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2-4 2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挑戰「族群」
中國時報 論壇 930204 吳玉山
在政治語言當中,台灣有四大(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或五大(加上入籍台灣的外籍人士)族群。最近許多人提到族群平等,當是憂心於台灣人民之間被族群意識撕裂,被政治人物挑撥。然而有沒有人想過,族群這個概念真的適用於台灣嗎?
在過去,台灣民眾之間的差異是用「省籍問題」來理解。省籍是指本省人與外省人,或是台灣原有的漢人住民與民國三十八年以後來台的新移民。既稱本省外省,一方面表示有其差異,一方面又表示同為一國,而只是在不同省分上有所分別。
省籍的差異,基本上是地域的,也就是「從哪裡來」,而不是原生或血統的。本省外省的差別,是存在於一個共同的民族與國家的認識之下的,因此可以說是人民的「內部差異」。
然而,在民主化的政治動員過程當中,台灣的「內部差異」被重新定義了。政治人物開始用族群來稱呼台灣的不同群體,而且這種稱呼快速地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讓我們對於周遭的環境有了重新的理解。族群(ethnic groups)這個概念,不論是從血統或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都是指稱歧異非常大的人群團體。
當我們用族群的眼光來看台灣的時候,驟然之間,社會的分歧加深了,人際的關係疏離了。對於某些人而言,那或許是長久以來早就存在的現象,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那卻是全新的體會。原來我們一直都是和不同族群的人生活在一起,原來本省人中間是分成兩個族群,而不是一個群體。我們被教導著重認知到彼此的分別,已經達到了族群的地步。
當然,從族群取代省籍開始,政治人物就提倡族群平等與和諧,但是既然彼此是族群之別,那個鴻溝是很難跨越的。族群並不假設同一個民族,或同一個國家。兩個族群的人,可以瞬間成為陌路仇讎。冷戰結束後世界許多地方都發生了嚴重的族群衝突。在南斯拉夫的波士尼亞和科索沃,以往的鄰人朋友反目相向,種族清洗令人髮指。在不同時間來到台灣的人群之間,是存在著這種族群的差異嗎?我們有可能弄到那樣的田地嗎?
在台灣的族群說法,已經越來越不能夠指稱一個精確的對象。族群是父權式的,在這裡我們只管父親的出身地,而且又以一九四九年為斷。純粹或「正港」的人種,已經越來越難得。台灣充滿了各種不同程度的「族群混血」,但是四大族群之說還是不斷。即使在政治上,族群也越來越無法描述人們的行為。從最近幾次的全國性選舉來看,區域對於投票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族群越來越無法掌握住人們的投票傾向。
一個社會當然應該包容差異,但是不需要製造差異,特別是難以調和的、根本性的差異。族群問題即使在老牌的西方民主國家如英國、法國與加拿大都還是難解,更不用提各個新興民主國家。
台灣用族群來理解人民之間的差異,是不是一開始就走錯了一步,是在概念上誇大了彼此的不同,而忽視了更多的共同性。動輒族群,是不是浪費了本來可以用來構築社會共識的公共資產,而專注到彼此在部分集體記憶上的不同?
為求今日台灣內部的和諧與共識,我們應該捨棄「族群」,並構思更能反映人們共同性的概念。強調族群平等是不夠的,因為那是在接受族群的鴻溝之上談平等。如果沒有政治人物的挑撥,我們彼此之間哪有族群的鴻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