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4 17:34:32

一般来说,辈次从瞒公算起。贽公算第几代?不要去管它,过去的族谱,多少都会有一些问题的。我们能找到先祖,就十分幸运,多数人找不到。至于一些小地名,我也不知道,毕竟出门太久了;可叫老家的人回答。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5 14:54:14

答xnchan问题

你说的瓦锡岗和鸦鹊岗,我认为是同一地方。客家音,“瓦”字为(嗯啊);“鸦”字为(啊)。“锡”字为xia;“鹊”字亦为xia。所以,应是同一地名。这种问题,只有客家人才能解答。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6 11:32:16

填补贽公前世系,认识有突破
    本人介入寻根,十年有余,颇有收获;只可惜未能弄清贽公前世系,填补空白。八年来,百思不得其解,转側难眠。谁知昨日突发奇想,思路顿开,眼前一片明亮,夜半立即起床,打开电脑,认真分析原始资料。今晨赶紧编写上网材料。
    作如下分析:
   柳溪派内,贽公应是第几代?从晖工至贽公四百三十年,应传十五、六代。柳溪谱记贽公为第十代,显然有误,捨弃不用。那么,柳溪谱为什么出现此类错误?从柳溪谱可看出:族内前八世不修谱,只有庆源图。庆源图于明初丢失后,十五世进德重修庆源图,错误百出。万历年间(1577)六修族谱时,昌积公评论:“本来是九世,缩之为八世;本来是十二世,缩之为九世。”所以,不能认为柳溪谱绝对准确,应批判地接受。
   贽公系内,我认为:贽公曾孙新字辈中,最有文化修养的,数月新。月新之子善爵(四川金堂耀宗系先祖),为乡赠任浙江布政使司。经口传,善爵只知贽公祖父音叫“彦辅”,贽父叫汝舟。柳溪族人接善爵信件,查对族谱,见“彦”字辈,以为是“第八世”,将贽公记作第十代。
   文天祥于1273年为柳溪陈氏谱写谱序,“十二世鸨为嘉熙戊戌进士,拜国子监薄”,“其子应辅君手其宗谱一帙求序”。早先我认为:应辅与“彦辅”应为堂兄弟;同为十三世。现在看来,十三世不可能出现“彦”字。否则与“八世”彦字辈相撞。书香世家不会出现如此明显错误。
   那就一定是善爵把应辅音错记成“彦辅”。两者字音相同。
所以,贽公祖父实为应辅。1273年,应辅正值中年;贽公出生于1295年。时代正好吻合。
“贽公从柳溪村出任循州训导”。与祖居地地点吻合。
   综合上述,贽公应为柳溪陈氏二房羽公派,十五世。其次第为:
晖---承逸---羽---裕---璿---(言先)---逵---厢---茂---萼---世修---鸨---应辅---汝舟---贽

以上判断是否合理,请贽公后人和陈氏宗亲指正。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12 23:19:47

六修(1577年)六世昌积公记述:"金陵来徙,训后作睦,同居合食,长幼齐肃,十有四世,其风穆穆,义门平阳,殊域同榖。"柳溪十四世同居合食。直至元兵攻破吉安,才支散各处:十一世(应为十三世)正辅携其子迁南冈市;十三世伯元携子文瑞迁塘洲镇龙口(八世千龄外甥刘獬所在村场);应该是十三世应辅携子汝舟留柳溪。贽公生于元朝至元28年(1295)。从贽公辈(15世)开始,才各支派分食。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12 23:21:04

柳溪梁氏祖先于宋末从江西吉安迁柳溪。两姓是绳绳相结二、三十代的亲戚。经多年研究,看来,梁氏祖先是应辅的女婿;也就是兴宁贽公的姑丈。如果不出意外,大体如此。日后,适时将此信息告诉柳溪梁氏。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13 21:02:17

广州凤翔派祠堂里,都贴有大红纸写的各辈字号。

广东兴宁贽公系,应该是:

秉(9)懋(10)邦(11)家(12)善(13)庆(14)长(15),翼(16)为(17)明(18)听(19)焕(20)文(21)章(22)。

虞(23)夏(24)殷(25)周(26)汉(27)唐(28)宋(29),六(30)经(31)世(32)受(33)绍(34)其(35)芳(36)。
   
   本人在兴宁为23世,该为虞字辈。
       在江西泰和柳溪,则为37世。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15 00:18:02

池阳谱永兴公前世系资料那里找?

   池阳陈正先生,曽在网上公布其族谱,称柳溪始祖晖是永兴公次子,永兴公出自伯固(江州义门先祖叔明之堂兄弟)。我们柳溪陈氏,注意到其族谱详细记述柳溪陈氏五代,有些内容,甚至比柳溪谱还清楚。我们几个在网上较为活跃的柳溪后人,都认为池阳谱可信。前些时后,我看到过池阳始祖之前世系资料,现在却不知在那里找。请池阳后人再一次提供永兴公前族谱史料,便于我们柳溪陈氏分析研究,以作出正确判断。如果结论是肯定的,我们会及时向柳溪族人公布。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18 13:20:04

如何认识江州义门谱?
   江州义门家族,聚族而居;其族谱既不同于普通百姓家庭,也不同于帝王之家。江州义门主流派族谱,只存在长辈和晚辈前后关系,不存在祖父、父和儿孙之间的先后关系。看不清这点,你就难于认识义门谱;甚至你还误解其谱是编造出来的。从东汉至唐末的七百年间,历二十八九代,不时出现动荡,迁徙次数之多,非其它支派可比拟。面对恶劣环境,宗族抱成一团,相依为命。
   举例说明:秘书公陈京,于780年前后,为四品翰林博士;旺公于832年受伯宣公之命,经营德安太平乡常乐里。照谱只50年,隔七代。可能吗?当然,如果是普通人家,决不可能;可江州义门,先祖为帝王,接着家庭为殷实之家,早婚、晚年纳妾现象十分普遍。早到十五、六岁生子,晚到六十几岁得子。极端情况,一百二十年间,多者可能已传七代,少者只传二代。从叔明至陈京,近二百年,传五代。江州义门谱,只表达了辈次关系,十分明显。在此,顺便讲讲夷行;“其祖江左(江浙)诸陈,客颍川”。正说明其为叔宝派。五代之内,平均五十余岁,对叔宝系,完全可能;一般人不可能。
   池阳世裔派,情况有所不同。伯固被杀,诸子贬为平民。支派在族内,地位很低,为“寒族”,只能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三百年内,各代之间间隔应较均衡。能自成一派,有相对独立性,族谱可信度较高,同时亦说明其内部有人材。池阳谱能详细记录柳溪派五代,说明世裔子孙三代,有较高文化。
   至于柳溪,也有某种独立性,与主流派有所不同,尽管其独立性不及池阳。
   池阳和柳溪,是目前既自称为江州义门,又有独立性的二个支派。从中,我们可看到江州聚族而居的证据。这就是南陈家族大聚居。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19 14:49:56

支谱世次
      1,江州义门主流派
         叔明(62)---志高---才---圭---兼---京---褒---灌---钰---鑲---伯宣---擅---旺(74)

      2,池阳谱世裔派
      
         伯固(62)---鉴---清---材---杰---暨---世昌---安---祖---德---志和---永兴---世裔(74)
         
         3,柳溪晖公派

         叔明(62)---绎---定---球---兼---当---褒---灌---伯党---元史---晖(72)
          (据文富提供资料而整理)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20 19:59:44

如何认识义门谱?
不少书刊都说“江州义门始祖陈旺”。从832年建立义门至1062年义门分庄,才二百三十年,何能传十七代?肯定搞错了。旺公是有作为的家长,始祖应为叔明。从580年至1062年,历时480年,传十七代;十七代同居合食,才合乎情理。史学家不负责任,有时,连史书都出差错。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21 16:12:55

南陈派一段历史
   南陈叔宝即将接手皇位时(581年),叔宝二弟叔陵用木剑砍长兄(太子),发动宫廷政变被戮,新安王伯固被乱兵所杀。陈国被隋朝所灭,宗族被献俘长安,随即散居边州。隋炀帝大修东都洛阳,叔明迁洛阳,为鸿胪少卿。隋末,李世民与王世充大战于洛阳近郊,叔明领族人逃往颍川(许昌地区)。唐德宗建中年间,许昌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南陈宗族先迁福建仙游,接着回迁到庐山脚下。旺公于832年受命经营江州德安太平乡。晖公则于884年被脅迫参加王绪农民起义队伍。此段历史前后历时近三百年。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1-1 15:40:06

陈有钢宗亲提供资料,尧佐公嗣孙陈正法述:“伯万公一生戎马征战,为鹰武军都督,兼湖广都招讨宣抚防御使;万公生子三,长子元和,唐庄宗时,任南京总太守。”伯万公与元和公,他们与晖公经历太相似了。尤其元和,在南京任职。南京不属后唐,属于吴国。估计元和为伯万公侄,并非亲子。
广东兴宁元美公系族谱说:“元美公官居三品,从南京迁江西泰和柳溪”。看来元美公为晖公叔父。
还有其他义门人物,于后唐年间从泰和迁出。
晖公居泰和柳溪。
这些江州义门家族成员,于中和四年(884)时,被王绪胁迫南行,转战浙江温州后,投吴王杨行密;吴国内乱,转投梁太祖朱温。他们戎马倥一生。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1-16 21:20:16

近一年半以来,我们柳溪陈氏后人,在网上大体内上只做了两件事:1,探究从唐末始祖晖公起之后的祖先和世次;2,找寻失散的各支派。经共同努力,脚踏实地耕耘,这两方面成绩显著。如:宗亲立言所编“桂平市蒙墟镇塘表陈世系”,将千年内,各时期、分阶段迁徙的先祖联成一系,有充份论据;还在二00四年之初时,其谱只能追索到二百年前。
   研究晖公前世系,希望族人也踊跃参加。

xnchan 发表于 2005-11-17 16:09:56

漢民宗兄:你經過多年追踪柳溪陳氏的潚源,亦找到了一些珠絲馬跡,你有否看到元美公的族譜呢?我個人認為如果能有時間看一下元美公的族譜,假設族譜詳盡,相信對柳溪派的起源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不是很完整的話,對柳溪陳氏亦起到印證的作用,不知你的意見如何呢?以往由於族中的人並不是個個人都有文化,所以族譜很多時都出現不大不小的誤差,加上校對時不是很認真,同音就算了,料不到後世子孫會因遷徙而導致及語言產生很大的變化,好象袁姓一字六個姓各有各變化,所以目前有可能的話,盡量爭取早日校正族譜,對子孫後代亦算是有個明白交代吧.你說對嗎?

[ Last edited by xnchan on 2005-11-17 at 16:13 ]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1-20 22:43:15

你说得对。元美公和晖公都从金陵(南京)迁江西泰和,他们经历相同。我往往把他们进行比较,相互对照。读过元美公简谱,详谱未读。我认为元美公是晖公叔父。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