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szeng 发表于 2004-11-1 00:40:08

【求助】香港曾氏集团

--2003 年 12 月,香港曾氏集团拟在内地兴建 11 万吨铝轧制厂===
请问水田日宗亲,
这个香港曾氏集团是谁的?是宗叔曾宪梓的吗?

巴人 发表于 2004-11-1 00:42:28

Posted by woodszeng at 2004-11-1 00:07
水田日宗亲,
谢谢您的指教,并紧记,谢谢。
一天到晚粗略看过八册,头脑发热了,还来不及RELEX,寻祖不逮,失望之情甚,因此口不择言,SORRY。
其实南海图书馆是没有这本族谱的,他们是到中山图书馆SCAN后放到 ...
宗亲,你好!你同水田日宗亲去广州省立中山图书馆查族谱的时候,记得顺便帮涯查一查涯鹤山广渊公(55世)至到自达公(68世)这一世系呀!拜托!拜托!:D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1-1 01:17:04

其实南海图书馆是没有这本族谱的,他们是到中山图书馆SCAN后放到网上的,而且是专门挑南海/九江房的。该图书馆就在我家附近。
我11月去广州中山图书馆,你去吗?或者我们叫沙暄一起去?B.RGDS

Woods宗長:
      你好,那族譜不要說你難尋根,照算有你先祖在裹而亦難追查,在电腦這樣查甚難的,要全部printer出來才易查的,要每頁登記以前的地方名與現在對比,詳加分析才易查,我大公亦是很難的,它不是連接性的,突然間ヌ不知跳到那裹去了,這形式稱歐阳式族譜。五代為一段,每代要向左手面追查。
      至於中山圖書館的可能不是全國總譜,都是每一地方的吧,但可能每一地方較為齊備而矣,最好用电話問清楚才去,到底總共數量多少,去廣州?分分鈡可起程,沙熾要上堂,可能沒空,但我要交一本曾百川 編 曾氏史話 給他呢!這書曾氏資料很豐富呢!
      Woods宗長:你查清楚吧,我分分鈡與你双翼插刀的,給張生活相認識認識吧!大学生沙熾宗弟亦寄來一張相給我呢!很 x 哥呢!用E-mail send過來吧!寫上手机号碼呀,我基本每個月回大陸旅

ahakka 发表于 2004-11-1 13:28:59

呵呵,不好意思!

抱歉.原來南海圖書館的武城曾氏族譜可以保存下來,在acdsee中放大看的.還挺清楚的.

在問一句,有沒有打包好的文件呢?

[ Last edited by ahakka on 2004-11-1 at 13:31 ]

ahakka 发表于 2004-11-1 13:55:35

嘻嘻,香港行山网,我喜欢!

我对英国盛行的行山运动很感兴趣;对香港的也常在电视上看到。希望在这个网上了解到更多的资讯。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1-1 23:06:14

请问水田日宗亲,
这个香港曾氏集团是谁的?是宗叔曾宪梓的吗?
Woods宗長:
      你好!你以為水田日是 萬事通 呀,用google查不到嗎?族譜小小還可應酬吧!
      講開曾宪梓博士,今天宗親會共17人往沙田瀝源金利來集团總部拜訪了曾宪梓博士,主要是邀請曾宪梓博士加入宗親會為永遠榮譽會長。今天可說是宗親會最大的喜慶日子,事後還往沙田賽馬會最高級的貴賓廳午膳呢!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36 ]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1-2 22:16:18

巴人Uncle:
      宗聖公誕將至,乘會所購抽獎禮品之機,除搬運禮品上會所外,當然亦留意巴人宗長68世祖自達公的根源呢!取來淵公族譜一閱,果然的士司機大哥記憶甚佳,真的是有一房去了白亡花呢!現敬請巴人Uncle留意歌詞,是否詞譜押韻巴人宗長自行定奪吧!現抄錄以下:
54.曾廣淵 生四子 楨 璘 褓 祥
55.曾楨甫 生五子 九八郎 念四郎 三益ヌ名仲文 受山 仕達
56.曾仕達 生二子 昌 受(公被曾瑞蔭興謝二娘作亂連累事蹟另詳,係明洪武三年(1370
       年)充軍云南
57.曾子昌 生一子 慶輔
58.曾慶輔 生五子 仁禮 仁信 謎娶钟氏生 宗仁 宗義 宗禮
59.曾仁禮 生五子 玲 瓏 躀 琛 璋
60.曾瓏 生五子 昭 春 旺 德 才
61.曾仲德 生四子 鼎 鼐 莊 料
62.曾鼎公 生四子 鸞 龍 鳳 象
63.曾宏龍 字一龍配賴氏生六子。 華 彩 俊 習 楝 賓。 華公派徙博羅城 彩公住長樂ヌ派徙歸善白芒花沙仔埔又派徙江西又派徙四川廬州牛灘 習公派徙歸善中火黄痲坡。 以下再沒有白芒花記錄了。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38 ]

巴人 发表于 2004-11-2 22:19:17

曾安止与《禾谱》


  陈泗东先生《幸园笔耕录》中《泉州历史上的科技成就展览内容简介》、黄乐德先生《泉州科技史话》、王洪涛先生《晚蚕集》中《两宋泉人的农书著作》,均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18《经籍志》记载,说撰写《禾谱》的曾安止为温陵(泉州)人。一说曾安止为江西泰和县人。曾安止究为何地人?从江西泰和《匡原曾氏族谱》、《秧马歌》碑的发现、《禾谱》的流传与发现看,曾安止应为江西泰和人。

  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号屠龙翁。熙宁(1068-1074年)进士,尝为彭泽令。绍圣初(1094年)撰《禾谱》5卷,介绍水稻的各个品种、特征、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在中国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该书献给苏东坡。苏东坡认为,该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不谱农器,故为之赋《秧马歌》附之。

  最近在江西泰和县发现的一些文物,为考证曾安止的生平事迹提供了佐证。

  泰和县石山乡匡原村有《匡原曾氏族谱》,记载有曾安止的生平事迹和苏轼与安止的书信及有关《秧马歌》碑的摹刻和流传的部分情况。

  1983年泰和县在文物普查中在石山乡匡原村曾氏祠堂中发现《秧马歌》碑,现藏泰和县博物馆。碑长131厘米,宽33厘米,厚3厘米,行书阴刻。

  曾安止撰《禾谱》后,曾进献苏轼。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赠安止附《禾谱》之末。

  苏轼《秧马歌》引云:

  过庐陵,见宣德郎曾君安止,出使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昴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

巴人 发表于 2004-11-2 22:21:04

神秘的金钗柴

神秘的金钗柴
   
陈圣格   2004-01-17

      泰顺县城东行5里即交阳村,再10里,可抵明清时期县内著名的山交龙护寺遗址,往北步行2里许,就到达沉寂于荒草杂树之中的山寨———金钗柴了。
    金钗柴位于南山峡谷南面一座临空突兀而相对独立的小平台上,四面皆高百丈的陡壁悬崖,仅南面一条2米多宽的羊肠小道通往山寨。远处看,小平台很像牛头,通向小平台的小道极似牛颈,故当地人俗称金钗柴为“牛头寨”。因为四面临空,深渊是天然的栅栏,所以建造者只在“牛颈”与“牛头”相接的那一面筑一道石墙就足以御敌。寨址现保存寨墙长约66米,最高处10米,石材为悬崖就地取来的片石。一块泛白的青石碑镶嵌于红褐色的寨墙之中,非常显眼。石碑中部横刻篆书“金钗柴”三字,字迹秀丽,左右两侧是楷书题款,内容分别是“交阳曾氏造”和“咸丰十一年八月吉旦”
。寨门高3米,青石砌造,拱形,出于防御需要,建于寨墙的左侧。进入拱门,即抵寨内。近年来附近农民很少来此砍柴,这里的蕨类植物和灌木毫无拘束地疯长,几乎掩盖了地面的一切。村民说,寨内原先有房屋几十间,可容得下上百号人居住,可后来都坍塌了。传说中的古井也找不到踪迹。

巴人 发表于 2004-11-2 22:28:00

乡村纪事(一)迁徙的屯堡

乡村纪事(一)迁徙的屯堡
    走访柳江县进德镇三千屯与星光大队的这些日子,一直被那些年迈的老人的回忆所打动。许多我们已无法穿越的物事总在强烈的摇憾着我的内心,使我不得不付诸笔端,试图让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客家人的屯堡重新清晰起来,以不令人遗忘。
    从基隆开发区往东,一个种满黑甘蔗的小平原,横亘着一条无名的小河,三千屯与星光大队便仿佛八卦图上的两个点分居河流两侧。这是一个奇特的客家人的世界。习惯了弥漫四处的柳州话和本土壮话,突然进入一个迥异的客家话的世界,确实令人有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惊诧之感。虽然房舍大致相类,但偶尔一两座蛰伏河畔如古堡废墟般的客家老屋却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去钩沉岁月。
                                           (一)
    在三千屯,一座竹林掩映下高大矗立着的圆形屯堡的围墙项上规则地布满了炮眼,从外眺望只见两座炮楼突兀而起。这里被称为曾家大院。从一个围墙缺口进入,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稻草混合着牛粪的陈腐气味。满目是残垣断壁,可见已久未修缮了。但处于中心的厅堂,一个两进的祠堂,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却仍保存完好。据已住在在老屋近六十年的曾家阿婆回忆,这里原来是个完整的九井十八厅的大屋,即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堂。两旁两炮楼,都是坚固的石灰沙石结构,中间为正厅,正厅前面有池塘照壁,围墙四个出口,一个正门,三个拱门,房舍四周联成一片,十八厅彼此相通,近百间屋子之间均有小石路相连,极方便于彼此相互呼应。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上了三十多户人家,一二百人。仍清晰可辨的围墙上的炮眼,四方形的炮楼和四通八达的房屋结构更是形成一个十分完美的立体防御系统。当时每个屯堡都是有土枪械和自卫队的。据传这里曾三次打退“长毛”(太平军)的进攻。与“曾家大院”相比,座落在星光大队的老屋被称为“曾家祠堂”的那座老屋保存相对完好,结构大体相同,但规模较小,且没有炮楼。
    三千屯的“曾家大院”与星光大队的“曾家祠堂”尽管结构上是大体相同的,但在称呼上却有所差别。按正确的说法三千屯的曾家大院应叫作星光上屋,星光大队的曾家祠堂应叫作星光大屋。这里还有客家人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如星光大队、三千屯人其始祖都是曾毓成,其家谱中记载“毓成公生四子,长子传裔衍星光上屋;次子传旋裔衍星光下屋;三子传週裔衍星光大屋……”一般来说长子为尊,因此上屋都是十分完整的九井十八厅结构,下屋与大屋则规模依次减小。当然屯堡的结构与规模还要以一个家庭的贫富而定。
客家屯堡的鼎盛时期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咸丰、同治年间,数目众多屯堡分布在河流的两岸,形成独特的客家族人的世界。这些屯堡的大量出现在当时也是一种富有的象征,于是便少不了土匪的侵扰,当时当地的清政府也经常让清兵到客家人的地盘侵扰掠物。客家人便组织武装抵抗,屯堡结构的有效防御系统常使清兵无可奈何。当时当地的清政府曾用当地村名连成了两句话来形容客家人的武装抵抗,即“围龙出了三千土寇,武馆出了千七蛮头(其中“围龙”、“三千”、“武馆”、“蛮头”[即“门头”]都是附近的村/地名)。这种巧妙的有很强防御能力的屯堡结构很有效的保证了客家人在他乡的繁衍生息,同时也标志就这个迁徙而来的民族一个战斗的历史。
                                           (二)
    河流流经的星光大队村口,村人都习惯唤这里作五眼桥。我们在这里找到的“曾家祠堂”仍基本保存完好,黑瓦翘檐的大门,门楣刻着十分醒目的魏碑横眉:“曾家祠堂”,旁刻两联“南丰世泽,东鲁家声”。在厅堂上一幅“南北真传唯一贯,古今道学第三家”的对联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很庆幸在这里找到了一位刚参加完成曾氏族谱编撰的老人曾庆善,终于理清了这些壮乡中的客家村落的历史脉络。据老人说村人都尊写《孝经》的曾子为祖先。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弟子三千,便有了三千村的来由。三千屯和星光大队的曾氏族人本都是一家人。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清乾隆后期从山东流转江西,然后到达广东,从广东分散到了湖南、广西等地。客家人善于建房和木工等土木方面的活计。所以初到广西的客家人多以手艺过活,帮人筑屋、做柜子等。后来渐渐定居下来,或与本地壮人联姻,或靠租赁本地壮人田地生活。再到后来外地客家曾氏族群及刘姓族群迁徙到广西柳江者渐众,为求得生存,他们因姓或因民族集聚,以对抗当地壮族人的排斥,开始在进德镇槎山附近筑屋盘屯,形成了星光大队、三千屯等地方村落,成为进德镇最大一族,形成了如今壮乡里引人注目的独特的客家世界。
    作为“孔、颜、曾、孟”四大贤人之一——曾子的后代,槎山村曾姓客家人是很是以自己的姓氏为荣的。从清乾隆或更早些时候开始,每朝皇帝都会给四大贤人的后代恩赐用于排辈的十个字。依次是“希伯公彦承,宏闻负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等。直到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仍有赐字。如孙中山的赐字为“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至今正统的四大贤人的后代都仍严格沿用这排辈的顺序,如现在星光大队、三千屯的曾姓客家人已排到“令德维垂佑”的“佑”字辈。这正是几百年来曾姓人赖以维系的宗族纽带。解放前,湖南曾国藩的后代就曾几次到广西柳江联系曾家人编辑族谱事宜。这次以星光大队曾庆善为骨干之一的族谱编辑又使他们再次走到了一起。
    曾国藩可以说是曾姓宗族湖南分支最为显赫的人物了,他骁勇的“湘军”中便有不少各地曾姓宗族子弟。应该说他是近代最令曾姓宗族自豪的人物,但也是曾国藩使广西柳江这一支的曾姓人陷入了窘境。太平天国起义的战车席卷了整个广西。而曾国藩这个太平军的死敌则直接牵连到了柳江曾姓客家人的命运。因两个屯中都有参加“湘军”者,并曾家武装力量曾反抗过太平军,曾家人的屯堡在被太平军占领后连续几天如火烧连营一般,从星光、三千、门头及围垅的屯堡都变成了一片火海,连烧数日,象征着富庶的客家人的屯堡从此成为了历史。
                                       (三)
    从广东迁徙到广西,已经历近三百年的历史,这期间客家人经历寄人篱下到比较纯正地形成客家人村落的过程。他们保持住了自己民族鲜明的特色,而并不是被同化在,这首先应得益于他们选择了集中,而不是分散;选择了团结而不是相斥;最终形成了客家村落或团体是保存了作为民族标志的共同语言的根本。很多家庭都选择了同族通婚,增加同族人的亲和力。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大概是得益于他们对自己姓氏的崇拜和对祖训的恪守了。如严格按传统排辈的方式。
    民族的迁徙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他们背井离乡到可以谋生的地方,有的灭绝了,有的被同化了,但更多的是坚强地生存了下来。柳江的曾姓客家人,他们背负着他们的屯堡,一路风尘,写下了民族迁徙瑰丽的一笔。尽管历史的双手最终将无情地抹去所有客家屯堡的踪迹,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日渐缩小,先进的将代替落后的,喧嚣也将代替沉寂,在新的世纪里,古老的中国将进入一个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我们相信,不论何时,屯堡高大的背影都将仍是客家人心中情感的蛰居之所,仍是他们心中温暖的家园。它或随着他们安居乐业,或随着远行的客家人继续迁徙流转,直到历史的终绝。

巴人 发表于 2004-11-2 22:37:52

一、先祖渡海來台:



          追本逐源,根據龍山曾氏族譜記載,曾氏始祖延世公九世孫,公亮公為北宋昭文殿大學士,溢號宣靖太師,魯國公,生博、厚、高、明等四子,明字永在,號遷榮,入贅海澄縣新安村邱家,為新安邱氏肇基祖。

      邱家始得傳晚成公為二世祖,再生大發(元亨公)、正發(元忠公)二子,為三世祖,正發(元忠公)繼傳二子進宗公(田房肇基祖為丕振堂)、玄宗公(岑房肇基祖為金山堂);為四世祖,四世祖進宗公再傳五世一子為廣讓公(田房)。

      從此邱姓家族開始分房,後來繼傳經十世至篤加邱姓世祖邱乾成公(煌乾公),此派脈世稱為丕振堂,現今供奉在篤加村供奉列祖之祖厝--龍田祠堂。篤加村邱姓世祖--邱乾成先生,名煌乾,生於清雍正年間(西元一七二九年)卒於清嘉慶年間(西元一八一六年)享年八十八歲;乾成公於清乾隆年間(西元一七四八年)隨兄渡海來台,自台南永康洲仔尾登陸,再沿水陸在篤加村北邊的渡船頭港登陸,遂定居在篤加村。   


    乾成公定居篤加後,娶妻周氏極娘,生心網、心愿、心志、心成、心敬等五位,此五位即為今篤加村祖厝所祭拜的五房祖。

      乾成公定居篤加後,先以捕魚為生,為了拓展斯土作長住久安之計,據地屯墾當時約有耕地500甲,其界至今之佳里大路尾,西至青水乾(近海岸邊),南迄鹽程地(今七股大埕村),北抵水師寮(今城內村),以篤加為中心,圍成塭撒網捕魚,並曾經返回福建向當時的總督申請許可。從此滄海桑田,奠立了子孫一脈相傳的祖產基業。

         煌乾公(乾成公)遺留的土地在今天大部份分給五房子孫各自經營,另保有大公地約43甲,現登記在玉敕文衡殿名下,除部份作為各房族人營建房舍,並保留3.8公頃為族內之公用墓地之外,餘20多公頃耕為魚塭,由族內管理委員會以每五年一期出租,由宗親公開招標經營,其租金全部歸入大公,以從事各項公益事業。

    篤加國小現有的校地,原屬私人的土地,後用大公錢購買,起初並未完成所有權登記,後經邱連棟先生(第六代目前為邱姓家族輩份最高者)經各方的奔走尋找原來的田主人,才完成了所有權的登記,現登記為玉敕文衡殿管理委員會之所有權,(因龍田祠堂非法人團體,所以才`暫時登記在玉敕文衡殿管理委員會為所有權人)。目前還有0.28公頃因找不到田主人而未完成登記手續,位置在學校東邊的魚塭地,也以每五年一期出租,公開招標給族人經營。



二、不忘本的尋根活動:

   篤加邱姓子孫的名字係根據龍山族譜之輩序排行而來,因與曾氏有血緣關係,故到目前以止邱、曾姓氏少有聯婚的事情發生;日據時代族人邱狗的手抄族譜目前仍很完善的被保存,其中並詳細的記載輩序。

邱姓宗族的字輩是這樣的:

奎璧呈雲瑞   人文煥國華

台衡思繼武   鼎甲勵成家

一貫書紳永   千秋錫福遐

貽謀資燕翼   世業仰清嘉



(篤加宗族祖先牌位)

據此,乾成公是「文」字輩,二百五十餘年來在篤加已傳十一代即「甲」字輩;現在邱姓族中第六代最高者為….邱連棟先生,邱水炎等幾人「衡」字輩,幾乎人人要稱其為「叔公祖」,目前是地方德高望重的長者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dj4es.tnc.edu.tw/~country/%BE%FA%A5v%B6%C7%A9%D3.htm

巴人 发表于 2004-11-2 22:43:31

曾姓名人——曾几

曾几,字吉甫、志甫,号茶山居士。今赣州市人。生于宋元丰七年(1084)。宋徽宗时,以兄曾弼为湖北提举学士;渡江落水遇难,恤授将士郎。宋大观初,特铨试五百人,曾几获第一,赐进士出身,提升为国子学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高宗时,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1138)因与兄曾开力主抗金,为秦桧排斥,寓居上饶茶山寺。秦桧死后。起任浙西提刑,后来官至敷文阁待制。

曾几为人正直刚正不阿。道上林灵素编著《神霄录》符书,以道术迷惑徽宗赵佶,一时受宠,群臣多趋捧场,唯曾几与李纲、傅崧卿称疾不往。浙江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小吏抓住把柄。县令将二吏关进监狱,当晚死去。曾几追查此事,有人暗告曾几:该县今系当今沈丞相之门下客,曾几毫不顾忌,更加抓紧审理此案。惩治该县令。曾几任应天府少尹时,宦官至应天府索取钱财,说是秉承皇上旨意,却未带文书。府尹曲意迎逢,同意给予。曾几力争不可,坚持要有正式文件。叛臣张邦昌死后,朝廷有旨每月赐给张家十万钱,由所在州支付。曾几时任广东漕运司使,上疏道;张邦景如果未死,依法应该灭族,朝廷免其罪责,已是张家之幸,现在给张家如此巨额赏赐,不知朝廷如何对待那些为国捐躯死难烈士的家属?朝廷准奏,从此取消张家抚金。曾见三次任职岭南,家无南物;任浙西提刑时,处死猾吏张犒,均为百姓称颂。

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掳,高宗赵构南渡,偏安临安,不思进取。曾几力主崇尚节俭,加强武装,卧薪尝胆,枕戈待敌,收复失地。并向皇帝进言道:今士大夫气节久衰,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皇上想要在短期内纠正这种不正之风,有必要矫枉过正。如臣下不惜以辞职来顶撞皇上,向皇上诤谏。虽似是为了显示自己刚直,有沽名钓誉之嫌的,也请皇上予以宽容并予勉励。

曾几学问渊博,为文纯正雅健,尤工诗。推崇杜甫、黄庭坚.他和年辈较长的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有师生关系,但并不墨守江西诗派的那套理论;他也讲句法,但并不流予生硬;也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诗大都明快活泼,风格清俊。南渡后写的一些悲愤时事、忧国忧民之作,也具有这种特色。陆游曾从他学诗。陆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说:“绍兴末,先生居全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归,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时先生年过七十,聚族百四,未尝以为优,忧国而已!”

曾几病逝于乾道二年(1166),享年82岁。谥文清、陆游为其撰墓志铭,上饶建两贤寺祀之。著有《经说》20卷,文集30卷。其《茶山诗集》已收入《四库全书》。

曾见之父曾准,嗜读书,才华横溢,与理学家周敦颐为友,曾任集庆军节度推官,蓝田知县。几之长兄弼、次兄懋、三兄开,均进土出身,才德闻名。

曾几籍贯赣县,《江西通志》提出疑义。据赣县攸镇《曾氏续修族谱》记载,曾氏自曾万卜居赣城,传至曾几,历二十八世。曾几生于赣城,后迁洛阳。曾几之兄曾懋,仍居赣城.曾懋之曾孙曾略、曾韬,自赣城迁居赣县云泉乡之锡溪,曾稻之长子曾舜,再迁赣县攸镇,是为攸镇分派之始祖。赣城昔属赣县,故《赣州府志》及《赣县志》均称曾几为县人。有的史籍记为赣县攸镇人,则不妥。
摘自以下网址:
http://www.21sjzg.com/zggz/zhzl/lsmr_11.htm

巴人 发表于 2004-11-2 22:54:18

(一)西林曾姓:该姓居民以曾子为第一世始祖。曾子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春秋时鲁国武城(在今山东省费县)人。南来后叶,一支曾氏后裔迁至赣南虔州(今江西省赣州),曾驯(曾子四十一世孙)再南迁越过大庾岭,徒居广东南雄。南宋咸淳癸酉(废宗九年·1273), 因元兵南侵,乘船南下,旅居南海九江,过了三代,至元代初期,迁居于荔洞口(今厚溪区),后分支旺竹迳、曾村、西林等地⑶。
摘自以下网址:http://www.gdgn.gov.cn/old/005/ws/file/c14.htm

巴人 发表于 2004-11-2 23:04:01

63.曾宏龍 字一龍配賴氏生六子。 華 彩 俊 習楝 賓。 華公派徙博羅城 彩公住長樂ヌ
               派徙歸善白芒花沙仔埔又派徙江西又派徙四川廬州牛灘 習公派徙歸善中火黄
            痲坡。
------------------------------------------------------------------------------------------------------------------------------------------------------------------------------------------------------------------------------------------------------------------------------------------------
水田日宗侄:
      你好!上面63世宏龙公生六子,涯看不明白他的那个儿子迁去白芒花沙仔埔?希望你解答。

[ Last edited by 巴人 on 2004-11-2 at 23:06 ]

水田日 发表于 2004-11-2 23:45:50

63.曾宏龍 字一龍配賴氏生六子。 華 彩 俊 習楝 賓。 華公派徙博羅城 彩公住長樂ヌ
               派徙歸善白芒花沙仔埔又派徙江西又派徙四川廬州牛灘 習公派徙歸善中火黄
            痲坡。

巴人Uncle:
       你好,我都覺得奇怪,居無定所忽左怱右撲朔迷離,神龍見首不見尾,是否要考考子孫的智慧,不要一本經書睇到老呀!他意思可能這樣說 曾彩住在五華生三子一子徒白亡花一子徒四川一子往江西?這樣的敍述我都甘拜下風,但族譜是這樣記錄的呀!白白寫了此叚族系。
白亡花淵公的就是曾彩公的后裔?真的要查全国總譜了。沙仔埔這條村還存在嗎?給你一個綫索,尋根呀去沙仔埔吧!巴人宗長,省身念祖 慎終追遠 真的很難追的,算了吧,祖先知道你孝順的了,當然宗聖公亦知道的。水田日德隆woods沙暄ahakha都知道的。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5-1-28 at 02:32 ]
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