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涯先祖自达公(68世)迁来鹤山才二百多年历史,后人一直没有回过老家(祖籍地),六十年代,涯当地有肖、何两姓到惠东寻根,(可能是同一个镇的)涯村中的老人就托他们找一找涯的村落,因肖、何两姓在惠东是大姓来的,所以就顺利地找到了他们的村落;听涯阿公说他们也打听到涯的村落,是同他们村隔一座山的,他们是山前,涯是山后,但只有几户姓曾的,涯当时听了,心都凉了。前年涯村中的族叔到惠州办事,顺便去了一趟白花镇(白芒花),打探一下涯老家的村落,但没有结果,所以涯今年没有去惠东寻根的主要原因之一。:D 沙仔埔是一條綫索呀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32 ] 水田日族侄:
你好!不知道你看的那份广渊公族谱是不是广渊公总谱来的呢?听五华的曾姓老乡讲九十年中期重修广渊公总谱。如果能够找到这份族谱,可以了解迁去白芒花的广渊公后人了,甚至可能还有涯祖家的村落,但那位五华曾姓老乡就没有上过论坛了,所以涯就没有办法得到他的帮助。 Posted by 巴人 at 2004-11-4 12:13 AM
水田日族侄:
你好!不知道你看的那份广渊公族谱是不是广渊公总谱来的呢?听五华的曾姓老乡讲九十年中期重修广渊公总谱。如果能够找到这份族谱,可以了解迁去白芒花的广渊公后人了,甚至可能还有涯祖家的村 ...
巴人叔叔:
你好,這本不是九十年中期重修广渊公总谱,是民國八年手抄本于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我有可能相信中山圖書館根本沒有所謂曾氏總譜之名稱,只是每個地區較齐全而矣!
白花有沙仔埔嗎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33 ] Posted by 水田日 at 2004-11-4 10:51
巴人叔叔:
你好,這本不是九十年中期重修广渊公总谱,是民國八年手抄本于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我有可能相信中山圖書館根本沒有所謂曾氏總譜之名稱,只是每個地區較齐全而矣!
白花 ...
不知道白花镇有没有沙仔铺的哦!涯要问一问白花镇的老乡,看他识不识这条村,不过估计应该都改了名字了。:D Posted by 水田日 at 2004-11-2 23:45
63.曾宏龍 字一龍配賴氏生六子。 華 彩 俊 習楝 賓。 華公派徙博羅城 彩公住長樂ヌ
派徙歸善白芒花沙仔埔又派徙江西又派徙四川廬州牛灘 習公派徙歸善中火黄
痲坡。
我找到了四川廬州牛灘 的曾姓后人!!!!!!!!!!!!!是个姐姐,我和她交流过,那边的曾姓不多了,但很聚中,听说也没什么祠堂,她每年都要回去扫墓.
[ Last edited by 德隆 on 2004-11-5 at 15:08 ] 十七、龙见楼
平和县黄田村有座规模宏大的圆土楼,匾额上题书“龙见楼”。这座圆楼占地面积达十余亩,由于这座楼的建筑雄伟,楼内人丁又兴旺,曾姓人聚族而居其中,附近的乡亲都称之为“大楼”。
相传清初时,黄田曾氏九房只有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只因人单势孤,家境清寒,曾寡妇虽然精明能干,几年来勤劳节俭地操持家务,总想中兴家室,但还是力不从心,只能守着十几亩薄田度日子。
曾姓中有一大户,户主曾在寿宁县当过一任知县,挂冠归隐后,地方上人就尊称他为“寿宁公”。却说这位寿宁公财多势大,满想找块风水宝地建座大圆楼,以传诸后世,立下万载基业,他重金聘请一位名闻遐迩的地理仙,替他相一处阳宅地。这位地理仙走遍县城四郊的山山水水,最后相中了曾寡妇这块祖上传下来的田地,寿宁公立刻派人向曾寡妇游说买地,别看曾寡妇是个妇道人家,人穷志不短,她说什么也不肯卖掉祖宗遗产,并且断然 说:“等我发财有钱了,定要在这块地上建座大圆楼。”寿宁公自然不肯罢休,就亲自出马,跟曾寡妇攀个族亲,商量合建圆楼,议定曾寡妇出地寿宁公出资。建好以后各分一半,曾姓人聚族而居。曾寡妇很有见地,便欣然同意了。于是,由地理仙择吉日良辰破土动工。寿宁公财大气粗,刻意建造一座特大的贺楼,楼基打得又厚又宽,可以摆上一张八仙桌,四张太师椅,四人围桌饮酒还绰绰有余地可回旋哩。若用一根面线,围绕这圆楼一周,再用这根面线煮成面食,几个后生也吃不完,你说这楼有多大!
建楼期间,双方讲妥轮流供养地理仙的食用,九房的曾寡妇家境虽清寒,但对待地理仙丝毫不敢怠慢,她克已待人,十分殷勤,一片真心诚意,使地理仙十分感动。而寿宁公毕竟是做官的老爷,使唤人惯了,不会以礼待人,因此,在地理仙心中就有一杆秤,早已分出彼此来了。圆楼建成后,双方送红包给地理仙,寿宁公抱着过桥丢拐的态度,反正圆楼建成了,你这地理仙也无作用了,当初许诺的不全兑现,红包银两给不足。而曾寡妇对地理仙则感恩戴德,道谢不已,她送的红包,给了十足的银两,还外加一颗她娘家陪嫁的金戒指,并且诚恳地对地理仙说:“我们孤儿寡妇,家境清寒,红包菲薄,拿不出手,请先生海量包涵,万勿见怪,将来我孩子长大有出息了,家道中兴时,定在不会忘记先生,那时再重重谢先生。”
地理先生深知,他之所以替东家选择这块风水宝地建阳宅,是因为这块宝地的后山正是下坑岩的清水庙,盖这座圆楼,犹如一只香炉,以后楼内财禄均有,人丁兴旺。而寿宁公也知圆楼内龙气所在,坚持要选定正对楼门的那一间。曾寡妇没法跟他争,地理仙就暗中救她,在圆楼一处穴位上挖一口大井,井栏上只放三个井眼,这样一来,就把龙脉中的宝气泄给对方了。
果然,以后几十年 ,曾寡妇的九房人丁兴旺,财富不断增殖;而寿宁公派下则很不平安,科举不中,人口非病即死,家道中落,只得将圆楼内房屋一间一间地卖给九房的人,不上两代,整座龙见楼全归九房子孙所有了,曾姓九房终于成为黄田的望族了。
(曾文田 王文琳)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zzslib.org.cn/htm/zgdg/qw98.htm Posted by 德隆 at 2004-11-5 15:04
我找到了四川廬州牛灘 的曾姓后人!!!!!!!!!!!!!是个姐姐,我和她交流过,那边的曾姓不多了,但很聚中,听说也没什么祠堂,她每年都要回去扫墓.
不知道他们还讲不讲客家话呢?:D
【转帖】曾氏修宋族譜年間為曾作序
巴人叔叔尋根有下落了,去四川吧[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33 ]
【转帖】儒学渊源 曾氏流芳
儒学渊源 曾氏流芳重庆日报—1996年4月26日 星期五 第四版
重庆日报记者 邓步来
前不久,一中年男子带着一幅书法作品慕名到西南农业大学,请该校老师俞纯方装裱。这副作品上有“曾氏流芳”四个极具神韵的大字,被行家誉为珍品。这是在台湾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专为这名中年男子书写的。这位中年男子就是孔子高足曾子的77代孙曾祥忠,现为邮电部重庆通信设备厂职工。 · 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省嘉祥县)人。
曾子小孔子46岁,与其父曾点均为孔子学生,均列七十二贤人之中。他是承袭孔子思想的一代名儒,与孔子、颜子、孟子一起被尊为儒门“四圣”,号称“宗圣”。与《论语》、《中庸》、《孟子》合称《四书》的《大学》相传为曾子所著。 曾子注重修身,事亲至孝,对后世影响很深。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成为儒家极重要的教条和修身准则。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了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一语。山东省嘉祥县现有曾子庙和曾子墓,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趣的是,现在许多曾家和孔家一样,其字辈排名均是相同的,且是由清朝康熙皇帝所赐予的,是全国统—的字辈排名。康熙帝所赐的是3句15个字:宏闻贞尚筹支娄需薯誓5亡照琵辜:苫裴轰;器产钦绍念显扬。曾祥忠的父亲曾繁林,现在璧山;其儿子曾令剑,现为重庆建设厂职工。曾当过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的孔德懋就是孔子的77代嫡孙女。前国民党政要孔祥熙也是依此字辈排名的。1984年,曾祥忠到山东曲阜参加孔子诞辰 2535周年时,曾与孔德懋亲切会面。
曾祥忠一家怎么来到重庆的呢?据考证,曾子家族世代繁衍,随着时间流逝,许多支脉分布到了全国各地。清初,曾子65代孙曾贞鸿做了云南曲靖太守,后来又调重庆府任职,举家迁往了璧山县。解放前,璧山县建有曾子庙,现已不存。 1981年,曾祥忠将一部《武城曾氏族谱》捐献给了重庆市博物馆。这部族谱共11本,是清朝嘉庆11年国史馆重修的。它详细记载了从曾子开始至其77代孙,历时2000多年的族系活动包括这个家族繁衍和变迁及其中一支族经湖北、云南迁居四川永川地区的情况。族谱的每一页均加盖了清代皇帝钦赐的“省身念祖”朱砂大印,还记载了历代皇帝的御论、御赞、赐匾、诰封等。这种谱,即使在孔门后裔中也是极少见的。市博物馆的同志当时就认定,该族谱记载了一个家族2000多年发展的完整历史,在我国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珍贵文物。 曾祥忠当时随《曾氏族谱》捐献的还有,清朝嘉庆年间,四川重庆府璧山县颁发的《宗圣裔优免照》。该优免照规定曾子嫡裔可享有免役免捐等特权; 谈起先祖曾子,曾祥忠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喜欢读书,就把自家卧室兼书房叫着“追远斋”,取自曾子所著《大学》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语,意欲追寻光大古代优秀文化。1993年,曾祥忠将此意告知在台湾的陈立夫先生,请他书一幅“追远斋”。陈立天先生接信后,很快就满足了曾祥忠的愿望。陈立夫先生还为曾祥忠书写了一幅“圣学渊源”。记者有幸亲睹曾祥忠珍藏的陈立夫先生书赠的几幅作品,的确是大家手笔。
曾祥忠说,中央一再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己虽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工,但愿为此尽绵薄之力。曾祥忠还谈起了一件事。去年,他请本市画家张宏峰画了一幅《大禹治水图》,11月寄往台湾陈立夫先生处。陈老先生今年2月初给曾祥忠来信,告知己在画上题了“为民造福,功垂万世”8个字,于去年12月12日寄回。可是此画至今下落不明,曾祥忠甚感遗憾。他说,由海峡两岸人士共同完成的这件作品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有积极意义,希望有关部门帮忙查找此画。
【转帖】曾姓家谱目录
曾姓家谱目录--------------------------------------------------------------------------------
曾
11047【全国】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11048【全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
三地曾氏。
11049【全国】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11050【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卷
木刻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3、4)
11051【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 江苏苏州
市图 日本美国
注:首修於明曾玉梁。
11052【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
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11053【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於清咸丰十年。後人增辑记事至宣
统闲。
11054【浙江腊谿】石坑曾氏宗谱三十八卷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11055【浙江常山】续修曾文定公族谱十二卷
(清)魏定国续修
清乾隆四年(17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箬谿村
11056【浙之常山】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符璋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箬谿村
11057【浙江常山】定阳曾氏宗谱三卷
清同治十三年(1874)油印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黄坞岭路底蓬
11058【浙江常山】定阳桂岩曾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曾宗鲁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村老坞(不全)
11059【浙江常山】定阳归严曾氏宗谱□□卷
民国十二年(1923)木刻本(序)
浙江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石冈(存卷首、
7);(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水牛坞村(存四
卷)
11060【浙江常山】武城曾氏族谱十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占汗村
11061【浙江常山】曾氏宗谱□□卷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新村白谷圩(存卷3)
11062【浙江常山】曾氏宗谱四卷
(民国)曾职员曾绍曾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序)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游林村上东坑
注:始修於清宣统二年徐燮。
11063【浙江常山】前川曾氏宗谱□□卷
(民国)王朝佐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前庄坂(存卷1、2)
11064【浙江常山】续修曾氏宗谱常山龙尧夌圹世系
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麦坞村长家圩
11065【浙江常山】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郑凤池曾繁仁续修
民国间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外方山村、箬谿村
注:始修於清道光十七年曾纯瑚。
11066【浙江松阳】午岭曾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四都乡午岭村
11067【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守约堂木刻本三十
九册
河北大学
11068【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徵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11069【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活字本四册
北图
11070【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长乐曾氏石印本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11071【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
清道光元年(1821)钞本一册
台湾
11072【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一册
台湾
11073【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一册
台湾
11074【福建晉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钞本一册
台湾
11075【福建晉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钞本一册
台湾
11076【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
清光绪三十年(1904)钞本一册
台湾
11077【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钞本一册
台湾
11078【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7)稿本一册
福建图
11079【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钞本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11080【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
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钞本一册
台湾
11081【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後编
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11082【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
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11083【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残)
11084【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
11085【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11086【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11087【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
上海图 天一阁
11088【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存五卷)
11089【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
清喜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11090【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墫 曾衍詠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
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11091【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
江西档
注: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转帖】曾氏家谱2
11092【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1093【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序刊本六册
日本
11094【山东嘉祥】曾氏宗圣志二十卷
(清)曾国荃修王定安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南京刻本六册
中央民院日本
注:初修於明万历间,此为三修。
11095【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曾宪袥主修
清宣统二年(1910)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11096【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11097【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
11098【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11099【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
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四册
美国
11100【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11101【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11102【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11103【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追远堂活字本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11104【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存卷1、2、3)
11105【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
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一册
湖南图
11106【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湖南图(存八卷〕
11107【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著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
等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11108【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11109【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1110【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
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11111【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宗圣堂木刻本二册
河北大学
11112【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养志堂活字本七册
吉林大学
11113【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11114【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11115【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
11116【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111i7【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绪三年(1877)钞本
广东中山图
11118【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钞本一册
台湾
11119【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序刻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11120【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11121【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油印本一册
日本美国
11122【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修
民国三年(1914)重镌本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11123【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
民国三年(1914)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
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11124【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
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11125【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於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11126【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11127【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1128【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写本一册
美国
11129【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一册
美国
11130 曾氏宗谱□□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存三卷)
11131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序木活字本
美国
11132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钞本一册
台湾
11133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十一册
台湾
11134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
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11135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1136 武城曾氏谱原残□□卷
(清)曾文王撰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
美国(存卷1)
11137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11138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一册
南京大学
11139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活字本一册
吉林大学
【转帖】曾 氏 彰 户 四 修 家 譜
曾氏彰户四修家譜
中華民國九年庚申第四次續修
忠恕堂刊
舊贈序
族有譜欲人知所出也知所出則知尊其祖尊其祖則知敬其身而修德立行自
【转帖】迁徙分布
二、 迁徙分布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转帖】字辈又称派名,是“昭穆....
曾少波 于 2003-12-17 13:32 写道:字辈又称派名,是“昭穆、别尊卑、分亲疏”(曾麟昌 语)的。
我们的字辈,据《宗圣志》记载,有所谓旧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五字;和新名派“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
哈哈,我也了解一点点,我"庆"字,兄台呢?
对了,昭穆好象还与姓氏内部各个不同派系有关,据说我们曾氏以曾子为鼻祖.但是后来由于省份不同,分为好几个派系,主派是武城衍派,因为曾氏发源于山东武城.其他支派是由于出了某某名人,才自立一个派,其实是同一祖先.比如闽南曾氏,号龙山衍派,公认祖先曾延世自唐朝末年自河南随王潮入闽.因为泉州曾氏在宋朝出了四个宰相(位居三公的,不全是平章事,也有枢密院使),十八个进士,所以自立门派.清朝皇帝赐了四十个字-一首诗,作为昭穆.用昭穆时基本是这个,也可以用主派的,也就是大哥写的那二十五字.但是死了之后写名讳基本改回主派昭穆.比如我叫"曾华帆",龙山派华字辈,但死后就是"曾庆帆".
其他姓氏我不清楚,也相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