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2:29:28

【转帖】割肾救儿女,天地间回响亲情绝唱

春节一眨眼过去了。2002年3月4日,曾国富忽然给丁医生打来电话,说他夫妇俩横下心来要各摘一肾救儿女!夫妻俩各摘一肾救儿女,普天之下,闻所未闻!丁医生感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这是何等崇高、何等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啊!但是,作为医生,他必须如实地向病人家属讲清手术的危险性:“弄不好,供肾者和受肾者都会成为尿毒症病人,老曾,你要慎重考虑清楚。”电话那端的曾国富坚定地说:“医生啊,我女儿22岁,崽才21岁,正年轻啁!再有风险,哪怕要我们的命也无所谓,只要能救崽女!”

割肾救儿女,天地间回响亲情绝唱

2002年3月5日,曾氏父子正式入住益阳市中心医院肾移植中心。此时的曾霞,血色素仅2克,严重的心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医院马上组织紧急抢救。当父子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阳预琼正在家里紧张地筹措医疗费。姐弟俩术前、术后的总费用将不少于20万元!儿女命重如山,阳预琼决定将家里仅有的几间土砖房卖掉,价格不论!债台高筑的曾氏夫妇,要与命运做最后的拼死一搏。

眼见这对苦命夫妇豁出去了,善良的亲友乡邻在深深的震撼之余,再一次奉献出无价的情谊。人们几十元、几百元地凑,也不说是借还是给。阳预琼的弟弟送来了1.5万元,叔叔送来了1万元,镇上的教堂送来5103元……益阳市中心医院的领导们决定拿出10万元来救治曾家姐弟。

曾霞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医院先后在本院和广州军医大给父子俩做组织配型,在确认完全吻合,适宜于移植后,益阳市中心医院决定做手术。

3月27日,阳预琼和女儿曾敏也赶到了益阳医院。当天,医生为母女俩进行组织配型检测。病情已十分严重的曾敏同时住进了肾移植中心病房。

3月28日下午,院长胡友权教授亲自主持术前专家大会诊。副院长曾跃红说:“虽说医学上没有100%的成功率,但此例手术我们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3月30日,除急诊手术外其他一切手术停止。为慎重起见,每台手术上要有两名麻醉医生。”同时,院方决定邀请国骨肾移植权威——复旦大学博士后导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副院长谭建明博士来益阳主刀。善良的医院领导们将每一个手术细节都仔细思量过,他们不愿因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疏忽,而给苦命的曾家夫妇再带来任何伤害。

3月30日零时,谭建明博士自上海飞抵长沙;1时到达益阳,立即进行术前会诊;8时45分,手术人员准时进入手术室;9时07分,曾国富进入全麻状态;9时30分,曾国富左侧腹腔被打开;11时15分,一只鲜活的肾脏被顺利取出……

与此同时,在曾国富手术室的隔壁,十几名医务人员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9时50分,曾霞被抬上了手术台;10时10分,麻醉师开始进行硬膜外麻醉;11时26分,手术开始;13时,曾国富的肾脏移植到儿子的腹腔;37秒钟后,新植肾脏的输尿管开始汩汩地排出尿液。主刀的谭建明博士和颜学成主任医师迅速将输尿管植入曾霞的膀胱,尿液随即经膀胱、尿道排出;14时,曾霞排出尿液1000毫升。手术成功了!

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外的阳预琼总算松了口气。窗外,蔚蓝的天空上有白云在欢快地飘游。她倚在窗前,任那充满着辛酸和喜悦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昨晚,她彻夜未眠,想了很多、很多。

她想起嫁到曾家前,自己是怎样兴奋和羞涩地憧憬着未来;她想起自己深夜背儿子去卫生院急诊时满身的汗水和泥泞;他想起一次次向亲友乡邻家借钱时心中的迟疑和无奈;她想起自己挑着125公斤的鱼走了2公里崎岖山路磨成一片血肉模糊的双肩;她想起17年来为儿子病、丈夫残、女儿又病所流下的不知能盛满多少水桶的眼泪……这么多年了,一个苦命的女人,不就是指望着一天丈夫、儿子、女儿都能平安健康地活着么?

阳预琼回到了女儿的病床旁,曾敏正仰着一张苍白的脸躺在床上。医生说,曾敏的肌酐已高至980mnol/L,待病情稳定后,再做一次组织配型,如两次配型均吻合,两三个月后,将会为她们母女进行换肾手术。到那时,儿子病好了,女儿也病好了,一家人就什么都好了。想到这里,阳预琼又一次潸然泪下。

曾氏夫妇双双舍肾救骨肉的人间绝唱,迅速传遍了三湘大地。曾家的不幸遭遇,深深地打动了无数善良人的心。3月28日,益阳一对下岗夫妇最先来到曾霞的病床前,给了孩子200元钱,连姓名也没留下;3月29日,长沙一对叫安达和刘嘉帮的母子分别捐赠200元和1000元;长沙捐肾救母的女青年罗艳最先送来一篮鲜花……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慈善总会特约亲善大使、著名指书家向金城先生得曾氏夫妇双双舍肾救儿女的消息后,立刻从常德驱车到益阳,进行现场指书义卖活动。那一幅幅用大拇指当笔的书法作品情深义重,各界群众纷纷解囊义买,共筹善款4405元。

在社会的关爱和医生们的精心治疗下,术后的曾家父子正一天天平安康复,曾霞已平安地度过了换肾手术后最危险的时期。看到儿子的脸色渐渐有了红晕,曾国富夫妇自然感到欣慰,但当他们想到女儿曾敏时,又不由得发出一声声叹息。

医生们原计划在曾霞手术后两个月左右给阳预琼母女换肾。不料,在给阳预琼肾动脉造影时发现,其右:肾动脉为双支,且较左肾稍小。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她的右肾功能较左肾稍差,属边缘肾。为安全起见,医院决定出钱买一个肾移植给曾敏。当阳预琼听说亲体移植的肾可活40年,异体肾不一定有这么长时间;时,她搂着女儿说:“孩子,妈一定要将自己的肾摘下救你!”他们请人写了手术申请书,并经益阳市公证处公证,自愿承担亲体移植后的一切手术后果。阳预琼说:“母子连心,只有娘的肾脏最适合女儿!”母爱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专家们在经过反复的讨论,认定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答应了她的请求。

2003年1月13日晚8时,谭教授再次走进了手术室,并于12时40分成功摘出阳预琼的肾脏,但这时意外却出现了,原来她的肾脏上有三根血管!正常人只有一根血管,要把三根血管接到曾敏的一根血管上,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手术一直持续到第二日凌晨4时40分才结束,曾敏出现了排尿现象,每小时80—200毫升,手术再次取得了成功!

手术后,阳预琼母女并排躺在两张病床上,曾国富立在床头,早已康复的曾霞无声地挨在母亲身边,空气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病室外,难得一见的冬阳正映照大地,融化着上面的冰雪。

手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曾家苦难的终结。尿毒症病人肾移植后,第一年每个月需3000—5000元服抗排斥的药物;第二年每月约1000—2000元;第3年每月约1000元。以后逐年减少,但需终身服用才能维持生命。这对于饱受灾祸、一贫如洗的曾家来说将会是怎样的困难!虽然曾氏夫妇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肾脏移植于儿女的身躯,可是,他们毕竟已年近半百,况且曾父早是截瘫病人,很难如年轻时那样去劳累、操心。家中惟一的几间土砖房卖了,出院后回去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原已债台高筑,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这户可怜的农家日后怎样生存?

但这对纯朴的农民夫妇却没有考虑这么多,他们带着两颗跳动的爱心,带着对帮助他们的好心人的感激,微笑着面对命运。祝福多灾多难的曾家!愿爱心永驻人间!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2:38:33

【转帖】曾文辿

杨救贫与赣南客家“风水文化”


--------------------------------------------------------------------------------

    赣南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个聚居地,许多客家文化是从赣南起源的,客家风水文化也不例外。风水古称堪舆。中国的风水文化在唐代以前,以长安为中心,史称长安派。在唐代以后,随着南迁的客家先民来到赣南,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赣派风水,并镀上一层浓郁的客家文化色彩。讨论客家风水文化的起源,首先应该考察被海内外风水人士奉为祖师的杨筠松。

一、杨救贫避乱赣南与赣州筑城

    杨救贫名筠松,字益,号救贫。他虽然在客家区域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但《赣州府志》上只有54个字的介绍:“窦州杨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人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于都药口坝。”①

    赣州的风水文化史,是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开始的。

    杨救贫携风水“秘籍”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

    卢光稠母亲墓位于麻田村下排村下组龙马形。墓为两拱,分别安葬卢光稠的母亲和妻子。墓碑文一:“杨公仙迹”(碑宽79厘米,高30厘米)文如下:

“麻田范阳四世祖坟
唐敕封长沙县郡卢田曾氏夫人之墓、
妣生殁诰命详在谱内
夫主生立
孝男光:睦稠赞肃授蕴谦佳
大清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公达祖位下裔孙重修”
墓碑文二 对联:赏图龙马出 村韶凤凰来
.“麻田范阳五世祖坟
妣诰命生殁详在谱内
夫主光稠
唐敕封凤门邑君卢田文氏夫人之墓
孝男 延:巡 昌 进 后裔族繁难以详载
倡修广东和平裔孙禀生大明
大清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公达祖
位下裔孙重修”②

    墓向是辛乙兼戌水,内堂水出乙,外堂水出甲,巽水上堂。墓为一盆地。两水交汇,莲花遍野,重重朝山在四层以上。
麻田卢氏九修族谱载:“第四世广公的儿子卓公。(卓公字允立,唐宪宗元和茂子任兵部尚书,后殁葬八都求田(今宁都县洛口乡球田村,距麻田村约5公里)——笔者注),江坳塘又名长含里,旗形,旗尾穴,兑山卯向,杨救贫卜,清道光十五年乙未十一月初三日合族重修。娶曾氏,封长沙县郡,殁葬韶潭头龙马形,乙辰向,杨救贫卜。子九,光:睦 稠 赞 肃 琼 蕴 谦淮。第五世卓公九子,光稠行二”③

    墓的碑文和麻田卢氏九修族谱内容相吻合。

    杨筠松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二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顺理成章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始,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杨救贫同时来到赣南的风水大师,还有一个叫“仆都监”的人。志书载:“仆都监, 逸其名,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与杨筠松避地虔化,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④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风水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 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风水术有了用武之地,赣派风水得以兴起。

二、曾文辿、廖瑀、刘江东对杨救贫风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他声名远播,但赣派风水流派的逐步形成,应自其在兴国县三僚村授徒开始。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迪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相传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阴”的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像一座八卦图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迪:“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县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
出土娱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⑤

曾文辿后著有(八分歌)、《寻龙记》、《泥水经》等书传世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2:40:50

【转帖】赖布衣系曾文辿嫡传弟子

三僚村有两个杨公祠,曾屋的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开基祖曾文辿的塑像。廖屋的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杨救贫的另一个弟子是于都上老的刘江东。刘江东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字判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因其祖父为卢王参政,与杨救贫先生知遇,遂请其收刘江东为徒。

    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而曾、廖二姓却是将风水术列为家传,不传外人,后曾、廖二姓繁衍,主要在三僚一地,而刘姓渐渐走出三僚,从兴国散播各地,以至海外。
刘江东于北宋开宝五年殁,享年88岁,葬于都上脑村西南天字岭半山腰,其墓尚存。碑文是:

“彭城刘氏,生殁于载谱,本处尚书庵屋背,巽山乾兼辰戌向,吉度分金。
七世祖刘公川鲁老府君
八世祖考刘江东府君之墓
一九八一年重修
孝男滋 温 渊 则 浩 继……立”⑥

    刘江东是杨救贫的主要传人,是杨公风水理论的主要记录者,为杨公风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著有《囊金》一书传世。

三、赣南风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赣南客家风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和兴国县三僚村对杨救贫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宋元时期著名的风水师多出自杨救贫及其弟子之后,并相对集中在兴国的三僚村。如三僚曾世英,字省庵,宋时人,从诸生入太学,援乌蒙府经历,升双流县知县,精地理,游楚中,为一大家卜宅曰:二十年当有开府吾乡者,其子果以进士巡抚江西,聘世英至,赠以金。著有(堪舆漫兴)、《地理辨疑》诸书。

    廖禹,按赣州《旧府志》载:廖禹,字伯禹,宁都人,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建炎中,以茂异荐,不第,后精究父三传堪舆之术,循其太祖廖瑀之踪,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所著有《怀玉经》,堪舆家至今宗之。

    廖仁,字德元,幼习诗书,天分甚高,十余岁就笃爱堪舆,专心研读家传地理书类,在广东、河源、紫金一带称为一代名师,著有《地理总论》、《地理秘传》、《地理问答》等书。
廖绍定,宋时兴国三僚人,善谈名理,著有《地理指迷大要》。

    廖绍宠,按《潋水志林》记载;廖绍宠,绍定弟,著有《阳宅简要》。

    但在三僚村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大师,著名的如赖布衣。赖布衣名文俊,字太素,号布衣。宋时赣南定南县凤岗村人,系曾文辿嫡传弟子。相传曾在建阳为官。因为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后世称日赖布衣。所著有《绍兴大地八铃》及《三十六铃》等书,现均已失传。(催官篇)一书,是理法派代表作之一,全书分龙、穴、砂、水四篇,用歌诀形式,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然后辨别龙的走向、位置,以此判断穴的吉凶。《催官篇》以龙为主,而受气,有挨左挨右之异,砂、水两篇也是以方位为断。赖布衣的成名,主要在广东一带,广东各县的名门望族多请其看风水,流传着他的许多传奇故事。

    宋代赣县还有一位卜则巍,,字应天,著作甚丰,其中《雪心赋》至今在海内外影响甚巨。

    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与明成祖和明世宗二次下诏公开在全国征召风水术士活动中,三僚村的风水师独占鳌头有极大关系。

    明永乐五年,明成祖下诏礼部在全国访求风水术士,将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请到南京,为永乐皇帝堪择陵地,得北京昌平黄土山,即今明十三陵。

    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下诏全国征召风水师为他择地建陵,并由礼部出题“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有山五不葬者,何曰吉?何曰凶?辨之果皆合于理而不足凭乎?仰多居其畜会贵之。望而不信地理之家书多,必本注大要,试悉言之,以观汝术。”对应征而来的风水师进行考试,选得兴国三僚廖文政、曾邦旻为其择地建陵。

    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在明代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三僚廖氏在明清时期担任过钦天监职务的有:

钦天监国师:廖金精、廖兴、廖均卿、廖旺隆、廖文政。
钦天监博士: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廖歧山、廖绍定、廖觉先、廖炳、廖绍宠等。

三僚曾氏担任过钦天监职司的有:曾从政、曾邦旻、曾鹤宾、曾永章、曾国瑞等。

    三僚廖均卿为永乐皇帝择地建陵后,永乐帝授其四品官衔,并赠诗曰:

忆昔当年杨救贫,此仙去后有谁人。
出去寻龙一身雨,回来跨鹤两袖云。
地理图中观地理,天文机上会天文。
一杯饯别顺天府,同昌山河乐太平。

    永乐皇帝还在赐给廖均卿的扇子上题诗一首: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
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
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
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作为风水术士,永乐皇帝给廖均卿恩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僚村虽然地处僻野,距县城近70公里,但明清时期经济非常发达,人口众多,曾、廖二姓均从唐末的一户人家,发展到了万丁之族。村里圩场就有二座,明代还从县城专修一道石板驿道通往三僚。至今赣南仍以三僚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风水文化圈,与海内外风水文化爱好者进行着文化交流。

注释:
① 引自1986年重印本《赣州府志》卷59第1700页。
② 2000年7月31日,笔者与张长生等人实地考察。
③ 据麻田村小学教员卢世茂提供的一套范围卢氏麻田九修族谱摘录。
④ 引自《赣州府志》58卷第1693页。
⑤ 引自兴国县清代三僚曾氏族谱卷——《僚溪文丛》。
⑥ 笔者2001年4月10日实地考察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2:48:54

【转帖】曾重登从茂名辞官返乡时把“八音”带回了德化

广东“八音”现身德化

本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黄鹏辉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类先祖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许多民间音乐。如今,时空转换,这些古乐,有的仍在流传,有的濒临消亡,有的已经失传。近日,记者在德化聆听到一种奇妙的音乐,当地人称为“八音”,据说是清朝时从广东茂名传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小山村有个八音班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从德化南音协会会长吕森处了解到,当地浔中镇石鼓村有个与众不同的小戏班,叫“八音班”,乐器、唱法与闽南地区广泛流传的南音截然不同。记者随即赶往石鼓村的一个自然村——安卿。

  得知记者来意,农家主人曾昭会一阵忙碌后,将“八音班”的成员招呼到了家中,他们还带来了分散在各家的乐器。乐器齐了,但会弹奏“八音”的人还差几位。老曾说,他两个儿子也会“八音”,现在城里上班,他老伴庄金桂对“八音”也是个内行。

  老曾回忆说,10多年前,“八音”曾有过一段红火时期。那时,村里祭祀活动较多,为了热闹,有人就倡议重组已解散多年的“八音班”。于是,老曾就与村里一位“八音”高手到泉州买乐器,跑了几趟才买齐。一时间,老曾家热闹起来,晚饭过后,许多村民聚集在他家,或吹或拉,或弹或唱,高手教新手,老人教小孩……“八音班”就这样恢复了,成了安卿最火热的文化休闲活动。农闲时,“八音班”的人就聚在一起切磋技艺,遇到祭祀或喜庆活动,一班人就出去演奏,不久就成了远近有名的小戏班,还参加过县里的大会唱。可是,近年来村里很多人到城里打工,“八音班”渐渐被冷落了,村里的祭祀活动也少了,“八音班”一年也难得聚一次,乐器被束之高阁、散落在各家各户。

                     茂名知县传入“八音”

  为什么如此奇特的“八音”在德化能够流传至今?“八音班”的人只知道是曾氏族人在广东茂名当知县后传回的。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广东省茂名市文化局,历经周折,终于了解到“安卿八音”的历史渊源。

  据曾氏族谱及德化县志记载,曾氏先祖曾重登会试登进士榜,乾隆四十三年授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据茂名市文化局介绍,“八音”曾是茂名流行的民间音乐,由此推断,当是曾重登从茂名辞官返乡时把“八音”带回了德化。

  茂名市文化局的一位科长告诉记者,“八音”在当地濒临绝响,已被该市列为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正在苦苦搜寻资料。在她给记者传真来的一份有关“茂名八音”的资料上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记者将此资料带给德化县戏曲界人士细阅。在对照两地“八音”后,他们认为,“安卿八音”有八种乐器,分别是月琴、双笙、三弦(共有两把但音色各不相同)、椰胡、扁鼓、笛子、板拍等,由八人各持一种乐器演奏,“安卿八音”与“茂名八音”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惊人地相似,应属于同一戏曲流派。

                     四支曲子传唱两百年

  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庄金桂终于答应唱一曲。她调好弦,在两位老人的伴奏下,边拉板胡边轻唱。伴奏激昂、唱腔清脆……

  一曲终了,庄金桂拿出她于1993年抄写的谱曲,说这是当年她学“八音”时从老一辈“八音”人曾多助那里传抄来的。那时,曾多助已70多岁,他把八音谱曲抄写在黑板上,村里人只要有愿学的,他都教。庄金桂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八音”的所有乐器她基本都能熟练摆弄。她拿着一把椰胡说,这把椰胡是所有乐器中最古的,是曾多助从上一辈“八音”人继承下来的,据说民国初期就有了。曾多助去世前不久,还特地到她家,嘱咐她一定要把“八音”传下去。

  记者翻开谱曲,看到发黄的稿纸上工整地记录着流传了200多年的四支曲子,均用工尺谱记载音阶变化。一曲《西皮》,描写一位巡更人;一曲《寄生草》,讲述贫富变幻的人生哲理;一曲《辉洲调》,描写花景相随的场面;内容最丰富的是《贰牌》,描写王昭君远嫁匈奴后,遥望故乡,怀念亲人的哀怨,歌词写到:“王昭君自叹一声悲愤哎哟,凄凉诉不尽心头恨;汉刘王难舍难分,王昭君回头望烈碎了肝肠,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烟……”

  庄金桂说,为了学好这四支曲子,她断断续续学了12年,才真正学熟学透。因“八音”与德化其他民间音乐风格不同,特别是唱词用广东话唱,所以学起来特别难,只能一句句死记硬背下来,再根据工尺谱唱。因为难懂难学,所以也形成了“八音不出石鼓村”的说法。

  “茂名八音”现身德化,引起了德化及泉州戏曲界的极大关注。德化县南音协会会长吕森多次聆听“八音”演奏,打算利用南音协会的人力资源,使“八音”重放异彩。泉州戏曲界有关人士还专程到德化对“安卿八音”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现场拍摄了有关资料。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3:03:40

【转帖】原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家世揭秘

www.rednet.com.cn 2003-9-12 8:34:44 红网 
  曾宪植(1910——1989)于清宣统二年二月廿七日生于长沙府后街15号曾府百恕堂,湘乡县荷塘廿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大夫第奖善堂人。她是曾国潘兄弟后裔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叶剑英元帅的夫人,生前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她的父亲以上五代先祖都是秀才出身,可谓书香门第,却鲜为人知了。
  首破“入泮”之门的“老秀才”

  曾宪植的六世祖曾麟书(1790——1857),字竹亭,派名毓济。生国藩、国潢、国华、国荃、国葆五子。曾宪植的高祖即曾国荃。
  曾麟书自幼受其父曾星冈严格的家训,指望他能读书有成而猎取科名,然他天资愚钝,考过16次童子试,都名落孙山。但曾麟书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终在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第17次小考“始得补县学生员”。此时他已43岁,仅比长子曾国藩早一年入县学,成为几百年来湘乡大界曾氏的第一个秀才。曾麟书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于科名仕途的更高阶梯,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利见斋”,出自《易经》“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句,意为读书能见到大人,得到好处。并于此课徒授业,发愤教子,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儿孙身上。他曾自撰对联一副,表达了他的思想、情操。联云: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在曾麟书首取湘乡曾氏家族中的第一个秀才后,生活在僻居穷乡的曾麟书家族子孙中,由此科名大开,产生了曾国藩、曾广钧两个进士,秀才、贡生、举人更是多达20余人。
  曾星冈的子孙,在道光、咸丰、同治30余年间,有9人入泮,其中有8人是以县府试第一名取得秀才资格的,这与曾麟书课子有方无不有关。光绪年间30余载,曾麟书之曾孙又有广钧、广祚、广河、广江、广汉、广敷,玄孙又有昭言、昭南、昭和等11人入泮。其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为当时翰林院中最年轻者,被人誉为“翰林才子”。曾国藩兄弟家族,可谓“甲弟崇宏”,然曾麟书43岁始入县学,也可谓“老秀才”首破“入泮”之门。

  “武夫”实是优贡生
  曾宪植的高祖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曾麟书的第四子。他在族中排行第九,故湘军中人呼“九帅”。
  人们一般都以为曾国荃系一介武夫,其实他5岁即入父亲的“利见斋”读书。他天资聪颖、善读,悟性极好,尤工书法。时有人以“小人有母”命对,国荃应声曰:“帝乙归妹”。《清史稿》称其“少负奇气”。
  曾国藩在翰林院做官时,国荃随长兄在京师读书年半之久。耳濡目染,时时督课,对国荃以后的科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国荃的书法经长兄指点,进步尤快。曾国藩曾说:“吾楷书不如沅弟”。今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悬挂有4幅曾国荃书写的《江南九龙桥碑记》之楷书拓片,参观者无不驻足,赞叹其工。国潢、国华、国荃、国葆以及刘蓉、李续宾兄弟等,都曾师承湘中名儒罗泽南(双峰石牛人),罗后为湘军主力“老湘营”统帅,其弟子亦多为湘军名将,湘军实为书生带兵的部队。
  道光廿七年(1847)七月,曾国荃以府试案首入湘乡县学。次年七月又科考一等,补禀膳生。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曾国荃参加了由湖南学政刘昆会同总督、巡抚进行的“三院会试”,考取优贡生。按照清延制规,他可以去京师参加延试,入国子监学习。不料此时长沙至京师的路途被太平军所阻,他失去了朝着科名仕途继续迈进一步的机会,从此一生无缘跻身于“翰苑”。于是,他投笔从戎,招募了“湘勇”,独成一军,号曰“吉字营”。日后,他拥有5万精兵,成为湘军中最强大的主力。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在“曾铁桶”的久困之下,终在同治三年六月被其攻破。曾国荃无缘科名跻身官场,却因武功累官至两江总督,署理礼部尚书,封一等威毅伯,死后谥号称“忠襄公”。

  少年秀才曾纪官
  曾宪植的曾祖曾纪官(1852——1881),字剑农,号郯卿,又字愚卿,又号显臣,他是曾国荃的次子。同治七年(1868)他只有16岁,即入湘乡县学,考取优禀生。
  曾纪官生于1852年,“入泮”为1868年,时年仅16岁,无怪曾国藩称其为“少年秀才”。纪官后为正一品荫生,户部员外郎云南司行走兼广东司行走,钦加三品衔,诰授奉直大夫、通议大夫、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青年秀才曾广江
  曾宪植的祖父曾广江(1868——1921),字熙一,号廷凯,一字霖生,又号函远。光绪己丑(1888)恩科堂备。次年特赏举人一体会试,花翎郎中钦加三品衔,二品顶戴,安徽侯补道,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
  曾广江的生母欧阳氏22岁时难产去世了。当时,他仅1岁多,是继母刘鉴抚养成人的。科名的取得,也是继母刘鉴督课而成。1889年,曾广江21岁时,始补县学生员。时刘鉴有《江儿入泮,君舅奖以善教,敬献一律》诗云:

  科名初博一衿青,家法相承仰式型。

  就举即今微解带,为箕自有怆趋庭。

  敢言注目惊寰海,但祝簪毫贡玉廷。

  温谕南来增感愧,教渐书学况通经。
  旧时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君舅”,此指纪官之父曾国荃。因曾国荃的长子纪瑞31岁、次子纪官29岁就先后去世了。刘鉴的祖父刘文恪公是嘉庆朝体仁阁大学士,生于相府的刘鉴,诗、书、文、赋俱工,曾国荃慕其才,即令儿媳督课两房孙辈。曾广江“入泮”,曾国荃喜感后继有人,即奖以儿媳“善教”。有意思的是,大夫第住宅,分两大部分,长子纪瑞所居名之曰“敦德堂”,取自《礼.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天地之所为大也”一语,讲的是“敦厚积德”。次子纪官所居名之曰“奖善堂”,是否与曾国荃“奖以善教”有关?或曰曾国荃以纪官、刘鉴夫妇所居“奖善堂”之意来赞赏儿媳呢?
  曾广江21岁入县学,可谓“青年秀才”。去年,长沙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大托铺发现曾国藩后人之墓,其实就是曾国荃后人曾广江之墓,曾宪植生前曾在此守制,1989年她去世前一个月,还写信给长沙亲友,询问大托铺祖坟之事。
  儿童秀才曾昭和
  曾宪植的父亲曾昭和(1888——?),名兆祥,字镇渭,号伯康。光绪廿八年(1902)秀才,湖南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毕业,曾任湖北夏口地方法院推事。昭和是曾广江的长子,他也是由祖母刘鉴一手培养而成长的。
  曾昭和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初八,“入泮”时为光绪廿八年(1902),无论是“春闱”或“秋闱”入泮,他都不足14周岁。昭和高祖曾麟书是43岁补县学生员,人称“老秀才”,那么年仅13岁的昭和可谓“儿童秀才”,再者,曾昭和补秀才后3年,数千年的科举制度废除了,所以他又是曾麟书家族中最后两个秀才之一。
  曾宪植姐弟兄妹六“秀才”
  从曾宪植的六世祖曾麟书到她的父亲这一辈,代代有秀才、贡生或举人之科名。随着封建科举的废除,曾宪植姐弟兄妹6人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了。曾国藩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六日《致澄、沅弟》信中说:
  吾不望代代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礼仪之旗帜也。
  曾国藩的愿望,在曾国荃的直系后辈中真正实现了,曾宪植这一支算得上是秀才世家。
  哥哥曾宪朴(1908——1966),字用揖,国立中央大学农科学士毕业后,入英国伦敦大学获理科硕士学位。
  弟弟曾宪柱(1919——1986),字用乾,湖南私立明德学校高中毕业,华西大学毕业。
  姐姐曾宪楷(1908——1985),国立湖南大学文科学士,燕京大学硕士,历史学家。解放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文俱工,有《七七庐沟烽火》、《王昭君》等著作传世。
  大妹曾宪榛(1911——1997),湖南大学理科学士毕业。
  二妹曾宪矩,上海光华大学毕业。
曾宪植,长沙古稻田师范学校毕业,大革命时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30年代末留学日本。她是曾国藩兄弟后辈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宪植姐弟兄妹6人,虽无“秀才”之称,然他们的学历,早已超过了秀才,并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曾宪植唯一的儿子叶选宁中将,曾在总参任职;她的侄儿、侄女共10余人,现多在北京、香港、德国等地供职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3:33:46

【转帖】曾九暴富传说

天京的圣库

  湘军攻克南京,曾国藩奏报搜查“贼赃”的情况,说除了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别无所获。顿时,物议沸腾,多以其奏为谎言;王闿运所谓“曾侯工作奏,言钱空缕覼”,所谓曾国荃一掷千金买笺纸,即示怀疑。在深入调查曾国荃是否因此暴富之前,我们先看看曾国藩当日的报告:

  “历年以来,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臣亦尝与曾国荃论及:城破之日,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则进奉户部,少则留充军饷,酌济难民。乃十六日克复后搜杀三日 ,不遑他顾,伪宫贼馆,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询,则并无所谓贼库者。讯问李秀成,据称: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帑。伪朝官兵向无俸饷,而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苏州存银稍多于金陵,亦无公帑积贮一处。惟秀成所得银物,尽数散给部下,众情翕然。此外则各私其财,而公家贫困;等语。臣弟国荃以谓贼馆必有窖藏,贼身必有囊金,勒令各营按名缴出,以抵欠饷。臣则谓勇丁所得贼赃,多寡不齐;按名勒缴,弱者刑求而不得,强者抗令而遁逃,所抵之饷无几,徒损政体而失士心。因晓喻军中:凡剥取贼身囊金者,概置不问;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所以悯其贫而奖其功,差为得体。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要确定湘军及曾国荃入南京后是否大发横财,关键之点在于调查太平天国“圣库”(即摺称“伪都之公帑”者)的有无丰绌。请先论有无。曾国藩说:“并无所谓贼库者”;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天朝田亩制度》云:

  “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这就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从金田起义以迄天国覆亡,“圣库”制度就一直存在,并为此立下严格的法律,违者议罪乃至斩首。咸丰元年洪秀全诏云:

  “各宜为公莫为私,总要一条草对紧天父天兄及朕也。继自今,其令众兵将: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

  “一条草对紧”,是粤地方言,若谓“一心向着”。明年,诏云:

  “倘再私藏私带,一经察出,斩首示众”;

  具体执行标准,则以五两银子为限,凡藏银过此数不缴者,按律治罪 。入南京后,“圣库”设在水西门灯笼巷,有六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严厉执行“圣库”制度,将全体民众的财富集中管理,乃是太平天国能够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中外传言南京城内“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根据。

  但是,“圣库”制度,在太平天国后期——亦即咸丰六年发生内部相杀的“天京事变”后——遭到严重破坏,业已名存实亡。曾国藩转述李秀成语,说:“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帑。伪朝官兵向无俸饷,而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就说明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政权由洪氏嫡系掌管,“圣库”的性质已经由“公帑”变为“私藏”。而洪派以下人众,也纷纷效法,于“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物等项”中,仅向“圣库”缴纳谷米牛羊等食物,而隐瞒了银钱衣物等硬通货。李秀成在湘军围困南京时,与“合朝文武”商议,苦劝各位“王兄王弟”“切勿存留银两”,而应“概行要买米粮”;就不但证明了天国官员不再上缴而是私藏银两,也证明了“圣库”空虚,连基本的粮食储备也得不到保障,远非咸丰初期“粮米丰足,件件有馀”的盛况。同治二年苏州告急,李秀成欲离开南京前去赴援,洪系人物以“国库无存银米”为由,令他“助饷银十万”,否则不许离京。李“不得已,将合家首饰以及银两交十万”,才换得四十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亦可见“圣库”空虚、人各私财的景况 。李秀成是天国中“万古忠义”(洪秀全语)的忠王,家财尚有十万之富;其他二千多个“王兄王弟”的私人财产之多,可想而知,“圣库”财务之有出无纳的困绌情况,亦可想而知。因此,“圣库”之有,毋庸置疑,而“圣库”之绌,亦毋庸置疑。

  由此可知,湘军当日入城,未能发掘出巨大“窖藏”,是实在情形,曾国藩并非“工”于“作奏”,不过实话实说而已。当然,“圣库”之不足掠夺,只说明湘军作为接管南京的军事组织,在对公业务方面成效不彰,并不说明作为个体的湘军兵将都空手而归。曾氏兄弟进城之后,发现“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失望之馀,不免生出几分恐惧。根据历史记载以及实战经验,敌国都城的金银宝藏,只是多少问题,而非有无问题;孰料南京城竟出现了有无问题,明显于理不合,与史不符。然则,实话实说,必难取信于人。旁人不信,也倒罢了,人主、朝臣不信,则问题大了,所谓傍议丛生,所谓忧谗畏讥,就是这种背黑锅的尴尬境况的真实写照。故曾氏兄弟初则失望,继则恐惧,故曾国荃要建议“勒令各营按名缴出”三日弛禁期内掳获的“贼赃”,“以抵欠饷”,多多少少凑个数儿,平息舆论。曾国藩则老谋深算,知道众将士固有愚智强弱之别,所得资财则有多寡不均之实,“按名勒缴”的话,所得甚少的“弱者”一定“刑求而不得”,而所得较多的“强者”必会“抗令而遁逃”。如此,则不但无补于实际收入,甚且“损政体而失士心”。遂不采纳“按名勒缴”的建议,而设立不问“贼身囊金”(降卒或敌尸随身携带的财物)只查缴“贼馆窖金”(公私大小库存财物)的法令。当然,此法只是一纸具文;三日弛禁期内,不论囊金、窖金,十之八九已被将士们搜刮一空,事后再怎么严格执行此条法令,也是所得甚微,聊胜于无。

  找不到大笔“贼赃”,必然遭致讥议;为免讥议,总不能倒贴银钱,做赔本买卖。处此两难之境,曾国藩只有实行“挺经”之法,抱着“此心耿耿可对君父”的赤诚,据实“覼缕”,尽量争取中朝人士的谅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中枢也许和曾国藩心心相印,用人不疑;也许收到实地谍报,两造俱符;也许格于情势,无可奈何;总之,曾摺奏闻七日后,便迅速下达了一道“理解万岁”的批谕:

  “逆掳金银,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前据御史贾铎具奏,故令该大臣查明奏闻。今据奏称:城内并无贼库;自系实在情形”;

曾国荃在富豪榜上的排位

  就官方层面而言,此事已经了结。只是,普通群众觉悟比较低,怎么也不相信“城内并无贼库”,几乎众口一词,说曾家老九因此一役,骤成巨富。我们看几则有代表性的传言。

  “(曾国荃)入天王府,见殿上悬圆灯四,大于五石瓠,黑柱内撑如儿臂,而以红纱饰其外。某提督在旁,诧曰:‘此元时宝物也’;盖以风磨铜鼓铸而成,后遂为忠襄(国荃谥号)所得”;这是说他侵吞了四个元代制造的大顶灯。


  “(曾国荃)于天王府获东珠一挂,大如指顶,圆若弹丸,数之,得百馀颗;诚稀世之宝也。又获一翡翠西瓜,大于栲栳,裂一缝,黑斑如子,红质如瓤,朗润鲜明,殆无其匹。识者曰:‘此圆明园物也’”;东珠,出产于东北混同江、乌拉宁古塔诸河(即今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匀圆莹白,大可半寸,小者亦如菽颗。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宝贵焉” ;如此宝珠,曾国荃一下捡了一百多颗,此外,还抱回一个大于篾筐(栲栳)的翡翠西瓜。唐人用“栲栳量金”形容当日长安贵少的奢华 ,若见到湘乡曾九用栲栳盛着一砣翡翠,不知作何言语?

  除了列举实物,传言还折算了曾国荃南京之行的全部现金收入:

  “闻忠襄于此中获资数千万。除报效若干外,其馀悉辇于家”;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3:35:57

【转帖】曾九暴富传说

为了对数千万两银子 有个感性而现实的认识,我们来做做数学题,将之换算为今日币值。从三至九,皆可称“数”;换算所用的中介物,则以大米为例。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九年间,米价为4480文/石 ,约合1.71两银子/石 ;清代每石,相当于今日的71.6公斤,然则一两银子可购41.87公斤大米,然则“数”千万两银子可购大米,在1,256,100——3,768,300吨之间。今日中等质量大米,约2元/公斤,然则,曾九此行获利,折合人民币在25亿至75亿之间。再参照《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本年度中国富豪榜,我们发现,曾国荃可以轻轻松松跻身前十之列。感性认识,尚不仅此。倘若曾国荃真有数千万家财,那么,他的资产将数倍乃至数十百倍于当时大清帝国的国库储备。嘉庆十九年,户部库存银为一千二百四十万两 ,曾国荃至少三倍之;道光三十年,库存八百馀万两 ,曾国荃至少三十倍之;咸丰三年,库存仅为二十馀万两 ,曾国荃至少一百五十倍之!

  历史上,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案例很多,但是一战暴富而至敌国甚且倍国,实不多见。囿于历史经验,限于当日实情,基于现实排行,我们是不是要怀疑“获资数千万”这个传言的真实性?不待后生晚辈如伯牛者,遍阅清代野史稗记的掌故大师徐珂早就质疑这个传言,他说:

  “湘乡两曾之富,文正逊于忠襄,世所知也。然忠襄资财亦不及百万,不若近今疆吏之筮仕数年可致千万也。(徐)花农(琪)兄之次女杏文适忠襄之嫡长孙慕陶侍郎,尝言:‘忠襄身后,仅有田六千亩,长沙屋二所,湘乡屋一所’” ;

  他的侄女是曾国荃长孙媳,跟娘家唠起夫家光景,大致不谬。例如田数,郭嵩焘在驳斥王闿运《湘军志》时说过:“曾国荃亦无百顷田” ;百顷为一万亩,不过百顷,则其产为几千亩可知。杏文小姐说夫家资产不及百万,按照上面的算法,则不超过八千馀万人民币。较之升斗小民,固为巨富;但是,衡以富豪标准,则遑论前十,欲托身排行榜尾亦不可得矣。然则,“获资数千万”为捕风捉影,别有用心的谣言,可以休矣。语云: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曾国荃自咸丰七年至同治三年,皆任统帅,七年间集资百万,稍富于知府而已,远远“不若近今疆吏之筮仕数年可致千万也”。我辈读史,抚今追昔,伤时怀旧,又何必责备求全,死死揪住曾九这条子虚乌有的辫子不放?

算术可以破谣

  曾国荃虽未因南京之战暴富,但是,以军人身份聚财百万者,终异于可收陋规可得贿赂的地方官员,不考察其所以致富的原因,总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嫌疑,也就怪不得曾九暴富的传言能够流传数十百年而不止不息。看来,为他平反也好,查处贪污也好,不对曾国荃的个人收入进行专项审计,都不能做到理直气壮。

  但是,太平天国覆灭后,清廷“破格施恩”,特准湘军在报销同治三年六月以前所有军费时,不必上交明细账目,只须“将收支款目总数,分年分起,开具简明清单,奏明存案”即可 。此次“施恩”,基于三个原因。一、湘军薪酬制度异于绿营,户部并无对应的报销标准,双方会计规则不能接轨,强此就彼,势将格格不入。二、出征将士,自上而下,大发战争财,报表弄虚作假;户部经办报销人员则因此勒索“部费”,以求雨露均沾。从来就是公开的秘密 。湘军立下不世功勋,中枢在经济问题上睁眼闭眼,难得糊涂一次,不算过分。三、由于中央财政的困绌,湘军大多时候不得不自筹军费,通过厘税等方式接济饷需,故其军费来自中央调拨者少,来自地方税收者多。如果对军费报销进行严格审查,中央、地方、军队三本帐,时间跨度超过十年,要做到毫厘不爽,技术上难度很大。因此,不如报个总账来得便捷。无疑,这次“破格施恩”,中枢与军方各得其所。只是,没有详细报表,我们就查不到曾国荃个人收入的相关数据,前此所谓专项审计,如何进行?

  算不了细账,则只能进行粗估。粗估,有两种办法,一则估算曾国荃个人资财相较军费总额的比例;一则根据湘军营规中的饷章估算曾国荃个人收入的数值。之所以运用比例法,乃是借鉴今日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结构中与业绩挂钩的提成部分占比较高的制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军统帅,在权责利三方面,与一个CEO类似,唯一的区别只是有无生杀大权而已。一个CEO包括提成分红在内的收益,大致占整体业绩的5-20%,那么,不妨将湘军的报销总额视作公司业绩的总和,而将曾国荃的报酬定为一百万(军中个人消费不会太高,可以忽略不计,只须统计其资产即可),得出一个比例,看是否在5-20%的范围以内。曾国藩提供了五份报销表,第一份和第二份,起讫年月为咸丰三年九月至七年二月,其时曾国荃尚未担任统帅,故不予统计。第三、四、五份的起讫年月为咸丰八年六月至同治四年五月 ,总计约26,273,425两。但是,此数尚不能作为考量曾国荃业绩的数值,因为湘军分水陆两部,曾国荃只负责大部分陆军,此一数值须经进一步约简,方可使用。

  据同治七年统计,包括湘、鄂、赣、皖、苏五省在内,水师有二十四营共计一万二千馀人。按照水师饷章,营官月薪200两,哨官月薪12两,水手平均月薪4两;则水师薪酬六年合计为4,485,888两。水师维修增造等公费,照陆军例,三倍于为营官月薪,则每营每年公费开销为7,200两,水师六年合计总额为1,036,800两。然则,六年之间,水师军费总额为5,522,688两。扣除水军费用,其馀皆为陆军费用,计20,750,737两。

  同治元年,陆军人数约计十一万人,由曾国荃统率,围困南京者,约五万人。那么,曾国荃所部占全军比例约为45%,其所占军费亦可由此比例得出,约为9,337,832两。曾国荃资财百万,视作绩效提成的话,则占全部军费的11%左右。恰在前述CEO所得占业绩5-20%的范围内。因此,用比例法分析,曾九的百万家财不算过分。

  接下来,我们再根据湘军营规中的饷章,估算曾国荃个人收入的数值。湘军饷章规定,营官月薪50两,办公费150两;统领自带一营,本营月薪照发以外,统带万人者,每月加银300两。按照曾国荃统带50,000人的规模,他的月薪应为1700两,六年合计薪酬总额为122,400两 。咦?问题出来了:按照薪酬制度,他的六年总收入不过十二万,那么,百万家财从何而来呢?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贪污公款。曾九真的是个贪污犯么?伯牛答曰:曾九不仅不是贪污犯,而且还比较廉洁。

  如前引其孙媳语,曾国荃资财百万,乃是一生的积蓄;带兵六年,正常收入十二万,此后当过接近七年(光绪十年至十六年)的两江总督,其收入亦极可观。谙熟盐、漕、河、洋诸务及东南政坛内幕的金安清 ,尝论清代乾隆中期以后,地方官个人收入组成,以陋规最为优厚,并不必“例外求赇”,能专守陋规不务其他,即可称“操守廉洁”了。而随着时间推移,陋规渐渐化名为办公“经费”,无须私相授受,而可公然见诸奏牍报表。关于地方官年薪的具体数额,他说:

  “以两江总督为最,一年三十万。淮南盐务居其一,各关备贡居其一,养廉公费居其一,皆用印文解送,不以为私” ;

  盐务历来是吾国财务大政,淮盐、川盐、粤盐三者利润尤为丰厚(总督收入亦以两江、四川、两广为前三名),故两江总督个人收入中,由淮南盐运使报效的那部分占了大头。道光末期以至咸、同、光三朝,通商口岸渐增,外贸带动内贸,各海、河关口,税入大著。两江辖境之苏、赣二省,有上海、宁波、绍兴、九江等“著名美缺”,故“各关备贡”也是两江总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较,自雍正时期发放给地方官的“养廉银”,由于一年只有区区数千,反倒在江督收入组成中忝居末位了。曾国荃作了七年两江总督,按照金氏算法,所得当在二百万以上。然则,曾氏的资本积累,竟大部分在两江任上完成,而非取诸刀光剑影之中。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4:01:59

【转帖】曾氏风水村里说风水

刘晓春
(本文发表在《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1998年以来,每次回到老家都有人跟我说,我们老家现在不仅是将军县,也还有“风水第一村”哩!他们似乎知道风水跟我谋生的饭碗有一定的关系,总是叫我有空不妨到风水村看看。对于风水,自己早有接触,从小耳濡目染。我的曾祖父就是一位风水先生,可惜到了祖父辈便没有人再学这门手艺。家里至今还保留着曾祖父当年踏勘风水的罗盘,已经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古董了。在我的记忆里,迷信风水的父亲经常请一位“懂”风水的朋友来到我家,拿着罗盘在房前屋后忙碌着,我总是在旁边看看热闹,从来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2001年 8 月,我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在风水村探访了三天,在别人的引领指点下,走马观花式领略了一番风水村的神秘,对风水也有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
      
杨救贫授业
风水村就是江西省兴国县的三僚村,在县城东南约 64 公里处。现有人口 4600 余人,主要为曾、廖两姓。从唐朝末年风水大师杨救贫定居三僚授徒传业开始,三僚产生了许多风水先生,踏勘风水的足迹上至皇家陵园,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风水学说的形势一派,在江西、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影响,在潮汕一带犹负盛名。宋朝以来,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师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国玉、明朝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建筑风水,三僚人称之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随着潮汕人不断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间,三僚的风水声名远播港台和东南亚一带。当然,最为三僚人感到骄傲的,应属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师勘择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师们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们许许多多的风水实践杰作。
三僚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外看风水,风水堪舆文化的繁盛与杨救贫是分不开的。在广大的客家地区,杨救贫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然而史书多语焉不详,据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但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曾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传播海内外,王公大夫欲见师徒一面,而难可得。又知我祖文辿公终非终老林泉之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邑僚溪,细玩山水,八景奇观而留连忘返,因授我祖文辿以钳记。我祖文辿公遂徙家居焉。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又所谓传得之有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归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阴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韩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 (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风水的解释与操弄
我来到三僚村所在镇政府的时候,正好镇政府放农忙假,整个大院冷冷清清,值班的镇党委钟副书记陪同我前往三僚。来到三僚村曾主任家里,看见他家的装修与摆设颇为气派,趁主任忙着张罗的空隙,我偷偷的问钟书记,才知道曾主任也经常去潮汕一带踏勘风水,还曾经被人邀请到香港看风水,难怪他的穿着打扮也颇有广东富商的作派。稍事休息之后,曾主任便带着我一路参观起来。
在三僚世世代代的地师眼里,三僚的山山水水几乎都被三僚人赋予了风水的合理解释。曾氏祠堂开阔的空地前面,有一条小溪一年四季长流,小溪由两股溪流组成,靠近曾姓这边的水流冬天暖、夏天凉,水质清澈,而靠近廖姓这边的水流则是冬天冷、夏天热,水质浑浊,水流从很远的地方源源而来,两股水似乎互不相犯,三僚人称之为“阴阳河”。在曾、廖两姓交界处有一块空旷的大坪,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那天,两姓的小孩站在各自的边缘互掷石块,总是设法抓住对方一人,非常残忍地逼迫他吞吃狗屎,但是两姓并不会因此酿成大规模的械斗,这种小孩之间的斗殴,其实只是一种民俗心理的表演仪式而已,在他们看来,小孩斗殴得越厉害,两姓则会越发达。在这块空地上,还有一块“和合石”,站在这块石头上,便构想了三僚人想象中的宇宙图式,三僚村的地形犹如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整个村落是一个盆地,盆地中间的条状石山恰如罗盘中的指针,曾屋和廖屋分别居住在指针的两侧,犹如太极图中的两仪。盆地四周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和活龙脑、九尾杉、西竺寺、南箕庵、多士石、章光土、七星池、甘泉井等八个景点,形象地阐释了地师们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原理的理解。在三僚村的西北部,至今还有一株千年古杉,树干如半轮残月,树尾枝叶婆娑,壮年的时候有九个分支,故名“九尾杉”,传说为杨救贫亲手所植,这是杨救贫留给三僚的唯一纪念。今天我们看到的是遭遇了一场大火之后的“九尾杉”,在三僚有一种说法,“九尾树当旺,廖姓出人才”,据说对廖姓人更为有利,所以,人们传说“九尾杉”是曾姓人放火焚烧的。但是,正是这棵“九尾杉”,使得一批一批的海内外杨公信徒,不远万里而来,他们虔诚地朝着“九尾杉”顶礼膜拜,拾起地上飘落的杉叶,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终于实现了心中的遥远梦想。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4:04:16

【转帖】曾姓风水三僚村

走进三僚村,犹如走进了一个风水建筑实践的展览馆。三僚村到处都是古代风水的建筑。这些自唐以来的风水建筑,每一个似乎都蕴藏着高深莫测的玄机,蕴涵了种种神奇的故事。在廖氏宗祠周围,有许多人工开挖的池塘,这便是著名的“七星池”和“百口塘”。据说三僚廖屋是四煞临身,为了避煞消煞,使廖姓后代人丁兴旺,明太祖年间,当时廖姓有名的堪舆术士廖厚公以“文公无蚊祠”、“月洲堂”为中轴,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无蚊祠后龙构筑章罡土,由北而南开挖“七星池”,即“太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砚池(水)”、“牛月池(金)”、“太液池(土)”,使之如人的七窍能通气聚气;同时,先后在村中央开挖了 108 口水塘,如人体的 108 个重要穴位,“七星池”和“百口塘”皆以小溪相连贯通,使之血脉畅通,气韵流动,起到蓄气聚财、藏风得水、人丁兴旺的作用。
在三僚村,风水建筑的实践往往被用来庇护某一家族获得风水宝地、保佑子孙昌盛发达的神秘幌子。三僚的许多祠堂如挂壁天井、蛇形、龟蛇会、半坑祠、狗形祠、美女照镜祠、无蚊祠、万方祠、月洲祠等,以及夫子弹琴、观音望海、凤凰翘尾、上水鲤鱼、蜈蚣形、猛虎回头、侧面卧虎、五虎下山等坟墓建筑,在一个个富含诗意的名字背后,却有一个个家族之间求生存、谋发展、相互倾轧的惨烈故事。在三僚,蛇形祠是一个著名的建筑。与其他祠堂相比,蛇形祠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进入祠堂必须经过一个门楼,再往右经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巷,据说是蛇洞,在祠堂与门楼、小巷之间是一口半月形的水塘,与右厢相比,祠堂的左厢稍微前伸,在祠堂的神台脚下奇怪地摆放着一个香炉,而且天井的设置也令不明奥妙的人困惑不已,站起来看不见远处的天华山,蹲下来反而能看见了,因为天井的水檐前高后低,站起来的时候前厅的屋脊与人的视线之间的角度很小,屋脊挡住了人的视线,而蹲下去的时候,人以仰视往外看,屋脊反而不形成障碍。这些令人费解的建筑设计其实充满了玄机。传说曾姓的某位祖先在蛇形祠所在的地方放牛时梦见一条蜷曲的蛇,他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建起了祠堂。一开始,祠堂仅仅是依地形而建,这样的建筑将会“亏”(在人财方面弱于其他房份,风水设计上对某一子孙的不公平)房份,祠堂祖先的派下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最为孝顺,所建祠堂将“亏”四房,于是将祠堂拆了重建,便有了门楼与小巷,四房丁财两盛。这样一来,老二又将面临灭绝的危险,老二向外公求救,外公告诉他,在神台脚下放一个香炉,便可得救,据说“破四旧”期间,有人将香炉丢弃于门口的水塘,二房人口日渐减少,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又重新将香炉放在了神台的脚下,二房人口大增,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净增人口达 50 余人。稍微前伸的祠堂左厢,破解了长房灭绝的命运。因为天井水檐的前高后低,在风水上无法找到收煞的办法,三房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绝后的宿命了。
很久以前,三僚村其实还有陈、刘、沈三姓,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只剩下沈姓与曾姓抗争,沈姓与曾姓隔河而居,坐落在对面的山岭上,两姓成为冤家对头。因为曾姓有不少人在皇帝身边充当国师,可能有机会与皇帝经常讨论堪舆之术,皇帝知道曾姓祖先的祠堂左缘没有“沙手”(方言,曾主任也不知道普通话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一堵土墙,大概起消煞的作用),皇帝便笑话他。这位曾姓祖先非常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跟皇帝说,沈姓人多,我们曾姓没有本事,不是我不知道,而是修好之后,沈姓的人会想方设法毁掉它。皇帝于是千里派兵,还由身边一个姓王的太监坐镇督修,“沙手”始成。曾姓为了借助皇家势力彻底剿灭沈姓,便使了一个大胆的绝招,在王太监回京的头天晚上,曾姓宴请王太监,饭后王太监暴病身亡,曾姓把王太监的尸体放在沈姓的祠堂门口,告发沈姓犯有谋害罪,皇帝派兵剿杀沈姓。其实,王太监究竟是沈姓还是曾姓谋害的,只有曾姓人自己知道了。王太监死后就葬在“沙手”旁,日夜守护着曾姓的风水,今天还能够看到王太监的坟墓,年久失修,几乎淹没在土层之中,只剩下一块碑石,也无法辨认上面的文字,这段在三僚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概真正成为一坯黄土了。如果不是曾主任的指点,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王太监联系在一起。皇帝还准许曾姓在正月十一大闹花灯,正月十四点神火,曾姓从此人丁大旺。曾姓趁这一机会又在风水上对沈姓予以彻底的打击,因为沈姓居住的地方属蜈蚣形,曾姓便在通往沈姓的道路上建一石拱桥,呈伸长的鹅颈形状,鹅吃蜈蚣,沈姓人烟日渐稀少,最后只剩下一家,今天也被迫改为曾姓祖婆的姓氏——钟姓,否则将无法在三僚生存。钟书记将我带到这户人家察看了一番,这户人家已经从河对面搬迁到靠近曾姓的地盘,距离石拱桥不远,与人换得一块田地,才建起了今天的房屋,他希望能够靠近墟市,生活方便,没想到房子的前后左右都被水田包围,几乎是孤悬在水田中央,他无法从外姓人手上争取到生存的空间,从外面进入他家也只有一条泥泞的田埂。看到这逼仄的生存空间,几乎毫无退路,我的内心只有酸楚。
在三僚村,一旦某一块风水被人相中,而这块风水又位于别姓或者别的家族地域范围,他们就有可能采取舍弃生命的做法,以此获取这块风水。“猛虎回头”和“观音望海”就是属于这一类风水。曾姓的某一房祖先看中了“猛虎回头”这块地方,但是属于另外一房的地盘,只好采取嫖宿该房媳妇的办法,事情败露,被该房族人活活打死,于是告官,提出的条件是葬在“猛虎回头”。曾姓祖婆的坟墓风水为“观音望海”,背靠大山,群山环抱,山势蜂拥而至,前面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这座坟墓也有一个故事。曾姓曾经十八代单传,曾姓祖婆的娘家是钟姓,曾姓人发现钟姓的地盘上有一块风水宝地,可是要获取这块风水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曾姓祖婆为了家族大义,在一次回娘家的时候,舍命吞金,死于娘家。曾姓说既然人不明不白地死在娘家,没有任何要求,只求钟姓一块地方下葬,钟姓答应“平地你莫想,高山任你采”,正中曾姓下怀,获得了这块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据说从此以后,曾姓也开始打破十八代单传的困窘生存局面。

地师的传说
三僚全村皆习风水之术。自从曾文辿、廖瑀师从杨救贫以来,代代家传不绝,皆有人精通堪舆之术,历朝国师辈出,约出国师 24 位,明师 72 位,其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 36 人,著名的明十三陵等建筑,由三僚地师相度、督建。在三僚村,有不少关于三僚地师的神奇传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曾文辿害怕卢光稠报复,也远走江西万载县西山隐居,后人称其隐居的地方为曾公塘。曾文辿著有《八分歌》、《泥水经》等书传世。
自杨救贫将风水堪舆之术带出皇宫,在三僚授徒传业以来,许多地方在修建官府民宅、学宫书院之前,都会延请三僚地师择址定基,其中的代表作当属明皇陵十三陵。公元 1402 年,朱棣在金陵登基,他嫌金陵的水口石头朝外,意欲迁都,于是在永乐元年改燕京为北京,征三僚地师廖均卿等前往相都,规划宫阙。既然定都北京,自然要在京师附近建设皇陵,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三月开始,廖均卿等地师历时半年,踏遍京师周围百里土地,终于在北京昌平县东之黄土山觅得吉壤。八月,廖均卿等人将相度黄土山之地图、地钳记,拟成奏章进呈永乐皇帝。朱棣亲往察看,见该地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甚为高兴。立即降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圈地 80 里,作为皇陵禁区。授廖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督修长陵。在督修长陵期间,朱棣决定在黄土山建陵后,便赐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张,令其立向点穴,打开金井,不料泉涌不止。百官认为是由于掘伤地脉所致,欲治廖均卿欺君之罪。廖均卿说,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乃真龙之聚处,穴法无偏,只要圣主帝星鸾驾到,涌泉即止。朱棣果然鸾驾同到黄土山,但泉水却依然涌滚不止,朱棣龙颜大怒,命廖均卿迅速止住洪水,稍若不止,命在悬丝。廖均卿取出罗经地下一照,喝起山来,喝山将完,洪水即止。廖均卿又奏欲再深三尺方好,并断言再深三尺,下有石盆一个,石鲤一对。朱棣准奏。果然掘得石鲤石盆,朱棣龙颜大悦:均卿非凡间子,诚有仙风道骨。喝山山应,呼水水止。从此对廖均卿敬若上宾。

结 语
短短的三天时间,我只能了解三僚风水的一些断片。虽然三僚村有很多人以堪舆术为谋生的职业,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运动在三僚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性话语已经深刻地作用于三僚人对于自己职业的理解,他们总觉得自己从事的是迷信的职业,再加上这门职业在外人眼里的神秘意味,所以在外人面前,三僚人总是小心翼翼,有很多东西是秘而不宣的。不过,对于我来说,风水可能永远都是门外汉,在三僚的三天里,我与其是“偷学”他们的技艺,毋宁是了解一种生存的智慧,所以我更多地感慨于如此之多的风水文化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濒于破败,这些体现了民间智慧的建筑宝库,如果不加紧抢救,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永远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苦文化记忆。风水,无论其是巫术还是科学,当我们祛除了其表面的种种神秘之后,至少它凝聚了民间对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建筑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
当我离开三僚的时候,我与曾主任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我跟他讲了一个“三理先生”(三理:医理、命理、地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郎中,一个地理,一个算命佬,三人相互瞧不起,郎中以打油诗的形式嘲笑了地理:地理先生本姓龚,青龙山上看真龙,你有这宗好眼力,几个儿孙在朝中?听我讲完这个故事,曾主任毕竟是走过江湖的人,哈哈大笑,连连邀请我来年有空再来

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2-4 04:13:28

【原创】三僚村风光秀丽,水田日有兴趣蚁行乐吗?

详情请登陆
http://chinese.pku.edu.cn/teacher/chenyc/thread.php?tid=278&highlight=&page=3&showgood=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2-9 01:26:51

WOODS宗長:
    你好,轉載曾氏文章甚多,令宗侄應接不暇,你那麼多法宝,是怎收練得來的,真是蔚為大觀,风水,忠孝都是我曾氏傳家之寳,這两件宝物孝經 及 风水学說 遠者孝經有約二千叁佰年 风水勘與学亦有千多年(曾文迪五代人)過外,曾霞事件出于 孝 的表現,风水大師曾文迪先賢老家江西寧都我亦去過,那年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2-9 02:18:37

水田日族侄:
   你好!简久都吾见你上传志诚公和广新公的墓地的照片,难道你忘记了吗?请给个解释
巴人叔叔:
    你好,相片找到了,但是電腦壞了,要等待舅仔有空才修理好,最近聞說去了韓國kOREA開工,不知甚麽時候回來才修好,你就再等等吧。那部是今年初才買的CPU是p4 2.8,但硬碟机壞了,沒辦法裝入軟件掃描及打印機。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04 ]

小曾曾 发表于 2004-12-10 12:24:20

大家好,我是初来报到,请各位多多指教.
我是博罗那边的. 我们村全是姓曾的,有一两千人,
可惜只知道我是昭字辈的..,我爸是广字辈的.其他什么的老祖宗全查不到了...
听老人家说, 很久就不见了族谱..真可惜,也不知道是哪里迁来的...
有哪位兄弟知道惠州博罗这带是那里迁来的吗.我们也是说博罗客家话的...

mela 发表于 2004-12-10 15:44:10

Posted by kengoan at 2003-12-12 04:47
竹南曾氏世次源流

太宗世系七十七派裕振二十五世開台六世曾建元編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修訂

一世黃帝公孫軒轅,二世昌意,三世顓頊,四世鯀,五世禹,六世啟,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十世烈曲 ...

大家好!我是來自臺灣新竹的客家孩子,前些日子在研究家中族譜時,發現有些問題,想請教大家!!:P
聽家中長輩說:我們是從第十九世的照文公開始的,來臺灣後先去投輩叔公(但不知道姓名)。而族譜上雖然也記載到十八世,但卻無法往前追溯了。不知有沒有人有第十八世各房所生孩子的資料。
感激不盡!!

小曾曾 发表于 2004-12-10 18:26:24

你好,新手.
請查看1-57頁的貼子,十八世好像是有的。好像有一個叫曾子網站的。上面有詳細的介紹。
页: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