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8-6 19: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东方不败 at 2004-8-6 16:38
你不年轻了,怎么历史地理知识也不研究透彻点再说??在中央集权国家,区域中心就是相对“正统”的文化,那么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在古龙川县即当今客家地区的五华、兴宁、龙川等地区,也就是说:区域中心就是相对“正统”的文化的源头在客家地区!!
大错特错。客家地区历来都是边缘地带。应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少边穷地区。打肿脸充胖子,严重脱离实际。
秦朝数十万大军沿着长江、湘江、灵渠、西江移入岭南,大量集结于西江流域,以广信(封开-梧州)为行政、军事、交通中心。这是粤语的源头。
“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在古龙川县”是怎么来的?是因为秦军派出了一支不足千人的小部队,从南岭山脉沿河谷突进到龙川,筑城屯守,策应西边的大部队。连亘的山脉天险,强悍的秦军都不能大批开进,何来“大批迁移”、“区域中心”的依据?
赵佗到了南海(广州城)接任任嚣的职位,接手广州、西江大部队,并联合南越部族,吞并岭南各郡,才完成霸业的。山区从来就没有大部队驻扎,补给很成问题,而且山势险峻,小部队防守即可。冷兵器时代历代重兵布防的地域有:肇庆,宋代为肇庆军;阳山,唐代为阳山关,为粤中门户;均为粤语区。
“也就是说:区域中心就是相对正统的文化的源头在客家地区!!”之说,把广州、肇庆这样的中心地域往哪里摆?不如说地球都围着你转。 就是五代南汉王刘砻,也在客家地区设立陪都齐昌府,派他儿子任齐昌驻守,目的是为了万一战败可退守齐昌,以齐昌为大本营,以客家地区为根本。客家兴宁古称齐昌。
南汉王朝的大本营在广州。“陪都”选择的地方则是战时需要,崇山峻岭的阻隔是摆在首位的。“以齐昌为大本营,以客家地区为根本”?南汉王朝的文物均在广州一带。未及“迁都”就灭亡了。南汉王刘砻犯了一个大错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齐昌,那么容易迁过去吗?
南宋末年,文天祥率领汉军抗元,在客家地区的宁化地区、梅州、兴宁等地,率领当地军民,勤王抗元,英勇奋斗,文天祥就是滴滴正宗的宁化客家人,所以他首先选择了客家地区为抗元大本营,恐怕没人怀疑客家文天祥的汉族人种吧!!就在我家不到一公里远的地方就是当年文天祥驻军抗元的“朝天围”,还奋笔疾书了每个1.5米见方的“忠孝廉节”4个大字。现嵌在“朝天祠”桐内两边墙上。连地名都是为了纪念文天祥每天在此向北朝敬宋皇朝而命名的,百姓以此纪念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明亡后,客家地区兴宁人民支持南明政权抗清达七 、八年之久。文天祥也是最后才因和元朝强悍的兵力相差太大才被迫撤退到珠三角地区,最后也是在珠三角的伶仃洋里兵败亡国。
“文天祥就是滴滴正宗的宁化客家人”?“客家研究”总是这样毫无依据地乱攀附。文天祥是吉安人(赣中赣方言区),不是客家人。文天祥曾在浙江、福建、赣南、梅州、紫金等地抗元,在从潮阳转移到海陆丰途中遇袭被俘。公元一二七九年阴历二月初,宋元在珠江口“崖海决战”,以宋室灭亡为结局。作为那场“滑铁卢”战争的见证人,文公在囚舰眼看宋军数以千计的楼船化为乌有,尸浮海上十万余人,文公“痛若酷罚,无以胜堪”。他在长诗中写道:“楼船千艘天下角,两雄相遇争奋搏。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鹤蚌。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
客家地区历来是汉族军事重地,你的论调和史实实在有十分大的距离,客家地区才是汉人南迁最初的统治根据地!!也是保留、正统的汉族族群后裔,只是为避战乱才南迁的历史史实,以兴宁为例:宋熙宁三年,兴宁县有6000户,元末仅剩1697户,明朝初年,由于战乱,兴宁“炊汲殆尽,仅存户二十余,此后闽、赣等地客人相继迁入,人口渐多,到崇祯八年,查有1.63万户。并逐渐和大信山一带的少数本地为数不多的畲人融洽而成的。这就是客家兴宁的明清史实.敬请注意,仅兴宁占了梅州地区人口约四分之一,以前大家都讲是兴梅地区.
你的论调毫无史实依据。岭南历来汉族军事重地在西江、阳山关、潮漳。明清以后,海防也是重兵屯守之地。
“客家地区才是汉人南迁最初的统治根据地!!”的说法,很无知。西江流域是岭南最早接受中原文明的地域,是公认的,可能某种乡土教材不这样认为,但是,不登大雅之堂。
兴宁是梅州山区最大的一块小平原,梅州其他地方是不能比的。有网友提供客家南片(以兴宁为界)的体质特征比北片偏北的资料,据观察是相当可靠的。人口增多,不仅是迁入的问题,而是大批无户籍的少数民族汉化。客家地区的民族融合晚至明清时期。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8-6 at 21: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