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8-4 19:27:07

Posted by 惠东海仔 at 2004-8-4 18:58
广府人是和古越(越南)人融合较高的。广州曾是南越(越南)人的首府。
原谅这个没读过什么书的小朋友吧。
秦亡后,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越南北部、江西一部、福建一部,依据山脉天险割据一方。广东客家山区属于南越国的范围。不要翻出族谱来念“诗书传家”宝经(自欺欺人),说什么那时候你的高官祖先还没弃官南逃、落难深山。族谱这个东西如果能代替历史、代替科学研究,全中国会写字的都是教授了。
广州等粤方言区,一直是不同时期华南的区域中心,这是形成岭南主流文化的基础。至于血缘,区域中心与边远地方比,那个地方交通便捷、移民因素(尤其是官府整批移民的因素)略多,是显而易见的。客家、广府与百越融合程度较高,难分伯仲,但人类体质研究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别”,广府偏北,客家偏南。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8-4 at 20:17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8-4 21:24:17

黄大猫   2003-08-16 22:36:21   
http://202.108.44.22/cgi-bin/rview.cgi?gid=5&fid=34&thread=31541&date=20030807
--------------------------------------------------------------------------------

贴主对历史的无知和种族主义的狂热使人发笑。
岭南历史的中小学教材不用两块钱就能买到,岭南历史的资料在图书馆多得很。以下是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资料,先给各位小朋友扫扫盲。

略论岭南人民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陈乃刚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魅力及在岭南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意义,进而论述岭南人民与中华民族一致而又独具个性的民族精神及其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关键词:岭南文化,民族精神,凝聚力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屹立不倒的文明古国,直至今天依然完整地保留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为全世界人民瞩目向往。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的。探究其原因,固然可以作多方面的论证,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本文的主旨,想从岭南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民族凝聚大的强大优势。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其形成的独特条件和发展道路
首先,是我国疆界所具有的独立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我们的远祖,从原始群落发展为主体民族的华夏族,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与周边的民族共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域之中:北面是严寒荒芜的西伯利亚冻土带;西面是难以跨越的帕米尔高原;东面和南面是烟波浩渺的太平洋。这种封闭式的地理态势,使我们的祖先可以在免受外部武力侵袭的安定环境中,持续地发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古国。
其次,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使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只能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自己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具有根深蒂固的宗法家族观念。据古史文献记载,华夏族的远祖炎帝和黄帝,都是少典氏的后代。这一血缘亲缘关系,经历尧、舜、禹、夏、商、周,代代相传,至今我们还是自称为炎黄子孙,并因此而倍感自豪。
再次,是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大融合,和以周礼为基础的儒文化的确立,我同意华夏族形成于夏代的观点,据古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实例,从夏代的禹到启,便已显示出了炎黄一脉相承的,当时众多部落氏族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的核心作用。《史记·五帝本纪》说:“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启征伐有扈氏,并把影响力扩展到长江流域巫山地区。殷汤时,已在名义上拥有非血缘关系的“外服”“方”(邦)国二千。到西周时,更公开表明“溥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观念,并建立了“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的五服制。突出了以王畿为核心的同圈层式的权力疆界范围。“五服”的实质,便是确立了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自天子到诸侯、卿、大夫、都以严格的等级制度为原则,实行逐层的有效统治。为保证宗法制的有效统治,又从意识形态上制定了一整套礼仪规范。周礼在春秋战国时期,既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武器,也是儒家为之奋斗的最高政治纲领。自汉武帝以后更逐渐地确立了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儒文化的大统一的、超稳定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念和以森严宗法等级关系为主导的伦理价值观念,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断遏化,对于实现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的交流和统一,都具有不可抗拒的迷人的魅力。这股迷人的魅力,使华夏族如磁石吸铁般地吸聚着周边的众多部落和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整体,确保着我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广东这块古老蛮荒之地,历来被称为岭南。虽僻处南疆,北隔五岭,南阻大海,在远古时代,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极为困难,但却未因此而隔断岭南与长江、黄河流域人民之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远在史前时期,古南越族与中原华夏族,几乎是同步地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此之后,南越原始民族与东南地区的百越族、中原华夏族逐步而缓慢地建立了文化交流的关系,不断地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到了尧舜时代,南越族已成为华夏族部落联盟的“荒服”。《尚书·尧典》说:尧“申命羲叔,宅南郊”。《大载礼记·少问篇》说:“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址”。《史记·五帝本纪》说:“唯禹之功为大,……定九洲,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劂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址”。《逸周书·商书·伊尹朝献》说,岭南各地向殷商王朝进贡“路人大竹”、“仓吾翡翠”、“越骆之菌”、“南海之炬”。这些古史文献的记载,虽属传说,不可尽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主体民族的华夏族不断发挥其影响力和扩大其统治权力范围,逐步实现与岭南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往和交流的事实。
周王朝和南越民族的关系,已有了较可靠的史料和考古实物可证。西周王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以天子为首脑的奴隶制社会政治体制已臻完善。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治与控制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专职官员。《周礼·职方氏》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象肯》说:“象肯、掌蛮、夷、闽、貉戎、六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凡其出入送迎之礼节、币、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在岭南出土的西周铜¥、铜铙、东周铜钟、春秋铜鼎、铜(钅享)于和甬钟等,都是当时中原的礼乐器和祭器;在现今广东始兴、曲江、仁化等县发掘的几座战国晚期遗址中,都发现有铁斧、铁镬等农具;在岭南发掘的东周时代较大型的墓葬中,大都有周王朝时代统治者设墓底“坑腰”的特点,还有黥首、贯耳的人首柱形仪仗等陪葬物。这些实物例证,都有力地表明:处于从父系氏族制向奴隶制转变时期的岭南,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以先进的“中国”周王朝为楷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从此,岭南正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专制政府的行政区。秦始皇统一岭南前后,开凿了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在五岭之间开辟了多条通向岭北的“驰道”,“发诸尝通亡人、赘婿、贾人以适遣戍”,把一向分散、互不统属的岭南众多部落,纳入了统一的郡县制之内。其中数以10万计的“中县人”移居岭南,与土著的南越族人共处,为岭南的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技艺及办学启蒙等提供了大量人才。这批“中县人”,受周以来的礼乐教化,更为岭南人带来了较为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华夏族与南越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由此而无声地展开,并掀开了岭南文明发展史的首页。
公元前206年,秦亡汉立。原秦时任南海郡龙川县令的赵佗,亦乘时而起,在岭南建立了南越王国。赵佗是河北真定人,而且“颇有中国人相辅”。在得到汉高祖刘邦的册立后,自愿臣服于汉,积极推行汉朝的政策法令,实施一整套华夏文化的启蒙教化工作。
最值得称道的是,赵佗执行了尊重南越族文化、鼓励中县人与南越族人通婚,选拔和任用南越人等一系列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使华夏文化得以在岭南文明的启蒙时代,生根发芽。当时刘邦就曾高度评价说:“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古南越族人,民性强捍,与“中县人”隔阂极深,具有原始的排他意识。秦始皇派遣的第一批征粤大军,装备精良,身经百战,且挟征灭楚国的盛气,尚且全军覆灭,然而却能在“中县人”赵佗的统治下,接受华夏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远较南越族原始文化先进的华夏文化,确实能使处于落后状态的南越族人获得明显的进步。事实上,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南越国时期,华夏族先进文化,从物质到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南越族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种移风易俗,推进社会文明,提高南越族人生活素质的明显效果。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8-4 21:34:43

从东汉末年至明末清初,我国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儒文化日渐强化,终于
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这就是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构
成的封建宗法家族制的政治构架,以农立国的小农自然经济构架和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教育及知识价值取向三大支柱共同构成的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忠于汉族帝皇为动力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为追求安定自保而代代相传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以汉族为主体,以儒文化为支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具有惊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少数民族主宰中原,甚至统治整个中国的大一统、或大分裂的局面。最典型的是满族征服汉族而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历史,从公元1644年到1911年,长达256年的满清王朝时期,却竟然袭用着历代汉族王朝的一整套持家治国之术,甚至使充满原始活力的满族人汉化,满族文化几乎为汉文化完全取代。汉民族的这种神奇的凝聚力,在岭南则主要是由多次数量巨大的炎黄子孙因战乱涌入岭南而显示其非凡作用的。
从东汉未年以来,岭南就已不断地有汉族人从北方移人。在两晋、两宋和明末清初出现的三次汉民族由北到南的大迁徙,对岭南的冲击至为强劲,影响至为深远。
清道光《广东通志》说:“东晋南朝,衣冠望族向南而迁,占籍各郡”,形成了以士族为主体的南迁人流。这些“衣冠望族”,大多以家族为核心,移居岭南后,聚族而居,
<br>往往能在极短时间内,成为当地的大族,左右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命运。南越族人自两晋至南北朝长达300年间,直接受到中原汉族移民生活、生产、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诸方面的蒸陶,大部分都先后摆脱蒙昧落后状态,处于不断汉化之中。明嘉靖《广东通志》便已充分注意到这种微妙的变化:“自汉未建安至于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俗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之庶几中洲”。很显然,这种变化,对岭南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以汉民族封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意义。
北宋未年,中原人移迁岭南的浪潮又再掀起,至南宋末年,更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汹涌势头,无论人数和地域范围,都大大地超过了两晋南朝时期。
两宋的移民浪潮,使岭南的社会生活达到与中原、江南同步发展成为可能;两宋的移民高潮,最后促成了岭南越族的汉化,并形成为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蒙古族统治者取代了汉族的皇帝,岭南人因此而树立了强固的民族意识与忠君爱国的观念。宋元之交,岭南颇有孤忠之士,奋起抗元,义无反顾。番禺张镇孙,以新科状元而受命于南宋王朝覆亡之际,在广州勇抗元兵,被擒不屈,自缢殉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正气凛然,赤胆忠心。为数不少的南宋遗民诗人,更多凄抢、愤懑,表现亡国
<br>之恨的诗作。所谓“英雄空有泪沾襟,千古兴亡感慨深。丘壑正多亡国恨,干戈消尽读书心.容身天地生何补?入眼风霜老不禁。却笑红颜知退晚,能教早计卧山林?”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表露无遗,是颇具代表性的。
在我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和统治民族的漫长封建社会历史上,除了蒙古族曾经征服过汉人,建立过不到百年的元朝之外,明末又一次被满族人征服。明亡后,一批遗臣在广东拥立明代宗室朱由榔为永历帝,带来了大量移民和传统的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虽然统治者之间始终在争权夺利,但却激起了岭南人民真诚无私的爱国热情。岭南大地迅速掀起了全面的抗清复明武装斗争。在长达17年的酷残战争中,岭南的仁人志土,前赴后继,英勇就义。这一幕历史悲壮剧,考验和锻炼了岭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击强暴、反对压迫、无私无畏的品质。“莫叹无成当此日,从来正气本山川”,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所在。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为鸦片战争及以后的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确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鸦片战争前后,岭南人民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因深受帝围主义的侵凌
而激发起强烈的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因地利之便而得西
方风气之先,吸纳了自由独立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从而在以士人为骨干的岭南民气
中,原来那股汉民族主体意识,终于升华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导的旨在宏扬中华优秀文
化及变革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19世纪中叶以来,岭南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所作的杰出贡献,谱写了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中最光辉灿烂的篇章,1840年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斗争的伟大历史序幕。自此之后,岭南人才辈出,从政治、经济、利学技术、文化教育而至武装斗争,都不乏出类拨萃、顶天立地、正气浩然的伟大先驱者。他们为革除积弊、推翻封建专制,振兴中华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在中国人民近代史上,被孙中山称为”反清第一英雄”的洪秀全,首举义旗,领导了推翻封建专制,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武装斗争。之后陈开、李文茂等纷起响应,纵横中华半壁河山。以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为首的1898年戊戍变法维新,虽是一次仿效英国君主立宪的失败尝试,但却为中华民族的变革图强之路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失败教训。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于推翻了长达2000年的中国封建帝制,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承先后后的伟大贡献。
在这期间,言人之不敢言,首倡革新“富强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香山人郑观应,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誓与敌舰同沉的勇士、致远舰长广州人邓世昌,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南海人詹天佑,“航空之父”恩平人冯如,以及我国最早的飞船设计师和制造者,开平人谢缵泰、余(火昆)和……等等,都是一批为振兴中华,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苟无
成,毋宁死”(冯如语)的赤诚的爱国主义英杰。
在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岭南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在这里发动,为消灭军阀、统一全国的国民革命军在这里组成,并誓师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岭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伟大的“广州起义”及以后的艰苦
而伟大的地下武装斗争。
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岭南人民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无私奉献和忠贞赤诚,都源于中华民族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源于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而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的魅力和自豪感,源于“血浓于水”的源远疏长的血缘亲缘关系,源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伟大先驱者的榜样的力量。更应注意的是,沿海地区及广州市,历来是沟通外部世界的窗口,既能得世界风气之先,也更易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欺凌。在两次鸦片战争之中,岭南人民更曾直接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铁蹄践踏,深受其害,澳门、香港被强占,家园蒙受战火。这不仅极大地伤害了人们的民族尊严,而且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危机已迫在眉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又一次凝聚、爆发。加上受
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便终于凝聚升华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专制政
体的现代革命思潮和动力,使中华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得以更新、充实而富于
时代的精神。

岭南人民在我国近现代的伟大变革中所以能起着先锋闯将作用,是因为具有较内地人民更为活跃的开放型的文化潜质。岭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实行对外交流的窗口;在近代更自发地成为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科学的试验场。这就使得岭南人民牢固的民族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立足中华、放眼世界的开放性和进取性,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虽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岭南人民这种文化性格优势一度受到压抑,但却并未消退,随着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岭南人民开放型的文化性格便立即显示出其巨大优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岭南又一次成为国人瞩目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窗口,沉睡已久的岭南活跃的文化机制复苏了,短短10年间,广东经济迅猛发展,无愧为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一个伟大奇迹。究其原因,正是开放型的岭南文化优势
作用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一次与西方文化接触、交流、吸收、整合的必
然;也是岭南人民在新的伟大历史变革时期,为振兴中华、光耀祖国、勇当先锋,再立新
功的集中表现。

十分搭嗲 发表于 2004-8-5 10:02:15

惠东海仔爱客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别发展客家文化不要建立在排斥广府文化的基础之上

你的心理我明白,但你要想想,你想的只是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都不是好象你想象的那样的。

客家人闽南血统 发表于 2004-8-5 10:03:27

Posted by 十分搭嗲 at 2004-8-5 10:02
你的心理我明白,但你要想想,你想的只是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都不是好象你想象的那样的。 广府文化迷,先看看一吊大叔的一吊理论再来这里发言。

十分搭嗲 发表于 2004-8-5 13:21:08

Posted by 客家人闽南血统 at 2004-8-5 10:03
广府文化迷,先看看一吊大叔的一吊理论再来这里发言。
我看你应该首先去跟老人家多交谈才行。

惠东海仔 发表于 2004-8-5 21:45:49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8-4 21:24
黄大猫   2003-08-16 22:36:21   
http://202.108.44.22/cgi-bin/rview.cgi?gid=5&fid=34&thread=31541&date=20030807
------------------------------------------------------------ ...
现在的广东是中国的一部份,而不是以前的南越国,现在的广州是中国的广东省首府,而不是以前的南越国首府;
现在的广州人是南越国人和大量中原人融合并汉化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以前的纯南越国人。
既然如此,现代的广州人在中国的领导下,试问有谁敢站出来大声我是南越国人(后人)?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经过汉化和融合,现代的广府人早已认同是中国汉人。
现代对广府人宣传中国的认同,汉族的认同是理所当然的。
早些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出土了大量的南越时期的文物,就是左证。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古南越语对来自中原人的影响大,现在的广州话大量保存并借用了古南越语。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8-5 22:40:26

Posted by 惠东海仔 at 2004-8-5 21:45
现在的广东是中国的一部份,而不是以前的南越国,现在的广州是中国的广东省首府,而不是以前的南越国首府;
现在的广州人是南越国人和大量中原人融合并汉化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以前的纯南越国人。
既然如此,现代的广州人在中国的领导下,试问有谁敢站出来大声我是南越国人(后人)?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经过汉化和融合,现代的广府人早已认同是中国汉人。
现代对广府人宣传中国的认同,汉族的认同是理所当然的。
早些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出土了大量的南越时期的文物,就是左证。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古南越语对来自中原人的影响大,现在的广州话大量保存并借用了古南越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的省城在广州,广州城、广州府、粤方言区,一直是岭南的区域文化中心。这是准确的定位。
试问有谁敢站出来大声说:南方文化以我为中心,全中国数我最纯正,我最有觉悟,我要教育“南蛮”提高觉悟?唯有屹立闽粤赣中间高峰的“客家文化”。

天狼吼 发表于 2004-8-5 22:54:07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8-5 22: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的省城在广州,广州城、广州府、粤方言区,一直是岭南的区域文化中心。这是准确的定位。
试问有谁敢站出来大声说:南方文化以我为中心,全中国数我最纯正,我最有觉悟,我要教育“南蛮”提 ...
对狂妄自大的广府沙文主义者,客家人就是要有这样的豪气狠狠打击沙文主义者的嚣张!

[ Last edited by 天狼吼 on 2004-8-5 at 22:55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8-5 23:01:27

自家的地都没耕好,亩产不过八百,却要向亩产过千斤、多种经营风声水起的别人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豪气?

惠东海仔 发表于 2004-8-6 01:13:59

顺德人的民族底色是南越族人

据笔者的分析,顺德人的民族底色是南越族人。即古书所说的“南方人”,但“蛮”并非“野蛮”的意思,“蛮”是指这里的人讲话好像鸟叫一样绕舌难明,所谓“绵蛮黄鸟”。南方人就是现在书上所说的百越族。所以,现在的顺德一带在古代是各种少数民族,特别是越族、壮族、黎族,苗族人杂居的地方。
在顺德历史上,可以轻易找到这些证据。比如,在南越国发动政变的宰相吕嘉就是大良人,他是当时和当地越人的首领。因此,他回到大良还能与越人一起抵抗伏波将军的追击,可见他当时的势力之大,也可看出当时越人确是满布顺德,一呼百应。
另外,如果留心的话,我们可以回忆到在八十年代以前,顺德乡村里很多人的衣服都宽松的黑色绸纱。他们结婚的时候都喜欢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这并不是图凉爽,而是一种民族风情,就是一直保留着的越族人对黑色崇尚的现代反映。我们也读过一首著名的古诗,就是“乌衣巷口夕阳斜”。所谓的“乌衣”,就是黑色的衣服。从中,我们也可看出顺德人与越族人有直接的血脉关系。
此外,顺德一带的人都喜欢烧香拜神,这与南越族人崇尚鬼神关系十分密切。《史记/孝武本纪》就说:越人俗信鬼。而且,他们拜膜的大多都是阴性神,如观音,月亮、七姐等,这更与当地母系氏族体制的大量残存有直接关系,当然,自小就在女性崇拜的氛围下长大,也导致大多数顺德人在粗豪的背面呈现阴柔的特质,所以,即使是李文天那浑雄的北魏书法,也不时闪动婉秀之姿。这,或许就是顺德内在文化的结果。

二、观念与行为

岭南由于在古代崇岭茫茫,难以与中原顺利沟通,王朝正统的思想难以有效地渗透在这一个地带,再加上血缘相异,因此,南越人逐渐形成自己一套较为独特的文化特质。
北方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控制,因而人们形成“君子谋道不谋利”的儒家思想和“清心寡欲”的道家观念,他们文质彬彬,重义轻利。南越人因远离儒家教化,因而形成自由的,合乎自身需求的行为与观念,如“重利轻文”、“好勇斗狠”“崇利贱义”等。所以,讲顺德人不喜欢读书,喜欢做生意,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
再加上这里河汊纵横,水网众多,因而他们都善于舟楫,在周代,南越人就为朝廷进贡船只,可见,当时的造船技术也是一流的,现在我们杏坛高赞一带作龙艇远近闻名,就多少有点昔日的影子。这里的人善于划船,小舟在纵横的河汊间自由穿梭,如履平地,千百年来,不仅造就了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同时,也培养出看见红灯绕着走的心理与行为。
另外,在秦代,政府将大批中原商人贬到岭南一带,这一措施,从某种意义上,为岭南的商贸发展奠定了人的基础。正如香港,在抗战及解放后大批上海人来到香港一样,他们的商业手法以及经商意识为香港的腾飞买下了关键的伏笔。因此,多重有意无意因素的长期叠加,形成了岭南以及顺德人较为特别的价值取向格局。

三、汉化后的特点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顺德本土原来的南越人逐渐汉化,另一部分则迁往他方,但汉化的南越人还相当大量地残存着当时壮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痕迹,这些风俗习惯乃至语言行为甚至至今还比较完好地保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语言,就俯仰皆是。如“骗人”叫“厄人”,没有生过鸡蛋的鸡叫“鸡项”、“傻”叫“赣”、这些就是壮话和黎话。最明显的是“大良”一词,本身就是壮族词语,其意思就是大良族(即壮族人的一支)居住的地方。并非传说中的太艮掉了一点。
另外,顺德人特别喜欢吃鱼生,这与南越人“无所不吃”的风俗一脉相传。因此,这些少数民族特质作为一种抹不去的底色,千百年来流动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或弥漫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之中,产生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在平时的交往中,这些特质并不能完全体现,但在关键的时候,这些底色就能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与决策。
如越人的冲动与勇猛,无所不吃的无畏精神,开放自由的内在品质,都在历代的重大事件中充分体现出来。最明显的是黄萧养起义、文化艺术的创新,改革开放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顺德人南越人内在特质与汉化后汉人精神相混合的充分体现。

四、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提升与遗憾

两晋、南北朝、唐宋元等历代的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后,本地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成为与中原民族以及文化相融合的新品种。因此,他们结合的结果,是一种混血般的优化变异。笔者在翻阅大量顺德人族谱时发现,大多数都是外地男性移民顺德后,都娶当地女性为妻子。因此,他们的后代,都逐渐形成了双重的特征:既有本地人的强悍、勇猛,富于冒险精神,又有中原文化熏陶出来的那种优雅,忍耐,坚韧。
本来,这是一种最完美的结合,也是产生最优秀群种的基础,但是,由于顺德在历代都处于几个城市之间的边缘地带。如在秦汉时期就属番禺、南海、后来又属新会中山,至明代才有自己固定的地域文化。这种地理优势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人将内在的优秀特质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并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为,岭南本来就受中原文化熏陶与政府的统治十分薄弱,而在不同时期游走在几个地区之间的顺德更少之又少。因而,虽然不断有中原人南迁,并不断提升优化当地文化,但一直处于边缘的顺德,受惠甚少,其结果是,南越人的风俗、民情、乃至道德规范仍顽强地保留在生活于顺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因此,重利轻文的风气仍占据主导地位。这,十分可惜。

五、外来文化的作用与结果的实质

不过,有一个现象十分显著:每次大规模的移民,都对顺德的经济文化产生一种后现性的飞跃式促进作用。
唐代的大规模移民后,在宋末就出现了闻名海内外的《三字经》和文状元张镇孙。宋末元初的大规模移民后,在明代就出现了举世闻名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以及令人瞩目的科举文化和文化艺术成就。从中,可见顺德人的领悟力与创造能力确实不同凡响。这,自然是混血式结合结果的明显体现。
不过,虽然广东历史上出了九位状元,顺德就占了四位,每次科举的顺德人数量一直在广东名列前茅,但笔者以为,这当然是中原儒家文化的教化结果,也是南北民族结合优化后的产物,但更是南越族人“重利”内在利益驱动的另一种转化形式。
因为,读书高中进士或举人,就可一本万利,光宗耀祖,这跟他们做生意的趋利性一脉相传,并不是顺德人特别喜欢读书,而是内在利益驱动使然。
所以,到了民国,废科举后,读书,已不再成为人们获取利益的道路,于是,他们径直走到一个更能直接获取利益的商业市场。因此,当时读书人虽仍不少,但更多的是从事种桑养蚕纺织产业,或奔走于各地做生意,所以造就了顺德机器缫丝工业的勃兴,以及发达的商贸流通。
据资料显示,在19世纪90年代,全县机器缫丝工厂发展到100多家,拥有6万产业工人,超过了当时上海和天津产业工人的总和,成为顺德近代经济的一个奇迹,这,也可看作是南越族人内在精神特质与商业精神一次最尽情的释放。
当时的艺术文化,逐渐淡化成为一种消遣,成为商人文人闲暇的游艺之作。虽然,也有一些名家,但大多是抒发感情的文人画和休闲书法。这,倒与我们今天顺德的状况几乎是一个模样。

六、顺德建县的结果

顺德建县,已是明中期的景泰三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而顺德这个因几千年儒家文化缺少严格控制,充满商业气息的地域其内在精神再一次得到激活。正如一个出生在商人家庭的婴儿一样,其走向,自然与出生在书香门第大家庭的婴儿有所不同的。
因此,自明代后,顺德的商业发达,大型圩镇目皆是。这就为日后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商业化内在特征的诚实奠定了先天的基础。

七、综合因素

(一)上文已述,顺德河汊纵横,小舟便利,遇到不顺当的地方就拐弯,十分灵活,这,正好与商人机敏多变的特质不谋而合,再加顺德四通八达,物产丰富,因而,人们的冲劲多少受到限制。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存放着一个可以退却逃避的心理后花园,因而,大多数都缺少一种破釜沉舟,一往无前,坚忍不拔,以一贯之的坚韧精神。
(二)另外,由于长期处于几个城市之间,虽然在地理上处于中心地带,但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都从来没有成为中心,因此,许多从顺德出来的人物都难以产生一种天然的领袖群雄的气质与冲动。
纵观顺德历史,无论是明清两代的状元探花,还是辅助孙中山的尤列、康有为的弟子麦孟华,民国大学者黄节、都难以走出“首倡义举难为帝,首开风气难为师”的轨迹。他们是优秀的助手,坚定的执行者,虎头蛇尾的鼓动家,但无法成为一呼百诺,山河变色的领袖人物。
这,就与他们长期处于顺德的地理环境和由此熏陶出来的氛围大有关系。因为,他们长期处于独立性较强的自我发展轨道上,与文化中心的隔离,又导致信息吸收的缺失,同时,也影响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主动性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
(三)另外,仅仅五百年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淫,虽然使他们得以不像周围城市那样因沉重的正统儒家思想负担而慢一拍迈开创新的步伐,但并不丰厚的文化积淀,却使他们难以拥有雄厚的文化实力,更缺乏深邃的文化敏锐力去支撑他们完成长期而艰辛的理想历程。
其他城市的杰出人物就不是这样。比如,孙中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造就了中华民国。康有为,利用自己的学堂和众多的学生,投身社会变革。梁启超,利用传媒传播自己的思想。
顺德精英分子,论才华和智慧与他们都不相上下,论冲动,顺德人比他们快而早,更猛烈,但最终不得不落后或淡出的,关键原因,就是丰厚文化积淀的缺席。

八、希望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以为,保留和发扬原有那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精神的同时,也应吸收更多其他民族地区优秀的精神与文化,如更为开放的现代理念,与整个经济圈融为一体的冲劲,大胆走出去的果敢精神,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的思维等。
另外,对外来优秀人才的大量吸纳,也是提升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顺德每次大规模的移民,都对本地经济文化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提升。近二十年顺德的飞跃式发展也是个明证。用尽每个人才,发展后劲无穷歇。
当然,对人文科学的进一步重视也十分关键。因为,科学技术,从本质来说,是工具型可直接获利的学科,这与南越人“重利轻文”的本质大致一脉相传,要扭转这种状态,人文科学的大力提升十分关要。因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才是最终能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现


(作者系顺德报《财经新闻》副主编)







 

  

[ Last edited by 惠东海仔 on 2004-8-6 at 01:15 ]

天狼吼 发表于 2004-8-6 01:55:11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8-5 23:01
自家的地都没耕好,亩产不过八百,却要向亩产过千斤、多种经营风声水起的别人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豪气?
打击危害广东乃至中国安定繁荣的广府沙文主义不分穷富,只要有一颗诚挚热血之心即可。

十分搭嗲 发表于 2004-8-6 10:09:24

Posted by 天狼吼 at 2004-8-6 01:55
打击危害广东乃至中国安定繁荣的广府沙文主义不分穷富,只要有一颗诚挚热血之心即可。
我觉得单有一颗热心是不够的

惠东海仔 发表于 2004-8-6 14:15:40

秦始皇对越族游击战术的毁灭性打击

LOOK顶公   2003-08-24 12:31:22   

--------------------------------------------------------------------------------

哈哈。死也不认列祖列宗,我真的替你可悲呀。大汉民族的同化政策果然成功。



秦汉子民   2003-08-24 09:52:06   

--------------------------------------------------------------------------------

LOOK顶公,谁跟你这白痴"我们"???

越人是这场民族竞争的失败者!失败者当然也就输掉了一切,从语言到文化甚至包括血统!

惠东海仔 发表于 2004-8-6 14:20:29

-------------------------------------------------------------------------秦汉子民 2003-08-07 19:13:58

--------------------------------------------------------------------------============
为什么要怀念侵略者呢?我是越军的后代,我们大量存在着。没有越人,就没有南方,没有越人的水稻,你们早饿死啦。


为什么没有越人就没有南方?没有北方移民你们连牛耕都不会。穿什么,兽皮到是性感。同时难道是越人首先种水稻的?河母渡人=越人?难道不种水稻中国人就饿都死了?你不会是说宋代传入的占城稻吧?难道你是越南人?什么叫侵越者,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把这次南征,看作侵越。是秦始皇通过南征将华南第一次完全归于中央政府直接统治之下,同时也把越人一下子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代入封建社会。退一步说,就算是侵越,这也是征服者在回忆辉煌的历史,你只能怪你的祖先没有给你留下什么 光荣的历史
想想赵佗不过是秦朝龙川令,以区区海南一郡之兵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统治岭南90余年的南越政权,你们越人的祖先真够窝囊的
----------------------------------------------------------------------------------------------------------------------------------------------------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人要“亲客家[亲中]”,而不能“亲粤[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