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泰和行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16-10-21 23:07 编辑江西泰和行
我于九月二十四日来到泰和塘洲镇龙子口村,陈焕琦等父老都非常高兴,盛情款待,大家一起吃午饭。我看了族谱,在祠堂烧香。祠堂挂有文富、文华兄弟所作晖公、祖婆画像,有长篇诗词。我离开祠堂时,父老还击鼓并燃放鞭炮,以壮观场面。大慨是父老告诉祖先:你远方的子孙来看你来了。村长也前来见面。
二十八日,我去桥头镇店前村会见宗亲陈焕桂。千里前来,他们一家也很高兴。焕桂为长房泗源派,我看了其谱,有八修老谱。当地人丁不旺,只此一家。他们与番禺大岭村陈氏,血缘最为接近。
二十九日去柳溪村车下,当地只有40多户人家,人丁也不旺,人均二亩地。在支书家,有不少父老前来聊天。他们说:“这里就是柳溪,过去这里有姓陈的,还有祠堂,改成姓梁了。几十年前,还有陈可香的坟墓。”我又去另一人家查看梁姓族谱,试图发现陈氏改梁的痕迹。梁氏于南宋末年从吉安迁柳溪,谱中查不到陈邦祥更改姓名之踪迹。梁氏按辈份排名。
二十九日晚,我和朋友一起拜访泰和刘氏族谱主编苑前乡洲刘人刘珍云。我看了其族谱,其支派为汉景帝儿子长沙王派,于元末明初从湖南迁泰和。其谱条理清晰,刘珍云曾去省档案馆查资料,受请泰和他姓编谱顾问。我朋友告诉我:“1996年刘姓正修谱,有一个江西井岗山师范学院80多岁退休教授当顾问,我请他调查车下是否就是柳溪村。一查就是。据说,车下祠堂下埋有陈氏碑石,有朝一日陈姓还要翻过来。”让该村梁氏改还陈姓,陈氏碑石重见天日,翻修祠堂,搞一次柳溪陈氏庆典活动。是否在三五年内,能由我们倡导实现?
与梁氏沟通情况
与柳溪村梁氏沟通情况——通报给柳溪陈氏二零零四年十月下旬,我给柳溪梁氏父老去了一封信,把“柳溪陈氏文风与所历磨难”和“柳溪陈氏始祖晖”两篇短文邮寄给他们;提出:据判断,清文字狱时,柳溪村陈氏改为梁姓,而今柳溪村部分梁氏其实姓陈。并寻问:“有无听到这方面的传说?”“果真如此,是否可以改回来?”十一月二日,柳溪车下(村)党支部书记给我打来长途电话,大意是:“寄来的信收到了。这里是柳溪村。在南昌(村),有陈氏祠堂,改成姓梁了,地下埋有陈氏碑石,不知埋在那个位置。没有听到陈姓改为梁的传说。”我再问:“假如是真的,能不能改回来?”“那是不可能的!”他答道。过后,村会计梁大灯写来信,谈到类似看法,“欢迎柳溪陈氏回祖居地作客”。我给他复了电话,并将“柳溪陈梁二氏”短文邮寄给他。一句话,柳溪陈梁是绳绳相结二三十代的亲戚。
请交流
柳溪派八世、宋代进士、江西名人、虔州司法参军陈千龄,按柳溪谱序讲,居虔(赣)州。难道其子孙不在赣州吗?请千龄之子孙在网上露面,并在柳溪版上交流。庆源图
柳溪陈氏庆源图柳溪陈氏始祖评事府君登唐昭宗末年进士徙西昌;
次子承逸府君唐庄宗同光元年继以易学举进士,领邑政有功,号曰都干,于是宗族日显;大宋宣和二年(1120),八世祖九龄府君复以进士起家;建炎二年(1128),千龄府君继之;绍兴十四年(1144),百龄(彦约)府君又继之。绍兴壬戊(1142),千龄始编谱成图,又五年丁卯(1147),九龄始以图入梓图,环如旋规,总之凡千百七人计十有一世。两府君编图无有藏本。十四世推官梅村得之,装潢成轴,岁时設堂上,子孙皆罗拜于前。元至正庚子(1360),先庐被红巾军兵焚毁,先世文字片纸不可复见,梅村之子十五世有庆府君携斯图自随如护拱璧,时背十六世敬则含实藏之。洪武丁卯(1387),敬则出斯图以示十五世江右大儒心吾及十六世白石二府君。两府君慨然曰:“陈氏自始祖暨今四百四十年,非有图谱则必忘其所出,今天幸遗斯图,若不举将坠,何以启后来?”乃取斯图,本谱内谱(柳溪氏内有叔宝派)及积庆图(进士录图)等详求博考。心吾府君又从而序之。文未及竟,府君卒,白石府君亦相继沦逝。心吾府君之孙善极意继承;十七世广东道监察御使仲述(有庆之孙)之弟泰取两府君手澤加编,于洪武己己春(1389),以心吾府君叙文携来京师(南京),交仲述俾序。仲述读之而泣,其文实府君绝笔。尽管言语次序欠佳,仲述不予修改,“后来者崇尚前人尊祖敬宗之心,而弗去替代之。”
随后不乆发生靖难之役。仲述生死未卜。仲述即使不死于兵祸,其子孙岂识庆沅图为何物?庆沅图就随之消失。仲述弟兄重创了柳溪氏。时过十几年,洪武三十四年(1401),十五世进德祖叔重修庆沅图,就错誤百出了。
广东兴宁贽公系二十三世汉民综述
柳溪陈梁二氏
柳溪陈、梁二氏及文字狱之反击柳溪陈氏于唐末迁柳溪村,梁氏则于宋末迁柳溪。据七修谱序梁弓(康熙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记载:“世居柳溪陈大宗祠祖母则梁夫人在上焉。余九世祖畦乐公妻于庆堂先生之女.。后以子泊菴侍读仁庙东宫时,皇太后宣至內廷赐九莲大士像,是余先世祖母,又为陈也。余母为南寮少保方洲公(叔宝派)之裔。次儿机,松菴君(叔宝派)又以女字之。计余一身,上自祖父下及子孙,绳绳相继,既已固结而不可解,而两族之缔姻联好又不知凡几。古有两姓合谱之例,当自陈梁始。”由此可见,陈梁关系非同一般。当陈氏大难临头,柳溪梁氏理所当然会加以保护。柳溪陈氏中,有叔宝派。方洲即陈偱(永乐13年状元)。柳溪陈氏善待同族。反过来,当柳溪陈氏受文字狱压迫而有难时,松菴挺身而出,甘冒杀头风险,行走在州官陈天植、县官王猷和各姓氏父老之间,有勇有谋,反击江西巡抚海成所举之文字狱,起到参谋长作用。须知:将柳溪陈氏改姓梁,欺骗皇上,构成灭族之罪。松菴做出惊天动地的事,环境逼迫他咸口不语,保持沉默,不发表任何文章,只将二十五世邦祥(康熙九年进士)之文章编辑成“松菴集”。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浙江永嘉人、吉安州官陈天植。此人一身正气,敢做敢为,弘扬正义,保护宗亲于危难之中,起到总指挥的作用。七修有后增天植序。天植之名,必将永远留在柳溪陈氏族人记忆中。 漢民宗兄:關於贄公的遷徙情況,與現時得知的情況有別,眾說紛云,主要關鍵在於贄公是否暉公之後也,因為根據族譜所稱,及先父所言,遷居興寧大約於元明時代,這點與現族譜相同,但柳溪陳氏所稱約於清朝避文字嶽遷興寧,實有差異.而興寧居於新墟陳氏其先祖家譜則注明在梅縣之祖公德興公對上之族譜上注有贄公先徙江西泰和後遷興寧,及生二子,文及武之資料.造成現在大家族譜上認同之差異也,不過對於宗兄不辭勞苦遠赴江西泰和尋根之苦心,甚為佩服也,望多指教
[ Last edited by xnchan on 2005-2-26 at 09:33 ] 漢民宗兄,我家對聯為柳溪世德,循鐸家聲,而你那處為柳溪世德,媯水家聲,與我處不同,借問為何你那處會用媯水家聲而不用循鐸家聲呢?而我柳溪派居於興城者則用柳溪源遠,循鐸聲宏,其意思何在?為何會出現不同的對聯呢?另我以往聽聞現居於城南之南門壇陳氏為武公之後,而宗兄又說武公後人沒有居於興城,不知宗兄有否到過南門壇去查訪過呢?承蒙賜教
回复
江西泰和柳溪族谱记述:元文宗二年,贽例从柳溪出任循州训导,与兴宁贽公谱记述相同。并非清朝才来广东。至于对子堂联,柳溪派有几种。“柳溪世德”,就是柳溪派;“妫水家声”,就是说,陈姓为舜帝之后。赞赏柳溪氏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16-10-14 00:25 编辑赞赏柳溪氏
柳溪氏自始祖评事晖于同光元年(923)迁江西泰和柳溪,已1081年。在泰和本地,柳溪氏是当地巨族。南宋末年,十四世以后,群徙近者有泗源、黄塘、下舍、株林、南岗、穰柔、条坑、龙坡、大东塘、棠梨山、冈南等所;远之有汴楚冀吴闽广川之殊疆,宗族广为散播。仅长房凤翔派(广东番禺)和长房泗源派之贽公系(广东兴宁),就分别有二十余万之众。赣南和湘南,分布亦广。还有二十余万之派系,还难说是否属柳溪氏。无论如何,谓之望族,当之无愧。
柳溪氏族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不管迁往何处,仍自称“柳溪”:一,陈诗平文:“湖南黔阳柳溪居士陈道隆”;二,陈立宇文称其祖居地“嘉应州长乐县(五华)梓皋约柳溪村”;三,凤翔派称其居地为“番禺流(柳)溪都凤翔社”;四,江西南康凤岗陈氏称自己为“流(柳)溪陈”;五,广东兴宁贽公系自称为“柳溪派”。乌乎!前辈不忘祖居地,后人寻根有何难哉?
当然,宗族文风十分重要。柳溪氏之文化传统,经久不衰。
柳溪陈氏宗谱序之一
太邱公碑文 蔡邕*贴子主题:太邱公碑文 蔡邕
--------------------------------------------------------------------------------
太 邱 公 碑 文 蔡 邕
先生讳实,字仲弓,颖川许人也。含元精之和,应期运六数兼资九德,总修百行,于乡党,则恂恂焉,彬彬焉。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咸安怀之。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不徼许以干时,不迁貳以临下。四为郡公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宰闻喜半岁,太邱一年德务中庸,教敦不肃,政以礼成,化行有谧。会遭党事,禁锢二十年,乐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诌上,爱不渎下,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及文书赦宥,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千老,四门备礼,闲心静居。大将军何公,司徒袁公,前后招辟,使人晓喻云:“欲特表,便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行佩金紫,光国垂勋”。先生曰“绝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宏农杨公,东海陈公,每在衮职,群僚贺之,皆举手曰:“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跻,惭予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
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午,遭疾而终。临殁顾命留葬所,卒时服素,棺椁财周榇,丧事唯约用,过乎俭。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大将军吊祠,锡以嘉谥曰:“徵士陈君,禀岳渎之精,苞灵曜之纯,天不因遗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於时靡宪缙绅儒林,论德谋迹,谥曰,文范先生”。传曰:“郁郁乎文哉!”书曰:“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诲没号,不亦宜乎?”三公遣令史祭以中牢,刺史敬吊。太守南阳曹府君,命官作诔,曰:“赫矣!陈君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士作程,资始既正,守终,又令奉礼,终没休矣!”清声遣官属掾吏,前后赴会,刊石作铭。府丞与比县会葬,荀慈明、韩元长等五百余人,缌麻设位,哀以送之,远近会葬千人已上,河南尹种府君,临郡追叹功行,述录高行,以为远近鲜能及之。重部大掾以成时铭,斯可谓存荣没哀,死而不朽者也。乃作铭曰:“峨峨崇岳,吐符降神;於皇先生,抱宝怀珍。如何昊穹?既丧斯文。微言圯绝,来者曷闻?交交黄鸟,爰集於棘,命不可赎,哀何有极”!
时大汉初平元年,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
附蔡邕生平简介
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古琴演奏家,今河南杞县人。
汉灵帝时,蔡邕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后这些石碑由于动乱,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则云:"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并成为他的好友。
桓帝时十常侍闻蔡邕善鼓琴,就诏之入京,行到偃师,蔡邕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与世人交往。
灵帝时,蔡邕被拜为郎中,后升议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后在江浙一带流浪达十二年之久。董卓专权之后,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被诛后,蔡被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怜惜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后终死于狱中。后人称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闵子骞。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
柳溪陈氏宗谱序之二
秘书公行状 柳宗元五代祖叔明陈宜都王
曾祖定皇会稽郡司马
祖球皇晋陵郡司功参军
父兼皇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
唐秘书少监公京
公姓陈,自颖川来隶京兆,万年胄贵。里讳京。既冠,字曰庆复。举进士,为太子正字、咸阳尉、太常博士、左补阙尚书膳部考功员外郎、司封郎中给事中、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肆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公病痼,与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於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以仲兄大理评事苌次子褒为后。
伯兄御史当撮公文行诞告,所尝吏於公者,使辞而陈之。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常书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以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游太原,太原尹喜曰:“重客至矣!”授馆,致饩厚,以泉布献焉。公曰:“非是为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干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谷之所安,王业之所由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也。吾不能敢辞!遂逆大河,逾北山,仿徉而归,赋成,果传天下。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得其道为博士,举疵礼,志修附典,合於大中者众焉。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宰相曰:“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公进曰:“是非宰相之言,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上用之。其劳勤侍从谋议可否?时之所赖者,大巡狩告至上行罪已之道焉。曰:“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予惟不谨於理而有是也。将复前之为相者”。公曰:“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惹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於后,且示天下,率其党争之上变於色,在列者咸凶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不果,复上迎访太后。间数岁,外颇怠其礼,公密疏发之,天子感悦焉。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於考功,莫不阴受其旨意而为进退者。及公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太庙阙东向之礼且久矣,公自为博士补阙尚书郎给事中,凡二十年,勤以为请殷,祭之不附,系公之忠恳是赖。故有赤绂银鱼之报焉。昭陵,山峻而高,寝宫在其上,内官惩其上,下之勤挽汲之艰也。谒於上,请更之,上下其议,宰相承而讽之,召官属使如其请。公曰:“斯太宗之志也,其俭足以为法,其严足以有奉吾敢顾其私容而替之也。” 奏议不可上,又下其议,凡是公者六七人,其余皆曰更之。便上独断焉,曰京议得矣,从之。在集贤奏秘书官六员,隶殿内,而刊校益理,纳资为膏,而仕者罢之,求遗书。凡增缮者,乃作“艺文新志”。制为之名曰:“贞元御府群书新录”。始御府有食本钱,月权其赢以为膳有余,则学士与校理官颁分之,学士常受三倍,由公而杀其二。书史之始,至入礼币钱六十缗,亦皆分焉。公悉致之官,以理府署,作书阁,广群官之堂,不取於将作少府,而用大足居门下,简武官议典礼上,以为能益器之与信,臣议且致相位。遇公有惑疾,使视之,疾甚,不能知人,遂不用。用郑吏部高大常为相,而以秘书命公,所以示优之也。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杨雄之辞,而其诘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荀、悦於人世,得以传其稿。其学自圣人之书,以至百家诸子之言,推黄炎之事,涉历代洎国朝之故,实钩引贯穿,举大苞小,若太仓之蓄,崇山之载,浩浩乎不可知也!岂扬子所谓仲尼驾说者耶夫?其忠烈之褒也,相府之有诫也,太庙之东向也,昭陵之不更其故也,官守之不可夺也,立言之不可诬也,利之不苟就也,害之不苟去也,其忠类朱云,其孝类颖考叔、谦类公仪,休而又文,以文之学以辅之。而天子以为之知,既得其道,又得其时,而不为公卿者,病也。故议者咸惜其始,而哀其终焉。公之丧凡五十四日,而夫人又没毁也。夫人之父曰偕,司农卿祖曰某,赠太子太保,某故集贤吏也,得公之遗事於其家,书而授公之友,以志公之墓。
谨状。时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五日,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宗元撰。
陈京,字庆复,陈宣都王叔明五世孙。诗一首。
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登歌
歌以德发,声以乐贵。乐善名存,追仙礼异。
鸾旌拱修,凤鸣合吹。神听皇慈,仲月皆至。
泰和柳溪陈氏宗谱序-----文天祥
文天祥於公元1273年为泰和柳溪陈氏写的谱序泰和柳溪陈氏宗谱序文天祥
古之圣王,建邦立都,设官分职,各有攸属,故立宗法以维持之。三代以降,列国纷争,氏姓众多散乱,族无统纪。至於嬴秦焚书坑儒,殆有甚焉!方秦之未得志也,设有一大儒,如孔孟者出,俾之行仁义,传千百世而不氓,岂止帝二世而已。此无他,诗书之道废,仁义之行乖也。於戏人伦之不明,何足怪哉?汉唐以来,未有盛於今日,世臣故家,各自为族重,以谱牒是以昭穆,叙人伦正治化隆也。泰和陈氏,自其始祖评事徽,由金陵徙来于今,历世十二、三矣。其先流风馀韵,巨绩伟烈,宛然想见当时之盛,不无俯仰感慨之怀,其后有曰毕先生,登嘉熙戊戍进士,拜国子监簿。予窃第时,先生实典文衡,予今致仕家居,其子应辅君见过,手其宗谱一帙求序。予披阅之,深嘉应辅君之能睦族也。盖应辅君明经博学,尝举於乡,有志于世用是谱之作,虽为陈氏立,实有关於风化,垂世教之大端也。皇朝开国致治,家有谱牒,人有士行,诗书浃洽於天下,仁义相孚于四海。将见陈氏一家孝弟之风兴,诗书之泽长,簪缨鱼贯联芳接,武则维持之法,相传於无穷矣。宗谱之功岂小补哉?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陈氏之子孙尚懋之。予故不辞序,以望於他日。
时咸淳癸酉正月望日,同郡世弟文天祥拜书。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大臣、著名抗元英雄,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二十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1275年,元朝发动灭宋战争之际,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两万人的队伍,开到临安,积极请战。德祜二年正月,宋谢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被派进元营谈判。因他争辩不屈,遂被扣留,押解北上。行至镇江,设法逃出。随后,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他在南剑州组织军队,继续抗元。1277年,文天祥从福建路转移到广南东路,收复兴国,包围赣州,气势颇盛。不久,空坑(今兴国境)一役,文天祥主力溃散。但他仍不灰心,收拾散兵,在广东的潮、惠州继续进行抗元活动。1278年,宋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12月,元兵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被俘。1279年正月,被押解经海上北移,经珠江口零丁洋时,赋著名的《过零丁洋》。1279年10月初,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元派人劝降,均被拒绝。此后,他被关禁狱,以诗书为日,墨迹传遍京城,被视同珍宝。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答以"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9日,慷慨就义。文天祥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在長沙
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軍南侵,進圍鄂州,逼迫潭州(今長沙)。權宦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愛國將領文天祥上書請斬宋臣,提出抗蒙大計,后又譏諷奸臣賈似道,因被劾罷官。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文天祥被起用為湖南提點刑獄使(掌司法之官)。當時,76歲的老丞相江萬里正在長沙,以湖南安撫大使知潭州。文天祥與江為吉安同鄉,早年即就讀于江創辦的白鷺洲書院,是江萬里的再傳弟子。而江萬里也曾因得罪賈似道而被罷官。文天祥一到長沙,即往安撫使衙門拜訪老師。江萬里亦"素奇天祥志節",與文相見,十分歡喜。語及國事,江萬里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其言凜凜。文天祥深感重荷在肩。
文天祥坐鎮長沙后,居官清正,處事干練,審理全路案件,"疏決滯淹,一路無留獄","道路肅清"。
在長沙,文天祥也曾泛舟湘江,登覽岳麓,面對湘山楚水,追憶過往先賢,吟詩作文,為長沙增添無限文采風流。
任職一年后,文天祥調離長沙,赴江西另有委任。又一年過去,蒙古鐵騎踏向湘楚大地,長沙在艱苦卓絕的潭州保衛戰后,已失陷敵手。但湘楚人民聽說昔日提點刑獄使正成中流砥柱,為大好河山在浴血奮戰,又紛紛高舉義幟,一時之間,長沙以東以南大片土地再次失而復得。
文天祥祠
http://www.bjmuseumnet.org/museum/wtxiang/one.htm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19 at 16:38 ]
[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06-8-4 22:54 编辑 ]
找四川金堂县耀宗后人
找四川金堂县耀宗后人江西泰和柳溪族谱记载:
“ 五十一郎,名贄例赠修职郎,元天历时由泰和柳溪出仕广东循州训导,因盗贼梗阻遂居兴宁,二子。1, 文 ,一 子 容 四子:玉、维、景、德。2, 武 ,一 子宜,一 子 月新, 一 子 善爵(永乐九年登乡荐历任浙江布政使司授紫微堂印),一 子英士,一 子 毓,一 子 台晋。
四川资阳世系: 台晋授武德将军,一 子参与,徙居长乐(五华)横陂墟交溪洋,一 子吉,一 子 法棋,六子:尙元尚享-----尚坤。尚元之九世孙耀宗入蜀金堂县。
耀宗为广东兴宁贽公之二十世孙。本人为二十三世。”
耀宗在世时,与江西泰和县柳溪族人有联系。泰和柳溪族谱,有有关你族记载。
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其所谱柳溪陈氏宗谱序
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其所谱柳溪陈氏宗谱序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江西吉安富田人。南宋末年,元兵铁蹄践踏大川上下,民族矛盾骤升,国家危急,民族危急,危如石卵,文公天祥心急如焚。文公返乡省亲期间,四处奔走,与父老乡亲共商抗元大计。文公于咸淳癸酉正月望日(1273年农历元月十六日)来到山林沃野泰和柳溪村,受托为柳溪陈氏宗谱谱序,为后人留下不朽墨迹。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朝廷下诏天下州郡发兵勤王,德祐元年(1275)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诏,十六日发表檄文,通告江西各路聚粮起兵,二月文天祥尽家赀充军费,联络郡内豪杰和山区人民二万余,同赴临安(杭州)保卫南宋朝廷。
( 文富发表过文天祥所谱柳溪陈氏宗谱序)
柳溪陈氏十三派
●十三支派柳溪陈氏世远齿繁,迁徙不一,派分十三。
始祖晖公,原名名徵,昭宗时进士,官至大理评事,由金陵徙居泰和。
二世祖承逸,后唐同光元年进士,首祀名宦。
三世祖勇为长房,分棠梨山、世源、凤翔三派。
三世祖羽为二房,分株林、大东塘、南冈市三派。
三世祖尧为三房,分黄塘、穰柔、后街、冈南、条坑、小塔下、下舍七派。
你是属于哪一派呢,请对号入座吗!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