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anker305

闽、粤、赣蓝姓源流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3 13: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吉安市区方言的属性和特点?

根据刘伦鑫主编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24页 回答:
属于赣语的吉安片,入声韵尾消失了。
词汇上与客家话更接近。
有撮口呼的韵母。
声调4个。
----------------------------------------
客家的血统究竟是畲族还是汉族?这不是谈倾向,而要靠科学数据。
根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抽样研究(抽样点是长汀),80%的基因与北方汉族同,其余与南方的其他如闽,粤一样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转引自潘悟云《客家话的性质》:

“最近,复旦大学遗传所李辉等人的“客家人与客家话起源的遗传学分析”(未刊稿)对福建长汀的148个客家男子做了遗传学分析。从Y染色体SNP的主成分分析看,客家人与中原汉族最近,又偏向于苗瑶语族群中的畲族,跟偏向于侗台语族群的其他南方汉族不一样。混合分析发现客家人数据结构中汉族结构占80.2%,畲族13%,侗族6.8%。”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3 18: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我的同学姓蓝好象是汉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4 08: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谢谢严先生!
续上:
    也许只能从一丝丝迹象发现这里的古老,和俚人的遗风,蛇公岭、雷公岭、梁化屯、衙门前、老墟河、城隍庙以及仅存的那一块”岭南名郡“的题匾,让我们感到,那里确实是汉俚人曾共同生活的一座已荒废的古镇。
     镇上没有男人们的桃园结义,却常常传来女人们行姐妹、男人们认同年的消息,节日时逢,除了新移民,女人们一律都戴上凉帽,把流经古镇的老墟河,打扮得多姿多彩。族群之间虽不通婚,但行姐妹、认同年的习俗,加深了了解,增长了见识,甚至消除了误解,这也许是俚人留下的最好财富吧。福佬人学会制凉帽,客家人增长了农作物的知识。
    大多福佬人都可以流利地讲客家,也不知啥原因,他们把村名“**寮”不加分析地就改成了“**楼”。客家人也吸收了一些生动的闽语词汇。”无影“便可能是从他那儿来的。移民已近五十年的东江上游人,乡音不变,他们与本地人的交流依旧是乡音。同行的伙伴说,本地话可能保留粤语已消亡的词汇,如蛋曰“春”,如今的粤语已无了,但不知真的如此。也有同伴说,粤语的仆老(乡下人)便起源于“缚娄”,即古越语“山蛮”之意,粤语与东江有说不尽的源联系。对同伴的言论,我将信将疑。
    乡民不识冼夫人,正是这位巾帼英雄,直接导致此岭南名郡在隋朝就已衰败。只要还残存几件秦转汉瓦,就有可能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吧。但是,
                   不见古城墙,更知风和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4 1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怪不得,我们普宁南阳山区这边不少地方取的名字都跟狗有
关系。大狗岭,小狗岭……甚至福姥(靠近客语区)地区也有
叫狗扛羊的地方!可惜现在用普通话,嫌名字不文雅,都要
改得差不多了。看来客家的研究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客家
文化的普及势在必行了。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虽然
暂时还持着客家话,可还称什么客家人呢?文化根基得不到
保留的话,客家迟早会被同化。
感谢进行客家研究的各位前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4 10: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所以我们要努力。客家的前途寄托在我们的身上,
现在我们面临着机遇,更多的是,面临着挑战,
假如我们抓不住转瞬即逝的机遇的话,客家,也
许在不远的将来将永远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的
现在,我们的子孙将永远不能理解,甚至,他们
会说,客家人?哈哈哈!甚至,他们会以持粤语
或者福姥话自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4 12: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客家地区有许多 畲 字地名(林~大~坳,坪~黄~乐~......),也可以反映当年汉畲杂居的情况,该是汉人对畲族村落的命名。有极端的看法认为汉族少而畲族多,我认为不一定,甚至是相反的.汉族因为农业技术先进,人口繁衍可能更快些。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2-12-5 19:41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4 13: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闽、粤、赣蓝姓源流初考

蓝姓源流考
蓝赞玉

赐姓起源及入闽史考
    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以下简称《蓝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按: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11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曲阜县),徙涿鹿(今北京顺天府涿州)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逐以此名郡始迨”。
    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繁衍搬迁,至传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由北豫迁建康(南京江宁市),居今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
    追溯上杭蓝氏原本,比较可靠的史料应该从入闽始祖始起。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不得已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配林氏七娘,福清人,生三男:常新、常美、常秀;宋淳祐六年(1246),吉甫长男常新又改迁建宁崇善坊,配李氏一娘,福清人,生五男:依次取名万一~万五郎;宋咸淳元年(1265),3世万一郎视北虏嚣张,边城失守,虑祸,全家迁至宁化石壁(今禾口、淮土、济村一带)立业,葬本地中州坝,游水鱼地形,配赖秀娘,淮士人,生三男:熙一、熙二、熙三。熙三郎生三男: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元泰定三年(1326),5世和二郎,因慑于元兵矛头指向宁化,携家眷并父母金骸徙长汀城下里坪岭,暂将祖骸放在牛栏架上,待择吉日再安葬。传说某晚,三更风雨鸣,雷电交加,风雨瀑聚,牛栏和金骸坠落,土拥成坟,群谓天感孝子成天葬地,又称“牛栏祖地”;6世大一郎,讳群厚,生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先娶武平桃溪刘大二郎之女三娘为配,年方16,尚未生育,元泰定元年(1324)四月十一日因归母家至中途大坪岗(今称迎龙岗,坐落在武平桃溪中学校园内)忽遭风雨交加,雷电暴至,轿夫放下桥逃避暴雨,三娘惊昏,顷刻雨息,从人回至原处,则垒然成坟墓,相传为天葬地,醉翁卧地形,坐西向东。此后大一郎继娶长汀城水东街曾万三郎之女三娘为妻,生七男,依次取名念一至念七郎。其时才丰业广,家富人兴,诸子各有乔迁自立之心,大一郎顺其意,任其向外拓展遂将基业均分。明洪武元年(1368),政局较安定,大一郎巡视诸子分居之处,自水口出发,最后至武平大禾念五郎居地,可得其意,夫妇至此遂止步,传言以此地为归乡定居。明洪武十九年(1368),大一郎正寝,享年79岁,葬禾坝吉坑人菜挽蓝拦穴。翌年曾三娘亦终,享年79岁,葬大员塘。至今在上杭的老一辈蓝氏中还流传着一首《祖先入闽迁徙歌》,配以《正月里来》民间小曲演唱,其歌词为:
<一>
吉甫上祖入闽疆            初到福建五福乡
公生三子又分散            长徙建宁崇善坊
<二>
万一郎公成长大            家搬宁化石壁寨
金兵压境乱如麻            南宋衰亡生感慨
<三>
十九世祖和二郎            身居宁化心惊惶
父母启金随身携            牛栏祖地葬妥当
<四>
长汀水口是老家            一株挺秀七枝花
念七来杭扶阳住            念四官庄朴树下

各房系的分布和迁徙
    上杭的蓝姓主要来自念四郎,念七郎二大系,其它各系亦有散居。据上杭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98年统计,全县蓝姓有26000人,分布在18个乡36个行政村,聚居地以官庄、庐丰乡居多。其后裔繁衍在江西、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四川、台湾等省,人数已超出20万。
    念一郎系    寅生,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配黄氏。仍居长汀坪岭水口,留守祖业。生八男:千一郎、千六郎、千七郎、千八郎、千九郎、千十郎、千十一郎、千十二郎。
千八郎,配徐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迁居上杭竹子垅(今珊瑚乡华竹村)后裔奉千八郎为1世祖。裔孙有部份迁到江西宁都刘坑乡碧丰村、宁都县竹笮乡蓝屋村、泰宁县杉城镇南会村等处。
千九郎原居竹子垅,配黄、杜氏,明洪武五年(1372),迁至湖洋乡加庄村,后裔奉千九郎为1世祖。其第4世裔孙文三郎于明天顺六年(1462)迁往武平县武东乡三峙何林村,裔孙奉文三郎为1世祖。清同治期间(1862~1874)有几户后裔因经商从何林村迁上杭城区,继后从上杭又有2户迁至台湾定居。
    念二郎系    辰生,号位育,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迁居武平县大一图(今大禾乡),配林氏,生四男:仲四、仲五、仲六、仲七。明洪武四年(1371),仲五(祖富)由武平大禾迁长汀白头磜开基,后裔奉仲五为1世祖。清末民初,汀江上杭造船业兴旺,有几户后裔由白头磜到上杭东门潭头造船,逐定居城区。继后,又有几户裔孙从城区迁到泉州、北京等地。
    念三郎系   庚生,生于元至顺元处(1330),字宪卿,迁武平县章丰开基,后裔奉熙三郎为1世祖,妣陈、王、高、方氏,生一男,大四郎,其后裔有一部份因在上杭工作,却定居城区。
    念四郎系    壬生,字昌隆,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配董氏,系官庄开基始祖,考葬于官庄乡炉前,坐西向东,人形腹脐穴。妣葬于炉前暗山里,坐西向东,形为真武踏龟(后因开公路,将墓迁至考坟左侧方)。生九男,依次取名为四一~四九郎。
    四一郎(文选),迁武平黄沙乡。
    四二郎(文英),配石氏,生四男:万清、万寿、万洁、万乘。后裔迁官庄朱堡村、江西石城横江镇丹阳村、皇竹村。
    四三郎(继德),配李氏,生一男:政三,后裔居官庄七里村、上杭城区、新罗区、明溪盖洋、福州市、邵武拿口镇、卫闽乡、建欧麻沙、宁化泉上、永安洪田、长汀四都、浙江蓝溪、江西瑞金、会昌、山东济南、新疆天山脚下、台湾省。
    四四郎(景云),居官庄树人村林屋巷,后裔迁江西兴国、瑞金。
    四五郎(宏)原居官庄坝,后迁待查。
    四六郎(福兴)原居七里,后迁江西瑞金。
    四七郎(文奇),配蒋十娘,生二男:太兴(文碧)、太阳(文山),居官庄横头坝,后裔散居于山子口、梁吉坑、武平扁山、长汀圆当、永安安沙、小陶张家山、建 鸥、太宁新桥乡。
    四八郎(有善),配董氏,生一男:显宗,居树人村柑树下,后裔迁长汀竹子峪头(贵竹村)、扁岭、清流余朋、芹溪、四川重庆。
    四九郎(文采),配林、徐氏,生三男:玉才、福泰、仲贵,居官庄树人村扑树下,后裔散居屋背岭、苍梓林、坪山、张家山、新罗区万安、湖南长沙、江西于都、兴国、瑞金、浙江杭州、台湾省。
    念四郎的后裔大部份奉念四郎为1世祖,但璜头、七里奉熙三郎为1世祖,贵和是以奉大一郎为1世祖,世系之高下,叔侄之大小,实难分辨,1997年在官庄重修《蓝氏家谱》时,已作了统一调整,皆奉念四郎为1世祖。
    念五郎系    甲生,字宾卿,生于元元统二年(1334),配李、钟、戴氏,初迁大湘里大一图大禾堡(今武平大禾乡),生七男,依次取名千一~千七郎。其中千七郎生一男:宗六,后裔繁衍在官庄贵湖、七里、珊瑚华竹茶头下和城区等地。
    念六郎系    丙生,字宦卿,生于元至元二年(1336),妣钟、马氏,系武平县中堡林坊开基始祖,生八男:百一、百二、百三、十郎、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十八郎。其中百一郎有部份裔孙迁到上杭蓝家渡、城区,百二郎曾孙华响迁居官庄七里弯子里。
    念七郎系    戊生,生于元至元四年(1338),初居长汀水口之白鹭树下,配李十二娘,生一男:伯三郎,明洪武元年(1368),戊生时年31岁,迁徙上杭扶阳,考初葬扶阳李坊,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移葬庐丰宋公坪,现已修筑一新,妣葬于扶阳大坪上。伯三郎生一男:伯一郎。伯一郎生一男:伯十郎。伯十郎生五男:子荣、德荣、贵荣、满荣、堂荣。自此,子荣及其弟始迁庐丰,仍奉念七郎为始祖。《闽杭庐丰蓝氏族谱》也记述“我祖念七郎迁居(上杭)扶阳,传至五世子荣公兄弟始迁庐丰,故吾庐丰宗谱,断自念七郎公始然”。由于庐丰土地资源有限和水资源缺乏,故各房后裔自明代起皆有择地再迁力图拓展之意。
    长房子荣配刘太一娘,生四男:玉瑛、仲卿、仲宣、仲满。长男玉瑛后裔先后迁上杭城区竹歧头(今黄竹村),江西萍乡、吴城、雩都;湖南常德、湘潭、麻阳、桃源;浙江平阳;贵州贵定;广东仁化;闽东宁德等地。次男仲卿后裔先后迁本县稔田乌沙坝、官田、黄屋背、旧县南坑、坝上、中都苏姑坑、溪口石铭、城区;武平六甲;永定东门、峰市;贵州桐梓、贵竹、贵定、贵阳;江西兴国、会昌、义宁、雩都、奉新、袁州、泸溪、信丰;安徽桐城、扶阳、毫县;湖南长沙、河容、萍乡、永兴、益阳、攸县、湘潭;浙江龙游、泰顺以及闽东三都澳、福州、上海、四川等地。三男仲宣分居本县丰乐、塘下,后裔迁旧县石圳潭、上、下角坑、梅溪寨、城区;武平磨村寨;长汀林坑;邵武东门;将乐;江西义宁州老上屋、南安、新喻、安福、丰陵、万载、赣州、瑞金、会昌、靖安、分宜、安远、义宁;浙江开化;湖南湘潭、丰陵;贵州黎平;及上海、四川等地。四男仲满之后裔迁临城上登、上都张坊;江西义宁;上海;四川;湖南长沙;本省将乐白莲等地。
    次房德荣后裔迁闽南。
    三房贵荣后裔先后迁龙岩大池东坑;古田文元元世甲;长汀城;浙江遂昌等县。
    四房满荣生四男:茂清、仲清、和清、永清。兄弟4人携母曾氏由庐丰入粤程乡(今梅州市)大平寺暂住,后移居叶田。茂清为丰顺开基1世祖,生九男,依次取名为百一~百九。百一迁山坑尾,百四迁马头(马图),百五迁兴宁布头坝,百六迁留隍石九,百七迁高桥头(梅桥),百九迁惠州。和清为兴宁开基1世祖,由梅州程乡移兴宁东门暂住,后迁竹山晏公坑,生五男:景春、景荣、景华、景茂、景彩。景彩之三男广生移丰顺建侨黄泥塘(蓝屋山)开基,四男庆生移江西长宁县。另一部份后裔移永安龙川、下都、大池、永定调吴等地。
郡望堂号楹联宗祠
郡望:汝南郡,堂号:种玉堂。
楹联:
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
汝南世第;节度家声
种传四海皆有庆;玉出蓝田即望馨
    郡号、堂号、楹联掌故:据《蓝谱》载,昌奇为蓝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为汝南县),汝水与汝南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108世入江南始祖明德,官任杨州节度使,故谓节度家声。
家祠
    蓝氏有一套“敦孝弟,敬祖宗,教子孙”的严格祖训家规,后代都能以慎终追远,敬祖尊宗为荣。在上杭农村基本上每个聚居地都建有小家祠,规模比较大,且具有凝聚力的家祠有:
    蓝氏宗庙   建于清光绪五、六年间(1879~1880)。坐落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内,自大门直入一连五栋,楼房、店铺、厢房、厨房、厕所、浴室俱一完全。正厅竖立七大房各代牌坊,厅堂联为:“潮本思源怀思忠孝 ;宗敬祖奉祀依纲常”,“闽山沃土、乔木千枝,七枝竞茂;汀水清泉,激流万派,一派扬波”。该祠原有店租,田产蒸尝收入,每年春秋两季都有祭祀,现已归公产,由县饮食服务公司改建。
    蓝氏宗祠     座落在官庄朴树下(今树人村内),清乾隆三十二年(1738)合乡伯叔集议修造,计有550余家,每家派钱三百文、米五升、工五天,每丁派钱五十文,于十月十三日竣工。祠堂为上下3直,间房30余间。近年已维修一新,原楹联为:汝水源流运;蓝田世泽长。现改为:朴树千枝根共本;汀江万派水同源。
    蓝氏家庙    (又名东山祠)在清乾隆时(1736~1795)兴建,位于庐丰东山之麓,坐东南向西北,额曰“种玉堂”,分上下两厅,左右分列横屋,门竖石坊,前后护以围墙。近年已进行了维修,通路已拓宽铺就,可行车辆,庙内新建有“子、德、贵、满、堂”大厅。该古建筑物是上杭各姓氏中保留较完善的宗祠之一,已吸引不少省内外宗亲前来敬仰和祭祀。

                                                  曲水斋主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4 13: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闽、粤、赣蓝姓源流初考

真的很詳盡,謝謝!
我有疑惑,上杭的藍姓怎麼也看不出不是漢族,可是憑甚麼定為畲族的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4 13: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闽、粤、赣蓝姓源流初考

     谢谢你的提问,其实我在上面的“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已有过说明,确实在手头上掌握资料中没能有关蓝姓畲族的文字记载,今后如有真实资料时我会给你回答的。

                                                        曲水斋主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2-12-6 12: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12345 于 2002-12-4 08:06 写道:
谢谢严先生!
续上:
    也许只能从一丝丝迹象发现这里的古老,和俚人的遗风,蛇公岭、雷公岭、梁化屯、衙门前、老墟河、城隍庙以及仅存的那一块”岭南名郡“的题匾,让我们感到,那里确实是汉俚人曾共同生活的一 ......

“卜佬”是广州话,指“乡下人”,或是广州话讲得不标准的猫哥之类。我读过一篇介绍广州方言中的古汉语成分的文章,提到“卜”是古字古音(秦汉时期),写法是上“西”下“服”(一般字典无此字)。与博罗是没有关系的。“番禺”的发音与“番薯”接近,但不能据此认定番薯这种农作物源于番禺。
南方汉族方言都有一些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粤语把“蛋”说成“春”是不是古越语,我不清楚。这种说法流行于珠三角,但仅指鱼蛋。粤语把“客人”称为“人客”、把“公鸡”称为“鸡公”,与客家话同,据考证,属于古壮语语法。说明客家族群同样带有侗台语族的血缘。客家话把“母”读为“娓”,据一位客家学者考证,属于畲语,客家山歌用的是汉语,但曲调是向畲族学的。说明客家民系与畲族的联系更加密切一点。但畲族不仅融于客家,南方各民系都有融合,潮汕就有歌谣称为“畲歌仔”。还有瑶族也是。“月光光,照地塘”的民谣在三大民系中都有流传,就说明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和血缘的联系。
关于南方三大民系的形成,本坛有过这方面的帖子,有兴趣的可键入“三大民系”搜索。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告一段落,南方稍晚,约在宋元时期(汉族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当然这个汉族是北人南迁与当地民族融合以后的汉族)。三大民系的血缘问题,尤其是客家民系的血缘问题,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然是汉族。我是广东人,我的祖先世代居住的祖居地,有村子可考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汉名汉姓,汉族传统,汉族文化,汉族语言,汉族精神世代流传。我一生下来就是汉族,这是与生俱来的民族成分。对华夏文明、炎黄文化有着天然的缘分。当然,我们身上也必然有着古代少数民族的血缘,这也是与生俱来的。我对某些以莫名其妙的“血统论”贬低“土著”先民、“土著”居民甚至是贬低“土著”少数民族的言论,以及由此而贬低南方汉族民系的言论,一向是深恶痛绝的。对这种人,有时我会令其相当难堪。
汉族的移民史与融合史,是一段悠长的历史,也是尘封多年的历史,谁能解读?翻查族谱,我们广东的汉族都是从江西、福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实行战略大转移。那么,从珠江源头顺流而下迁移的、沿着长江与珠江沟通的灵渠漂流而至的,不走大道走小道的,不走平坦之途而像瑶胞那样翻山越岭穿越原始森林的,等等等等的迁移,还有世代生活在东南沿海的土著先民的嫡系后代,可有记载?猫哥才疏学浅,确实没见过。也许,是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穿越的时空十分的漫长?是我们祖先建立在相互认同基础上的互助精神、结群情怀、从众心态,使这段历史变得扑溯迷离?是战争、离乱、千山的隔阻、万丈的红尘迷住了后人的眼,使之难寻先人的足印?我确实搞不懂。但三大民系的人是由古代血缘相差较远的南人北人融合而成的汉族民系,应该没有疑问。
一个人的思想,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和他是否独立思考有关,还和有没有国家民族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有关。我们的祖先原来是什么民族,民族发展的历史怎么样,很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很多教授学者们一辈子就靠研究这个为职业的。我们不是以这个为职业的,只需明白自己是中国人,某省人,某县人(客家认同感强的,就是客家人),找准人生的坐标就行了。我是讲粤语的,祖祖辈辈至少讲了几百年,按照某种标准,“土著”没商量。但我跑遍了广东,确实没办法从外貌上分辨出“土著”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东人”的客家人的区别,一样的,大多数是眼睛较大、鼻梁不高、鼻翼较宽的,使我十分熟悉、倍感亲切的典型的广东人。像lanker那样一米八三的大个子,很少见。当然,北方虽然多一点,但也并不多。我一米七八的个头,都比很多河南人高,在东北也比不少当地人高,没到过北方的人,不要轻信网上某些人的夸张说法。这是题外话。但总体上广东人身材不高,男的通常在1米65至1米75左右,女的通常在1米55至1米65左右,虽比四川、湖南、海南等地的人略高一点,但总体上身材是不高的,客家人也不例外。
严教授说,不能凭感觉,要有科学数据,并引用了长汀(古代汀州府)小范围抽样调查的结果。我觉得抽样调查是有局限的,不能由小范围的局部而推导到全局。古代闽粤一带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尚未大范围融合之前,汉族主要聚居于较大的市镇和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上述地区古汉族血缘比例相对较高是有可能的,但能不能由此推及所有地区呢?敝县的古县城附近,也有一些怎么看都不太像广东人的人,如果对他们抽样调查,能依据这个结果证明全县人民都是这样的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猫哥爱钻牛角尖,曾经想改,但总是改不了,还望严教授解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6 22: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我觉得粤西人和粤东甚至珠三角人都有点不同。皮肤较黑。眼眶较深。大家以为如何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6 22: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而我却是典型的蒙古人长相。单眼皮,小眼睛,不过鼻梁是高的,嘴唇也像广东人。不像某些北方人那样长得那么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7 01: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猫哥,谢谢你的批驳。
关于卜老之说,上西下服者,确有此说法。但也容许另外之说。(可参见《广东历史图集的说明》),观点与严无关。春-应是此粤非那越。

我也是操粤语的中山人,却在客家堆里偶然碰面,有缘!
其它的观点也很有见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2-12-7 17: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lanker305认为:“我觉得粤西人和粤东甚至珠三角人都有点不同。皮肤较黑。眼眶较深。大家以为如何呢?” 猫哥答曰:浓眉深目,是一部分广东人的外貌特征。不用到粤西那么远,在您的家乡梅州地区土生土长的乡亲中也同样有这种长相的同胞。粤西处于亚热带较南的地区,总体上皮肤黝黑一点不奇怪。准确的说法是古铜色。粤西山区有一位名作家杨干华,雷州半岛也有一位有名的作家洪三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也许能体味到一点风土人情。我就是粤西人, 和省内其他地方相比,粤西人外貌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各种不同长相的人,在省内其他地方都可以找到相类似的例子,反之亦然。
lanker305(即网络太平洋)发扬舰船冲浪精神,先孤立猫哥,然后孤立自己:“而我却是典型的蒙古人长相。单眼皮,小眼睛,不过鼻梁是高的,嘴唇也像广东人。不像某些北方人那样长得那么扁。”您老发帖的时候,时间还早,不至于打瞌睡吧?请您老戴好眼镜,再看清楚一点:根据猫哥钻牛角尖的结果,广东高鼻梁的人的长相和北方人是不太一样的,脸部不会扁平,而是有一定的“立体感”,如刘德华、郑伊健、“展昭哥”何家劲等帅级明星,和北方籍的同一级别明星张学友、“黄飞鸿”李连杰等在外貌上是不一样的。世居北京、祖籍广东客家地区梅县的明星黎明,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广东的帅哥、靓女虽然不多,但真的帅起来、靓起来,那种魅力很少有人能比。刘德华的成功就证明这点。这是题外话。言归正转,即使您老属于广东人中少见的圆脸膛、单眼皮、小眼睛,也不能说是“典型的蒙古人”。蒙古人和蒙古人种的概念不要搞混了。广东人属于南方的蒙古人种(又称华南人种)。非常抱歉,对别人评头品足是很不礼貌的,但我一不小心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引子,您老又紧跟而上,如果在舰船上,可能会风大浪急叫声更高,比您老的“南人北人吃饭问题”吵得更厉害。所以,我郑重建议:不再发类似的帖子。不再浪费自己和别人宝贵的时间。如果不慎之处使各位朋友感到不快,请多多包涵、多多指正。
作为古代南北融合形成的南方汉族民系,包括在近现代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客家民系,是客观存在的群体。各种研究、各种看法都属于主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尽量用客观的态度去看,但以猫哥之水平,愚者千虑东拉西扯灌灌水尚可,笼笼统统地跟着感觉走尚可,真正要探讨什么,后劲是不足的,所发的贴没有不沉之理。听有的网友说蓝客先生还是一位黑客高手?可有此事?如果是,猫哥的那张在粤北山区仰望群山的照片不知有没有被您老审阅过?高鼻梁、“立体”脸、古铜色皮肤,乱糟糟的头发,老牌名牌海鸥牌照相机,雷锋叔叔爱戴的英纳格表,广西出产的宽大汗衫,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回想当年喝着从茶壶里倒出的农家自酿老酒,在湘粤两省交界之地看列车呼啸而过,回想光阴之飞逝,感慨良多,很为自己浪费过许多宝贵时间而内疚。本来应该增长见识的时候,却沉迷于一些无谓的网战。
严教授先生,对于一些和学术无关的问题不浪费时间答复,也是对的。
蓝客先生和各位网友,也不要沉迷于网战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2-12-7 17: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问是否客家蓝姓都源出于畲族???

12345先生:
您是讲粤语的中山人?幸会。我来自粤西沿海,祖籍吴川市,祖居地东莞市。 您过奖了。我的一孔之见只是一时冲动而发的。作为非客家人,我今后来的时间会很少的,对发言也会很谨慎的。这个论坛的探讨气氛好,主题也是我曾经很感兴趣的。中山有三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如您了解,可作介绍。请您多多指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18: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