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10-31 13: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田礼禾先生钻进牛角尖,出不来了?--驳《遗传-近南近北又如何》
Posted by 田礼禾 at 2004-10-29 14:49
前些日子,在社区发了两个帖子,谈人种问题,引起了一帮有心人的争论。特别是介绍中山大学人体测量的成果,更使人不快,怎么广府人居然更北、客家人更南呢?这与我们素常的想法和所见似乎格格不入。近来读《元史》,读《明史》,看《朱元璋传》,有些事情想明白了,愿意跟大家分享。
估计田先生不是广东人,对广东的情况并不了解。如果熟悉广东地理人文情况,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我觉得,中山大学人类体质特征研究成果,是数十年人类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互为印证,是符合实情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认真观察,或者像人类学者那样认真研究,不难发现“客家神话”所形成的成见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广东汉族三民系形成于宋代。您老翻读《元史》来探究异同,犯了路线错误。元朝仅存在89年,蒙古人的势力集中于北方、江南局部地区,利用“里社制度”来实施蒙古人直接统治的社区也只是上述地区的星星点点。民族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是北方黄淮流域和江浙部分地区,规模宏大的红巾军起义就发生在上述地方。北方汉人是推翻元朝残暴统治的主力。
男女老少加起来还不过几十万人的蒙古族,面对横跨欧亚的大王朝,怎么分都是分不匀的。对南方广大地区,蒙古的骑兵根本不起作用,靠的是原来金朝的张弘范等人的汉兵和一部分投降的江南水军。对南方的统治主要是财税的巨额掠夺。除了上层官员外,岭南地域是没有处于下层里社政权的蒙古人的。
赣方言区的“土著”在体质特征上明显比客家偏北,也是以宋代民系形成为分水岭,而不是元朝。广府、潮汕民系总体上体质特征比客家偏北,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个体的差异是有的。梅县松口人就是很特殊的一群,只要留意就会发现不同于一般的客家人,具有明显的南人北相特征者相当多。翻看历史,这一带正是秦汉屯兵之地。潮州城有的人很像秦代的兵马俑。广府民系就不说了,刘德华、何家劲一类的所谓“珠玑巷后裔”,扮演秦兵倒是有几分相似。整个广东,都没有一本家谱说自己是秦兵、汉兵后代,但不等于数十万的大军就这样灰飞烟灭。历史之谜,不是明清以后的族谱能说得明白的。
很久以来,人们就传说,成吉思汗是功能最强大的播种机,其子孙达几千万人。一直半信半疑,这家伙真那么能干?这几天看了报上的消息说蒙古国半数的人取成吉思汗氏族名号为姓,“颇使当局为难”!心中不由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这是夸张的说法。谁统计过?还不是推测成风。蒙古国半数的人取成吉思汗氏族名号为姓,难道不是一种文化认同在起主导作用?中国南方汉族的李姓全部尊奉唐太宗李世民为祖先,你算算有多少人?这显然是汉族的文化认同。蒙古族同样有文化认同。
至于说到Y染色体,北方汉族和北方游牧少数民族虽然十分接近,但与蒙古族还是有差别的。蒙古族特有的父系基因特点,与历史上的契丹人和今天的达斡尔族是相同的。这在研究契丹人后裔方面,是一个很关键的指标(书店的书里,有这方面的记述,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如果细分,则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其实也是蒙古人种,是以蒙古人种为主体,融进约20%的印欧人种而形成的。如果再细分,古汉族的主体血缘是古羌人种,藏族与北方汉族Y染色体遗传基因特点相同。缅甸的主体民族缅甸族也是古羌人的分支,与中国北方汉族相同。
汉族乃至中华民族,都是文化的整体。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血缘多元,文化多元,但民族团结、国家富强是人心所向。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什么矛盾,包括民族矛盾,都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下形成的。抓发展,才是关键。算历史账,念血统经,都是吃饱了撑的。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10-31 at 13: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