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河南報業網[客家遷移萬里尋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旧时的华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如果他们在海外赚了大钱,一定要回到家乡建造房舍,聚族而居。梅州市雁洋镇桥溪村的继善楼就是代表。
  10月15日,我们到达继善楼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了。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粤北客家民居,当地人叫杠子屋。站在空空荡荡的厅堂里,环视四周,依然是雕梁画栋的奢华,依然是人去楼空的寂寞。如今,偌大的围屋里只住着朱老太太两口。
  老人很健谈,她热情地用客家话给我们讲解,语速极快,即便在当地同志的翻译下,我也只能听个大概:她的爷爷早年下南洋谋生,赚了大钱,1915年回到家乡联合他的4个兄弟一起建起了这座房子,“光从南洋带回来的银元就有30担”。当年朱氏5兄弟一共有30个儿子,所以建了5个院落70多间房,谁家住哪间,都是抓阄决定的。二楼正厅两面墙壁上,工工整整地镶嵌着木刻的《朱子家训》,可惜的是,两面墙只保存下来一面,另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被破坏了,没留下一个字。据说70岁的朱老太太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这篇《朱子家训》。
  梅州《客家人》杂志社的总编辑肖伟光对记者说,客家人有个规矩,“不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许多海外华侨,经过几代人的漂泊,依然会写汉字,会说客家话。还有的华侨把子女送回国内读书学习。马来西亚的梅州籍华侨华语讲得最准,写得最好,除了家教外,更主要的是马来西亚全国有华校1000多个。在马来西亚各地的华侨,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人能用华文与家乡的亲人联系、沟通。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梅州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始终未变。早在南宋时,福建闽侯人方渐来梅州任知州时就曾说过: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近代曾在梅州传教20余年的法国籍天主教父赖查斯在他的《客法词典》自序中,曾这样评论梅州的教育: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郭沫若也曾诗赞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梅州历史上人才辈出,近代的黄遵宪、当代的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客家人的骄傲。
  今天,梅州教育的发达与旅居海外的梅州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关系重大,翻开《梅州华侨志》,上面记载的他们捐资助教的事例多不胜数。在梅州所辖的县区采访,更是随处可见侨胞捐建的学校:姚美良独资兴建的大埔县小学,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远县冬青试验中学,罗焕昌先生捐建的宁兴技工学校,曾沐彬先生捐建的沐彬中学……
  何万真先生说:从1978年至1999年底,梅州籍侨胞共向家乡捐资19亿多元人民币,其中有一半是用于教育事业的。在梅州,7层以上的学校都是侨胞捐建的,每家医院都有三到四层是用侨胞的钱盖的……梅州的华侨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我们背靠大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啊。
  肖伟光先生告诉记者,梅州飞机场没有发往北京、上海的飞机,只有到广州和香港两条航线,可以这样说,梅州机场就是专门为海外客家人服务的。
  不久前,福建一家媒体采访肖伟光先生时,曾问:福建宁化的石壁村是客家的祖根地,汀江是客家的母亲河,可在海外的客家人心目中,为什么梅州地位更高?肖伟光首先郑重地纠正这位记者:客家的祖根地不是石壁村,而是中原,客家的母亲河不是汀江,而是黄河。客家源自中原,形成于闽西,发展在梅州,所以海外华人更认梅州。
  何万真先生曾筹办过在国内召开的第一次客属恳亲大会,他对记者说,今年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中原祖根地召开,规模肯定会超过往届,因为客家人不管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根还在中原。

◎之五

河南报业网
2003-10-2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田到海南难以摆脱的宿命

金田到海南难以摆脱的宿命
特派记者 李红军 于茂世 齐岸民 许笑雨/文 李红军/图

  10月15日上午8时,广州市先烈路上的黄花岗公园,祥和而安宁,人们三三两两,悠闲地散步或晨练,就连公园里的各种树木、花草都显得那样从容、无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李微女士静静地伫立着。她说,每天早上,她都要来这里晨练,都要经过这座巨大的陵墓,在这座墓里,有她丈夫的“家里人”。她说的丈夫的“家里人”,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周增,客家人。
  李女士也是客家人,她和丈夫为有周增这样的亲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据有关资料介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一半以上是客家人,他们在改天换地的革命中张扬着客家人的精神。
  综观中国近现代史,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乃至辛亥革命、南昌起义,客家人在其中都作用重大,他们将客家人舍生取义、顽强执著的精神融入民族大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客家人超越了“被迫迁移”的“宿命”,而以一种主动进取的姿态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将客家人骨子里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和坚忍不拔,升华为一种狂飙突进的精神。
  在所有教科书里,关于太平天国的记叙都没有提及客家人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太平天国被称为“客家天国”,是一次基本由客家人悲壮完成的起义。
  在几天的时间里,记者长途奔波,从福建长汀到广西金田,跨越广东省,再从广西金田出发经广东海安渡琼州海峡到海南,然后从海南回渡广东海安到中山、广州,全程4000多公里。
  前往金田的路,许多在修,我们10月12日从福建长汀出发,到达广西金田已是13日的下午了。
  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出金田镇几分钟,就有一座土岭映入眼帘——这便是金田起义旧址了。公元1851年1月11日,震惊世界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在这里爆发。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客家人写就了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也写就了中华民族抗争史中悲壮的一章。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田到海南难以摆脱的宿命

  这座土岭在金田镇西,叫犀牛岭,北连高山,南接平原,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犀牛岭北端,高高地立着一个塑像,那是洪秀全的塑像。洪秀全塑像正前方的草坪,就是当年太平天国的练兵场。
  “当年,太平军将士就是在这里列队布阵,摸爬滚打,个个练就一身功夫的。”年近五旬、在这里做了20多年管理工作的陈永湘先生言语里透着自豪。
  如今的练兵场长满了荒草,地势也不太平整。解放前,这里建有一所小学。1977年,小学搬走了,但练兵场的原貌已遭到破坏。
  淡去了金戈铁马,没有了号角令旗。极目望去,练兵场上只有两三头牛在吃草。
  紧挨着练兵场,有一片被土墙围起来的平地。相传,这里曾是明朝大藤峡瑶民起义领袖侯大狗的营盘。营盘长35米,宽22米,四周土墙高3米。营盘中间有拜旗石,也叫旗杆石。金田起义时,太平天国的大旗就固定在拜旗石上。相传在起义之前,洪秀全派心腹于拜旗石旁秘密挖了个土坑,将太平天国的杏黄大旗放在伪装好的坑上。起义那天,洪秀全领着会众拜旗,拜完后,天国大旗居然自动竖了起来,附着在拜旗石上。于是会众坚信洪秀全是上帝派来做天王的。在“恭祝万寿”的朝拜声中,洪秀全宣布起义,正式打出“太平天国”旗帜。
  一场如火如荼、席卷全国、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从此开始。
  去年,陈永湘先生他们搞了一个电动旗,想重现往日太平天国起义时的一幕,但后来因为没多少人来,电动旗就闲置了。
  起义后,太平天国所向披靡,东出江口,北上武宣,进军象县,回师紫荆……最终定都南京,达到极盛。
  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客家天国”,因为领导太平天国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客家人,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石达开、萧朝贵,正是这些客家领袖改写了中国历史。
  当时的太平军将士都扎着一个头巾,这是洪秀全为太平军制定的统一标志,而这标志其实就是广东客家人的日用服饰。
  站在犀牛岭上,能够看到不远处的紫荆山,它被淡淡的雾霭环绕着,显得神秘而朦胧。就是在那里,在那个被群山环抱的紫荆镇,洪秀全利用教私塾的机会,宣传自己的观点,发展拜上帝会成员。
  “洪秀全是客家人,会客家话,这一带客家人多,有利于他开展工作!”陈永湘说。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田到海南难以摆脱的宿命

  按照历史教科书,洪秀全选择金田举行起义,是因为清政府在这里统治薄弱。但实际上,选择金田举行起义,洪秀全的客家身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地区多半都是客家人,而洪秀全也是客家人,他的语言和生活习性与客家人是一致的,这是他最有利的条件,简单来说,沟通和交流不是问题。
  客家人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都是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的骨干。韦昌辉就住在金田村,在他家里,拜上帝会成员开了12架铁炉,夜以继日地打造大刀、长矛。
  金田村内,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故居占地约二亩。当年,拜上帝会总部从紫荆山搬到这里后,在打造武器时,为了掩人耳目,韦昌辉让人在旁边的月池养鹅,借鹅的叫声掩盖打造武器的声音。
  前往紫荆镇的路不好走,路开在山壁上,临着江。问路时,一位徐姓男子很是自豪:“我是客家人,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客家人!”
  紫荆镇的人们已把前尘往事忘记殆尽。洪秀全曾经发起组织拜上帝会的地方和别处相比,也没有什么区别。这里有的只是忙碌的人,忙碌的客家人,一位大嫂在煎包子,那包子与河南的形状一样,只不过裹馅用的是米面。
  出山的路一样难走,不同的是,走出大山,前面就是坦途了。洪秀全走出了大山,带着太平天国将士征战南北,最后做了天王,成了大气候。
  有关史料载,洪秀全的祖籍原在嘉应州(梅县)石坑镇。花县官禄 洪氏族谱中说,洪秀全远祖由安徽省盱眙县(今归江苏)辗转迁至广东丰顺,再由丰顺迁嘉应州(梅县)石坑镇。至清康熙、乾隆年间,洪秀全的太祖英伦公随其父由石坑镇迁往花县居住。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冯云山是花县客家人,与洪秀全同学;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均是广西客家人。天京失陷后,康王汪海洋率领太平军的残部到嘉应州,与清军左宗棠对抗一段时间后,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
  成就洪秀全的,是客家人坚忍不拔的耐力,是头可断血可流的决心和勇气;绊倒洪秀全的,是“窝里斗”。所以在几十年以后,取得了辛亥革命胜利、以“我就是第二个洪秀全”自称的孙中山,发出了焦虑的呐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田到海南难以摆脱的宿命

  太平天国的失败,成为客家人第五次大迁移的重要起因之一。
  因为洪秀全,客家人聚居地梅州遭到屠戮;也因为洪秀全,花县(现广州市花城区)官禄 村惨遭“屠村”。
  2003年10月16日下午,我们来到洪秀全的家乡官禄 村。“这村当然不是原先的村了,宣统年间辛亥革命时,流亡在外的洪氏族人纷纷迁了回来,在这里重新建起了村。”洪秀全故居管理处的王女士说。
  官禄 村不大,统共300多口人,都是客家人,都是洪氏子孙。洪秀全故居在村边,是一个大院。大门右侧的“洪秀全故居”,是同为客家人的郭沫若题写的。故居内的房、路显得很是干净、整洁。
  在清军“诛九族”时,洪秀全故居被彻底焚毁,现在的故居是1959年经考古挖掘复原的,1998年曾维修过。故居内有一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是洪秀全青少年时期亲手种植的,距今有170多年了。太平天国失败那年,这棵龙眼树被雷电从中间劈成两半,当时清军曾扬言:“谁敢再造反就像这棵树一样遭雷劈死!”事实上这棵树非但没死,还长成了一棵大树。1959年9月,革命老人谢觉哉来到这里,曾题诗一首:“天下理想今实现,扫尽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载龙眼树,年年展眼看分明。”
  太平天国后,在“驱逐客家”的政策下,客家人开始了第五次大迁移。
  但这一次可供选择的余地已不多了。自西晋永嘉以降,经唐末、北宋、明末几次大迁移,客家人已经从中原走到了沿海,接下来该往何处去?
  于是出海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千百年来,客家人从中原走到了沿海。现在,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直面海洋了——到海南、台湾去,到南洋群岛去,到美洲去……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犹如驶向理想彼岸的船,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起点。接下来,向着海,向着一种新的未知,客家人又开始了自己的宿命——迁移。

◎之四

河南报业网
2003-10-2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到广州超越迁移的回归

海南到广州超越迁移的回归
特派记者 李红军 于茂世 齐岸民 许笑雨/文 李红军/图

  从金田村到广东海安,走宽阔的现代化公路差不多需要一天。公路多在山间逶迤,车要不停地拐弯。以前,这里是没路的,有路也是坑洼不平的山路,不能行车。这就是客家人迁移的路。
  从广东海安港上船,经过琼州海峡到达海南,坐渡轮要两个小时。
  渡轮有几层楼高,是个庞然大物,但相对于海,它又是个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远处的海面上,像海鸥一样翩翩的是渔船。
  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为避“世乱”,客家人大规模移居海南。在横渡琼州海峡时,客家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唐宋时期,海南是官员和文人的流放之地。因为太平天国失败而不得不再次迁移的客家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到儋州、定安、崖县、澄迈、临高、万宁、陵水、琼中去开发山区。
  但这里的资源还是太有限了,最后许多客家人只好迁移海外。
  据记载,18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东南亚、非洲各国,为采矿、种植橡胶等需要,他们大量招募华工。许多客家人抛妻弃子,离乡背井,跟着洋人或其买办漂洋过海到国外去做苦工。当时梅县农村《十送郎》、《十别妻》这样的山歌很多:“妹送亲哥到汕头,一见大海妹就愁。七洲洋上七日夜,孤单亲哥水上浮……”“汕头行出七洲洋,七日七夜水茫茫。苦劝亲哥你莫走,你今走后家难当……”
  那送别的场面,该是何等的凄凉。
  那些漂洋过海的客家人而今被称为华侨,他们经过漫长岁月的繁衍迁徙,现旅居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有许多人还能讲客家话,逢年过节还沿用客家祭祀之仪。
  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同治年间,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海南、台湾、香港、澳门以至南洋群岛,甚至远至美洲,实际上是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才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客家大迁移。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到广州超越迁移的回归

  在密布灌木的村路上走了差不多3小时,宋氏祖居地才展现在眼前。宋氏祖居位于海南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坐落在一片果树环抱的山丘上。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都居住在这里,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于1861年在这里诞生。为纪念宋庆龄及其家族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文昌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复了宋氏祖居。在宋庆龄基金会和海内外人士的支持下,这里又相继兴建了宋庆龄陈列馆、宋庆龄植物园,还竖起了高达3.2米的宋庆龄汉白玉雕像。
  宋庆龄一家也是从嘉应州(梅县)迁到海南岛的。路易·艾黎在《回忆宋庆龄》一文中写道:“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到广州超越迁移的回归

  据《国父源流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到广州超越迁移的回归

  黄花岗起义,一次悲壮而惨烈的起义,一次为武昌起义成功作了最好铺垫的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3日,在总统府待了91天之后,孙中山卸任离府,临走之前,他由衷地说:“天下为公。”
  “不应该把孙中山局限于某个地域,他的行动早已超越了这个范围,他是自己的,也是客家的,但更是天下的。孙先生不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同为客家人的中山大学教师陈智祥先生说,“孙先生的一生充满了血与火,但他是和平主义者。他从辛亥革命以后就力主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减少内乱,包括让位给袁世凯,都是因为他热爱和平。北京局势发生变化时,他虽然重病缠身,但毅然抱病北上,争取和平统一……我想,孙先生企盼祖国和平统一的遗愿一定能实现。”
  陈先生的办公室外是一片草坪,草坪上有花,草坪边有树,树与草与花,让人感觉到美与和谐。
  在陈先生办公室的正对面,矗立着近现代史上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的塑像,他们是黄兴、詹天佑、秋瑾、谭嗣同、孙中山、蔡元培、梁启超、康有为、洪秀全等18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照亮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到广州超越迁移的回归

  洪秀全、孙中山等这些客家人的代表和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中国的前进鼓与呼的先烈站在一起,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景观。
  2003年10月16日,我们来到广州市北郊的三元里。
  如今的三元里虽然变化很大,已是广州城的一部分,但160年前抗英事件的痕迹还是永远保留了下来。抗英大街、群英街的名字,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元里人民昨日的抗争。
  在三元里村北有一个古庙,叫三元古庙,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就建在这里。
村西高地上有一座巨大的碑,上书“一八四一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这座丰碑也记载了客家人为抗英斗争作出的巨大贡献,比如客家人“打石邓”邓潜和乡绅王韶光,都参加组织了这场斗争。
  与三元里相连的,北边是花城区官禄 村,洪秀全出生的地方;南边有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就诞生在那里。
  洪秀全从官禄 走向广西,发动了太平天国革命;孙中山历尽曲折,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后来,客家人朱德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昌起义。
  这是一条线,一条客家人写就的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线。
  在这条线上,客家人顽强不屈、至死不悔,写就了自己的辉煌,也最终写就了中国革命的辉煌。

◎之五

河南报业网
2003-10-2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道文化大餐魂断洛桥

三道文化大餐魂断洛桥
——《客家迁移万里寻踪》读后
张宝明

  似乎,一切浪漫、动情的故事都是从“桥”开始并演绎的。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再就是今天打捞河洛之爱、演绎河洛之情的《千年一梦洛阳桥》。
  从这篇大气磅礴的《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首篇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原文明直到今天还散发着的辐射力和亲和力。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河洛文化从容大气、海纳百川的胸怀。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我们也仿佛从文化寻根的拳拳之心中听到了一首天籁之音:“你我天涯共此时,我们相约并不遥远。”当我们站在黄河边的洛阳桥眺望东海边的洛阳桥时,那座桥也正在找寻着自我方向。
  有桥的地方必有梦。洛阳桥头的梦,源自人文鸿祖伏羲氏的“河图”,源自大禹流传的“洛书”。为此,才有了日后华夏文明中极其辉煌的篇章: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风。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历史。无论是哪一个地域的民族,也无论是哪一个肤色的人种,他们都会无一例外地追寻一个“我是谁”的共同命题: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著名作家秦牧在《土地》中这般细腻地描述了这么一个令人吃惊的细节:“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这撮泥土除却“乡井土”的名字,还有一个名字叫“归来”。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道文化大餐魂断洛桥

  寻根就是这样一种难以抗拒的心理现象。而且愈是在海角天涯漂泊的时间长,便愈是具有强烈的回归向心力。尽管相隔千年的祖先已经无法相认,但心理认同却在血脉中时刻纵容着每一个人回到从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寻梦”。说到“寻梦”,我想起了徐志摩的诗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的,诗人心中隐隐作痛的“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每一个寻梦者吟唱的“同一首歌”。其实,我们的口头禅“返老还童”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生理现象,它还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就每一个人的成长历史而言,他可以在瞬间长大;但就我们人类成长的历史来看,虽然它有了几万年进化的足迹,但它却有一种无法在历史长河中长大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永远长不大的性灵,使得人类多了一层任何一种动物都没有的尊严。而这个尊严的实现又是以寻祖问宗为依托的。如同婴儿在母亲的宫体里最为温馨一样,文化的寻根也是在追寻那一颗呵护“我”的心。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回到自己的文化母体更安全、更惬意的事情呢!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以“河洛郎”自居,乃是一种割不断的文化情怀,一种叶落归根的精神诉求。
  出征时,“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报道组咏唱着那句“我愿顺流而去,找寻你的方向”的歌词;征程中,他们有为一个地名发现而流露的惊喜,有为一个历史典故而“望尽天涯路”的执著;归来时,“从洛阳到‘洛阳’”已经写满自己那充满深情的诺言:让我们播种河洛之爱。
  遥远的距离,很近的家。我们都在念叨着回家的路,那是一种永恒的乡愁。
  归来,来自一个悠远钟声的敲打。当您荣归故里的时候,在河洛的家园里,有现代与传统的交织、超越与回归的和谐,更有鸟飞丛林的从容、急雨入湖的恬淡。
  回家,追寻那可以诗意栖居的故里。

◎之二

河南报业网
2003-10-2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客乡 我心飞扬

梦回客乡 我心飞扬
于茂世

  6名特派记者、两位特邀专家、3辆越野车、8台手提电脑……一个月前,本报“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组启程;一个月间,头顶2万公里云和月的特别报道组完成了“从洛阳到‘洛阳’”的寻踪历程,发回了一组又一组回肠荡气的重头稿件;一个月后,在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在郑州开幕之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客乡 我心飞扬

  走出河南前,我们写就了《千年一梦洛阳桥》、《固始人改写了福建历史》,之后兵分两路扫过安徽的寿县直下江苏的扬州、南京,在这儿扔下“重型炮弹”《“洛咏”的迁飞燕》,一路狂奔安徽芜湖、江西九江,然后一路留在吉安,一路南下赣州,采写了《红土青江载客家》,会师于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石壁一见不到两天,就在客家首府汀州这客家《汀州之畔续“华”章》的地方劳燕三飞:一路直奔广东广州、广西金田、海南海口,寻踪客家人的最后两次迁移及客家人《海南到广州:超越迁移的回归》,看看客家人洪秀全、孙中山北望中原的革命气概;一路南下梅州,采访客家的新首府旧梅县新梅州的沧桑巨变;一路东进漳州、厦门、福州、泉州求解陈元光、王审知在《榕树下,(让我们)想起从前……》的故事。
  《我愿顺流而去 找寻你的方向》是我们——写在“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启程之际——的开篇之作,《不息的生命江河》是我们——以对“客家”的初步认知写在“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完结之际——的收尾之篇。
  站在海风与江风、大海与江河、中原与客家风云际会于斯天风浩荡于斯的洛阳桥上,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歇息片刻了,这也是我们一个月来寻求到的唯一的片刻宁静,这宁静一如客家人在异乡找到世外桃源后的小憩,恬静而美好。

◎之二

河南报业网
2003-10-2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