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3-23 13: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被遺落在'六堆'之外的客家開墾足跡
車城鄉.四重溪
因此地為恆春北部四重溪上游之谷地,故依其溪名而為該地取名為「四重溪」。而「四重溪」此一溪名,原乃依其成四個彎曲的流狀而起。此地於清咸豐初年由客家籍移民拓成,庄內四重溪中游的西岸有碳酸質溫泉,日本佔台時期已開拓成為遊浴之地。
車城鄉.車城
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等人作亂,南路的林黨之首莊大田兵敗勢衰,翌年十月率領其餘黨逃竄進入北方的尖山一帶。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二月,將軍福康安水陸並進,兵分六隊,採取四面包抄之圍攻策略,於是月五日於尖山的石洞之中擒獲莊大田本人;而其水師的登陸地點便是當時的「車城」,之後為紀念捷軍,便稱「車城」為「福安庄」,並於庄內的「福德祠」樹立石碑以稱頌其功。至清朝末年恆春修築縣城之前,「車城」皆為此地方之政治中心,於清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年)設「大營盤」,有許多士兵與馬車補給軍糧,以作為防禦高砂族的本部所在地。
滿洲鄉.滿洲
此地原本稱為「蚊蟀」,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才改稱為「滿州」。此地原本屬於高砂排灣族「蚊蟀山頂社」之所在地,所謂「蚊蟀」(Mangtsut)即翻譯自其社名之漢語地名。清雍正年間,「保力庄」(屬於今日之「車城鄉」)的客家移民王那的足跡首次及於此地,之後又有邱、烏、曾諸姓客家移民接踵遷移進入此地,當時移民慣稱此地為「蚊蟀埔」。清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四年)之日據時期時,正式解除此地「蚊蟀山頂社」之「蕃郡」而編入平地平埔族社,並雅化其地名為近音之「滿州」(台語發音為Manchiu)。
滿洲鄉.射麻里
所謂「射麻里」,即今日之「永靖」,此地原本屬於自台東南下而來的高砂排灣族「射麻里社」的所在地;清嘉慶初年左右,有客家籍移民陸續移入此地進行擴展拓殖,並與當地的高砂族人雜居而逐漸開墾完成。此「射麻里社」於日時亦被編為平埔族社。
滿洲鄉.豬勞束、港口
「豬勞束」及「港口」二庄乃是以「豬勞束」為中心的一區,原屬於高砂族「豬勞束社」之區域,清嘉慶初年客家移民於附近之港口、溪口處建立起一庄,稱之為「港口庄」。「豬勞束社」的馴化程度頗高,財力狀況亦能與移民相比,於日本領台之後便傾心歸附,早在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時即為高砂族的兒童教育,創設「國語」(日語)傳習所。明治三十四年左右(西元一九○一年),頭目潘文杰將同族數十人遷移至牡丹灣附近。明治三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年)時,又設置熱帶植物殖育場於「港口庄」附近。此「豬勞束社」於明治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年)亦被編為平埔族社。
里港鄉武洛庄
此地原本為平埔馬卡道族「武洛社」(即「大澤機社」)之所在地,此部族在清康熙年間被客家籍移民侵占其故土「武洛」,於是大舉移居至東方高砂族界附近的今日高樹鄉「加蚋埔」附近,後來此地又有福佬籍移民陸續移入雜居,當初亦曾屢次與當地高砂「奢連族」發生衝突,但終以武力征服,逐漸拓地而定居。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巡視台灣御史的黃叔璥的《番俗六考》中記載:「武洛社,性鷙悍,逼近傀儡山,先是傀儡生蕃,欺其社小人微,欲滅之,士官糾集社蕃,往鬥大敗生蕃,戮其眾無算,由是傀儡攝服,不敢窺境,其子孫作歌以頌祖功,冬春捕鹿採薪,群歌相和,音極亢烈,生蕃聞之,知為武洛社蕃,無敢出以攖其鋒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