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10-31 1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一篇关于潮汕地区蓝姓源流的文章,以籍增加一些研究资料:
蓝田种玉
颜如玉
专栏名称:守望潮汕
作者:张新民(即颜如玉)
漳林南盛里,俗称“布袋围”,是上世纪初新加坡侨商蓝金升携资归梓建造的宅第,也是潮汕罕见的,可以与隆都的陈慈黉故居和洪阳方耀的德安里相媲美的大型民居群落。我第一次去南盛里,在那些迷宫般的里巷乱转,无意间闯进了建筑堪称恢宏的蓝氏家祠锡庆堂。第二次巧遇一位叫吴侠卿的退休教师,他邀请我到他的家里做客,还拿出两篇手稿让我看。一篇写南盛里的,另一篇写蓝金升的,都写得很详实,有些资料是以前没见过的。翻阅手稿时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吴老先生:“漳林蓝氏的堂号是不是种玉堂?”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我说:“那么,漳林蓝氏的祖先也是畲族了!”
我说漳林蓝氏的祖先是畲族,而不说漳林蓝氏是畲族,是因为民族身份的认定,除了看语言习俗,还要看本人的意愿。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
有清一代,漳浦蓝氏出了很多人物。先是在康熙年间出了个“破肚总兵”蓝理,随施琅率师收复台湾时,腹部被弹片击中,流出肠子仍拚命血战,就像“八六”海战中流出脑髓的麦贤得。后又出了个“治台名将”蓝廷珍和“筹台宗匠”蓝鼎元;蓝廷珍任过南澳总兵,蓝鼎元当过普宁兼潮阳县令,在潮汕均有较大影响。这三人清史稿都有列传。
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族谱对祖先有几种说法,一是以炎帝神农为受姓远祖,共传108世,到唐朝武周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之父、扬州节度使蓝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的蓝吉甫为入闽始祖(受姓122世,江南15世)。之后万一郎(江南17世)迁宁化石壁,和二郎(江南19世)徙长汀“牛栏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种玉堂始祖念七郎蓝炯为受姓128世,江南21世。
然而蓝氏族谱的这些远古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
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2004、02、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