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05|回复: 8

客家民间故事:李文古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21: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文古简介


嘉应州丙村堡人李文古是李二何的同宗侄儿,富有民族气节,不愿获取清朝功名。清政府强迫读书士子进入考场,不考者格杀勿论,李文古巧妙地应付,在试卷上写游戏文字云:“砍南山之竹,钓北海之鱼,非鲤也,非鲫也,毕叭声,其鲇乎。”弄得严学台哭笑不得,便将他落选,正中其意。一天,李二何在阴那山铁桥边凉亭内邀集李文古和一般诗友饮酒,席间讲定要行“酒令”,这酒令规定:第一句是一个物件,第二句是一个古人名,第三句是官话,第四句问什么,第五句是回答,要用《千家诗》中的一句。酒令不合格者要罚酒三杯。李二何首先念酒令,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为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末句暗喻自己处于国事混乱之时,不知如何是好。第二个诗友念:“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印苍苔。”第三个诗友念:“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第四轮到李文古,他念道:“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在座者一听都说:“李文古差了,李二何是现在的人,你违反规定,罚酒三杯。”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进士,现在是清朝了,他算不算古人。”众人无言以对。李文古继续念:“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他故意把千家诗的“雨纷纷”改成两纷纷。“这个清明时节就变成清朝与明清交替之”时节,形象地描述了李二何当时的心境,众人叹服。李文古举起酒杯说:“阿叔,要尽盅啊!“话里有话,弄得李二何十分尴尬,只好自我解嘲说:“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好。”这第一个“好”指爱好,与“孝”谐音,因李二何虽没有明王朝尽忠(以身殉国),却能在家尽孝。




本帖内容全部摘自《广东民间故事全书》 | 作者:整理:黄火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戏先生

“天有两个‘矢 ’那么高”


话说程乡县(今梅县)丙村堡梅花村,有个出身穷苦有农家孩子,叫做李文古,自幼聪明伶俐,又肯动脑筋,说话做事都比一般孩子古怪,十分机智。但因家穷,到七八岁才进私塾(私家学堂)读书,他每上一课,过目不忘,剩下的时间便玩耍,因此,常被私塾先生训斥处罚。文古心中不满,闷了一肚子气,有心要找机会气气先生。偏偏这位先生又是个不太  

格要求自己的人,常常邀人打 ,打“斗聚”等。李文古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有了个主意。


一天,先生叫大家一起背诵《人之初》,李文古乘乱编造,背道:“人之初,性本善,狗驳家,  

战……”先生一听,不对,像是李文古的声音。于是叫大家停读,专门叫李文古背,文古一气呵成,只字不漏,先生无话可说,但过后又叫李文古去训话,说:“李文古,你人虽聪明,但总爱捣乱,我要求你们做到一、二、三都忘了!”

文古一听忙道:“先生,我哪条忘了?”先生说:“没忘?那好,你说给我听听!”“好!”

文古忙接口诵道:“一、一、一,先生教我打禾毕;二、二、二,先生教我打斗聚,……”先生一听,正打痛的自己的“烂脚”,气得大喝一声:“你说什么?!”

文古不慌不忙问道:“先生,不是这样吗?”先生更气,又吼道:“哼!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李文古一听,镇定地故意:“啊!你问我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这我知道。”先生一听莫名其妙:“什么?你知天有多高?好,那你说给我听!”

文古说:“我知道,天有两个  (屁股)那么高!”先生斥道:“岂有此理!”

文古忙解释道:“真的,我妈给我摒屎(大便后揩屁股)的时候,总是说我   拱到半天高,我一个   

就半天高了,若两个   不就顶天了吗?”先生听了啼笑皆非。自此以后就不敢随便  难李文古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食屎”的故事


先生自被李文古气过之后,虽然不敢随便训斥  

难李文古了,但他对李文古总是另眼相待,学堂内凡有什么不好的事,都怀疑“总是李文古做的”。一些学生多是有钱人家子弟,见李文古是个穷小子,总想借故欺侮他,还扬言要捉李文古“灌屎”。先生听知此事,也不及时教育劝阻。


李文古心中很不服气,有意报复一下,便想了个“先发制人”的妙计。有一天,李文古回到家里,炒了一筒黄豆,用   

成粉末,再把蒸熟的黄肉番薯剥皮捣烂,将炒黄豆粉与番薯一起  

成团,用竹筒挤出,堆在大碗里,上学时,偷偷地放在先生的伙厨内。当先生打开厨门时,一眼看出,见碗里有一大堆“屎”,急忙捂鼻子倒退了几步,心想:这种事总是李文古才做得出来,但不敢硬说,便立即叫齐全部学生来责问。个个学生都说“不是我屙的”,唯独李文古一言不发,故作惊慌。先生和同学们一看,便一齐说:“一定是李文古!”

文古吱吱唔唔说不出话来。先生问众学生:“这事要怎么处置?”那几个扬言要捉李文古灌屎的学生,马上答道:“是谁屙的就叫谁吃掉!”

文古忙“讨饶”道:“先生,我以后不敢了,饶我这一次吧!”但大家都说:“做唔得!一定要你吃掉!”于是,李文古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端起那碗他做出来的“屎”,就吃起来,人家见他真的吃起“屎”来,都一哄而散。哪知李文古吃得又香又甜呢。其实这是李文古的诡计,好戏还在后头呢!


过了几天,李文古真的装了一堆屎在碗里,乘人不备又放在先生厨子里。先生一见,大为发火,马上找李文古,要他再吃掉。李文古一听,马上嚎啕大哭,连声否认。他对先生解释道:“先生,你也不想想,屎也不是真的好食的,我上次食了,至今想到都还会呕哩,怎么还敢做这种事!?”先生细想,也确有理。但问问其他学生,又没个承认。这怎么处置好呢?先生想了许久,道:“哼,你们都不承认,这屎总不是我自己屙的,就让你们人人食一口吧!”

李文古忙道:“要食让他们食,我是不食的。”先生道:“对,除李文古以外,每人食一口!”先生这么一说,个个学生都吓得脸色转青,哭着求情。这时,李文古又出来做好做歹说:“先生,我看屎是不好食的,就叫他们每人闻一闻吧!”结果,先生也就照办,叫每人闻了一遍,弄得好几个学生当场大呕一场。只有李文古躲在一旁暗暗偷笑。心里想:“哼!看你们谁还敢捉涯灌屎么?”事后,大家也知道了底细,再也不敢欺负李文古了。这就是所谓“食屎”的故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谁落塘


自发生“食屎”的故事以后,先生表面没话说,暗中却恨死了李文古,还与人说,总有一日要“掂李文古落塘,浸醒下来!”谁知,这话又让李文古知道了。这虽是名吓他的话,但李文古自那以后,少不了  

鞭打、训斥。心想,你老先生不会做人,就难怪我“做鬼”了,你想掂我落塘,哼,看谁落塘?


于是,李文古又找机会要先发制人,报复先生一番。李文古注意观察先生的日常行为,他发现先生有“屙夜屎”的习惯,而且又懒到学堂背的厕所去屙,而是在学堂门前的塘坎上屙屎。因为怕跌,屙屎时便抓住塘坎上一条布惊树。李文古看到这些情况,心里便出了一个“鬼计”,他乘无人之际,先把那棵布惊树连根挖出,然后再放回原处,用土打实,不露痕迹。晚上藏身在隔池塘不远的阴暗处,单等先生出来屙屎。直等到半夜时分,忽听得学堂门响,果然先生又出来屙屎。李文古见先生刚想起身时,突然把一块大石头掷进池塘,先生受此一吓,慌忙伸手猛抓布惊树,没想到连人带树“咚”的一声滚落池塘里去了,塘坎又高又滑,弄得先生开口乱呼“救命”。这时,李文古才装作闻声而来。先生一见是李文古,忙叫道:“是你啊,是你呀,快,拉我一把!”

文古装作惊异道:“哎呀,原来是先生,你怎么会落塘呢?”先生谎骗道:“哎,天气热,睡不着,出来行凉,不小心挫到塘里来了。”

李文古“啊”了一声,便伸出手来拉,几次快拉上来了又松手,弄得先生似落水狗似的,最后一次才用力拉上。这时,李文古才故意问道:“先生,在塘里浸一浸是什么滋味呀?”先生不好意思地忙说:“哎,别提了……”从此后,那先生连  

难、惩罚学生的鬼主意都不敢想了。


(门外人评:“李文古三戏先生”的故事,是发生在明末,距今三百多年了。那时的塾师对学生的教育是“灌注式”,又施以体罚,故师生之间常常有对立情绪,师不善教,造成生不易受,故有此事发生。然而,少年李文古的聪明机智,用来对付自己的先生,也未免太过分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戏学台


李文古“三戏先生”之后不久,正值明清鼎革,他因不满异族统治,放弃仕途,玩世不恭。为了逃避清朝科举,他曾故意三戏学台,使自己落榜,传为一时之佳话。



“毕叭声,其鲇乎?”


话说,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照样开科取士,从县考童生取秀才,到省考秀才取举人(称乡试),到京城会试考进士,直至殿试点翰林,考状元、榜眼、探花,都照明代科举之例,此时,因是满族人当皇帝,旧时由于受大汉族主义思想影响,汉族人都不愿为满清皇朝当官,不愿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李文古也是个民族气节观念很强的人,所以不愿赴考。但清朝政府(中央朝廷)采取了强硬措施,凡合年龄的人非参加考试不可,否则当作“反清”论处,轻则处罚,重则杀头。李文古面对这种情况,觉得进退两难,赴考是违心愿,不赴考也难于下场。因此,他想了一条妙计:“考就考,但不能考中。”这样才可“两全其美”。于是,便“毅然”参加科考。


这次参加县州考秀才!学台(主考官)是姓  。李文古便胸有成竹。考试的题目是《王立于池上》。李文古下笔成文,但却在文末加了一段话:“砍南山之竹,钓北海之鱼,非鲤也,非鲫也,毕 声,其鲇乎?!”(鲇,谐  )。那 学台看到李文古的试卷时,觉得文章写得实在好,内心非常高兴。但当他看到最后那段话,就皱起了眉头,他看出是李文古故意影射污蔑自己,便将他落选。其实,这正中了李文古的下怀:既赴考,又不要行选中。



“典出敝乡”


不久,三年一考的科举期又到了,李文古不得不又去参加考试;这次的试题是《网  以时入污池,则鱼   不可胜食也;斧  

以时入深林,则林木不可胜用也》。文古很快做完文章后,又故意在文末加了一段话:“鳄骨大潭,广聚鱼虾之所,铜鼓大嶂,宏开林木之场……”学台一见此文,不知出自何经何典,不敢轻易取录。放榜之前,特地召见李文古,问道:“你文中鳄骨、铜鼓两句,典出何处?”李文古笑道:“典出  

乡!”(其实李文古家乡梅县丙村,正是面对鳄骨潭,背靠铜鼓嶂)。那学台听了哭笑不得,只好把李文古两次落选。


“古之人,古之人”

李文古二戏中,虽使自己次次落选,但凡届期考试,还得再去,这一次考试,题目是《古之人,古之人》,李文古一见此题目,心中就有了主意,他一字不写,待学台  场时,他突然站起来,高声问道:“宗师,今场试题是古之人,古之人。《四书》中有两处提到古之人,古之人,不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还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就做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就做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做为后者古之人,古之人,那是错了;若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做为前者古之人,古之人,那也错了。古之人,古之人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还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请宗师明示。”

这一问引得满堂考生都捂着嘴巴偷笑。学台茫然,不知所措,便道:“随便。”李文古便在试卷写上“随便古之人,古之人”。因此,又一次落选,达到自己的目的。

(门外人评:李文古自幼重民族气节,为了使自己考不中秀才,免得将来做清朝的官,他煞费苦心,自求落榜,故有“三戏学台”之举,弄得主考官啼笑皆非,怒而钩笔,这正中了李文古的逃避为清廷做官的意愿。妙哉,痛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戏白食客




“先生好大块”


李文古,因不愿做清朝的官,无意仕途,玩世不恭。在三戏学台之后,在家闲住。他家附近,有家私塾,私塾中有个先生,为人悭吝,被人称为“啮鬼”,又贪馋好食,大家都对他很反感,给他起了个外号“白食客”。这个白食客,着实让人厌,不管附近哪家有餐好食的,他总是不请自到,为人又刻薄。李文古不知被他白食过多少回,心里也对他感到讨厌,心想,一定要巧妙地对他进行教育一番。


有一次,李文古跟一些人闲聊,提起这位先生的德性,大家都说:此人嘛,真是“马尾串豆腐——提不得!”有人对李文古说:“俗话说,师道尊严。尊师爱道,是我们的本份。但是,对这样有失体面又不自量的人,道在何处,严在哪里?!不仅不能成为众学生之道范,反而会为师不尊,教坏子弟,应该想法教训他一顿才是。”当时,大家就委托李文古设法行事。


李文古在众人窜掇下,只好答应了。但怎样去“教训”先生,却确实费人心思。李文古回到家里,一夜深思熟虑,他想到先生平时会餐,不但白食,同时又贪馋,每一样菜出桌,他总是次次捡大块的吃。人问他何不捡小块的吃,他说:“先生是好大块的。”

李文古想到此处,便想到先生在学堂下养有一条白  小狗,大概有八九  了,于是一场“戏”就可开台了。


第二天,李文古约了几位朋友,主动去到“白食”先生那里,眼看那先生还在那里阅卷,李文古就叫朋友耍“把戏”去了。待那先生一停笔,李文古就迎上前去对他说:“喂,先生,今晚天气寒冷,我们来打个斗聚吧!?”先生一听“斗聚”,心里就痒痒的,忙问道:“打什么斗聚?”

李文古道:“天寒食狗肉,暖身又有补!”先生一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急道:“哪来的狗肉呀?”

李文古道:“我的朋友早笼来了。”说罢就招呼同伴,将狗崽掂向前来,先生在朦胧灯火下一看,这狗崽一身乌黑,又肥又大,也没细看细想,忙道:“好啊,是焖好,还是炒好?”

李文古道:“随你便吧!”先生道:“那好,就焖吧!”于是,就由李文古的朋友动手去宰了,一锅狗肉焖得又烂又香,又加喝酒,一直吃到半夜。但是,那先生着实没吃到几块。当他一挟起大块狗肉时,总是嚼不烂下不了肚,嚼了许久吐掉,偷偷放在一边。李文古看到后,不声不响,诈作小解,将先生那块狗肉洗净后又放在碗里,那先生一见大块狗肉,

又抢快挟来,结果还是嚼不烂、吞不下,当大家把全部狗肉吃完后,白食先生还在嚼那大块狗肉。先生不解只好叹气道:“这狗肉也怪,若说它不熟,又这么脱佛(核),若说它熟,又总是嚼不烂。”李文古与众人听后,明知原因,但哭笑不得。原来是,文古知此先生“好大块”,故意做了“手脚”,将雌狗的生殖器先行割下,里面放进一块狗骨头,待全部狗肉焖至半熟时,才将这块“狗肉”放下去煮,结果是“熟而不烂”,而先生是“好大块”者,便每一下箸都专挟这块。这是先生所不知道的。


还有更气人的事在后头呢——第二天一早,先生就起床来,到处呼号,不见了自家那条白狗,感到事情不妙,连忙到头宰狗的地方去看,一看吓一跳:“上当!”原来,是李文古等人事先把白狗用墨汁涂黑,当面骗先生答应宰了;这下狗被水一淋,现了“原形”,白食先生才知道上当,但也得忍气吞声了。   




“以后不要空心肚赴宴了”




“白食客”先生上了李文古的当,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凭着他的“本能”,又在好些人家白食了一少。李文古听了,很不满意,非要耍弄他一下不可。有一天,文古对白食先生说:“明天是端阳节,你就不要烧火煮饭了,到我家吃个饭吧!”贪馋的先生一听,马上答应道:“那敢情好,什么时候去?”

文古道:“最好是临昼时分来吧!我做好菜饭等您!”一言为定。第二天,过端阳节,李文古提早就吃了午饭,钻在被窝里睡着了。临昼时,果然那先生来了。李文古忙起床招呼,先泡了   特别酽的茶给他喝,随口说道:“先生,您先喝茶,我到厨下去!”


先生以为他去认真准备,便道:“好,我先喝两杯茶!” 文古一进厨房便很久没出来,那先生在小厅里喝茶,听得厨下   

菜的刀声,又听到热锅着冷水的“  ”声,以为文古正在认真做菜,准有一顿好吃的啦。于是又耐着性子多喝了两杯浓茶。可是,李文古却一直不出来叫吃饭。大概已过了中午了。这时,先生感到肚里咕咕叫,接着头有点晕,冷汗也 出来了。原来是过了当午,“空心肚”喝了这么多酽茶,发“茶醉”了,顿觉头晕目眩,手软脚倦,冷汗不止,只想呕吐,哪有心思想吃饭呢!李文古听得先生“哎哟”的声音,才赶忙出来叫道:“先生,好吃饭了!”一看先生那幅模样,忙问道:“先生,您是有什么病吧?我送您回去,请医生看看吧!”先生不知说什么好,随便由李文古扶着回到私塾里去。待文古一走,先生忙起身想到厨下吃冷粥,抬眼一看,桌上有一纸包,附一字条:“先生,以后不要空心肚赴宴”。拆开纸包一看,是白糖约一两,忙用来捞冷粥吃下,躺了一刻,茶醉也就解了。过后冷静一想:“  !又上了李文古的当!”




“要食洗锅水才能好”




白食客一连上了李文古两次当,贪馋的性儿才稍改了些。不过,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馋客有副老不知羞的脸,也始终改不了白食人家的性儿。李文古心想,你一个先生。为人师表,本应受人尊敬,可是,你却一味贪馋,没个师尊的样子,若将来当了官儿,不变成贪官污吏才怪呢。今天,我非要教到你改了劣性不可。于是,文古又在动着脑筋。


一日,李文古到该私塾去玩,正逢先生在喝酒,文古忙对他说:“先生,你还有酒么?”那先生一听就没好气地说:“咳,你年纪轻轻的,想食酒!洗锅水就好食!”李文古一听,心头一怔,正好计上心来,也不答话,转个身偷偷地将个大饼放在先生的灶头角上,那先生回厨下洗碗,一看灶头角上有个“五仁”大饼,口水就流出来了,拿起一看,圆圆端端的,拗开一闻,香香甜甜的,馋性一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就吞下肚里去了。谁知,这又中了李文古之计。待他大饼刚吞下肚,李文古忽然紧张地跑了回来,在灶头四周乱找,不见有什么东西,便忙问道:“先生,你入厨房时,有没有看见这灶头角上的大饼?”先生道:“哪有什么大饼?”李文古装作惊慌地自言自语道:“坏事了!坏事了!一个大饼无紧要,若是被人误吃了,老命就收了!”先生一听他这么说,顿感不妙,忙问道:“文古,你说什么?”文古道:“哎,我那大饼是用来毒老  的,里面放有香甜味的老药!”先生一听惊得满脸变色,忙问道:“那若是被人误吃了怎么好呢?”文古道:“那就死命一条!”贪馋的先生真是吓昏了,又急问道:“难道就没办法救了么?”文古道:“救是恐怕有救,只是那药难吞哪!”先生问道:“要用什么药?”李文古道:“要是老  

食了这毒药,吃些洗锅水就可以救活。人呢,我想也怕可以。”说完就匆匆离开厨房,躲在一角暗观动静。


那先生听过文古的话,也不知是真是假,一想到毒饼,就似觉肚子里隐隐作痛,惊得冷汗也沁出来了,为了救命,管他呢,洗锅水嘛,方便,拿起水杓,就往潲水缸里  

起半杓,一昂脖子咕咕地灌下肚去。那洗锅水又  又酸,刚一下肚,就“呵呵”地呕了出来。李文古却在一旁暗暗偷笑。那先生一个晚上没睡好觉,认真想起来,才觉察到又是李文古做的 。但仔细反想一下,也觉得每次都是由于自家贪馋惹祸,作为一个老师,也确实不该如此。从此以后,那先生才真正痛改前非,认真教书育人,逐渐受到人们的尊敬。


(门外人评)传说,李文古一向最鄙视贪官和贪馋白食的人,并把他们视为“同样的货色”,主为非好好教训他们一顿不可。“三戏白食客”的故事,也许正是这种思想指导行动的产物。但在下认为,由贪食进而成贪官者,诚然有之,务宜告诫,但并非人人尽然。对于一般贪食者,可善意规劝。文古先生,又何必非如此戏谑人家不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戏村姑


李文古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但觉得文化知识总还是要学的,因此,在家中坚持自学。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这些读来读去,也逐渐感到厌烦,便不时偷偷溜出门来,找一般朋友闲聊玩耍。      


一次,谈起下村“难惹”姑娘的事,李文古一听就感兴趣:“难惹是谁?为什么大家都对她这么关注?”原来,这个姑娘也是有名有姓的人家妹子,年方十六,豆蔻初开,如花似玉,她长得五官端正,苗条身材,长得 蛋脸子,腰细嘴小,有道是:“黄蜂腰,鲫鱼喙,十人见到九人爱”,因此只要她一出门,上村下村的小伙子都眼斟斟的看着她,真是想得  三尺。可是,至今尚无人敢于向她家求婚。她的父母也感到难过。常言道:“猪大把门风,女大羞祖公。”这么标致美貌的姑娘,为什么没人敢求婚呢?原来,她是个性情蛮、泼辣之人,谁要是惹上了她,准会“描抓糍粑难脱  ”,弄得你骑虎难下。为此,被人起了个花名,就叫她“难惹”,又把她比作“带刺的玫瑰”,好看不好摘。“原来如此!”当李文古听清这般情况之后,心里便想:“哼!什么难惹,我偏偏要惹她一下!”这时,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看,就是李文古也无法惹她!”文古一听,劲头就来了,忙说:“谁说我不敢惹她?!”众人说:“你敢?!”文古说:“敢又怎么样?”有个说:“我们跟你打个赌!”文古问:“怎么个赌法?”年纪较大的同伴说:“等下,难惹就会挑着柴鲁打在这路上过,你若能与她亲个嘴,我们今昼请你吃饭,若是惹不到她,亲不到嘴,就由你出钱请我们吃饭,敢不敢?”李文古说:“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们先去买好菜来吧!”




同个个姑娘亲个嘴




李文古跟大伙打个赌后,就提出自己的要求。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在这拦路,要看我亲嘴也要隔远点看。人家还害羞呢!”大家就照办,退到屋门后去。不久,就见“难惹”和一群姑娘,挑着柴鲁,从山坑门口出来。李文古按大家的交待,“难惹”总是带头行的,是姑娘中最漂亮的。李文古眼见这群姑娘越走越近了,他便赶快走到姑娘们必经之路的柑园边等着。那时,正是柑子将成熟的季节,也正是农村妇女们割八月鲁的时候。不一会,姑娘们挑着柴草来到柑园边。李文古举眼一看,果然是那最漂亮的“难惹”走在前头,文古连忙拦在路中央道:“你们慢点走,我正有事要找你们哩!”“难惹”带头把鲁草担放下,问道:“什么事?”文古道:“我的柑子被摘了许多,有人说是你带头偷摘的。”难惹道:“哪有此事,你莫胡说!”文古道:“你也不必拗,让我 身就知道了。”“难惹”见李文古像个不懂事的少年,也只好勉强依了。于是,文古从“难惹”身上摸起,一连摸了七八个姑娘的身,却没有

到柑子。“难惹”道:“怎么样,你硬说我们偷了柑子,真是冤枉好人!”文古又说:“咳,没  到,不等于就不是你们摘了;你们也没这么傻,我想,定是被你们吃下肚里去了!”“难惹”道:“你又胡说!我们哪里吃过柑子!?”文古说:“不要急,你们有没有吃过柑子,我是查得出来的。”“难惹”道:“怎么查法呀?”文古道:“要是吃过柑子,嘴里就有柑子味,一闻就知道;要是不让我闻,就准定是你们吃了。”姑娘们一听要让人闻嘴,个个面面相觑。“难惹”见状,对同伴说:“闻就闻吧!莫当作真是被我们摘来吃了!”于是,李文古便又从“难惹”开始,一个个嘴对嘴的让他闻了一遍,然后,才让她们走。


李文古的同伴们,在隔远偷看着上述的情状,都以为文古真的摸了姑娘们的身,亲了“难惹”等的嘴。一场打赌,李文古胜了。




“打臭屁的人东西丢了”




李文古一戏村姑后不久,有一次,跟许多人一起过渡船。天气又闷热,渡船又撑得慢。正在大家感到难捱时,忽然有人放了个臭屁,恶气 人,实在难受。众人都埋怨那放臭屁的人,议论纷纷。有个朋友细声对李文古说:“你若查得出是谁放的臭屁,我请到圩上吃饭。”文古道:“那好,你就等着认人吧!”


渡船靠了岸,众人陆续上岸,只有李文古和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故意留在船上。李文古忽然对那人道:“放臭屁的人我已经认出来了!”打赌的人道:“你讲鬼话!人都走了!”文古道:“不信你就听着,我一喊,他就会应的!”于是,李文古向着岸上人群大声喊道:“嗳,刚才放臭屁的人,你的东西丢在船上哩!”话音未落,忽见一个大姑娘突然回过头来,急忙应道:“我没丢东西啊!”这一来,大家都知道放臭屁的人就是她。


可又有谁能料到,这个姑娘正是“难惹”,真是“冤家路窄”。这李文古无意之中又戏弄了她一次,也不知她有没有认出李文古


墓碑正面刻文是:“十一世祖考人天 道醉仙文古李公之墓”、“妣慈惠稀三寿李母郑孺人”。左刻:男霞彩,孙又龙、又风、又朋、双麟;右刻:曾孙儒兰、京兰、炯兰、惠兰、宽兰、挺兰、敏兰、恭兰、广兰”。下署:“二十世孙信章、成章、谨章等立。”右边署“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丙 岁春月吉旦重修。”可见,李文古,又曾称李文固。其实从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实名字就叫李文古。


笔者从小爱听“ 李文古的故事”,五十年代起开始集,至1980年已有30多篇,即抽空整理,葆其精华,弃其糟粕;有些有关连类属的编纂在一起,如“三戏”之类就有七、八篇,即每篇三个故事构成一系,成为系列故事;有些不能连窜的则保持单独一篇,总共撰成十数篇30多个故事,在《梅州侨乡日报》连载。




尿急了有药方




又一次过渡船,李文古正巧又遇到“难惹”,那“难惹”也认出了李文古,心里想要报复他。上船的时候,她故意打个趔趄,撞在李文古怀里,手里掂着的肥猪肉,把李文古的新长衫搞得尽是油腻。李文古猜到她是故意作弄人,心里又打个鼓,准备伺机回敬她一下。


那时,天旱水浅,船撑得慢。李文古偷偷扫视一周,见“难惹”坐在船尾,心情焦躁,坐立不安,东张西望,脸色铁青。心想,她一定是尿鼓得急了。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转过身大声对同伴说道:“咳,今日上圩,得到一个治尿急的良方。”有人问:“莫讲鬼话,治尿急还有药方?”文古一本正经地答道:“真个,我刚才就试过,很灵,尿急了,拿一根草梗往鼻孔里搔了搔,尿就回去了。”


“难惹”一听,正中下怀:我不妨试试。谁知草梗往鼻孔中一捅,鼻子发痒,狠狠的打了个喷嚏。把  着的尿都沁出来了,十分狼狈。这时,她才知道,又  了李文古的报复。真恨他不过。于是在她心里,也正酝酿着一个报复李文古的妙计。


“难惹”姑娘下了狠心,这一回非要好好教训他一顿不可。她抢先上岸后,又抄小路,先到李文古家里,一见李文古的叔姆就忙对她说:“伯姆,坏事了!”文古的叔姆一听便慌了神,忙问道:“什么事?”“难惹”正经地说:“刚才在船上听人家议论,听你侄子惹了花柳病!”那叔姆问道:“果真有此事?”“难惹”道:“他若不是患了这种病,还会比我走得慢吗?”见叔姆正在疑虑,又接着说:“伯姆,你也不想想,他也不小了;再说,若不是圩上有什么迷着他,怎么会有书不读,秀才不考?……”叔姆听后,忧虑重重,忙道:“那怎么办好?”“难惹 ”用了心计,装作正经道:“我听老辈讲过,患了这种病,要是出了一身毒血就准定会好的。”叔姆道:“那怎么才能让他一身出血呢?”“难惹”道:“有了,你先准备一条  

棍(荆条),等他一回到家,你狠狠地往他身上抽,毒血不就出来了。”叔姆答应照办。


不一会儿,李文古就回来了。叔姆一见,忙举起“  棍”往他身上抽打。文古忙呼叫问道:“你打我做什么?”叔姆边打边说:“你莫管,长痛不如短痛,毒血出了就好了!”文古一听,如同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待叔姆停手时,文古已被打得皮破血流。坐下来仔细问清来由时,李文古才知道中了“难惹”的“借刀杀人”之计,到了加倍的报复。只好将刚才在船上戏谑“难惹”的事说出来。叔姆也才恍然大悟。她对文古说:“老侄,这就是你一向戏弄人家的报应!从今以后,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了。”李文古忙点头应道:“叔姆说的是,我一定痛改前非!”自此,文古又认真读书,后来成为当地名士。


(门外人评):李文古三戏村姑的故事。纵观各事,可以看出,他的“好胜心”非常强烈,凡事都认为,“我非赢你不可”,尤其是在他人“打落”之下,他更非赢不可,“三戏”都有共性。二是,可见李文古确是一个机智超凡的人物,在表面上(或说一般情况下)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要他下定决心,就一定会用尽巧思,出人意料地做到。三是可以谅解他,当年文古毕竟还是年轻幼稚,但他也并不是“一意孤行”,当叔姆诚恳劝导后,他还是决心痛改前非。这对于今天我们应如何年轻人的言行,也是有一定启迪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戏叔姆


偷宰鸭




上边讲的是“三戏李二何”,这李二何被李文古三戏之后,深思熟虑,权衡利害,毅然决定坚决不受清廷诏命,退隐阴那山,住在灵光寺“三柏轩”著书立说写诗词,以终天年。可见,该戏的还是要戏。


李文古当时还是个“单雕哥”,跟阿叔一起生活,他叔父上个大好人,对文古很好。但老实伯却偏偏娶了个泼辣妇,不但对李文古苛刻,连对老公也没点温柔,动不动就骂孤骂绝,老公越是忍气吞声,她就越以为好欺负,为此,李文古对叔父十分同情,而对叔姆非常反感,早就存心要戏她一戏,,既要教训叔姆,又可帮助阿叔。于是,“三戏叔姆”的事就接连发生了。


李文古在阿叔家搭食多年,转眼就近成年,长处牛高马大,但除了上山打柴割鲁,以助家用之外,就是迷恋读书。这时正是清初,整个社会经济仍不景气,农村更加萧条,耕田人家日子不好过。文古便建议叔姆,家里养一帮鸭 来,可以生来卖钱作家用。本来叔姆早就此心事,只是末曾启口,今听文古主动提出,便假惺惺地说:“哎呀,老侄,你一表斯文,满肚才学的人,怎么好掌鸭江,会被人笑话的。”文古道:“怕什么,掌鸭江光明正大,一不偷,二不抢,他人要讲随他讲!”叔姆鬼心事多,又说:“你是这般想,可是,别人会以为是我这个做叔姆的虐待你哩!”文古道:“我会逢人便说,我叔姆是要我读书考秀才的,是我自己要掌鸭江的。”叔姆听后才喜笑颜开的说:“那好,后圩我就叫你叔去丙村圩买几十只黄毛鸭仔给你。”


叔姆是“一锤定音”的,凡家中大小事,她说了就算数。没过三天,李文古便开始“掌鸭江”了。其实,这些“黄毛鸭仔”是人家刚 出来的,满身黄色绒毛,所以叫它黄毛鸭仔,一只不过两把重。如果饲养得好,也要五十天左右才可成“仔鸭”宰食,俗语云:“黄毛鸭子凄唧凄,四十五日就好  。”那时,刚开始打“梳齿”,公的开始“打斑”。若是饲养不好,三四个月还“上不得砧”,要把黄毛鸭仔养到生  ,最快也要八九个月,的确不是容易的事。小鸭子也多毛病,最怕“西风雨”,若  上发鸭瘟,更会阿弥陀佛!李文古自动提出要掌鸭江,真正掌起来就知道苦了。


李文古不敢马虎,服侍几十只鸭仔,真是废寝忘食。“有志者事竟成”,由于他饲养认真得法,眼见鸭仔变仔鸭,仔鸭变大鸭,把公鸭选出卖后,还有三十只鸭  ,这些才是长年要掌的鸭江。不久,就陆续生  了,每朝能捡二三十只  ,装满一大簸箩,圩圩有  卖。叔姆笑得合不拢嘴。可是,这做叔姆的也确是太过吝啬和苛刻,尽管  再多,也从不给一个半个文古食,连老公也休想,但她又偏要说好话。有一次,邻居问她:“你鸭 怎么这么会生  ?”她说:“都好在我老侄掌好。”人家又问:“你侄子这么好,那你要每日煮几只鸭  给他食。”叔姆装得很大方地回答道:“咳呀,莫讲是鸭  ,他就是要食鸭肉,我也任他  呀!”好,事有凑巧,正在这时李文古赶着鸭江回家,这句话给他听到了,真是感到哭笑不得。第二天一早,他便邀阿叔跟他一起秃头坑去掌牛,他先赶鸭江走了。阿叔猜到文古定有什么“古怪”,便随后赶牛去了秃头坑。


叔侄俩先后到了秃头坑,文古就对阿叔说:“你想不想食鸭肉?”阿叔吧了口气:“咳,想就有食呀?”文古道:“你想我就捉只来  ,今昼我叔侄打个  。”“什么?”阿叔一听就慌了神,“这怎么做得?!”文古忙道:“你怕什么,这是叔姆答应过,我要鸭肉食就任我  的。”阿叔根本不敢相信,但心想:文古敢做的事准错不了,便由他摆布。李文古选了那只会吃不会生  的“   鸭” 了,用掌鸭江过昼用的饭煲煲好,这一餐   ,吃得叔侄俩胜过过年。第二于一早,叔姆去捡 鸭  时,照例点数鸭  ,发现少了一只,马上问文古:“鸭  怎么少了一只?”文古泰然回答:“是我昨日 宰了一只。”叔姆一怔:“怎么?你……”文古道:“叔姆,你不是说,只要我想食鸭肉,鸭  任我  么?”叔姆才想起前几天自家对邻居讲的“大话”,有气也发不出,只好自转圆场道:“哎呀,文古,你要鸭肉食也就先告诉我一声呀,害我虚惊一场,还以为被狐狸拖走哩!”听,这叔姆真是厉害,火气发不出,还要射你一牙呢。




要为阿叔出口气




李文固巧计偷 鸭嫲,叔姆气得半死,但因有“大话”在先,也没对文固怎样。但对他自己的老公却怨艾在心,说他是“生死佬”,怎么鸭嫲被文固了也不知道。老公明知此事经过如何,但又不便明言,真是哑子食黄连——有苦难言。自此之后,叔姆对老公更加苛刻,文固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想到事因已起,心中不安。总想要为阿叔出口气。心中又敲起暗鼓。特找阿叔商量。“如此这般”的议定一计。


大约是鸭事过了几个月后的一天,阿叔到山里掌牛,断夜了不见人赶牛回家,叔姆也没问起。都快吃晚饭了,阿叔还是没回来,这下叔姆才问文固:“怎么你阿叔还没回来?”文固道:“我也不清楚。”都快到八九点了,阿叔还是没回来,这时叔姆才着惊,忙对文固说:“是否出了什么事,文固,赶快同我一起去山里找一找看。”文固应声“好”,就打起竹精火把到叔父经常掌牛的山坑去,可是找了一坑又一坑,快到半夜了,远近山坑都找遍了,还是不见踪影。叔姆不得不,眼泪汪回家来,饭也不想吃了,呆想了许久,问文固道:“你叔平时每日都是日头落山前就回来的,怎么今日这么怪?”文固故意不言语。叔姆又一问:“文固你看你叔近来有什么反常?”这一问,正中李文固圈套,他拍一拍脑袋说:“对了!恐怕是……”说罢又不语。叔姆忙问:“恐怕是什么?”文固不直言,却道:“若是这样,就人财两空了!”叔姆一听更慌了,说:“咳,老侄,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快说呀!”文固又拐弯道:“我也没有想到,他会做出[这傻事来!”“什么傻事?!”叔姆又催着问。文固道:前几天,阿叔突然给我讲了一个人故事。”“什么故事?”文固讲了个大略,说:“阿叔跟我讲,以前邻近有个人,跟人家掌牛,因为受不起东家的气,一发火,把牛偷偷卖了做盘钱,一拔脚过南洋去了。他还说,人家是做死无人思量,留在家里受苦有什么意思。所以,我想阿叔一定跟人家学样。也卖牛做盘钱过南洋去了……”叔姆没听完,就赶快起身,忙回卧房去,东翻翻,西看看,一看吓了一跳,嚎啕大哭。文固忙道:“叔姆,你哭什么?”叔姆边哭边道:“这回恐怕是真的走了,你,你看,他平日随身对换的衫裤都江堰市叠走了!”李文固忙劝道:“叔姆别急,时间还短,阿叔要过南洋也还上船,只要你能亲自劝劝他,说不定还能回心转意的”。叔姆入放软了了口气道:“老侄,这三更半夜叫我到哪里去找他?找到他又叫我怎么去劝他?!”文固见时机已到,便对叔姆说:“这样看好不好,你在家里等等看,我再去找找,看邻近几个做水客的家里有没有?”叔姆说:“这样也好。”文固又道:“不过,打到了又叫我怎么劝他,你要教教我。”叔姆说:“你就对他说,只要你回心转意回到家过日子,从今后我会好好的服侍他,纵使牛已卖了我也不怨他,只要人回来我就高兴……”文固说:“好,叔姆,只要有你这话我就好劝阿叔了。”


第二天一早,李文固就高高兴兴地同着阿叔牵着牛回来了,阿叔还果真背着一个包袱,身上穿着较新的衫裤,还着了一双布鞋,完全是一副出门的装束。叔姆一见叔侄俩一起回来,顿时天开云散。可是,他老公却牵着牛不肯进家门。文固忙到叔姆耳边细声说了几句话,叔姆点了点头后,便忙亲自走上前去,抢过牛绳,对老公说:“老货,以前是否对您不好,从今以后我一定改。”文固接话道:“阿叔,叔姆也不是糊涂人,你就信吧,不不赶快回家!?”阿叔便回到家里去。果然,自此以后,叔姆对阿叔好多了。这阿叔心里着实感激文固的“妙计服周郎“而叔姆却一直没摸到这个“底”。




劝叔姆讨小




自阿叔“假出走过南洋”之后,叔姆变好了。夫妻俩凡事有商有量,惟一件事,叔姆反对,总是谈不拢。原来是,叔姆过门十几年了,连个屁也没放,而今夫妻都已过而立之年,仍是膝下空虚。俗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在”,阿叔一想到此,心里就打结,一讲讨小的事,老婆就发怒。怎么办?想来想去,还是找老侄才有办法。于是又去找李文固,这时李文固已经在村里私塾教书,自己开火了。


当李文固听清阿叔的来意后,也很高兴,胸前一拍:“老叔,你这事就包在阿侄身上,保证叔姆会自己求你讨小。”阿叔道:“莫讲笑,我是端真的。”文固道:我也是端真的,只要您合拍好,这出戏,包您好看!“说罢又对阿叔如此这般讲了一通。阿叔听罢,笑眯眯地走了。但他心中总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一早,李文固看见叔姆在晒衫裤,就故意上前去对她说:“叔姆,那条短竹篙不要晒衫裤。等下我要用。”叔姆也就留下了。吃过早饭后,眼看阿叔牵牛去掌了。叔姆不知还在屋里做什么。李文固便拿过那条短竹篙,用墨汁记下尺寸,然后在屋里逐厅逐间丈量,把尺寸记在纸上。开始量厅子时,叔姆也没说什么;最后却量到阿叔名下的房间里来了。这时,叔姆心里便打鼓了。便赶忙上前来问道:“文固,你量这量那做什么?”文固道:我量一量一共有多少房产地基,将来若是无钱用,也好变卖……”文固话未说完,叔姆就发火了:“要卖也卖你名下的,怎么把你阿叔名上的也量了去?真是岂有此理!”


李文固见叔姆发了火,他心里就乐了,忙装作乐的对叔姆道:“叔姆,你莫发火,先听阿侄讲几句”。叔姆没好气地道:“讲什么?!”文固道:“叔姆呀,我们本是一家人,我看将来也还是一家人,看来这些房产地基始终都是归我老侄的,还分什么你的我的哟!”叔姆一听,更加发火,骂道:“你莫胡说八道,我的就是我的,当年你爸你叔分家时是写有分单的!怎么会变为你的啊!”文固以肯定的口气道:“咳,叔姆,你也不仔细想想,你和二叔,今年两年人加起来都快八十岁了,眼下连喊我‘阿哥’的人都还无一个,等你们百年之后,还不是都要我老侄来端香炉?您想,这不是始终归一家么?!”李文固这一席话,说得他叔姆哑口无言,心如火烫刀绞,仔细想来也确是道理,若不赶快拿定主意,若将来真个无个子自己,岂不变为事实。真是又气愤又伤心,不觉眼泪双流,停了许久,才对李文固说:“李文固,哼,你想得我的家产,你等着吧!”说罢气愤地走了。李文固阴阴偷笑,回私塾去了。


叔姆躲进房间里痛哭了一回,总望老公早点归来,而偏偏今日他迟迟未归,若是往日,她早已心里骂起来了,不久,老公回来,她一见面便没头没脑地道:“样般这么昼才回来?再不回来,屋都会被人扛走了!”阿叔故意道:“我有什么办法,若是有个子女,也唔使去掌牛;若在家里,三餐会煮便给你食,还愁什么屋会被人扛走?!”他这几句话,又打中了老婆的痛处,心想:“也是哩,我若有个一男半子。谁人还敢看衰我?!”于是,她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的讲给丈夫听。阿叔听了,只是摇头叹气,一言不发。叔姆一看心中又来气:“你怎么不说话,难道你也甘愿当孤老!?”阿叔道:“这有什么办法呢,你又不给我生个一男半子!”叔姆一听,心里实在不好受,想来也是,若十年前生养,难道别人也无生养吗?”阿叔道:“别人是别人,生养再多也不是我的亲骨肉!”叔姆道:“真是大番薯!你不会自己讨一个!”阿叔忙道:“讨小?这个我可不敢作主。”叔姆道:“哼,你作不了主我作主,谁人系敢来干涉,官司打到北京城!”阿叔见她动了真情,心里暗自高兴,但又故作姿态道:“老货,你这话到底是真是假?可不能乱开玩笑,传出去会被人家笑话!”叔姆道:“我巴不得让上邻下舍都知道!”阿叔道:“那如今怎么办?”叔姆道:“讨!这事包在我身上!”


就这样,李二叔端真讨了小,这“媒人婆”还是叔姆暗中当的,听说姑娘就是她的远房堂妹。第二年端午节,正是入门的一对年时,就给李二叔生了个胖儿子,全家皆大欢喜。叔姆抱着孩子说:“这下会气死李文固哩!”二叔说:“他有什么好气的,欢喜还来不及呢!”叔姆听了愕然不解,小老婆听了暗自偷笑。这里二叔才把“闷葫芦”打破,真象大白,一家人都感激起李文固来了。二叔说:“没有老侄的良苦用心,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头碗‘姜鸡酒‘要送给文固食!”两个老婆连声道:“对,对,对!”


(门外人评)李文固“三戏叔姆”的故事。表面是“戏”,实际是“帮”,又因为是一家人,这“戏”的手法,就要更有讲究,更有分寸。三次“戏”法,次次不同,但每次都是从家护、帮助出发,终于使叔姆逐步觉悟,使叔父一家团圆美满。特别是在二戏、三戏中。李文固使用了“遣将不如激将”的手法,使看似难于办到的事,得到实现。可见李文固的良苦用心。




流传地区:梅州市各县


搜集地点:梅城


搜集时间:1998年


搜集整理:黄火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2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文古巧计赢官司


明末清初时,梅县丙村镇岗子岌牛形村,其时是个闭塞的山村。村中李姓、张姓为大姓,李文古就出生在这里。先前,牛形村与丙村镇之间,横亘着高约500米的岗子岌,村民赶集,必须绕过这座山,走了弓形路,不但不但路途遥远,冤枉路走得不少,而且还要途径人烟稠密的黄梅、溪口丙村。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时有大姓欺小姓的姓界矛盾发生。为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李文古发动村民另劈一条跨越岗子岌的山道,去弯取直到丙村。


这条山道开成后,村民赴圩赶集太大缩短了路程,节省了时间和体力,好处多多,今人称赞。不但村民感到方便,而且三乡一带人氏都选择从这里出入。殊不知避免了虎害,又引来狼灾。


因为山道偏僻,多有李姓妇女被调戏的传闻。才华横溢的神童、秀才之身的李文古听闻此事,急在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要想办法制服这帮缺德鬼。


为了消除偏僻,增加人来人往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斩断这山龙脉,先做一个凉亭,供过往客人歇脚;再筑一座小庵,建成后,题名为“广福庵”,并亲自题写两副对联。门联曰:“地辟山坳,今古烟霞长住佛,门临石径,晨钟暮鼓唤行人。”柱联是:“当门有松影榕荫,护佛火一龛,世外飞尘红不染;此地即祗园 ? 岭,听钟声半响,峰头明月白初生。”这两副出自秀才李文古之手的对联,的确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至今仍为人们传诵。


按理说,山道辟成,凉亭建成,佛庵筑就,村民自觉方便,殊不知半路又杀出程咬金来。原来,广福庵落成不久,引起张姓跟李姓打官司,惹出了好大事件。张姓认为,广福庵建在岌顶上,张姓住在庵脚下,把张姓人的龙脉斩坏了,已经告到官府去了。


李文古何等人也,真是绝顶聪明而决非等闲视辈。当他听到张姓要告分斩断龙脉新做佛庵之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为此,他发动乡亲,采集大量 松光节,放在佛庵周围,点火熏烟,把该庵墙壁,桁桷熏黑,好像建很外似的。


不久,官府果然派员下来此处调查。不出李文古所料,认为“广福庵”是陈年老庵,回报官府。后来,判张姓败诉,李文古胜诉。


张姓从此以后,对赴圩赶集的李姓妇女再也不敢行非礼之事,李姓族人颂扬李文古牵头修路,维护妇女权益的为善之举,直至今天。






流传地区:梅州市各县


搜集地点:梅城


搜集时间:2009年7月31日


整    理:邱青  谢木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8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