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zza0031504

中国廖氏族谱资料-廖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華湯溪塔石乡珊瑚村-廖氏

300年前,珊瑚人的太公廖文仕从福建上杭辗转迁来浙南汤溪,入赘傅家,备受欺凌,在忍无可忍之下,夫妻俩挑起一副装满行李的箩愤然出走。太婆有言在先,箩线在何处断掉,就在何处住下。当他俩走到珊瑚时,箩线迸然而断,于是廖氏祖先在此扎根定居,繁衍生息,迄今已历十数代,现有子孙100多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23: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古寨阳地--廖氏

古寨阳地探秘之一:发现阳地

  前不久,我曾以《阳地,那是片希望的热土》为题写了阳地人在增百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开拓进取的精神,《黔南日报》、《独山报》刊登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其开发价值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重访阳地,经过2个多月的探秘,才逐渐地揭开阳地神秘的面莎。

  阳地起源于何时,她真的很古远吗?据廖氏宗谱记载:“明亡于清后,二世祖国栋公(曾任荔波知县)守臣节归隐林泉,教子弟以读书嗣成名士,敕封为文林郎,初暂居于独山古塘蒙土司宅,至三世祖昭公定居阳地,始迁来同居”。“三世祖昭公系独山学拨贡,年近不惑时,清敕封文林郎,其明经各幕,善择阴阳,而定居阳地……”

  三世祖廖昭生于清康熙壬寅年七月(1662年),殁于清雍正戊申年冬月(1728年),享年66岁,其38岁时始定居阳地(即为康熙巳卯年,1700年),如果宗谱记载无误,阳地寨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已有303年。

  翻开独山县志的明、清时期建置章节,独山州清代时属都匀府。独山州辖州同1、长官司4、土舍2,即三脚屯州同(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境)、独山司、烂土司(今三都烂土)丰宁上司(今上司)、丰宁下司(今下司)、三棒舍、普安舍。在独山司当时所辖的230个寨子中,其中就有羊地寨(阳地),这说明阳地的起源是有据可查的。

  303年的历史,这确实是个古老的寨子,寨前的阳地河是一条流水清澈的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身全长20多米,桥东侧22级,西侧30级,桥孔长15米,高8米,在桥的东面原修有一座五层六角型(约13米)的石塔,可惜石塔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炸倒,桥两边古树参天,柏树、杉树、香樟、枫香、桂花等树相拥互抱。

  走过小桥流水,走过树荫石级,来到寨子门闾,用青砖砌成的门闾上挂着一块金光闪烁的字匾,上书“朝阳梧凤”。这是我见到的保存较好,最古老的门闾了。阳地寨子世辈多出文人孝子,今留存于世的大总统题褒“节励松筠”和《水云山人诗草》等古书、字画、旌表,牌匾仍保存完好。

  寨子还有一座占地250个平方米的古老祠堂,高大雄伟,古朴庄重,祠内砖墙里嵌有一石碑,高约1米五,宽1米左右,年代虽久远,其字迹仍依稀可辨。在寨子中,古式建筑的民房大部分仍保持完好。用青石铺就的院落,城墙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古老的寨子,这是一个神秘的部落,不管她如何古远、神秘,笔者将在随后的系列探访中为你一一揭开……。

  古寨阳地探秘之二:一支神秘的民族

  在阳地考察、采访的日子里,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就是已在这里生活近300多年的阳地人,他们是什么民族。

  翻开廖氏宗谱,从头细读到结尾,92页的叙述却对自己属于何种民族成份只字不提,是修谱人疏忽还是故意?是遗忘还是无据可查?在廖氏的“吾族事迹”中,宗谱这样写到:“我族原为三国蜀汉名将廖化公之后裔,因公受封为‘武威将军’故为‘武威氏第’,原籍甘肃省武威县,后籍江西省丰城县,现籍贵州独山。”

  “始祖应凤公于明自豫(今河南省)由幕(募)来黔……”,二世祖国栋公任荔波知县时,因明亡于清守臣节而归隐林泉,至三世祖昭公始定居于独山县城南三十里之阳地村……。

  此节叙述其始祖由幕(募)来黔,三世祖廖昭公移居阳地的经过,其已说明了廖氏家族,是在明朝时自关内(河南)迁徙而来。这与我国著名史学家、理论家吕振羽先生在《中国历史讲稿》一书中所述的,“明朝后期(明英宗正经年间以后),少数民族起义的次数多起来,规模也一次比一次大,为了稳定封建秩序镇压农民(少数民族起义),统治者纷纷出兵到边疆清剿“安疆”,但在漫长的相互斗争中,却促进了征战者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接近,从而增进了边疆地区民族杂居聚居的程度,现在云南、贵州等地居住的内地人,都是明朝或元未迁去的……”。由此可知,廖氏宗谱所述:“始祖应凤公于明自豫由幕来黔”的记载就说明了廖氏始祖最早时是关内汉人,因朝廷招募来黔“安疆”,所以便在贵州安居下来了,其宗谱也描述说:“其时来黔弟兄四人,长为应龙公,其后裔住独山上道打同合,次郎应凤公,三为应虎公,其后裔住思南县,四为应祥公,其后裔住黎平县……”,这与招募入黔“安疆”的事实是吻合的。

  那么,现在阳地人为什么都说自己是布依族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知道布依族这一民族名称的来历。解放前,居住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人民,都被称之为“南蛮”或“蛮夷”,没有“布依”这一固定的族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民族名称的称谓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广泛开展民族识别。1953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仲家(布依)族更正民族名称代表会议,独山、荔波、三都、兴义、贞丰等24个县的代表纷纷指出本民族过去被称呼的“仲家”、“夷族”、“水户”、“土边”等是带有岐视性和侮辱性的,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会上代表们提出了“布依”、“布伊”、“布越”等27个选用汉词方案,最后一致决定选用“布依”二字,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喻世长教授也认为“布依”二字在音韵翻译等方面都是比较可取的。会后,即1953年8月31日,省民委将报告报请中央政府审批。1953年10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以民(53)字第77号文件函复同意。从此,布依族这一民族名称才在国内外正式通用。本节文字出自贵州民族出版社《布依学研究》一书。由此说明阳地人也是在解放后才确定为布依族的,为什么要确立为布依族呢?这要从民族的分化与组合去作相应的思考和分析,这样就可能会找到一些更趋于合理的答案。

  民族发展过程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而造成民族不断分化、组合、消失、更新的过程。不论民族怎样变化,其结果不外乎是分化和组合。民族的分化和组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形态。阳地人的始祖由关内汉人分化出来,经过数辈人的生活,演化后,才渐渐地组合到另一个民族(布依族)里,这是历史的必然。民族组合过程按其组合方式可分为同化过程、聚合过程和一体化过程。而按其同化方式,又有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之分。我想,廖氏的民族同化过程是不存在强制同化的,他们是自然而然同化的产物。而自然同化是民族间正常交往而造成的族属改变(民族特性变化)的自然现象,自然同化主要是由其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需要以及异族通婚等情况决定的,自然同化是民族进步的一种表现。民族的存在就是在不断地分化、组合、消失和更新,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了解了民族的分化和组合的意义,阳地人是不是布依族的问题,这似乎让人有所明暸起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23: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古寨阳地探秘之三:农民起义军曾将阳地毁于一旦

  起源于1700年的前阳地,因山青水秀,交通便捷,而被誉为“朝阳梧凤”之地,再加上廖氏族人勤俭持家,发展到六世祖廖芝兰、廖芝桂、廖芝蓉时代,居家住户已达200余户,阳地寨子自然形成远近闻名的商贸小集市。每日有各种蔬菜和两三案猪牛肉出售。在当时盛称人丁兴旺的地方。

  庚申年(咸丰十年)1860年—1861年间,因阳地地处交通要道,村寨民房建筑豪华,祠堂、庙宇金碧辉煌,被上江农民起义军大火焚烧,所有屋宇随之毁于一旦。

  关于独山历史上的这场农民起义,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咸丰六年(1856年),上江(今从江县)农民罗光明、罗天明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烂土、大河、基长、并进兵独山,独山团练阻击于小河,起义军退去。次年再次进军独山,清朝廷调来安顺、黔西、水城3个营,都被起义军所败,起义军兵临城下,翁奇团练杨维藩前来增援,起义军退去。

  咸丰十年七月,起义军用火药轰陷小东门和北门,占领独山州城。知州及其部下官吏等被斩首,同年十二月十日,起义军撤离独山州城……在廖氏宗谱中亦有这样记载:“庚申年即咸丰十年七月,独山被攻破后,村中房屋及祠堂均被义民焚毁……”,当时,阳地廖氏族人纷纷外出避乱于广西及贵阳,家业凋零,田园荒芜。战事平静后族人才又陆续返回阳地,“结茅店以居,初筚门圭窦,家徒四壁”。后来族人勤耕苦读才稍为好转、宽裕,后逐渐复修住居及祠宇。这一灾难被族人廖东皋写入诗中:其诗云:兵火年年春夏秋,还乡又触故乡愁,可怜屋宇归焦土,惟有清溪水自流。另在廖彭校编廖汝德、廖汝襄校对的《水云山人诗草》卷一中,廖东皋还对清兵,团练与起义军的战斗有诗记载,诗云:霹雳城头杀声裂,旌旗横盖天无色,贼兵满万压城隅,倾危垒卵覆顷刻,逆寇提剑三尺长,六合风云生光芒,一城百姓忽失所,重围坐困空仓皇,岂无筹臣与战将,束手垂头皆气丧,当时不有杨将军,谁作独山真保障,胥贼兵屯百虎山,死者横尸生者还,烈焰熏天无昼夜,鬼哭神嚎星斗寒,霎时太平何容易,天生福将护神器,铜柱巍巍表大功,信笔书之作史记。其中“当时不有杨将军,谁作独山真保障”句中的杨将军即指杨维藩。据独山县志记载:杨维藩(1811—1899)字价臣、州禀生。翁奇团练总管。杨素娴韬略,力强善战,尤明于知人,人乐用之。遇敌先登,终于保全桑梓。曾于咸丰七年(1857)九年(1859)先后解独山城和三脚寨(今三都)之围,援都匀府,都能以少胜众。

  可见这场战斗何其惨烈,不管诗人站在什么立场上去描述那场战事,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在存于村中的祠堂系光绪十年(即1884年)复修,其修复时,勒石为碑嵌于墙身,至一九一四年族人又进行一次补修。

  六世祖廖芝兰等人一生乐善好施,除修桥补路,建屋造宇外,还修建祠堂和门闾,但已均被义军战火所毁。今书有“朝阳梧凤”的门闾是后人按廖芝兰等人原来建造的样子重新修缮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2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元和堂化风丹

三百年古方名药的神奇传说


    四川新闻网-乐山日报讯在娄山关遵义一侧的山脚下,有一条板桥街,街附近有一座鲜壳山,山下有座远近闻名的“廖家院子”。虽年久失修,房屋早毁,但还残存着它宅基轮廓和唯一可考证的基碑。追根溯源,可上溯到 300多年前廖氏家族由江西入黔的历史。廖氏先民为了强身健体,炼制了少许由祖上传下的秘方丹药,而且用来济世救人。此丹在当地小有名气,由几十味中药配伍为末炼制而成丸药,形如豌豆,细圆匀称,珠砂裹衣,深红光亮。据当时方单介绍,丹药专治风寒重症,神效惊人,名震全国,颇受医家垂青,患者信赖。廖氏先民遂将其命名为“化风丹”。关于“化风丹”的商标,还有一段传奇之说。相传清朝年间,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娄山关上飘然而来了一位鹤发童颜、体魁身健、气度不凡的老叟,到娄山关下化缘。廖家以礼相待,尊为上宾。这老者为廖氏乐善好施的行为所感动,临别时便把随身携带的一把造型古雅、用作“讨饭”的岩瓢以礼相赠,并再三叮嘱:“你家炼制丹药,如加此瓢搅和,药力更为显效”。从此,廖家遂用此瓢搅和丹药,果然疗效倍增,故有“化风丹为仙人秘授”之说。“岩瓢”、“二仙”商标,便由此而得名。这其中故有杜撰神奇的臆造,但医疗实践证明,化风丹的良好医
效是确定无疑的。此药名气越来越大,廖家乘势研制精品,取名“济世仙丹”。“岩瓢”、“二仙”商标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政府下文将廖元和堂化风丹与云南白药、广东虎标万金油、福建漳州片仔癀共同列为中国四大古方名药,要求重点保护和发展。清朝名医张觉人所著《外科十三方考》中记载:“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化风丹风血同治,具息风、通络、溶栓、醒脑开窍之功效,凡遇癫痫中风、口眼歪斜、面肌麻痹、语痴,服之无不见效,民间以神药视之。”在清朝数百年,化风丹一直是皇室治病的专用药,有“皇药”和“神药”之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4 19: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德区扶闾--廖氏宗祠

扶闾廖氏宗祠
   
镇区期刊

      扶闾廖氏宗祠,座东向西,面阔七间。据古建筑资料介绍名称,当中的叫“明间”或叫“当心间”,两旁是“次间”,次间之外叫“梢间”,梢间之外叫“尽间”,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座组成。该祠为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结构,两边“梢间”和“尽间”为平房建筑。以中轴线量度计算,纵深六十多米,占地面职约二千多平方米。
    前座正门两厢如梁架之间,有贴金木刻,雕着双龙及众多人物图案,两檐边墙头有砖雕,前座中央壁有泼墨云龙图,两边有人物、花、草等组画,厢台脚花岗岩正面刻花纹图案,近山墙脚石雕左为“麟趾呈祥”,右为“龙凤交将辉”图。两扇大门各有铜质“兽首衔环”,屋顶灰塑有醒狮、蝙蝠、花篮、石榴等图案。大门口两旁悬挂木刻对联一副,内容是“武威扬国誉,世綵振家声”。上联赞其先祖德明公南宋时,进士出身,官至广东提点后参加平蛮夷有功,封为武威王。下联写其先祖廖刚,南宋时官至工尚书,取室名为“世綵堂”,而“世綵”取自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綵娱亲故事。该对联于近年修葺时才恢复悬挂的。
    中座前檐为八角形石柱,单层八角形柱础。堂内为圆形木柱,承接四根柱的是“木质”,柱础石质单层,呈覆盆形。蜀柱四架梁承接上盖,山墙壁砌砖为“七顺一丁”,红砂岩石脚。按资料记载该堂知名人士“世綵堂”。乾隆年间,广东十状元之一的番禺庄有恭,曾为该堂撰两副对联:
    (一)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
          世间无双事业,治耕读书。
    (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两联由进士身官至翰林院编修、篡修国史官的庄有信(有恭弟弟)书写。该堂原设有多副酸枝木制茶几座椅,拜祭时供有官职、功名及族中辈分高的长者地此议事或闲聊之用。勒流文物普查时,当地廖姓倡议捐资修葺,得到不少善长仁翁赞助。当笔者复查时,已见中座复制的“世綵流芳”匾额悬于正中,下设红木屏风,两旁摆设新制红木家具,恢复了原貌。
    后座整体四支菱形花岗石柱,单层四方形柱础,山墙为花岗岩石脚,砌砖时初为“五顺一丁”,从第四层起砖用“七顺一丁”。修葺时重新恢复神龛,祭桌,安放该处开族的六世祖衡一公牌位,供后人瞻仰。
    前、后、中三座各有天井,两边用廊庑将其前后贯通,前后廊均为卷篷顶,三架梁承托。后廊檐前木板刻有花纹图案,用花岗岩石柱,单层四方形柱础支撑。前廊结构较为特别,前檐为棱形石柱,中为棱形木柱,单层八角形柱础,梁架用回字形木架承托,刻有花纹图案,这种廊建筑结构,实为少见。
    两“梢间”和“尽间”,各用一防火巷出入,巷门楣额石刻左为“文通”,右为“武达”。各进深三间,结构基本相同,各间有小天井小厅,有的还有半截木阁楼。长度与正座相同。该祠南邻武帝庙,建庙时占用该祠“尽间”,只存“梢间”,北面仍保留“梢间”、“尽间”原貌。
    全祠结构用料具有清初风格,该祠解放后用作扶闾小学,故能保存到今天。如此宽阔的古祠堂,在顺德区内保存至今,实属极少数了。以我们勒流全镇范围内,仅此一间,别无他处。现存该祠改为扶闾老人康乐中心。
    廖姓起源,按最新出版的《百家姓》解说,有几个支派,最早一支为帝颛顼后裔叔安,受封廖国,以廖为姓。
    扶闾廖氏,按其族谱序言记载资料,始祖出于周代,鼻祖隶属颛顼后裔。原属钜鹿郡,今河北平乡县。由历史上平王东迁,加以暴秦虐政,廖姓子孙,由中原散居中各方。南宋嘉定初年其先祖德明公调广东为官,其子十六郎柔甫公随父寓居南海吉利堡贺丰乡归仁里,定居下来后,传至六世。元朝至正年间,衡一公始迁扶闾定居。自是子孙繁衍。明清两代,曾考获进士举人多名,并出仕为官(详见《廖氏族谱》)。扶闾廖姓先祖,曾接获九道圣旨,明景泰元年三道,宣德六年一道,清代嘉庆年间五道(详见《廖氏族谱》)。由于扶闾廖姓子孙,有散居国内,有海外谋生,听说海外还存有《廖氏族谱》。
    据说今年还有海外华裔回来寻根,至扶闾祭祖。那么这些圣旨是否仍有存在国内,或流出海外呢?笔者虽有幸参与顺德区第一、二次文物普查,但在勒流普查,仅四月便离去,百日匆匆,无法考察。希望今后能聘请专人,查证此事,为勒流文物史科镇此空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5 22: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廖氏宗親總會首屇大會会议记录

世界廖氏宗親總會首屇大會
會議紀錄
傳送各地廖氏宗親會
時間:2006年9月24日上午9:30分
地點: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長寧鎮白雲山莊
羅浮山毺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5 22: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坡廖姓:一至十五世

一世
廖三九郎    娶邱氏,公妣合葬湖洋路面前石橋上。公富有,單生一女,
            招張再輝公為婿。公恐百後歸後忘廖返張,故向再輝公誓曰:
            「得我業而承我廖者昌;得我業而忘我廖者不昌。」。再輝公亦
            誓曰:「生當姓廖,死必歸張。故有生廖死張之說。
二世
張元子      諱原仔,字再輝。招贅。
三世
友來
四世
永安、 永寧、  永傳、  永祖 。
五世
永安子:
元欽、 元仲、  元志,娶巫氏、  元聰 ,娶田氏。
元宗
永祖子:
元動、 元豐,娶鍾氏、  元忠。
六世
元志子:
道文 ,娶江氏   、道行。
元聰子:
道烈,娶羅氏、  道昭、  道順。
元豐子:
世重、  世通。
七世
道文子:
日賢、  日亨,娶李、蔡二氏。
道烈子:
日盛 ,娶賴氏。
世重子:
天與
八世
日亨子:
大佐、  大任、  大位,娶章氏、  大儒、  大佑、  大公。
日盛子:
敦會、  敦谷。
天與子:
理詩、  理書、  理尊、  理文。
九世
大位子:
雲龍、  次龍  、三龍。
大公子:
繼公。
十世
三龍子:
瞻雲,娶賴氏。
繼公子:
子公。
十一世
瞻雲子:
心安、  心盛,娶沈氏。
子公子:
心公。
十二世
心盛子:
為侫、  為著、  為總、  為襄、  為恰、  為極。
心公子:
為公。
十三世
為恰子:
朝仰
為公子:
朝公
十四世
朝仰子:
廷序、  廷應、  廷慶、  廷森、  廷臘、  廷衍。
朝公子:
希敬。
十五世
廷森子;
國淡。
希敬子:
楚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5 22: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张活廖”天下奇

一个人出生以来就归一个姓氏,除非过继他姓才改姓氏,哪有活着姓廖,死后改姓张的?此等奇事就出在诏安官陂。
  据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官陂有一富户,主人姓廖名化,又名廖三九郎,此人乐善好施,平易近人。他家财万贯,遗憾的是:膝下仅有一女,名叫大娘,女儿聪明贤淑,品貌端庄,她知书识礼,孝敬父母,只是尚未婚配。廖化一心想为女儿物色一门亲事,招个上门女婿。刚好,云霄县西林村张天正的第三个儿子张愿仔,在官陂坪寨教私塾,就住在廖家。廖化见先生张愿仔品学业端庄,一表人才,是理想的东床佳选,便招赘愿仔为婿,婚后,廖化待他为亲子,便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只要他分一个儿子继承廖家香火。张愿仔为人忠厚善良,勤勉朴实,为报答岳父知遇之恩,他秉公操持家务,不敢懈怠。
  洪武八年,张愿仔四十八岁时,喜得贵子,取名友来。此后他只生一子,既要继廖,又要承张,很是为难。不久廖翁仙逝,张愿仔亟尽孝道,象对待亲生父母一样。过后,廖族中有歹仔作奸犯科,株连族人。廖姓无人敢面官,张愿仔挺身而出,以廖族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这场官司拖累多时,张愿仔费尽心机,积劳成疾。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人世了。洪武二十四年,张愿仔临终前谆谆嘱咐儿子友来说:“余感廖公之恩德,没齿难忘。余死后,尔当姓廖代父报恩。从今往后,子孙后代,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本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张友来遵遗嘱,遂改姓廖,立下誓言: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死当姓张,若移居外地,姓廖姓张,或姓张廖,听其自便。从此,中国百家姓中,又多出一个张廖复姓来了。

  注释:以张愿仔和廖大娘为开姓始祖的张廖姓,目前已传至二十五世,分布于官陂的17个村落。为使后世子孙共知张廖姓木本水源,张廖族人取张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为本家族标帜。
  张廖姓传到第六世时,有张廖道丈和张廖道行两兄弟,在官陂溪口村建宗祠曰“上祀堂”。上祀堂分上下厅,兄弟分家时,兄得上厅,弟得下厅。据风水先生说,得下厅的要外出,方能兴旺。所以张廖道行派下子孙,每一代除少数留下守祖外,其余大多外迁,一部分移居台湾,又有一些迁徙日本等地。
  在台湾的张廖子孙,主要分布于云林县西螺镇和二仑乡、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县大雅乡、台北县土城乡、南投县南投镇等地,人口达十万以上。台湾各地的张廖姓宗祠,如云林县西螺镇“张廖姓崇远堂大宗祠”、二仑乡“清武家庙垂裕堂”、台中市西屯区“张廖家庙承祐堂”等,多达30余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7 23: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聚会寻根

临江仙.聚会寻根

网上相邀欣聚会,溯源问祖寻根。昌明盛世巨龙吟。罗浮山起舞,迎四海宗亲。
千里奔驰勘圣地,湖阳遗址犹存。泄洪治水树功勋。叔安封廖国,后裔满乾坤。

广西桂林 廖德宇
二00六年秋
通联:广西桂林市朱紫巷6号1-2-3
邮编:541001 电话:0773-2967971(小灵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2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廖氏宗親總會

私 人 公 證 員
    證 明 書
    世界廖氏宗親總會
    為公佈之目的,茲證明上述組織社團之章程文本自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五日起,存放於本署之7/2006號檔案組內,並登記於第1號“獨立文書及其他文件之登記簿冊”內,編號為9號,該組織章程內容載於附件之證明書內並與原件一式無訛。

    世界廖氏宗親總會
    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名稱、性質及期限
    本會定名為“世界廖氏宗親總會”,屬具有法人地位的非牟利社團,受本章程及澳門現行有關法律條款管轄;其存續不設期限。

    第二條
    會址
    本會設於澳門友誼大馬路918號世界貿易中心12樓,可根據需要設立辦事處,經理事會批准,本會會址可遷至澳門任何其他地方。

    第三條
    宗旨
    一、團結海內外宗親,加強各地宗親之間的聯繫和聯誼活動,互助互愛,開展各種慈善活動,增進宗親之間的感情交流。

    二、發揚宗族優良文化傳統,傳播華夏優秀思想文化,共同為振興中華民族作出努力。

    第二章
    會員
    第四條
    個人會員及團體會員
    一、團體會員:凡廖氏宗親社團,不論在何國家、地區,願意遵守本會章程,填妥入會申請表,經理事會備案通過及繳納入會費後,得成為本會團體會員。

    二、個人會員:凡廖氏宗親,不論性別、民族、信仰,居住在何國家、地區,只要品行端正,願意遵守本會章程者,填妥入會申請表,經理事會備案通過及繳納入會費後,得成為本會會員。

    第五條
    會員權利
    一、參加會員大會;

    二、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

    三、對本會會務提建議及意見;

    四、參與本會舉辦的一切活動;

    五、退出本會。

    第六條
    會員義務
    一、遵守本會章程及服從會員大會的議決;

    二、推動本會會務開展;

    三、參與、支持及協助本會舉辦的各項活動;

    四、按時繳納會費及其他應付費用;

    五、不得作出任何有損本會聲譽的行動。

    第七條
    處分
    凡違反本會章程、內部規章之條款及參與損害本會聲譽或利益的會員,將由本會理事會作出處分。

    第三章
    組織機構
    第八條
    組織架構
    一、會員大會;

    二、理事會;

    三、監事會。

    第九條
    會員大會
    一、會員大會為本會最高權力機構,由會員大會主席團主持工作。

    二、會員大會每年召開一次平常會議,在必要的情況下應理事會或不少於二分之一會員以正當目的提出要求,亦得召開特別會議。

    三、會員大會主席團設會長一名、常務副會長、副會長若干名,總人數必須為單數,任期為三年,連選得連任。

    四、會員大會由會長召集之,若會長因事不能視事時,由副會長代任。

    五、召集須以信函形式提前至少8天寄往會員的住所或透過由會員簽收之方式代替,該召集書內應註明會議召開的日期、時間、地點和議程。

    (1)第一次召集時,有最少一半會員出席,才能作出任何決議;

    (2)召集通知書內可訂定若第一次召集的時間已屆,法定人數不足,則於半小時後視為第二次召集,屆時則不論出席之會員人數多少均視為有效。

    第十條
    會員大會職權
    一、制定及修改本會章程及內部規章;

    二、選舉會長、副會長及理監事會之成員;

    三、審議和通過理監事會的會務及財務報告;

    四、決定本會會務方針及作出相應決議;

    五、通過翌年活動計劃及預算。

    第十一條
    會長職權
    一、會長對外代表本會,對內領導本會;

    二、代表本會聘請海內外有卓越貢獻人士、社會知名人士或權威專業人士擔任榮譽會長、名譽會長、名譽顧問及法律顧問等。

    第十二條
    理事會
    一、理事會成員由會員大會選出,成員人數不確定,其數目必須為單數;

    二、理事會設理事長一名,副理事長若干名,財務長和秘書長各一名,總人數必須為單數;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

    第十三條
    理事會職權
    一、執行會員大會決議;

    二、協助會長主持及處理各項會務工作;

    三、向會員大會提交工作報告;

    四、履行本章程法律所規定的其他權限。

    第十四條
    簽名方式
    任何具法律效力之行為文件,由本會會長一人或由會長指定之副會長、理事長、副理事長、財務長中任何二人共同簽名代表本會,但不妨礙理事會可議決指定文件之其他簽署方式。

    第十五條
    監事會
    一、監事會由會員大會選出,成員人數不確定,其數目必須為單數;

    二、監事會設監事長一名,副監事長若干名,總人數必須為單數,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

    第十六條
    監事會職權
    一、監督會員大會決議的執行及各項會務工作的進展;

    二、監督理事會的運作及查核本會之財務;\r

    三、向會員大會就其監察活動編製年度報告;

    四、履行本章程法律所規定的其他權限。

    第四章
    選舉
    第十七條
    選舉方法
    每屆會長、副會長、理監事成員須在會員大會透過選舉產生;候選人以獲得之選票最多者方能當選。

    第五章
    經費
    第十八條
    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海內外各界人士和團體的捐助;

    三、其他。

    第六章
    附錄
    第十九條
    其他規條
    本章程如有未盡善處,由會員大會修改或依照澳門現行法例處理。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五日於澳門特別行政區

    私人公證員 林笑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19: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平果县-廖氏

广西平果县廖氏支系之始祖,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今属吉安市),住城内南门。宋代末年,迁至广西南宁府宣化县城西豆腐巷三甲市居住,尔后又迁至邕城西北六里之横塘明秀寺附近(今上饶秀厢村)定居。至三世郭斌祖,再迁至城西三十五里西乡(今石埠乡)灵湾村。从十六世羽林祖迁至现在的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起,本支系后代一直居住在此地。
      自江西迁来:

   1代 始太祖 营千总 千四官源兴(无子)  \千六官德兴(一子)【合葬于武鸣县高峰林场老虎岭】

   2代 宗贤(庠士,由豆腐巷迁至横塘,三子)

   3代 郭斌(庠士,由横塘迁至灵湾,一子)\朝斌(一子)和汉斌(五子)世居横塘

   4代 宥宸(庠士,二子,葬于灵湾村下灵屯)

   5代 德明(庠士,五子)\德升

   6代 能荫(庠士,三子)\能宽\能新\能宣\能隆

   7代 泽渊(庠士,三子,葬于民塘,妣黄氏)\泽良\倍众

   8代 猷洪(庠士,三子,葬于民塘,妣黄氏)\猷结\猷昶

   9代 经收(庠士,二子,葬于隆安白马虎楼岭,妣钟氏)\经缘\经赵

   10代 盈彬(庠士,九子,葬于虎楼岭。前妣梁氏生1、2、3、4、5;后妣黄氏生6、7、8、9) \盈实

   11代 世杰(8.廪士,二子,葬于虎楼岭,妣梁氏)\世卫(1)\世成(2)\世甫(3)\世良(4)\世德(5)\世亲(6)\世英(7)\世治(9)

   12代 国统(庠士,二子,葬于那番村垒弄岭,妣雷氏)\国印

   13代 圣谋(一子,葬于垒弄岭,妣院氏)\圣瓒

   14代 嗣兴(三子,葬于隆安白马山)

   15代 显堦(二子,葬于朗园)\显珮\显玺

   16代 羽林(二子,葬于那鲁背)\羽扬

   17代 应槐(字兆先,一子,葬于那暮村下之岭,妣雷氏)\广槐

   18代 延才(字朝举,恩赐正九品衔,登仕郎,一子,妣邓氏、黄氏。1897年与邓氏合葬于岜羡山。黄氏原葬于马鞍山,1972年迁移陇桑山)

    19代 文锴(字华伯,西林县岁贡生,六子五女,1937年葬于岜羡山。妣苏氏、岑氏葬于陇桑山)

    20代 祖祺(2.字福民,四子一女,原葬于岜羡山,1998年移归与妣黄氏、梁氏合葬于陇桑山)\祖寿(1.字筱山,无子,葬于那鲁背,妣陈氏)\祖诒[虞](3.字平波,二子一女,葬于……妣黄氏、钟氏;黄氏葬于陇桑山,钟氏葬于湖北)\祖禹(4.字平洲,二子三女,妣黄氏,合葬于陇桑山)\祖燕(6.字飞云,二子四女,妣黄氏、梁氏、渡氏,与黄氏合葬于陇桑山,渡氏葬于南京)\祖彤(11.字克民,无子,妣韦氏葬于陇桑山)

    21代 钧宗(1.三子一女,妣黄氏、李氏,1990年合葬于陇桑山)\培宗(2.一子二女,妣黄氏,1990年合葬于陇桑山)\桓宗(4.)\汉宗(6.葬于陇桑山)\秀娥(莪)[2.]

    22代 有梵[凡](3.二子)\有义(2.一子二女)\有庄(4.二子)\素妙(2.)

    23代 鑫善(2.)\禧[喜]善(4.)

    24代
排班用字
1.兴2.宗3.斌4.宥5.德  
6.能7.泽8.猷9.经10.盈
11.世12.国13.圣14.嗣15.显  
16.羽17.应18.延19.文20.祖

男系排班用字   (从20代起)
20.祖 21.宗 22.有 23.善   
24.庆 25.余 26.孙 27.子   
28.继 29.承 30.光 31.辉
32.发 33.达 34.旺 35.盛     
36.树 37.德 38.启 39.智   
40.祥 41.繁 42.环 43.宇
  自拟女系排班用字 (从21代起)
21.秀 22.素 23.凤 24.淑     
25.晶 26.婷 27.玮 28.荃     
29.倩 30.艳 31.红 32.丽
33.彩 34.团 35.宝 36.杏     
37.岚 38.佩 39.祯 40.慧   
41.颐 42.春 43.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22: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鸣县-廖氏

武鸣县廖氏
    长安祖先来自何方。据《始祖来源文记》:廖氏本系江西南昌市吉水县民籍,明太祖时,奉命征南,廖永忠永安兄弟随朱元璋征伐有功,封永忠为建安伯,镇南宁将军,镇南将军。生男宗源,孙二汉斌,郭斌,曾孙德兴,然兴,德公官封千户,所生三男;长宥宸后迁灵湾;次宥盛后迁城外横塘;三宥昌迁大明山。到寿远公,迁居长安那庄。又据《宗祠碑序文记》,“我始祖寿远公,迁至此土(长安),盖以为钟灵之地,遂奠居焉。笃生海清、海珠、海德,传至廖敏,公中永乐丁酉科举人,由是风气日开,文物日盛。”

族譜有這樣的記載:

    1。花(實蕃)
    2。燕及(昌公)
    3。甫田(徹)、  拱宸(政)、    納齋(敏),生五子,其一為三十郎。
    4。三十郎,生子四十郎、四十一郎(四一郎)。
    5。四一郎,四一郎生子世芳。
    6。世芳,生子三,其一為天禹,
    7。天禹生子德山、德福。
    8。德福生子得安。
    9。得安生子四:
  10。永安、義中、永中、細叔。兄弟移居廣東永安青草坪;細叔入贅鄧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2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兴宁-廖氏

我在《中国廖氏通书》介绍的广东兴宁廖氏情况如下:
       兴宁人口一百一十万,另有华侨和港澳台胞二十万人。廖姓人口包括外出的约四万人,在兴宁一百三十个姓中排十一位。
       兴宁廖氏全部是第68代西晋子璋公94代福建上杭花(实蕃)公的后裔,其中绝在部分又是101代德源公的后裔。在兴宁附城义尚围,有一支来自大埔长教乡,第116代豹公的后裔,其先祖95代昌公与德源公先祖同一脉系,迁居兴宁后,各睦共处,同创繁荣。
       兴宁廖氏的开基祖是廖德源,德源是实蕃的8世孙,敏公的6世孙,仲远的曾孙。

崇德功深裕後長,蘭芝光景發其詳,瓊瑄四十一郎後,九子文興花又香,
傳至昌公三子秀,敏公派下三三郎,二男仲遠及安叔,兩派分支四六郎,
我祖德源興建業,敬齋九思立綱常,                                             

    一世祖; 實蕃。宋參政,諱花,娶馮氏,誥封夫人,葬上杭廬豐大路背葵山,地形田雞浮塘。世居延平順昌下陽墟,因避亂播遷於上杭郭坊,是為武威廖氏始祖。上溯順昌之祖莫得而詳,故此譜斷自公始。當干戈擾攘之際明哲保身安居樂土,其事蹟書闕有間,而器量識見當必有過人者,迄今八百餘年,傳世四十,其間理學文章、德行、治績、忠孝、節義,代有傳人,而支派繁昌,轉移閩、粵、贛、楚者亦復繁衍。凡此枝榮葉茂,實由蒂固根深景仰至德,誠創垂之可溯也。\r
    二世祖; 燕及。恩廕縣尹,諱昌,娶楊氏、周氏。元泰定二年公葬永定溪南里茶樹下張公前,未兼丁。架上金盆形,即今蕭家後龍背也。二妣合葬郭坊大埔坪棋盤形花心穴,申兼庚。
    三世祖;訥齋。德安府通判,諱敏,娶趙氏合葬永定南門外古鎮坪,坤兼未
    四世祖;念六郎。娶何、張、蕭三氏,合葬李田隔,午兼丙。
                三十郎。
               三十一郎。娶趙氏。恩貢生,諱廷英,號五齋,合葬箭灘。
               三十二郎。
               三十三郎。(以上五人為敏公所出)
    五世祖;仲達。
                仲遠。娶林氏,宋任三院太尉,鎮守梅州,葬壢林坪,妣葬聖人寨下。
                仲琳。  (以上三人為敏公子三十三郎所出)
    六世祖;安叔。仲遠之子,娶林氏,生元統元年正月初一辰時,卒明洪武三十年二月初六卯時,林氏生至順四年三月初七酉時,卒建文四年七月初十亥時。
    七世祖;大二郎,安叔子,生至正二十年四月初七日酉時,卒洪武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寅時。(無後代紀錄)
                四六郎,安叔子,娶周氏,生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初九日戌時,卒永樂十三年九月初九日辰時,周氏生至正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子時,卒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卯時,葬松山下。
    八世祖;得貴。四六郎子,娶王氏,生洪武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未時。
                得秀。四六郎子,娶安氏,生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子時。
                得明。四六郎子,娶吳氏,生洪武十五年二月二十八申時,合葬大黃砂潭頭角按得明公得字大黃砂譜改用德字,三院尉公碑及省城東齋及雲車十五郎祠牌俱用得字,特加考証,免至後人誤為宋時朱子高弟德明。
                得源。四六郎子,娶王氏,移居興寧,改此德字,生洪武十九年四月二十日丑 時,卒天順七年八月初七酉時,王氏生洪武二十年五月初八子時,卒成化五年六月初四寅時,合葬興寧和山寅山。
                成旻。四六郎子。

      兴宁1世祖:德源生于1386年,卒于1469年。大约于15世纪迁入兴宁南厢石崖头井塘面而上开基。夫人王氏生一子:敬斋。
       2世祖:敬斋,生于1407年。夫人欧氏、季氏、包氏、共生九子: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忠、思敬、思问、思难、思义。
       长子思明,夫人陈氏、蓝氏。后代居住石崖头、蓝铺,部份后代迁五华。
       三子思温,夫人潘氏,居兴宁东西厢,部份后裔迁居大埔县
       四子思恭,夫人刘氏,后裔居嘉应州梅县、程乡、大埔、潮州及兴宁。
       五子思忠,夫人王氏,后裔居汕头、海丰县。
       六子思敬,夫人李氏,生一子文昌。后裔住嘉应州杨梅镇大人山。
       七子思问,夫人李氏,后裔居惠州。
       八子思难,夫人何氏、巫氏,后裔居潮州和大埔。
       九子思义,夫人薛氏,后裔居新圩石崖、水口、雷公岭、坡陂、黄桐、坜陂
       3世祖:之一思温公后代居叶塘、 乌池、大龙田、长岭、马岗、赤巷口、西山下、东厢竹湖、永和、宝山。又从石崖头迁西厢三口塘。思温公夫人潘氏生5子:宗仁、宗义、宗礼、宗智、宗信。
       4世祖:宗仁、宗义、宗礼、宗智、宗信。宗信后代的一支移居江西兴国县高兴干圩里仁坊
       5世祖:元明(移居河源)、元昭;舍  、舍奕、舍宁;土保(居永安家)、水保;仲兴、促德、仲安。
       6世兴宁廖氏有:世昌(移居惠州北门外)、世钦、世鉴(移居恩平市)、世宁。
       7世兴宁廖氏是子浩、子清(移居博罗)。子浩自西厢三口塘移居东厢坪塘凉溪开基创业。夫人罗氏、吴氏,生五子:廖文、廖武、廖圣、廖贤、廖良。
       8世祖是:廖文(后代迁永安)、廖武、廖圣(后代迁归善)、廖贤(后代迁博罗)、廖良。
       9世祖是廖武的三个儿子:廖仕、廖儒(迁梅县尘子山)、廖任(后代移居松江县)。
       10世祖是成元、成才、成利、成贞(后三者移居东莞)。
       11世祖廖氏是成才公的五个儿子:应、应元、应科、应举、应中。应举移居归善七女湖。
       12世祖之一是应瑰公的儿子存一。存一公光明正直,为人忠厚,在乡里德高望重。夫人王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22: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廖氏源流

文来源于廖建军的这是浙江廖氏源流的手抄本,如有出入多多指教  
      廖氏源流

    廖氏先氏祖宗,原籍棣浙江处州府,松阳县,顺义乡.建居於诚信里,归仁堡.
    世系宗浙江支详列于下

    一世祖(第三始祖)
    讳 花公五郎(号实蕃,居福建永定县。)
    妣马氏 生一子 昌
    二世祖
    讳 昌公
    妣杨氏、周氏 生三子
    彻公(广东、大埔一派即其后裔)
    正公(福建永定廖鸿章一派即其后裔)
    敏公(广东兴宁、五华一派即其后裔)
    三世祖
    讳 敏公
    妣(失载) 生五子 念六郎 念三郎 三一郎 三二郎 三三郎
    四世祖
    讳 三三郎
    妣(失载) 生三子 仲达 仲远 仲林
    五世祖
    讳 仲远公(三院威尉公,掌兵权。)
    妣(失载) 生一子 安淑
    六世祖
    讳 安淑公(号世芳)
    妣范氏 生二子 大二郎 四六郎
    七世祖
    讳 四六郎公
    妣林氏 生四子
    德贵(居梅县程乡)
    德彦(居梅县程乡)
    德明(居五华)
    德源(居兴宁,自子璋公排来第二十五世,自崇德公排来第十四世。德源公作兴宁始祖。德源以下共只四位始祖,未曾再立。)
    一世祖(第四始祖,即兴宁始祖。)
    讳 德源公(德源公与王祖婆合葬于兴宁县东厢和山岩山脚,山形呼为“蛇形”,寅山申向兼甲分金,清代乾隆戊子年重修,每逢阴历八月十四祭坟。)
    妣王大宜人 生一子 敬斋
    二世祖
    讳 敬斋公(敬斋公与欧氏、李氏、包氏祖婆合葬于兴宁县南厢石崖头沙湖里,亥山巳向。)
    妣欧氏、李氏、包氏 生九男(按孟子书里的九思顺序排长幼)
    思明公 妣陈孺人、蓝孺人。居兴宁县南厢石崖头。与陈孺人合葬于石公堡,蓝孺人葬于五华鲤鱼江。
    思聪公 妣(失载)。居五华县华城塔岗五口塘。
    思温公 妣潘孺人。居兴宁乌池,大龙田,叶塘,叶南等处。
    思恭公 妣刘孺人。居梅县程乡小立。
    思忠公 妣(失载)。居海丰县。
    思敬公 妣李孺人。居梅县程乡。
    思问公 妣(失载)。居惠州(旧称鹅城)。
    思难公 妣(失载)。居潮州。
    思义公 妣薛孺人。居兴宁蓝埔。(思义公后裔散处几遍天下,旧谱所载居某处,不过大略而已。兴宁祠堂在兴宁城西门内在左边城脚下,是明公、义公和温公三大房同建。)
    三世祖
    讳 思温公(温公与潘孺人合葬于兴宁县叶塘深坑塘,每逢阴历八月初四扫墓,同始祖共年祭。)
    妣潘孺人 生五子 宗仁 宗义 宗礼 宗智 宗信
    四世祖
    讳 宗仁公
    妣曾氏 生二子 元明(移河源) 元昭
    五世祖
    讳 元昭公
    妣赖氏 生四子 世昌 世钦 世监 世宁
    六世祖
    讳 世钦公
    妣陈氏 生二子 浩 清
    七世祖
    讳 浩公
    妣罗世、吴世 生五子 文 武 圣 贤 良
    八世祖
    讳 武公
    妣王氏 生三子 仕 儒 任
    九世祖
    讳 仕公
    妣陈氏 生四子 成元 成才 成利 成贞
    十世祖
    讳 成才公
    妣杨氏 生五子 应魁 应元 应科 应举
    十一世祖
    讳 应魁公
    妣刘氏 生一子 存一
    十二世祖
    讳 存一公
    妣黄氏 生三子 忠 恕 志
    十三世祖
    讳 忠公
    妣肖氏 生八子 廕昌 廕义 廕泰 廕光 廕章 廕杰 廕登 廕*
    十四世祖
    讳 廕义公(龙岭围开基祖)
    妣朱氏 生七子
    嘉祯(号开文) 嘉晫(号贞文) 嘉袆(号开宗) 嘉球(号淑文)
    嘉祚(号启文) 嘉黉(号宗文) 嘉*(号弘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21: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氏敏房一至十世辈分

其辈分:
            花昌敏 郎十成念宗
            花昌敏 郎观念千一
            花昌敏 郎六千广义 (念六郎后裔)
            
            花昌敏三四 郎德甫安子
            花昌敏三四 郎德甫安通
            花昌敏三四 郎德甫均福
            花昌敏三四 世万郎均文
            花昌敏三四 世万郎兴心
            花昌敏三四 世万郎兴志
            花昌敏三四 世天德宗中
            花昌敏三四 世天德得中
            花昌敏三四 世天德得永
            花昌敏三四 世天德得仲(三十郎后裔)
            
            花昌敏三四 世郎均得仲
            花昌敏三仲 盛朝德进儒(三十一郎后裔)
            
            花昌敏三仲 安四德彦源
            花昌敏三仲 安四德奕源
            花昌敏三仲 安四德均源
            花昌敏三仲 安四德敬思
            花昌敏三仲 安四成念郎(三十三郎后裔)
            花昌敏三仲 安??
            花昌敏三仲 寿六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3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