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帖子,针对的是一种现象,引用的全是专家论点、论据和客观的探讨。
【随笔】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8-13 18:22你这种言论,才是无根据的诽谤。
我的帖子,针对的是一种现象,引用的全是专家论点、论据和客观的探讨。
近来老加班,早就要说了:你引用的全是专家论点??哪位专家?别把别人的文章名称乱改,出自何处?谁不知罗香林才是客家学的最客观最完善的客家论著,你还有哪来的论据,说得不但有本质的差别,而且还一味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乱加些没有出处的观点,是你自己主观的意志而已,我们客家人希望你要客观一点的探讨真实的情况,而不是以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
我们客家需要的是真心诚意、善意的朋友!而不需要乱用意志强加于人的人!!
楼主的帖子,和你的帖子,态度是真诚的,但认识是片面的。
楼上的,请看清楚,我复的贴子都是针对某些人(包括楼主和你)对岭南文化、对广府文化的偏激言论。而这种偏激,来源于某些人对自身认知缺乏了解,为此,顺带说说有关的观点和本人不成熟的看法而已。这是其中的一个帖子: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153&highlight=&page=6
广府民系的移民史,早在两千年前就有成规模的移民。沿着长江、灵渠、西江主航道南迁的古汉族,依靠政府补给和交通运输,南迁到达岭南与百越融合。人类体质特征研究证明,广府民系的古汉族来源,可能是北方偏北,与迁徙沿途居民没有什么融合,而与百越融合程度较高。这就与史实十分吻合。与百越融合程度,客家排在广府之前,客家的古汉族来源可能是北方偏南,与迁徙沿途居民、与百越融合程度都较高,这就证明“整族南迁”飞跃千山万水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广府民系的宋代移民来源,不能排除取道珠玑巷的江南汉族(包括赣人)。至于目的地,宋代的广州扬名全国,移民以广州为目的地,大有人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核心地域,魅力古已有之。
珠玑巷只是族群认同的一种标志,是众所周知的。凡是一棵树(几亿北方汉族和部分江南汉族的老槐树)、一条巷(几千万广府的珠玑巷)、一座城(几千万广东、海南“福佬”的莆田城)、一座城门(苏北汉族的苏州闾门)、一个乡(四川官话族群的湖北麻城孝感乡)、一条村(几千万客家的宁化石壁村)被认同为祖居的,可信度都非常低。这是中国姓氏文化的独有现象。西方人是不了解的。但作为中国人,只要稍作留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你们连族群认同是怎么回事都不懂,就浅薄地说是“假话”,能证明客家神话闹剧之“真”?客家族谱,彼此之间相差数百年的都有(详见本论坛的资料)。这是民间族谱、族群认同难免的。但你们以不寻常的心态来看待别人,自身的不足暴露得更多。
善意的探讨,与恶意的灌水,有着本质的不同。
广府、客家、福老,同为华南族群,探讨的空间很多。我们的水平都有限,时间也有限,能做到平和也很难,年轻气盛的更难。所以,冷静、平和是一种难得的好心境。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网友包涵。衷心感谢站长、版主给了一个自由探讨的空间,衷心感谢各位网友同时上线、探讨的真诚。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8-14 at 08:22 ]
好了,收场了。大家收获不小吧
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网友包涵。衷心感谢站长、版主给了一个自由探讨的空间,衷心感谢各位网友同时上线、探讨的真诚。希望这是你的真实态度,老哥,呵呵 "古越先民"
深圳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先民”,其中以古南越族人为主。
距今天约6000年左右,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珠三角地区就生活着古越族原始先民,珠江口更是古越人的聚居地。
先秦时候,中原人们就称东南沿海的居民为“越人”或“百越”。有些史学家称:古字“越”与“粤”相通,越人也就是今天“粤人”的前身土著。
经过世事变迁,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分化为岭南的少数民族,另一部分,则融入华夏文化,形成后来的广府人。
深港地区的主要居民除三大民系之外,还分布着一些——
特殊的“蛋家人”
“蛋家人”。以船为家的他们,又被称为“龙户”或“艇户”,在港湾和江河沿岸过着捕鱼及航海的水上生活。
其实,蛋家人不独存在于广东,他们的语言因地而异,我们深港地区的蛋家人说的是白话。原来曾有观点认为蛋家人是越族的后裔,也是一支少数民族。但近代有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蛋家人是南方历代流散入江海里的人群逐步融合演变而成,是一个复合体。
现在,“蛋家人”经民族识别被确定为汉族,改称水上居民。近几十年来,大部分蛋家人已陆续上岸定居。
南雄珠玑巷,位于粤北南雄县城北约10公里的沙水村,梅关古驿道南北穿巷而过,长约半公里,古屋夹道,道上有三座门楼,依次是“珠玑街”、“珠玑楼”、“珠玑古巷”。
“我家来自珠玑巷”
如果遇到讲白话的广府人,问他:你是广府哪里的?他们十有八九是“南雄珠玑巷”的。岭南最知名的古巷,要数南雄珠玑巷了。
现在很多讲白话的广府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南雄珠玑巷“移”来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深圳市博物馆的杨耀林先生用“珠玑巷情结”来形容:它表达的是对汉文化的认同。
在唐代时,珠玑巷叫“敬宗巷”,因为这里有个张姓家族,七世和睦同居,唐敬宗赏赐给他们珠玑绦环。
到了南宋时,中原开封祥符的许多官员为避元人而南迁,就在南雄住了下来,因为祥符有珠玑巷,为了怀念中原故里,“敬宗巷”被改名为“珠玑巷”,并沿用至今。
南雄珠玑巷的住户后来又再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成了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
关于南迁的原因,还有一段故事:因为有一位被宋帝打入冷宫的皇妃逃出宫外,改名换姓,嫁到南雄珠玑巷一户人家,朝臣知道后,不敢告知宋帝,虚说南雄盗贼多,派兵镇压。当时在珠玑巷内聚居的有33姓、90多户,为免株连,他们集体南迁,而皇妃被官兵追索得急,深怕株连乡人,就在悲愤中投井自尽。
迁出的人家,后来散居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开村立族,繁衍子孙,他们及其后裔,就把南雄珠玑巷叫作“祖宗故居”。
广州西关有一条内街也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的。
如今,珠玑巷人后裔遍布海内外,达132姓、数千万人,每年海内外前往这里寻根问祖的珠玑巷后人亦络绎不绝,有数十万之多。
可以说,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是珠江三角洲民族的发祥地,广府人心中的这种“珠玑巷情结”,是对汉文化的根的认同。
深圳特区报 文/// 责任编辑/sz002
[ Last edited by 惠东海仔 on 2004-8-24 at 13:56 ]
惠东海仔 Posted by 惠东海仔 at 2004-7-17 21:14
广东的原始居民越人(南越,越南),土著,瑶族人,畲族人,人数不多。
现在的“粤”应是原始的“越”演变而来。
广州曾是南越王的首府,现在的粤语(白话)是大量的中原人和少量的当地原居民融合的结果,现在的白话 ...
不赞成你的说法,因为我那些广府亲戚也有家谱,河南陕西安徽江苏山东都有。 南越王是河北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