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15 2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家湾村志
《廖家湾村志》由淮南市田家庵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淮南市田家庵区地方志办公室承编。主编廖光达,黄山书社2000年8月第一次出版。16开精装一卷本,卷首收入历史照片和彩色照片15幅。全书22.5万字,印数2000册,定价32元。
廖家湾是淮南市境淮河之滨廖氏聚居地,因辛亥以来名人辈出,故而在1985年淮南市制定地方志工作规划时,将编纂《廖家湾村志》列入政府工作规划,并明确田家庵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村志的编纂工作。田家庵区人民政府聘请廖氏后裔廖光达为村志主编。而在此之前,省、市政协在组织沿淮五市三县协作收集“淮上军”活动历史资料的同时,已提出编写廖家湾村史的动议,廖光凤、廖麟、廖光达等已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村志实施编纂阶段,廖光达与廖氏知名人物廖运周、廖运泽、廖运升、廖传枢等人多方联系,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考虑到村志无成例可循,以及廖家湾村的实际情况,确定村志以记人为主,旨在保存资料,故不受既有体例的拘泥,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而是以廖氏子弟的行踪为线索。全书共分为概述、廖家湾村由来、廖氏子弟行踪、解放后的廖家湾、文化教育体育、人物等主要编次,计13章68节。
淮南廖氏系明代兴国功臣楚国公廖永安后裔。明建文四年(1403年),燕王起兵发动“靖难之变”,弑建文帝自立为皇帝,史称明成祖。时大学士方孝孺反对燕王谋篡,不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而被诛杀,祸及十族并明令不准收尸。永安之子廖升以及怀庆侯永忠(永安弟)之孙廖镛、廖铭等不忍先师尸骨暴露荒野,悄悄予以收埋,由此获罪被杀,子孙充军广西。英宗正统年间赦还。但楚国公之孙廖承庆借口患有眼疾,拒受朝廷官职,又触怒皇帝,被贬守凤阳皇陵。嘉靖年间,永安第七代孙廖柳溪举家徙居至淮上,建立廖家湾庄园。
廖氏素来崇尚民族节义,有强烈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传统。从20世纪初,廖氏子弟参加了辛亥革命、大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多有建树。清末,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入侵,国事日非。江淮英杰多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集会于安庆、芜湖等地,在柏文蔚、常藩侯等先贤领导下筹建岳王会组织,聚集有识之士,秘密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廖氏青年廖少斋、廖海粟、廖璞纯、廖盘箴、廖子宾、廖梓英、廖瑞然、廖楚珍等率先响应,加入同盟会,投考安庆武备学堂,参加了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廖氏诸兄弟回乡,参加了张汇滔、袁家声领导的革命团体信义会,筹划寿州四顶山庙会起义。辛亥武昌起义后,廖氏子弟积极参加皖省同盟会领导人张汇滔、袁家声等领导的淮上军起义,光复寿州;寿州起义成功后,淮上军挥兵东向,廖氏子弟为先锋,在蚌埠小南山阻击清江督张勋,廖璞纯等壮烈殉国,后受到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追祀;二次革命开始,廖氏子弟积极投身讨袁战争,与袁世凯在皖的爪牙倪嗣冲展开决战,廖少斋、廖海粟献出年轻的生命。大革命时期,廖氏子弟投身黄埔军校,参加东征北伐、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淮上建立后,廖家湾一度成为党组织活动的中心,从民国17年(1928年)到民国23年(1934年)先后建立了中共区委、县委,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氏子弟中的爱国将领廖运泽、廖运升、廖运周、廖传枢等浴血疆场,转战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斗争,在战壕中迎来胜利的曙光。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部队的廖氏将领因厌恶内战,先后率部于战场起义,毅然走上自新之路,投入人民的怀抱。国民党原一一○师师长廖运周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率部战场起义,直接促成了黄维兵团的覆灭;此后,廖运升率部于江南义乌起义,廖传枢率部于四川郫县起义,廖运泽辗转香港,做了大量有益于祖国统一的工作。解放后,廖氏子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兢兢业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廖氏子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兴办实业,创办学校,搏击时代大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廖氏素重文化教育,明清时期,实行科举教育,对子弟课业督导极严,故而子弟中有许多人进入王朝设立的庠、序、太学等机构学习,并有多人考上文、武生员,贡、举、进士等功名。民国4年(1915年),族间有志青年廖元翘从南京政法学堂毕业后,深感家乡的教育已落后于时代,毅然辞去官差,联络族间的志同道合者创办廖家湾小学,使现代教育在廖家湾深深地扎下了根。廖家湾小学也越办越红火,成为廖氏子弟成长的摇篮,无论此后风云的变幻,廖家湾小学从未停缀。为办学,廖氏族人出力出钱,廖少轩、廖乐侯等腾出自家的房舍为教室,不取分文报酬;廖明轩、廖乐侯、廖郎斋等人献出地皮,营建校舍;廖元翘、廖明轩、廖寿民、廖多济等义务担任校长一职,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淮南廖氏聚族而居,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氏族制度保留完整,节日习俗丰富多彩,狮子舞、采莲灯、朝山会等别具一格。其中采莲灯、盾牌对马系由外地传入,已有300多年历史,经廖家湾村几代艺人的传承,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至正月十五,乡村举行灯会,常常通宵达旦。1954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廖家湾等地的艺人对采莲灯、盾牌对马等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业余文艺会演,采莲灯获演出奖,盾牌对马获挖掘奖。朝山会则是寿州四顶山庙会的一项传统内容,颇富艺术魅力。
廖家湾素有卧虎藏龙之谓,民间有“廖家湾,大小官,一百三十三”之说,辛亥以来,一大批廖氏子弟业绩载入史册。《廖家湾村志》是一部以写人为主、特色鲜明的村志,也是安徽省首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村志。《廖家湾村志》可以说是近百年间中国人民为正义事业和革命事业英勇顽强斗争的历史缩影。村志观点正确、史料丰富、文笔流畅,不少史实系首次发表,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它不仅是廖氏一村之志,而且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史、抗日战争史、人民革命史和地方党史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姚尚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