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论文经不住推敲
江西老表:江西在宋、明时期文风很盛,列全国第二。你可要知道,此后恐怕江西逐渐后退了。我对比过江西泰和县志和广东兴宁县志,后者质量明显超过前者。后来居上是绝对真理。学问须严谨,不可信口开河。你的论文经不住推敲,拿回去与老师再商讨一番吧!
江西人和客家
江西人和客家我说的就是来自江西的老表。因我祖也来自江西,故称其为老表,并无贬意。湖南人多来自江西,他们称江西人为老表,就是说血源关系很接近。
我要说,江西在唐朝和五代,都非常落后。反映在县志,江西泰和县志关于此时的记载,寥寥几字,没有什么内容。文人也很少。正是由于唐朝中期以后的中原人迁来(其中就有我们客家人的祖先),经二三百年,江西才大步前进,进士和状元增加近百倍,显赫一时。可以说,江西人就是停止南迁之汉人;客家人是继续南迁之汉人。唐末,江西中、南部有许多山越(瑶胞),江西泰和有紫瑶山,其实是瑶祖山。。客家人逐渐形成,山越人逐渐后退。客家人为汉族人逼退南方少数民族之急先锋,这正是历代王朝改土归流所需要的。当然封建王朝对瑶胞等有镇压行动;瑶胞相对于客家处于劣势,才是其衰败根本原因。有人认为:从江西越过五岭之少数民族为畲族,从湖南越过五岭为瑶族。其实前者许多是瑶族,不过此族迁到粤北地区去了。
谈及部份江西人
谈及部份江西人我曽试图证明迁徙民系具有较好的免疫功能,南方大多数都是迁徙民系。不幸的是江西有一部份不在其内。江西自然条件很好,自给自足封建时期,一些村落简直是天堂,人民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大家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那里一住就是千年,没有任何危机感,完全与客家人不同。宋朝江西三百多万人,已人满为患;现在江西人口四千万。近八百年,才增长十来倍。江西出生率不会低,那突发性群体死亡率必定是很高的,超过南方其它地区。非迁徙民系,要特别注意突发性灾难,这就是瘟疫。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我们在电视上可看到:苗族老妇人对记者讲,其祖上远古时后,住在水边。的确,苗蛮早先住洞庭湖一带。从唐末开始,从江西而来的湖南先祖,在官府支持下,不断挤压苗蛮,把他们赶到湘西、贵州。客家人以山越(瑶胞)为对手,打击并驱逐他们,时间还要早些。唐朝中期前,山越人住江西鄱阳湖一带,汉人只抵达长江边。因唐朝中期,汉人大批从中原到来,山越只好让出鄱阳湖而退到吉安一线;到了唐末,山越又受到王绪农民起义军的抢掠,继而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汉人,从唐到清,在官府指使下,不断排挤瑶胞,将他们先赶到赣南,再赶过五岭,再逐出梅州。瑶胞集中在粤北,客家人赶到那里与瑶胞对峙,这就是当今我们在连南所看到的情况。
综合上述,我认为客家人就是各个朝代,被官府承认的汉民社团,起源于唐。客家人需要生存空间,官府要改土归流,利益所在,互为声援,把瑶胞赶得无处躲藏。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9 at 14:40 ]
和客家同乡聊天
和客家同乡聊天半个月之前,才来到客家网站,本想致力于寻根问祖,见网站乌烟瘴气,一些文人,把硬把客家人说成是“古越人后代”。不得已才站出来。本人不是史学家,但懂得基本历史,很容易判断其真伪。那些人讲法漏洞太多,我可以找出十处、八处来。譬如说,老表讲瑶胞从湘南迁江西。非也!人们流动从江西到湖南,而不是相反。汉史记载,东汉时,吉安州蛮族为山越。此山越人那里去了?还在江西!你老表把客家人打成“古越人后代”;那你哪?你把自己和客家人连在一起,都写成是“南方人”,还可以接受;偏偏其本人一身干净,别人却一身是屎。能不反驳吗?
客家祖上有辉煌历史,一些史料可以佐证。迁徙民系江州义门陈氏,是封建时典范,唐、南唐和宋,三朝旌其门,人材辈出。江州义门陈氏几乎都迁走了,仅兴宁就有义门陈十几万;江州德安才3200人。江西现在在讲人材流失;其实,早在前几百年,许多人材,就流到客家地区来了。守旧者,倒留在江西不少。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9 at 16:47 ]
篡改
有人在网上篡改帖子。和客家同乡聊天之二
和客家同乡聊天之二我认为从唐朝中期,江西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就开始挤压山越(瑶胞),把他们逐出鄱阳湖,赶至吉安,吉安当时是山越的大本营。此后,宋时山越分两路,一支迁湘南,另一支迁赣南。江西人只字不谈山越,更不讲其祖先对瑶胞的驱赶,似乎他们与山越毫无关系,只有客家人才和山越有关联。我可以告诉你们,江西中部,许多农田,都是瑶胞开发出来的,江西人捡了个便宜,一住就是千年。此后,客家人分阶段不断驱赶此两支瑶胞,当然也捡便宜。山越人从湘南越过五岭到粤北,另一支从赣南越过五岭至梅州,再千辛万苦转移到粤北。瑶胞撤退路线和客家人迁徙路线一样。
我江西祖先和广东祖先都参与驱赶瑶胞,有明显证据。现在连南瑶胞如何?可以说,他们是非常善良的,他们住在崇山峻岭,收入为当地人百分之四十,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
客家人为什么人口如此之多?
客家人为什么人口如此之多?对比之下,客家人人口增长速度算是非常快的。一千多年时间,竟达江西人口两倍。究其原因,恐怕三条:一,他们从不停止迁徙,一直有人处于迁徙最前沿,那里地广人稀,能解决吃饭问题;二,迁徙时的第一、二代,是开拓者,能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是强者,能开创一个新局面;三,正因为是迁徙者,经受残酷的恶劣环境,磨练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比起久居千年者,经得住瘟疫的袭击。既然西方人都认为迁徙的客家人是优秀民系,那我们没有必要自卑,大声叫“我是客家人”。
关于族谱
关于族谱在网上有人发表议论,认为客家地区明朝以后史实可信,有大量族谱佐证。很明显,他们认为客家人宋代之前族谱不可信,有人甚至直言“是编造出来的”。
我们知道,宋朝时后,修谱成风。我想,当时,不仅客家人修谱,其他人也修谱,只不过是那些族群由于战乱和迁徙,把族谱丢失了,丢掉了就将就。客家人宗族观念甚强,在迁徙过程中,即使族谱丢失,也想方设法找回来。迁至四川的客家人“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三十余姓的族谱介绍,就看得出来。族谱容易编写吗?我看,你没有基本素材,你再有能耐,也编不出来。应该说,族谱基本可信。
诚然,族谱也不可能绝对准确。客家人聚族而居,往往会把本族最优秀者列为祖先;因为年代久远,张冠李戴情况也会出现,这就必须以历史眼光加予考证。本人对照历史事件和家谱,按年代逐一考证,写成“柳溪陈氏迁徙史话”,登在客家姓氏版上。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11 at 12:34 ]
来到客家网站
来到客家网站我来到客家网站,本来是要致力于寻根问祖的;见版面充斥着许多有损客家形象的帖子,心里想:我在客家姓氏公布“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正是时后,让一些人看一看,客家先祖究竟来自何处。这只是客家支派其中之一,但具有代表性。我祖来自江西,本来我也没有把江西老表当外人;而且正相反,我们客家人,随时、处处把江西和福建当成我们客家人的前辈,我们是晚生。可我们越谦虚,一些人越瞧不起你;无耐之下,才发一些议论,有时甚至较为偏激。有同乡及时指点,本人接受,谨表谢意!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12 at 15:25 ]
继续登出
还是别受某些干扰,继续介绍柳溪族谱。奇怪吗?综述江西族谱的人,咋是广东客家人?
奇怪吗?综述江西族谱的人,咋是广东客家人?族谱是江西的,咋综述族谱的人,却是广东客家人?我告诉你:许多广东客家人出自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是我的本家,而我又有时间和精力,当然由我来担当啦!客家人来自古越族的观点,毫无根据。
千里寻根
千里寻根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五日,我从佛山出发至广州,坐火车赴江西泰和寻根。此前,我与同宗泰和中龙乡中心小学陈方员老师通信已有半年。十六日从泰和乘中巴,朝南方一路上坡,经冠朝到沙村,行车四十分钟;再转向东北方,路上全是山地,有原始山林感觉,行车近半个小时到阳坵;再转向东,又上坡二十多分钟。方员家乡中龙乡吉山村到了。见到同宗,双方都很高兴。吃罢中午饭,方员带我匆匆去父老家查看族谱。父老抱出长方条木盒,里面有近十本族谱,印制精细。我匆忙挑出三本谱序和总谱一类,就阅读起来。当我看到谱中有有关入粤始祖贽公记载时,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并询问:“族谱是如何保留下来的?”方员说:“有长辈把族谱用油布一包,放在牛栏里,才保存下来。”我十分感激父老,为我们保留下珍贵资料。当日与父老们一起吃罢晚饭,情意大发,写拙诗一首:千里寻根望中原,宗亲惊喜话当年;族谊恰似长江水,追忆源流溯轩辕。方员说:“这里不是中原!”我答道:“就望着吧”。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3-18 at 16:57 ]
柳溪寻根记
柳溪寻根记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七日,我和方员老师及另一位宗亲,从中龙吉山村乘中巴到了阳坵,打算转车去苑前镇,左等右等,不见有客车来。看看有无拖拉机一类,包一辆车算了。方员回来说:“有退下来的吉普车,包一天一百二十元。贵了!”我说:“不贵,叫他来吧!”于是,我们乘旧吉普车朝北向苑前开去,行车四十分钟,到杨溪村我朋友戴元柱老师家。戴老师一家盛情款待,吃罢中午饭,连同戴老师,大家赴苑前,又走了十分钟。戴老师叫来柳溪村的中学梁老师,我们一行六人,共赴柳溪,方向朝东南。此时,阵阵凉风袭来,一解早先热气,屯觉心慷神怡,精神倍增,抬头一看,前面是云雾袅娆之紫瑶山,正前方是广阔的田野。大概走了十二里,柳溪村到了。柳溪村背靠紫瑶山,两旁是二、三十米低矮山坵,中间为几千亩农田,右边是湍急溪流仁善河。车下村有近三层楼高梁氏祠堂,显得古老,木柱很大,还有一些石碑;祠堂侧有一棵古老空心榕树,据说,村民试图用火烧死它,它照样长得很好,但十分苍老。我们进了支书家,支书知道来意,给我倒来凉水,我一饮而尽。我把小孩玩的钱币散发给他们的小孩。我们再到小山边的南昌村,也进了支书家,礼节同前。
游罢柳溪,司机建议一起去不远的洞口水库看看风景。我觉得不早了,就直接返回戴老师家。在戴家吃了晚饭,司机将我们三人送回中龙吉山村。当日正是鬼节,家家户户在烧香、烧纸。方员他们问我:“是算好日子来的吗?”我回答:“完全不知有什么节;今日去柳溪,纯属巧合。”
说客家人迷信,并不见得。与广府人和江西人比,大概还相差甚远。
方员他们逢人便说:“我们都不知有柳溪村,广东来的同宗却知道。”
始祖晖是何许人也?为何当今柳溪村皆为梁氏?始祖晖至贽公历时四百多年,为何只传十代?于是,此后五、六年间,一有闲空,就去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常客。
柳溪陈氏重修庆源图後序
柳溪陈氏重修庆源图後序陈氏庆源图之作逮今二百七十余年矣!其十五世孙进德增旧规重刊之。自同光癸末至洪武辛己仅五百年,历世十九,柯条敷衍业诗书,登科第自宋夏卿而下,三十七人,擢第奏名者又十九人。阳凤於延佑戊午、士瞻於洪武壬子、仲述於洪武乙丑皆由科第擢显官,通六十余人焉。於戏何陈氏之多贤若是哉!贤而众多,信其祖积庆之深故,源流之长也!进德念祖之心至矣。时成告祭众咸称:进德曰,虽业儒而生计不厚,非有重禄余赀乃能若是,一难也!有女非男,老而自养,下而睦族,上而敬宗,二难也!勤访详问,非类虽富贵者,必拒同宗而绝远者毕书,三难也!有此三难,君子韪之。且谓士奇,陈氏外孙也,领荐之翰林,宜为言以纪之。按龟年作图,时属其女兄之子刘獬为文,獬名进士猶谢生晚不能知外家上世事不敢为,请伯父仪曹刘公代序之。顾士奇,何人也?敢僭冒哉!然谊不可辞。夫作图之法重刊之意,前人之述及公之序详矣。无念你祖,律修厥德。立显扬之志者,诗书之后嗣固所自勉者也。故书三难之事,使兴孝弟之感者知公之志哉。
洪武三十四年春正月上澣目外孙杨士奇敬书
(三修杨士奇后序。杨士奇,明代宗朱祁镇三宰相之一。明英宗复辟之后,被流放铁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