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日 发表于 2005-2-6 12:59:15

山東嘉祥祭祖相片

2004年9月山東嘉祥祭祖相片供宗親欣賞。
http://hk.pg.photos.yahoo.com/ph/tsangs2004pedigree/album?.dir=/2f92&.src=ph&.tok=phuH9eCBZRlau32V

http://hk.pg.photos.yahoo.com/ph/tsangs2004pedigree/album?.dir=/e527&.src=ph&.tok=phbE9eCBuwRakefe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2-6 at 13:08 ]

曾维萍 发表于 2005-2-7 23:48:23

```

各位,我是江西铜鼓的曾家哦。
我知道的最高的辈分是昭
可否有资料的帮我查下。
我们这边的曾家是从哪里来的哦。
大家都是本家,本家哈~

水田日 发表于 2005-2-8 12:40:23

            恭喜發財   鷄年行大運   


水田日年初一往廣西貴洲云南旅游行一大圈運,由324國道往323國道回途經過共三個省份,還可能在三個省份分界處疴尿,有謂疴尿射三省呢,所以阿水在此曾氏网站請假掛免戰牌共12天了。

是广府曾姓人的中传站来的,就好像涯丢客家曾姓始祖也只在石壁居住一代就迁去广东了。深圳广府曾姓人(深圳西部之新橋村,即現今宗親會理事長曾國政律師的老家)就是从江西迁去南雄居住一段时间之后,然后两兄弟就分别迁去深圳和广州(有块石头为证)。南海曾氏族谱只能代表南海这个地方和包括从南海迁去广东各地的曾姓人,(高明更楼镇泽河村的曾姓人就是从南海迁去的)不能够代表南雄迁去广东各地的曾姓人,况且广府曾姓人也就是明初之后才修族谱的(曾氏族譜源遠流長歷代都有編修族譜最早記載是宗聖曾子第八代孫曾煒公呢?所以說唐宋元明清都有修譜的最後在清朝曾國瀋统領下作全國大修族譜稱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呢),之前世系就说不清楚了,之前的世系也不可以全信,所以涯觉得高要宗亲没有必要去找六百年前的世系。

我是梅州的 发表于 2005-2-9 14:52:39

小弟初来乍到,兼且见闻浅薄,诚心请教各位前辈,我是梅县石扇姓曾的,那里的曾氏来源?

还有就是网上哪里可以找到有关的家谱、族谱之类的?不是目录。

勇者 发表于 2005-2-12 11:27:28

迷惑的小曾

兄弟姐妹,大家好!!这样叫起来真的很亲切啊,我是无意中在网上打上"曾"字才找到你们的,其实,我家老少都很有"祖宗"情义的,很早以前我老爸就叫我查一下,我们姓曾的一些资料的,上次我也去过南雄珠玑巷,本来想可以有些东西的,可是............去之前,我想着,我们姓曾的也比较厉害的,但去到,看到曾家的祖庙,唉..........人家的家庙,富丽堂皇,我们的,只有一个小门,十平米都不够,而且,我想找一下管庙的人也找不到(本来我是想损点香油钱的)......怎么会这样呢?????
差点忘啦介绍自己,我是广东中山的,我们村是个小村,有两三百人,但全部是姓曾的,而且听说都是一个祖宗的,都是亲戚!!听说是我家一个祖先不知从那里来到这里就开始繁衍啦!本来我家有本祖谱的,可是好象说文革的时候给毁啦!而我爸就只知道以下这些:我爷是第十五世的,是灿字辈.可是,我在这里看了,我都没看到字辈有我爷的,真的有点迷惑啊!!
但十五世是没错的啦,在碑上也是这样刻的!那请问各位叔伯兄弟,我可能是那派那门的,我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去查究呢?????

勇者 发表于 2005-2-12 11:31:51

哦,忘啦,跟大家说,我们村没说客家话,但我也不是很肯定,因为我们都说的是中山话!!!!
今天虽然值班,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找到啦我家的网,可以联系,在这里,我向各位兄弟姐妹,说声::新年快乐,工作顺利!!

勇者 发表于 2005-2-12 11:40:08

迷惑

请大家兄弟顶力支持帮忙小弟,真感激不尽!!!谢

巴人 发表于 2005-2-12 17:53:42

Posted by 勇者 at 2005-2-12 11:40
请大家兄弟顶力支持帮忙小弟,真感激不尽!!!谢
应该是属于南海房吧!也有可能是属于新会房,因为这两房分别是以珪房(南海房)和旧房(新会房)为主的。

NiS 发表于 2005-2-13 14:10:30

大家好,我是梅县的,也是曾姓的,我那地方很小,是荷泗,不知道有没有人了解那里曾姓人的历史?谢谢!

woodszeng 发表于 2005-2-15 22:09:20

泽河百年祠堂,藏在青山碧水间

泽河百年祠堂,藏在青山碧水间 来源:佛山日报

2004-08-10 08:54

泽河简介:
泽河村位于高明荷城西南40公里处,东邻深步水库,斜倚飞雁山。该村所有的住户都姓曾,据说,是春秋鲁国南武(今山东费城)曾子的后裔。

百年祠堂风貌独特

青翠的山陵一路延伸,路旁的苍翠恣意流淌。高明更楼镇泽河村就藏在青山碧水间,宁静而寂寞。走进小村,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随处可见。村里70多岁的老伯曾添友见有记者到访,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他说,这两年已经有不少城里人前来泽河探访古迹。

村里的谢婆婆回忆起50多年前从台山嫁到这里来的时候,就是在克仁曾公祠里办喜事的。

外人慕名而来,主要是为了看村里的几间百年古祠。这几间祠堂是泽河保存较完好的、具有岭南艺术风格的古建筑,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已经难得一见。

村中最早修建的是克仁曾公祠,这间建于1880年的古祠堂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迄今依然保存了初建时的模样。

“三雕”艺术让人惊叹

泽河祠堂最令人惊叹的是“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这是泽河祠堂建筑的一大特色。

村口的启明门。


砖雕艺术表现在屋脊的兽和雕花护脊上,它们造型优雅,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可称得上是清代砖雕精品;当中既有传统的“百兽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图案;另外,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樨头”或花,或鸟,或兽,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各具特色。

木雕多饰于梁柱、斗拱等处,图案也多是祥云瑞兽。石雕大多用在祠堂门前的石柱、梁部。狮子、麒麟等栩栩如生,用料多取花岗石,苍劲的雕刻刀法和灵活生动的画面布局,无不透出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古人独特的艺术眼光。

雕工精致的祠堂石墙基。

泽河祠堂的雕刻艺术通过这“三雕”展现得淋漓尽致。但除了“三雕”,泽河祠堂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壁画上。村中这四间祠堂总共
有100多幅壁画,在克仁曾公祠内的侧壁上,有一幅“马融讲学”的壁画,画面上人物、景致谐调完美,是祠堂壁画中的精品;在成坚曾公祠里的一幅壁画上,画者还题了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叫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画合一,意趣盎然。然而遗憾的是,在文革时期,祠堂的壁画遭到人为破坏。老人心痛地指着一幅幅壁画,在它们上面,清晰地留下粗暴的擦痕。老人说,这是当时用石灰水破坏所致。这些壁画在老人粗糙的指尖下浮泛着残留的生气。但让村里人欣慰的是,如今祠堂已经有专人负责看管。只是村里人嫁女、娶亲或为新出生的男丁开灯时仍在祠堂摆酒。

历史古迹随处可见

老人说,泽河还有不少古迹。一进村子,迎面一幢门楼,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上面同样有精美的砖雕和石雕。门楼的准确名称为“闸”。以前,泽河进村要经过“闸”,也就相当于村门,村门和城门的功能一样,定时开启和关闭。现在,村子大了很多,闸外也有村民起楼居住,闸便常开不闭,失去了它的独特使命。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又有了新的用途,村中的年轻人结婚时专门要入“闸”,闸的两侧用大红纸写了八个大字:幸福婚姻,自由平等。

由于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该村的人为了纪念先辈,在建祠堂时挂上金漆牌匾,上书“大学堂”、“传省堂”、“贯道堂”、“宗道堂”,分别悬挂于“受兴”、“克仁”、“成坚”、“成厚”四间祠堂的正厅上,它们也都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男性老人张榜排列

泽河村原是更楼的一条大村,人口最多时有三千多。然而现在村里常住的人却只有数百,而且也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也有不少事业有成的举家迁到禅城、荷城等地居住不再回来。

现在,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老人娱乐室。娱乐室贴满了红色告示,也有“请茶”等很温暖的提示。里面半个墙壁上有个红色的长寿榜,上面挂着一个个二指宽的写着名字的红木牌,老人说,村里的每个65岁以上老人都有一个牌子,而且全都是男性,女人是不入名的。牌子按照年龄排列,从这里可以知道,现在村里的男性老人有200多个。长寿牌上90岁以上的老人有两个。

没有年轻人,田却一样要耕。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中间有不少喜欢光着膀子的外乡人。原来,有不少泽河人将地和房都租出去,这些外乡人就暂时住下来。他们承包土地,种水稻和经济作物,也砍伐松树,干零工,平均月收入四五百元。13岁的云南人阿洪跟着父亲来到这条村,一住就是好几年。他的父亲是个工头,承包了山林种松树,后来又有七八个同乡人也跟着给他干活。30多岁的阿兵就是其中一个。但阿兵想去台山,因为村里能干的活不多。现在,村里有一二百外乡人。他们租的房子大概一年的租金是五六百元。

woodszeng 发表于 2005-2-15 22:15:42

受兴曾公祠

曾子后人佛山建“大学”

大洋网   2003-10-24 15:51:46


--------------------------------------------------------------------------------
村民们都为有曾子这样的祖先而骄傲。

    他们是我国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作者曾子的后人,他们说起曾子都引以为豪。他们的家就在高明区的泽河村。

  泽河村在高明算是个大村,村里的古建筑群保存得比较完好,从古门楼到一般的民居都保持着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可以让人感受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泽河村是什么样子的。

  村民曾汉强今年67岁了,这些年他一直都在用心地搜集整理有关曾姓人和泽河村的历史资料。看到记者到来,他马上从家里拿来一本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族谱,一页一页地翻给记者看,证明他们真的是曾子的子孙。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其中一座祠堂———受兴曾公祠。兴建于1894年的祠堂是为了纪念带着家人迁居泽河的广州官员曾扬的次子曾受兴,虽然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但是墙上逼真的砖雕和灰雕、房梁上精美的雕花,整个结构布局,无不显示出祠堂当年的气派。祠堂正中有一块匾,上书“大学堂”,取的就是他们祖先曾子所写的名著《大学》之名。

woodszeng 发表于 2005-2-15 22:21:55

还有广州房吧?

巴人宗亲你好!
广府曾姓应该还有广州房吧,他们既不属于南海房,也不属于新会的,象我们沙暄和华师的老教授曾昭璇就是广州房的,这房最出名的是有个四房祠。

woodszeng 发表于 2005-2-15 22:30:25

更楼泽河寻访曾子后裔

更楼泽河寻访曾子后裔
http://dadao.net  2004-10-22 10:12:32  来源: 珠江时报

《论语·先进》之“四子侍坐章”中,孔子带着四个弟子到了鲁国城南沂河岸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曾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就是,“在暮春时节,身着轻薄俏丽的春装,邀着五六位成年朋友,带着六七位少年,去沂河边游游泳,到求雨的祭台上吹吹风。日落时,大伙儿携着手、唱着歌、兴尽而返”。
  2000多年前,“宗圣”曾子和他的老师孔子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的故事;2000多年后,曾子的后人们在泽河这个宁谧的村庄实现了他的志向。



  村里如今剩下的多是老人小孩,他们怡然自得地打发着光阴,生活过得充实而简单

woodszeng 发表于 2005-2-15 22:32:22

曾氏古祠堪称凝固的音乐

曾氏古祠堪称凝固的音乐
http://dadao.net  2004-10-22 10:12:32  来源: 珠江时报

时报记者 杨宝安 报道



  这些壁画在老人粗糙的指尖下浮泛着残留的生气,前朝的兴亡、古村的遗风,此时又一次震荡了我们的心灵。

  过了高明大桥,沿高明大道西行,采访车一路飞驰,路旁恣意流淌的苍翠在我眼前刷刷划过。到更楼镇又向西南走了大约8公里,宁静而寂寞的泽河村终于从一派葱郁里面露出了真容。
  泽河村的价值不仅在于这里生息着曾子的后裔,也不仅在于它保存了古老的祠堂,还在于祠堂中各种精美的雕刻和壁画艺术,这也是许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观赏的主要内容。
  在村里穿行,犹如走进了一座民俗博物馆,精湛的民间工艺让人恨不能多长一双眼睛。这些留存至今的雕梁画栋、山水鸟兽、花草鱼虫的作品,都勾勒得疏密得体、栩栩如生,无不透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三雕” 艺术令人惊叹

  泽河曾氏祠堂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它的“三雕”艺术:即砖雕、木雕、石雕,外人慕名而来,也多是为了一睹其妙。
  砖雕艺术表现在屋脊的瑞兽和雕花护脊上,它们造型优雅,线条娴熟。当中既有传统的“百兽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鲜花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图案。另外,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樨头”或花或鸟或兽,皆成双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各具特色。
  木雕多饰于梁柱、斗拱等处,图案也多是祥云瑞兽,但得以完整留存的木雕已经少之又少了。石雕大多在祠堂门前的基石、石柱和梁部,用料多取花岗石,所雕狮子、麒麟等皆栩栩如生,苍劲的雕刻刀法和灵活生动的画面布局,无不透出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古人独特的艺术眼光。
  历经了百年风雨的洗礼,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现在多已陈旧不堪,有些则损毁得厉害,幸存下来的也无法看到清晰的刀工。村里人说,他们希望古老的祠堂能够再放异彩,可是村里有钱的人不多,也没有人出来牵这个头,现在谈起修葺还有一定的难度。
   
百年壁画洗尽铅华现真容

  祠堂的屋顶和墙面上绘着近百幅古代名人故事和名人诗词及山水花鸟的壁画,是去年才洗去石灰重见天日的。
  据该村熟悉情况的长者介绍,最早的壁画大约出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村中比较富裕,读书之风兴盛,先后建起了几座神庙、祠堂,祠堂还兼作教书育人之地。根据古书记载,这些壁画大部分是由当时比较有名的画师周富生、谭云生所作。
  “文革”时期,这些壁画一度被当成是“破四旧”的对象,按照规定要被铲掉,但有心的村民不愿意,灵机一动索性用石灰将这些色彩斑斓的艺术品遮盖住,不再为外人所知。为保险起见,后来还在上面刷上了那时流行的诸如“毛主席万岁”等大红标语,才使这些壁画能够侥幸保存下来。
  曾老伯说,目前村里保存最好的壁画是克仁曾公祠内的侧壁上的“马融讲学”图,画面上人物、景致谐调完美,是祠堂壁画中的精品。这儿也算是机缘巧合,“文革”期间,该画所在的祠堂成了民兵营的办公地,主要头目还在祠堂里用红砖建起了一间办公室,办公室刚好把“马融讲学”那幅壁画挡住了,不需蒙上石灰现在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壁画这一遮就是30多年,村里人从来不向外人说起。这几年,国家和地方加大了保护历史文物的力度,倡导“修旧如旧”,村里的老人觉得“祖先留下的好东西,也该让它出来露露脸了”。去年,村里的一些老人,小心翼翼地擦掉蒙在壁画上面的石灰,试图找回壁画的真迹,然而石灰水毕竟还是起了化学反应,壁画虽大致可辨却已多是斑斑驳驳。

woodszeng 发表于 2005-2-15 22:33:57

幸存的“大学堂”弥足珍贵

幸存的“大学堂”弥足珍贵
http://dadao.net  2004-10-22 10:12:32  来源: 珠江时报

时报记者 杨宝安 报道

  大概岁月总是宽容的吧,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霜雨雪,泽河这个几百年的古村落至今还保持着自然古朴的魅力。
  尽管随着光阴的流逝,村里的“七社八庙九井十闸”因为战祸等原因多有损毁或消失了,但看到这些侥幸遗存下来的历史陈迹,还是令我们赞叹不已。

一幅亦文亦白的长联,给古老的“大学堂”增添了一些喜气


   
结婚要先入“闸”
      
  曾子的后人从山东嘉祥一路跋涉而来,到第56代传人才在更楼泽河终止了漂泊。可是先人们为什么选择在这儿定居呢?这个问题连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讲不清楚,只是感叹着“年代太久了,可惜没有传下来什么记载”,不过他们还是讲了一个说法来佐证这里的好风水。据说这里以前有“七社八庙九井十闸”,“‘社是’土地神的意思,‘闸’是门楼、村门,想想这是何其壮观,肯定是祖先觉得风水好,才在这里定居的”。
  反正也没法考证,那就权当是风水好的缘故吧。不过社啊庙啊井啊都还好理解,我独独对这个与水无关的“闸”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村里要那么多“闸”干啥呢?
  据称,以前进泽河村要过“闸”,相当于村门或牌坊之类的,闸上面也有精美的砖雕和石雕,不同的是“闸”和城门一样得定时开启和关闭。这大概与祖先逃避战乱的防范心理有关,设置十个闸也说明这个村子已有一定规模。
  可惜,村里的神庙多在“破四旧”时候被拆除了,而用上自来水后井也没有人关注了,差不多都在建新房的时候填了。现在“十闸”中可以看到的差不多没了,只有如今村口处的“闸”还孤单单地伫立在风中让人回忆。因为闸外也有村民建房居住,它也常开不闭了,在失去防御功能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功能。村中的年轻人结婚时都要在“闸”的两侧贴上写有“幸福婚姻,自由平等”的红纸,新人们都要专门来这入“闸”,通过之后便寓意着新人的身份得到了泽河人的认同。
   
“大学堂”牌匾幸得保存

  泽河村现存的“受兴”、“克仁”、“成坚”、“成厚”四座祠堂,宁静而寂寞地藏在青山碧水之间。
  在曾子的第79代传人曾德邻老人的带领下,记者首先走进其中一座祠堂———受兴曾公祠。兴建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这间祠堂是为了纪念带着家人迁居泽河的广州官员曾扬的次子曾受兴,虽然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但是墙上逼真的砖雕和灰雕、房梁上精美的雕花,整个结构布局,无不显示出祠堂当年的气派。祠堂正中有一块匾,上书“大学堂”,取的就是他们祖先曾子所著的《大学》之名。
  由于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该村的人为了纪念先人,在建祠堂时便在每处牌位上方挂上金漆牌匾,分别写着“大学堂”、“传省堂”、“贯道堂”、“宗道堂”,可惜的文革“破四旧”时毁掉了几块,现在仅剩下“受兴曾公祠”的“大学堂”牌匾成为历史文物。
  如今的受兴曾公祠成为村里村务公开的地方,凡有大小事宜皆在这里聚会讨论,而最古老的克仁曾公祠(建于1880年,光绪六年),则成为村里办喜事摆宴席的地方。村里一位谢婆婆回忆起50多年前从台山嫁到这里来的时候,就是在克仁曾公祠里办喜事的。现在村里人嫁女、娶亲或为新出生的男丁行“开灯礼”时仍在该处摆酒。记者来时还在祠堂内看到一副亦文亦白有趣的长联:“文明时代钟情道合结良缘各位亲朋助增辉欢迎入席宴,男女自由举行婚礼办喜事满门宾客共羡美敬请饮多杯”,给陈旧的祠堂带来了一些生气。
  克仁曾公祠还有一绝,据称当年上山下乡的干部发现“在祠堂里任何一个角落写字都不会有阴影”。此说现在流传甚广,遗憾的是我们没法验证,因为采访时刚好天气转阴,站在外面也没有阴影,何况是祠堂里面呢?
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