一郎子万三郎,万三郎有二子:一是太五郎,一是仲二郎。
太五郎有一子上一郎,上一郎有一子叫希显。
希显有一子叫甲二郎。仲二郎名希圣,子三分流:
世立移居长汀县常峰山;世传移居本里犁头山;世杭无嗣。
甲二郎之后人还在江西柳溪陈氏内。
附录四 柳溪和义门谱修时间对照。
柳溪和义门两族修谱起步相差无几,都延续了八百多年,可算是两本古老的家谱了,现据湖南岳阳县铙村《陈氏家乘》和《柳溪陈氏族谱》,将其各次修谱时间分列如下。
柳溪陈氏和义门陈氏各次修谱时间对照表
柳溪:一修:宋绍兴壬戍(1142);二修:宋绍兴戊寅(1159);三修:明洪武辛巳(1401);
义门:一修:宋绍兴丁丑(1157);二修:元至元辛卯(1292);三修:明德宣己酉(1429
);
柳溪:四修:明景泰丙子(1456);五修:明正德己巳(1505);六修:明万历丁丑(1577);
义门:四修:清乾隆甲辰(1784);五修:清道光甲午(1834);六修:清同治壬戍(1862);
柳溪:七修:清康熙癸亥(1683);八修:清光绪庚辰(1880);九修:民国甲申(1944);
义门:七修:清光绪壬辰(1892);八修:民国乙丑(1925); 九修:(未知)。
柳溪:十修:1996年。
义门:十修:(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