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1-18 2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蕉嶺客家與台灣的淵源關係
賴雨桐
(一)
祖國寶島台灣,祖籍廣東省鎮平縣(今蕉嶺縣)的臺胞很多。據台灣出版的《蕉嶺鄉親入墾台灣概況》稱,清朝嘉慶以前入墾台灣的蕉嶺客家人有丘、何、利、吳、湯、巫、李、林、胡、張、孫、徐、涂、許、陳、馮、傅、曾、溫、黃、楊、廖、劉、蔡、鄧、鄭、盧、賴、戴、謝、鐘、鄺、羅等33姓,480多戶。這些姓氏約佔蕉嶺原有姓氏的63%。據台灣有關戶籍調查資料稱,祖籍蕉嶺的臺胞現有40余萬人。這個數目,是現蕉嶺縣22萬人口的近2倍。
廣東省蕉嶺縣人移民台灣,始于清康熙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康熙初,內地流入台灣居住者,閩人謂之福佬,粵人謂之客人。……客人者,嘉、平、鎮三州邑之人也。”“來自廣東者,以嘉應州五縣(即今蕉嶺、梅縣、平遠、興寧、五華)為最多數。”
據清乾隆《鎮平縣誌》所錄有關台灣的竹枝詞雲﹕“黃昏人未掩柴關,明月剛看吐半山﹔弦索齊鳴檀板碎,開場先唱過台灣。五月台灣谷價昂,一車聞說十元強﹔澎湖風浪今應盡,個個迎門待玉郎。乾鵲無端朝亂呼,繡窗私語扶床姑﹔前村南路客初到,試問阿兄歸也無。”可見,至清乾隆年間蕉嶺縣赴臺墾荒的人已很普遍。台灣一些村落地名,也是用大陸移民原有籍貫或姓氏命名的,其中與蕉嶺原籍相關的有﹕彰化縣的鎮平村,是丘逢甲先祖丘世俊遷臺最先到達地,以原籍鎮平縣名其村。新竹縣的新鋪鄉、桃園縣的龍潭鄉、台中縣的神崗鄉等,都與蕉嶺原鄉地名相同。這就構成了人緣、血緣、地緣一脈相承的歷史。這些都說明瞭蕉嶺客家與台灣淵源關係的密切。
蕉嶺縣客家人為什麼要移民台灣?據有關資料記載,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地狹民稠,土地貧瘠,所產糧食不足糊口,不得不遷徙台灣及南洋群島謀生。據地方文獻《石窟一征》雲﹕“邑中地狹民稠,故赴台灣耕佃者十之二三,赴呂宋咖喇吧者十之一。”二是康熙招兵“平亂 ”,蕉嶺人應徵赴臺,在臺開基。三是溥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太平軍余部康王汪海洋率10萬兵進駐蕉嶺,由於受溥軍進剿,蕉嶺人四散逃亡,大部份逃至台灣避難。四是洪水災害。在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縣內先後發生過3次特大洪災,縣人流離失所,許多人逃到台灣謀生。據《蕉嶺人上代來臺略記》稱﹕“因道光丙戌洪水為災後,蕉嶺人更多往臺以求生活,乃由南而北至苗栗各鄉開基,所以苗栗、屏東為蕉嶺人來臺的根據地。”五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結束了日本長達50年對台灣的殖民統治。這時,蕉嶺人陸續去臺人員很多。據台北市蕉嶺同鄉會原理事長徐德勛先生考證﹕“搞日戰爭勝利後,蕉嶺人去臺原因按系統歸類可分為﹕(1)隨黃濤(蕉嶺人)所率國民黨六十二軍接管台灣部隊而來者﹔(2)隨李翼中、徐白光、丘念臺等蕉嶺人指導社會教化而來者﹔(3)隨陳孝強(蕉嶺人)招募國民黨保警總隊員生而來者﹔(4)隨國民黨胡璉兵團取道蕉嶺時增募而來者﹔(5)青年軍復員後准予公費就學,來臺尋求轉學者﹔(6)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入臺,個人搭上關係零星前來者﹔(7)祖籍蕉嶺的海外華僑至臺定居者(印尼、緬甸來者較多)。一般估計台灣光復後入臺之蕉嶺鄉親總數在2千人以上。”據蕉嶺縣有關部門統計,抗戰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前,蕉嶺縣去臺人員有2185人。經過半個世紀的繁衍,這些與蕉嶺關更新、更密切的去臺人員人口估計亦達1萬以上。
(二)
據清代舉人黃香鐵在《石窟一征》中記載﹕“往台灣者,例由本籍縣官給照至泉州、廈門、海防同知驗收,方准渡海﹔然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往往在潮州樟林徑渡台灣。”可見,古時蕉嶺人往臺路線,在渡海前,由蕉嶺出發,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經鬆口、三河遠見卓識直至潮州,在澄海縣樟林港流台灣﹔有的則至廈門海防渡海。由於當時乘的是木帆船,要飛渡澎湖海峽,旅途險惡,途中若遇大風,隨時有翻船落海,葬身魚腹的危險。
蕉嶺客家人由海上陸續到達高雄、前鎮港、鳳山港、下淡水港、東港等地。以後陸續定居在新竹、桃園、苗栗、高雄、屏東等縣,其入墾地區廣達14個市、縣,76個鄉鎮。據《蕉嶺鄉親入墾台灣概況》記,蕉嶺客家人入懇台灣具體分佈地區如下﹕
苗栗縣(蕉嶺客家居民佔比例最高的縣份),有苗栗、頭份、銅鑼、公館、三義、頭屋、南莊、內灣、三灣、西湖、大湖、獅潭、卓蘭、通宵、竹南、後龍、苑裡等鄉鎮。
桃園縣,有桃園、八德、平鎮、龍潭、中櫪、大溪、楊梅、蘆竹、大園、龜山、新屋、觀音等12個市、鄉、鎮。其中楊梅、平鎮、中櫪、新屋、觀音等鄉鎮概為客家人。
新竹縣,有新竹、竹東、新鋪、關西、湖口、寶山、芎林、竹北、新豐、北埔、橫山等11個市、鄉、鎮。除新竹市和竹北鄉外,其餘世居居民概為客家人。
台北市,有大安、松山兩個區。
台北縣,有淡水、土城、鶯歌、樹林4個鄉鎮。
台中縣,有新社、神崗、後裡、石崗、東勢、豐原等6個市、鄉、鎮。
彰化縣,有彰化、二林、永靖、吳林等4個鄉鎮。
雲林縣,有北港、古坑2個鄉鎮。
嘉義縣,有義竹1個鄉。
南投縣,有南投、水裡、埔裡3個鄉鎮。
台南市,有安平1個區。
高雄市,有美濃、六龜、杉林3個鄉鎮。其中美濃為純客家地區。
屏東縣,有潮州、內埔、麟洛、萬巒、長治、佳冬、竹田、高樹等8個鄉鎮,大部份屬純客家地區。
花蓮縣,有玉裡、瑞德2個鄉。
蕉嶺客家人移民台灣後,始終保持著勇于開拓、艱苦奮鬥的客家精神和勤勞儉朴的鄉土風俗。他們對台灣的開發、抵禦外來侵略以及謀求台灣回歸祖國的鬥爭,作出了突出貢獻。
蕉嶺客家人入墾台灣較遲,大多集中在地理條件較為惡劣、土壤較為貧瘠的丘陵或山區地帶,而以苗栗、桃園、新竹、屏東等地為最多。這些地區在清初還是荊棘叢生、山鹿成群之地。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後,清廷禁止惠潮人至臺的政令漸弛,粵東客家人遂接踵而至,蕉嶺人更是大量涌入台灣。他們在廢墟上建造村落,墾荒造田,修陂筑圳,開發出廣大良田種植水稻。至康熙末年,這些地方已成為大小村莊星羅棋布,農業迅速發展,經濟不斷繁榮的樂土。從此,蕉嶺客家人在此開基繁衍,大陸的蕉嶺人更加源源不斷地流入這些地方開基,逐漸成為蕉嶺客家人的聚居地。
祖籍蕉嶺縣臺胞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50年中,涌現出許許多多不懼艱險、抵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好漢。其目的在於收復台灣故土,重歸祖國版圖。如晚清反對割臺讓日,力謀抗日復臺的愛國誌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還有辛亥革命時期以推翻日人統治、光復台灣為目標,從事抗日復臺活動而英勇捐軀的愛國誌士羅福星,他們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
祖籍蕉嶺的臺胞在台灣各界都有不少人才。如在學術界,有著名化學家、教授丘應楠,1984年獲國際化學界最高榮譽──華盛頓希裡布蘭獎,1986年被台灣“中央研究院”選拔為數理組院士。在醫學界,有蕉嶺臺胞徐傍興醫學博士,他專精于腸胃、肝臟、甲狀腺、腎臟等疾病開刀手術,經他手術治療後痊癒者不計其數。在企業界,有蕉嶺臺胞、建設行業大企業家徐炎興,他創辦廣宇住宅工業公司,任董事長,併當選為亞太地區和世界不動產聯盟會員。該公司還被評為台灣十大優秀建築公司之一,獲得“金龍獎”。總之,蕉嶺鄉親在台灣各行各業都有無數人才在挑大梁,他們對於台灣的科學進步、經濟繁榮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寶貴貢獻。
(三)
由於骨肉分離,大陸與台灣的蕉嶺客家人互相懷念、互相牽掛之情是不可言喻的。相傳蕉嶺縣有一少婦思念在台灣的丈夫,決心前往尋找,她用客家山歌唱道“一尋親夫過台灣,打算出門愛借錢﹔先日話郎容易轉,誰知今日見郎難。……七尋親夫到廈門,廈門接客亂紛紛﹔三更半夜落船去,幾多辛苦為夫君。……”這些山歌,情詞懇切,如泣如訴,是當時赴臺蕉嶺人及其在鄉家屬思親情切的真實寫照。
現22萬蕉嶺人與40余萬祖籍蕉嶺的台灣客家人,溯根尋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他們有同根、同祖、同文化的文化認同。蕉嶺臺胞講蕉嶺客家話,鄉音濃郁﹔歲時節日、民間文藝、婚姻事喜慶等仍保留著蕉嶺故鄉的風俗。舊時,逢年過節,在台灣的蕉嶺鄉親都要在本族中派出鄉民,回鄉祭祖﹔台灣高雄市的蕉嶺鄉親每年春節都要聚會,遙祭祖居在蕉嶺各姓列祖列宗,從無間斷﹔祖地親人也經常去台灣探親訪友,帶去“蕉嶺黃坑茶”等特產。特別是抗戰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幾年去臺的2100多人,多數還健在。據統計,蕉嶺縣這個時期的去臺人員在大陸的親屬有1881戶,8000余人。這裡,有宗族親、父子愛、夫妻情、兄弟誼,濃濃的鄉情、親情,牽動千家萬戶。
許多蕉嶺臺胞身居寶島,情系桑梓。自從1987年11月台灣當局允許臺胞回大陸探親以後,蕉嶺台灣回鄉尋根問祖、探親訪友,形成了一股“尋根探親熱”。據不完全統計,至1999年止,蕉嶺臺胞回鄉尋根探親者,累計達1.4萬余人(次)。在蕉嶺縣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先後有徐、彭、何、涂、丘、賴、林、曾、陳、李、謝、黃、吳、鐘、劉、葉……等30多個姓氏的回鄉臺胞找到了祖居地、祖公廳或先祖墓地。
旅臺鄉親何庚生先生,從1991年起連續4年回鄉尋根,經過多次反複調查核實,直至1994年才找到其祖居地在蕉嶺縣南□鄉。他感概萬端,決心開發故鄉家園,先後在南□投資興辦庚生牧場,承包1500畝山地,開發種植銀杏、板栗、毛竹以及養牛等“三高”農業,同時創設基礎筍罐頭廠等一批實業,累計投資達1860多萬元人民幣。
旅臺鄉親鐘法剛先生,多次回到蕉嶺縣徐溪鄉尋根訪祖。他在《夕陽思故鄉》文中寫道﹕“故鄉,我永遠思念你,因為你曾和我朝夕相依……即將年邁老朽的我,唯願故鄉在,夕陽余輝永相隨。”鐘先生感恩而圖報,決心于事業有成之時回饋社會,造福桑梓。近幾年,他先後在蕉嶺徐溪等地捐資500多萬元,興辦教育、文化等公益事業。
旅臺鄉親彭慶隱先生,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間由蕉嶺縣遷台灣苗栗縣開基。他多次回鄉尋根,終於找到其祖居地在藍坊鎮大地村,同時得知上祖是由藍嶺華僑農村石上遷大地後再遷臺。他對在臺鄉親說﹕“身居寶島的鄉親,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居地在蕉嶺。”他思鄉愛鄉,先後分別在石上和藍坊大地各捐資數十萬元興建800米水泥大道和修建學校等。
旅臺鄉親徐燕謀先生,在年老多病時,常嘆道﹕“葉落歸根,故國河山,頻來入夢,未知尚能返故里否﹖”1990年他重病住院時,對其女兒說,“我百年身後,若得故鄉壽衣、壽帽、壽鞋及家鄉原土一撮陪葬,心願遂足。”女兒托回鄉探親臺胞將這些物件收集齊備,帶到台灣,送到徐先生面前,他老人家彌留之際,摸到家鄉故土,認為心願已達到,乃貪頷首微笑,于次日溘然長逝。
蕉嶺臺胞熱愛桑梓,關心支持家鄉各項建設事業。投資家鄉辦實業的還有臺胞曾一飛先生,在三圳鎮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發展種養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一體的“三高”農業。臺胞丘華燊先生在蕉城投資1900萬元人民幣,興建“華新商城”商住小區,又投資3500萬元人民幣在長潭旅遊區興辦華新休閒農莊山水樂園。據統計,全縣計有臺資企業17家,引進臺資790.38萬美元。此外,蕉嶺臺胞大力支持家鄉親屬辦實業,現計有臺屬1100余戶辦起了實業,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蕉嶺旅臺鄉親在蕉嶺各地捐資興辦各項公益事業,召臺胞鐘法剛先生、丘應棠女士、羅秋昭女士等等。分別在家鄉徐溪、文福、蕉城、藍坊等地捐資興建學校、教學樓、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創設獎教學金等。臺胞謝紹軒先生、黃振益先生等聖心慈善會成員,捐資250萬元人民幣建成“蕉城縣聖心醫院”及充實該醫院醫療設備。據統計,蕉嶺臺胞近10年來捐資興辦各項公益事業共1791宗,共計人民幣3007.4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