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日宗侄:
你好!真是不好意思!涯一时复制这些字辈之后就不记得修改了。:D
有个问题想问一下你:佑孙公(志诚公)是带六子下来广东五华还是在迁去五华之后才生六子呢?还有志诚公究竟那一年出生,那一 ...
巴人叔叔:
你好:現據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抄錄以下,敬請留意歌詞。
51派 曾惇公字宗禮官封魯國公宋政和 現提供 興寧橫江曾氏族譜是這樣記載的:
五十四派 大始祖
廣新其 父佑孫 字志誠在宋政時由贛(江西永豐)徙福建寧化縣葛田凹 與大父希周同居,因宋元兵擾不能安居,由寧化徙廣東嘉應州長樂縣家焉。龍川縣赤石渡河背興寧界內陀坑里小溪面,鸕曬翼形申向。康熙壬辰年重修, 娶聶氏,興寧下右黃龍戰江形辰向。 生六子:廣清、廣淵、廣海(遷翁源)、廣新、廣通、廣泰。 Posted by xnchan at 2004-11-28 07:49
現提供 興寧橫江曾氏族譜是這樣記載的:
五十四派 大始祖
廣新其 父佑孫 字志誠在宋政時由贛(江西永豐)徙福建寧化縣葛田凹 與大父希周同居,因宋元兵擾不能安居,由寧化徙廣東嘉應州長樂縣家焉。&# ...
xnchan老哥:
你好!涯有个问题问你一下:“与大父希周同居”是什么意思来的?涯一直搞不清楚,希望能够得到你的解答。:D 水田日族侄:
你好!志诚公的后裔人口多还是裕振公后裔的人口多呢?你们修广新公总谱的时候有没有考证过广新公后裔大约有几多人呢?香港曾姓人是广府人多还是客家人亦或潮州人多呢?敬请回答。
香港曾姓人是广府人多还是客家人亦或潮州人多呢?敬请回答
巴人叔叔:你好,香港曾姓應該客家佬最多本土原居民全部都是54世祖廣新公的裔孫,49年后移民的亦不少,理應客家佬最多,宗親會早期(50年代)及近代客家佬就佔70%以上,現每月開列會的理監事(約廿一二人) 一半是客家佬及客家婆,男女的全部都是 54世祖廣新公的裔孫。
2004年11月28日下午 1:30分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07 ]
xnchan老哥:
关于「与大父希同居」是甚么意思,因我也不知道,这个要我回乡问我丈老才能确实回答到你,他对这个问题肯定会较其它人清楚。未能給到你正確答案,請諒。 Posted by xnchan at 2004-11-29 06:05关于「与大父希同居」是甚么意思,因我也不知道,这个要我回乡问我丈老才能确实回答到你,他对这个问题肯定会较其它人清楚。未能給到你正確答案,請諒。
简样的话就在这里多谢一下陈姓老哥了。祝老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不知道阿嫂的辈分样般称呼的呢?):D 哈哈。。。原来是一位曾姓姑爷:D:D:D 我们那里有很多曾姓客家人.
建议
民工及巴人宗亲:本帖已经“水满为患”,建议加以整理一下,删除不必要的口水,和更改民工初帖的标题。以后来者容易查找。如何? 二楼的也是曾家妹子?在广西玉林吗?你哪里的客家曾姓分布如何?
【转帖】介紹新加坡曾氏
介紹新加坡曾氏网站:www.toplinkpac.com/zeng.htm.
http://zengsingapore.tripod.com.
新加坡曾邱公會會長曾福成宗長
【转帖】文清路,曾几及杨梅古村
赣南日报 2004年11月10日文清路——赣州市一条闻名遐迩的纵贯市中部的主干街道,长约一千余米,是解放前至当今赣州市的主要商业街,是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之一,被誉为赣州的“王府井”、“南京路”。缘何命名为文清路?源于宋代赣州籍理学家、文学家、诗人曾文清,名曾几。蒋经国在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赣县县长任上(1940年—1945年)的1941年,以曾几的谥号命名该路为“文清路”。“文革”时期,该路改名为东方红大路,1979年恢复原文清路名称。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今赣州市人。其父曾准,刻苦好学,才华横溢,与理学家周敦颐为友,曾任集庆军节度推官,蓝田知县。曾几长兄弼、次兄懋、三兄开,均为进士出身,才德闻名。父兄对其影响颇大。宋徽宗年间(1101—1125),因兄曾弼任湖北提举学事时落水遇难,曾几被朝廷抚恤而授职将仕郎。宋大观元年(1107),特铨试500人,曾几获第一,赐进士出身,升国子学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后历任淮东、湖北茶盐公事,福建、广西转运判官,江西、浙西提点刑狱。宋绍兴八年(1138)因与兄曾开力主抗金,被秦桧排斥,乃辞职寓居上饶茶山寺。秦桧死后,出任台州知州等职,后官至敷文阁待制。
曾几为官善理财,清廉刚正,不畏强暴,被时人誉为清官。三次在岭南任官职,家无南物;任浙西提点刑狱时,处死刁吏张镐,百姓称快。浙江黄岩县令受贿,被两小吏抓获把柄,县令将两小吏关入监狱害死。曾几追查此事,有人告之县令是当今沈丞相门下客。对此,曾几毫无顾忌,速审此案,惩治县令。任应天府少尹时,有宦官前来索取钱财,府尹曲意逢迎,曾几力劝不可,宦官终未达目的。叛臣张邦昌死后,朝廷有旨每月赐给张家十万钱。曾几时任广东漕运司使,上疏停赐,朝廷准奏,从此取消张家抚金。
曾几擅长为文做诗,著有《易释象》、《论语义》、《经说》20卷、《文集》50卷;做诗近千首,所著《茶山诗集》被收入于《四库全书》。其文纯正雅健,诗自然清淡。南宋偏安后,所做诗悲愤时事,忧国忧民,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均师从曾几,尤为陆游所敬重。
在家乡除文清路之外,曾文清留下的痕迹并不多,为何?笔者认为是因其大多时间是在外做官之缘故,江西奉新人周蔚生在《茶山集跋》中讲得很有道理,其言“至茶山侨居上饶,已在晚年,二亲早逝,相距千数百里,亦无返乡之必要。大抵宦游之人,其居常无一定,事业之所寄,风景之所留,随在可以托迹,亦随在可以卜居。王安石移家,终老于钟山;辛弃疾移家,终老于铅山,世人不以江宁、铅山称之,茶山何异焉?”后人对曾文清的研讨、说词也不多。
有人认为,毗邻赣县田村的杨梅古村的居民,是当年“章贡四曾”的后代,这没什么问题,但说曾几出生在杨梅村,则不妥。其理由分述如下:曾几的父亲叫曾准,曾准有四个儿子,按长幼排序为长子曾弼、次子曾懋、三子曾开、四子曾几。据杨梅村《曾氏续修大成族谱》记载,曾准为44世祖,其四子应为45世祖,懋公次子造公为46世祖,造公长子臬公为47世祖。臬公由赣州世宦坊徙长兴乡之杨梅门外大屋下,为杨梅始祖。赣州世宦坊即现在赣州市区的和平路。臬公为曾几的侄孙辈,其为杨梅始祖,曾几出生在杨梅,则显然是不可能的。杨梅村的居民准确地说,应是曾几次兄曾懋的后代,若泛称为当年“章贡四曾”的后代亦未尝不可。
说到杨梅,人们很自然就会谈到该村的曾氏后人曾翔福(1930—1976)。曾翔福曾为江西行政学院组织科副科长。1958年进入江西大学,参加江西大学的筹建工作,后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等职。其人在工作单位及家乡百姓中口碑甚好。自改革开放后,杨梅村有许多青年考上中专、大学,现有学士、硕士学位的也不是少数。这也算是弘扬了“章贡四曾”的文笔源流,不辱“章贡四曾”后代的称号了。(曾平/文
【转帖】曾几
曾几,字吉甫、志甫,号茶山居士。今赣州市人。生于宋元丰七年(1084)。宋徽宗时,以兄曾弼为湖北提举学士;渡江落水遇难,恤授将士郎。宋大观初,特铨试五百人,曾几获第一,赐进士出身,提升为国子学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高宗时,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1138)因与兄曾开力主抗金,为秦桧排斥,寓居上饶茶山寺。秦桧死后。起任浙西提刑,后来官至敷文阁待制。曾几为人正直刚正不阿。道上林灵素编著《神霄录》符书,以道术迷惑徽宗赵佶,一时受宠,群臣多趋捧场,唯曾几与李纲、傅崧卿称疾不往。浙江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小吏抓住把柄。县令将二吏关进监狱,当晚死去。曾几追查此事,有人暗告曾几:该县今系当今沈丞相之门下客,曾几毫不顾忌,更加抓紧审理此案。惩治该县令。曾几任应天府少尹时,宦官至应天府索取钱财,说是秉承皇上旨意,却未带文书。府尹曲意迎逢,同意给予。曾几力争不可,坚持要有正式文件。叛臣张邦昌死后,朝廷有旨每月赐给张家十万钱,由所在州支付。曾几时任广东漕运司使,上疏道;张邦景如果未死,依法应该灭族,朝廷免其罪责,已是张家之幸,现在给张家如此巨额赏赐,不知朝廷如何对待那些为国捐躯死难烈士的家属?朝廷准奏,从此取消张家抚金。曾见三次任职岭南,家无南物;任浙西提刑时,处死猾吏张犒,均为百姓称颂。
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掳,高宗赵构南渡,偏安临安,不思进取。曾几力主崇尚节俭,加强武装,卧薪尝胆,枕戈待敌,收复失地。并向皇帝进言道:今士大夫气节久衰,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皇上想要在短期内纠正这种不正之风,有必要矫枉过正。如臣下不惜以辞职来顶撞皇上,向皇上诤谏。虽似是为了显示自己刚直,有沽名钓誉之嫌的,也请皇上予以宽容并予勉励。
曾几学问渊博,为文纯正雅健,尤工诗。推崇杜甫、黄庭坚.他和年辈较长的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有师生关系,但并不墨守江西诗派的那套理论;他也讲句法,但并不流予生硬;也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诗大都明快活泼,风格清俊。南渡后写的一些悲愤时事、忧国忧民之作,也具有这种特色。陆游曾从他学诗。陆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说:“绍兴末,先生居全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归,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时先生年过七十,聚族百四,未尝以为优,忧国而已!”
曾几病逝于乾道二年(1166),享年82岁。谥文清、陆游为其撰墓志铭,上饶建两贤寺祀之。著有《经说》20卷,文集30卷。其《茶山诗集》已收入《四库全书》。
曾见之父曾准,嗜读书,才华横溢,与理学家周敦颐为友,曾任集庆军节度推官,蓝田知县。几之长兄弼、次兄懋、三兄开,均进土出身,才德闻名。
曾几籍贯赣县,《江西通志》提出疑义。据赣县攸镇《曾氏续修族谱》记载,曾氏自曾万卜居赣城,传至曾几,历二十八世。曾几生于赣城,后迁洛阳。曾几之兄曾懋,仍居赣城.曾懋之曾孙曾略、曾韬,自赣城迁居赣县云泉乡之锡溪,曾稻之长子曾舜,再迁赣县攸镇,是为攸镇分派之始祖。赣城昔属赣县,故《赣州府志》及《赣县志》均称曾几为县人。有的史籍记为赣县攸镇人,则不妥
【转帖】曾家同时捐肾给子女
同为一双儿女捐肾:关于一对夫妻的详情报告天下的儿女们,你们可知道:当不幸降临时,还有父爱挺立如山;当厄运临近时,总有母爱情深似海;当所有的灾难排山倒海般涌来时,最坚实地站在我们身前的,总是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双亲啊!
刘启安高汉武
2003年1月13日,古城益阳进行了一例惊动全国的手术,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在内的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他们要采访的,是家住涟源市桥头河镇的农民曾国富和他的妻子阳预琼。
去年的3月30日,曾国富把自己的肾脏移植进了儿子曾霞的体内。而今天,阳预琼步他后尘,也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毅然去延续一双苦命儿女的血肉之躯!
据了解,自1987年我国开始进行人体肾移植手术至今,像曾家这样同时捐肾给子女的,在我国尚属首例。
祸不单行,苦难频频降临温馨农家
曾国富一家居住在湘江支流桥头河边的桥头河镇。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老母,下有三个儿女,本是其乐融融。然而厄运却早早地降临了。
那是1985年初夏,5岁的儿子曾霞穿着开档裤在泥地里玩耍,一位亲戚发现他的阴囊比一般男孩的大了许多,便告诉阳预琼。她慌忙抱着孩子去医院,医生认为是疝气,就给他打了针,抓了一些药。
过了10来天仍不见好转。只好再去医院,这次发现尿中有4个“+”的蛋白,原来他患了肾炎!无奈,夫妇俩抱着孩子去涟源、娄底四处求医,又在长沙某大医院住了半年,病魔却始终缠着曾霞不放。一直到1986年3月,春耕了,夫妇俩才不得不领着孩子回家。此时医生诊断曾霞为肾病综合征。
回来后,夫妇俩没有放弃。偏方、验方和乡邻们传授的单方,他们都一一尝试了。然而,曾霞一眨眼10岁了,可病依然如故。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0年5月23日,天下大雨,曾国富上屋顶堵漏,不料失足摔成腰椎压缩性骨折!37岁的汉子,可是一家人的脊梁啊!
曾国富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两年,耗费了3万多元,才能勉强拖着截瘫的下肢活动,但从此大小便失禁,一天要换几次裤子。为了治病,曾家借遍了亲朋。上有古稀父母,下有幼儿,一家7口全赖2亩责任田刨食,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了阳预琼一个人身上。
春种秋收,她只身在田间劳碌;农闲时节,她贩鱼、青菜和水果,常常半夜归家。她柔弱的双肩魔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后来,为节省运费,她干脆一年之中有四五个月露宿在桥头河小镇的菜市场里,那夏秋的蚊虫,冬春的冷雨,年复一年地折磨着这位苦命的女人。多少个月朗星稀的黎明,小镇上的人家还在梦中酣睡,她硬撑起沉重的身躯,去小河挑回一担水,煮好一家人的早餐,叫醒梦中的儿女,然后,一步步向田间走去。就靠着这女人的血、女人的汗,养活着一家人,疗着丈夫的伤,治着儿子的病。她做梦都盼着丈夫和儿子能早日康复,那是她惟一的指望啊!
然而,厄运并没因此放过这个苦难的农家1999年9月,在长沙湘雅医院,医生告诉曾国富夫妇,曾霞的病情已进入尿毒症三级,惟一的办法是换肾。
阳预琼闻言,一下瘫坐在地上。医生将她扶起,劝道:“不要住院了,留下钱做透析,好歹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一家三口,相拥痛哭!
奔波求告,父母挽救儿女不言弃
10多年来贫病交加,曾家已经家徒四壁。为给儿子和丈夫治病,阳预琼卖掉了家中一切能卖的东西,仅留了一张木床给年迈的老人,其余的人都睡地铺。这些年,曾家共举债近20万元。
曾家的3个孩子都格外懂事。大女儿曾敏读完小学就离开了学校,帮着妈妈照料这个贫穷的家。儿子曾霞考上高中后对妈妈说:“让小妹去读书吧!我不读了!”但是家中不断地遭遇最终迫使小女儿曾艳在上到高二时也辍学了。
曾敏16岁那年,只身去了广东打工。每月700元的工资,除开生活费,其余都一分不少地寄回来,她要帮着爹妈挣钱给弟弟治病。曾霞一面治病,一面帮着妈妈看地摊,过往的行人看到他那张总是苍白浮肿的脸,都忍不住要长长地叹息。曾家一年难得吃上几次肉,每次有点好吃的,都是老的夹给小的,小的夹给老的,你让我我让你。
懂事的女儿令曾国富夫妇有了一丝宽慰,但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们又痛苦得无法入眠。
从1999年曾霞被确诊为尿毒症的那天起,曾国富就决定摘下自己的肾脏救儿子。那天,他们离开湘雅医院,住进一家小旅店,妻子在哭,儿子在哭,曾国富也忍不住涕泪长流。他说:“儿子,你别哭,爹把肾脏给你!”阳预琼听罢一怔。稍顷,她说:“行么?你走路都要人扶,要是摘了肾……”“行咧!”曾国富帮妻子抹去腮旁的泪水说:“我问了医生,一个人有一只肾就可以维持生命了!”
在小旅店里,夫妇俩彻夜未眠,他们商量着怎样筹钱,怎样摘肾救儿子。第二天回到家,当晚就请来亲戚商量此事,不料遭到亲友们的一致反对。曾国富急得要给他们下跪下,众人还是不允。夜深了,亲戚们一个个回家了。曾国富的老母亲还在神龛前焚香祷告;老父一边咳嗽一边长长叹息;阳预琼拉着曾霞的手暗自悲泣……天下的苦水,似乎都一股脑地往曾家涌来。
曾氏夫妇只好想其他办法给儿子治病。母鸡下的蛋卖个三元、五元,小地摊上一天赚回的八块、十块都被用来拿去换儿子救命的药物。
2000年5月10日,曾敏从广州回来后,面色苍白,出现与曾霞相似的症状。到医院一查,果然是尿毒症!夫妇俩只觉眼前一黑,感觉天快要塌下来了!
曾国富夫妇再一次向亲戚朋友与左邻右舍借钱。每次凑了一点钱,他们就背着儿女去医院做透析,或者顺着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去寻医问药。到家总悄悄把眼泪擦干。
2001年10月间,曾敏的病情加重,连洗澡都需要母亲帮助:曾霞更严重,16日晚,他一连抽搐了5次。凌晨3点,邻居们帮忙找车将他送到涟源市中心医院急救。做过透析,曾霞病情稍有缓解。出院时,一位不久前刚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做过肾移植手术的马先生对阳预琼说:“去益阳换肾吧,再拖下去,你的儿女活不过明年。”阳预琼感激地朝马先生点着头。可是,到哪里去筹这么一大笔钱啊!
这年年底,益阳市中心医院的丁寿宁副主任医师在追访术后病人时,从马先生处得知桥头河镇有一对姐弟同患尿毒症,便决定去看看。
他驱车到了桥头河镇,找到曾家。只见几间破旧的土砖房在冬日的寒风中门窗紧闭。敲开大门,曾国富拄着双拐迎了过来,听说是医生,他激动地询问着孩子们病情的治疗方法及有关换肾的情况,直到天色渐晚,医生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