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 发表于 2004-12-10 19:01:07

Posted by 水田日 at 2004-12-9 02:18
水田日族侄:
   你好!简久都吾见你上传志诚公和广新公的墓地的照片,难道你忘记了吗?请给个解释



巴人叔叔:
    你好,相片找到了,但是電腦壞了,要等待 ...
不用紧,涯也是不等用的,以后电脑好了就上存吧!:D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0 19:12:01

Posted by mela at 2004-12-10 15:44
大家好!我是來自臺灣新竹的客家孩子,前些日子在研究家中族譜時,發現有些問題,想請教大家!!:P
聽家中長輩說:我們是從第十九世的照文公開始的,來臺灣後先去投輩叔公(但不知道姓名)。而族譜上雖然也記載到十 ...
台湾曾子老乡,你好!你们曾姓来自大陆那个地方的?如果你真是想寻找先祖的踪迹,我建意你回原乡去行一趟,这样就可以搞清楚自己这一房的曾姓世系。据了解,台湾曾姓客家人多数都是以蕉岭曾姓始祖——裕振公为一世祖的。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0 19:25:18

Posted by 小曾曾 at 2004-12-10 12:24
大家好,我是初来报到,请各位多多指教.
我是博罗那边的. 我们村全是姓曾的,有一两千人,
可惜只知道我是昭字辈的..,我爸是广字辈的.其他什么的老祖宗全查不到了...
听老人家说, 很久就不见了族谱..真可惜,也不知 ...
如果你们村的都是以传、纪、广、昭等为字辈的,那么我们五华佑孙公和蕉岭裕振公这两派同你们这一派就没有关系了。我估计你们可能是直接从江西、福建迁过来的或者原本就是广府人(指讲白话的),后来同化为客家人,因为他们多数都是以广、昭为字辈的。
广东曾姓客家人多数都是佑孙公和裕振公的后裔,还有河源曾姓人是从江西直接迁过来的,字辈是很高的,以闻、贞、尚、衍、兴等为字辈的,其它一派就很少见。

zengxianzhi 发表于 2004-12-11 19:05:45

寻找曾氏信息(我的祖籍是福建上杭)

我的祖籍是福建上杭,康熙18年由福建上杭迁徙到四川,不知族人的信息,请帮于查找。我们这支分支的字辈是:拔、相、金、文、挺,其、孔、祥、光、荣,先、天、传、久、远。
本分支与其他曾氏的有区别,特请教各位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1 21:50:01

Posted by zengxianzhi at 2004-12-11 19:05
我的祖籍是福建上杭,康熙18年由福建上杭迁徙到四川,不知族人的信息,请帮于查找。我们这支分支的字辈是:拔、相、金、文、挺,其、孔、祥、光、荣,先、天、传、久、远。
本分支与其他曾氏的有区别,特请教各位
宗亲,你会不会讲客家话呀?(福建上杭是纯客家地区,全县是讲客家话的。)对不起!我没有看过这些字辈,没有办法帮助你,我都是用全国武城曾姓字辈的,我可以提供一些字辈给你,网址:http://www.tsangclansmen.hk/,这个网址是旅港曾氏宗亲会,里面的本会历史这个栏目里面有一些它地方的曾姓字辈,但我看了都没有你所找的字辈,你问一问水田日宗亲,看他能否帮助你。
一)武城曾据迁庐陵
   曾参的15代裔孙曾据,为西汉谏议大夫,功封关内侯,因对抗王莽篡汉,拒不受相,为免陷害,携家并率族人一千余,于西汉始建国二年(10),由山东武城迁江右庐陵郡吉阳乡开基,裔孙繁衍江南甚众,吉阳乡成为江南曾氏的一大发祥地。
曾据长子曾阐,下传18代有裔孙曾丞,丞为南北朝时代人,任陈朝尚书。曾丞生珪、旧、略,派衍3支,枝繁叶茂,分布广。
丞公长房曾珪(宗圣34代),5传有伟、骈伯仲。曾伟19传有曾芝、曾兰兄弟,同迁湖南宁乡麻田;伟弟骈22传有曾质、曾粹兄弟俩,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奉旨归山东嘉祥县袭翰博(翰林院五经博士),承接宗圣参公祭祀。今山东嘉祥县宗圣庙保存完好。
丞公次房曾旧(宗圣34代),唐圣历中(699),迁居江西永丰县云盖乡望仙里。曾旧6传有裔孙蟾、虫共,分衍两房,长房曾蟾,迁赣南虔州,生五子,长子洪祥,裔衍广东增城;次子洪立,裔衍赣东南丰;三子中立,裔衍宁都;四子中美,裔衍广东保昌,始兴,广州、南州、新会等县;五子中彦,由虔州迁徙入闽,在汀州府宁化县怀德乡郎马墩下橄榄树村开基,为曾氏入闽始祖。中彦有三子,长子曾美返迁江西新淦县,次子曾良亦迁江西石城石壁下,三子曾俊世居橄榄树村。曾俊下传5代(宗圣45代)有江、淮、河、汉、海兄弟5人,先后从橄榄树村迁上杭县茶地陈坑、兰溪磜头、庐丰扶阳、中都长岭下、紫金山曾坑等村开基,均尊其父恩一为曾氏入杭一世祖;曾旧6传次房曾虫共,生权、恭、咸三子,裔孙世居江西虔州或繁衍邻县广昌及赣中宜黄。
   丞公三房曾略(宗圣34代),8传裔致尧,北宋太宗时进士,江西南丰人,其次子易知13传有广渊、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长居九龙岗,次居龙归洞;致尧五子易占,占9传曾女兴梁,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开基创业之后,裔孙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

部分曾氏字辈:武城派:宏(六十三世)闻贞尚衍,兴毓传记广,昭*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此外,清朝皇帝又加封以下十字:「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国贤。」

龙山派:「奎(八十八世)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獭江派:「洪(六十六世)伯子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

晋江县内坑派:「克(五十八世)钦洪孚光玉锐淑懋耀惟种泽森昭德愈鸿。」

裕振公派:「仁(五十七世)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长,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后长,英才宜正义,俊杰绍贤良,道德传家宝,文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

珍和县派:「芳(十九世)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进化祥,勋宏道大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

mela 发表于 2004-12-14 12:39:41

Posted by 巴人 at 2004-12-10 19:12
台湾曾子老乡,你好!你们曾姓来自大陆那个地方的?如果你真是想寻找先祖的踪迹,我建意你回原乡去行一趟,这样就可以搞清楚自己这一房的曾姓世系。据了解,台湾曾姓客家人多数都是以蕉岭曾姓始祖——裕振公为一世 ...

你好!我家確定是裕振公的後世,只是祖譜不知什麼原故,記載的並不是很詳細,只有來台祖為十九世照文公,且聽家中長輩說,是來投輩叔公(猜為毓遠公)。:(

zengxianzhi 发表于 2004-12-16 20:18:48

【巴人宗亲】你的回贴对我的帮助很大,在此表示感谢!!

【巴人宗亲】你的回贴对我的帮助很大,在此表示感谢!!期望得到你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肯定是客家人,但已不会客家话。从回帖上了解到我支及可能是曾旧公后代,曾俊下传之一房,四川的祖公正是从上杭县庐丰乡太古村登九甲,三百多年前清初迁出的,迁出时曾姓字派还未统一,我支是否还延用原来的字派,烦请巴人宗亲帮忙查证。谢谢!!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6 23:29:23

Posted by zengxianzhi at 2004-12-16 20:18
【巴人宗亲】你的回贴对我的帮助很大,在此表示感谢!!期望得到你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肯定是客家人,但已不会客家话。从回帖上了解到我支及可能是曾旧公后代,曾俊下传之一房,四川的祖公正是从上杭县庐丰乡太 ...
不用谢!我估计上杭曾姓已经通用全国武城字辈了,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字辈,有两种方法:1、去上杭寻根。2、发短消息给shlzy 版主,他是上杭族谱收藏者,听讲收藏有几本上杭曾氏族谱,你将你当地曾姓人的情况详细介绍给他,有几详细就讲几详细。(比如祖籍那里、何时迁四川、迁四川的始祖是谁、字辈如何排等情况),我想他一定会帮助你的。(他是论坛上客家人社区的版主来的,你就发短消息给他,[短消息]在论坛首页上面的右上角。最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发短消息给我。:D)

[ Last edited by 巴人 on 2004-12-16 at 23:31 ]

supplyabin 发表于 2004-12-18 10:34:19

姓曾的可能很多,現在經常見到姓曾的可能排到"憲"字輩是不是?
經常聽到有人叫"曾憲x"什麼的.不知道是不是你們曾姓同宗?

zengdehua 发表于 2004-12-18 17:36:33

寻根...

我是江西省赣州的~有哪些朋友在附近?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8 21:05:57

Posted by supplyabin at 2004-12-18 10:34
姓曾的可能很多,現在經常見到姓曾的可能排到"憲"字輩是不是?
經常聽到有人叫"曾憲x"什麼的.不知道是不是你們曾姓同宗?
哈哈!老兄,曾姓在全国排行第38位,讲多也不算多,讲少也不算少。宪字辈在曾姓人之中是很普遍的。曾姓人的历史来源是很纯正的,全国姓曾都是[曾巫]始祖的后代 。:D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8 21:11:12

Posted by zengdehua at 2004-12-18 17:36
我是江西省赣州的~有哪些朋友在附近?
老兄,多谢来捧场哦!你是不是宁都曾姓人呀?赣州宁都有一位曾姓宗亲,他在北京工作,网名为德隆,有时间就用短消息和他联系吧!:D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9 13:21:37

深圳曾姓大学家风,东鲁旧家
--------------------------------------------------------------------------------


    2004年05月15日01:54    晶报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曾氏和龙岗区坪山镇大万世居曾氏都以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为荣。

新桥曾氏以“大学家风”为族训,大万曾氏以“东鲁旧家”自称。新桥曾氏于宋末元初从粤北南雄珠玑巷迁来,讲粤语;大万曾氏于清朝初年从广东五华迁来,讲客家话。新桥和大万曾氏都人材辈出。

(一)两百年相传的故事

生离死别剖石为记

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山河破碎,黎民涂炭。刚在粤北南雄珠玑巷过上安稳日子的南宋子民被迫再次南迁,在逃难的人群中,有新桥曾氏始祖曾仕贵和番禺小龙曾氏始祖曾仕行。《曾氏族谱》里的记载过于简略,我们只好作这样的想像——滚滚的难民潮像北江水一样南流,曾仕贵兄弟如一段木头在江水中一路沉浮。一路奔波到达广州后,却找不到安身之处。何去何从?思考和商量的结果是各走一方——如一方不测,另一方尚可延续祖宗的香火。兵荒马乱,路途遥遥,前程未卜,相逢无期。哥俩将家传的一块猪腰石砸为两截,各带一截,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兄弟俩此后再也未曾谋面,这就叫生离死别。

哥哥曾仕行沿珠江西岸南行,后来落脚在番禺小龙乡,弟弟曾仕贵则沿珠江东岸南行,先是到了今天的东莞老城区,最后定居于今深圳市沙井镇新桥。沙井镇委宣传部的程建说:“所谓的猪腰石,就是形状长长的像猪腰一样的石头。新桥曾氏和番禺小龙曾氏后来根据这两截猪腰石骨肉相认。新桥曾氏的猪腰石原来放在曾氏大宗祠的神台上,现已遗失。据看见过的老人讲,该石闪烁有光,如五羊石一样。”曾氏大宗祠里的石牌坊上刻着“片石流辉”的大字,就是说的这件事情。曾传周断指戒赌

曾观来是从大万世居走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他根据大万曾氏旧族谱及耆老口碑,整理出了一世祖传周公断指戒赌的故事。曾传周,字端义(1734-1819年),年轻时在坪山三洋湖村与父母分家,靠牧放鸭鹅和给人推独轮车运石灰维持生活,日久略有积蓄。后好赌致贫,想建房屋却借不到钱,因此忍痛砍断右手拇指,立誓戒赌。因此过去每逢春节或婚姻喜日,大万世居所挂的先祖巨幅画像中,传周公右拇指用布包扎。曾传周后来发达,在坪山、龙岗、淡水开办油糖厂和许多店铺,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创建了大万世居。族谱中有一段祭祀时追忆祖宗创业史的祝文:“红日东升,糖房建好,油厂落成。财源滚滚,心想事成,糖甜油香,引来商人……”据族谱记载,曾传周敦厚诚实,仗义疏财。乾隆末年,惠州水患,传周及其长子曾光斗(1753-1837)积极捐纳赈灾,被朝廷分别诰授儒林郎捐职员和捐监生。曾传周亦于乾隆56年以曾端义之名立“赞政宏才”、“惠济桑梓”牌匾启示后人。在曾传周仙逝的当年,长子曾光斗立“急公好义”匾来纪念他。这几块牌匾原来悬挂在“端义公祠”堂梁堂壁上,现在尚存“赞政宏才”、“急公好义”两块。

(二)曾氏以地为姓

夏朝的时候,大禹的五世孙少康把最小的儿子曲烈分封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北)。春秋时期,?国被莒国所灭,?国的后代逃到鲁郡(今山东省曲阜县),以曾为姓,这就是曾姓的来源。新桥曾氏出自珠玑巷

据由程建提供的清代乾隆年间的新桥《曾氏族谱》(该族谱原来是一张大的可以张挂起来的世系图),曾氏原来居住在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先祖曾据曾经被西汉皇帝封为关内侯,西汉末年,王莽篡国,不愿在王莽政权中做官的曾据带领家族远避江南,在江西庐陵吉阳乡安家(今江西南丰县);唐代末叶,任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散骑、国子监祭酒等职的曾蜒再迁江西赣州;曾蜒的第四个儿子曾中美迁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广东讲粤语的曾氏的始祖,其后裔分布在深圳、新会、番禺等地;南宋末年,因蒙古兵南下,曾中美的六世孙曾仕行、曾仕贵逃难到广州;兄弟俩在广州分手,曾仕行定居番禺小龙乡,曾仕贵最后定居今深圳市沙井镇新桥。曾仕贵被奉为新桥曾氏的始祖,其后裔分布在沙井镇新桥、上星、上寮、新二、黄埔,公明镇玉律、惠州坭桥等地。大万曾姓源于五华

龙岗区坪山大万世居曾氏同样以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为老祖宗,以“东鲁旧家”自称。根据香港的历史学家萧国健的考证,大万曾氏出自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其祖仲辉公始迁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吉阳乡(今江西南丰县),六传至广新公,始入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后继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黄控村丹竹坑立业,因地方动乱,广新公又迁到广东兴宁县西厢大逞径口立业。广新的第九个儿子良甫公迁居广东长乐(今广东省五华县)七都化二围上下窝。良甫公十三传至简辉公,始迁坪山。简辉公二传至传周公,开始创建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位于坪山圩镇中心西南约1公里处,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我国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古代建筑群,2002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治武功人才辈出

曾仕贵立村沙井新桥至今八百余载,繁衍了32代,现居沙井的约四千人。在新桥村曾氏大祠堂,进门即可见到镌刻在花岗岩石牌坊上的“大学家风”四个大字。曾姓把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奉为老祖宗。程建说,相传《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一书为曾参及其门人编著。新桥曾氏

以曾参为荣,并把《大学》中所推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作为优秀传统———“家风”,来教育子孙后代。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的浸染下,新桥曾姓子孙努力博取功名,在清代就出过一个翰林及七个进士、数十位举人和秀才。旧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有在宗祠前立杆竖旗的习俗。新桥曾氏宗祠前曾树有十多对旗墩,可以想像当年曾氏家族在当地是多么地显赫!

(三)曾氏名人

揭竿而起曾伯由

史载曾伯由“为人卓荦慷慨,乡人信服”。元朝末年红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群起。曾伯由乘势带领乡兵占领了位于今沙井一带的归德盐场。曾伯由后来归顺何真的义军,使沙井一带免遭战火。何真是笋岗何氏的先祖,他东征西伐,成为了雄据岭南的豪杰。何真归顺明太祖朱元璋后,被赐封为“东莞伯”。

程建说:“曾伯由是沙井东塘人。东塘村曾氏的开基始祖是曾志大,和新桥曾氏都源自南宋末年的南雄珠玑巷,其共同的祖先是广东讲粤语的曾氏的始祖曾中美。”捐躯海疆曾荣

曾荣是清代沙井新桥人。曾荣的父亲曾经担任江南川沙营的参将,对曾荣教育非常严格,常教育他当官要为朝廷真心办事。曾荣行伍出身,以忠勇自负,巡洋捕盗,屡立战功,从普通士兵一直升职到游击,后来子承父职担任南澳海门参将。有一次福建海盗犯境,曾荣带领水师一昼夜追剿贼船八百余里,终于在厦门歼灭了很多海盗。在后来的一次出海追捕行动中,遇上大风,士兵们劝曾荣返航。曾荣喟然叹曰:“贼匪当前,因风而退,其如职如何?”坚决不撤退。飓风旋至,舟覆。皇上表彰了曾荣的以身殉职,并把曾荣的儿子封为云旗尉,子孙世袭。革命家曾生

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1910年10月出生在今龙岗区坪山镇石灰陂一户华侨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曾生担任的最高职务为交通部部长。石灰陂村距大万世居约两三公里。石灰陂曾氏的一世祖和大万村的一世祖曾传周是亲兄弟,于清乾隆年间从三洋湖分别迁出。石灰陂村现保存着曾生故居,2000年5月在故居旁边建成了东江纵队纪念馆。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sznews.com/jb/20040515/ca933159.htm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9 13:36:05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序号: 0384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待续!

巴人 发表于 2004-12-19 13:38:32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崇宁年间出守润州,子孙遂世居之。”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明永乐至弘治间人,自永丰迁来宁乡,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始迁祖定四郎,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是为本族始祖。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康熙十年(1671年),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曾姓也在其中。

雍正五年(1727年)歉收,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不下数十万,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曾姓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称:“始祖志诚,元时由赣入粤。始迁祖兰耀、集虞,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民国《成都曾氏支谱》记载,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说,广东长乐曾氏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迁入台湾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曾某与邱、乌二姓,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乾隆八年,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福建人田、庄二姓,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乾隆三十年,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派裔孙,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亦出晋江曾氏。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则来自广东陆丰县,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往番邦;

毓蒲,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

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字贻地,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乾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

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

(17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字口焕,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庆(亻平),生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配缅甸仰光口氏,子五,长台升,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姓族人定居。

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待续!
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