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河南報業網[客家遷移萬里尋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江北流望中原(下)

  地理,多少左右了人类历史。古时赣南的商贾,货运由赣江顺流而下,也是北去中原。
  赣州是一个平常的城,单就城市的模样来论,它不精致。不过,算有性格,这性格多半也是古人赋予的。那便是城中3600米的宋代砖城墙,如果东南城墙不被新城所侵占,今天留存完好的话,宋城的形状就好似一个龟,八境台正坐落于龟尾,贡水、章水依偎城墙而过,恰好于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形似“人”字。从赣州地图上看,它在这个客家人占九成的地域,太醒目了。
  北宋嘉祐年间,孔子后人虔州(赣州古地)知军孔宗翰把土城墙改成了砖砌,以防水涨时老是冲塌墙基,免去屡塌屡建之烦。这是八境台“台长”刘灯明的叙述,他也是一位客家人。明年11月份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赣州召开前,客家人要在八境台城墙根下筑三阶台,台上铸一鼎,负责筹办此事的官员尹林春说,那鼎取意“寓指中原”。
  如此用心,意在强调当年(这里客家学者把“当年”大致框定在唐代、南宋两朝)客家先民正是由此上岸,然后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再向粤东、海外迁移的。赣州学者能够明晰地在地图上标出客家先民船停靠的具体方位。
  八境台南数百米的郁孤台下,也是当年客家先民的登岸码头之一。郁孤台、八境台始建的动机,说起来也很单纯,只是登高望远的观景点。据说,老赣州城有八处好看的地方,登临八境台便能一览八景。两台后来的名气是两位大文豪的几行诗词赋予的。中国文人往往于身后发力,某些政治家可以左右一时,却不大能呼风唤雨到后世,而文人可以,尤其是大文人。北宋绍圣元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江北流望中原(下)

  苏轼登临八境台82年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长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 1129年),金兵南侵,如入无人之境。满人的先祖分兵两路,一路下南京、陷杭州,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杀入江西,紧追隆祐太后,太后由南昌溯赣江仓皇南逃,直到赣州才算稳住神儿。辛弃疾登高遐思,伤悲江山易主,可怜流民南避。
    辛弃疾作《菩萨蛮》800余年后,我们来到赣州,身置郁孤台,看章、贡二水平缓汇流成赣江的感觉,已经难以和前人的思路对接,千年之后的千里赣江,比想象中宽阔、清澈。若从那段“衣冠南渡”的历史去理解它,这江水性格有种大包容。
  由黄河,走淮河、运河,渡长江、越鄱阳湖,溯赣江至赣州,汽车的四个轮子滚动于现在意义的敦实的公路上,我们彼此间试图解开一个疙瘩,先民南迁的路,走得究竟有多苦?在江西婺源文公山石阶山道上,当地人说,别小瞧这山道,这是古代由饶州府到徽州府的唯一官道,它的宽度不过一二米,对古路的概念,第一次朦胧地树立起来。
  客家先民是被迫南迁的,这是史料的强调,接近客家聚居区,你就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所谓的“衣冠南渡”只是一个符号,南迁扶老携幼、流离道路的,多数是平民。赣州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会的罗勇也持如此观点:“不可能都是世族,衣冠南渡也有附会的成分。”
  郁孤台上,走在游人之中,两耳不闻嘈杂声,眼望江水北去的波纹,体味元人张养浩所作《哀流民》中那句“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唯置身此地,方能生出恻隐。历史是那么容易忘却,刀光剑影也被说成故事来听了。
  “衣冠南渡”的故事,史书有录,只是年代久远,明人吕坤的《实政录》中有一例:一夫妇拖累三儿女南下,夫劝妻舍弃孩子,妇人不忍,夫赌气先走,数十里抱悔折身寻人,哪知妻与三个孩子已吊死树上,其夫大恸,亦吊死。
  今天的赣江水,太过平和。只有当地学者给记者讲述:客家先民进入赣南分两路,一路走赣江在今章贡区落脚,另一路由抚河上陆,定居今天宁都、兴国、石城,迄今那一带的客家村落,建村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赣州城最大最长的红旗大道上,路边灯箱中:“客家女”莞尔而笑为哪般?原来是“客家”牌香烟广告。客家宾馆、客家菜,满街行色匆忙都是“客家人”。而我们一路走来,带着种远道寻亲的意思。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江北流望中原(下)

  第一次深刻感悟这里客家人,是喝酒。让座、劝酒,那缠磨劲太似河南人。连划拳吆喝声、酒令也酷似,无论龙南关西镇还是石城,“章贡酒”拿来,大碗喝,六六顺、一点点之后,是弟弟长哥哥短的套近乎。石城县文化局局长黄云南举碗站起:“来!石城的都站起,敬咱祖宗地来的一家人。”感动得我们一塌糊涂,自灌“章贡”如喝水。这章贡酒,取意章贡两水,被赣南人誉为“客家酒”。
  不到赣州,你领略不到“河南”二字的亲切与自豪。赣州人深信他们的祖宗地是河南,“河南”在客家人的恋祖寻根意识中,视为一种符号和象征。赣州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副主任尹林春说,客家人有种共有的心理和文化,有它,才有客家民系的产生。
  “在印度尼西亚,几省争办18届客属大会,赣州有很多牌可打,可河南人很会动脑筋,一句‘客家人寻根问祖,根在河南’打动了大家。国内只有龙岩、梅州承办过,第三家就是郑州了。”尹林春参加了那次大会,知晓内情。
  客家人注重血缘。民国初年,当有人说客家人不是汉人时,激怒了客家学者,他们将自己的血脉寻根到中原。
  越过鄱阳湖时,车队在夜色中行驶,这贯通长江和赣江的浩淼湖面朦胧闪过。记得从郑州出发前,河南省社科院的单远慕先生叮嘱:“越鄱阳湖溯赣江而上,是司豫流人,也即客家的先民所经行的水路。”司,指洛阳周边的地方;豫,泛指今河南其他区域。
    鄱阳湖过来的第一个中心城市便是南昌。一座城总有历史的符号写在脸上。南昌有八一广场、八一公园、八一大道,还有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这是“一枪惊天下”的地方,那一枪打响的时间是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口令“山河”,回令“统一”。我们来到指挥那次起义者中两个重要人物也是客家人的朱德、叶挺旧居,在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与一群身着蓝色“起义军服”留影的旅游团队撞了个“满怀”……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江北流望中原(下)

  滕王阁是南昌城另一标志,它属于久远的历史。唐高祖李渊的小儿子滕王李元婴,这位不轨的“龙子”,喜欢邀集官家子弟集体玩乐,甚觉赣江东滨丘冈之上,西山横翠,碧水如练,帆影点点,一时动心就建了高阁,又加之王勃《滕王阁序》一文,使得阁名远播。
入夜,华灯将阁楼映得通透如玉,阁高之处,倚栏眺望,总盼能激起怀古遐思,结果依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空有大美之感。客家先民由水路至此,高阁应无恙?
  赣江和长江一样,都可比做中原南迁汉人的奶娘。赣江的水是清的,两岸山丘地带土壤是红一塌的,用今天的评判标准,这里山清水秀,不比中原松细的黄土差。韩滹有诗叹曰:“莫道吴中非乐土,南人多是北人来。”南去的汉人,已久居南国。
  赣州古老的宋城,有两株大榕树,谁也说不清它有多少岁了。赣南客家人没有背负历史的沉重,失去故土之痛在其血脉中已经稀释,存留的是一份故土情和古老的习俗,有人说,客家人的村落、语言、服饰、连对先祖的虔诚,是古老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在赣江流域琴江镇城隍庙内,听采茶戏。剧名《借亲配》,午后、晚上各一场,我们被请到前排就座。戏台下,大红布铺上桌,燃数炷香,放置月饼、干面各一盘,预留三座,红纸黑字写了“三位爷”的姓名,看那听戏的座无虚席,一脸入迷。讨教石城县夕阳红艺术团的导演赖佩佩,他说,“三位爷”是村里北斗宫、东岳庙、城隍庙里敬奉的三位爷,小地方,爱听戏,每次不忘请“三位爷”也来享福。
  赣江水滋润的土地,不仅水清草长,民风民俗也远接中原?

◎之五

河南报业网
2003-10-2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汀江穿上杭

“客家迁移万里寻踪”采访日志 越汀江穿上杭
10月12日 福建长汀、永定 时晴时雨
  
  早晨7时,我们“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组兵分三路,一路向广西、海南、广东挺进,一路向福建永定进发,一路在长汀采访。
  10月11日,特别报道组在有“客家摇篮”之称的福建石壁会师,我们一同驱车从福建石壁折返江西石城,自江西瑞金经桃源隘进入福建长汀。
  劈开数也数不清的山梁,洞穿一座座山峰的,是转来拐去的公路。从瑞金至长汀30多公里的路,对于坐在越野车上的我们而言不算什么,但对于客家先民,却是一段最为艰辛的迁移之路——这儿的武夷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他们除了上山,就是下山,在绝望中寻找着希望,果真在长汀(古汀州)找到了一小块平地,一小块可生存可读书的世外桃源。
  客家先民对这千古洪荒之地实施开发后,自唐以降,它就一直是闽西重镇,是州、郡、路、府的所在地。但世事沧桑,如今的长汀只是一个县城,再也不是闽西的中心城市了。
  处于长汀县城中心的文庙修复工程正在进行。衰落的汀州是客家人心中永远的母亲,1995年世界各地的客属在长汀的汀江之畔举行了公祭母亲河大典,如今客家母亲塑像就伫立在汀江中流。
  从长汀出发,沿着汀江在连绵不绝的山峦间曲折前行,过上杭县5公里左右刚拐过一个弯,突然看见公路旁的一面山坡上满是墓碑,下车仔细观察,竟然有意外的发现。山坡上有几百座墓,在我们目之所及的墓碑上写明墓主祖上迁自河南的,至少有三分之二,分别来自洛阳郡、南阳郡、汝南郡等。
  永定县位于闽西,与粤北相邻,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土楼在这里表现得最突出、最丰富。汽车刚驶入县城,我们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土楼文化,巨大的广告牌上尽是土楼的形象,许多街名、店名也都打着土楼的招牌。我们走进一家宾馆,首先看到的是大堂正中摆放着微缩土楼,廊檐上则悬挂着“土楼奇观”的巨幅长卷,而宾馆楼层之间有天井,这结构,不就是模仿土楼建造的吗?
 (本报特派记者 于茂世 许笑雨 齐岸民10月12日23时05分福建长汀、永定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途穷石壁悠然见

途穷石壁悠然见
特派记者 于茂世 李红军 齐岸民 许笑雨/文 朱清河/图

  吴望春挑着几斤栗子,伍春珠紧跟在丈夫的身旁,小两口有说有笑地穿行于弯弯的山道间,煞是浪漫。
  小两口都是客家人,他们脚下的路,就是其先辈从江西石城赶往福建石壁的路。
  吴望春是石城人,伍春珠是石壁人,小两口虽系跨省婚姻,却是自由恋爱。从小两口的家到吴望春的老家有10公里,看看爹娘就花去他们一天的时间。他“倒插门”落户在石壁,无疑是一次跨越。
  但他们的先辈翻过一座座高山,终于在石壁找到了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就有些伟大了。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途穷石壁悠然见

  领路的当地山民张盛禄说:“这路,连我都很少走了。”这个客家人的后裔重走了一趟他的祖先走过的路,挣了我们50元钱。
  3个多小时后,我们登上站岭古隘口。古隘口在高高的山岭上,它的西面是赣江流域,属江西;它的东面是汀江流域,属福建。古隘口上有一体相连的两个风雨亭,江西一方的叫介福亭,福建一方的叫片云亭。
  “此石(城)宁(化)孔道也……康熙六年捐资鸠创新亭也……施茶历有年矣……”从介福亭的碑刻看,在康熙六年之前,这儿就有“施茶”的旧亭子,它是为迁移在“峻岭孤峰,不耐霜雪”之路上的客家先民服务的。
  翻过隘口是“故乡”——客家先民在石壁找到了可耕可读的地方——石壁的四周是高山,中间却有一片养人的土地,约200平方公里。
  石壁四周的高山分别是闽江、汀江、赣江源头之一,早在隋朝末年,这里就“开山伐木,泛筏于吴”,让木材顺赣江而下,顺长江而漂流,一直流到长江中下游的南京、扬州。因此,在宁化尚未设县时,石壁已经声名远播,尽管宁化总是管着石壁,石壁总是宁化的一个乡镇。
  木材能顺流下去,人自然能坐船逆流上来,这思维再加上石壁的“山高皇帝远”,中原人很容易把它和“世外桃源”对接起来,这正是石壁能招徕众多中原避难移民的首要原因。
  按史家的说法,许多中原人就是冲着石壁来的,但他们没有全部在石壁落脚,有的就在石城安了家,还有的到了福建的长汀、清流,江西的宁都、瑞金等。
  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到靖康之难大宋南迁,至南宋宝祐年间,一盘点,石壁的人竟有11万之多,“就是现在,石壁这地方才3万多人”。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客家祖地管理处主任张海军说:“你们想,那时的石壁人口是多么稠密!”
  元兵搅乱了石壁的清梦,10万客家先民沿着汀江一路南迁汀州、梅州,也有到闽南赣南的。之后,移民认识到石壁再不是“世外桃源”,总是迁出去的多,迁进来的少。其实,元兵不来,石壁的客家人也会向外流迁,在此之前究竟迁走过多少人,说不清,而元兵的到来,只不过催动了一个大规模的迁移。在中原,他们是被战乱追赶着南迁的;在石壁,他们栖息了三四百年,没想到,战乱又追赶过来了。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途穷石壁悠然见

  既然是客家人,也许他们就不该有个稳定的家?不过,这次迁移,他们会比从中原来时少些恐惧,因为胆小的老鼠为他们壮了胆量——在石壁,他们把中原人最恶心的老鼠吃了。初来石壁时,他们实在没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什么的可吃,孩子有时都顾不了被迫丢弃在路上,谁还能带着猪羊迁移,想着让它们“传宗接代”,吃它们的肉呢?而千古洪荒的石壁在那时没有驯养的猪羊,只有老鼠,遍地的老鼠。客家先民所携带的文化是成熟的、封建社会顶峰的文化,而那时的石壁,却一下子把他们打回到原始状态的生活当中,至少在生活上,他们差不多需要“从头再来”。
  “汀州八干”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老鼠干,系宁化的特产,出于客家先民对当地食物“中原化”加工之手。很自然,客家先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先活下来,这也符合咱中原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0月11日早餐时,一位同事拿出一袋寻遍超市才买来的老鼠干,放在了餐桌上。在买老鼠干时,这位同事问营业员吃过没有,她说:“我没那个能耐!”同事自己虽向来自称美食家,但也没有胆量独享老鼠干,于是邀大家一起跨过“老鼠”的门槛。没想到,话没说完,有人就想呕吐;再说,10个人中已走掉大半;剩下的人,就开始找各种理由,说找个合适的机会再吃。几天过去了,那袋撕开了外包装的老鼠干还是没人吃。同事给家里打电话,说买了些老鼠干带回去,温柔的回答是:“自己吃吧!”恐惧的回答是:“丢了,不然你别想进家门!”
  但客家先民到达石壁时,这儿的土著人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为了生存,他们吃的是活老鼠。
  石壁的土著人“好为蜜唧”,就是吃满身通红、还没睁开眼的小老鼠,用筷子夹吃佐蜜的老鼠时,它们还在“唧唧”叫,所以这东西才在汉人的嘴里有了个好听的名字“蜜唧”。当时还“千古洪荒”着的石壁,是老鼠的世界,在生死抉择面前客家先民不吃老鼠还有什么可吃呢?不过吃活老鼠实在可怕,客家先民把它渐次改造为老鼠干了。
  在古汀州各县,记者为了解老鼠干的秘密,见了商店就高喊“买老鼠干”,但营业员的回答大都带着“洗清自身”的应付:“我们这儿不吃老鼠干!那是宁化的。”他们也是客家人,但不吃老鼠干甚至唯恐老鼠干“玷污”了他们。
  在宁化石壁采访时,遇到很多专家,也有很多当地人,没有人说及他们自己的特产“老鼠干”。南迁的中原人及他们的后代是肯定吃过老鼠的。南迁的中原人或他们的后代,也不唯石壁这11万人。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1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途穷石壁悠然见

  唐末至南宋,闽赣交界的地区是客家先民的集散地,而这个集散地的中心在石壁,这是大家公认的。据统计,南宋之前迁入石壁的客家先民有93姓,而周边最多的石城县也只有60姓。也有没在石壁居住,只是中转了一下的。在石壁定居过的、中转过的,都像怀念中原一样怀念他们在石壁的幸福时光(尽管吃过老鼠),所以他们在不忘祖先来自中原各郡县、不忘自己的堂号的同时,也把石壁当作一个新的祖地,写在了家谱上,以让子孙后代永不相忘石壁这个他们曾经落脚的地方。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203姓客家人把石壁视作自己的祖地,认同他们的先人来自石壁。石壁是客家迁移的中转站和客家迁移史上的里程碑,有石壁客家公祠里的对联为证——“北存大槐树枝叶总关情,南有石壁村山水皆为根”。但岁月的尘埃渐渐让这个小山村在部分客家人的眼里模糊起来。
  在中国近代史上,爱“闹事”的客家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辱骂为“蛮族”与“杂种”。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客家知识分子想证明自己是正统的汉人。欧美传教士想探寻客家团结进取、不畏强暴和富于抗争精神的历史根源,客家学者与欧美传教士的研究目的有别,却殊途同归:客家人是中原汉人的后裔。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途穷石壁悠然见

  慎终追远对于失去乡根的客家人来说,尤具大义。
  1993年某日,新加坡60多岁的张让生先生只身赶到福建连城,下车时,已是傍晚6点多了。这个地方,离他要去的目的地宁化石壁,还有110多公里,但这段路已无车通行。
  张先生是在知晓自己的先辈来自于石壁后,于第一时间赶往石壁的,他不想在路上耽误时间。天色虽晚,但老人不想停留,他太想快点看到石壁了。于是,老人租了一辆拖拉机,怀揣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连夜向石壁奔。次日凌晨两点多,老人终于赶到了宁化石壁。
  下车后,老人双腿一软,跪拜在地,热泪滚滚滑落。
  事情已过去10年多了,讲起这事,宁化县政协主席、三明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罗朝祥先生仍旧充满着激动:“张先生是客家人,当他了解到自己祖上自宁化石壁迁出以后,立马从新加坡一路奔将过来拜祭祖先!”
  找到了自己的“祖地”,张先生就着力于为建设“祖地”募捐,为了筹集到更多的钱款建设客家公祠,老人干脆把老婆的私房钱也想办法弄了出来,捐给了“祖地”。
  张先生的激情,充满着落叶对根的深情。“若说落叶思根,我们客家人的祖地、我们客家人的根都在中原呀!就是这客家祖地石壁的根,也在中原啊!”罗朝祥主席说。
  “两千年,一条路。回首望,黄河水患,血影刀光,瞻前程,重峦叠嶂,千古洪荒。从中原到石壁,多少华夏子孙以汗血铺就求生路,慷慨而悲壮……”这是著名爱国侨领、马来西亚太平绅士、南源永芳集团董事长、客家之子姚美良先生撰写的“客家之路”碑第一段。
  这碑,立于硕大的“客家祖地”牌坊之后;这碑文,饱蘸着姚美良5年内9次石壁拜祖的“荐壁”之血,现在每年都在举办的全球客家人会聚石壁客家公祠公祭祖先,他是倡导者之一。
  45岁的姚美良先生不幸英年病逝,但石壁会永远活在客家人的心中——因为在洪秀全、孙中山、朱德、叶剑英、郭沫若、李光耀、李嘉诚等这些客家人的族谱上,都书写着一个共同的抗争精神的历史根源,名字——石壁,都记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祖先从石壁来。

◎之五

河南报业网
2003-10-2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汀江之畔续华章

汀江之畔续华章
特派记者 于茂世 李红军 齐岸民 许笑雨/文 朱清河/图

  “那乡音我太熟悉了,一听就知道他们肯定是兴国人!”这是江西兴国县委宣传部邱副部长在一次旅途中听到有人在用他熟悉的乡音谈话时所下的判断。但邱副部长“上当受骗”了:“一问,才知道人家是梅州人,离兴国远着呢!”“但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客家人。从那一刻起,我忽然明白了‘天下客家是一家’的说法。”
  赣南、闽西、粤东分属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但在语言和风俗上却没有大的不同。“闽有八郡,汀临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南宋·陈一新)。闽西西接客家民系的孕育地赣南,南连客家民系的壮大地粤东,是客家民系的形成之地。
  客家人的母亲河是黄河,他们把黄河之滨的中原文化带到汀江之畔,并在这儿形成与古老的华夏文明一脉相连的客家文化——亦耕亦读,亦教亦商。
   汀州四堡(今为福建连城县四堡乡所在地)马屋村口一条小河上,横卧着一座30米长、5米宽、10米高,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风雨桥,它的名字是玉砂桥。
  玉砂桥桥面铺着大小如拳的鹅卵石,桥面与桥墩之间由7层树木铺就,桥墩则由长条石砌成。“这桥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岩石鳌墩’,‘鳌’取的是其坚不可摧、堪当中流砥柱的意思,桥墩冲向逆流的一边,其形犹如扬帆激流的船头”,当地客家人吴先生对记者说。
  风雨桥是客家地区最为常见的桥,风雨桥的名字也是客家地区所特有的称谓。与一般桥不同的是风雨桥上建有桥廊,桥廊的中间与两端建有3个小亭。这桥除了行人过车,也是给路人遮风挡雨避日头的。风雨桥一般由当地乐善好施的客家人共同捐资修建,它与客家地区路旁连绵不绝的风雨亭一样,是积德互助的客家精神的一种符号。无论是风雨桥还是风雨亭,其内都摆放着长条凳。而过去,风雨亭里往往还有附近居民提供的免费茶水,因此风雨亭又叫茶亭、路亭。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汀江之畔续华章

  客家人是离开中原后不断迁移、行走在路上的人,“十分其地,一分茶亭”是有了居所的客家人与迁移着的客家人相携风雨中的物质遗产。这之中,没有浪漫,只有共同的凄风苦雨,所以在客家地区,只有风雨桥而没有廊桥,尽管风雨桥和廊桥是那样的类似。
  “你们看到的玉砂桥‘岩石鳌墩’和唐代武则天时期在洛阳建造的洛阳桥桥墩是一脉相承的。武则天时代,中国建桥工艺有一重大创新,当时的桥梁建设者把桥墩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尖形,以利分水,而利用这一工艺建造的有据可考的第一座桥梁就是洛阳桥。尽管洛阳桥与玉砂桥在地域上相隔千万里,在时间上相差千余年,在名称上河南叫‘石砌桥墩’,客家叫‘岩石鳌墩’,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可以说‘客家桥墩’是‘中原桥墩’的继承与发展,是客家先民把中原文化‘乔迁’到福建的产物罢了。”这是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兼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杨作龙教授的看法。
  “乔迁”而来的不只是桥墩,还有“毛豆”。
    10月15日中午,记者在四堡乡路边一个“客家菜馆”就餐,主人向我们推荐的一道菜叫“毛豆炒鸡蛋”。“毛豆!毛豆是什么?”我们之中的一位条件反射般地问老板。老板解释来解释去,越解释越让我们迷惑,最后只好把东西从厨房端了出来。一看之下,大家纷纷大叫:“原以为只有河南一些地方才管这东西叫毛豆的,你们怎么也这样叫,而不是叫它青豆?”店老板也来了劲:“你以为只有你才是河南人?我们的祖先可也是从黄河边上迁过来的!”
  在四堡,从黄河边上迁过来的不只是桥墩、毛豆,还有雕版印刷——“四堡雕版印刷基地是中原文化南迁的桥梁”。
  四堡地处武夷山腹地,境内的茂林修竹与发达的造纸业,是雕版印刷业的物质基础,而宋代状元邹应龙、明代进士马驯南迁于此,则是其雕版印刷业发展的人文条件。四堡印刷的开山之作是南宋末年的《嵩山集》等书,署名“临汀郡斋”刻。在马屋书坊,“嵩山书屋”作为名字代有沿用。四堡雕版印刷,萌芽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曾有书坊300多家,乡里75%的人从其业,书籍营销至全国13个省150多个市县,向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之誉,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当地古书记载:“吾乡在乾嘉年间,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累相望。”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汀江之畔续华章

  但富不是目的,在客家人的眼里,贵是更重要的。诚如《邹氏家训》所言:“人不学,不知道。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吾家人醇俗朴,半耕半读,一脉书香,绳绳相继者,其来久矣……将来出为名臣,处为名儒,大为深山邃谷间生色……”果然,邹家雕版印刷业发展起来的关键人物邹学圣的16世孙中,出了“名臣名儒”邹韬奋,而邹家华则是邹韬奋的儿子。如今还住在邹家雾阁书坊的邹氏后代对记者说:“过去,家里都是古雕版,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当做柴火烧了,这一烧,就烧了三年多。”
  四堡书坊兴盛,离不开客家人读书重文的土壤。一个在客家人中流传甚广的故事诠释着这一传统:一位教书先生进京赶考,途经一山谷野地,天降大雨,时已黄昏,先生成为落汤鸡,饥寒交迫袭上身来。正自发愁,忽见茅屋两间。入屋,见房内只有母子二人。说明来意,母子热情相迎,先打热水让先生洗澡,再做擂茶给先生充饥,然后让先生在儿子床上休息,给先生烘烤衣服。这一切办完后,接下来如何招待先生,却让母子犯了愁——没米没钱,锅里只有红薯野菜,但这能让先生吃吗?不!这太不成体统了!母子商量半天,想起家中的一只小母鸡,狠狠心,决定杀了给先生吃。于是乎,儿子眼含泪水,边拔毛边自语:“杀老婆了!杀老婆了!”先生听见,大惊,就追问大娘怎么回事。大娘只好如实告诉先生:“我们是穷得帽子开花裤打结,一日三餐无米煮呀!儿子20多岁了,还没钱讨老婆,现在就指望这小母鸡下蛋,卖了蛋就买兔来养,卖了兔就买狗来养,卖了狗就买羊来养,卖了羊就买猪来养,卖了猪就买牛来养,卖了牛就有钱给儿子讨个穷家女子做老婆了。儿子想到这打算,所以才咕哝着杀老婆了。” 当晚,先生睡在那儿子床上,盖着一床破棉絮,那儿子却在灶前铺捆稻草,钻入稻草里睡了……
  尊师重教不只是故事里的故事,还刻在汀州府的古城中。
  汀州古城(今福建长汀县所在地)傍汀江枕卧龙山,建城时间可上溯至唐大历四年(即公元769年,另有一说是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3年,由此可窥在大唐史家的眼里,当时的汀州一带轻如鸿毛),它的开辟得益于北接石壁、西临赣南,具有接纳从宁化石壁南下、从赣南瑞金翻越武夷山桃源隘至闽西避难的客家人的天然条件,且汀江雄踞其侧,是福建的第四大河,可灌溉农田,而沿河一带,有可供开垦的土地,山间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这对耕读传家的人来说,无疑是他们寻求的“世外桃源”——这桃源直至元兵到来之前,不曾燃烧过大的战火。大唐皇帝设汀州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当时这儿有“避役百姓三千余户”,跑到哪儿,皇帝都要管你都要收你皇粮国税的。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汀江之畔续华章

  汀州古城墙沿汀江自东而西筑了个弧形(古城墙看起来像护卫江河的大堤,汀江水拍打着城墙而过),沿卧龙山之脊自东而西越过山顶筑设的城墙,也是个弧形,如此弧弧相连,直把半个卧龙山圈进了汀州城里,宽阔浩荡的汀江是它的护城之河,一峰独起不与周围群山相连的卧龙山,则是它的天然屏障。汀州城枕山临江,美丽如画,有人说此乃“州城半壁高挂山巅”;有人说汀州犹如怒涛中的一叶扁舟,而卧龙山则是舟的风帆,所谓“山挂城垣似布帆”;也有人说城墙很像挂于观音颈部的一串佛珠,而“佛挂珠”的说法在民间也更为流行。
  城墙内侧是古街区,道路宽约6~8米,两旁是遮天蔽日的望不到尽头的古房子,结构很雷同——前店后宅。旧日繁华不再,但街区的商业性质却被继承下来,交易冷清,但画像店不少,200多米的建设街上有七八家,内容很单一,或给老人画像祭祀,或在红纸上写规规矩矩的黄色大字,横于最顶部的是堂号郡望,如“宝树堂”等,竖于堂号郡望之下的,是要供奉的人,如“谢氏历代祖考(妣)一脉宗亲神位”。如今祠堂家庙很少新建了,老祠堂家庙有的成了文物,有的成了公家的,有的住了不沾亲不带故的人,但客家人供奉祖先的传统却留了下来,他们把“祠堂家庙”搬到了自己的住室里,随便走进一户客家人家里,你都会发现他们的房子里摆放着老人的画像、祖先的神位。“我们的祖先是从河南郡迁来的。”80多岁的邱大爷对我们说,“现在河南人还供奉祖先吗?”
  时代在变,画像店的内容也在变。在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开设的店里,除了祖先神位、老人画像外,还有梦露、刘晓庆、吴倩莲等明星的画像,她们与店家所画祖先神位、老人画像杂错在一起,挂满店里的墙面,另类也好酷也罢,披露的却是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信息。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20: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汀江之畔续华章

  自五通桥进惠吉门,穿过逼窄压抑的建设街古商业区,是雄伟而宽敞的汀州文庙。汀州文庙其实也是汀州府学,建于南宋初年,是汀州府的最高学府,它的两侧,现为长汀县四大班子新盖的办公之所,而在旧时,这皆为府学的地盘儿。府学右侧200余米处,则是科举时代牵动着汀州八县千万读书人神经的汀州试院,试院规模巨大,占地面积9636平方米。试院之后,是民间教育场所龙山书院,现为长汀一中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大学迁于长汀,其大部分学生就在这古老的书院里读书。试院之前,是三元阁广场,三元阁原为汀州古城南大门,后改为三元阁,并在阁上塑魁星像,意在“振文风盛科举”,三元者,状元、会元、解元也。站在卧龙山巅俯视汀州古城,我们看到在这座不大的小城里,文教设施不仅占去很大的区域,而且位居古城的中心,这座古城中轴线及两旁的建筑,几乎全都是用于文教的。正因为如此,宋代赣闽粤交界一带的客家人聚居区人不算多,却出了近300名进士,其中汀州160人、赣州20人、梅州10人,而此前,该地区只出过5名进士。
  文风蔚起也让汀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客家首府”,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朝廷核准汀州运销广东潮州出产的“潮盐”后,汀州商业一时繁华,但吃了咸盐的客家人自此知道南方有个更甜的地方,于是从汀州顺汀江而下广东梅州,至明清时期,梅州成为新的“客家首府”。
  
◎之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6 00: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