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nchan 发表于 2005-9-19 20:05:39

如果真的係因居偏僻的地方,而無法重修族譜雖認旁為自己的譜,這個可能大嗎?而梅縣陳德興譜上記載有九十四世贄公及文武二公的資料,又如何可以理解呢?梅縣與興寧同屬偏僻的地方,應是在福建時而重修譜了,才會有所認同.直至目前為止,興寧重修贄公的上輩資料,都是採取以福建峰公的資料作為自己祖上的資料,是否因為在祖墳上的認可,因認同了,而江西柳溪方面沒有更好的解釋,所以沒有採取.而江西柳溪派亦有漏洞,因到旦公後亦有數代沒有名字記載,而且一切要吻合才會認同的,相信不會無綠無故去認同別人的祖先吧.加上目前贄公在江西的一段歷史,在興寧新墟陳姓有否記載呢,這個我不知道,但新墟陳氏應是柳溪派來的,不知漢民宗兄有否到過新墟陳氏查詢過呢?希望漢民宗兄有這方面的資料,謝謝解答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19 21:35:46

族谱有明显漏洞,一时也难于纠正。要认同也难。把资料留给后人就是。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2 22:27:36

关于族谱
族谱要经得住推敲,要经论证。前人宥于信息不灵,沟通不便,或者出于联宗的需要,出现认近宗为祖的现象,可以理解。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彼此沟通交流极为方便,为什么不更准确地寻根问祖?有同宗认为已修有谱,何能否定?我看过许多客家陈氏分支谱,如湘桂边陈氏谱,“陈魁子峰,经十三代传中兴,有十八子”。还看过广东信宜陈氏谱,该支派为“十七郎”。一眼就可看出是客家联谱。至于梅县德兴公谱有贽公支派介绍;可以推论,就是明清时后的客家联谱而已。
   略对贽公旧谱谱序进行研究,就可得出贽公属柳溪派的结论。明朝时六世陈怀早已留下伏笔,他等待后人进一步去纠正。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2 22:48:31

贽公族谱序

陈氏族谱,所以谱陈氏之族者也。有祖諱贽,始居兴宁。贽公以上,世居江西泰和县。由柳溪祠分派,故世称为柳溪陈云云。贽公由元天历中官循州训导,升福建泉州太守,因红巾蜂起,解组还乡,会干戈扰,不可以行,乃留居兴宁。缘此遂为兴宁之始迁祖也。二世讳祖文、祖武。武生宜,宜生日新、月新。文公生容,容生玉新、维新、景新、德新。因明朝洪武初遇寇周三官之乱,玉新居小洋下,其后分居长乐大岭背,维新分居羊子岭,景新德新后分居邑北罗崗溪尾。景新生祥,祥生玉、谅、宽、怀。德新生裕,继此为再传矣。昔我祖以儒业起家,数十世而箕裘升者曾非廷庆之余绪与怀也,叼沐余泽,致有今日,于是断自贽祖下参互参订考谱,其源非敢曰信笔也。其有未详者姑阙之以矣,盖亦不敢自用自专之意云耳。后之人果能知余之独抱苦衷焉否。

                明成化十二年(1476)丙申春月之吉庠生六世孙怀敬述
            
               摘自兴宁陈氏族谱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3 11:49:52

广州凤翔派陈尚凌等人及大岭村陈氏,从广州打来电话,他们想到江西泰和柳溪探访,不知如何走。我叫他们认真读陈氏宗亲柳溪版。对方说“一篇一篇地细读”。如要去柳溪,我可邮寄泰和地图复印件,标明柳溪位置,指出行走路线。

xnchan 发表于 2005-9-24 18:01:50

茲關於興寧柳溪陳氏贄公的正確源流,有待正確處理,或者還需要像你這樣有恒心去理解及調查,將來一定會弄清楚的,不過我也沒有看過江西泰和柳溪譜,所以很難令我興寧柳溪後裔去深入了解來龍去脈,如果漢民宗兄有可能的話,是否將泰和舊族上傳來給大家看看,以便更加了解詳情,看能否在這兩三代人中去弄清呢?你的意見如何呢?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4 21:30:57

毫无疑问,贽公系是柳溪派。即使不去江西泰和柳溪寻根,只凭长辈口传,就知自已是柳溪派。人们认识有差异,这不要紧。我只是尽可能搜集资料,给后人将来修谱时,提供方便。陈氏宗亲论坛柳溪版,介绍柳溪族谱够多了。宗亲可以查阅。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5 09:18:20

柳溪寻根情怀
水必有源而后流派分远;木必有本而后枝叶茂荣;人必有祖而后子孙蕃衍。为人子孙,岂可以不远念祖先?吾年幼时,凡春节来临,居第斗光门必张贴对联:柳溪世德,妫水家声。吾祖父如兰公谆谆喈喈:“吾辈柳溪陈耶。”及长知祖居地属泰和;临近天命之年,萌发寻根问祖之念,购得泰和地图和县志,末见地图标识柳溪,却可知明清时候,柳溪属古三都。得苑前中学历史老师戴元柱先生鼎力相助,经两年努力,弄清祖居地准确位置,又经半年多,联系上宗亲,终于于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七日赴柳溪寻根。来到泰和,拜见父老,撫揽宗谱,感慨万千,吾知尊祖敬宗,识诵诗书,皆仰仗祖宗之恩泽耳。然始祖晖何许人也?为何当今柳溪村皆为梁氏?于是乎,一有闲空,就去图书馆总览《资治通鉴》、《唐书》、《宋史》、《清史》、《十国春秋》及各类源流史,意在追忆祖先足跡,找寻自身之根。
         
             (柳溪陈氏广东兴宁支系五十一郎贽例之二十三世孙)
                              二零零三年六月二十日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6 23:10:48

桂平市蒙圩镇“塘表陈”世系略考(2005.6版)


--------------------------------------------------------------------------------

时间:2003-6-4 23:01:17 来源:陈氏宗亲网 作者:陈立言 阅读2613次
   




贽公前世系:

1满2申3孝4慎5幽6厘7武8平9文10桓11宣12穆13共14灵15成16哀17悼18惠19怀20湣21衍22琏23履24周昌25裔26仲丕27从善28德绍29世述30平31原仁32远33澄34与京35考36汤37鸿38晟39会可40珍41嗣42翔43实44纪45群46泰47准48匡49达50康51英52公弼53鼎54安55高56詠57猛58道臣59文赞60谭先61茜62伯固63鉴64清65材66杰67暨68世昌69安70祖71德72志和73永兴74晖75承逸76勇77稹78则79谅80旦81鸨82彦辅83汝舟84贽



注:

1.以上简表中,各祖公前的数字是表示以满公为“第一世”顺至该祖公的“世代数”。文赞公以上世系中一些祖辈名讳可能有错记,请读者自行参考各位陈史研究者所发表的文章、言论等,在许多这些相关的文章和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的世系脉胳及叙事是相当清晰的,但是也还存有争论。



2.以上简表中晖公以下世系可能有缺漏,这有待进一步考证,详细情况可见以下提及各谱以及宗亲网上一些宗亲发表的言论。具体讨论上,比如晖公至贽公在“柳溪”谱中只有十代的相隔,但时间跨度竟至约400年,每代40年似乎是大了点,这导致在代数上是否存有缺漏的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等等。



3.从安徽池州《陈氏族谱》、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族谱》和广东兴宁《陈氏族谱》以及陈立钦先生的《中华陈氏源流》各谱文各自记述的内容看,各谱碟作文者在撰谱时都做了浩繁无比和艰苦细致的资料整理及其考据,令我等非常钦佩和感动,我们从谱文的字里行间也看不出各地的修谱者之间所做的沟通,故不存在相互参照借鉴的问题。



4.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徽池州《陈氏族谱》竟有江西柳溪村陈氏始祖晖公以下五代后人的记载,且晖公先祖世系详尽,由此知柳溪陈氏与池州陈氏乃同一血脉。据池州《陈氏族谱》记载,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柳溪村陈氏始祖世晖公是从江西浔阳迁入。溯及世晖公陈朝时期(公元557-589年)之先祖乃新安王陈伯固(治地于今浙江省淳安县及周边)。伯固公乃南陈朝陈文帝陈茜第五子,字牢之,因宫乱而折,其后人迁安徽绩溪县及周边生息数代,至永兴公时先迁安徽池阳、后迁江西浔阳,而后晖公因事迁入泰和县柳溪村。

 

5.安徽池州陈正先生公布其《陈氏族谱》载(原文):“第一世永兴公 唐文宗太和二年戊申举贤良方正授湖广围练府巡官累迁左补阙监察御史僖宗乾符元年甲辰甫归舟及池州遇黄巢兵自采石渡江阻其归路公携夫人盛氏子<世裔.世晖>隐于池之石都冲之阳。未几公卒遂葬于池公仕唐四十五年享寿七十有三是我族迁池阳之始祖也。第二世永兴公长子:世裔复迁池口镇码头上居焉诗有曰未有池阳路先有马头陈人文蔚起子衍职繁 至今播迁他处者有岂下数千族也耶,配何氏生四子<芳.莲.兰.菾>.永兴公次子:世晖 名徽唐昭宗末年登第授司户参军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徙家匿迹西昌配梁氏生子二<承进.承逸>。”地名“西昌”即今之泰和县。唐昭宗末年应是公元903年。从此记述知陈正先生其池州立业始祖世裔公与柳溪村陈氏始祖世晖公乃是嫡亲两兄弟。



6.同样非常让人惊喜的是,江西泰和县柳溪《陈氏族谱》竟有广东兴宁县贽公三代后人的记载,多少佐证了贽公乃“柳溪世家”的传说。长沙陈文富先生提供之柳溪《陈氏族谱》影印本内载:陈贽例,五十一郎,赠修职郎,元文宗天历年官授循州儒学正堂,是晖公之十代孙,其子为文、武...



7.广东兴宁县《陈氏族谱》序:“予陈氏族谱,所以谱陈氏之族者也。有祖讳贽,始居兴宁。贽公以上,世居江西泰和县,由柳溪祠分派,故世称为柳溪陈云云。贽公由元天历中官循州训导,...”此谱是兴宁陈氏族谱贽公系分谱。



8.广东五华县所志“广东嘉应州长乐县陈氏始祖”中有以下文字:“始祖陈常贽公妣张老夫人生二子长文次武。公之未知其详,故不能悉录,所知者其父名元佑,系出吴西之省吉安之郡太和之邑柳溪之村也。公弟兄一人名誉,为东莞令。公登授贡元,元朝天启二年间奉旨勒授广东惠郡古循之州敦谕...”此长乐县即今五华县。此谱所说贽公及其他人事与兴宁、柳溪之《陈氏族谱》有出入,亦与陈立钦先生谱中“其父名元佐” 不符(先生谱中元佑为兄元佐为弟)。因上段文字是我在网上见到,故疑是网络上传者抄错,这有待进一考证。



9.在贽公的祖藉叙事上,至今在兴宁和五华确有不一致的说法,并且都有谱碟记载。根据陈立钦先生的“考证”,认为贽公“原藉”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柳溪”,并下结论说贽公其六十二世祖是陈叔达;而在兴宁县,《陈氏族谱》先后有不同版本,有人认为贽公“世居...柳溪”,但有人则否之,证据是所谓在“柳溪”村“无”贽公祖坟,故寻根到福建,并由此联根到魁公,推出贽公乃魁公后裔,即其六十二世祖是陈叔明。本人曾收到从五华寄来的与在兴宁影响很大的某谱有关的一纸资料,此件亦代表迁到广西宾阳县之贽公后人的态度,说贽公是魁公后裔,认为“贽公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到柳溪”,而后“贽公由柳溪迁兴宁城南聚星第”,意即贽公非“世居”柳溪,仅是自己小住过而己。



10.我们撇开贽公的年寿与为人专问其祖藉,为什么这有关各谱文都有贽公是来自“太和”、“泰和”与“柳溪”的说法?即使像有的兴宁谱所说,贽公父辈及其以上祖辈世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是贽公后来迁到了柳溪村而后来到了兴宁,从这叙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对贽公的祖藉有不同的说法,但还是没有否认贽公的行迹经过了柳溪村这一说。由此我认为,贽公传给其子孙的关于自己祖藉的信息一定是“太和”、“泰和”、“柳溪”而非其它!举个例子: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当他自己述说或儿子、孙子问起祖籍时,如果他有理性则不会回答说他是北京人,更不会因为他在北京生活之前在X地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而说他祖籍是X地,除非他的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甚至更远祖辈的世居地确实就是X地。如果有人问,如果他或他父辈在江西泰和柳溪,祖父辈在福建宁化石壁,曾祖父辈又在不同的其它处,那么关于祖藉的问题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回答。具体来说,柳溪村的开基祖就是晖公,贽公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而且是考得了功名的,是可以光宗耀祖了的,因此在涉及到认祖归宗的问题上,如果贽公是其它地方人,他就绝不会毫无根据地或者仅仅因为自己在柳溪村居住过或停留过而传话给他的子孙说他“是柳溪村人”,毕竟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人伦孝道的问题!我们从未听说过而且至今也没有找到贽公可能隐瞒自己祖藉的理由,所以就这个问题上我与陈汉民先生的结论相同,即:兴宁贽公的世居地是柳溪村!



11.特别需注意的观点是,在晖公或贽公的第六十二世祖问题上,作为后人,对“柳溪陈”有相当研究的长沙的陈文富先生和寻根多年并有不少独特见地的广东佛山市的陈汉民先生以及兴宁县罗岗镇陈祝春老先生都认为是陈叔明,兴宁县陈氏族谱编委之一陈春华先生也持此观点。但汉民先生在考证过程中有“柳溪”始祖晖公以下四代“不立文字”和“庆源图”至今无着之说,以及春华先生曾表示未读过“柳溪”谱也未去过“柳溪”村(原因是“联系不上”。确实现在已无“柳溪”村名,且原“柳溪陈”早已外迁)。我认为,如果我们后人仅凭上代所传从“浔阳入”即据之推为叔明(或直指魁公)后,证据应过于粗糙,结论亦显然下得仓促。“兴宁谱”认为贽公是叔明后的理由在前已述。至于陈立钦先生下结论说贽公其六十二世祖是陈叔达,他追溯的方向仍然是福建,但不是魁公,从这里知先生可能没有机会研究过“柳溪”谱(所以我能读到安徽“池州谱”和江西泰和“柳溪谱”,应属幸运。这是后话了)。大家可以从中看出在贽公的第六十二世祖问题上无论是依据还是结论的分歧都是明显的。



12.再说“晖公以下四代’不立文字’”的话题。此说对“柳溪”前几世祖公在“柳溪谱”中记录的准确性多少留下了梆子。其实这“四代”已在池州祖谱上立有了!今天看来,这种衔接真是妙不可言!梆子也不存在了!因为安徽池州《陈氏族谱》正好记录晖公同属池州的第二世祖公,准确地记录了晖公以下五代的世系(或者说与“柳溪谱”所记录的这几代人的名讳人数及事迹重合),并且谱中对晖公前世系也做了相当的叙事。这显然不是巧合。其实我们的祖先晖公以下四代哪来的什么过失或糊涂,他们本身或是仕者或是读书人,他们这是认祖归宗,是真正明明德之孝子贤孙!由此我们可知在公元900-1000年之间,在宗族感情上,“柳溪陈”皈依“池州陈”,有密切亲谊,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关系来往逐渐稀少以至停顿而已。如果要对三地血脉作一个历史发展上的考量,当然池州是始,泰和柳溪是中,兴宁是后,故相比之下,我认为安徽池州《陈氏族谱》其对晖公前后世系包括六十二世祖问题的叙事具有相当的历史感和可信度。



13.在这里我发表一点感言。我个人认为,任何谱碟包括所谓“正史”,亦见可击之隙,更诳论民间田野的言语!具体到“塘表陈世系” 的链接上,作为普通家族,同几乎所有的其它家族一样,由于我们所有的历史素材几乎都丢失得差不多了,能留下来的也多是残言碎语,所以我们谨慎,亦有理性,但我们用这些谨慎和理性发大力气群策群力缀辑而串起的,亦不见得就成一条无瑕疵的“珍珠”项链,所以请大家斧正。   

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安徽池州《陈氏族谱》其它的叙事我不一定完全认同,但就晖公前后数代的世系上,我认为它的叙事是值得信赖的。

  另外,安徽池州《陈氏族谱》、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族谱》和广东兴宁《陈氏族谱》以及陈立钦先生的《中华陈氏源流》在“塘表陈世系” 的链接中呈现出了祖宗的灵气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此谨向先人们以及完成这些谱碟的同宗表达谢忱!







贽公世系:

一世 贽公,生于元至元28年(公元1295),元文宗天历二年出仕循州训导,妣张、金安人,生三子:文、武、贤



二世 文公,生于延佑五年(公元1318),妣曾氏,生一子:容



三世 容公,生四子:玉新、维新、景新、德新



四世 玉新公,生四子:玑、质、弘、宁;维公生二子;景公生三子;德新公生二子



五世 玑公,为长乐县大岭背(现五华县转水镇三塘村)陈氏开基始祖,生三子:长子五十、次子五九、三子六三。其中:

  五十是玑公与曾氏迁五华县前(即在兴宁县)所生;五九、六三公是玑公与万氏所出。

  五九公生五子,后裔居住在长乐县的大岭背的旱塘村、里塘村、五径塘村、罗水塘村。  

  六三公生一子,五孙,后裔众多,现有住在五华县河东镇布头村、平南镇黄沙村、塘尾村、曲湖村一带、枫林塘村、连塘庵一带,葵头坑、张坑、黄尤、增塘、七都约、老虎肚等地,亦有迁四川等地的...

  现在的转水镇三塘村陈氏有上(大)五房下(小)五房之分。上(大)五房即五九公所生,下(小)五房即六三公所出。



六世 五十公,生四子:景云、景用、景和、景彰。  

   景云公生二子:京旺、京畴。京旺公生三子:原豪、原陞、原明,后人众多,现有住五华县的油田镇高车塘、兴宁县水口镇的溜沙坝、社山坝、横石村以及河源市等地;而京畴公则迁广东增城县。景云公后裔有一支迁广西柳江县。

   景和公生二子:六二、。六二公生三子:原庆、原达、原远。公生二子:原福、原寿;

   景彰公生二子:亚运、斗生,后迁紫金县。

   五十公后裔后期多从大岭背迁回兴宁县或外迁。



七世 景用公,生一子:昭



八世 昭公,生五子:原督、原兴、原保、原亮、原仲



九世 原督、原兴、原保、原亮、原仲五公之一,五公子嗣之名讳及人数失考。



十世 名讳不可考,先后迁高竹园、郭公塘、獭子圩。



注:

1.以上“贽公世系”主要参考广东兴宁市及五华县“陈氏族谱”相关资料。贽公生子有“三子”和“四子”的争论。



2.元文宗时循州和梅州是相連但却是不同的两个州,从区划来说循州含龙川、兴宁、长乐三县,大约是今龙川、兴宁、五华、和平和連平五市县的区域;梅州则含程乡,大概是今梅州市、蕉岭和平远三市县的区域。循州的治所设在龙川(距今龙川县城西十多里)。



3.在兴宁、五华陈氏族谱中,昭公子嗣只列有其五子名讳,并仅有“其子孙播迁长乐高竹园、郭公塘、獭子圩”一句,无更多交代。言下之意其裔自此即不知所踪,相当于“失考”。遍查两谱之所有记录,凡涉及迁入“长乐高竹园、郭公塘、獭子圩”全部地名或其中之一地名者,都只在昭公子嗣名下。“其子孙播迁长乐高竹园、郭公塘、獭子圩”一句,话虽简短丝丝弱弱廖廖数语,但却是力拨千斤的一笔,因为这点在后面的世系链接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笔交代,“塘表陈”世系将在这里“断代”!

  

4.“塘表陈”家谱之前身惠州市“归善木沥下围”谱序(约写于1740年)首句:“吾家之发迹,其源远矣...然姑指其近者,则自惠州之长乐大岭背始。”此所指之“大岭背”乃一旧村名,只有一位陈氏开基始祖,即玑公。此谱序中的“大岭背”三字亦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交代,塘表陈氏亦无法同兴宁贽公世系链接。



5.另据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4年出版、陈立钦先生编著的《中华陈氏源流》记载:

1).贽公是兴宁县、五华县贽公脉系开基人。贽公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官授循州(治所在今河源市龙川县)儒学正堂。时值元末,元朝政权解体,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天下,决战鄱阳湖沿岸地区,贽公因避战乱(另一说是因盗贼梗阻)不回原藉,于是携家小于定居广东兴宁县兴宁城南聚星第。



2).贽公后裔人丁兴旺,在兴宁县分布在十六个乡村。从第五代孙开始,贽公的后人共有六人于1399年后陆续先后迁入长乐县今五华县各地开基,包括第五代孙陈玑(迁大岭背)、陈质(迁青溪即今潭下镇汶里)、陈坤甫(迁老虎石)、陈子良(迁今横陂镇高寨里),第六代孙陈克敏(迁今油田镇),第十一代孙陈道(字心泉)(迁今安流镇蛇头印)。贽公的后裔亦有从兴宁、五华播迁国内外各地比如四川、台湾、东南亚等地。



3).据长乐县县志记载:城治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洪武廿四年(1391年)长乐全县户口868户,人口3202人,地广人稀,洪水横流,到处是原始山林的未开发地区。1914年,因全国三地同名,故长乐县改为五华县。



4).陈氏迁入五华县,有四大支系,以时间先后为序:陈秀甫公系,于1219年迁入;陈杨里公系,于1371年迁入;我祖贽公系,于1399年迁入;陈景旺公系,于1449年迁入。







善华公前世系(上接贽公世系十世):     

一世 陈君府公(名不可考),系长乐县高竹园(今五华县华城镇高竹园村)立业始祖,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陈义、陈贵、陈忠越。义公后移兴宁县罗岗(现罗岗镇溪尾村),贵公后人移居博罗县苏村(现龙溪镇苏村)。

 

二世 陈忠越,法名陈念三郎,尚居高竹园,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二子:陈掁、陈胜(法名陈胜三郎)。胜公后移居永安县(今河源市之紫金县)上义岭头围(现上义镇岭头排村)。

 

三世 陈掁,法度名陈法掁,尚居高竹园,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其恭、其伦、其讓。其恭公子孙不可考,其伦公则移永安县上义(同上)。

 

四世 陈其讓,法度名陈卿三郎,系长乐县郭公塘立业始祖,年寿为人不可考,生六子:圣化、圣瑛、圣运、圣立、圣时、(未知名)。圣化、圣运公皆无出;圣立、圣时、(未知名)诸祖公移归善县木沥下围。

 

五世 陈圣瑛,又名华粤,法度名陈瑛一郎,留居郭公塘,年寿为人不可考。生三子:达五、微五、登五(又叫正为)。其时圣瑛公之弟已移居广东归善县淡水。

 

六世 陈正典,字微五,自长乐移至归善县,系归善县三栋石岗陂围立业始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公生三男二女。三子:预俊、预广、预韬。

 

七世 陈预俊,法度名陈兴二郎,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卒于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生三子二女。三子:端亮、端彦、端章。尚居石岗....

 

八世 陈端章,字展文,号素园,恩敕文林郎。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于乾隆廿七年(1763年),享年86岁。生三男二女。三子:闰化、宣化、赞化。闰化公生六子二女,长子善长公和次子善统公后迁移广西浔洲府之桂平县、平南县和武宣县,余尚居归善县。

 

九世 陈宣化,字德流,生五子二女,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忌辰不可考。五子依次为善积、善清、善华、善造、善远。时居归善县石岗陂。

 

注:

1.此“善华公前世系”简表是“归善木沥下围”谱中简化而成。惠州市“归善木沥下围”谱是以“长乐县高竹园立业始祖”为一世,并已记录到了“善华公世系”中的两代人即华公和兹公。谱初写于该世系八世祖端章公,后由章公长子闰化公(乾隆辛酉科举人)约于1740年始行补记,端章公嫡系于公元1800年从粤外迁前后各各进行抄录。以上括号内新地名及公元年份是近年校对录入。

 

2.现五华县华城镇高竹园村已无陈姓,大多姓张。现如今在下瑶村(距高竹园村有二十来里远)之陈氏亦称不是原陈氏之后裔,原陈氏早已外迁。

 

3.该谱时有记郭峰塘之环境是“高山密林,人烟罕迹”。今郭峰塘我同宗一族,实乃五世正为公养子预道公之后裔,虽非嫡血,但宗亲仪礼无不亲爱周到焉。

 

4.兴宁、五华谱记昭公五子“其子孙播迁长乐高竹园、郭公塘、獭子圩”,但“归善木沥下围”谱仅记我家祖公一人从大岭背迁“高竹园、郭公塘”而未有记迁“獭子圩”,故据此知迁“獭子圩”一支应是我昭公之其他嫡血子孙,并且人数应不稀。可是当时“獭子圩”之昭公后裔与我们并无联络,请问各位同宗你们今天在哪?你们好吗?



5.2002年我在中山大学访学期间,当年8月利用闲暇回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陶前管理区陈屋村寻根并祭祖,见到了当时最年长和有文化的宗亲,但问询中知其谱碟“已失”。从长者们口中得知他们记得端章公及闰化公名讳,并知闰化公为举人,并且传说陈屋村之开基祖是从长乐大岭背迁入,而且是“先叔叔后侄儿”迁入,这些从他们口中听到的“传说”都与我看到的“归善木沥下围”谱完全吻合。当我后来示谱并对几处地名和数处墓葬情况进行核对时,他们始知我乃他们外迁近200年的嫡血宗亲的后人,当地祖辈一直有传一支宗亲迁往广西,但近十代以来杳无音信,想不到今日得见,那情境用言语无法表达,至今忆之,依然唏嘘不已!







善华公世系(上接善华公前世系九世):

一世 陈善华,恩敕登仕郎。后受堂兄善统公“西地穷人易活无事饥困”所指引,于嘉庆四年(1801年)以逾五旬之躯携五子一侄经长途跋涉西迁广西浔洲府,此即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塘表陈”立业始祖。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卒于道光四年(1825年)。梁祖婆原卒、葬于归善,后迁桂平与华公合葬。其五子依次为:逢兹、連兹、通兹、达兹、道兹。善华公的其他兄弟居归善县等。



二世 本房陈連兹,生二子一女。二子:伸玉、俅玉

   伯公陈逢兹,生二子一女。二子:有光(佩玉)、有成(仕玉)

   三叔公陈通兹,生四子一女。四子:有耀(传玉)、仁玉(阵亡)、伟玉(阵亡)、健玉(阵亡)

   四叔公陈达兹,生六子:信玉、作玉、俊玉、佳玉、杰(左有亻旁)玉、偀玉;无女

   晚叔公陈道兹,生四子二女。四子:依玉、侄玉、佶玉、儒玉



三世 本房陈俅玉,三子一女。三子:长丕一、次丕二、三丕龙

   伯公陈伸玉,生一子一女

   大房(以下各房祖公按长次排序):

   有光(佩玉),生四子二女

   有成(仕玉),生二子一女

   三房:

   有耀(传玉),生五子三女。五子:长子丕承(被害,一子德崇)、二子丕基(一女二男,二男为祯崇、祥崇)、三子丕业、四子丕鸿、五子丕显(早卒)

   仁玉,生四子一女。四子:长丕振(阵亡)、二子丕扬(阵亡)、三子丕技(过继给健玉)、四子丕捷

   伟玉,生二子二女。二子:长子丕勲(阵亡)、二子丕熙

   健玉,抱一女一子。一子:丕技

   四房:

   信玉,(无子,抱作玉一子)

   作玉,生二子一女

   俊玉,生四子二女

   佳玉,生二子一女

   杰(左有亻旁)玉,生三子

   偀玉,生二子(生一子,抱俊玉一子,共二子)

   五房:

   依玉,生四子一女(子俱幼丧)

   侄玉,生三子

   佶玉,生二子

   儒玉,无出 



四世 本房陈丕龙,生四子:倡崇、运崇、亮崇、元崇;其中倡公过继给丕二公

 

五世 本房陈倡崇,生二子:荣珍、秀珍

  

六世 本房陈荣珍,生三子:家良、业良、义良

   二公陈秀珍,生四子:福良、业硕、忠良、信良



七世 本房陈家良,生四子一女

   二叔福良,生四子一女

   三叔业良,生四子二女

   四叔业硕,抱忠良一子

   五叔忠良,生五子二女(其中第五子过继给四叔)

   八叔信良,生三子二女

   九叔义良,生三子二女



八世 长言,生二女二子

   深言,生二子一女

   汉权,生二女一子

   兆源,(早卒)

   保源,生三子一女

   栋言,生二子一女

   立权,生二女一子

   ......

  (客家话“源”与“言”同音,“权”为变音)



注:

1.以上“善华公世系”之四世祖丕龙公以上由该世系三世祖有耀公(道光廿三年癸卯岁国子监监生)初记,其他祖公补记,丕龙公以下至十世则由本人记录。该世系因生活时间与现代相近或相接,所以脉胳清晰饱满,无需在考据上太多着墨,故有简单摘录甚至省略的情况,但这对本文的完整性没有影响。



2.我祖善华公与其堂兄弟共四家公元1800年前后先后迁广西,同期直系宗亲大族皆在梅州之五华、兴宁、河源之紫金、惠州之惠阳、惠东、博罗等地繁衍生息。



3.善华公之三子通兹公生于1777年,随父迁时年24岁,由于逢、連、通、达、道公“大小相参”,故知逢公当时年龄不超过三十岁,但迁桂前兹母已逝。



4.今“塘表陈”分“老屋” 和“大圩”两处聚居并实有六房:善华公五子分五房,另有善华公之嫡弟善造公的三子怡兹公(善造公共三子,前二子皆未娶而早逝),自幼就食于我华公并随迁,并由华公抚育成人婚配生三子,此又一房也。今亦有六房之实,只是族人多不清楚其由来,更甚者竟认为仅有五房,此乃以讹传讹者也。



5.在善华公迁入浔洲府之前十多年,其同辈兄弟已有迁入:善长公迁入平南县鹏化村,善统公迁入武宣县东乡桐木村,善兼公迁入桂平县灌水村(今蒙圩官桥附近),此三位为嫡亲兄弟;此后我华公亦于嘉庆四年迁入桂平县灌水村,当时还有同辈其他兄弟迁徙以至有流番的记载。谱记他们四人的祖父相同。此三地祖公子孙初时亦有东回惠州会亲或祭祖。



6.另外,今蒙圩全塘霸墓地有二坟,相隔三十多丈,纶兹公在上,华公在下。纶兹公乃善华公之嫡兄善清公之次子(善清公共有三子二女),二十多岁时流落广西,后六十二岁时归食于逢公、通公家下,七十岁时卒,先由逢公、通公为其殡葬,后迁葬于石水涧九节龙华公坟地附近。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6 23:20:36

塘表陈续                                                                                                                                                                                                                                          五


“善华公前世系”名录(注意“长乐高竹园”、“郭公塘”等字眼):

1.一世祖公名失考,葬于高竹园庵下。祖婆刘氏,葬郭公塘苍背。其时住高竹园。



2.二世祖二伯公陈贵,其时住于长乐高竹园下瑶,贵公所出有:(1)新辉公(2)新全公(3)新彩公。新辉公所出移博罗县苏村,德仁、德信是其苗裔。新全公其时还住于下瑶,习万、宗万、受万是其苗裔。新彩公生子德传,无后人。其时另有不知是哪公之裔德仕,移惠阳县淡水小土名洋塘,仕公生俊秀公等三子,后迁入归善三栋木坜下围。



3.兴宁县罗江溪尾应是今兴宁市罗岗镇溪尾村。本贴提到的长乐县为今梅州市五华县;归善县辖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县。郭公塘今为五华县郭峰塘水库管理区。归善县木沥下围为今惠州市之惠城区三栋镇。归善县三栋石岗陂围现为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陶前管理区陈屋村。



4.二世祖陈忠越法名陈念三郎,原葬长乐,后迁葬归善,因不吉复迁上义,并传因此我荣彩公失一子,预俊公失一女。祖婆张氏,法度张妙善,葬于郭公塘黄家屋后。其时住于高竹园。所出有:(1)陈振,法名陈法振;(2)陈胜,法名陈胜三郎。陈胜公迁今紫金县永安镇上义村,秀彩、若彩、华彩是其苗裔。(家谱记载:同我七世祖预俊公(1638-1708)同期有一上义荣彩公,于1688年预俊与荣彩公俩共葬二世祖骸于上义土名叫唱歌坛。但本人不知荣彩公是哪公后脉)。



5.三世祖陈振,葬于长乐苈塘下,土名高坡肚。祖婆黄氏,法度黄妙惠,葬坟既失。其时住高竹园。所出有三子:(1)陈其恭,法度名陈道一郎,妣温氏;(2)陈其伦,妣林氏,子孙迁永安上义;(3)我祖公陈其让。 



6.四世祖陈其让,法度名陈卿三郎,系我郭公塘立业始祖,葬于归善梁村北山下。祖婆朱氏,法度名朱贞三娘,葬于三栋石岗陂木坜凹牛栏窝。生六子:圣化公;我祖圣瑛公;圣运公;圣时公;圣时公;晚叔公(不知名)。



7.五世祖陈圣瑛,又名华粤,法度名陈瑛一郎,葬于长乐县张婆坑。祖婆蔡氏,法度名蔡妙妃,葬于郭公塘祖屋侧。生三子。时住郭峰塘。...







补记:

1.家谱三修谱即“塘表陈”谱(1888年修)序云“...恐世久年衍而愈失,是以重修加安定字二十只:五预端化善,兹玉丕崇珍,良言思守义,国重惠如仁。始自六世正典公在惠州归善石岗陂立业始祖次第安排,使族等后人遍居天下不问宗枝,则知尊卑,是以为序。”此即为今“塘表陈”尚在使用之“排辈字”,现今有“珍、良、言、思、守”五代人共食于世。



2.虽经数百年蕃迁散落,但家道中勤劳质朴、热情好客、尚义尚礼尚节之风气依然淳厚。而今广西三地宗亲之男女老幼尚使用较纯正之客家方言(其音与梅州音几乎相同),作为家族间日常沟通用语。曾通过陈氏宗亲网寻亲的广西鹿寨县陈石明同宗,据对谱其乃我族善统公后裔再分支,虽经过七、八代人近二百年的相隔,但至今彼此乡音互通,习俗未改,宗谊不变。



3.血浓于水。看到此贴之以上所有宗亲,可网上联络:gxcly@sina.com.所公布的族亲资料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宗亲不吝赐教!祝各位宗亲身体健康,万事吉祥如意!





特别鸣谢:谨向 

 陈立夫先生的亲属,陈立钦先生的亲属,五华县建行陈盛桂先生,兴宁县陈氏族谱编委陈春华先生,高竹园村张书记,深圳陈庆祥先生,博罗县龙溪镇苏村水厂黄丁富先生、陈国宝先生,紫金县上义镇政府,上义镇领头排村陈叔先生,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政府,三栋镇陈屋村陈志忠先生,五华县转水镇政府、镇派出所,转水镇转水街陈坤华夫妇、曾氏、刁氏、薛氏老先生,宾阳县陈奇善先生,宾阳县计委陈可礼先生,柳江县政法委陈宏亮先生,兴宁县罗江镇陈祝春先生,溪尾村支书陈建云先生,兴宁县公安局陈运华先生,兴宁县油田镇高车塘村陈伯胜先生,兴宁平阳镇派出所陈幼锁先生,池州陈正先生,长沙陈文富先生,佛山陈汉民先生,衡阳陈诗平先生,泰和县桥头乡陈听海先生,万安县窑头镇陈听位先生,陈氏宗亲网以及陈国良先生,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立言为广西大学老师,贽公子孙)

(2005/6/6修改)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9-26 at 23:42 ]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8 17:26:20

又联系上一支贽公后人

--------------------------------------------------------------------------------
                           致陈氏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各位宗亲好!
  我很高兴的告诉你们,我通过几个月的网上浏览分析了解,特别是在陈立言宗亲及陈汉民宗亲的帮助下,我了解了许多祖藉的有关信息。4月10日回家过清明节祭祖,族兄拿出老家谱,知我祖先的情况,祖居归善郭公塘苍背。今借陈氏宗亲网一角告知宗亲一些信息。我想尽快联系上广东的嫡亲宗亲。请知情的宗亲提供信息。叩谢了。在此再一次感谢陈立言宗亲,陈汉民宗亲及陈氏宗亲网,谢谢!
  致
礼!               


                     广西鹿寨县鹿寨中学:陈海福公派下十七世孙陈石明                                                                     电13633058679(邮编545600)
一世祖陈海福公,(生三子,长陈义公,次陈貴公,三陈忠越公,)其中陈义公(妣杨氏)移居罗岗溪尾。
二世祖陈忠越公(法名陈念三郞),妣张氏法度张妙善葬于郭公塘共家屋後半山飞凤形坐北向南。
三世祖陈振公(法名陈法振),生三子,长其恭公,次其伦公,三其让公。
四世祖陈其让公(法度名陈乡三郞)(我祖)
  大伯公陈其恭公(法度名陈道一郎)
  二伯公陈其伦公(妣林氏)公葬于苈塘下土名“高坡木”。
五世祖陈圣瑛公(法度名陈瑛一郞),妣蔡氏,生子三子,长达五公,次徽五公,三登五(正为公)
六世祖陈正典公字(徽五)糸归善县石冈陂立業始祖。生二子一女 
  长伯公陈达五公无传三叔公陈正为婆叶孺人林孺人俱无出抱一子名预道公(系白早屯人)后抱一人名预韜系我正典公晚子
  预道公生六子名端仁公端礼公端智公端信公端惠公
七世祖为陈预俊(法度名陈兴二郎)
八世祖为陈端章公(字展文号素圆,生三子,长闰化公,次宣化公,三赞化公)。
九世祖为陈闰化公。
十世祖为陈善统公。
十一世祖为陈憙兹公
十二世祖为陈梅玉公,,
 一别房长伯公妣蓝氏生四子长才玉二有玉三世玉四荣玉
 二房伯公念兹无出
 叔公陈树兹妣邱氏生一子佑玉
十三世祖为陈佩兰公。
其余待录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9-29 23:35:33

告诉陈石明宗亲

我要告诉石明宗亲,你二世祖的迁居住地兴宁罗岗溪尾村,就是兴宁贽公系二世祖文公和三世祖容公的墓葬地。前几年我返乡下,叔父告诉我:有二、三十辆汽车人去溪尾敬二世祖。那里十分偏僻,是避难之所,可能你二世祖碰上动乱,躲在那里。三世容公,就曾在那里避难。

xnchan 发表于 2005-10-1 21:20:34

漢民兄,想問一下你知否興寧縣城瓦錫崗陳氏及泥陂丙塘壩陳氏的源流嗎?如知道的話,煩請告之,謝謝,

陈汉民 发表于 2005-10-4 08:42:34

探访广州凤翔社
   受凤翔派陈尚凌和同宗陈庆德等人邀请,于昨日,与族人一起探访柳溪陈氏广州凤翔社。凤翔派多分布在白云区良田和九佛等几个镇。将所闻所见介绍给大家。
   白云区几个镇,多为丘陵地,山林密布,环境优美,道路很好,车辆不多。我们分乘两辆摩托,走了许多地方。良田世华房有两万多后人,良田小学内,有“南天王”陈济棠于民国三十七年题词“陈氏大宗祠”,记念始迁祖六世礼斋。不远处,有六世礼斋与其岳父五世刘公合葬墓,近处又有抗日记念碑;陈氏等姓,配合东江纵队,消灭一股日寇。我们驱车到九佛镇黄田村。黄田有世盛房“世盛陈公祠”,规模宏大,十二根高大石柱,三进二天井,有“蕃衍堂”---陈璞敬题横匾,此祠有“光绪五年己卯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辰科会试中式第七十八名贡生,殿试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地翰林编修陈伯陶立”石碑。祠堂正是三百年前,江西泰和柳溪之康熙九年进士邦祥前来修谱的地方。父老陈伯雄搬出近三寸厚的残缺虫蛀老谱,我们八九个人共同翻阅,认定它是康熙年间族谱。接着,我们到九佛镇莲塘村世宁房之“时四陈公祠”,称“善世堂”,规模一样宏大,亦有赐进士及地员外郎题匾。最后,我们到九佛镇枫下村拜祭軧公墓。軧公墓气度不凡,少有的坐南向北,遥望其祖居地泰和柳溪。軧公不愧是承接前人、启迪后人的佼佼者。

xnchan 发表于 2005-10-4 14:58:20

舊贄公族譜云:贄公大派為108世,夠竟這是怎樣算出來的呢?譜說自黃帝始計算,黃帝至舜帝有九世,而舜帝至滿公為34世,一般陳氏譜多以滿公為第一世起計算的,這樣算起來贄公豈不是以現在的計法,只是第60世左右,這已是舊譜上的一個疑問,不知漢民兄看法如何?懇請指教.另請教一個地名,是瓦錫崗抑或是鴉鵲崗呢?或是興寧兩個地名都有呢?煩不吝賜教.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