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2-16 21: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侯孝賢:政黨應不停輪替 才能逼出制度
2004-02-16/聯合報/A2版/焦點/徐國淦、葛大維/專訪
知名導演侯孝賢,從一位文化人到族群平等的推動者,他深信政黨應該不停的輪替,這就如同一塊石頭,擺久了之後,石頭底下會有許多蟲和蛆,唯有常翻動石頭,才能讓蛆、蟲現身。
侯孝賢的電影作品稱得上台灣社會的文化資產,深刻地反映台灣五十年來的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變遷。他拍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深切反映了他對本土住民的終極關懷。但是,他發現族群議題已被政客用簡單的語言刻意操弄,變成意識形態的鬥爭工具,他憂慮的說:「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將來子孫會跟我們討債」。
侯孝賢說,族群問題不等同國家認同問題,「我在這裡納稅四、五十年了,我不認同這個國家,我認同什麼
?」他認為在這塊土地的每個人都有貢獻,我們要作的應是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為子孫留下更多資產,讓他們未來談判時有更多籌碼。
侯孝賢強調自己「百分百非藍非綠」,從高中到大學,燒過兩次國民黨黨證,這回寧可被罵也要出來倡導族群平等,實在是因像張愛玲說的一種「惘惘的威脅」存在周遭,而且越來越嚴重。
以下是侯孝賢訪談內容,以第一人稱記述:
參與族群平等行動聯盟,大家認為我「賣相」比較好,因而推我擔任召集人。台灣的族群問題一直存在,但並不會造成台灣人民生活的困擾,但每一次選舉,就撕裂一次,我們能不能成熟一點處理這個問題?
台灣現在的大環境有點險惡,全球資金流往大陸,亞洲也以大陸為中心,台灣在戒急用忍下,已失去一段時間,再不掌握未來的十年,很快就沒了。
我常思考台灣在華人區的角色,台灣有什麼優於或不同於華人區的大陸、香港?以電影產製來說,香港電影在華人市場並不吃香,但台灣在都會文化、城市文化上在華人區是領先的,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優勢。
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要拿什麼出來?以前台灣的出版業是華文巿場最好的,現在呢?我的電影送到北京去,他們很驚奇原來可以用這種角度看事情,這就是屬於台灣自己的獨特性,這就是我們可以站在世界舞台上可以跟人家一較長短的。
兩岸問題,炒反飛彈,炒主權,這種軍備競爭,要花多少錢,還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需要這樣嗎?當全世界資金多數集中在台灣和大陸,大家目標都在經濟時,兩岸問題的急迫性沒那麼大,台灣如果處理得好,可以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這才叫民主進步,台灣的經驗才更讓人刮目相看。
台灣族群在民間原本沒什麼大問題,但政治人物為各自政治利益,常拿出來炒作,選舉時更是如此,沒仇都變有仇。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以前有荷蘭人、日本人、大陸人,現在又有外籍新娘、外籍勞工,台灣是族群相當豐富的一個地方,族群越豐富,文化越多元,這就是資產。
我家就在一所小學旁,聽到小朋友學唱台語民謠天黑黑,但調子都錯了,執政者如果真的重視族群語言,應找真正音樂家、聲樂家來教小朋友,讓他們感受到台灣民謠的美。有人常問歌仔戲與平劇哪個比較美?並不是誰的意境比較高,而是藝術形式的不同,各有各的美,任何一種文化精研到極致,都是一種美,如果有了這層了悟,就會發現每個族群的語言或文化,都美極了,也才會診惜各族群間的不同文化,欣賞彼此的美。
但是,台灣民眾被政治人物刻意擠壓、扭曲太久,讓許多事情失焦,甚至被兩極化。
族群問題也常被等同於國家認同,對每一個納稅人來說,我老老實納稅幾十年,不是認同這個國家是什麼?但現在有人質疑住在台灣,不會說台灣話,就是不愛台灣,不會說台語是因當年的政治情勢造成的,不是他們的錯,不會說台語就該被殺嗎?這種簡單又二分的說法,像希特勒時代一樣,很恐怖。
但是,我很樂觀,我們現在吵得很厲害的族群問題,其實多數在藍綠的基本盤,通常是年齡較大者,但年輕人「青春一體」,他們沒有這種分離心,我們應該把問題留給年輕人、下一代去解決,但是,我們不要把他們帶壞,所以我要出來作一點示範,而且,各行各業各司其職,累積更好、更多的資源讓年輕人更有籌碼去談判,不用急著把台灣毀掉。
我的拍片經驗,從童年往事、好男好女、悲情城市等,讓我覺得從人的角度,呈現人的尊嚴,忠於自己的反思,它會是相互尊重而交融而成熟的。若能夠用新移民角度,透過不同族群經驗,重新省視自己,格局就會不一樣。我非常憂慮台灣現在,關卡卡在這,時間卻分分秒秒在流失,不自覺,後代子孫在世界舞台上的競爭令人憂心。
我對政治沒興趣,我永遠站在政權的對面,在國民黨時代,我就是「反」的,燒過兩次黨證,我去年看杜拉克論者的「旁觀者」,他強調第三部門的重要,我感覺就應這樣,我寧願扮演監督的第三者角色,做這種事,雖常被視為「傻瓜」,但我習以為常;也許我無形中已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也因此我拍很多小人物,但卻不失生命力和原形。
有人說進入體制內,可以藉機推動理念,但我認為這是過於浪漫過於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台灣還沒有這種環境。我認為政黨應該一直輪替,才能將行政體系、司法、選舉制度真正建立起來,落實文官中立。
台灣政治人物對公領域與私領域沒有概念,如總統夫人可不可以買賣股票,只要沒有法律禁止,當然可以,但這樣好嗎?這涉及到社會形象與社會價值規範的問題,上面都可以這樣,社會大眾會怎麼想?
過去批評過國民黨用人偏袒外省人,台灣人有一種「惘惘的威脅」,但現在,我身邊愈來愈多人也有一種「惘惘的威脅」,政府只用忠於自己的人,為政者如果以對自己輸誠的人做為用人標準,專業靠邊站,國家前途在那?如果我們不建立制度,永遠都是五十步一百步之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