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6|回复: 0

客家民间故事:潘了拳开辟灵光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21: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县阴那山,为粤东莲花山脉的东部主峰,其中峰峦秀峭,涧壑深幽,飞泉落涧,灵雀迎人。山中胜景颇多,有铁桥、蓬莱径、棋盘石、船窝、琴石、仙驭湖、伴云居、生死树,皆足流连览赏。山麓有一座创建于唐朝的灵光寺,这座寺除供奉佛祖菩萨外,还供奉着一个惭愧祖师,就是灵光寺开山和尚——潘了拳。


话说福建省沙县,古属延平府,今归三明市所辖。唐朝元和十二年(817)三月廿五日,一个男婴在沙县一个小山村潘姓人家诞生,这个婴孩有点古怪,一生下来就左手握拳,不能伸开,其母认为是不祥征兆,便取名为“拳”。三年后,一个衣衫褴褛的托钵和尚来到门前,其父母慷慨布施,和尚说:“阿弥陀佛,听说贵宅小孩生而曲拳,你带出来我看看”。其父母赶快带出小孩,这小孩见了和尚就笑起来了,和尚在小孩左拳上写一个“了”字,真怪,这拳头就慢慢张开伸直了,其父母连声道谢。和尚抚着小孩的头说:“这小孩就叫了拳吧,你与我佛有缘,十七年后再与你相见。”说完,飘然而去。了拳从小喜欢到佛寺看拜佛念经,平日只吃斋素,不吃荤腥,十二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孤苦伶仃的了拳,只好依靠叔父过日子,谁知婶娘是个自私狭隘的人,全不念亲情,只把小了拳当做长工来使唤。他在叔父家备受虐待,砍柴割鲁、落秧莳田,放牛割草,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但他却把这种磨难看作是修炼的好机会,每天仍坚持戒荤坐禅。


到了十七岁那年,潘了拳离家出走,云游四方,他跋山涉水来到了广东潮州府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村里有个姓游的寡妇招待了他,了拳认她为义母,就在游家住下来,二人相依为命。了拳在田中耕作,山上牧牛,闲暇时趺坐参禅。村中有个赤蕨岭,了拳与小伙伴常常在岭上一边放牛,一边玩耍,了拳拿竹子在牛羊吃草的地方划一个圈子,牛羊就无法跑出这个圈子,小伙伴安心玩耍捉迷藏。了拳常在赤蕨岭一块大石上打坐参禅,有一次,他在石上静坐入定后,忽觉心明眼亮,浑身是劲,就用指甲在石头上写下“大生石头”四字,宛如用刻刀所凿,至今笔划清晰。这是潘了拳留下的第一个灵迹。清朝饶希镇《大生石赞》诗,诗云:“生生太极浑无极,大大无生衍大生。亦生亦大空涵大,非大非生色映生。广大资生藏卷石,始生元大炯禅心。即心即石头应点,何石何心画自横。”诗写得跟石头一样,蕴含着莫名其妙的禅机,后人在此建一“灵觉寺”以纪念潘了拳。


不久,游母去世,了拳安葬了义母,来到神泉市,这神泉市就是现在大埔县茶阳镇,因城北伏虎山有清泉涌出,疑为神赐,故名。了拳施展本领,站在芦苇上渡过汀江,进入了坪沙的楠木坑,这座山坑树木茂密,溪涧回环,鸟鸣鱼跃,真是洞天福地。村中袁姓人家诚心向佛,安排一个净室让了拳居住,让其静心修行。有一日,了拳看见主人桌上有一盘煎鱼,便倒入溪中,煎鱼全部复活,至今山溪中生活着尾巴赤色的鱼,当地称地称这种鱼为“尾上焦”。


了拳从闽入粤,是想找一个山水胜地建立道场,来拜佛参禅,布道传法,但总是机缘不合。一天,他登上山顶四面眺望,只见阴那山五指峰烟云缥缈,山峰象五个手指伸向虚空,与自己张拳伸指时的模样相似,也许是机缘所在吧。从此与心相契,他决定一步步向这个目的地走去。他首先从坪沙来到与阴那山一河之隔的浒梓树村,在一个姓黄的人家做工。这家的主人一心向善,他带了拳去拜见一位神僧,神僧问主人:“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见教?”主人说:“我想找个儿子继承家业。”神僧说:“阿弥陀佛,佛在你家,何劳远求。”主人会意,不觉喜形于色。潘了拳见神僧似曾相识,正想动问,神僧却缓步而来,手抚其头顶,念偈语云:“子若渴时逢梅熟。”了拳似有领悟。


了拳离开浒梓树,想渡河往五指峰东面的阴那坑去。这时正值盛夏,了拳口渴难忍,便向路边割禾的农民讨一口水喝,财主的监工不但不给,反而骂他,了拳将一只破草鞋踢到田里,就走了。突然,一条红鲤鱼从田里跃起,农民放下镰刀,争相捕捉,踩坏许多稻禾,后来终于把鲤鱼捉住,拿起一看,原来是一只破草鞋。众人方悟刚才得罪了神僧,赶快向了拳离去的方向叩拜。


潘了拳来到江边,正思如何渡河,忽见河中有几块石头,排列状似莲花,他跳上石头,这个莲花石就载他渡过河去。清朝广东学使徐花农有对联道及此事,联云:“灵迹此间存,石上莲花江上苇;禅机何处是,天边明月岭边云。”这个“石渡莲花”成了当地一景。


在五指峰东面的阴那坑(又叫英雅坑),潘了拳寄住在一户刘姓的穷人家里,这家有母亲、姐姐和弟弟、弟媳四人。了拳恰与做弟弟的同龄,便称做母亲的为“庚母”。原来,这家人的父亲因为饮水困难在屋边挖了一口井,被财主以“损坏全村龙脉”之罪捉入牢房,折磨至死。了拳听庚母提起这事十分气惯,立即把禅杖在庚父开井处一顿,井顷刻即成,泉水喷涌而出。财主听见,又来干涉,但井已成,泉又大,知道了拳和尚“卓锡成泉”的灵异,便不敢声张了,反而叩拜了拳为“神僧”。明朝时,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宝玄寺”,以纪念了拳仙迹,寺中有井,井中有石龟,寺前有了拳当年种植的柏树。寺中有清朝范玉墀联曰:“闽峤打包来,想当年牛能画,鲫能苏,望五峰胜景非遥,石渡莲花经此地;井泉随锡涌,至今日驴亦空,龟亦杳,惟十笏精庐依旧,门前柏树问何年。”


潘了拳一有空闲,即登山涉水,踏看山川的来龙去脉,终于发现五指峰后,有一高麓,翠峦环绕,清溪奔流,中央盆地平坦,正是建道场的好地方。了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庚母,庚母连声称善,并交带姐弟们要出力协助。了拳此举亦得到当地绅士及农民的欢迎。


寺院择了一个吉日开工,了拳亲自主持,做工的都是秆人(稻草人),它们烧灰伐木,运石清基,砌砖垒墙,无绳墨之差,有匠师之巧。了拳要求义姐每天送来两箩米饭,义姐送饭,总是带着一条狗,狗比人快,了拳见狗来了,知道义姐就要来送饭了,事先把秆人藏起来,义姐来到,看见工地空无一人,奇怪地问:“工人哪里去了””了拳骗她说:“他们做累了,都休息去了。”过了几天,庚母叫怀孕的媳妇去送饭,媳妇不带狗,悄悄走来,了拳猝不及防,被破法,全部“泥水师傅”变成稻草从墙上纷纷坠下来。“阿弥陀佛。!”了拳长叹一声,“机缘不就,奈何。”


了拳猛想起神僧念过的偈语:“子若渴时逢梅熟。”便问当地人山上有无梅林,乡人说:“此山的西面“梅子洞”,山上有一大片梅林。”又问:“梅子何时成熟?”乡人说:“盛夏时节。”了拳有所悟,目前已近盛夏,他决定暂不告知任何人,悄悄前往。


庚母听说义子了拳已经启程,心里着急,赶快拿起一壶布惊茶追赶前来,一路高喊着“儿啊,你慢点走,喝足茶水再走吧!”了拳已下到谷底,听见庚母的呼喊,招头看见庚母头上银发飘洒,心中十分感动,便高声应道:“母亲啊,儿行甚急,请恕我不告而别之罪,你把茶水倒进溪水,儿照样可以喝到。”庚母听了把茶倒进山溪,溪水顿时变成茶褐色,形成“茶泉”。了拳翻过几条山岭,来到蓬辣坑,已一身汗水,便在一只水塘边洗脚涤净草鞋,塘水本来是浑浊的,经他一番搅动,立即清澈,游鱼历历可数。后人叫这口塘改称“仙人洗脚塘”。了拳来到南福村,村里正在进行“安龙转火”的祭祖典礼,八音齐奏,三牲罗列,了拳向他们讨水喝,一个调皮的后生把一个小锅端来,里面有渗和着肉汤的开水,看和尚怎么喝,和尚折了一根芦苇,放在锅中,这里锅中肉汤和水顿时分成两半,了拳把水喝完就走。大家方知了拳是不凡之人,纷纷叩首谢罪。后人在此建一座“灵山寺”,寺中有碑记载“隔鼎烹茗”的故事,寺门有联云:“灵踪留隔鼎,山静永安禅”。


了拳肩挎布袋,手持禅杖,来到阴那洞(阴那坑的古称)。山中飞出许多五色缤纷的雀,含着梅果,来迎接了拳和尚,这雀就是此山特产“五色雀”。这里古树参天,飞泉匝地,瑶草奇花,珍禽异兽,真是洞天福地,灵鹫仙山。左有香炉峰,右有白虎峰,两峰拥抱,气势雄伟,后面是五峰如指,排列俨如翠屏。了拳和尚历尽艰苦,终于找到理想的地方来结庐弘法。这阴那山是粤东名山,景致清幽,有宋朝蔡蒙吉诗云:“宫阙天悬绝胜奇,况临泉石画中窥。五峰青翠冠攒玉,两水周回练拂漪。鱼鸟若能明正听,猿猴一似发菩提。沉沉钟鼓僧闲寂,客亦忘言自得之。”还有明朝翁万达诗云:“结顾峰头云雾稠,三生檀越旧同流。空巢独吊存乌鹊,露地何人守白牛。声断磬边云纳岫,光回殿阁月窥楼。五更归梦青巅上,强执金吾初拜侯。”


了拳先在其地搭起木屋,茅草盖顶,暂时先安顿下来,一边打坐参禅,一边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他开荒种粮,砍柴伐薪,自食其力。阴那洞的村民,听说从远方来了一个高僧,在此结庐参禅,都来看望,并带来薯芋杂粮,山茶野菜,了拳热情接待,详细询问风土人情。


在此期间,了拳和尚曾到潮州开元寺挂单,与韩愈之侄韩湘子结识,韩湘子在潮州架设桥梁(即湘子桥),尚缺三块大石料,了拳答应回阴那山削下三块大石,于次日五更前送到潮州架桥。当夜,了拳和尚念动真言,把三块大石变成三只大羊,请来十八罗汉协助,预计五更前可赶到潮州,他们赶着石羊经过雁洋大坪村口时,罗汉口渴了,了拳挖土为池,清泉涌出,遗址就是现在的“仙水塘”。不料赶石的声响惊动了山神土地,马上报告嘉应州城隍爷,这城隍爷是个独霸一方的“地头蛇”,当他明白潘了拳运石是帮助韩湘子造大桥,不禁恼羞成怒,心里大骂:“小小和尚,不把本神放在眼里,前时开山筑寺不呈报,大斋佛事又不向本神纳贡。阴那山一木一石,皆是本神辖下之物,便是玉帝如来佛要也不得擅自动用,他韩湘子在潮州造桥关我屁事,臭和尚不敬本城隍,却去巴结别人,真是岂有此理!”众山神土地见了拳寺院香火鼎盛,而土坛社庙却被人冷落,早就怀恨在心,今见顶头上司发怒,便火上加油,说:“我们要出面制止这个荒唐事,休得让他小看了我们。”众神当时商量一个办法。


当夜,潘了拳和十八罗汉饮水后赶着石羊,沿着雁洋路向梅江前进。当行到雁洋水石示下的时候,忽然一声鸡啼,接着四面的鸡也跟着啼叫起来。潘了拳惊异地跑到麒麟顶去探个明白,却听丙村千家鸡鸣,松口万家鸡唱,天好象快要亮了。潘了拳眼看石羊赶不到潮州,于是辞退罗汉,丢下石羊。至今雁洋高涧下转弯处,尚可看到三块石叠在一起,这个地名便叫做“三坎石”。潘了拳懊丧地回到山寺,方听漏钟才报四更,欲待重来,却是时间已过,只好就此作罢。


经过几年的开基创业,终于盖好一定规模的茅庵,庵前也辟出一大块空地,了拳亲手种下三株柏树,初一、十五应众念经说法,四方民众踊跃前来听讲。远地的人带来饭菜,了拳和尚看见有人带来煎鱼、炒石螺,一律倒入山溪,念动真言,一一复活,至今山溪有无笃石螺和一边白一边赤的“片生熟鱼”,便是当年的遗种。


松口码头上,有许多木排,准备运往潮州,木材商马老板带着七岁的儿子坐着小艇,往来监工,其子贪看江中鲤鱼,突然翻身落水。马老板手足无措,大呼救命,这时,岸边有一个和尚跳下江中,潜入江底把他的儿子救出水来,捡回一条性命。马老板走上岸来向和尚道谢,并问:“师傅是何方圣僧?”和尚说:“贫僧是阴那山寺了拳和尚,下山化缘,是无意中救起施主儿子。”马老板说:“我自愿布施八十根大杉木给贵寺,我派人送去。”了拳说:“承蒙布施,不必搬运,你把木排从河里放下去,我自有道理。”翌日,当木排放流而下,到达塔下潭时,木排突然散开,八十根杉木全部沉下潭底。阴那山上,了拳正吩咐手下门徒到一个井中搬运木材,只见井口中突然冒出一根杉木,小和尚赶快拖起,每拖起一根,又冒出一根,全部拖起,共计八十根木材,一根也不少,每根木材都盖有“松口司”官税印。


有了木材,山寺打算重建,远近善信闻知,不少人前来,有的布施,有的帮工,终于建成较好的寺院。“但其教不续于传灯,派不系于诸祖”,了拳在山中住了三十年,每当讲经说法,大家都听不明白,了拳叹了一口气,吟诗道:“行脚腰包廿载游,一天花坠雨成秋。指禅未觉羞拳了,顽石因何不点头。”意思是说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此地,拳头虽然已伸直,但指禅说法度众而大众恍如顽石一样,无法受教。他想到从前佛祖都能弘演法经,自度而且度人,我无法度人,心中实为惭愧。一天,他召集徒众,说:“我今天圆寂归西,你们要恪守清规戒律,七日后,将吾骸骨葬于塔中,并号为‘惭愧’。”接着念偈语云:“四十九年,无系无牵。而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说完端坐而逝,此时是唐懿宗咸通二年(861)九月二十五日。明朝程乡(今梅县人)熊端蒙在灵光寺题了一副楹联,这楹联总结了惭愧祖师潘了拳的一生的功绩,联云:“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


元朝皇庆一年(1312),僧无济将庵改建为“圣寿寺”。明朝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巡视梅江,在蓬辣滩舟船遇险,在即将倾覆之际,见云中飞下黄袍神人相救。梅询问乡人,此附近有何神灵?乡人说距此十里阴那山有圣寿寺,其中供奉着开山惭愧祖师。梅进寺参拜,见惭愧祖师塑像与云中黄袍神人相同,遂拜谢祖师救命之恩,立即就捐金命寺僧德坚重修,并改名“灵光寺”。后经几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寺中古建筑藻井(俗称:菠萝顶)精巧华丽,寺门耸立惭愧祖师种下的三株柏树,二生一死,死树不朽,与生树齐高,蔚为奇观,门联云:“阴那开山第一祖,灵光古刹不二门。”大殿有许多历代名人题联,其中一联云:“化身如月在天,光被十方,前缘结想三生石;望道若梅止渴,香敬一瓣,妙悟频参五指峰。”


程乡县东郊紫云山,有个祥云庵,亦奉祀惭愧祖师,传说该寺初建时,曾请惭愧祖师来指导,前筑大殿,天井很深,内养一对六目龟。竣工时,了拳叮嘱小和尚紧闭庵门,七七四十九天不能响钟。突然,有山妖化作人形前来求做道场,小和尚一时疏忽,把钟敲响,突然山崩地裂,一道雷火就把庵场轰毁了。


如今,阴那山成综合性旅游区,有高级宾馆、游乐场、天文观星台,开辟一条公路直上五指峰,每天都有闽粤赣各县人前来观光和游览,还有各方佛教徒前来朝拜,灵光寺成为广东四大名寺之一。




    流传地区:梅州市各县

   搜集地点:梅城

    搜集时间:1998年

    搜集理事:谢崇德


[来源:摘自《广东民间故事全书》 | 作者:搜集:谢崇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7 12: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