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168|回复: 141

台湾客家人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6 12: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灣各縣市客家人口(比例)統計表:
http://www.twhakka.com/front/bin ... amp;Category=107341

--------------------------------------------------------

阿网络来源:http://www.minxi.com.cn/kjzj/yuanyuan/fb9.html

台湾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分布在哪些地方,他们的地位怎样?祖籍地在哪里?其祖先是何时迁台的?现在台湾的客家人与原乡大陆的客家人有哪些异同点?这些可能都是海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1998年3月台湾之行考察的主要内容。
台湾客家 遍布全省
这次访台,林瑶棋理事长为我考察活动作了细心安排,重点考察了台湾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台中、高屏地区棗“六堆客家”、新竹、嘉义、台南、南投、苗栗、台北等县、市,对台湾的客家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考察和所掌握的资料看,台湾的客家人遍布各地,总人数达400多万人,能讲客话者有2OO余万。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台湾政要、商贾和文化名流,如李登辉、吴伯雄、简汉生、许信良等。
在台湾的客家人中,许多人以为广东籍客家人最多,如我们以其原籍的府州县分,的确如此。如陈运栋先生所著《台湾的客家人》一书就有记载:古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台湾客家人口的)二分之一弱;其次为惠府属(包括海丰、膝丰、归善、博罗、长宁、永安、龙川、河源、和平等县)的客家人,约占四分之一;再次为潮州府属(包括大埔、丰顺、饶平、惠来、潮阳、揭阳、海阳、普宁等县)的客家人,约占五分之一强;而以福建汀州府属(包括永定、上杭、长汀、武平、宁化等县)的客家人最少,仅占十五分之一。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有这样一个明摆着的事实,福建汀州府是客家人的祖籍地,根据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及客家姓氏族谱记载,不论何姓的客家人(当然包括广东省嘉应州府、惠州府和潮州府的客家人),其祖先都曾徙居过闽西--福建汀州府,基本上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那代祖先奉为始祖或一世祖。海内外各地区客家人绝大部分是从闽西迁播繁衍的,当然包括台湾的客家人。
客家迁台 始于清朝
客家人何时迁台,也就是说,台湾客家人的祖先是何时渡海;垦辟台湾的?据史料记载和考察研究,一般认为,或者说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客家人去台,大约在清朝平定台湾之后二三年间,即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公元1686-1687年)间。那时海禁初开,闽粤人民因受生活环境所迫,大量东移赴台谋生。闽南人因占地利(近台渡海容易)、人和(台在明郑成功时代原为闽南人的天下)关系,自然较居优势;而汀州、粤东客家人赴台较迟,受各种政令限制(当时施琅奏请清朝禁止汀、潮、惠人自由赴台),故占下风。其时,客家人度海赴台,想在府治(现台南市)附近拓垦;而府治附近已被闽南人占有,无余上可垦,便在东门外拓垦菜园,以维生计。以后大约在1688年,清政府续遣部队中有一队是闽粤客家兵,人数约100多人。他们在安平.台南等区服役四年后退伍,被安置在屏东县万丹乡附近从事屯田。到1691年左右,客家人逐渐往屏东下谈水东岸一带开垦荒域。至1696年施琅死后。海禁渐驰,闽、粤客家人才闻风而至,于是人口激增,垦区日广。北迄罗流门南界,南至林仔边溪口,沿下淡水、东港两区流域,大小村庄,星罗棋布。由此可知,客家人入垦台湾,在康熙年间,是以屏东的下谈水溪东岸近山平原为中心;供他高雄、台南、嘉义等地区,虽也有若干点状的拓殖,但是人数不多,垦面也不大。至雍正年间,他们入垦地的中心,渐次移到彰化、台中一带地区,到乾隆年代,则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一带。新竹的东南山区,则退至道光年间,才由客家人所开垦。这是由于客家人赴台较迟于闽南人之故,只能选择一般人不愿居住的偏僻瘴疣地区,以及靠山麓或贫脊的丘陵地开辟。
六堆客家 忠勇代表
提起客家,人们都认为客家人很优秀,是中华汉民族中一支重要民系,具有四海为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国爱乡、崇文尚武、英勇献身的客家精神。因而在当今人类学中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热闹话题。在台湾也不例外。
但是,在台湾,较能代表客家人忠勇硕劲精神的,恐怕要数六堆客家人。 所谓“六堆”,即清朝康熙六十年(公元1712年),朱一贵起义,引发乱事,暴民趁势欺凌其他族群。高雄屏东地区来自广东梅县、蕉岭、汀州等地,语言、风俗习惯相同之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即佳冬、枋寮、杉林、高树、长治、监埔、麟洛、竹田、潮州、内埔、美浓、六龟、万峦、新埤、及里港之武洛等十余乡镇之广大地区)的客家人,为了保卫家乡、维护身家性命,相约于内埔天后宫,分先锋、中心、前、后、左、右六个地区,组成“六队”兵马协助弭平战乱。乱事平定之后,清廷感于“六队”后称“六堆”客家人士之忠义勇敢,特敕建“忠义亭”于竹田乡西势村,以奉祀先烈英灵。从此,“忠义祠”成为“六堆”客家人士之精神堡垒,“六堆”也因此成了台湾规模最为庞大之民间自发性自治、自卫组织,“六堆”人士皆能协力合作,奋勇抗暴,故在“六堆”部落所兴建之隘门(客家人称作栅门,为一防御性建筑)上,清廷都曾封赐“褒忠”、“怀忠”以为表彰。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侵台,“六堆”人士亦奋起反抗,死伤无数,尤其在长治火烧庄一役,“六堆”精英牺牲殆尽,其英风伟烈,悲壮之史实,实为客家人硬颈精神之典型。 如今,“六堆”已不是一个行政区域,而是同族在精神上的认同感;只因其语言、风俗习惯相同,二百多年来,敦亲睦族,祸福与共,团结协作,始终不变。 台湾客家族群意识强烈
台湾的客家人,是大陆闽粤客家迁插过去的,因而在血脉、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因为两岸客家人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中,而且台湾的客家人与闽南人相比,仍属少数。因此,他们的“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显得特别强烈,大大超过大陆客家人。在交谈中,台湾客家人认为,他们的地位不如其他族群,尤其是语言方面,闽南话成为台湾通用的语言,叫“台语”,许多客家人都讲“台语”,尤其是年青一代。所以,客家人作为弱势族群的危机意识显得相当强烈,担心客家话、客家文化、客家人被同化,而逐渐消失。因此,有一批“客家运动”的倡导者,以抢救客家文化为己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宣扬客家文化,如兴办客家电台、电视台、客家文化杂志、报纸,介绍客家文化;举办各种讲座、演唱会、文体活动,学术研讨会,宣导客家精神;兴建客家文化中心、民族馆,展示客家文化;成立客家文化教育基金会,组织学者输写、收集、出版有关客家乡土文化的书籍、歌谣、画册,等等。这些都能够传播客家文化,使之能在台湾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网络来源:http://www.minxi.com.cn/kjzj/yuanyuan/fb9.html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12-3 12:5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26 23: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客家人探源

根據最新的考證,漢人第二次大規模移入台灣,也就是鄭成功帶領的軍隊,其中就有一部分為客家人所組成。在海禁之前,已有客家人到台灣開墾,只是數量上沒有福佬人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26 23: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客家人探源

跟随蒋经国去台湾的赣南人也不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 03: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客家人探源

客家人在政治方面成就有目共睹:孙中山;李光耀;叶剑英;李登辉.......
不知阿扁系吾系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8 11: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客家人探源

阿扁唔系客家人啦,阿扁只在選舉時變成了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8 2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蕉嶺客家與台灣的淵源關係

賴雨桐
(一)
   祖國寶島台灣,祖籍廣東省鎮平縣(今蕉嶺縣)的臺胞很多。據台灣出版的《蕉嶺鄉親入墾台灣概況》稱,清朝嘉慶以前入墾台灣的蕉嶺客家人有丘、何、利、吳、湯、巫、李、林、胡、張、孫、徐、涂、許、陳、馮、傅、曾、溫、黃、楊、廖、劉、蔡、鄧、鄭、盧、賴、戴、謝、鐘、鄺、羅等33姓,480多戶。這些姓氏約佔蕉嶺原有姓氏的63%。據台灣有關戶籍調查資料稱,祖籍蕉嶺的臺胞現有40余萬人。這個數目,是現蕉嶺縣22萬人口的近2倍。
  廣東省蕉嶺縣人移民台灣,始于清康熙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康熙初,內地流入台灣居住者,閩人謂之福佬,粵人謂之客人。……客人者,嘉、平、鎮三州邑之人也。”“來自廣東者,以嘉應州五縣(即今蕉嶺、梅縣、平遠、興寧、五華)為最多數。”
  據清乾隆《鎮平縣誌》所錄有關台灣的竹枝詞雲﹕“黃昏人未掩柴關,明月剛看吐半山﹔弦索齊鳴檀板碎,開場先唱過台灣。五月台灣谷價昂,一車聞說十元強﹔澎湖風浪今應盡,個個迎門待玉郎。乾鵲無端朝亂呼,繡窗私語扶床姑﹔前村南路客初到,試問阿兄歸也無。”可見,至清乾隆年間蕉嶺縣赴臺墾荒的人已很普遍。台灣一些村落地名,也是用大陸移民原有籍貫或姓氏命名的,其中與蕉嶺原籍相關的有﹕彰化縣的鎮平村,是丘逢甲先祖丘世俊遷臺最先到達地,以原籍鎮平縣名其村。新竹縣的新鋪鄉、桃園縣的龍潭鄉、台中縣的神崗鄉等,都與蕉嶺原鄉地名相同。這就構成了人緣、血緣、地緣一脈相承的歷史。這些都說明瞭蕉嶺客家與台灣淵源關係的密切。
  蕉嶺縣客家人為什麼要移民台灣?據有關資料記載,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地狹民稠,土地貧瘠,所產糧食不足糊口,不得不遷徙台灣及南洋群島謀生。據地方文獻《石窟一征》雲﹕“邑中地狹民稠,故赴台灣耕佃者十之二三,赴呂宋咖喇吧者十之一。”二是康熙招兵“平亂 ”,蕉嶺人應徵赴臺,在臺開基。三是溥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太平軍余部康王汪海洋率10萬兵進駐蕉嶺,由於受溥軍進剿,蕉嶺人四散逃亡,大部份逃至台灣避難。四是洪水災害。在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縣內先後發生過3次特大洪災,縣人流離失所,許多人逃到台灣謀生。據《蕉嶺人上代來臺略記》稱﹕“因道光丙戌洪水為災後,蕉嶺人更多往臺以求生活,乃由南而北至苗栗各鄉開基,所以苗栗、屏東為蕉嶺人來臺的根據地。”五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結束了日本長達50年對台灣的殖民統治。這時,蕉嶺人陸續去臺人員很多。據台北市蕉嶺同鄉會原理事長徐德勛先生考證﹕“搞日戰爭勝利後,蕉嶺人去臺原因按系統歸類可分為﹕(1)隨黃濤(蕉嶺人)所率國民黨六十二軍接管台灣部隊而來者﹔(2)隨李翼中、徐白光、丘念臺等蕉嶺人指導社會教化而來者﹔(3)隨陳孝強(蕉嶺人)招募國民黨保警總隊員生而來者﹔(4)隨國民黨胡璉兵團取道蕉嶺時增募而來者﹔(5)青年軍復員後准予公費就學,來臺尋求轉學者﹔(6)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入臺,個人搭上關係零星前來者﹔(7)祖籍蕉嶺的海外華僑至臺定居者(印尼、緬甸來者較多)。一般估計台灣光復後入臺之蕉嶺鄉親總數在2千人以上。”據蕉嶺縣有關部門統計,抗戰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前,蕉嶺縣去臺人員有2185人。經過半個世紀的繁衍,這些與蕉嶺關更新、更密切的去臺人員人口估計亦達1萬以上。

(二)

   據清代舉人黃香鐵在《石窟一征》中記載﹕“往台灣者,例由本籍縣官給照至泉州、廈門、海防同知驗收,方准渡海﹔然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往往在潮州樟林徑渡台灣。”可見,古時蕉嶺人往臺路線,在渡海前,由蕉嶺出發,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經鬆口、三河遠見卓識直至潮州,在澄海縣樟林港流台灣﹔有的則至廈門海防渡海。由於當時乘的是木帆船,要飛渡澎湖海峽,旅途險惡,途中若遇大風,隨時有翻船落海,葬身魚腹的危險。
  蕉嶺客家人由海上陸續到達高雄、前鎮港、鳳山港、下淡水港、東港等地。以後陸續定居在新竹、桃園、苗栗、高雄、屏東等縣,其入墾地區廣達14個市、縣,76個鄉鎮。據《蕉嶺鄉親入墾台灣概況》記,蕉嶺客家人入懇台灣具體分佈地區如下﹕
  苗栗縣(蕉嶺客家居民佔比例最高的縣份),有苗栗、頭份、銅鑼、公館、三義、頭屋、南莊、內灣、三灣、西湖、大湖、獅潭、卓蘭、通宵、竹南、後龍、苑裡等鄉鎮。
  桃園縣,有桃園、八德、平鎮、龍潭、中櫪、大溪、楊梅、蘆竹、大園、龜山、新屋、觀音等12個市、鄉、鎮。其中楊梅、平鎮、中櫪、新屋、觀音等鄉鎮概為客家人。
  新竹縣,有新竹、竹東、新鋪、關西、湖口、寶山、芎林、竹北、新豐、北埔、橫山等11個市、鄉、鎮。除新竹市和竹北鄉外,其餘世居居民概為客家人。
   台北市,有大安、松山兩個區。
   台北縣,有淡水、土城、鶯歌、樹林4個鄉鎮。
   台中縣,有新社、神崗、後裡、石崗、東勢、豐原等6個市、鄉、鎮。
   彰化縣,有彰化、二林、永靖、吳林等4個鄉鎮。
   雲林縣,有北港、古坑2個鄉鎮。
   嘉義縣,有義竹1個鄉。
   南投縣,有南投、水裡、埔裡3個鄉鎮。
   台南市,有安平1個區。
   高雄市,有美濃、六龜、杉林3個鄉鎮。其中美濃為純客家地區。
   屏東縣,有潮州、內埔、麟洛、萬巒、長治、佳冬、竹田、高樹等8個鄉鎮,大部份屬純客家地區。
   花蓮縣,有玉裡、瑞德2個鄉。
   蕉嶺客家人移民台灣後,始終保持著勇于開拓、艱苦奮鬥的客家精神和勤勞儉朴的鄉土風俗。他們對台灣的開發、抵禦外來侵略以及謀求台灣回歸祖國的鬥爭,作出了突出貢獻。
   蕉嶺客家人入墾台灣較遲,大多集中在地理條件較為惡劣、土壤較為貧瘠的丘陵或山區地帶,而以苗栗、桃園、新竹、屏東等地為最多。這些地區在清初還是荊棘叢生、山鹿成群之地。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後,清廷禁止惠潮人至臺的政令漸弛,粵東客家人遂接踵而至,蕉嶺人更是大量涌入台灣。他們在廢墟上建造村落,墾荒造田,修陂筑圳,開發出廣大良田種植水稻。至康熙末年,這些地方已成為大小村莊星羅棋布,農業迅速發展,經濟不斷繁榮的樂土。從此,蕉嶺客家人在此開基繁衍,大陸的蕉嶺人更加源源不斷地流入這些地方開基,逐漸成為蕉嶺客家人的聚居地。
   祖籍蕉嶺縣臺胞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50年中,涌現出許許多多不懼艱險、抵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好漢。其目的在於收復台灣故土,重歸祖國版圖。如晚清反對割臺讓日,力謀抗日復臺的愛國誌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還有辛亥革命時期以推翻日人統治、光復台灣為目標,從事抗日復臺活動而英勇捐軀的愛國誌士羅福星,他們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
   祖籍蕉嶺的臺胞在台灣各界都有不少人才。如在學術界,有著名化學家、教授丘應楠,1984年獲國際化學界最高榮譽──華盛頓希裡布蘭獎,1986年被台灣“中央研究院”選拔為數理組院士。在醫學界,有蕉嶺臺胞徐傍興醫學博士,他專精于腸胃、肝臟、甲狀腺、腎臟等疾病開刀手術,經他手術治療後痊癒者不計其數。在企業界,有蕉嶺臺胞、建設行業大企業家徐炎興,他創辦廣宇住宅工業公司,任董事長,併當選為亞太地區和世界不動產聯盟會員。該公司還被評為台灣十大優秀建築公司之一,獲得“金龍獎”。總之,蕉嶺鄉親在台灣各行各業都有無數人才在挑大梁,他們對於台灣的科學進步、經濟繁榮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寶貴貢獻。
(三)
由於骨肉分離,大陸與台灣的蕉嶺客家人互相懷念、互相牽掛之情是不可言喻的。相傳蕉嶺縣有一少婦思念在台灣的丈夫,決心前往尋找,她用客家山歌唱道“一尋親夫過台灣,打算出門愛借錢﹔先日話郎容易轉,誰知今日見郎難。……七尋親夫到廈門,廈門接客亂紛紛﹔三更半夜落船去,幾多辛苦為夫君。……”這些山歌,情詞懇切,如泣如訴,是當時赴臺蕉嶺人及其在鄉家屬思親情切的真實寫照。
   現22萬蕉嶺人與40余萬祖籍蕉嶺的台灣客家人,溯根尋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他們有同根、同祖、同文化的文化認同。蕉嶺臺胞講蕉嶺客家話,鄉音濃郁﹔歲時節日、民間文藝、婚姻事喜慶等仍保留著蕉嶺故鄉的風俗。舊時,逢年過節,在台灣的蕉嶺鄉親都要在本族中派出鄉民,回鄉祭祖﹔台灣高雄市的蕉嶺鄉親每年春節都要聚會,遙祭祖居在蕉嶺各姓列祖列宗,從無間斷﹔祖地親人也經常去台灣探親訪友,帶去“蕉嶺黃坑茶”等特產。特別是抗戰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幾年去臺的2100多人,多數還健在。據統計,蕉嶺縣這個時期的去臺人員在大陸的親屬有1881戶,8000余人。這裡,有宗族親、父子愛、夫妻情、兄弟誼,濃濃的鄉情、親情,牽動千家萬戶。
   許多蕉嶺臺胞身居寶島,情系桑梓。自從1987年11月台灣當局允許臺胞回大陸探親以後,蕉嶺台灣回鄉尋根問祖、探親訪友,形成了一股“尋根探親熱”。據不完全統計,至1999年止,蕉嶺臺胞回鄉尋根探親者,累計達1.4萬余人(次)。在蕉嶺縣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先後有徐、彭、何、涂、丘、賴、林、曾、陳、李、謝、黃、吳、鐘、劉、葉……等30多個姓氏的回鄉臺胞找到了祖居地、祖公廳或先祖墓地。
   旅臺鄉親何庚生先生,從1991年起連續4年回鄉尋根,經過多次反複調查核實,直至1994年才找到其祖居地在蕉嶺縣南□鄉。他感概萬端,決心開發故鄉家園,先後在南□投資興辦庚生牧場,承包1500畝山地,開發種植銀杏、板栗、毛竹以及養牛等“三高”農業,同時創設基礎筍罐頭廠等一批實業,累計投資達1860多萬元人民幣。
   旅臺鄉親鐘法剛先生,多次回到蕉嶺縣徐溪鄉尋根訪祖。他在《夕陽思故鄉》文中寫道﹕“故鄉,我永遠思念你,因為你曾和我朝夕相依……即將年邁老朽的我,唯願故鄉在,夕陽余輝永相隨。”鐘先生感恩而圖報,決心于事業有成之時回饋社會,造福桑梓。近幾年,他先後在蕉嶺徐溪等地捐資500多萬元,興辦教育、文化等公益事業。
   旅臺鄉親彭慶隱先生,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間由蕉嶺縣遷台灣苗栗縣開基。他多次回鄉尋根,終於找到其祖居地在藍坊鎮大地村,同時得知上祖是由藍嶺華僑農村石上遷大地後再遷臺。他對在臺鄉親說﹕“身居寶島的鄉親,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居地在蕉嶺。”他思鄉愛鄉,先後分別在石上和藍坊大地各捐資數十萬元興建800米水泥大道和修建學校等。
旅臺鄉親徐燕謀先生,在年老多病時,常嘆道﹕“葉落歸根,故國河山,頻來入夢,未知尚能返故里否﹖”1990年他重病住院時,對其女兒說,“我百年身後,若得故鄉壽衣、壽帽、壽鞋及家鄉原土一撮陪葬,心願遂足。”女兒托回鄉探親臺胞將這些物件收集齊備,帶到台灣,送到徐先生面前,他老人家彌留之際,摸到家鄉故土,認為心願已達到,乃貪頷首微笑,于次日溘然長逝。
   蕉嶺臺胞熱愛桑梓,關心支持家鄉各項建設事業。投資家鄉辦實業的還有臺胞曾一飛先生,在三圳鎮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發展種養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一體的“三高”農業。臺胞丘華燊先生在蕉城投資1900萬元人民幣,興建“華新商城”商住小區,又投資3500萬元人民幣在長潭旅遊區興辦華新休閒農莊山水樂園。據統計,全縣計有臺資企業17家,引進臺資790.38萬美元。此外,蕉嶺臺胞大力支持家鄉親屬辦實業,現計有臺屬1100余戶辦起了實業,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蕉嶺旅臺鄉親在蕉嶺各地捐資興辦各項公益事業,召臺胞鐘法剛先生、丘應棠女士、羅秋昭女士等等。分別在家鄉徐溪、文福、蕉城、藍坊等地捐資興建學校、教學樓、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創設獎教學金等。臺胞謝紹軒先生、黃振益先生等聖心慈善會成員,捐資250萬元人民幣建成“蕉城縣聖心醫院”及充實該醫院醫療設備。據統計,蕉嶺臺胞近10年來捐資興辦各項公益事業共1791宗,共計人民幣3007.4萬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8 23: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客家人探源

yeyudong 于 2003-12-26 23:23 写道:
跟随蒋经国去台湾的赣南人也不少

赣南老一輩是否還有人記得小蔣? 聽說他當年在赣南做得不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8 23: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蕉嶺客家與台灣的淵源關係

原在台北、彰雲嘉開墾的客家人,在數次閩客械鬥後,幾乎已經沒有客家人了。
現在台北的客家人,幾乎都是後來從台灣其他地區遷入的。
而在台中縣北部、東部的幾個鄉,大概只剩下東勢還有比較多客家人(更山裡的和平鄉也有),其他的像豐原、后里等,都已是閩南人的天下,留在當地的客家人,多半不懂客語,甚至沒看族譜還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9 1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蕉嶺客家與台灣的淵源關係

旅臺鄉親何庚生先生,從1991年起連續4年回鄉尋根,經過多次反複調查核實,直至1994年才找到其祖居地在蕉嶺縣南□鄉
——————————————————————
我和庚生先生同个祠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9 23: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客家人探源

venen111 于 2004-1-18 23:34 写道:
赣南老一輩是否還有人記得小蔣? 聽說他當年在赣南做得不錯.

蒋经国还当过一任龙南中学的代校长,听说他的一个心腹是龙南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 0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客家人探源

像我們家來台連我這一代才第五代算是晚到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4 12: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那请问HAGAR是哪里迁过去的客家?什么时候迁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4 16: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從陸豐遷來的 祖譜上說的在坊寮登岸 後來到屏東 美濃 新竹 台北 在到桃園 另一支系失聯
在大陸?至於是陸豐哪兒 要察看祖譜了??因為族譜現在不在我身上 在我叔叔那裡輩份排列
是 鏡 復 昌 康 我是昌字輩?

[ Last edited by hagar on 2004-2-4 at 16:1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4 16: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林家後代林衡道教授就考證過 客家人祖先比閩佬更早到台灣開發 也更早接觸原住民
只是到台灣開發的都很零星 像似在屏東 還是台東忘掉了?我們劉氏祖先曾經把農業技術
教授原住民 在高山裡還有用紙木材做成的祖先牌位?那是以前在軍隊時看到的報導因為隔了壹段時間所以有些忘記掉?但是比閩佬大規模來台之前開發與原住民接觸這幾點我到是記憶猶新?因為我們氏族有這麼一位勇敢的傢伙獨自前往高山峻嶺間讓我粉佩服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5 22: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客家人,尤其是北部的,多半來台不久,我接觸到的,頂多來台七代,加上小孩,頂多八代、九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5: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