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0-25 02:24:42

【转帖】

古代曾国到底在哪里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卫,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也有曾国出士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十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士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一九七八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士,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6己述西周未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己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未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未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士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一九七八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问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一九七八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一九七九年四月,距随县县城一点五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育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四)据文献记载,《左传》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鄂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蹲放在曾国宗庙祭把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享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111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
    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绪国或曾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候国则有特定的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阑。(距曲阜一百多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惴,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政治地位和楚王在政治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士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增国或曾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曾和绪、曾相通。缯、曾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绪、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绍、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 载史苏说:“申人、部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络或曾,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拟姓,就是春秋时代在山东苍山西北的曾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绍关、蹭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逼近,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己送了一分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人随内,通过富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
    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0-25 02:31:38

攝於2004年9月26日 明朝五十九世祖五經博士 曾質粹所立宗聖墓碑

攝於2004年9月26日 明朝五十九世祖 (五經博士) 曾質粹所立宗聖墓碑(在清朝碑后面)

59代 曾質粹世系考(部份)

31   鈞
32   謀    (生子丞 巹 )
33   丞    (生子 珪 舊 略 )巹
34   珪    (生子寬 綽 豐 暉 隱) 舊 略
35   寬
36   莊
37   慶    (生子 偉>后南宗房 駢
38   駢    (生子 耀 輝)
39   耀
40   崇範(生子 延膺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0-25 17:05:16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30 at 06:53 ]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0-25 19:22:45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29 at 23:37 ]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0-25 22:52:24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沙煊宗弟提供
http://bbs.1111.com.tw/groupItem.asp?gNo=1370923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44 ]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0-26 03:25:43

【转帖】四龍曾徽

:cool:

“四龍曾徽”是1978年,許多出土于曾侯乙墓中的珍貴文物之一。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离今已有將近2500年的歷史。

此徽的設計獨据一格。与一般古文不同。它集聚了文字与美術雕刻的美于一体。這四條龍,以陰刻与陽刻的雕刻手法分為兩組。各組中的龍,眨看形態相似。相互倒影。但細看,各龍的姿式卻各有所异。更難得的是無論將其正置或倒置,都能看出“曾”字。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0-26 03:32:44

曾姓辈系--谁有平和派/内坑派/濑江派的资料??

曾姓辈系

武城派

武城重修派

龙山派

濑江派

内坑派

平和派
武城派



武城派是曾姓重要的一個派系。目前有九成曾姓是以武城与龍山為輩系。許多年來曾姓的輩分与族譜都是有條不紊的。可是自清末民初來。由于國家的動亂,族群的遣移与溝通上的失誤。出現了許多不通的武城輩字。各個輩系都有其原由与說法。雖然對我代不會有多大的引響。但常遠來說,以后要查出個所以然可能便更難了。



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通時更希望能拋磚引玉。我列出我所碰過的不同武城輩系以便大家參考。



東宗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紀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世锡绪昌





湖南(南宗)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紀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声





慈禧(客家)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紀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世為朝廷用

案邦定國賢





香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紀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声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世锡绪昌

武城重修辈序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邦声


龙山曾邱通用辈序



圭璧呈云瑞 人文焕国华

台衡思继武 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 千秋赐福遐

贻谋资燕翼 世业仰清嘉


濑江辈序



洪伯子敦 X元国志

经际克绍 贻谋燕翼

昭其世守 联以友敬

和厚致祥 永为家庆


内坑辈序



克钦洪 孚光玉

铭淑X 耀惟钟

泽森昭 德愈鸿


平和辈序



子宗垂令绪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开成规兆瑞 恒奕善绵X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0-26 10:35:00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29 at 23:39 ]

zlq 发表于 2004-10-26 11:09:38

不是还吧,应该是"繁"吧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0-26 11:31:11

面 壁 思 過

面 壁 思 過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29 at 23:41 ]

zlq 发表于 2004-10-26 12:20:47

我是宪字辈,.是广新公后代.佑孙公长眠地在龙川枫树坝水库,听老人说冬天水较枯时能看到.春夏水多时自然就看不到(因水库跨几县龙川,兴宁)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0-26 22:52:52

【转帖】廣州沙煊提供南海圖書館曾氏尋根資料

廣州 沙煊宗長 提供 南海圖書館 曾氏尋根資料
网址:http://lib.nanhai.gd.cn/local/2-wucengzengshi.htm
         http://lib.nanhai.gd.cn/2003/index.htm

                     歡迎各曾氏尋根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28 at 22:36 ]

巴人 发表于 2004-10-26 23:45:51

Posted by zlq at 2004-10-26 12:20
我是宪字辈,.是广新公后代.佑孙公长眠地在龙川枫树坝水库,听老人说冬天水较枯时能看到.春夏水多时自然就看不到(因水库跨几县龙川,兴宁)
有没有搞错,样讲将佑孙公的墓地迁去水库葬呢?那里是不是风水宝地呀?涯从来都没有去拜过这位老祖宗,以后发了达之后,一定会去龙川拜一下这位涯丢曾姓客家人的老祖宗。:D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0-27 00:58:07

【原创】两个曾国

水田日/巴人宗亲,
看了沙暄宗侄(?)推荐的武城曾氏族谱(台湾网),很有收获!!!谢谢.
其中提到远古的两个曾国.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湖北(姬姓),但都起源于河南的缯水/缯关,湖北曾国也非随国,曾侯乙也姓曾.
各位,湖北曾国的后代传承到底如何?
武城曾氏族谱(台湾网)虽然在其前言有一些介绍,他们发展到了中原,四川和云南等地,但都是远古的故事.他们现在也姓曾吗?如是的话,天下就有二曾了?
曾侯乙的后代在随县还有吗?他的"四龙曾徽"很漂亮,我想用来做我公司的LOGO.
刚才我想看南海图书馆的武城曾氏族谱重修,但无法打开网页,可惜.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0-27 03:00:15

【转帖】曾姓渊源

曾姓渊源
--------------------------------------------------------------------------------


    2003年11月10日17:05    深圳新闻网


文/李乔

一、姓氏源流

    出自姒姓。

    曾姓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意思是曾姓只有一个来源,都源自春秋时代曾阝国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姓氏专著《世本》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曾阝,后为莒灭,曾阝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曾阝”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曾阝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传了近2000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曾阝”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二、迁徙分布

    1、汉代以后,曾氏开始外迁。11派曾光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曾顼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今河北冀县)、青州(今山东淄博)。

    2、定居江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时,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到江西省,为曾姓南迁始祖。

    3、家于湖南。第42派曾孟鲁因家贫迁移至湖南茶陵州,其后有相继迁两广者,被称为“迁湖广始祖”;南宋时,45派曾霸由茶陵徙湖南衡州府衡西,被称为“迁衡始祖”;其后第62派曾孟学于明清之际移居大界,为迁湘乡始祖。

    4、移居福建、广东。唐末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因战乱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还有家谱认为在唐末曾姓已迁徙到福建等地。

    5、迁徙蜀郡。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就徙居蜀郡,不过,曾姓族人大规模移居四川却是在清前期。

    6、渡海入台。据史料记载,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但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是在清朝。

    7、走向世界。18世纪之后,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由于一个姓氏的姓源或发祥地、聚集地、变迁地不止一处,于是一姓往往不止一个郡望,如曾姓郡望就有鲁郡、天水、鲁阳、庐陵等几个。

    鲁郡: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东古城)。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圭阝(今天水市)。

    庐陵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郡,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市西南)。西晋太康时移治石阳县(今江西吉水东北)。

    鲁阳郡: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

    (二)堂号

    曾姓堂号主要有鲁国堂、武城堂、庐陵堂、三省堂、宗圣堂、追远堂、敦本堂、守约堂,其中鲁国堂、武城堂、庐陵堂是以地域命名的堂号,而三省堂、宗圣堂、追远堂都跟曾子有关系。

    鲁国堂:因曾姓始祖曾巫在鲁国供职,而且是曾姓得姓之地。

    武城堂:为宗圣曾子出生地,也被曾姓族人作为堂号。

    三省堂:来源于“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曾子以对自己严格要求而著称,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即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宗圣堂是因曾子被尊称为“宗圣”而来;追远堂则来自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语。敦本堂、守约堂当是以垂戒训勉后人的礼教为堂号。

四、历史名人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作《孝经》。

    曾公亮:福建泉州人。北宋政坛居才,位至卿相,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封兖国公、曾国公。

    曾巩: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为“中兴第一名臣”,死后被追谥“文正”。

    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清末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曾几:宋代诗人,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瑞:元曲家,长于隐语小曲,编有散曲选《诗酒余音》,明代尚存。

    曾鲸:明代肖像画家,弟子众多,并称“波臣派”。传世作品有《张卿子像》、《葛一龙像》、《王时敏像》等。

    曾懿:女中魁首,在文学、教育、医药卫生等学科领域均有较高造诣,其所著《女学篇》反映出的教育思想尤为可贵。

    曾铸: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的发起人,爱国民族资本家。

    曾朴:爱国文学家,著有《孽海花》。

    曾宪建:法国首位华裔议员。

    曾筱龙:悉尼首位华裔副市长。

    曾宪梓:“领带大王”、爱国企业家。

    曾荫权:原香港财政司司长。

    曾纪华:香港富豪。

五、名胜遗迹

    大禹陵:出绍兴稽山门数里,相传为大禹的葬地,以山为陵。大禹为民治水的英雄业绩和献身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故建陵立庙以祀之。禹陵和禹庙历代以来就成为祭禹的地方,今天仍吸引着千万游人前往瞻仰和凭吊。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宫:又称禹王庙、涂山祠,是祭祀禹和启涂山氏女的庙宇,位于安徽省怀远县东南、淮河东岸的涂山之顶,与西岸白乳泉隔河相望。这里古代曾是涂山氏国,史称“禹会诸侯于涂山”,即指此地,后人为表彰大禹治水功绩而立此庙。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武城:在今山东嘉祥县满洞乡阿城村北500米处,遗址有一石坊,上书“曾子故里”。

    读书岩:座落在江西南丰干城南门、盱水河畔的关山腰。相传曾巩和他的弟弟曾在这里幽居并发愤读书,后因曾巩等人成名,读书岩颇负盛名,成为南丰的一大名胜。

    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坪山镇坪山墟西南的客家村,由曾氏家族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整体布局合理,是难得的颇具民族特色的我国古代客家民宅建筑群。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