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曾氏等多个姓氏的族谱也在修编中
盛世兴修谱□ 梁晓华
盛世兴修谱。修编严谨、史料翔实、印刷精美的我市勒流黄连北头梁氏族谱的问世,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种说法。
中国人的姓氏沿革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进化的痕迹与传递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今华夏姓氏的总数不下3000余个。姓氏的渊源及变革如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卷。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华夏各姓子孙对先祖的显赫业绩及对祖国文化的奉献深爱不已,他们渴求寻觅各姓氏的起源之根,家谱族谱的修编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渴求,让他们及自己的子子孙孙寻根认祖有谱可查。
据悉,2001年上海图书馆主持几十家收藏研究机构联手编纂《中国家谱总目》,预计三年后,全世界华人寻根认祖将会有谱可查。 近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安定富足,修族谱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陈氏、曾氏等多个姓氏的族谱也在修编中,这实为盛世太平的一个可喜现象。其实,兴修族谱不仅仅是老百姓出自了解渊源寻根探秘的兴趣,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百姓在编纂及阅读族谱时,既可怀念先辈的业绩,又可激发不忘根本、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各自的姓氏不同的领域中创造出更杰出的业绩,为姓氏争光为历史增辉,这也是老百姓爱国爱家的具体表现 致各喜歡尋根的曾氏宗親:
由在廣州讀大學的 沙煊宗長 所提供的南海圖書館之曾氏族譜就是曾國藩年代所纂編的龙印 省身念祖 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譜,為防假冒,每頁蓋紅色印章,聞說此印得皇帝所賜,族譜在湖南(南宗房)印刷,在山东嘉祥南武城(東宗房)查核及蓋铃印及省身念祖印。亦可能與廣州中山圖書館的完全相同(總譜?)。要清楚揭露神秘的清朝武城曾氏族譜就快快上网吧!
http://lib.nanhai.gd.cn/local/2-wucengzengshi.htm
宗親会現存有三套曾国藩年代族譜,就是與南海圖書舘的完全相同,一套分支是山西省?的,一套是潮州(海陽縣)潮陽的,一套是南海的。
備注:巴人宗長原來廣新公的有房去了白亡花呢!你那房現查訪進行中,放心好了!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41 ]
相片上网法:
相片上网法:http://kejiawc.vicp.net/wc/up/upload/login.asp
JPG前加上http://kejiawc.vicp.net/wc/up/upload/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1-23 at 06:24 ] Posted by 巴人 at 2004-10-24 16:08
源村曾氏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北部,是一个客家村落,人口2560(1997),99%为曾姓。一条小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村子分成了东西两片,东片为河岗,西片为源村。源村曾氏共分为村北、大屋和北田等三房,其中村北 ...
这个村应该就是我祖辈生活过的地方,等到我们从这个地方搬到宁都石上后已经是第四代了,不过我们跟那边的曾家还有联系,到春节过后还会去探望.年少的时候去过几次,那个时候交通不是很发达,经常要倒几趟中巴才能到达,有很多的祠堂老屋,遗憾的是那个时候都是去串亲戚,跟本就不知道这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我现在只知道我们几代人的家谱都保存在这个村里面.
[ Last edited by 德隆 on 2004-10-27 at 14:10 ]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29 at 11:03 ]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接忠告 尊敬私穩 相片取消[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29 at 11:05 ] 水田日族侄:
你好!涯没有听过你的客家话,不知道涯用客家话能否和你交流?听一听涯的客家话,涯的客家话录音网址:http://kaga.meibu.com/wc/up/upload/upfile/soft/2004462037440zeng.wav
月光光的歌词: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蓄个鲤蟆八尺长,鲤蟆背上承灯盏,鲤蟆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掌牛赖子读文章,读得文章马又走,一走走到伯公坳。 伯公坳上讨姑娘,讨个姑娘矮笃笃,煮个饭子香勃勃,讨个姑娘高天天,煮个饭子臭火烟.(流行于平远北部山区)
[ Last edited by 巴人 on 2004-10-27 at 22:25 ]
面 壁 思 過
面 壁 思 過[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29 at 23:35 ]
世客会组委会接受曾晓梅剪纸作品捐赠
世客会组委会接受剪纸作品捐赠王昭悠等前往现场观看
本报讯 记者杨怿华报道:10月26日,第十九届世客会组委会接受了来自宁都县工艺美术师曾晓梅的捐赠——一幅由自己构思创作的剪纸作品《客家风情图》。市领导王昭悠、邓扬辉、潘其乐到捐赠现场观看了作品。
曾晓梅是宁都县旅游局的一名干部,热爱剪纸艺术。在获悉我市将举办第十九届世客会的消息后,她就用一年多时间,构思和制作了这幅剪纸作品。整幅作品采用撒金红宣纸为原材料,全长10米,共有32幅剪纸图案,分为客家生产生活习俗、当代文化卫生缩影和客家服饰图案三大主题。作品同时配以民间的窗花、门帘以及象征天地合一的八卦图作为装饰,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和赣南丰富的客家文化。
据了解,整幅作品在世客会召开之前装裱完成,届时将放入赣县客家文化城展览 http://www.ndkjw.com/images/DSC02474_0.jpg
我是客家女
得意时淡然
失意时坦然
曾晓梅,女,汉族。六十年代年出生在客家早期摇篮__江西宁都。八十年代从赣州师范毕后,曾在小学、中学、电影院、旅游局等单位从事美术教学、广告宣传及其它管理工作。虽然岗位在变,但我对艺术追求的热情始终不减,孜孜不倦。
在多年对艺术追求的历程中,西方的油画令我震撼,中国国画叫我陶醉,而古老简朴的剪纸艺术更让我一见倾心,难以割舍。为让简练、粗犷、纯朴中见秀美的剪纸形式与现代室内装饰相合,我用毛线制作成艺术壁挂,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首肯,并作为当地的旅游产品在横向交流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举措,使剪纸艺术更具生命力,同时也使我的剪纸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多年的执着追求和前辈的细心指教下,我的剪纸作品分别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
其中《客家女》、《织麻》两幅作品,入选在《中华当代书画作品博览》一书。
《又一春》荣获中国剪纸大赛优秀奖;
《剑魂》获东方剪纸艺术大赛优秀奖;
《八仙图》获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鼓励奖;
《乡韵》在庆贺祝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展览中获金奖;
2000年在全国中青年剪纸优秀人才评选中荣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同年在新中国50年剪纸学术研讨中《剪纸艺术与毛线装饰壁挂》一文铜奖……。
近几年,随着客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从不同角度收集了一些客家风情的生活素材,采用剪纸的表现手法制作了一套反映客家女勤劳致富生活情景的剪纸作品,在每次的展览活动中得到好评。同时,为让民间剪纸艺术世代相传,我开办了“小书画家”学习班。小朋友的作品经常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有的还在《中国少年儿童剪纸选》中刊登。这些成绩的取得,只能说明专家、学者对我的鼓励,同时也是鞭策我到剪纸艺术海洋中去探求更高、更深的艺术真谛。
面对同仁的勉励,身居山区的我,倍感信息闭塞,难得与同行切磋,更难得到专家、学者的指点,仅凭自己摸索实难成大气。因而我愿凭借互联网广交热爱艺术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名人。希望在与您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指点,开阔我的艺术视野,和提高艺术品味……。
“客家女” 愿:剪纸这朵艺术小花能成为全球客家人商务、友谊的桥梁。 水田日族侄:
你好!请看以下新闻:
企业型的域名空间价格便宜的网站!(2004-10-28 10:18)
--------------------------------------------------------------------------------
伊新网络 十至十一月域名空间价格风暴-特惠超值套餐:
套餐(一):国内域名.cn/.com.cn/.org.cn/.net.cn 申请120元/年
套餐(二):175M 空间(独立空间100M、支持ASP、ASPX)+ 顶级国际域名+ 25M企业级邮局(5用户) = 400 元/年
套餐(三):80M 空间(独立空间50M、支持ASP、ASPX)+ 顶级国际域名 + 5M企业级邮局(1用户) = 200 元/年
套餐(三):175M 空间(独立空间100M、不支持ASP、ASPX)+ 顶级国际域名 + 25M企业级邮局(5用户) = 250 元/年
空间另加50元开通国内域名!!!!!!
虚拟主机空间快速稳定;域名、空间自主后台管理;企业邮局自主开设、管理!赶快行动吧!伊新网络时时刻刻为你真诚优质服务!!!
兴宁论坛BBS.XNOK.COM
欢迎兴宁人共同参与!
你可以发短消息和他(东圣仔会员)联系,摘自以下网址: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89&page=1&sid=0qVm4lmA#NO.173659
【转帖】东湖坪除了藏宝图还有惊艳
东湖坪,位于始兴县以西3公里处,323国道旁,由下窑背和上窑背两村组成,其先人曾氏乃来自嘉兴州的客家人,于顺治年间迁到此地定居。影像笔记气势恢宏 惊艳绝伦
清朝的客家人建筑如此气势恢宏,令我们今天看到仍忍不住赞叹,围屋的建造者实在是不简单。然而当年的富翁在布局上和细节上花这么大的心思,想令子子孙孙一直富裕下去,他的后辈还是破落下来,让人又不得不感叹,世事变迁,实在是变幻莫测。
小村纪事?被美丽围困的村庄习惯中称的“东湖坪民俗文化村”事实上并非一个村,从地理上看,东湖坪包括上窑背和下窑背两个村,村民都是曾氏祖宗的后人;而整个东湖坪也远比目前游人所踏足的范围要大,323国道切分了这块区域,位于北面的上下窑背村各自围起,两村的西、北、东面青山环抱;而在国道以南,黑江河边密集的民居里,还遗落了数间曾氏先人的祖屋,与河对岸的庚山和乾山遥遥相望。因而宏观的东湖坪乃环状山中镶嵌的一块灵秀之地。
村外 宗祠内家训掷地有声
东湖坪小学紧挨着323国道,稍过一步,是近期翻新过的曾氏宗祠,外观平平无奇,正楷的“曾氏宗祠”亦是中规中矩。大红油漆的木照壁后面,是样式古朴的四合院落,红黑二色的梁柱异常醒目,照看着曾氏的红白大事。正中天井绿树成荫,树下的阴凉养了一地青苔。里厅正中的祭台亦被漆成大红,顶上孔夫子“祭如在”之训掷地有声,台上供奉着东湖坪的五位曾氏先人。
下窑背村坐西向东,祠堂以北,两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田往东西方向延伸,直至触及山脚,白晃晃的水泥路横跨水田,笔直指向与之垂直的蜜糖色围墙。这条水泥路上,有并列三座新建起的水泥牌坊,据说是不久前拍电视剧用的布景,拍摄完成,剧组离开,把拆不走的布景送给当地。然而灰色的水泥牌坊显然与气韵浑厚的围楼毫不相干,反而破坏环境原有的和谐,令人颇感惋惜。
下窑背 围楼之防,固若金汤
正午的太阳如火炉一样把人烤得头脑发涨,明亮的蓝天下,方头方脑的客家围楼老实得有点单调。走过水泥路,田基之上,便全是铺得整整齐齐的鹅卵石路,厚实的墙体里层为青砖,外面的黏土层里嵌满拳头大小的鹅卵石,给人坚不可摧之感。五层高的围楼位于下窑背村的最西端,紧贴黏土墙建起,围楼之下,朝西南方向开了一个长拱形的小门洞,门上对联曰:“户纳瑶池全宝气,门迎衡□半薰风”,横批是“西南其户”。
围楼的大门与之斜斜相对,正中乃两广总督张之洞题的匾:永成保障。一旁书“大清光绪廿一年冬,镜川兄弟叔侄造”。这又高又大的围楼,是兵荒马乱之时曾氏族人的避难场所,故修建得异常坚固,单是围墙,已足足有1.45米厚,据说整整一窑青砖尚不足以砌一圈围墙。门有四道,第一道是铜门,第二道是横条铁门,第三道是麻石闸,第四道才是木板门。抗战期间,这里一度是国民党的驻军司令部。此楼周围视野广阔,易守难攻,厚实的墙连子弹都不能穿过,而在五楼的制高点处又有外窄内宽的射击口,曾氏族人在此避过无数次灾难,连日军都对之束手无策。屹立至今,围楼之坚固依然不减当年。
入内,清凉之感扑面而来,暑气顿消,正中露天,采天然光,天井处有一水井,水清透亮,入口凉入肺腑,甘之如醴。
上窑背 迷途于九栋十八厅
从东西向的小巷子出来,是南北向的小巷子,鹅卵石铺路,房门前设有水渠。老婆婆们手里拿着蒲扇,挨着坐在屋檐下乘凉。在与巷子平行、大门朝东的一排老房子里,其中曾被用做生产队办公处的房子里,墙壁上还清晰留有“大跃进”时期不可思议的产量报告和持枪批斗的宣传画。
出门往北,红砖房夹道而建,屋后有菜园,田地上有路折向东,这里有一体积庞大的围楼,便是上窑背的“九栋十八厅”。穿过长约五米黑乎乎的门洞,眼前是一条笔直的巷子,这是围楼西边的园巷,巷子两边是房间。沿着巷子走,左转弯,还是巷子,两边也还是房间,在两排东西向的房子里,可找到朝南与朝北通向幽暗大堂的门,北面的堂三进,南面的堂在三进后,横过长檐街,再有三进的堂,每个堂都朝南北向,东西两侧各开有门,门后是有水渠的小巷子,巷子两边是房。围楼里全是两边房间夹巷道的布局面貌,初入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怎么每一次转弯,景致竟都一模一样?
一个囊括三进的大堂里,前后两进墙壁往里靠,中部两边各竖两根柱子,构成一个门框样的“隔”,是为两厅。朝南的墙顶端开了天窗,窗下精美的砖雕刻着忠孝信义的故事和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中间一进一半为天井,井上天窗四面漏光,亦作两厅算。故三堂九进,共计十八厅。
东湖坪和笼罩着历史迷雾的银库
隐秘地图 藏宝传说
在银库隔壁,住着一位守了一辈子寡的老婆婆,家里在她出世前已把她许配给一户书香人家,两岁那年,她十六岁的丈夫战死沙场。那是在日军攻打始兴前夕,村里36名男丁利用夜色,把银库的金银全转移到附近的山里,并刻藏宝图于墙壁上,声明谁能按图索骥找到宝物,宝物即归揭开谜底的人所有。可是这么多年来,没有人能破解地图。而36名男丁,在后来的战斗中通通壮烈牺牲,从此再无人知晓宝物的秘密。老婆婆的丈夫,就在这36人里面。
光阴遗踪一个有宝藏秘密的村庄
往东走,小巷把我们引到曾氏银库外的藏宝秘图前,裸露在外的地图几乎占据整面墙壁,在经年风雨的侵蚀下,墙体剥落,本已复杂的纹路更加模糊难辨。
这银库的墙,由红砂岩石一块块垒起来,比一般民居的墙体厚两倍。据说顶部细密的屋梁纵横交错,连手指也伸不进去,想要掀开瓦顶进行盗窃的伎俩根本无法施展,而且内里机关遍布,一不小心触到,还有被乱箭射死的生命危险。
传说,曾国筌烧了太平天国的银库,把财物据为已有,怕被朝廷发现,早早告老还乡,分金银为九份,四处找地方藏匿。他相中了东湖坪,因为此处靠近老家湖南,是交通要塞,便于运送金银;又有山脉阻隔,所谓“山高皇帝远”,信息传递缓慢;还住着一位富甲一方的粤北首富,而且姓“曾”,财物存放于此,必不容易引人怀疑,而且安全可靠。于是,曾国筌把其1/9的金银存到了曾氏银库。
瓜田夜话伤感的、被遗弃的家园
东湖坪的围屋,只剩下老人和孩童在留守了,年轻人基本上都舍弃了这些角落里长着青苔的石头房子,而是在围屋以外,住进没有个性,然而却更适合现代生存的红砖房子;或者到外面的世界谋生。“九栋十八厅”的厅堂里空空落落,没有家具,什么也没有,只在狭小的天窗里漏下隐隐约约的光线,如同散场后的舞台,悠远的回音在空旷里缠绕。
老人对老房子会有依恋,因为那里有他们大半辈子的回忆,幽暗的老屋,是远离俗世烦扰的一壶清茶,在里面细细反刍记忆,曾经悲欢离合,金戈铁马,无声的影像在黑暗之中静静流淌。
曾氏的历史千丝万缕,其蓬勃繁衍的后代令上下窑背、月门大厅、河下大厅等主人的关系错综复杂,我到那里两次,仍然感觉只问得个皮毛,老人们浓重的口音每每让我头痛,藏宝秘图仍然神秘,五层围楼的故事亦依然坚不可摧,或许事实上不会有人对这些故事感兴趣,为什么偏要挖掘来龙去脉?如果记得这些故事的老人们“去了”,围屋依然会以原貌屹立,只是它将比现在更加寂寥和无奈,没有了历史,没有了主人,老村子的建筑便只是蝉褪下的空壳,失去生命的动听
【转帖】东湖坪的曾氏
寻根究底看一支曾氏开枝散叶,讲一段富贵延绵千年曾氏族谱
东湖坪的曾氏祖先居于山东沂水。晚唐五代,中原局势混乱,社会动乱不断,曾氏南下迁至江西南丰。南宋末年元军南下,随客家人的迁徙大潮,曾氏再度渗透到嘉应州(包括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一带。清朝顺治年间,曾氏一支举族迁至始兴东湖坪一带,从此定居于此。
这一支的曾氏三兄弟,乃长子仲泰公,二子仲清公,三子仲仕公。迁徙时仲泰公已逝,因而最初到东湖坪谋生的,是仲泰公的两个儿子法海公、法雄公及其两位叔叔。东湖坪本名“兴东里”,当地居民以曹、黄两姓为主,日后的曾氏在此发迹,反而成了东湖坪的主人。
当时此处砖窑遍布,因为强大起来的曾氏要在此建房,才熄灭了窑火,而“上窑背”与“下窑背”之名即源自于此。
最初,法雄公在现在的下窑背住下,仲清公在上窑背,仲仁公的祖屋在如今323国道的东边,而法海公,则在黑江河边建起坐北朝南的河下大厅。
此后法海公育有两名儿子,一个继续在河下大厅居住,另一个则在河下大厅以西建起外面坐西向东、里面坐北朝南的月门大厅。在月门大厅住的这位曾氏,膝下三个儿子,其中二子国柱公,乃是“九栋十八厅”的始建者。
钱王国柱公
国柱公从做卖竹排木排的生意起家,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粤北首富。在其鼎盛时期,有人统计他的生意包括卖竹排木排,从杉木坑的青山采木材贩卖,在韶关开元丰当铺,在始兴拥有100多处房产,有田万亩,收谷万余担。
国柱公与元配罗氏,育有6子、18孙、42曾孙、108名玄孙,直到现在共有后代600多人。其6子为:长子雄岳公,二子雄飞公,三子雄图公,五子雄冠公,六子雄伟公,七子雄超公,四子夭折,后改女名“智菊”入族谱,故总体算还是6个儿子。
约200年前,国柱公在上窑背建村,修建工程浩大的“九栋十八厅”,传给其儿孙们居住。工程建造要求极严,从国柱公时期,即请下铁、石、木、泥水、漆、锡、篾、裁缝八位师傅,各司各职,务求尽善尽美。为了保证质量,每名工人每天磨的青砖数目不能超过三块,发现多磨要作解雇处理。而外墙,全以糯米、灰浆、鹅卵石混合砌成。
游村惊梦风水佳处,自是山呼水应
上窑背的环境规划十分严谨,精通地理的老村长曾宪源说,上窑背屋围楼正面,中为大门,两进小门,左右厨房背后也为小门,统称“五虎门正”。屋围坐北朝南,后方太祖山是财山,坐艮龙发脉之位。东有禄位之山,称“鼓山”,鼓山左前有月形山,称“七星伴月”,月形山为官山,可惜已被铲平。屋围以西有天马山,称“天马行空”,与河水相会,乾山、庚山上下分布,互相呼应。大门前正有坤山相应,称为“文学山”,喻世代有识之士层出不穷,还有五指山遥遥相照。
站在围屋东边的元盛书院外,曾老把水田外的山名一一数出。眼前的东湖坪如位于绿色聚宝盆中心,青山作壁,水田为底,色如稻米的围屋。可惜曾老告诉我,耕地被严重占用,现在上窑背村平均每人约拥有五分田地。
我们在元盛书院里看到国柱公父母半圆形的红砂岩墓碑,曾老说他们本来合葬于月形山中,可惜山体遭到破坏,要用来建工厂,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把石碑抬回村中存放
看点1 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建于道光年间,分门、前、中、后四厅,其结构上的主要特色是代表天上28星宿的28根大柱,除中庭四根是红色的,其余一律被涂上黑漆。平时的宗祠十分宁静,然而每年的重要节日,如春节、冬至等,曾氏祖孙都会到此聚集,举行祭祀仪式。喜事或丧事,村民也会聚于此处庆祝或悼念。
当年曾氏在决定宗祠的选址时,找了好几个地方都觉得不满意,最后在现在的宗祠所在地,发现每天傍晚都有五只蝙蝠在此嬉戏,取“五福临门”的吉祥象征,最后拍板在此动土。如今在宗祠门前蝙蝠出没的地方,还有用鹅卵石砌起一个象征的图案。
曾氏有敬老的习俗,每年春分,曾氏都会在宗祠办九桌饭席,吃完饭,抬出一张方桌子,上面叠放着半边的猪,每位60岁以上的老者都能上前挑一块猪肉,然后沿前中后厅绕行三周,如果最后还能成功跨过高高的门槛,这半边猪便归属老者所有了。如此做法一来表孝顺,二来鼓励老人多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看点2 客家围楼
围楼高五层,外围墙东西长80米,南北宽60米,墙厚1.45米。内部一进门厅,二进天井。一层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存放兵器、弹药和粮食,四层作防御射击,五层摆放祭台。
看点3 九栋十八厅
九栋十八厅,以围楼为主体建筑。从东到西有120多米,从南到北有160多米,呈长方形。前六栋,内三栋,东西各三套,每套两厅六房。由抓阄决定,东面分给国柱公的第二、第四、第五房儿子,西面分给第一、第三、第六房。东西有园巷通向厨房和菜园,有水巷方便往来和排水。屋围整体呈屋包围,围包屋的错嵌结构。
看点4 元盛书院
上窑背东面为一间二栋的书院,前后有花园,后花园内有十数间学生宿舍,左右两侧共计有六间课室。“二栋”的正厅前为会客室,后供孔子像。当年的学费是一担谷。上窑背有个习惯,孩童初拜孔子,衣服口袋里要装五根香葱,一小张红纸,表示聪明和上进。进学后要学写毛笔字
【转帖】曾氏藏宝秘图
藏 宝 秘 图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印象(之一)
古老的墨江,悠悠长流;江岸的文塔,巍然傲立。与那文塔隔江相望的,是一片具有客家风情特色的古建筑群落:祠堂、围楼、民居、寺庵遗址、烽火台遗址。这里,就是始兴县新近开发的历史人文景观——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它位于始兴县城西3公里的323线国道旁边。
东湖坪村曾是始兴乃至整个粤北的首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火烧县哩东湖坪,七日七夜烧唔完。意思是说当年县城的商店有很多是东湖坪村人开的,火烧县城就等于烧东湖坪村人的财产。由此推断,东湖坪富甲一方应该是名下无虚,货真价实。
然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去看看东湖坪的“曾氏银库”,那是号称粤北首富家族的历史见证。
进入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沿着河卵石铺成的路面,几经曲折,然后走进一片明清客家民居。
这是一座与普通民居并无两样的房子,从结构看,有前厅后厅及四间卧室,这是始兴民居典型的“两厅四房”结构,还有厨房等配套设施。从外墙看,与其它民居相比也难分辩出什么特别。其实,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民居!
走进这房子,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其内部结构处处显示出它的防盗功能。第一是墙壁厚度为普通民居的两倍;第二是瓦梁排放密实,密得连手指也伸不进,楼梁粗大紧密,且纵横两层;第三是窗口外小内大,既可通风透光,又可用于瞭望、射击;第四是日常出入之门,共设三道门扇,外面为普通木门,中间为铁栏栅,里层为铁板门。这座房子的院墙上至今还保留着瞭望孔和射击的垛口。这就是有着神秘色彩的“曾氏银库”。它的外形设计成普通民居,是为了不引人注意,避免招惹麻烦;与民居连成一体是为了便于管理银库中的财宝。纵观其墙、梁、窗、门的构造及其坚固程度,可见得当年设计者心思之缜密、考虑之周全。这样的银库真可谓万无一失。
人们或许会问:东湖坪村曾氏祖先费尽心机修建这么特别的银库,他们哪来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关于东湖坪曾氏祖先的发家史,在民间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曾氏的祖先非常精明,在生意场上很有一手,是靠做生意发家的。据说在县城及韶州、广州、佛山以至湖南、江西等地都开设有店铺,生意十分兴隆,赚得金银钱财无数。
1945年1月,日寇进犯粤北,烽火迭起。当此危难之时,东湖坪村曾氏子孙首先想到如何保护好祖上遗留下来的金银财宝,万万不可使财宝落入日寇之手。于是,族中长老秘密选派可靠之人将金银财宝分散埋在村庄四周的山脚、河岸、田垅屋角。然后在曾氏银库的外墙上刻图标示,以防藏宝之人万一在战乱中丧生,也不至于使财富湮没。
果然,日本鬼子进村后,大肆烧杀奸淫,村民奋力抵抗,伤亡惨重。当时被选派的藏宝者是谁?这藏宝图的标示有什么含义?这些都成了遗世之谜。
今天,面对这幅神秘、诱人的藏宝秘图,多少人为之遐想无限、心潮难平!
瞧那赫黑色的墙上刻着的道道曲线、直线、粗线、细线,究竟哪条线线才是藏宝地点的路线指向呢?假如你能仔细去看,用心去品,你会发现那一道道走势神秘的线条和大小不一的圈圈点点,有的像在暗示浈江与墨江沿途的流向,有的像在影射宝塔山伟岸之躯的方位。每一条线、每一个圈、每一个点,似乎都在尽量勾勒着村庄附近某座山的形象,又似在着力图解某段河床的深浅,更象在述说某座民宅的神秘与传奇。
啊,这幅充满玄机的藏宝秘图,尽管被无情的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世人的吸引力。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来考证,试图破解秘图的天机 --------------------------------------------------------------------------------
NO.173241 【转帖】曾氏族譜的字派 的 邦 字(2004-10-27 02:24 PM)
--------------------------------------------------------------------------------
曾氏族譜的字派 的 邦 字
轉載香港一位博士的撰文 2001.9.4
曾氏族譜的字派,共有五套,其中 孔 孟 顏 曾 四姓共用的字派、為武城字派、在明代中期 孔 孟 顏 曾 四姓己開始使用武城字派,至清代康熙時,把派語向朝廷呈奏,並討賜,康熙廿三年(1684)敕賜派語十五字,曰: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其後四姓又於 昭憲慶繁祥 之后,續派語廿字,曰: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 克復振家邦。至民国九年(1920),第76代衍聖公 孔念貽又續派語廿字,報北洋政府內務部批準行各省縣,曰: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鍚世緒昌。
近年中国政府国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中国家譜誴合目錄世系總源,事前未諮詢 孔 孟 顏 曾 四姓的同意,把克復振家邦 的 邦 字擅自改為 聲 字。改動原因,局外人不瞭解,有理由相信:在 1976 年四人邦之後,結邦借勢,成為政治現實的禁忌,官僚於是把 家邦 改為 家声。照卅年為一代推算,600年後的曾氏子孫,沒有了 邦字派,出現了 聲字派。問題在:1、改 邦 為 聲,事前未經四姓(或任何一姓)宗族團體同意。2,字派詩,一直是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