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2-21 23:25:35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廖氏字辈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廖氏字辈
廖情(字彬朝)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栗源堡廖氏与黄沙堡人工水廖氏是从广东省乐昌市云岩镇迁来的,迁到湖南已经三百多年了。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栗源堡与黄沙堡人工水廖氏老的字辈排行:
       祖功宗德 安富尊荣 
       世代光显 辉耀家声 
       贤才济美 久运成享 
       书开牟友 克广后昆。
如果是以上字辈排行那就是廖文隆公的后裔。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2-21 23:26:52

四川廖氏宗亲会春节团拜会

四川廖氏宗亲会春节团拜会


时间:2008年2月17日(星期天,阴历正月十一日)

地点:成都市晋沙街“解甲园”16号3栋5单元601号

会议主持:廖名龙

参加会议人员:

廖校升:四川廖氏宗亲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什邡

廖尔生:四川廖氏宗亲会副会长,金堂县赵镇

廖明光:四川廖氏宗亲会副会长,成都

廖品正:四川廖氏宗亲会副会长,成都

廖名龙:世界廖氏宗親總會 “廖王叔安紀念館”籌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员

廖兴儒:参谋长,世界廖氏宗親總會 “廖王叔安紀念館”籌建委員會委员

廖小林:四川启祥机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岳

廖敏:(女)成都

廖由华:阆中高级教师,阆中

廖章安:四川渠县原监察局副局长,现居成都,渠县

廖鸿:(女),大学毕业,在成都工作。

廖光东:自贡荣县

廖刚训:金堂县赵镇

                                                                        会议主要议题

一、四川廖氏宗亲会领导在成都举行春节团拜会,宗亲会领导讲话,介绍四川廖氏宗亲会情况,布置工作

二、廖名龙汇报有关情况

1、廖名龙提出四川廖氏宗亲会的人选(在原来四川廖氏宗亲会的基础上人员扩大、代表面扩大),同时请各位到会代表提出人选,民主集中(推出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委候选人名单,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等)。

2、汇报筹建“廖王叔安紀念館”四川捐款情况

3、汇总今年各地清明节祭祖活动安排,做好参加各地祭祖的准备

4、汇报“台湾行”有关信息

三、到会代表发言、讨论

四、午餐聚会

祝愿各位廖氏宗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节日快乐!

                                                                        会议纪要

四川廖氏宗亲会春节团拜会在成都举行。廖名龙主持了今天的团拜会,首先介绍了到会宗亲。四川廖氏宗亲会四位副会长到会,与会代表13人,大家互致问候,互相祝福,亲如一家。

廖名龙对于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于今天的团拜会做了说明:是四川廖氏宗亲会秘书长廖校升春节前和我约定的一个小型会议,由于是春节,所以称为春节团拜会。

1、关于新一届四川廖氏宗亲会的组成:廖名龙认为四川廖氏宗亲会在过去的几年做了大量工作:有代表参加了世界廖氏宗亲总会的三次大会,有代表参加了花公陵墓筹建纪念活动,还有代表参加了广东乐昌市云岩镇“武威堂”庆典。清明节我们有组织参加新都、金堂、仁寿等地的祭祖活动,我们建立了《廖氏通主页》,在成都设立了“筹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捐款点,名龙和兴儒分别被世界廖氏宗亲总会推选为“廖王叔安紀念館”籌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四川廖氏宗亲会已经活跃在世界廖氏宗亲总会的大家庭里,我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参与世界廖氏宗亲活动,更广泛联系四川廖氏宗亲,建议在上一届四川廖氏宗亲会的基础上,调整组织架构,增加代表,扩大代表面,在原来基础上推荐以下宗亲(名单附后),组成新一届“四川廖氏宗亲会”,同时请到会代表推荐各地人选,待时机成熟,召开全省廖氏宗亲代表大会。

2、关于筹建“廖氏始祖叔安搞紀念館”四川捐款情况

2007年9月23日,四川廖氏宗亲会部分代表在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召开会议,正式设立“籌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捐款点”,第一个捐款的是内蒙古赤峰市的廖正德,目前捐款10908元,大竹廖氏宗亲联谊会集体捐款2000元。捐款个人34人,个人捐款1000元的有廖雁(深圳市)、廖名龙(成都市)廖兴儒(成都)、廖洪源(金堂县)。捐款的有父子、父女,也有祖孙三代。除四川廖氏宗亲捐款外,内蒙古赤峰、深圳、杭州、重庆、西藏、兰州、广西融水等地的廖氏宗亲捐款(名单附后)。

3、关于清明节祭祖活动:我们有组织参加了新都石板滩、新河堰明达公(体用)以及仁寿县北斗应龙公祭祖活动,今年清明节放假,我们正在汇总各地的祭祖活动,积极组织,争取参加。

4、关于“台湾行”:台湾张廖简廖氏宗亲会邀请大陆廖氏宗亲参加台湾廖氏宗亲活动,我们四川也希望有代表参加,目前已经有两个人报名。

校升副会长发言,值此新春佳节表示新春祝福和问候,他建议我们进一步传达世界廖氏宗亲总会的三次会议精神,草拟四川筹建廖王庙纪念馆捐款《倡议书》和编撰《川渝廖氏通书》的《倡议书》。他说:四川廖氏宗亲会2001年2月4日在新都县成立,几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原班子多数宗亲年事已高,多有疾病且面窄,故建议重新组建或者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并且推出了建议名单,包括顾问,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新班子坚持老中青三结合,资历、学历、地区等都应全盘考虑,让热心廖氏事业,素质高一些的宗亲进入领导班子。要广泛联系全省一些地区、市、县的宗亲代表,时间可以长一些,准备要充分一些,今年若能举行全川性廖氏宗亲会,新一届四川廖氏宗亲会的领导架构问题应摆上议事议程。

兴儒带病参加会议,他建议在原来四川廖氏宗亲会基础上调整,充实组织架构,会长既要热心廖氏宗亲活动,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我们现在暂时不要急于定会长人选,我和名龙不是四川廖氏宗亲会成员,但是我们会一如既往积极参加四川廖氏宗亲会的各项活动。我们现在可以在成都设立一个“四川廖氏宗亲会筹委会联络组”,推选廖名龙作为组长,广泛联系四川各地廖氏宗亲,广泛征求、收集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关于叔安公纪念馆捐款问题,我们要利用春节大家团聚和清明节的祭祖活动,大家都要广泛宣传,尽量多联系一些廖氏企业家,叔安公是我们的共同始祖,我要带头去组织捐款。

明光副会长发言:川渝廖氏通书的编撰还要广泛联系重庆方面的代表,也可以组织我们大四川的廖氏宗亲会。尔生副会长发言,他认为,只要我们团结起来,筹建廖王庙捐款不是问题。其他代表也都纷纷发言。

                                                                        (廖名龙整理)

                                                                                                         二00八年二月十七日







                                                         推荐四川廖氏宗亲会人选名单

                                                                           廖名龙



(建议在上一届四川廖氏宗亲会基础上推荐以下宗亲,组成新一届“四川廖氏宗亲会”)

廖兴儒(成都) 廖名龙(成都) 廖提双(大竹) 廖聪安(大竹) 廖明(成都) 廖邦元(大竹) 廖海燕(女,成都) 廖国志(成都) 廖文贵(成都) 廖敏(女,成都) 廖由华(成都) 廖玉义(成都) 廖勇(成都) 廖心永(内江) 廖本(内江) 廖勇(资中) 廖成(内江) 廖伯谦(成都) 廖代波(宣汉) 廖建(内江) 廖世远(广汉,兰州) 廖世刚(广汉) 廖家成(成都) 廖士纲(广汉,抚顺) 廖洪金(攀枝花) 廖名良(德阳) 廖文政(德阳) 廖乾模(德阳) 廖晓东(绵阳)   廖章恒(渠县)   廖鸿(女,成都)   廖章安(渠县) 廖正杰(达州) 廖光辁(达州)   廖燕云(巴中)廖 伦(南江)   廖鸿纲(万源)    廖时权(富顺)   廖能常(宜宾)   廖常银(宜宾)   廖世根(宜宾) 廖宗勇(宜宾) 廖运棋(筠连) 廖朝赟(廖砚玺,伊宁、乐至)    廖 伟(仁寿) 廖彬辉(仁寿) 廖桂攀(仁寿) 廖均华(仁寿) 廖宗阳(安岳) 廖小林(成都) 廖国颂(成都) 廖鸿典(彭州) 廖义(彭州) 廖悦乔(彭州)(廖世林(乐山) 廖昌建(中江) 廖 涛(中江,杭州) 廖茂杰(盐源) 廖光东(荣县) 廖春林(自贡) 廖中华(阆中) 廖周行(阆中) 廖子林(龙泉) 廖源(仪陇) 廖 明(仪陇) 廖春华(廖富均,武胜) 廖 波(遂宁) 廖 丁(大英) 廖首武(绵竹) 廖 波(蒲江) 廖再新(成都) 廖林晓(成都) 廖明全(龙泉驿) 廖寿全(龙泉驿) 廖 珲(成都)廖世林(乐山) 廖国利(洪雅) 廖恩(射洪) 廖 武(青白江) 廖显辉(大竹) 廖乐山(宣汉) 廖扬凯(万源)

请各地宗亲继续推荐人选!



                                 “籌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成都捐款点正式启动

                                                               捐款名单



四川大竹廖氏宗亲联谊会集体捐款2000元               

廖雁(深圳市)            1000元                     廖名龙(成都市)         1000元

廖兴儒(成都)                1000元                     廖洪源(金堂县)         1000元

廖正德(内蒙古赤峰市)   800元                      廖贤站(广西融水)         388元

廖勇(成都市)               300元                      廖敏(女,成都市)       300元

廖涛(杭州市)               200元                      廖光东(四川自贡荣县)200元

廖品正(成都市)            200元                      廖由华(四川阆中县)   200元

廖富芳(新都)               200元                     廖品仁(新都)               200元

廖常鑫(四川宜宾)          100元                     廖章恒(四川渠县)      100元      

廖鸿(女,成都市)      100元                     廖茂杰(凉山盐源)      100元      

廖玉书(自贡市)            100元                      廖春林(自贡市)            100元      

廖源(四川仪陇)                100元                     廖代兵(重庆开县)      100元      

廖冬梅(女,成都)          100元                        廖贤光(女,成都)      100元      

廖宏清(成都青白江)      100元                     廖小平(阆中住北京)   100元      

廖京生(阆中,9岁)      100元                        廖晓军(西藏武警总队) 100元      

廖希雅(成都外国学校)    100元                      廖世远 (兰州市 )          100元      

廖东楼(新都)                  100元                     廖品杰(新都)                100元      

廖士根(新都)                  100元

廖校全 (新都)                  20元

    有一些“第一”是可以创造的;

                有一些“第一”是可以保持的;

                           有一些“第一”是可以打破的;

                                       有一些“第一”是不可以打破的……

                                                    希望大家创造更多第一!!

第一个报名的是:廖正德(内蒙古赤峰,祖籍福建)我带头捐款,我第一个报名。

第一个捐款的是:廖正德(内蒙古赤峰,祖籍福建),捐款800元,通过银行汇入账户。

第一个捐款的男士是:廖正德(内蒙古赤峰,祖籍福建)

目前捐款金额最高的男士是:廖正德(内蒙古赤峰,祖籍福建),800元(被打破)。

第一个现金捐款的是:廖涛(祖籍四川中江,在杭州工作),捐款200元。

第一个捐款的女士是:廖鸿(成都),捐款100元。

目前捐款金额最高的女士是:廖敏(成都)捐款300元。

四川目前捐款最多的是:廖勇(成都)、廖敏(女,成都)各捐款300元(被打破)。

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捐款的是:廖茂杰(凉山州盐源),捐款100元。

第一个认捐的是:廖贤光认捐100元。

第一个父女同时捐款的是廖章恒、廖鸿(各捐款100元)。

第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捐款是大竹廖氏宗亲联谊会(捐款2000元)

第一个父子同时捐款的是廖玉书、廖春林(各捐款100元)。

第一家父子、父女三人捐款(廖兴儒、廖勇、廖冬梅,合计1400元)

第一家子孙三代捐款:廖由华、廖小平、廖京生共400元。

捐款年龄最小的是廖京生,9岁,现在是成都外国学校附小学生。

非常吉祥的数字:筹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成都捐款点捐款8888元(10月25日止)。突破一万:廖洪源捐款1000元,使成都捐款突破1万。筹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成都捐款点捐款10908元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2-21 23:40:03

祝愿天下廖氏元宵节快乐

祝愿天下廖氏元宵节快乐
又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吃了汤圆,事业逢源。愿天下廖氏在每一天中,人缘,情缘,福缘财缘,圆圆不断,事事如愿,好梦连连,祝元宵节快乐!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2-29 22:40:39

四川大竹县观音镇廖家园子--廖氏族谱

廖氏族谱四川大竹县观音镇廖家园子廖化龙宗枝谱
               新续字派

         景国新化
  仁朝礼智   忠良显达   邦加之光
    道隆德泰   学成名扬   天心顺正
    世泽长康   乾坤永定   万代荣昌

夫一字一派,挨次而行;不可颠倒错龙。不要胡乱而新序、我始祖化龙公康熙丙申岁入川以来、如仁朝礼智忠五字,依次已毕。长幼有序、昭穆有别,世系於于不紊。在大清咸丰五年乙卯岁仲春下浣合族时各族公长辈,协同理据,请胡君馨敬题。字派即接忠字一派,撰成四言新派、三十二辈。以后秩序不要逾越;别班辈同宗祖分字派;沿流传派至昌字。依序而下别行列脉络,九族驱归一本无所混乱,上以承先下以启后。厚望我后代孝子贤孙谨记遵循。
来源于廖邦元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2-29 22:50:00

四川安岳廖氏字辈

是从湖南陵零迁到四川安岳的,字辈是
正、三、仕、大、德、
志、道、登、明、廷、
乐、山、定、安、国、
中、主、万、年、新

安岳云丰是从广东长乐迁至泸州,明末清初迁至潼南回龙湾.现廖姓分居两县--安岳和潼南.
辈分班次是:
友达仕寅东,学应绍鸿宗,
成兴为大本,天开国运隆.
注:还有40个字未登.来源于廖宗阳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3-6 21:44:58

广东南雄《廖氏族谱》

廖    氏
    南雄《廖氏族谱》(1998年)载:廖氏本黄帝裔,姬姓,夏时,叔安封于廖国,其后即以廖为姓。又周文王一子名伯廖,其后以名为姓。三国时廖化之四世孙廖子璋,在晋武帝咸宁二年授左卫镇国大将军,定居南京,是为廖姓世系之始。唐贞观间,廖崇德(居浙江松阳)授虔化县令,任满遂家于虔化,为赣、闽、粤廖氏之开基祖。现居南雄廖氏皆从江西信丰、全南、龙南迁来,或由江西迁始兴、翁源而后迁来南雄。
    江头南浦廖族始迁祖廖思达于明嘉靖间由信丰下迳迁来开基。
    黄坑水西廖族始迁祖廖友富、友升于明成化间由信丰马鞍山迁来开基。
    江头山坑老井廖族始迁祖廖永寿于明嘉靖间由信丰县杨溪堡迁来开基。其后裔分迁乌迳鹅公头、坪塘小口塘。
    邓坊里源廖族一为始迁祖廖尚宰于明嘉靖间由龙南县新兴堡东桃营迁来开基,后裔分迁油山上蓝田。
    一为始迁祖廖福生,于明嘉靖间由信丰乌泥岭迁来开基。后裔分迁邓坊圩、黄坑春坑水
    全安密下水廖族始迁祖廖金聪于明嘉靖间由翁源迁南雄朱村,再迁密下水开基。后裔分迁横水凹坑、澜河牛够、柴岭叶塘、高松山。
    又始迁祖廖明彩于明万历间由始兴迁密下水开基,后迁南雄城达德街。
    帽子峰下黄姜廖族始迁祖廖兴书于明末由信丰迁来开基。
    水口武台岗廖族始迁祖廖春广于明末由始兴水横江迁来开基。后裔分迁旱楼下、珠玑龙门、雄城小梅关。
    水口横坋廖族始迁祖廖瑞苓于明末由始兴水横江迁来开基。
    主田瓦窑岗廖族始迁祖廖瑞念于明末由始兴水横江迁来开基。   
    梅岭中站廖族始迁祖廖祥云于明末由始兴顿岗下禾场迁来开基。
    古市王步水廖族始迁祖廖胜龙于清顺治间由始兴顿岗下禾场迁来开基。
    水口上坑廖族始迁祖廖祥福于明末由始兴顿岗下禾场迁来开基。
    黄坑黄龙岗廖族始迁祖廖祥禄于明万历间由始兴顿岗下禾场迁来开基。后裔分迁许村禾场岭。
    珠玑洋湖廖族始迁祖廖福深于明嘉靖间由信丰乌泥岭迁来开基。
    珠玑下罗田廖族始迁祖廖志龚于明嘉靖间由信丰乌泥岭迁来开基。
    雄州镇上龙勾巷廖族始迁祖廖简行原籍庐陵吉水水东村,元末,其父任职岭南,卒于官,简行扶榇回乡,因兵燹所阻,遂卜居于南雄城。
    全安里岗岭廖族始迁祖廖友义,约于清初迁来开基。
    雄州镇西门街廖族始迁祖廖志广,明征南将军廖永忠之子,生于洪武二年,原隐居祗芫村,传十一世廖攀龙(进士)迁西门街定居。
    全安上黄岭廖族始迁祖廖仁德于清初由江西全南县江坪迁来开基。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3-6 23:34:37

开平下燕洞廖氏

<<廖氏總族譜>>花公世系
一世祖 實蕃。宋參政,諱花,娶馮氏,誥封夫人,葬上杭廬豐大路背葵山,地形田雞浮塘。世居延平
               順昌下陽墟,因避亂播遷於上杭郭坊,是為武威廖氏始祖。上溯順昌之祖莫得而詳,故此
               譜斷自公始。當干戈擾攘之際明哲保身安居樂土,其事蹟書闕有間,而器量識見當必有過
               人者,迄今八百餘年,傳世四十,其間理學文章、德行、治績、忠孝、節義,代有傳人,
               而支派繁昌,轉移閩、粵、贛、楚者亦復繁衍。凡此枝榮葉茂,實由蒂固根深景仰至德,
               誠創垂之可溯也。\r
    二世祖 燕及。恩廕縣尹,諱昌,娶楊氏、周氏。元泰定二年公葬永定溪南里茶樹下張公前,未兼丁。
               架上金盆形,即今蕭家後龍背也。二妣合葬郭坊大埔坪棋盤形花心穴,申兼庚。
    三世祖 甫田。太學生,諱徹,娶張氏,合葬上杭峯市河頭墟白露樹下路面上,黃龍過江形未山。此地失祭
               多年,於喜慶七年認祭,又於庚午二月初四築墳更葬。
         拱辰。寧陵縣丞,諱政,娶梁氏合葬永定南門外大富村葛布叚乙山。嘉慶間居上杭古田鄉千七郎之
               裔用銀牌合葬龍巖黃畬芋卵墩屋後,庚兼酉。
         訥齋。德安府通判,諱敏,娶趙氏合葬永定南門外古鎮坪,坤兼未。
    四世祖 百三郎。娶宋、陳二氏。公墳在武平象洞岡背祖祠後龍山上畔。
         百一郎。娶鄭氏。(以上二人為徹公所出)
         宗誠。諱懋息,即太一郎,娶謝氏,移龍巖小池,葬大挖高岡大盂頂。
         懋實。太二郎。
         懋孫。太三郎,駕前指揮,娶朱氏。
         太四郎。諱懋綱,娶林氏。
         宗誥。太五郎,娶黃氏,移龍黃畬,葬大埔上,艮兼丑。氏葬龍潭廂,艮兼丑。千五郎裔移葬
               小吳地茅坪,乾兼戊,上下有輔墳二穴。千七郎裔用銀牌復葬原墳。(以上五人為政公所出)
         念六郎。娶何、張、蕭三氏,合葬李田隔,午兼丙。
         三十郎。
         三十一郎。娶趙氏。恩貢生,諱廷英,號五齋,合葬箭灘。
         三十二郎。
         三十三郎。(以上五人為敏公所出)
五世祖 仲達。
       仲遠。娶林氏,宋任三院太尉,鎮守梅州,葬壢林坪,妣葬聖人寨下。
       仲琳。(以上三人為敏公子三十三郎所出)
六世祖 壽郎。仲達之子。
       安叔。仲遠之子,娶林氏,生元統元年正月初一辰時,卒明洪武三十年二月初六卯時,林氏生至順四年三月初七酉時,卒建文四年七月初十亥時。
七世祖 大二郎。安叔子,生至正二十年四月初七日酉時,卒洪武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寅時。                  
       四六郎。安叔子,娶周氏,生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初九日戌時,卒永樂十三年九月初九日辰時,周氏生至正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子時,卒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卯時,葬松山下。
八世祖 得貴。四六郎子,娶王氏,生洪武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未時。
       得秀。四六郎子,娶安氏,生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子時。
       得明。四六郎子,娶吳氏,生洪武十五年二月二十八申時,合葬大黃砂潭頭角。按得明公得字大黃砂譜改用德字,三院尉公碑及省城東齋牌、嘉應總祠牌及雲車十五郎祠牌俱用得字,特加考証,免至後人誤為宋時朱子高弟德明。
       得源。四六郎子,娶王氏,移居興寧,改此德字,生洪武十九年四月二十日丑 時,卒天順七年八月初七酉時,王氏生洪武二十年五月初八子時,卒成化五年六月初四寅時,合葬興寧和山寅山。
九世祖 均保。得明子,娶賀氏,合葬官坪小金蓮塘窩。妣贺氏生子一定源号溪隐
十世祖 定源生永乐八年,葬仰天湖海螺形坐南向北 妣王氏葬溪南下寨田螺形坐西向东.
             生文考,号汉仁即系千一郎
十一世祖 文考 (号汉仁即系千一郎)云车开基始祖葬旗山障,妣杨氏十四娘葬堵水坪
       生子一:万一郎
十二世祖 万一郎 住井头生于五华大都,葬在黄沙坑醉翁倒地形妣邓氏大娘葬咸水眼子圹下山虎形
    生子四:长子念一郎、二子念二郎、三子念三郎、四子念四郎
十三世祖 念三郎 葬苦竹山字竹山公妣李氏大娘葬旗山障始祖墓左侧
    生子三:长子十三郎竹山公所生房一派三子、二子十四郎十五郎所传居老屋乾山兼亥、三子十五郎
十四世祖 十五郎 葬麻发下妣黄氏二娘葬寨背
    生子二:长子百一郎字时学葬麻发上无传、二子百二郎字时习
十五世祖 时习 百二郎葬黄竹岽下癸山丁向庚子庚午分金妣徐氏满娘葬小溪口?前田面上
    生子二:长子明书、二子明善
十六世祖 明善 满郎,妣赖氏谥慈顺合葬本乡大圹面上
    生子五:长子龙岗、二子龙溪、三子龙泉、四子龙波、五子龙潭碑号道华葬麻发上无传
十七世祖 龙岗 谥英逸公同李氏合葬龙牙山下村头凤形亥山己向妣李氏庶谥慈妣吴氏葬于公之墓右侧乾山巽向
    生子二:长子完真、二子复真俱吴氏
十八世祖 完真 义葬钓钩岭丁山癸向妣汤氏谥爱勤葬于茜圹下
    生子四:长子迁乔、二子求嘤生员、三子呈灵黄氏合葬寨背旱坑面上无传、四子呈经
十九世祖 求嘤 号九皋谥简达生于丙申年十六进序(公元1628年)补葬小溪背酉山卯向
      妣端静李氏温慈巫氏葬横山子山午向李氏葬茶子山排卯山酉向
      生子三:长子其昌、二子达昌、三子寿昌
二十世祖 寿昌谥良謹葬马头山妣黄氏谥淑裕葬云霄寨
      生子六:长子象文、二子象义、三子象礼、四子象开、五子象信、六子象德 象德移居开平下燕洞
二十一世祖 象德谥厚诒生于康熙丁己至乾隆己已年(公元1677—1725年)移居开平县下燕洞辛未年(公元1752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妣陈氏
      生子四:长子兰山监生、二子英山、三子岳山、四子封山   四兄弟同居开平下燕洞至丙申年岳山与封山二人移居到防城县那狼乡现是滩营乡
二十二世祖 英山公居开平妣李氏谥温操
          生子五:长子成骥、二子成器(成器公移居葛茂米敢)三子成材、四子成楷、五子成梓
二十三世祖 成楷谥营裕生于乾隆庚辰年三月初三日辰时,在开平逝世于道光丁亥年五月十六日卯时,享年六十八岁至道光末年妣徐氏
      生子五:长子荣绶、二子朝绶、三子廷绶、四子邦绶、五子国绶
其五子同心一齐迁移并携带成楷祖公、祖妣金骨迁移到防城县滩营乡水坡村至咸丰时代在水坡建宗祠成楷公葬于滩营乡上滩浮对面大岭,灰坟立有大碑。祖妣葬于防城黄竹圹大岭,灰坟有大碑。
二十四世祖 朝绶公葬滩营乡大部村炮台岭坐东向西妣陈氏副配施氏
          生子三:长子福善、二子福裕、三子福全
二十五世祖 福全生于甲申年七月十七日卯时、葬滩营乡石合村吊耕肚坐东向西妣钟氏生于丁亥年五月初四日酉时、葬于旧营屋背坜坐东向西
          生四子:长子锡材生于丙午年二月十五日戌时、         二子锡富生于戊申年十月二十七日丑时无传、葬于旧营金猫洗面形坐南向北、
          三子锡湘生于甲寅年十月初九日丑时、葬于旧营村大路旁鱼翁撒网形坐北向南妣黄氏生于乙卯年八月十三日戌时、葬于防城上那天花村坐东南向西北
          四子锡麒生于辛酉年九月十二日巳时妣黄氏生于壬戌年九月初三日卯时副妣何氏生于辛酉年三月十一日子时
二十六世祖 锡湘生于甲寅年十月初九日丑时、葬于旧营村大路旁鱼翁撒网形坐北向南妣黄氏生于乙卯年八月十三日戌时、葬于防城上那天花村坐东南向西北
          生子三:长子如纯生于壬申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
                  二子如德生于巳卯年五月初八日亥时妣许氏生于甲申年六月初八日卯时
                  三子如英生于戊子年五月初五日子时妣彭氏生于戊戌年七月十九日申时
二十七世祖 如纯生于壬申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初葬于旧营村禁岭背坐北向南后于丙子年十月初四日移葬平旺那垌南岭割茅坪卯山酉向兼乙辛妣黄氏生于壬申年三月初九日卯时、
         葬于旧营村牛路路边坐东北向西南
         生子五:长子德章生于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
                二子道章生于乙未年四月初十日丑时妣氏生子一志田
                   三子本章生于辛丑年八月十三日子时无传、葬于那狼三曲水库过水塘戌山辰兼辛乙
                   四子日章生于甲辰年二月初六日寅时妣李氏生于壬子年十月二十一日午时生子五:志恩、志胜、志波、志发、志成
                   五子贤章生于丁未年八月二十八日卯时妣卜氏生子一志海迁迁广西崇左市江州乡
二十八世祖 德章生于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葬于旧营水井岭坐西南向东北妣吴氏生于丙申年六月初四日子时、葬于旧营老鼠入谷仓坐北向南
          生子二:长子志群、二子阿四无传葬于滩营白茅坪壬山丙兼子午
          副妣曾氏生于甲午年正月二十一日酉时、葬于滩营横见山塘边坐东南向西北
二十九世祖 志群生于巳未年八月二十九(公元1919年10月22)日戌时、公历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时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在旧营逝世享年六十三岁、戊寅年十月十四日(公元1998年12月2日)午时葬于防城区滩营乡那勇村小学东边巽山乾兼巳亥坐庚辰向庚戌轸宿八度向璧宿九度系飞凤回山喂子形
          诗曰:
      飞凤回山喂子形      震龙入脉献奇峰      穴坐巽位收坎水
    其乳凤离巢迎母真其左右护到長女宫   其 贪狼水到不忧穷
    一平旺江水收入局二雷几相薄恒益起意 三 二七同道真奇美
      高山朝案作印星      二八有情结巽中      世代兒孙富石崇
          妣陈氏
          生子五:      
长子家升生于乙酉年五月十七(公      元1945年6月26)日子时
          妻:施氏生于戊子年四月初七(公元1948年5月15)日子时
          生子三:长子振兴、二子洪兴、三子国兴
          二子家利生于戊子年十一月十四(公元1948年12月14)日午时
妻陈氏生于壬辰年八月初十(公元1952年9月28)日亥时
生子三:长子桂兴、二子菊兴、三子旺兴
三子家纯生于壬辰年九月初四(公元1952年10月22)日寅时
妻杨氏生于癸巳年八月二十七(公元1953年10月3)日丑时
四子家平生于乙未年六月十七(公元1955年8月4)日酉时
妻郭氏
生子二:长子   、二子
五子家安生于丙午年十月初一日(公元1966年11月12日)申时
妻李氏
生子二:长子    、二子
三十二代家纯生于壬辰年九月初四(公元1952年10月22)日寅时
      妻杨氏生于癸巳年八月二十七(公元1953年10月3)日丑时
生子五:
长子永兴生于甲寅年八月二十五(公      元1974年10月10)日
午时
妻黄氏生于己未年二月十四(公元1979年3月12)日寅时
二子生于丙辰年闰八月二十一(公元1976年10月14)日未
时无传
三子龙兴生于戊午年六月二十四(公元1978年8月8)日辰

四子上源生于壬戌年四月十四(公元1981年5月17)日未

五子业兴生于甲子年二月初一(公元1984年3月3)日午时
三十三代永兴生于甲寅年八月二十五(公      元1974年10月10)日午时
      妻黄氏生于己未年二月十四(公元1979年3月12)日寅时
生子:
长子庆贵生于戊寅年十一月初九(公元1998年12月27)日申

二子生于壬午年九月二十四(公元2002年10月29)日寅时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post.php?action=reply&fid=27&tid=48298&extra=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3-15 21:17:35

活跃在世界廖氏大舞台的四川廖氏宗亲会

活跃在世界廖氏大舞台的四川廖氏宗亲会
                       廖名龙
               (2008-3-11在石板滩清明祭祖大会的发言)
尊敬的东楼会长,尊敬的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受东楼会长委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前段时间所作的一些工作,题目是:“活跃在世界廖氏大舞台的四川廖氏宗亲会”
一、世界廖氏宗亲总会简介

1.世界廖氏宗親總會成立

廖氏宗族源遠流長,廖氏後人遍及世界各地,早在2006年5月21日,世界廖氏宗親又在廣東中山舉行第四次籌備會議,來自內地、澳門、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等地宗親代表六十多人参加筹备会,会议主题是籌建廖王廟。為使籌建廖王廟工作更好地展開,大家倡議成立世界廖氏宗親總會,不但可以統籌廖王廟筹建的各項工作,又可以團結海內外宗親,加強各地宗親之間的聯繫和聯誼活動,互助互愛,開展各種慈善活動,促進宗親之間的感情交流。與會代表一致推選澳門廖澤雲宗親為世界廖氏宗亲总会會長和籌建廖王廟主任,总会设在澳门。
成立世界廖氏宗親總會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團結世界各地宗親,敬奉祖先,把我們廖氏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

2.世界廖氏宗親總會首屇大會召開

為使世界廖氏宗親總會和籌建“廖王廟”工作能更好地順利進行,2006年9月24日上午9時在廣東深圳羅浮山寶田國際渡假會議中心舉行世界廖氏宗親總會首屇大會,来自海內外宗親近四百人出席,会议盛況空前。
首届大会我们四川有七个代表参加:廖兴儒、廖名龙、廖国志、廖提双、廖聪安、廖宗阳、廖宗健。
我们四川廖氏宗亲会带去了唯一的一份由廖章恒书写书法作品,“天下廖氏是一家亲”,放在主席台上面,非常显眼。

3.隆重舉行重建廖王廟(叔安公纪念馆)奠基典礼

2007 年 4 月 15 日世界廖氏宗親總會組團前往河南省唐河县湖陽鎮廖山祭祖,並舉行隆重的筹建廖王廟奠基儀式,海內外廖氏宗親 300 多人參加,氣氛熱烈。筹建廖王廟工作得到海內外宗亲的大力支持,捐款180万元,其中总会会长个人捐款100万港币。現在,籌建廖王廟工作己進入實質性的階段,总会100万已经到位,委托当地政府修建上山公路。

这次奠基典礼我们四川参加的人员:廖兴儒、廖名龙、廖提双、廖聪安、廖宗阳、廖由华6人,在祭祖庙会我们四川也有代表安排在主席台就座,这也是我们四川廖氏宗亲的荣誉。

在廖山奠基典礼我们代表四川廖氏宗亲会赠送了由兴儒撰文《颂蓼国》,廖心永、廖章恒两位四川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颂 蓼 国

                (四川廖氏宗亲会祝贺重建廖王廟奠基)

                廖之为姓,源远流长,夏封蓼国,叔安为王。

                地跨豫鄂,建都湖阳,定国安邦,注重国防。

                双重城墙,固若金汤,兴修水利,农牧兴旺。

                疏通两河,蓼阴蓼阳,蓼王福泽,先民富康。

                建庙纪念,千秋颂扬,历史功绩,万古流芳。

                     (兴儒撰文2007-04-15 )

4.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 籌建委員會成立

2007年8月17-18日世界廖氏宗親總會在廣州市龍島酒家舉行 “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 籌建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議。与会代表100余人,成立了“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员是澳門的廖澤雲会长,副主任委员一共21人,我们四川廖名龙被推选为副主任之一,委员有 廖提雙 、廖興儒、廖國志。

筹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是我们廖氏后人共同愿望,世界各地廖氏宗親同心合力,團結一致,充分发挥廖氏宗族的群體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会上就有很多代表捐款。

我们四川这次有3个代表参加大会:廖兴儒、廖名龙、廖扬直。

5.世界廖氏宗亲总会最近10年要完成的大事

a筹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b联修《世界廖氏族谱》,c修建廖氏文化研究馆,d修建廖氏文化历史文物如江西宁都崇德公祠、福建花公墓(原来只有几平方米,现在1000余平方米)。

二、活跃在世界廖氏大舞台的四川廖氏宗亲会

1.四川廖氏宗亲会

早在2001年,四川就成立了以廖东楼为会长,廖校升为秘书长兼副会长的“四川廖氏宗亲会”,近10年来,四川廖氏宗亲会参与了《中国廖氏通书》、《中国廖氏族谱(武威花公世系)》的编纂,参加了广东兴宁县武威堂重建,四川廖氏宗亲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家族团结、尊宗敬祖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每年的今天我们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参加的廖氏宗亲来自成都、广汉、新都、金堂、中江、罗江等地,置办酒席几十桌,今年就准备了80桌。明达公是这里的祖先,上面是花公(88代),再上面是崇德公(79代),我们的共同祖先是叔安公,天下廖氏是一家,我们今天团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是一家人的感情,这里要感谢四川廖氏宗亲会的各位德高望重领导,是你们把大家团聚在一起。

希望四川廖氏宗亲会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四川廖氏宗亲会能够更加壮大(建议条件成熟的时候,调整、扩大、充实四川廖氏宗亲会);希望四川廖氏宗亲会能够组织一次具有全省各地都有代表参加的四川廖氏宗亲代表大会。

2.大竹廖氏宗亲会

会长是大竹县宣传部副部长廖提双,秘书长是廖聪安,是抗美援朝的老同志,他们两个人都参加了世界廖氏宗亲总会首届大会,副会长廖扬直参加了广州会议。大竹县廖氏宗亲联谊会于2004年编修完成了《大竹廖氏族谱》,他们积极参与世界廖氏宗亲总会活动,第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捐款贰仟元,派出代表参加广东“武威堂”庆典大会,他们每年对考上大学的廖氏学子进行奖励,宗亲联谊会搞得红红火火。

3.金堂龙威廖氏宗亲会

会长廖宏寿,名誉会长廖兴儒,副会长廖兴柏、廖宏光、邓道秀,廖绍安。他们很早就成立了宗亲会,每年都有祭祖活动。2003年他们的族谱资料就已经完成。筹建廖王庙他们集体捐款2000元。名誉会长廖兴儒组织能力强,带头作用好,他老人家三次参加了世界廖氏宗亲总会会议,是廖王庙筹建委员会委员,一家人捐款1400元(包括儿子和女儿)。去年他老人家到湖南邵阳寻根问祖,搞清楚了龙威廖氏的世系,并且还得到一套珍贵的廖氏族谱资料,40多本。

4.成都京源积庆祠廖氏宗亲会

他们的族谱资料已经完成,本月20号将在金堂县姚渡隆重发行。他们参与了福建花公墓的修建,参加了《中国廖氏族谱武威(花公世系)》的编撰,积极捐款。宗亲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廖校升老人家更是不辞辛苦,团结、联系各地廖氏宗亲,劳苦功高。

5.阆中廖氏族谱叙编委会

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有著名的廖家寨、还有廖家沟、廖家湾、廖家坪等地名,阆中廖氏族谱叙编委会主任是廖周华,主编廖中华,《廖氏族谱叙》编印精美。副主编廖由华是高级教师,热心人,能写能说,参加了世界廖氏宗亲会在河南举行的叔安公紀念館奠基典礼,他们一家子孙三代都有捐款。廖周行收集大量历史文物,个人建立有《阆中市民主革命纪念馆》,功德无量。

6.仁寿县廖氏宗亲会

会长廖彬辉,副会长廖桂攀、廖树祥、廖华君等,仁寿县保存有《廖氏总谱》和祠堂,始祖是应龙公,每年他们都举行祭祖活动。他们对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进行表彰,去年的3月31日,在招商局廖伟的安排下,仁寿县廖氏宗亲会邀请我们四川廖氏宗亲会参加了他们在北斗举行的祭祖活动,筵席30多桌,还有文艺演出。四川廖氏宗亲会廖品正副会长带队,廖兴儒、廖由华、廖茂杰、廖国颂和我参加了这次隆重的祭祖活动,敲锣打鼓,气氛热烈。

三、四川廖氏宗亲会积极开展工作

1.倡议编纂《四川廖氏通书》

四川既是人口大省,又是个移民大省。规模最大的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廖氏祖先相继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千里迢迢来到四川。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拼搏,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廖氏先祖为四川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创造了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有待我们廖氏子孙后代去搜集、整理,发扬光大。2006年5月我们提出了编纂《四川廖氏通书》(川渝廖氏通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经和四川各地(也包括重庆)的廖氏宗亲取得了联系,但是这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我们大家努力,需要大家宣传,也希望大家写文章。

2.建立《廖氏通主页》

如今是信息时代,为了便于联系,我们于2006年5月建立了《廖氏通主页》http://blog.163.com/lmlkjyy,收集文章455篇,有一定点击率,目前总访问量45187人,是发布文章最多的网页之一。其他联系方式还有QQ:627794625,在线联系上千人。

3.设立“筹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成都捐款点”

世界廖氏宗亲总会的捐款点在澳门,为了方便国内廖氏宗亲捐款,经请示世界廖氏宗亲总会,同意在成都设立“筹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捐款点”,我们成立捐款领导小组,通过《廖氏通主页》发布籌建“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捐款《倡議書》。2007年9月23日,四川廖氏宗亲会部分代表在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捐款活动,第一个捐款的是内蒙古赤峰市的廖正德,目前捐款13408元,大竹和金堂龙威两个宗亲会集体捐款各2000元,捐款个人36人。除四川廖氏宗亲捐款外,内蒙古、深圳、杭州、重庆、西藏、兰州、广西等地的廖氏宗亲也有捐款。

4.收集各地廖氏族谱资料

廖名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下收集《廖氏族谱》60余套,近180册,为今后研究廖氏世系、源流、迁徙、辈分以及联修《世界廖氏族谱》打下了良好基础。

(附:由于时间张,本发言没有请四川廖氏宗亲会审议,也没有征求各地宗亲会的意见,为廖名龙个人发言)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3-22 22:32:48

千谱斋新收谱牒提要

西楼千谱斋新收谱牒提要
                                   李魁
二、廖氏
  1、廖氏六修族谱。存卷首上下2册、卷一至卷十一各1册共1套13册全,光绪癸卯仲冬月镌,世彩堂梓,廖兆鳌蔗珊氏主修,仅印21套,碑识板叶尚存,为宣纸木刻木活字本,长30cm,宽18cm,每册厚1.5至2.3cm,品相完好,刻印精细,极为难得。此谱及《廖氏七修族谱》,均系丙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袁润丰从禾青送至吾家,吾以2000元高价所购。
  卷首上有新序、目录、旧序、五云庐志序、六修名氏、凡例、领谱字号、圣谕十六条、派语、五服图、四礼等内容。其中新序有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冬月嗣孙兆鳌蔗珊氏、兴岩古泉氏所撰《六修族谱序》各1篇。旧序有嘉靖六年丁亥仲秋月中浣赐进士出身加三级纪录二次知安化县事江都沙九思存诚甫撰《一修原序》1篇;有顺治八年辛卯冬月上浣赐进士出身加二级纪录二次知安化县事辽东王缙绅甫著《二修原序》1篇;有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秋冬古潭梅山任直隶郴州桂东县儒学十七世嗣孙达材特峰氏撰《三修原序》2篇,十七派嗣孙达可三才氏撰《三修原序》1篇,十七世嗣孙仁臣伯亮氏撰《三修清查源流序》1篇;有嘉庆戊午秋月二十世嗣孙兴发次尹氏撰《四修原序》1篇;有咸丰六年丙辰季冬月二十三世嗣孙新隆松亭氏撰《五修源流原序》1篇,二十二世嗣孙章胜云溪氏撰《五修原序》1篇,二十世嗣孙兴业心斋氏撰《五修原序》1篇,十九世嗣孙加英白云氏撰《五修原序》1篇。有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仲春候补教谕候选知县乙未恩科举人十七派孙章达月槎氏撰《五云庐志序》1篇。有康熙五十四年夏月坐修八十叟仁臣伯亮氏述《廖氏辑族修谱小引》1篇。四礼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每礼仪式内容,谱中都有详细记载。
  卷首下有祠堂图、坟山图、传志、节孝传、寿序等内容。其中祠堂图坟山图均为木刻图谱,刻印精细,且每幅坟山图均附图记1篇,共有祠堂图1幅坟山图26幅。传志有廪膳生廖时霖乘六而山氏所撰《明卿公纪略》、《特峰公纪略》,乾隆庚子科举人拣选知县廖时乘御六匡山氏所撰《若公先生小传》、《三才公小传》,光绪癸巳科举人廖润鸿所撰《特峰公墓志铭》及廖浚劭荃氏、廖兆鳌蔗珊氏、钦命候补直隶州实授四川知县廖荪堂秉钧氏、眷侍生钦加同知衔王运昌友山氏等人所撰《六也公传》、《有邻公传》、《自求公传》、《熠燃公墓志铭》、《尊士公传》、《玉祥公暨淑配严孺人合传》、《胜一公传》、《应春公传并序》、《克明公传》、《俊明公传》、《秩九公传》、《云傲先生传》、《大学如立先生传》、《棣春公暨淑配贺孺人合传》、《心斋先生传》、《春松公暨淑配李孺人合传》、《俊德先生传》、《兼山公暨淑配欧阳孺人合传》、《敬修公传》、《松亭先生传》等共计25篇。节孝有廖兆鳌蔗珊氏、增生廖逊志时帆氏、监生周道东冠元氏、邑庠生李标龙馥胪氏、邑庠生李炳文等人所撰《孝贞女六姑传》、《夏宜人墓志铭》、《节孝黄孺人传》、《节母王孺人传》、《节母邹孺懿行并序》、《象豪先生传》等共6篇。寿序有邑庠生廖兆鳌蔗珊氏撰《古泉先生六秩寿序》、候补儒学正堂李毓南撰《海溪先生暨淑配卢安人七秩寿序》、李震盂云伯氏撰《葆吾先生五秩晋八寿序》3篇。
  卷一有家训、格言、名贤录、大宗等内容。其中家训有总言、存心、修身、敬祖、孝父母、敦手足、正家室、务耕读、和族邻、择师友、维风俗及十劝十戒十禁等内容。格言共录孝父母、友兄弟、端闺范、择婚姻、睦宗族、洽渊里、慎交游、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勤职业、循本分、尚廉耻、崇俭约、存忍让、慎言语、周贫困、急赋役、戒贪忌、戒酒色、戒健讼、戒争斗、戒演戏、戒赌博、戒盗贼等二十五条三百余句。名贤录收名宦、儒林、文苑三辑,“自汉晋以迄国朝,凡史论所予,一统志、省志、县志所采,宁乡、湘乡、益阳、新化、醴陵诸旧谱所载,悉缮刊焉。”名宦有汉之廖觊,后汉之廖立、廖醇,唐之廖殷、廖常、廖荣、廖滋,五代之廖爽、廖匡齐、廖匡晏、廖匡定、廖匡辅、廖匡荣、廖匡佐、廖匡鸣、廖匡奉、廖邈、廖郭、廖雯、廖金奉、廖济,宋之廖劭升、廖泰、廖海、廖询、廖谟、廖淙、廖亿、廖刚、廖迟、廖过、廖遂、廖蘧、廖理安、廖荣(字耀生)、廖添觉、廖舜钦、廖庸、廖林茏、廖然点、廖邦杰、廖等观、廖椿、廖大年、廖棂年、廖景超、廖淳、廖方、廖孟,元之廖志言、廖纹缘、廖涠相、廖东轩、廖淙延、廖式钦、廖良官、廖纹纲、廖纹魁、廖铭五,明之廖永安、廖永忠、廖九友、廖谨、廖嗣海、廖庄、廖希颜共66人。儒林有宋之廖德铭、廖俣、廖谦,明之廖思敬、廖铭、廖镛、廖薰、廖简、廖汝恒,清之廖仑几、廖时乘、廖达材、廖佐卿、廖宗元共14人。文苑有南北朝之廖冲,唐之廖有方,五代之廖匡图、廖匡凝、廖融,宋之廖你、廖倚、廖正一、廖衡,明之廖时雨、廖道南、廖孔说,清之廖沅度共13人。谱中对这些廖氏名人,记载有详有略,是难得的史料。此外,有艺文专辑,收有廖匡图诗《九日陪董内召登高》1首,廖匡凝诗《中秋咏月》、《闻蝉》、《题修江寺壁》3首,廖偃诗《即事》1首,廖融诗《赠天台逸士》、《梦仙》、《退宫妓》3首,廖正一诗《和李主簿》1首,廖廷丰诗《张五渚刺史招饮即席口占》、《寓留云古寺次罗九峰少伯韵》、《登衡岳》、《泊长沙城下》、《登岳麓寺楼》、《宏济寺和杨云庄给练韵》、《其四》、《舟下星沙》8首,廖振方诗《登荆紫峰》1首,廖时霖诗文《湖南哭》、《奉陶五徽先生》、《与陈伯敬论交》、《采莲曲》、《补覆巢草诸稿感咏》、《星沙赠别吴月三先生荣旋感赋》、《邑侯刘公北郊赏桂和山阴宋南聚韵》、《春日寄上湘易公仙公伸兄弟》、《新晴》、《弹棉花》、《送族叔特峰广文赴任郴桂诗》、《廖氏文集序》12篇(首),另录欧阳修撰《赠廖倚序》1篇。
  卷一之《廖氏历代派衍大宗总录》,开篇即云:“盖谱以纪其族之所自出,列其事之所可传,使后世子孙具有灼见确闻,信今而传后也。我族兹谱修已六续,其系开宗始爽祖,以其由闽而始迁衡山故也。历六世至理安祖,乃自南而徙西之太和,再六世至淇惠祖,又西而还南之长沙,由长沙而家沩宁之横田者,惠祖曾孙城景祖也。勃发五枝,棋布数邑,派衍綦繁,探源溯委,谱自惠祖起一派,从其近也,不敢苟异,亦非强同,庶后之数典不忘者,一展卷而自出之源,灿若列眉焉,亦附诸先民信史之例耳,谨著数语于谱端,以俟来者。”
  卷一之由阁始迁衡山开宗世系载:“鼻祖爽,殷祖子,字可挹,号西楼,唐进士,知虔州,后梁仕楚,授衡州太守,拜丞相,特进检校太傅,上柱国封南阳郡开国侯,食采衡山,遂家焉,没葬紫盖乡白马峰松林壬山丙向,宋景佑二年追封衡山郡王。传详名贤录。元配彭氏,封郡夫人,没葬合夫冢右边同向。次配刘氏,封郡夫人,没葬合夫冢,左边同向。子十:匡图、匡凝、匡齐、匡晏、匡定、匡辅、匡荣、匡佐、匡鸣、匡奉。一派爽长子,匡图,字赞禹,后梁官楚检校太保、天策府学士,出守郴州,加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太原郡侯,食采道州,没葬紫盖乡系塘。传详名贤录。配黎氏,封郡夫人。次配张氏,封郡夫人。子三:偃、邈、郭。爽公次子,匡凝,字熙续,南唐官彭泽令,归隐,复聘为虔州刺史,卒祀乡贤。传详名贤录。配曹氏。子一:绳。爽公三子,匡齐,后唐官楚江南北部郎官,迁决胜太保。配吴氏。子一:波。爽公四子,匡晏,派祖,字海甜,登进士,官福建顺昌令,即家焉。配葛氏。子一:融。爽公五子,匡定,后唐官楚散大夫宗正兼国子博士。配宋氏。子一:炽。爽公六子,匡辅,后唐官楚银青荣禄大夫。配袁氏。子二:其、播。爽公七子,匡荣,后唐官楚中宪大夫。配鄢氏。子一:树。爽公八子,匡佐,后唐官楚中书令、宏文馆大学士。配林氏。子一:月。爽公九子,匡鸣,原明,后唐官楚银青荣禄大夫。配康氏。子一:梓。爽公十子,匡奉,后唐官楚工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兼国子祭酒,上柱国封开国子,食采三百户。配金氏。子一:施。二派匡图长子,偃,字司纹,后晋官楚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徒、御史大夫、上柱国朴丞相、干牛卫大将军,封开国子,食采雁门县三百户,后南唐加封忠烈,授左殿直军使、道州刺史,没葬灵甚里,追封右领卫大将军,太原郡开国侯,谥曰节民。感祖功德所在,立庙以祀。今茶陵尧江口有廖将军庙,祖是也。传详名贤录。配杨氏。子一:雯。三派邈子,禹,字伯禹,通五经,举茂异,精堪舆术,自号金精山人,著有《天机会元》行世。传详名贤录。四派雯长子,你,字尔举,宋元丰进士。传详名贤录。雯次子,俣,字季硕,宋元丰进士。朱子出监南岳,俣与族弟谦共游其门,学行最著,朱子极称之。雯三子,倚,字于衡,宋元丰间举进士,卒祀乡贤。传详名贤录。金奉子,正一,字名略,宋元丰进士,累官端明殿大学士,有诗号《白云集》,卒祀乡贤。传详名贤录。济子,刚,字用中,宋崇宁丙戌进士,官御史中丞、工部尚书、徽猷阁学士,毅然守正,名重天下。子四,前后皆秉旄节,时人号为‘万石廖氏’,累世以华发奉养,额其堂曰‘世采士大夫’,有诗歌名《世采集》,卒祀乡贤祠,葬福建将乐县凤凰山。传详名贤录。配许氏、黎氏。子四:迟、过、遂、蘧。”
  卷一之吴西太和齿录载:“一派迟子,理安,字日纯,宋官江西吉安太守,廉明仁恕,吏民感戴,暮年致仕,即居太和县儒街乡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及没,郡中所在,立庙以祀。配袁氏。子一:荣。”
  卷一之派衍楚南沩宁大宗齿录载:“一派鉴科长子,淇惠,名庸,字以名,号奇聪,一号明甫,素谙方略,宋端平元年甲午金踞蔡州,祖与孟珙等帅师勤王,四月献俘太庙,敕封护国功臣,镇守湖南长沙,世袭指挥职,遂居城之西南偏,此由西迁南之始祖也。配邬氏。子二:林茏、林夙。二派淇惠长子,林茏,名兴,字三汲,号寓门,袭指挥职。配邓氏。子一:然点。三派林茏子,然点,字淙国,号朗照,宋祥兴戊寅生,袭指挥职,中神童科。配夏氏。子二:城景、城象。四派然点长子,城景,字惟鉴,号庆云,一号伏雄,官指挥,元延佑间由长沙府城徙居宁乡今七都四区横田。初,祖创建神山庙,祀关帝,事最虔,详宁乡县志。没葬宁乡今二都一区乌牛山子山午向,建墓绘图,墓右建五云庐,清道光庚子置祀产,丁未修五云庐志,同治丁卯重修祠宇,每岁九月十五日,值年经理,集五万祖裔举行祀事。按:‘乌牛山’之‘乌’,一作‘五’,又作‘巫’,今从志作‘乌’。志序录卷首。配伍氏。次配姜氏,子一:万户。三配曾氏,子二:万重、万仪。四配孙氏,子二:万熙、万凝。四祖妣均葬宁乡今七都四区横田神山庙,托各冢为茔。五派城景长子,万户,万一郎,字闼青,号国安,官指挥,由沩宁横田迁居湘邑壶天十都潭溪水口,没葬潭溪落沙园壬山丙向,子孙塑有祖像,立庙潭溪,神灵赫濯,有祷辄应。配卜氏,没葬合夫冢,同向,有碑记。子二:添方、添寿。城景次子,万重,福二郎,字时广,由沩宁横田迁居上湘三十七都地名平溪,产业广置,下及青陂段,旁连安化曲溪茹草江家冲等处,其子孙服畴席业至今,没葬三十七都罗汉山平溪寺大佛殿后乙山辛向。配何氏,葬合墓同向。次配萧氏,葬合墓同向,子一:添庆。三配陈氏,葬合墓同向,子一:添枢。城景三子,万仪,脉祖禄三郎,字鸿达,一字容观,由沩宁横田迁居安化丰乐乡双陂玉渔溪,分徙大屋村、铁炉冲、长寿瑕、竹载冲、阳雀山、鞍趾塘、小冲、垅石头冲、茅塘冲、东石山、黑水塘、栗山桥、新邑黄杨山、官庄桥、土坪、蒋坪、稠树山、尹溪桥、洋溪、沩宁祖塔、袁家冲、万寿山、漱鸡塘、桅子湾、桃子冲、黑溪冲、烟包冲、横塘冲、东车、红桃山、许家湾、湘邑奉家冲、田坪、观音山、蒋家冲、龙阳十三里、本邑归化、罗溪山口、栉塘冲、石凳铺、茶溪、宝庆大东路、大田等处,没葬双陂老屋后巳山亥向。配王氏,葬合夫墓同向,子一:添福。城景四子,万熙,寿四郎,字宇平,居宁邑横田,守城景祖遗业,东至石潭口,南至仰天湖,西至乌牛山,北至乌江口,父老相传为廖半都云,而祖更能富而好义,当捐饷二千,天子嘉之,敕为义官,没葬横田光明冲虎形山丙山壬向。配王氏,没葬合夫墓同向。子二:综胜、综德。城景五子,万凝,万五郎,字奠寰,由沩宁迁居益阳十三里古塘,基桃花江、安邑蓝田、青烟、石马山、龙坳、乌金坝,没葬益阳十三里地名安庄冲虎形山亥山巳向。配孙氏,葬宁乡七都四区大雾寺右山白虎嘴庚山甲向。子二:综贤、综质。”
  以上由闽而迁衡山,自楚南而徙吴西,又从太和而还沩宁,三迁五支,脉胳清晰,记载甚详,可资研究沩宁廖氏族史者参考。至于其源流,可详阅卷首的《三修清查源流序》、《五修源流原序》源流序与《五云庐志序》,这里不再详引。
  卷二为仁孙房世系,卷三为文柽、文虎房世系,卷四为世贤、世明、世成、世中、世和房世系,卷五为铭孙房世系,卷六为文敬房世系,卷七为惠孙、璋孙房世系,卷八为璋、琴、世宪、通祥房世系,卷九为文盛、易周房世系,卷十为显周、楚儒、通容房世系,卷十一为文澄、文沅房世系及补遗。
  2、廖氏七修族谱。存卷首上下2册、卷一至卷十八各1册共1套20册全,民国癸酉冬世彩堂梓,廖兆鳌蔗珊氏总纂、廖翰舒主修,仅印27套,碑识板叶尚存,为宣纸木刻木活字本,长28.6cm,宽17.2cm,每册厚1.5至2.5cm,品相完好,刻印精细,极为难得。
  卷首上有新序、目录、旧序、五云庐志序、七修任事名目、凡例、领谱字号、派语、五服图、四礼等内容。其中新序有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冬嗣孙兆鳌蔗珊氏撰、嗣孙竹亭式龙氏书和嗣孙锦浚邵荃氏撰《七修族谱序》各1篇。旧序有嘉靖六年丁亥仲秋月中浣赐进士出身加三级纪录二次知安化县事江都沙九思存诚甫撰《一修原序》1篇;有顺治八年辛卯冬月上浣赐进士出身加二级纪录二次知安化县事辽东王缙绅甫著《二修原序》1篇;有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秋冬古潭梅山任直隶郴州桂东县儒学十七世嗣孙达材特峰氏撰《三修原序》2篇,十七派嗣孙达可三才氏撰《三修原序》1篇,十七世嗣孙仁臣伯亮氏撰《三修清查源流序》1篇;有嘉庆戊午秋月二十世嗣孙兴发次尹氏撰《四修原序》1篇;有咸丰六年丙辰季冬月二十三世嗣孙新隆松亭氏撰《五修源流原序》1篇,二十二世嗣孙章胜云溪氏撰《五修原序》1篇,二十世嗣孙兴业心斋氏撰《五修原序》1篇,十九世嗣孙加英白云氏撰《五修原序》1篇。有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冬月嗣孙兆鳌蔗珊氏、兴岩古泉氏所撰《六修原序》各1篇。有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仲春候补教谕候选知县乙未恩科举人十七派孙章达月槎氏撰《五云庐志序》1篇。有康熙五十四年夏月坐修八十叟仁臣伯亮氏述《廖氏辑族修谱小引》1篇。四礼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附祭田录),每礼仪式内容,谱中都有详细记载。
  卷首下有祠堂图、坟山图、传志、节孝传、寿序等内容。其中祠堂图坟山图均为木刻图谱,刻印精细,且每幅坟山图均附图记1篇,共有祠堂图1幅坟山图33幅。传志中旧传墓志有廪膳生廖时霖乘六而山氏所撰《明卿公纪略》、《特峰公纪略》,乾隆庚子科举人拣选知县廖时乘御六匡山氏所撰《若公先生小传》、《三才公小传》,光绪癸巳科举人廖润鸿所撰《特峰公墓志铭》及廖浚劭荃氏、廖兆鳌蔗珊氏、钦命候补直隶州实授四川知县廖荪堂秉钧氏、眷侍生钦加同知衔王运昌友山氏等人所撰《六也公传》、《有邻公传》、《自求公传》、《熠燃公墓志铭》、《尊士公传》、《玉祥公暨淑配严孺人合传》、《胜一公传》、《应春公传并序》、《克明公传》、《俊明公传》、《秩九公传》、《云傲先生传》、《太学如立先生传》、《棣春公暨淑配贺孺人合传》、《心斋先生传》、《春松公暨淑配李孺人合传》、《俊德先生传》、《兼山公暨淑配欧阳孺人合传》、《敬修公传》、《松亭先生传》等共计25篇。节孝有廖兆鳌蔗珊氏、增生廖逊志时帆氏、监生周道东冠元氏、邑庠生李标龙馥胪氏、邑庠生李炳文等人所撰《孝贞女六姑传》、《夏宜人墓志铭》、《节孝黄孺人传》、《节母王孺人传》、《节母邹孺懿行并序》、《象豪先生传》等共6篇。寿序中旧序有邑庠生廖兆鳌蔗珊氏撰《古泉先生六秩寿序》、候补儒学正堂李毓南撰《海溪先生暨淑配卢安人七秩寿序》、李震盂云伯氏撰《葆吾先生五秩晋八寿序》3篇。传志中新传墓志有醉亭氏欧阳炽、海鲲氏欧阳鹏、廖督湘桂亭氏、邑庠生廖兆鳌蔗珊氏、廖新长楚勋氏、白华胡月妆氏、廖章炜策勋氏、廖凤歧世瑞氏、廖新仕象环氏、廖劭荃锦浚氏、王隆平植槐氏、廖新昌庶蕃氏、王芝泉、王新常唐钦氏、黄云鹤、严潜修鉴秋氏、王新晕等撰《廖母邹太君铭并传》、《象环先生行述》、《干事公传》、《建勋公传》、《盛典公传》、《建庭公传》、《志仁公夫妇合传》、《节母卢孺人传》、《清辉公传》、《长富公传》、《玉成公传》、《捷元先生传》、《瑞林公传》、《钦元公传》、《鹄丞公暨德配刘孺人合传》、《燮宸公传》、《翰舒先生夫妇行述》、《德修公传》、《玉升公传》、《瑞英公传》、《渭英公传》、《国恩公暨德配彭孺人合传》、《顺昌公传》、《节母贺孺人墓志铭》、《文炳公暨淑配李孺人墓志铭》、《先祖考检中府君行述》、《晓江先生传》共27篇。寿序中新序有廖霞云撰《才高先生七旬寿序》1篇。最后有跋1篇、附录1篇。
  卷一有家训、格言、名贤录、历代年表、大宗等内容。其中家训有总言、存心、修身、敬祖、孝父母、敦手足、正家室、务耕读、和族邻、择师友、维风俗及十劝十戒十禁等内容。格言共录孝父母、友兄弟、端闺范、择婚姻、睦宗族、洽渊里、慎交游、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勤职业、循本分、尚廉耻、崇俭约、存忍让、慎言语、周贫困、急赋役、戒贪忌、戒酒色、戒健讼、戒争斗、戒演戏、戒赌博、戒盗贼等二十五条三百余句。名贤录收名宦、儒林、文苑三辑,“自汉晋以迄国朝,凡史论所予,一统志、省志、县志所采,宁乡、湘乡、益阳、新化、醴陵诸旧谱所载,悉缮刊焉。”名宦有汉之廖觊,后汉之廖立、廖醇,唐之廖殷、廖常、廖荣、廖滋,五代之廖爽、廖匡齐、廖匡晏、廖匡定、廖匡辅、廖匡荣、廖匡佐、廖匡鸣、廖匡奉、廖邈、廖郭、廖雯、廖金奉、廖济,宋之廖劭升、廖泰、廖海、廖询、廖谟、廖淙、廖亿、廖刚、廖迟、廖过、廖遂、廖蘧、廖理安、廖荣(字耀生)、廖添觉、廖舜钦、廖庸、廖林茏、廖然点、廖邦杰、廖等观、廖椿、廖大年、廖棂年、廖景超、廖淳、廖方、廖孟,元之廖志言、廖纹缘、廖涠相、廖东轩、廖淙延、廖式钦、廖良官、廖纹纲、廖纹魁、廖铭五,明之廖永安、廖永忠、廖九友、廖谨、廖嗣海、廖庄、廖希颜共66人。儒林有宋之廖德铭、廖俣、廖谦,明之廖思敬、廖铭、廖镛、廖薰、廖简、廖汝恒,清之廖仑几、廖时乘、廖达材、廖佐卿、廖宗元共14人。文苑有南北朝之廖冲,唐之廖有方,五代之廖匡图、廖匡凝、廖融,宋之廖你、廖倚、廖正一、廖衡,明之廖时雨、廖道南、廖孔说,清之廖沅度共13人。谱中对这些廖氏名人,记载有详有略,是难得的史料。此外,有艺文专辑,收有廖匡图诗《九日陪董内召登高》1首,廖匡凝诗《中秋咏月》、《闻蝉》、《题修江寺壁》3首,廖偃诗《即事》1首,廖融诗《赠天台逸士》、《梦仙》、《退宫妓》3首,廖正一诗《和李主簿》1首,廖廷丰诗《张五渚刺史招饮即席口占》、《寓留云古寺次罗九峰少伯韵》、《登衡岳》、《泊长沙城下》、《登岳麓寺楼》、《宏济寺和杨云庄给练韵》、《其四》、《舟下星沙》8首,廖振方诗《登荆紫峰》1首,廖时霖诗文《湖南哭》、《奉陶五徽先生》、《与陈伯敬论交》、《采莲曲》、《补覆巢草诸稿感咏》、《星沙赠别吴月三先生荣旋感赋》、《邑侯刘公北郊赏桂和山阴宋南聚韵》、《春日寄上湘易公仙公伸兄弟》、《新晴》、《弹棉花》、《送族叔特峰广文赴任郴桂诗》、《廖氏文集序》12篇(首),另录欧阳修撰《赠廖倚序》1篇。历代大宗总录与楚南沩宁大宗齿录,与六修谱同。

http://bbs.rednet.cn/a/a.asp?b=36&ID=11544364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3-24 22:21:21

臺灣臺中縣東勢鎮--廖氏

臺灣南投國姓北港埔尾十三鄰廖氏【武威堂】92-1土角厝之譜牒考證

由諸多文史紀錄、祖先傳下之片段紀錄書件、宗親耆老傳述及筆者於圖書館、網路之收集資料匯整分析後,結論敘述如下:

一、郡望:汝南。開基始祖出自商,就是商湯王(公元前五一三年)封叔安於汝南郡飂(今河南省汝南縣),即祖先之發祥地。

二、堂號:武威堂。唐貞觀年間,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                                             

三、字輩譜: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慶昌期,朝廷承裕隨芳錫,華國文章啟{另有子孫之不同版本云:肇及筆,推測為:肇=(啟-口)+(筆-竹)之變形;或許是筆誤,但也可能具有〝分支註記〞之特別意義,當然皆屬筆者之臆測也,尚待證實。}應時。                                          

四、廖氏先祖在中國之最後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大埔縣平原鄉北坑村茶陽。   

五、遷徙史簡述:本支系可採信之可能遷徙途徑為1.西晉末由河南洛陽遷居浙江松陽縣。2.盛唐由浙江松陽縣徙居江西虔化。3.唐朝中葉避禍入閩。4.宋初遷居福建上坑。5.宋末遷居潮州海陽縣(即今大埔縣)。6.盛清渡海遷居入臺墾殖於臺中縣東勢暗山。7.二次大戰(臺灣日治時期)結束後,19代世字輩勝坤公再分支徙居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埔尾十三鄰長北路92-1號。                     

六、來臺祖:千十公派之13世祖質直公、敏勤公、和美(桂岳)公,於清朝乾隆年間渡海來臺開墾,從臺灣西部上岸後落籍於臺中縣東勢鎮茂興里石圍牆(石牌村東蘭巷),係為我武威堂千十公派遷臺始祖。

七、最近傳承(入臺墾殖後)遷徙,國姓北港埔尾始遷祖勝坤公之遷居過程:我系廖氏來臺子孫,自13至18代均世居於東勢暗山。據傳襲史料原件:仁字輩浪之相續人為上字輩牛與隘﹝現存史料有兩次二大房兄弟分家鬮書,分別是:昭和元年及昭和七年訂定﹞。世字輩傳人勝坤為隘之屘子;而慶字輩傳人為勝坤之屘子(埔尾祖居地之承接人)慶楨,目前已傳承至21世昌字輩之長子政閎、長女敏均(現居住臺中市南區就學中)。                                    

二次大戰後,日治大正年間(尚隘公晚年),19世勝坤公即常往返東勢、國姓兩地之祖地與新墾田之間。後來於日治昭和14年(1960)世字輩承祖父業兄弟分家後,乃率妻小由東勢鎮福隆里第三鄰沿八幡崎古道﹝天冷→頭拒山→水長流溪→北港溪﹞,遷居與勝東公交換其抽籤分得之三兄弟(丙炎、勝東、勝坤)共同打拼新買的國姓北港埔尾現居地。但仍不間斷的持續往返兩地耕作祖地公山及新田;並於1980年間,回東勢祖居地公山興建本支系家族墓完成。

八、東勢祖居(日治時)家屋:東勢郡東勢街石圍牆字石圍牆四九一番地之一。                  
      東勢(來臺)祖居地現址:臺中縣東勢鎮茂興里東蘭路石牌巷40號。                     

九、整理心得紀錄:春去秋來,物換星移;改朝換代,人事更迭;族群遷徙,民族交合;白黃黑紅,膚色相融,世界一家。因此譜牒記載到最後,就算科學昌明的21世紀今日,都無法追回曾經遺漏的那一段。所以終究可能只淪為學者之文章研究推敲及做學問之用,徒具紙上功能。因為,其最可議之處是以「父系」本支為紀錄基礎的譜牒,忽略了旁支及母親那方,再如現今外籍新娘嫁到臺灣者日多,或許其中之一就是由遷居海外之同族同宗所傳承的後代子孫,已難考究。                                                                                                      
儘管如此,吾人總有好奇心,了解過去未來是可以滿足它的驅使之一,前人亦是。故而,承襲祖先譜牒使我們了解過去先祖史蹟之後,吾輩也當負起傳承義務,紀錄現在本支廖氏宗族變遷,以供未來子孫綿延傳續,乃此次考證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及最大的支撐動力。

来源于http://tw.myblog.yahoo.com/homestay-homestay/article?mid=62&l=f&fid=14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3-24 22:35:17

(2)臺灣臺中縣東勢鎮--廖氏

武威堂   約在三百年前,由唐山過臺灣。當時登船的有三兄弟,一為避戰亂;二為(清末時局不景氣)尋找「宗族發展新天地」而攜手同行。然後,汕板在臺灣海峽隨風航行期間,一人不幸染病,一人挨不過烈日饑寒交迫,最後在汕板靠近臺灣島西部時,僅存一人上岸,因緣落腳於東勢暗山。

客籍武威堂廖氏一族,渡海來臺後之子孫,仍不改祖仙胼手胝足、勤儉硬頸之骨血傳承精神,來臺祖由東勢角暗山開墾,而後陸續在臺灣島各地開枝散葉,至今已近三百年矣。 ﹝本段資料轉述人:20世慶字輩之廖慶斗先生───世居於東勢暗山祖屋﹞      

十三世   祖考      敏勤 廖公
         妣諡      勤儉 鄭氏
         祖考和美桂岳 廖公
         祖考      質直 廖公
         妣諡      慈惠 鄭氏
十四世祖考諡敦直厚   廖公
         妣諡      溫淑 劉氏
十五世祖考諡謹直   廖公
         妣諡      勤儉 邱氏 – 生於嘉慶乙丑年八月初七日酉時受生
                              卒于四十八歲咸豐壬子年十一月初五午時別世
         祖考      阿時 廖公
十六世祖考諡慎厚   廖公
         妣諡    勤操 鍾氏 – 生於道光戊戌年二月十三日酉時受生
                              卒于十六歲咸豐癸丑年七月十九日申時別世
         妣諡    勤良 黃氏完 – 生於道光庚子年一月十九日巳時受生
                              卒于九十歲民國十八年六月十九日酉時別世
         祖考    水佑 廖公 – 生於道光丙戌年六月十七日吉時受生
                              卒于三十五歲道光戊戌年六月十八日卯時別世
十六世    祖考諡篤實   廖公
十七世    祖考諡慈昌仁浪 廖公 – 生於安政戊午年五月三十日午時受生
                                 卒于七十四歲民國二十年五月十六日午時別世
          妣諡篤儉 連氏阿偹 – 生於安政庚申年八月二十午日辰時受生
                                 卒于九十三歲民國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申時別世
十八世祖考諡剛烈尚隘 廖公 – 生於明治癸未年吉月吉日吉時受生
                                  卒于七十七歲
         妣諡   純儉 劉氏            
         妣諡   勤善 張氏阿鳳 – 生於明治癸未年十月二十一日戊時受生
                                 卒于五十七歲昭和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丑時別世
十九世祖考勝坤廖公 – 生於民國乙丑年三月初三日戌時受生
                           卒于七十四歲民國戊年九月十六日亥時別世
         祖妣阿銀劉氏 – 生於丁卯年十一月初四日未時受生
                           卒于六十二歲民國戊辰年七月初七日申時別世

【堂聯】

﹝一﹞、武威堂代代相傳之堂聯

▽ 派衍天璜源流遠,郡封武威世澤長。

▽ 武不屈文不驚須立丈夫志氣,威可畏儀可象乃為君子規模。

▽ 武德贊化育太平有象,威儀致中和春風無疆。

▽ 武為忠信光世澤,威存禮義振家聲。

▽ 武德承志啟新象,威儀謙沖樂長春

﹝二﹞、21世子孫新創感恩楹聯

☆ 武轉龍年東勢分支來,威動百代國姓鴻圖開。
   ﹝眉批:武威堂開枝散葉枝繁葉茂﹞

☆ 武功功名鳴人仍武功,威風風骨古人仍威風。
   ﹝眉批:武威堂唐山過臺灣本土化落地深耕﹞

☆ 武龍噓氣成雲也乘是氣,威雲亦靈龍使哉神其勢。
   ﹝眉批:武威風從虎雲從龍威武﹞

☆ 武德自持夷險一節乃廖家門風,威儀修為垂紳正笏係處世哲學。
   ﹝眉批:武威堂涵煦亙古之深也﹞

★ 族譜詩:

   廖氏源頭在中國,橫渡海峽來寶島;

   十三世祖到東勢,十九代再遷國姓,

   武威世德綿千載,衍秀分支緒萬重;

   本固枝繁萬代揚,傳承史實記高堂;

   凡我子孫首要望,深耕本土求發展。

   凡我子孫莫要忘,深耕臺灣續綿長。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4-2 22:38:37

臺灣觀音鄉--廖氏

一、前言

 

漢人在觀音鄉的拓墾,最早可推至雍正年間(依各氏族譜載知),自乾隆中葉起,入墾的漢人便迅速增加(見圖1)。在閩、客的比例上,客籍顯然比閩籍為多(見圖2)。整體的比較上,客家人的宗族組織發展比福佬人嚴密,向心力、凝聚力也強,這可能和客家人的「吉普賽」現象有關。在台灣的客家人屬弱勢族群,弱者靠團結的力量彼此護衛,可算是不得不的生存反應;而本鄉所有的客家宗族裡,最能彰顯團結精神、聚落保存得最完整,發展也最有組織的氏族,則非廖世崇派下莫屬。

二、武威村的環境與廖氏的移墾

武威村位在大潭村南方,距海約3公里,清代為塘背庄,日據時期屬大潭庄的塘背(小字),民國35年方自大潭庄析出,以廖氏的堂號『武威』為村名。武威村北以省道台15號與大潭村為界,西以桃92號縣道與保生村為界,境內有89號縣道斜貫,村內田畦井然,屋舍錯落,呈現以農業為主的生活方式。武威村廖氏來台祖廖世崇(1691—1760),原居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郡吉溪鄉興寧排。

廖世崇在乾隆19年(1754)率家族渡台,于竹南鎮中港上陸,卒於乾隆25年1760)。乾隆26年(1761),廖世崇太太張氏率國祥、國禎、國茂、國旺四子,遷至今觀音鄉近海的大潭村一帶,起初為大潭彭家做長工,前後18年,始有積蓄,乃向崁頭厝郭頭家購買大潭南邊塘背一帶的土地,而開始創置產業,最早建築的茅屋即今宗祠所在。其中第二子國禎因故到竹東發展,故傳下的子孫以竹東為主要分布地;而大、三、四、房子孫則以武威村為中心向外拓墾,拓墾區域主要在大堀溪以西的觀音鄉和新屋鄉。在觀音鄉,廖氏為僅次於黃氏的第二大姓,武威村90﹪以上均為廖世崇派下子孫,鄰近的觀音、三和、保生等村,亦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民國77年重建宗祠時,清查統計廖世崇派下現約有3000餘丁,大多以『國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的字輩命名。

三、閩客宗族組織運作的不同

閩客宗族在結構要素—血緣及地緣組織,個別家庭供奉公媽、神明的情況均不相同。客族集體於宗祠祭祖,這是因為傳統習俗有不准「刈火」的規定;而閩族則一向香火分散各家,各自在家中小客廳或私廳設置祖先的公媽牌祭祀。我們以為影響今日閩客宗族組織差異,最主要的根源似乎就在於閩客宗族組織可否「刈火」或「分香」的習俗不同。

根據調查,觀音鄉閩人宗族和草漯村李氏、廣福村許氏,原來也都設有宗祠,但李氏宗祠今日已淪為倉儲室,來台祖神位,被奉至私人家中,許氏宗祠在一次大火之後,不再重建,只有祖墳在民國67年重建,規模頗大。反之,客族如白玉村歐氏,大潭村向氏,在本地只餘10~20餘戶,但歐氏向氏卻分別在民國74 83年宗祠重建落成;白玉村黃氏來台祖底下各房分建宗祠,形成分枝的現象;更有趣的是金湖村黃氏,族人幾乎全不住當地,但宗祠、祖塔仍輪房請專人打掃,纖塵不染。故由實地調查也使人深感閩、客族因祭祖方式不同,導致象徵一族精神的宗祠存廢問題。客族因不准「刈香」,年節均須回原居地祭祖,無形中仍與族人維持某種程度的連繫。

移出地族人較多者,甚至組成來台祖派下宗親會,在年節時合租遊覽車回鄉祭掃。反之,閩族香火分散各家,過去由於定居一地,且社會較為封閉,與客家宗族組織的差異並不特別突顯,然而,一旦受到外在衝擊,便逐漸分崩離析,一散千里了。
四、廖氏聚落發展

武威村廖氏最早的聚居處是宗祠所在的「老屋」,已有200多年。由於二房國禎到竹東發展,故村中只有大房國祥、三房國茂、四房國旺的裔孫(表1)。因房的分裂特性,今日留在武威村廖氏的族人分布與初期不同,財產鬮分的結果,常留下某一房派的人分布較多,其餘則遷出。

大房國祥傳下的六房子孫在道光23年(1843)分家,其中第四房巧泰鬮得后背塘下屋地一處(菜園下南面地),五房雅泰及六房潤泰鬮得老屋宇(稻埕頭),並貼佛笮六十大元幫助長房民燕、二房民應、三房民球在公田面屋地起造房屋(新茅屋)。直到百多年前,大房的朋安、日安向第四房購買「菜園下」一公頃多地建造房子,但十多年前「菜園下」族人已全部遷出,故成為武威村唯一土埆壁三合院,卻廢棄無人居住的小聚落。六十年前雙喜,五十多年前賢科,以及四十二年前的欽景、道景、新景三兄弟均到自己的田地上建屋居住,因而形成了「後面屋」、「塘岡」和「田中央」三個聚落,其中「塘岡」和「田中央」較遠離以「老屋」為核心的集居地。

據說,三房國茂裔孫為族人中最富有者,不斷買地拓墾,直到新屋鄉、楊梅鎮一帶。由道光27年(1847)立找洗斷盡田根契字可知蘭泰叔侄向茄苳溪庄(保生村)的施氏兄弟買水果田園埔屋宇壹所,迄今,保生村仍有很多蘭泰房下子孫。在由光緒13年(1887),芳泰、蔭泰、蘭泰共九個兒子的分業鬮書中也可看出第三房當時的田業已擴展到十五間、陰影窩、石磊子等地。在武威村中,第三房族人分布最早最多的小聚落是「老屋」和「面前新屋」。「面前新屋」原來住有芳泰、蔭泰、蘭泰的子孫,但蔭泰、蘭泰子孫逐漸遷出,如今,南邊的「南頭」為蘭泰,北邊的「北頭」為芳泰子孫分布處。「橫圳頂」是60多年前逢兆由公廳移出建造的;「小飯壢」則是62年前逢義、逢禮、逢順三兄弟由新屋鄉的石牌嶺遷回而建構的,此亦可見遷出的族人與本村連繫始終密切之一斑。(

第四房國旺裔孫,在村中分布最早且最集中的地方是「新瓦屋」和「上屋」、「下屋」。「新瓦屋」是菊泰150多年前奠基的,昭和4年(1929)曾予翻修。「上屋」、「下屋」據稱是100多年前菊泰孫子徽安、輔安、宏安三兄弟來此建築,但「下屋」現有部分族人屬葵泰裔孫,其實情並不清楚。「上屋」有大房國祥子孫一戶,乃是20多年前才搬進來的,這在村內各房毫不摻雜,壁壘分明情況下是一例外。由上述武威村廖氏的分布可知他們是個以「房」為單位,社群型態異常分明的宗族,且大多數族人對各房分佈都有明確概念。武威村能維持廖氏佔絕對優勢的局面,是因廖氏族人不輕易將田園變賣給外姓人。

另一方面,各房也常有自己的聯絡網路,如:大房民熙派下有自印的通訊錄,每年清明節祭掃後聚會;三房民隆派下也於77年農曆元旦起開始一年一度「吃會」活動,先後由「橫圳頂」、「老屋」的族人舉辦,兩年來參加人數均達百餘人。房的分裂性乃是由上往下看;反之,若由下往上看,則是不斷的融合,我們使用另一個與「房」相對的系譜性概念「家族」來表示一個或數個同世代的房派以其各房派之始祖的父親為集結中心而構成一家族。故而,在武威村,廖氏族人不但是各聚落房的社群意識清晰,且相對地對擴展「家族」的社群意識也用心經營。
四、廖氏聚落發展

武威村廖氏最早的聚居處是宗祠所在的「老屋」,已有200多年。由於二房國禎到竹東發展,故村中只有大房國祥、三房國茂、四房國旺的裔孫(表1)。因房的分裂特性,今日留在武威村廖氏的族人分布與初期不同,財產鬮分的結果,常留下某一房派的人分布較多,其餘則遷出。

大房國祥傳下的六房子孫在道光23年(1843)分家,其中第四房巧泰鬮得后背塘下屋地一處(菜園下南面地),五房雅泰及六房潤泰鬮得老屋宇(稻埕頭),並貼佛笮六十大元幫助長房民燕、二房民應、三房民球在公田面屋地起造房屋(新茅屋)。直到百多年前,大房的朋安、日安向第四房購買「菜園下」一公頃多地建造房子,但十多年前「菜園下」族人已全部遷出,故成為武威村唯一土埆壁三合院,卻廢棄無人居住的小聚落。六十年前雙喜,五十多年前賢科,以及四十二年前的欽景、道景、新景三兄弟均到自己的田地上建屋居住,因而形成了「後面屋」、「塘岡」和「田中央」三個聚落,其中「塘岡」和「田中央」較遠離以「老屋」為核心的集居地。

據說,三房國茂裔孫為族人中最富有者,不斷買地拓墾,直到新屋鄉、楊梅鎮一帶。由道光27年(1847)立找洗斷盡田根契字可知蘭泰叔侄向茄苳溪庄(保生村)的施氏兄弟買水果田園埔屋宇壹所,迄今,保生村仍有很多蘭泰房下子孫。在由光緒13年(1887),芳泰、蔭泰、蘭泰共九個兒子的分業鬮書中也可看出第三房當時的田業已擴展到十五間、陰影窩、石磊子等地。在武威村中,第三房族人分布最早最多的小聚落是「老屋」和「面前新屋」。「面前新屋」原來住有芳泰、蔭泰、蘭泰的子孫,但蔭泰、蘭泰子孫逐漸遷出,如今,南邊的「南頭」為蘭泰,北邊的「北頭」為芳泰子孫分布處。「橫圳頂」是60多年前逢兆由公廳移出建造的;「小飯壢」則是62年前逢義、逢禮、逢順三兄弟由新屋鄉的石牌嶺遷回而建構的,此亦可見遷出的族人與本村連繫始終密切之一斑。(

第四房國旺裔孫,在村中分布最早且最集中的地方是「新瓦屋」和「上屋」、「下屋」。「新瓦屋」是菊泰150多年前奠基的,昭和4年(1929)曾予翻修。「上屋」、「下屋」據稱是100多年前菊泰孫子徽安、輔安、宏安三兄弟來此建築,但「下屋」現有部分族人屬葵泰裔孫,其實情並不清楚。「上屋」有大房國祥子孫一戶,乃是20多年前才搬進來的,這在村內各房毫不摻雜,壁壘分明情況下是一例外。由上述武威村廖氏的分布可知他們是個以「房」為單位,社群型態異常分明的宗族,且大多數族人對各房分佈都有明確概念。武威村能維持廖氏佔絕對優勢的局面,是因廖氏族人不輕易將田園變賣給外姓人。

另一方面,各房也常有自己的聯絡網路,如:大房民熙派下有自印的通訊錄,每年清明節祭掃後聚會;三房民隆派下也於77年農曆元旦起開始一年一度「吃會」活動,先後由「橫圳頂」、「老屋」的族人舉辦,兩年來參加人數均達百餘人。房的分裂性乃是由上往下看;反之,若由下往上看,則是不斷的融合,我們使用另一個與「房」相對的系譜性概念「家族」來表示一個或數個同世代的房派以其各房派之始祖的父親為集結中心而構成一家族。故而,在武威村,廖氏族人不但是各聚落房的社群意識清晰,且相對地對擴展「家族」的社群意識也用心經營。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4-2 22:42:06

臺灣觀音鄉--廖氏

四、廖氏聚落發展

武威村廖氏最早的聚居處是宗祠所在的「老屋」,已有200多年。由於二房國禎到竹東發展,故村中只有大房國祥、三房國茂、四房國旺的裔孫(表1)。因房的分裂特性,今日留在武威村廖氏的族人分布與初期不同,財產鬮分的結果,常留下某一房派的人分布較多,其餘則遷出。

大房國祥傳下的六房子孫在道光23年(1843)分家,其中第四房巧泰鬮得后背塘下屋地一處(菜園下南面地),五房雅泰及六房潤泰鬮得老屋宇(稻埕頭),並貼佛笮六十大元幫助長房民燕、二房民應、三房民球在公田面屋地起造房屋(新茅屋)。直到百多年前,大房的朋安、日安向第四房購買「菜園下」一公頃多地建造房子,但十多年前「菜園下」族人已全部遷出,故成為武威村唯一土埆壁三合院,卻廢棄無人居住的小聚落。六十年前雙喜,五十多年前賢科,以及四十二年前的欽景、道景、新景三兄弟均到自己的田地上建屋居住,因而形成了「後面屋」、「塘岡」和「田中央」三個聚落,其中「塘岡」和「田中央」較遠離以「老屋」為核心的集居地。

據說,三房國茂裔孫為族人中最富有者,不斷買地拓墾,直到新屋鄉、楊梅鎮一帶。由道光27年(1847)立找洗斷盡田根契字可知蘭泰叔侄向茄苳溪庄(保生村)的施氏兄弟買水果田園埔屋宇壹所,迄今,保生村仍有很多蘭泰房下子孫。在由光緒13年(1887),芳泰、蔭泰、蘭泰共九個兒子的分業鬮書中也可看出第三房當時的田業已擴展到十五間、陰影窩、石磊子等地。在武威村中,第三房族人分布最早最多的小聚落是「老屋」和「面前新屋」。「面前新屋」原來住有芳泰、蔭泰、蘭泰的子孫,但蔭泰、蘭泰子孫逐漸遷出,如今,南邊的「南頭」為蘭泰,北邊的「北頭」為芳泰子孫分布處。「橫圳頂」是60多年前逢兆由公廳移出建造的;「小飯壢」則是62年前逢義、逢禮、逢順三兄弟由新屋鄉的石牌嶺遷回而建構的,此亦可見遷出的族人與本村連繫始終密切之一斑。(

第四房國旺裔孫,在村中分布最早且最集中的地方是「新瓦屋」和「上屋」、「下屋」。「新瓦屋」是菊泰150多年前奠基的,昭和4年(1929)曾予翻修。「上屋」、「下屋」據稱是100多年前菊泰孫子徽安、輔安、宏安三兄弟來此建築,但「下屋」現有部分族人屬葵泰裔孫,其實情並不清楚。「上屋」有大房國祥子孫一戶,乃是20多年前才搬進來的,這在村內各房毫不摻雜,壁壘分明情況下是一例外。由上述武威村廖氏的分布可知他們是個以「房」為單位,社群型態異常分明的宗族,且大多數族人對各房分佈都有明確概念。武威村能維持廖氏佔絕對優勢的局面,是因廖氏族人不輕易將田園變賣給外姓人。

另一方面,各房也常有自己的聯絡網路,如:大房民熙派下有自印的通訊錄,每年清明節祭掃後聚會;三房民隆派下也於77年農曆元旦起開始一年一度「吃會」活動,先後由「橫圳頂」、「老屋」的族人舉辦,兩年來參加人數均達百餘人。房的分裂性乃是由上往下看;反之,若由下往上看,則是不斷的融合,我們使用另一個與「房」相對的系譜性概念「家族」來表示一個或數個同世代的房派以其各房派之始祖的父親為集結中心而構成一家族。故而,在武威村,廖氏族人不但是各聚落房的社群意識清晰,且相對地對擴展「家族」的社群意識也用心經營。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4-2 22:43:42

臺灣觀音鄉--廖氏

五、宗族組織與民宅地理

研究民居是將聚落、地景和儀式整個系統連貫到生活方式的好途徑。傳統的民居重視風水,風水連結了時間、空間、人物三種要素,形成一種禍福判定的系統。風水的定義是「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所謂好風水的地方就是一個能「藏風聚氣」的地方,理想的福地是山脈的末稍,山勢平緩交錯,山谷流水曲折,而逐漸淤為盆地。盆地愈大愈好,水流繞之而過,左右兩翼有僅次於後山高度的護龍,遠處有山嶺屏障,稱為「案」。事實上這種理解是以人所立的位置為中心,所建立的目標景物與我們之間的相對位置。我們心目中「藏風聚氣」之所在,就是一把舒服又安全的安樂椅,靠山就是靠背,左右護龍等於臂靠,盆地為明堂,如同椅前的空間,以便舒服地伸開雙腿,「案」即几,是座椅前不可缺少的附件。對於象徵一族或一房興衰的宗祠和公廳對風水的要求似應更大,然而如果今日所見的傳統消失了,那麼其中一個理由可能是失去了共有的價值觀。

很多人在談論廖氏何以在觀音鄉形成大族,多歸因於宗祠所在的地點風水良好。廖氏宗祠前面有空曠的稻埕,稻埕前面有一口大池塘;宗祠後面有一大片樹林,客家人稱為「瑩」,這是客家獨有的形式。「瑩」在某種意義上近於風水中的山。風水中所謂的水,不一定是有形的河流,可以指下雨時的排水線;山則是排水線繞過的隆起地方。因此,風水家在一片平原中仍可看出龍脈之所在。廖氏宗祠傳說中的風

水,即宗祠前原有天然湖泊和九曲水,水由兩側圍繞過來,前有小丘,增加其曲折。因此,在「山管人丁,水管財」的風水觀下,廖氏乃發展為人財兩旺的宗族。當人口繁殖對土地造成壓力或桃園大圳通水之後,天然湖泊及小山丘已然填為田地,但即使在民國68年農地重劃之時,族人仍不願破壞風水,要求將水泥築成的圳路做成「之」字形的曲流形式。

此外,陽宅風水可說大部份由禁忌所支配,因為禁忌的性質相當定型,幾乎形成我們環境形式的語言。且文化中有形無形的禁忌使某些事不能發生,比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事的發生,其中的意義更為深遠。

中國傳統建築的高度有一種秩序,顯示出尊卑關係,對保持傳統院落的特色,有些禁忌中不但主房中不能有樓,其四周也不能有樓,以免欺壓。武威村廖氏五落大厝的宗祠,雖有部分翻修為鋼筋水泥房,但均不得建成高樓。更有趣的是,十多年前,從宗祠所在的「老屋」遷出的一位族人,要在距宗祠西北約百公尺地方建樓房,卻遭族人反對,理由是不得高過宗祠,以免欺壓。民國77年,另有一位族人又因宗祠重建,屋地拆除,同樣要在宗祠西北邊原來那位族人鄰地建屋,這回這位族人倒可以建樓房了,因為他請來風水師,勘定他的建樓不致影響宗祠風水而被接受。民國77年重建的宗祠,除了買下左右各一護龍的私人宅地以擴大面積外,仍將保持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形式。

同樣的情形也可以用來檢視武威村廖氏各房的公廳。武威村廖氏60年以上各房的公廳。除了小飯壢已經拆除而興建新式洋房之外,其餘的「上屋」、「下屋」、「後面屋」、「橫圳頂」、「稻埕頭」、「新茅屋」、「面前新屋」、「新瓦屋」等均保存了歷史已非常悠久的各房公廳,很多年代都超過百年以上。在整個院落中,正廳歷史最為悠久,這是因為正廳在分家時,往往不能分割,不屬私人宅地,因此不易變更。左右護龍也較少起高樓,遠離正廳的地方則建高樓的比率升高。

武威村宗祠和各房公廳,護龍與護龍之間常以門廊相連,使整個建築結構封閉,似乎是應防禦要求而形成的。另外,各房公廳的多重護龍往往一重比一重延長(如圖4),有人認為這是客家建築的特色,也是因防禦觀念演變而成的。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8-4-2 22:44:36

臺灣觀音鄉--廖氏

六、宗族組織與祭祀公業

祭祀公業的形式包括不動產和非不動產兩種,是宗族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但自日據時期以來宗族所有的祭祀公業一直在減少之中,減少的原因,和政府政策有關,例如,日據時期,於明治31年(1898)規定公業土地需申告管理人,於是不肖管理人乃得非法處分公產,資肥私腹,大正12年(1923)又禁止新設祭祀公業;光復後,民國42年實施的「耕者有其田」條例,對祭祀公業的土地所有權限制殊多,以致組織結構不嚴密的宗族其祭祀公業逐漸減少,而組織結構較鬆散的宗族,其祭祀公業則常淪於解體。

武威村廖氏的祭祀公業地尚留有來台祖世崇的35.50公頃、大房清泰3.72公頃及三房國茂8.76公頃的祭祀公業。其中國茂的祭祀公業地只有2.96公頃在武威村境內,其餘在今新坡區的藍埔村境內。而世崇祭祀公業佔地最廣大,緊緊地圍繞在以「老屋」、「稻埕頭」、「新茅屋」、「面前新屋」、「新瓦屋」等構成的核心聚落東西兩側,尤其是以縱貫本村的89號縣道的東側更是連成一大片。國茂祭祀公業地主要在宗祠的西北面的區域,少部份在89號縣道東側。清泰祭祀公業則在10支22號池塘的南側,靠近三和村的地方。

世崇祭祀公業的地租很少超過「三七五」的租額,大約都在「一八○」至「二八○」之間,雖然如此,由於面積廣大,四大房每房收入四分之一的租穀也有二萬多台斤,亦即有十餘萬元的收入可供開支。事實上,宗族內部消費有一定限額,故祭祀公業規模愈大,其餘利也就

愈大,因此,除了祭祖的地租之外,這種來自公業地租收入的餘利,往往成為承租公業地耕作的族人所共享。所以,某些族人即使私人土地完全消失,仍可依賴公業地坐食餘利。

資料來源:廖秋娥著「觀音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


廖相安略傳

廖相安,號讚元,本邑觀音鄉人,生於道光22(1842)年。幼就學於漢塾,24歲中秀才,然澹於功名,而致力於地方慈善事業。心思禹稷,行效楊黃,始創義倉會,協助賑務;並培壅後進,謀清寒學子之獎勵。其後,台北與新竹兩地築城,復代表民眾前往宣勞,鼓其為公之熱力。生平遇有圮橋破路,則鳩工整修,不稍猶豫。宗族親故有雀角鼠牙之事故,必挺身而出,力為排解,使各和睦相處,俗美政通而後已。恩德在人,久而日彰,今邑人猶羨慕也。光緒18(1892)年卒,壽年50。
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廖氏族谱资料-廖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