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汉民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16-10-7 01:50 编辑

     清文字狱以浙江和江西最为激烈,江西文字狱发生在江西泰和,从浙江迁来的南寮派首当其冲,我就怀疑浙江文字獄出现在南寮老家,不想果然。浙江宁海岭头陈说,其祖是叔宝次子,被封在外地,后来逃难到宁海,那里地处偏避,确实是避难好去处。近年来,与浙江族人交流多了,终于知道固公投靠吴越钱缪之后,就在浙江宁海屯田,兼任宁海县长,被称为陈长官。宁海陈氏族人,几乎不知道自身是江州义门,更不知道其祖固公随王绪入闽,并转移到了浙江宁海。本人研究了柳溪谱、唐史、十国春秋,并与浙江宁海陈氏交流,终于搞清楚固公派到了浙江宁海。我可以有把握说,到了明朝后期,泰和南寮派不再笼统说自身来自浙江平阳,它与其浙江宁海老家有了连系。清文字獄发生在南寮所在地及其浙江老家,就是证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14-11-17 17:01 编辑

       回过头来再看两个浙江宁海陈氏族人的帖子,一切都明白了。他们都说说其族是从福建坐船漂泊过来的。正是897年,固公受闽当权者王审知围堵,坐船从闽北宁德地区逃到浙江宁海的。有浙江台州陈氏回应我的帖子,公布浙江族谱影印件,“怀瑞公乃守约(就是固公)左司马之第五子也”宋哲宗元佑元年八世孙集贤殿大学士太师中书令西洲惟宁号文尧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0: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犹作家李伯勇先生之"世纪之交上犹客家魂---以营前陈氏为例",讲到营前陈氏从江西泰和迁营前,其八世祖晖(徽)从金陵迁江西泰和柳溪。说来奇怪,明明营前陈氏从江西泰和柳溪迁出,偏偏有文章说明朝嘉靖年间理学家营前陈嘉馍讲,其族属晖公长子承进公清溪派,族众住泰和东门外、治冈和万安等地。我在陈氏宗亲论坛上说,陈嘉馍错了,明朝时,住泰和东门的陈氏,属晖公堂兄固公(叔宝子孙)的后代,从浙江迁来;承进公之清溪派,五代时住淮南;承进公派之十四世英柱公,南宋末年还在金陵勤王,接着在江西泰和抗元。南宋灭亡之后,承进公之清溪派,落居在泰和高行乡。高行乡割给了永新县。
   南宋初年从泰和迁上犹营前的支派,那能是清溪派?它必定是柳溪派。当时金兵南侵,兵锋直达泰和,民众逃难。
   柳溪版主陈尚凌,力主将承进公派和南寮派有关帖子置顶,已照此办理。我们等待承进公清溪派与柳溪联宗,大家共叙宗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2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人评论说,柳溪族人不单要研究自身族谱和迁徙,还要研究亲密支派之族谱和迁徙。我本人就这么做的。柳溪族谱,没有有关始祖晖公兄弟的论述,却反复讲到晖公堂兄固。这就使人有了联想:猜测晖公不会是义门主流派;固公不是,晖公也不会是。尤其固公和晖公属于叛逆,我这种看法更是根深蒂固。南寮出自固公。我本人依据历史、福建陈氏族谱,并作逻辑推理,一眼就能看出南寮谱,有关固公祖父及其子的论述有问题。本人不予采用。到了现在,固公在浙江的经历显露出来了。其浙江宁海、台州的后人,称之为守约(晦)左司马公。此时,南寮应该有人出来,与其浙江宁海和台州的族人沟通,研究浙江族谱,对早先族谱作必要修正,将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20: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陈氏宗亲论坛柳溪版上出现“柳溪始祖是叔明还是伯固”之争。本人一直在与族人探讨源流。时过八年多,本人对广东兴宁贽公族发表信件。


  贽公派族亲们:人无谱不知自身出处,而所持族谱不准确,为人之憾事。正因为此,本人才致力于研讨自身族谱。经二十年勤奋努力,发现贽公族谱和柳溪谱,都有因明末和清末联谱,而出现一些差错。必须众人讨论,须取得大家一致认识,不能操之过急,往往要等待。有五、六个贽公分支,早先询问该如何修谱。过去我不便直说,不好直接否定柳溪谱之"灌生伯宣伯党。"时至今日,我肯定柳溪族十九世之前,池阳与柳溪的亲密关系;明确柳溪祖居地为"江南宁国府宣城县",柳溪始祖晖公的父兄及其后代住在那里。柳溪谱从来就称晖公来自金陵;泰和县志称五代时县令陈承逸祖籍南京;刘姓进士为柳溪族写谱序,讲唯"陈与吾刘皆来自南京";贽公五世孙、也就是晖公十九世孙善爵,其在广东丰顺的后人陈绪松,依据族谱,竟讲出祖居地"江南宁国府宣城县"。善爵与其后人陈绪松破解了柳溪祖居地密码,真是柳溪族人幸事。义门几处都称伯宣公没有伯党这个兄弟;有人称新唐书说"伯宣有个兄弟伯党"。柳溪八世之前不立文字,进士虔州司法参军八世千龄于1142年才首修,1060年新唐书何能记录柳溪?必定有人在伪造,不存在伯党其人。柳溪谱联接池阳谱才是正理。在此,我本人记录贽公上祖:世次为:60谭先--61茜--62伯固---63鉴--64清---65材---66杰---67暨---68世昌---69安---70祖---71德---72志和----73永兴---74晖---75承逸---76羽---77裕--78-璿---79(言先)---80逵---81厢---82茂---83萼---84世修---85鸨---86应辅---87汝舟---88贽。
   客家人称祖先来自中原,不管那个客家姓氏,那个支派,都没有找到那位祖先为第一位南迁客家先民。客家学专家们一致认识客家起源于唐朝中期;本人依据历史,唐德宗开平三年(782)有一次南迁大迁徙。我断定柳溪始祖晖公的高祖父,即七十世"祖",就是第一位客家先民,晖公为第五代先民。我议论:晖公高祖父到祖父,在江西、福建流徙了五十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20: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14-12-27 09:21 编辑
城客 发表于 2014-11-14 14:36
结果怎样?
我认为陈炯明是客家人


陈炯明应该是客家人。早些年,有朋友告诉我,佛山有族谱爱好者姓钟,持有陈炯明族谱,本人就与此爱好者电话联系。人家住佛山郊区,叫我晚上去。彼此并非熟人,觉得晚上到那里去很不安全,就没有前去。

回复 点赞 1 拍砖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9: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14-12-29 19:46 编辑

    我本人称晖公高祖父“祖”、曾祖父“德”、祖父“志和”为客家先民前三代,都是流民;晖公为第五代。唐史所载江州聚居六百多人,包括伯宣公和旺公,都是客家先民,还有许多其它姓氏祖先。我本人以动态眼光看族群迁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流如流水,那些以静态眼光看义门者,把义门看成当地土著,就大错特错。义门既是外来者,也不会在德安住得太久,一有好机会,就向外迁徙。被人宣传为世外桃源理想家园,完全不存在,义门村不是好地方。有人说,伯宣公住德化,本人相信,而且估计德化比义门村要好。何以见得?我在客家网站与人交流,认为客家先祖与唐王朝互为声援,共同驱赶瑶胞。唐王朝要改土归流,客家先民要生存空间。我相信义门村家长旺公,既要带领众人发展生产,又要与官府沟通,商讨驱瑶之事,还要带领精壮,防备瑶胞袭击。晖公高祖至祖父,族内平凡一个,在族内没有义门贡献大。我们不去刻意赞颂祖先。我在客家论坛写道:“我历代祖先,都在驱赶瑶胞。我有充分证据。”是说,晖公祖父辈于832年将瑶民从江州赶至吉安,晖公再于中和四年参加王绪农民起义,将瑶胞从吉安赶至赣州。当然,明朝开始,贽公族前辈,继续在梅州驱赶瑶胞,县志都有驱瑶记载,至清末时后,兴宁的瑶胞成乌有矣!迁去了广东阳山,留下不少瑶族地名。瑶胞撤退路线,与客家人迁徙路线一样。有美洲客家问题学者相信我所述,评论道:“看你的名字!”
   池阳谱能与义门谱相对照,柳溪谱与义门谱可对照性不如池阳谱。我本人一直呼吁尽可能客观认识义门。因为江州聚族而居,决定义门谱不是家谱,而是族谱,不要去试图改为家谱;不改还好,一改就问题百出。江州义门是迁徙民系,别把它说成江州土著,别胡乱改动义门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9: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称属于江州聚居的支派,除义门外,只有池阳与柳溪,当中包括柳溪族内的南寮派。现在,本人叙述池阳之先祖迁徙。
    讲宗族迁徙,不能脱离国史;离开国史,你的讲法就会失去根据,不能令人信服。1,陈国灭亡,陈国宗族大众二百七十多人被献俘长安,马车队伍长二里半;2,隋文帝赦免陈家,子弟被散布在边关;3,隋炀帝将全国上户八千置于东都洛阳;4,唐史称,陈京从颍川来京;5,陈京与户部侍郎赵赞,于开平三年(782),一起向唐德宗献“播迁梁汉”。显然,隋文帝时,族群在长安;隋炀帝时到洛阳;隋唐交替时,到了颍川郡许昌;唐朝中期,驻守许昌的节度使李希烈叛唐时,陈京替国家利益和宗族安全考虑,提出播迁梁汉,才有后来的江州聚居。从那里来?当然是中州许昌。从年代分析,从“祖”于782年离开中原到“志和”于832年在江州聚居,恰恰是五十年。这五十年间,处于流徙状态。
    有人说,池阳谱与绩马族谱不一样;我没有看过绩马族谱。要是绩马谱写成一直住在江南,这种叙述恐怕不准确,因为有献俘长安史实。池阳谱所述,才较为准确。义门祖与池阳祖一起迁徙并聚居。举族聚居,应该是事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书上有好几页介绍江州义门。十五年前,我看各种唐史,是旧唐史还是新唐史?当时我没有注意,大概是新唐书。是说,江州陈氏住庐山脚下,聚族而居,号称义门。伯宣公在庐山注铨史记,与其相善的马善总精通风水,说迁到庐山西南面,会子孙昌盛。伯宣公命族孙陈旺经营义门村,果然后来人丁兴旺。2003年,我曾去德安车桥镇义门村探访,看到一片荒山野岭,大出意外。义门村陈得杰老人接待;我问:“河哪?”“百犬同槽,没有河。”对方说。他又道:“来者都觉得意外,与想象不同。”我形容那里是人烟稀少、鸟兽罕见之地,鸟都不会到那里拉屎。人门怎么会到了那里?
   我就怀疑新唐书的准确性,怀疑它欺骗了后人。我作了种种猜测:也许当时唐王朝与赣北汉人联成一气,将山越从村场、山寨赶了出去。山越瑶胞不肯离开赣北,聚集在义门村附近的山里扎寨。马善总与官府联系亲密,规劝伯宣公指示族人,由旺公带领精壮,进山与官军一起驱赶瑶胞,就是所谓的“建义门村”。前十几天,我还说在义门村搭茅早房住上三几年有可能;现在,我以为就是带上几天干粮,协助官军赶走瑶胞。如此不光采的事情,唐王朝隐诲莫深,宗族也把事情写成去那里建村。我到过江西泰和柳溪村和广东兴宁罗岗镇溪尾村,那里有大片土地可耕,有水有草,适合人类居住;义门村条件很差,决不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池阳谱与义门谱对比:
        1,江州义门主流派
         叔明(62)---志高---才---圭---兼---京---褒---灌---钰---鑲---伯宣---擅---旺(74)        
       2.池阳派
         伯固(62)---鉴---清---材---杰---暨---世昌---安---祖---德---志和---永兴---世裔(74)
                                                                       世晖(74)
池阳谱与义门谱能完全对照,对比如下:伯固与叔明为堂兄弟,志高与鉴,该是隋朝时被献俘长安之堂兄弟。池阳谱从(64)清到(69)安,共六代,该是唐初到唐朝中期,在颍川郡许昌聚族而居之成员。(70)祖,于开平三年(782)南迁;(72)志和,于832年与义门一起在江州聚居;(73)永兴,生于唐文宗二年(828),856年举贤良,从江州外出为官,乾符元年(874)因义军渡过采石,滞留池阳。世裔为池阳二世祖,世晖为柳溪始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14: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柳溪族人们:柳溪族众人努力,寻根成果显著,只要百度点击一下,就能找到柳溪帖子。不过,寻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你有所发现,也会遭来一顿臭骂。2004年时,我公布找到柳溪村,那里住着梁氏,就有人前来骂我是骗子、造假、可恶;我本人维系贽公源流,又有人前来攻击,“你说你五岁做梦见到你祖先,你是神仙呀!”我可以反驳他,我不但是神仙,比神仙还神仙。白天若有所思,晚上就做梦。前些时后,我看辽宁舰视频,当天就做梦自已在珠江口乘辽宁舰,因为早些年曾从顺德乘飞翔船到香港。这几天,我讲义门村不属于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聚居恐怕另有地方。有人又说你年老眼睛昏花,“年代记得那么清楚”,这里造假,那里造假。我本人论述晖公经历:1,中和四年(884)随王绪入闽;2,八八五年到福建同安,伏兵从竹林跃出,王潮捉拿王绪;3,八九二年,王潮夺取福州;4,王潮于897年去世;5,八九九年,吴越、吴、闽势力争夺浙西,晖公投吴;6,吴国张颢、徐温于907年杀吴王左右十几人;7.九零八年,吴国内乱,晖公无意中介入其中,转投梁太祖朱温;8,九零九年,晖公受梁太祖派遣进攻襄州;9,九零一六年,后梁加封晖公为行营招讨史佐卫上将军,晖公在淮南兵败;10,吴国淮南大将刘信于9018年进攻虔州(赣州),追执后梁大将谭全播。这段历史时间定位,全部来自史书,我能倒背如流,人家却说我在编造。
    外支怎么说,我都不管。我对得起天地良心,如实讲述,不加任何个人倾向,不攀大派,不附名人,力求准确无误。如有人能考证出本人所述时代有误,就算其具有某种历史知识。说我讲得不对,举出例子来好了。
   人家问承逸公是如何当上县令的,这点有必要交待。柳溪谱称,前任县令办事拖拉,不少案子了结不了,人们不满。泰和父老讲承逸公之能,传到吉安使守那里,由吉安军政首长首肯,并非吴王任命,承逸公任县令。过去我没有想那么多,也许父老就是端明殿大学士罗韬和学士刘况,他们与承逸公相善,可能他们推荐老朋友承逸公当县令。我能讲出那么多,怀疑之人,又该会讲我在编造。要知道,我研究族谱二十年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15: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末江州六百多人聚居,汉民兄见到一些人所讲,伯宣公住德化,并不在义门村;他以为义门村自然环境不好,提出真正聚族而居的义门村,恐怕自然环境会好很多,不是史书所讲的义门村。汉民兄认为当时义门为客家先民,832年之前,就已进驻瑶胞村寨;伯宣公命族孙经营义门村,估计是到山里配合官军驱赶瑶胞,将他们赶往它处。其本人试图从客家学角度,揭示当时的民族矛盾,也不过是一种猜测。所提出来的全新观念,有的义门兄弟不同意。事情到底如何?不必求得统一,可作为悬念保留,日后再作学术讨论。
   因为柳溪先祖参与江州聚居,汉民兄才去议论义门聚居之事,否则他也不会去多事,引起众多争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贽公族上祖有三个支点,即霸先公—晖公---贽公。两公之间有池阳谱和柳溪谱相接。我猜测,将来贽公族重修族谱之后,论一千五百年宗族历史,从时代准确性和可信度而言,不管是那个姓氏,估计无人能出其右者。
   霸先公生于503年,后人称他为平民皇帝,衣食俭朴。2003年,浙江长兴记念霸先公诞辰一千五百年,长兴政府邀请散布在南方广大地区的霸先公后人参加记念活动。唐末五代,在江州聚居的六百多人,被史书认为是霸先公后人,大众毫不异议,可信度甚高。聚居支派,除义门之外,只有池阳和柳溪;义门如大海,池阳和柳溪则如同绿洲小岛。叔宝登基时老二叔陵图谋夺嫡,池阳六十二世祖伯固,糊糊塗塗带家将外出,被乱兵所杀,其后代被贬为平民。池阳族人不弃祖不认,不攀大派,不附名人,保留自已独立性,十分难得。其谱的准确性一下子高了不少。池阳谱能与义门谱相对照。从霸先公(60)到晖公(74),约360年传十四代,每代隔25.7年。池阳祖七十三世永兴公,生于唐文宗二年(828),856年举贤良,从江州外出为官,乾符元年(874)因义军渡过采石,滞留池阳。池阳谱称柳溪始祖晖公为永兴公次子。晖公于中和四年(884)从江州随王绪入闽。永兴公与晖公年代相吻合。
   晖公为900年代人物,贽公为柳溪十五世,于元文宗二年(1329)入粤。四百三十年传十四代。平均每代约三十年。
   贽公族内部族谱的准确性甚高。本人为二十三世,平均每代隔三十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1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晖公经历复杂,一会儿在浙江温州平阳,一会儿又在南京。某些人难于理解,他们说:"不可能的"。柳溪谱讲晖公两地经历,你相信不?晖公与堂兄固随王绪入闽,不但柳溪谱如此说,南寮还来自浙江温州,现在在浙江已找到固公后人,他们称固公为左司马,浙江宁海陈氏,进而称我为"我家老四晖公"后人。柳溪族人,你还不相信晖公曾经在平阳吗?说晖公在在南京,也是柳溪谱所说,不是我个人编造。晖公在南京有何公干?必须搞清,否则就是疑案。十六年前,我依柳溪谱"不为吴所用"思路,查找十国春秋,查到陈晖。此陈晖是否晖公?必须有个判断。我再查史书,查看当时浙西争夺,从897年到899年,杨行密经艰苦努力,夺取了淮南。判定晖公有投杨行密环境和条件。再有,史书称纪祥陈晖等人为盗,滥指农民起义者,正好与晖公身份相符。吴国晖公,能不是柳溪晖公吗?908年,吴国内乱,晖公同事纪祥办事鲁莽,竟勒死吴王杨渥,纪祥被左右牙指挥使徐温五马分尸。晖公还能在吴国呆下去吗?仅过一年,909年出现在后梁的陈晖,能不是柳溪晖公吗?有脑之人,决不会说温州陈晖、吴国陈晖、后梁陈晖,是分别不同的三个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4: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晚上,柳溪族轮公派连州陈文武、湖南桂阳流丰镇榉木林村陈军和一个凤翔派,他们三个年轻人从广州来到佛山,我们大家一起宵夜,谈论族谱。陈军上祖宗斌公,1278年时三岁,其族人陈坤大,十七、八年前,曾与我一样,去信江西泰和寻根,两彼此建立联系。其宗族以为宗斌公为将军;应该说,宗斌公的父亲为将军。陈军一直在查找源流,认为属柳溪可能性很大,我本人能提供泰和柳溪族谱有关资料。陈文武对族谱十分熟悉,"轮公为柳溪九世,与轼、軝两公为兄弟,并于1129年入粤"。他们几个年轻人思路寛阔,反应敏捷,对族谱很感兴趣,所以连夜前来与我交流。他们问起庆源图,我作了答复。我说我七、八岁时见过庆源图;六岁时记忆都已十分清楚,我不会去胡编。不去乱说。我还讲起七十二世祖,我以为832年时,七十二世祖在赣北就驱赶瑶胞,唐末,晖公在吉安泰和驱赶瑶胞,他们迁去赣南。丛泰和县志可知,到了南宋末年,赣南一部份瑶胞汉化,被称为熟瑶,参加文天祥抗元队伍,"郡内豪杰和山区人民,同赴临安保卫朝廷"。另一部份生瑶,保持独立性,迁去广东梅州。到了明朝,生瑶又受到客家人驱赶,一直到清末,生瑶去了连山。"连州陈文武接着说,"我族在连州驱赶瑶胞,霸占他们地方,把他们赶到连南。"他还说:"宗亲论坛有个阳满公,从福建来,专门从事驱赶瑶胞"。大家哈哈大笑。我们试图以宗族迁徙史,揭露历朝民族之间矛盾和实际情况,彼此交谈甚欢。最后大家一起拍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