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田礼禾

遗传:近南近北又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4 1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南语很容易学,是相对的。因为是单音节词,不象英语那么难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d136302 at 2004-11-4 19:57
越南语很容易学,是相对的。因为是单音节词,不象英语那么难记。

越南语,与广府语一样,易学。

我看多二三天电视,都会讲啦。

不过,我严重建议越南人要“文读”,不要“白读”,多出点“文读”的越语歌,这样,才会更有效果的哦。

[ Last edited by 蓝客 on 2004-11-4 at 20:05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4-11-1 01:42
近年珠三角居民到珠矶巷寻根炒得那么热,实在有点夸张,这是中原血统高贵论作怪或者恐惧文化无根的心态的结果。至于“肩宽肩窄”之类的说法,应该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我和我的小几岁的亲弟弟之间,肩膀宽度就相差很大,身高也相差近5CM。客家人平均身材可能会比广府、潮汕民系的比较矮小、消瘦一点,那是因为长期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物质贫乏之故。
你认为我的这些看法有道理吗??

顺便说一下,你不是发过帖声明要在这个论坛封笔的吗?看来你又食言了,不知你这是第几次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呵呵。当然,我是希望能经常在这里读到你发的高论的。

炒珠玑巷的,主要是族群认同,作为交流的平台而已。客家人热衷于到河南“寻根”,才是“中原血统高贵论作怪或者恐惧文化无根的心态的结果”。客家人并非没有族群认同的标志,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只是内部互不买账,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文化自信而已。
如果您和弟弟的肩宽差距很大,那么必然是身高差距较大或父母体质相差较大。肩宽也是有一定的遗传规律的。同等身高下,体质偏北的肩膀更宽一点。
北方人如果穿广东规格的衣服,按肩宽挑衣服,那么必然是“孔乙己”牌长衫,我认识的一位山东人,就被我发现了“孔乙己”标志,很有趣。因为在同等肩宽下,广东人比北方人高(换个角度看,不就达到精神胜利了?)。
平均身高与血缘是密切相关的。据说,如果平均身高相差达到1.9厘米,差距是比较明显的,营养不至于相差那么远吧?梅县松口人、丙村人,还不是有不少人高高大大,就像哥萨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11-4 20:06
如果您和弟弟的肩宽差距很大,那么必然是身高差距较大或父母体质相差较大。肩宽也是有一定的遗传规律的。同等身高下,体质偏北的肩膀更宽一点。
北方人如果穿广东规格的衣服,按肩宽挑衣服,那么必然是“孔乙己”牌长衫,我认识的一位山东人,就被我发现了“孔乙己”标志,很有趣。因为在同等肩宽下,广东人比北方人高(换个角度看,不就达到精神胜利了?)。
平均身高与血缘是密切相关的。据说,如果平均身高相差达到1.9厘米,差距是比较明显的,营养不至于相差那么远吧?梅县松口人、丙村人,还不是有不少人高高大大,就像哥萨克?  

那里用我们英勇的“丙村人”出场?我们“蓝屋人”出场,就可以把广府人“宽肩膀”的谎言击破啦。咱们蓝屋人,宽肩膀的居多,削肩膀的屈指可数。不过咱三兄弟,就有二个削肩膀的,但不是典型,是个别案例

[ Last edited by 蓝客 on 2004-11-4 at 20:1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11-4 20:06
炒珠玑巷的,主要是族群认同,作为交流的平台而已。客家人热衷于到河南“寻根”,才是“中原血统高贵论作怪或者恐惧文化无根的心态的结果”。客家人并非没有族群认同的标志,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只是内部互不买账,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文化自信而已。

居然双方都有,为什么独讥“客家人”?

热衷于到河南“寻根”的,只是一些老华侨而已。他们的身后,恐怕没几个人愿意去,如此而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不愿意去。
那次在河南开的世客会还不如在广西开,虽然我祖堂上是写“汝南”(属河南省)二字。河南,那太遥远、太没有意义了。毕竟语言文化认同最重要。个人认为。

[ Last edited by hd136302 on 2004-11-4 at 20:2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蓝客 at 2004-11-1 09:06
这是你对自已最好的描写。

不过,请问你佬,为何得出“梅州人”削肩膀的居多的结论?就咱们蓝屋来说,也是宽肩膀的居多,难道梅州的情况会与我“目测”出来的相反?凭这点就知道,你是在信口胡言了。

咱们 ...

你的所谓“目测”,能比人类学者的尺子精确?你的主观随意性,决定了不可能有客观的看法。
肩宽的问题,是本人现实生活的总结。客家人肩膀相对较窄,不等于“削肩膀”。肩窄的同样有敦实健壮的,如果长期在农村挑担,则滚圆的肩膀明显向下倾斜,与一些文弱书生耸起的双肩形成鲜明对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过,台湾的客家人像梅州人,我也觉得像,虽然他们别称是“平埔人”。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11-4 20:15
你的所谓“目测”,能比人类学者的尺子精确?你的主观随意性,决定了不可能有客观的看法。
肩宽的问题,是本人现实生活的总结。客家人肩膀相对较窄,不等于“削肩膀”。肩窄的同样有敦实健壮的,如果长期在农村挑 ...

你的“目测”又能当科学吗???

客家人肩膀相对蒙古人可能较窄,但相对广府人较窄?我真不敢相信这句话是人说的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小子才是真正的“窄肩膀”,你说客家人的肩膀像他那样的?可笑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11-4 20:06
平均身高与血缘是密切相关的。据说,如果平均身高相差达到1.9厘米,差距是比较明显的,营养不至于相差那么远吧?梅县松口人、丙村人,还不是有不少人高高大大,就像哥萨克?


现代日本年轻人就必他们爷爷辈高上不止10cm.

客家区的客家人比较矮一是营养问题,另外可能是走山路的关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田礼禾 at 2004-11-1 11:55
南洋兄:
     关于元朝初期的情况,请参阅吴晗先生的有关著作。下面是原文:“到灭宋后,把南方人民编二十家为甲,以蒙古人为甲主,对甲内编户有绝对的威权:‘衣服饮食唯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城乡到处编甲,甲主糟蹋掠夺平民妻女,谁也不敢说话。”
     还有,满清入关时才50多万人,一样统治了中国280多年。不过,他们聪明一些,国运也长久一些,当然,也借助了蒙古人和欧洲的兵力。蒙古人不管这些,任所欲为,所以,只有80多年。

满族是游猎民族,相对比蒙古族稳定,人口也比蒙古族多,入关前已经有较大程度的汉化。这是不同的。
吴晗的南方实质上是指江南。
“以蒙古人为甲主”等等痕迹,在黄淮流域等北方地区和浙江以北的江南地区等蒙古人曾经聚居或杂居的地域可寻到,例如蒙古语的底层语,反映元代民族压迫背景的婚俗等等,这些文章我看过,因为本人非专业,没有收藏。这在岭南是没有的。岭南的元代历史,只看到经济上疯狂搜掠的记载。
有位“刘猛将军”,广东吴川土著汉人,元代末年参军,后成为驻扎在江南的军队统领,蝗灾发生时,率士兵为老百姓捉虫。元亡后,投水自杀尽忠。试想,如果他的家乡蒙受“以蒙古人为甲主”的奇耻大辱、有着深仇大恨,他会如此“尽忠”元朝吗?江南士民也不因“刘猛将军”为元朝卖命而产生偏见,而是感其为民救过灾,建刘猛将军庙,世代祭祀。
提到庙宇,想起有一篇文章介绍北方某地的一些汉族,挂起成吉思汗像,以祖先待之,何故?据说是由于元朝以蒙古人为甲长,使他们的祖先蒙受奇耻大辱,在反元风暴中,满怀屈辱与仇恨,把蒙古甲长及其家人杀了,这些心地善良的老百姓事后感到不安,于是以挂成吉思汗像作为心灵的补偿。其中是否有“血统”混杂,在家族血缘中难分彼此的因素在内呢?不管怎么说,这些家族都有共同的命运,都深受过民族压迫的痛苦,这种历史的痕迹斑斑在目。
元代民族矛盾的焦点在黄淮流域、江南。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11-4 at 21:0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府鹤山窄肩膀代表。被欧尼儿一撞可能会飞离10公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1: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11-4 21:18
广府鹤山窄肩膀代表。被欧尼儿一撞可能会飞离10公尺。



哈哈,我的肩膀都比他宽啦。我要是有他那么高,肩膀堪比“大巴”呀。

[ Last edited by 蓝客 on 2004-11-4 at 21:2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4 21: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田礼禾 at 2004-11-1 12:14
深圳大学的张卫东教授也有相仿的观点,不过,据张教授说,唐先生是他的师长辈,不知在观点上有没有相承关系。江淮地区甚至在宋末也有大量的军事移民向岭南转移,最后融入岭南人之中。这一点,在研究岭南族群的时候,不能忽视。至于唐末、五代时期的移民,我在《客家族群:渊源与界定》一文中已有所述及。至于谭先生,1997年梅县开会时,我们是同屋住,他写了不少小说,我是很佩服的。

据研究语言的人士说,江淮官话是以吴语为底层,融进北方官话而形成的。让我这个外行来区分苏南话(吴方言)与苏北话(江淮官话),是做不到的。但区分客家话就轻而易举。
江淮地区在宋末也有大量的军事移民向南移动?作为军事移动,大规模是必然的。但军事移动是否等于移民,要看具体情况。秦汉的屯兵、强征百姓迁移等等,这样的军事行动就是移民。宋末战乱状态下,真正落地生根的能有多少?而且移动的主要地域、决战的主战场是广府地区,而非客家山区。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11-4 at 21:2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23: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