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942|回复: 54

纪念先祖梅县黄遵宪-公度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3 01: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6-1-10 18:30 编辑


钟学栋将军元配黄太夫人,是梅州清朝外交家黄遵宪公孙女


我祖母黄墨庄,(1908-1991)是梅县黄遵宪公长孙女,1908年生于故居荣禄第。其父黄季伟日本早稻田留学生,广东省参议,滋敬录行宜纪念。滋敬录行宜纪念。
广东紫金东门儒林街 钟煜晟 敬录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三月廿四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二月廿三),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生于广东嘉应州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遵宪在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东区下市角),四岁读书,十岁学诗。1876年中举人。
1877年随何如璋东渡出使日本,后又前往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任外交官。驻外期间,他留心观察所在国的事物,认为中国要革新自强,必须效法日本维新变法。撰写《日本国志》,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1882年春天,调任驻美国三藩市总领事。当时美国借故逮捕大批华侨入狱,黄遵宪到监狱探望华侨,叫随从丈量监狱。美官员无词以对,只得释放华侨。1894年回国。
1895年出任湖南按察使,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宣传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1905年3月28日,病逝于故乡,终年五十八岁。1890年,黄遵宪以分省补用道任驻
英国二等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1895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变法期间辅佐湖南巡抚陈宝箴大力推行变革,倡立的湖南保卫局,将近代警政引入中国。1898年8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
  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1904年冬,即黄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图……。”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客家诗宗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是嘉应州的一代诗宗。他曾辑录了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庐诗草》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谣的社会地位。梁启超说:「近世诗人,能镕铸新思想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他在《人境庐诗草》中描述客家山歌:「瑶峒月夜,男女隔岭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称山歌。」
思想黄遵宪曾于1882年(光绪八年)至1885年出任清政府驻美国三藩市总领事,他亲眼目睹了188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但是这并没有启迪他思想革新,反而使他愈加保守。黄遵宪作《纪事》[注 1] 一诗记载了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况和感触,得出了「共和政体万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国」的结论。[3]
作品、作品集


  • 《日本杂事诗》二卷1898 《日本国志》四十卷,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出版、浙江书局重刊(
  • 1911 《人境庐诗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1911年刊印于日本
  • 吴振清等编:《黄遵宪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名句


  •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杂感五首之一
  •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母同年》

年来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后人往往从文学或诗界革命的领域去理解他,而忽视其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变法维新者、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对黄遵宪历史地位全面深刻认识,是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且看:
黄遵宪像
[2]
———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卢梭民约论,最早是由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来的,中国士大夫最早是从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了解到人权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国志》中的维新变法思想,使当时的康、梁乃至光绪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启发,其“分官权于民”的思想明显地启发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形成民权主义的思想。他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与斗争经验,他在戊戌政变前的湖南创立了保障社会治安的保卫局等措施在政变失败后仍能保留下来,就说明黄遵宪的改革是切中国情的,他在湖南协助陈宝箴推行新政的卓越成效是他把变法理论灵活运用于中国实践的结果。
  ———黄遵宪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深知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沉痛指出:“弱为万国役,治为天下强。”他致力保护华侨、侨工的权益,抵制排华运动,联络侨商组织商会;在新加坡又创立保卫华工的南洋护照制度。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黄遵宪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等共13个年头,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
失败后,他却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缅怀起这位客家先贤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有关研究


  • 伊原泽周(2003)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 陈其泰(2006) 黄遵宪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 左鹏军(2006) 《黄遵宪集》漏收作品,《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 徐柏容(2008-10):黄遵宪、张南庄与白话诗文,老年时报
  • 雷丹(2008-11):黄遵宪与诗界革命——谈钱钟书对黄遵宪的赏析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脚注
  清朝黄遵宪《纪事》「甲申十月,为公举总统之期。合众党欲留前任布连,而共和党则举姬利扶兰。两党閧争,卒举姬君。诗以纪之。吹我合众笳,击我合众鼓,擎我合众花,书我合众簿。汝众勿喧哗,请听吾党语:人各有齿牙,人各有肺腑。聚众成国家,一身此尺土。所举勿参差,此乃众人父。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人各有肺腑,人各有齿牙,一身此尺土,聚众成国家。此乃众人父,所举勿参差。此党夸彼党,看我后来绩。通商与惠工,首行保护策。黄金准银价,务令昭画一。家家田舍翁,定多十斛麦。凡我美利坚,不许人侵轶。远方黄种人,闭关严逐客。毋许溷乃公,鼾睡卧榻侧。譬如耶稣饼,千人得饱食。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计日。彼党斥此党:空言彼何益。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狭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钩。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是谁承余窍?竟欲粪佛头。颜甲十重铁,说恐难遮差。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某日戏马台,广场千人设。纵横乌皮儿,上下若梯级。华灯千万枝,光照绣帷撤。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盘盘黄须虬,闪闪碧眼鹘。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笑激屋瓦飞,怒轰庭柱裂。有时应者者,有时呼咄咄。掌心发雷声,拍拍齐击节。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演说事未已,复辟纵观场。铁兜绣袮裆,左右各分行。宝象黄金络,白马紫丝缰。橐橐安步靴,林林耸肩枪。或带假面具,或手执长枪。金目戏方相,黑脸画鬼王。仿古十字军,赤旆风飘扬。齐唱爱国歌,曼声音绕梁。千头万头动,竞进如排墙。指点道旁人,请观吾党光。众人耳目外,重以甘言诱。浓缘茁芽茶,浅碧酿花酒。斜纹黑普罗,杂俎红<贲毛>毭。琐屑到钗钏,取足供媚妇。上谒士雕龙,下访市屠狗。墨杘与侏张,相见辄握手,指此区区物,是某托转授。怀中花名册,山请纪谁某。知君有姻族,知君有甥舅,赖君提挈力,吾党定举首。丁宁复丁宁,幸勿杂然否。四年一公举,今日真及期。两党党魁名,先刻党人碑。人人手一纸,某官某何谁。破晓车马声,万蹄纷奔驰。环人各带刀,故示官威仪。实则防民口,豫备国安危。路旁局外人,各各捩眼窥。三五立街头,徐徐捻颔髭。大邦数十筹,胜负终难知。赤轮日可中,已诧邮递迟。俄顷一报来,急喘竹筒吹。未几复一报,闻锣惊复疑。抑扬到九天,啼笑奔千儿。夜半筹马定,明明无差池。轰轰祝炮声,雷乡云下垂;巍巍九层楼,高悬总统旗。吁嗟华盛顿,及今百年矣。自树独立旗,不复受压制。红黄黑白种,一律平等视。人人得自由,万物咸遂利。民智益发扬,国富乃倍蓰。泱泱大国风,闻乐叹观止。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剌。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究竟所举贤,无愧大宝位。倘能无党争,尚想太平世。」全诗认为美国大选扰乱社会,跳动族群斗争,唆使抢夺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稳定。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黄遵宪~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98);乡居阶段(1899~1905)。曾被誉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诗界革命巨子”。

黄遵宪行书五言诗镜心
梅州人境庐正门






图为:人境庐
以先祖黄遵宪故居人境庐为代表。庐为砖木结构园林式书斋建筑, 糅合了客家和东洋建筑风格, 厅堂、水井具客家特色, 无壁楼装饰落地玻璃窗呈日本风格。庐内有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 楼阁亭榭高低相衬, 廊井池圃花木扶疏, 拾级登阁, 曲径通幽, 面积虽只500 平方米, 却似山重水复, 路转峰回, 其结构之精巧, 令人赞叹。1990 年被评为国家近现代优秀建筑物。人境庐坐落在梅城东山大桥附近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镌刻在大门上的「人境庐」三字为日本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这幅反映庐主淡泊明志、高旷致远襟怀的门联为黄遵宪自撰。人境庐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园林式书斋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庐内外绿树成荫,楼阁亭榭高低相衬,廊井池圃,花木扶疏,庐内拾级可以登阁,曲径可以通幽,花香扑鼻,书香四溢,四处弥漫着山野田园韵味。庐内还收藏保存有黄遵宪遗留下来的8000余册古籍书及其他物品。

  整座建筑,因地制宜,布局典雅,小巧玲珑,体现质朴无华而富于园林景致,堪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日本民间建筑风格有机融合的建筑精品。但由于年久失修,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境庐已由原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变成仅残存1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为纪念黄遵宪,梅州市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修复人境庐筹备委员会」,拨出专款进行全面维修;旅港嘉属商会也寄来10万港元襄助其成。修复的项目有园圃、假山、息亭、无壁楼、藏书阁、五步楼、七字廊、十步阁等。

  1985年,纪念黄遵宪逝世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1989年6月,人境庐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评定为国家近现代优秀建筑物。如今,饱经沧桑却依旧隽秀的人境庐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及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来源:梅州日报


图:人境庐内的黄遵宪汉白玉像。
黄氏后人捐房建
  黄遵宪纪念馆
  为建设黄遵宪纪念馆,黄氏族人把荣禄第的房产无偿捐赠给政府,支持公园建设。新建成的黄遵宪纪念馆以黄遵宪书斋“人境庐”和故居“荣禄第”、客家古民居“恩元第”3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修建而成。主要展出黄遵宪生平著作、照片等展版以及其生前用过衣物、书籍等珍贵实物,仅其生前留下的藏书便有1800多本。
黄遵宪纪念馆虚拟馆
http://www.gdwh.com.cn/wsbwg/360/lswhg/
人境庐侧的荣禄第和恩元第民居
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该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恩元第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展现了晚清时期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人境庐侧的荣禄第,是我祖母的祖父黄遵宪故居,我祖母黄墨庄(1908-1991)是黄遵宪长孙女,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荣禄第出生。
广东紫金东门儒林街钟煜晟恭录先祖行宜
黄遵宪
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
http://61.133.8.10:8080/date%5CK%5CA2099278.pdf
大清时代,闭关锁国,加上那时候信息传媒也不发达,一般人是不可能对美国总统大选有所了解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下,人们对西方民主政治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当时一些因职务或工作原因有机会接触和目睹美国大选的中国人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了。曾于1882年(光绪八年)至1885年出任清政府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在海外有过十六七年的工作经历,在同时期人中实属有见识、思想开明的一类人。尽管如此,当他亲眼目睹188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时,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先驱者还是傻了眼。
光绪10年(1884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其时在任总统是共和党人切斯特·阿瑟,他想争取连任。竞争对手是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结果是后者获胜。和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一样,竞争非常激烈,且屡有丑闻发生,黄遵宪目睹了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两派拉票的场面,两派候选人互相揭底的演讲,这一切令这位拖着长辫子的大清官员目瞪口呆,他把当时的见闻用《纪事》一诗写下以记其事,并吓得做出了“共和政体万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国”的结论。
《纪事》全诗分八段。第一段描述两党各自开动各种宣传机器大造舆论:“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诗句描写的是街头的鼓乐队和彩车队的宣传队伍,以及街头拉票演讲场景。诗中“共和”一词应是指美国的政体,而非指共和党。第二段描述两党各自宣布的施政纲领及给选民的种种承诺,而对方斥之为“空言彼何益”。第三段描写两党互相攻击对方候选人,最为精彩:“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狭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钩。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匿数不尽,汝众能知否?是谁承余窍,竟欲粪佛头?颜甲十重铁,亦恐难遮羞。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这才是令清朝官员大开眼界的场面,两党互相攻击,互相揭底,竭力丑化对方,有说对方候选人年轻时有偷牛和聚赌前科,又有嫖娼的传闻等等。这样品德的人也可以出来参选当“圣上总统”?这对读诗书讲礼仪的清朝文人官员来说,是无法理喻的,这种言论开放的场面令这位大清官员摇头叹息不已。第四段描写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出本党总统候选人:“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第五段描写候选人发表演说,接见选民,进行竞选活动。第六段描写候选人私下进行的各种拉票活动,双方揭露了许多贿选伎俩。第七段描写选民投票选举总统(实际上是选出总统选举人)及急盼选举结果的情景。最后一段用他的眼光概括叙述美国总统选举中他认为的种种丑态:“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
黄遵宪以自己大清天朝的思想观念,认为这种选举要不得,搞得整个社会乱轰轰的,挑动同胞互相斗争,唆使抢夺国家政权,弄不好大则会造成祸乱,影响稳定局面,小则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仇杀,所以大清国坚决不可学习这种共和民主方法,以免误国
国学交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随着刘心武的《重续红楼梦》的出版,曹氏半部《红楼梦》再次引得后世“红楼迷”纷纷关注。其实一百多年来,“红迷”对红楼儿女的爱恨评说从没间断过。这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黄遵宪,作为晚清诗人外交家,他于光绪四年(1878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担任公使馆参赞。当时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关于《红楼梦》,这位晚清诗人也颇有研究。
明治时期,日本出现了第一个特别喜欢以写汉文汉诗为乐趣的日本红迷——曾是上州高崎藩主的大河内辉声(号桂阁,1848—1882),他与当时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参赞、书记官——黄遵宪关于《红楼梦》一书的笔谈就收录在《黄遵宪为日本友人笔谈遗稿笔话》一书中。
书中记载:在黄遵宪出使日本期间,曾和旧高崎藩主大河内辉声,有过多次笔谈。也就是说,彼此都用纸片,一问一答式,笔谈时如果有人出入,那个日本人就用日文写下他们的动态。当然笔谈不限于他们二人。
笔谈中,黄遵宪写道:“《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恨贵邦人不通中语,不能尽其妙也。”还写道:“论其文章,宜与左、国、史、汉并妙。”
当黄遵宪向日本友人推介《红》时,大河内辉声作了《红楼梦》和日本小说《源氏物语》的比较:“敝邦呼《源氏物语》者,其作意能相似。他说荣国府、宁国府闺闱,我写九重禁庭之情。其作者亦系才女子紫式部者,于此一事而使曹氏惊悸。”
黄遵宪对《红楼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话激起了大河内辉声对《红楼梦》的极大兴趣。他从清朝公使何如璋手中借到此书,不仅通读完毕,还为其加训断句,请使馆人员为其加注准备出版。
但遗憾的是他35岁就去世了,出版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黄遵宪当年的遗憾很快就被弥补了。不久以后,日译本的《红楼梦》很快出版了,《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也就成了很多学中文的日本人的教材首选。
(河北保定/王文静)
国学版每逢周三、周四见报,邮箱:liubeiwozu@yahoo.com.cn。来信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经济中心 刘黎平。邮编:510121。本版需要大量《古人说话行事也很雷》的稿件,欢迎大家多往这方面投稿。
http://news.singtao.ca/vancouver/2009-12-02/community1259753475d2184316.html


我祖母胞弟
我舅公的讣告

侨彦黄超声仙游

[2009-12-02]



本报讯

温哥华全加客属联谊会荣誉会长、温哥华客属崇正会名义会长、温哥华中山大学校友会创办人之一黄超声,不幸于11月18日下午5时15分,在温哥华圣约瑟医院病逝,享寿96岁。
黄超声生前是温哥华客属乡彦,深受乡亲尊崇的元老及精神领袖,久享盛誉。数十年来为服务温哥华客属乡亲,团结温哥华客属人士壮大客属社团,作出了巨大贡献;又致力促进加拿大多元文化。
    1994年黄氏伉俪举行金婚庆典,曾获英国女王、加拿大总督、加拿大总理及卑诗省省长专函祝贺。黄超声热爱家乡,把他的祖父、著名中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遗下的数千部著作,以及「人境卢」书斋、「荣禄第」故居等大量文化资产,捐给家乡梅州市人民政府,并且获全客属乡贤响应捐资7,700万元人民币,黄超声还协助梅州市黄遵宪纪念馆顺利建成。
黄超声守灵祈祷定于12月3日(星期四)下午5时假座温哥华市圣方济教堂(438 Great Northern Way,近缅街夹第二街)举行;12月4日(星期五)上午10时,同在该址举行葬礼弥撒,随即移灵安葬素里天主教墓园。查询详情,请致电604-306-0066、传真604-253-0352;或者电邮至jwingnean@yahoo.com
黄遵宪嫡孙,黄季伟唯一儿子在加拿大逝世时的加拿大星岛日报讣告
黄遵宪在世的孙女有两人,居长的已高龄一百岁,住在广州,是国家艺术服务中心总监温尚光先生令堂
我表叔
温尚光 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总监
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协会~名誉主席
他说;
做人,要做人之龙,要做人之凤,要做人上人,不然的话就浪费了做人的几十年了。要做人之龙凤,要做人上人,就要学品味、修养和艺术,就要傍懂艺术的人,就要拜师学艺。举止有品味、心灵有修养、谈吐有艺术,事业就能走向成功。另外,要学会鉴赏,鉴赏人,分别好坏,准确站队,鉴赏物,把握真伪,陶冶性情,这也是做人的另一面。
http://www.worldpeace13579.com/?cid=3&sid=&nid=10


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协会(香港)名誉主席、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温尚光教授和广东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一行参观了河南省客家文化博物馆。

温尚光教授(右一)、王明惠馆长(左二)与范国甫名誉会长(右二)、詹松镇常务副会长(左一)于客家文化博物馆合影留念

世界华人华侨和平促进会“世界杰出贡献华人”第一届得奖名单


【最新航拍】蓝天下的新广东 — 梅州篇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wLEMkXtO39M#t=179s


客家人的来源1


何如璋故居大埔人境庐


何如璋(1838年-1891年),字子峨,广东大埔人,清朝外交官
早年喜读桐城派古文,后潜心时务,常往返天津、上海之间,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由李鸿章推荐,出使日本,前后三年,光绪六年(1880年)被召回,后任督办福州船政大臣。
中法马江海战爆发,何如璋唯恐得罪法国,并不做戒备,听任法舰溯闽江驶入马尾,甚至予以友好款待,导致福建水师被法军击溃。张佩纶、何如璋甫闻炮声,即从船局后山潜逃,结果有11艘舰艇全部被击沉,将士阵亡700余人,马尾船厂被毁,因罪被革职遣戍张家口。应两广总督李瀚章之邀主讲广东韩山书院。墓位于大埔县湖潦镇甲溪弓坪山顶。着有《使东述略》,记述出使日本时的见闻,特别是记述日本推行明治维新的情况。
清 大埔 何如璋墓 位于大埔县湖潦镇甲溪弓坪山顶。面积30平方米。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莪,广东大埔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侍读出使日本,首任驻日公使。着有《使东述略》一卷,《管子析疑》36卷。
墓坐东向西为三合土构筑,长6米,宽5米。墓堂深3米,宽4.3米。正中为花岗岩墓碑,高0.8米,宽0.45米。碑文分三行,中行书:“清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子莪”;左行书:“诰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右行书:“钦差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如璋何公墓"。现存尚好。
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3 21: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4-11-2 16:21 编辑

先祖母黄墨庄,(1908-1991)是梅县黄遵宪公度先生长孙女,1908年生于梅县故居荣禄第,其父黄璇泰(字季伟1888-1960)是公度先生第四子,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民国后任广东省参议员。茲敬录先祖行宜恭致崇敬哀思
江西遂川 钟煜晟 敬录




先祖公度先生手跡



先祖黃季偉手跡






先祖出身于屡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属嘉应州黄僚公后裔,传十余代到明末,有裔孙黄文蔚从梅南分出,落居嘉应州城东攀桂坊,遂为攀桂坊黄氏始迁祖,公系江夏堂黄氏迁梅州第二十三代孙。高祖乃十九世祖黄朴泉(1733-1829)讳润,字桂柏,谥孝创寿过百龄,乾隆五十年(1785)“钦旌五代同堂,妣钟,子十人。黄遵宪写有《高祖朴泉公事迹述略》,其神牌位写道:“钦旌五代同堂,讳润,字桂柏,谥孝创,百寿朴泉黄公,其子、孙、曾、玄共200余人,更奇特的是这一大家庭中还有两房五代同堂者,就是黄朴泉第六子(六房)黄学诗妻李太夫人家,即黄遵宪曾祖母一家。另一是黄朴泉第七子(七房)黄学锦妻刘太恭人家。兩代三家欽旌五代同堂应该创全国纪录了!

先生之高祖名黄润,原家境贫寒,以替人书写牛契为生。当时,外国银元刚刚在广东的市场上流通,他能够通过银色、声音的差异来辨别真伪。于是,他在集市上摆一张桌子,替人鉴别、兑换银元,广聚四方之财,几年后就发家致富了。30岁时,黄润开始创立自己的典当铺,并在晚年把当铺发展到四五家。

虽然自己弃儒经商,黄润却没让儿子继承家业,而是让其专心读书,其第六子黄学诗,字词海(公度先生曾祖父)却弃儒经商,身后却因黄遵宪贵而诰赠从一品荣禄大夫,妣李,州城公孙三翰林,翰林院检讨李象元之裔,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二十六殁,享寿八十五,以三子际熙得曾孙,钦旌五代同堂赏银缎如制。初封宜人,诰赠一品夫人。
公度先生祖父黄际升字允初,词海公之第六子,早年弃儒从商,系典型马食牛耕的二世祖人物!从小赋闲在家兼抽上了鸦片烟,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九卒。亦因黄遵宪贵而诰赠从一品荣禄大夫,原配粱诰赠一品夫人

黄遵宪父亲黄鸿藻字雁宾号逸农(1829-1892),允初公长子,咸丰六年(1856)举人,先后做过户部主事及广西思恩府知府等职,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卒,诰授通议大夫诰赠一品荣禄大夫,妣吴,生於道光八年七月二十三,卒於光绪九年正月初十。诰封淑人,诰赠一品夫人。


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在在显示了他的才华过人。有一天,黄遵宪的祖父黄际升,横床直卧,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这种不良嗜好,早就深恶痛绝,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小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祖父面红耳赤笑而不敢语。

黄遵宪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何如璋东渡出使日本,在任期间,积极就琉球问题同日本交涉。后又前往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任外交官。驻外期间,他留心观察所在国的事物,认为中国要革新自强,必须效法日本维新变法。光绪八年(1882年)春天,调任驻美国旧金山(今译三藩市)总领事,当时美国借故逮捕大批华侨入狱,黄遵宪到监狱探望华侨,叫35岁时,黄遵宪奉命调任美国三藩市(现译作旧金山)。 2月12日抵达美国,3月,美国国会通过限制中国移民法案。因赴美之国人多为华工,此项法案实际是针对华工的,但学生、商人、游客,乃至侨胞也受到波及,被视如囚犯。黄遵宪向负责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求救无果,于是自图良策,为回国的侨胞颁发护照,作为返回美国的凭据,尽可能提供便利。

    当时三藩市的华工贫苦,往往数十人挤在一个屋子里住。美国法律中有一条“方尺空气”的规定,即每人需享有56平方米空气的范围。违者,房主处以500美元以下罚款,房客处以50美元以下罚款或监禁。黄遵宪抓住这条法律,在视察华工住地后,又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见到数十人被囚禁于同一牢房,就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必须按照“方尺空气”给予相同待遇。随从丈量监狱。美官员无词以对,只得释放华侨。光绪十一年(1885),黄遵宪请假归国,在家乡埋头修订《日本国志》,至光绪十三年成书。书中,黄遵宪批判秦汉以后“君尊而民远”的专制主义,肯定西方的立法制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黄遵宪任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总领事期间(1891-1894)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时值中日即将爆发甲午之战,  1894年奉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次年,黄遵宪在上海会见康有为,纵论时事,随即参加强学会,1895年出任湖南按察使,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宣传维新变法。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沪创办《时务报》,鼓吹变法。自此,黄遵宪成为维新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光绪二十四年,因徐致靖奏保,光绪帝命陈宝箴将黄遵宪送部引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奉旨派充出使日本钦差大臣。,光绪帝特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的钦差大臣,本想待黄遵宪使日后回国入朝作改革变法先驱,1898年是黄遵宪政治生涯的顶点。是年正月,光绪皇帝向翁同龢索要《日本国志》。二月,枢臣进《日本国志》一部,但光绪皇帝又要了一部。四月,下诏定国是,布告天下,正式变法。六月,任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大臣。后因百日维新之故,光绪帝三次下诏催促黄遵宪入京,但是,一次侥幸的痢疾使黄遵宪滞留上海,而躲过了百日维新失败后之捕杀。当黄遵宪病愈正欲动身进京时戊戌政变发生了!顽固派大举捕杀维新分子,英国和日本分别设法营救康,梁。黄遵宪被参奏“奸恶”与谭嗣同辈相等,“请旨饬拿”,“从严惩办”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欲杀之《戊戌变法档案史料》。顽固派自然不会放过黄遵宪。10月9日,上海道蔡钧奉朝廷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内(公共租界新闸路,赫德路即今常德路421号原关造册处),派 200 余人围守,候命押解北上。然而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主要的原因是英国、日本等国公使,驻沪总领事全出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这就使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让公度先生罢官,释放了黄遵宪。
10 月 15 日,黄遵宪乘舟南归梅州。

乡居阶段(1899~1905)。先生罢职还乡后,思想郁闷,经常和丘逢甲唱酬往来。光绪二十八年,公度先生和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取得联系,二人经常以长信交换意见,讨论立宪、革命、保教、保国粹、人物评价、文学改良等各方面的问题。他积极支持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新小说》,但反对梁启超的貌似激烈的“破坏主义”理论。这一时期,黄遵宪有较多的时间从事新体诗的创作,因此,被梁启超树为“诗界革命”的旗帜。光绪二十九年,黄遵宪邀集地方人士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次年末,黄遵宪在《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诗中写道:“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但这时,黄遵宪的肺病已日见加深。光绪三十一年,他在致梁启超信中说:“余之生死观略异于公,谓一死则泯然澌灭耳。然一息尚存,尚有生人应尽之义务,于此而不能自尽其职,无益于群,则顽然七尺,虽躯壳犹存,亦无异于死人。无避死之法,而有不虚生之责。”1905年3月28日,旧历二月二十三日逝世。終年五十八歲。



黄遵宪之侄黄连章侄孙黄裕宏父子两代保护珍藏钦赐黄遵宪派充出使钦差大臣圣旨牌
朱迪光/  李顺松/
黄连章(字漪川),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系,曾执教于中山大学、梅州中学
恭奉于祖居“德赞楼”中堂屏风楣上,牌心由镂空雕刻的四爪金龙及祥云围绕,牌心上下端饰双龙吐珠,其中在上端“珠”面上楷书“旨”字,同为阳刻凸字,下端双龙则见首不见尾。牌的构图简约,但制作精美,镂空雕刻技法娴熟。吉龙祥云造型栩栩如生1958年,“德赞楼”中堂悬挂的“钦差大臣”牌与其他四块“文魁”匾,被野蛮地拆卸装上大板车,当作炼钢铁的薪柴准备运走之时,黄连章发觉后,把与其他四块“文魁”匾捆扎在一起的“钦差大臣”牌猛地抽出抢救保护下来,并一直珍藏在家中的阁楼里。1965年黄连章去世后,受家传的影响,黄裕宏先生铭记家父的教诲,数十年来虽然家居变迁,但他一如既往地保护珍藏着“钦差大臣”牌。
纪念黄遵宪专稿 】          2005-04-29
梅州日报




光緒十九年三月甲申
誥授黃遵憲從一品榮祿大夫,賞頭品頂戴花翎,誥贈三代從一品封典

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绪朝)实录
赏新加坡总领事道员黄遵宪三代从一品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826b60102dyhq.html

清代一品文官仙鹤补子背幅,用料为江南织造头等天青贡缎,上绣一品仙鹤,文补为“卍”字纹底,彩绣其他纹饰有祥云、蝙蝠、如意、桃、牡丹、福山、寿海、红日、灵芝等,海水山石中一白鹤独立,以红珊瑚米珠绣太阳

清代文一品补服清代早期和中期的补子基本上在绣工上,就(是)工艺上非常讲究。比如说在绣的上面用各种的手法,比如说盘金绣啊,或者纳丝绣啊,还有一些达子绣等等。甚至用了在丝线里边加了一些金线、银线等等,这是清代的初期和中期。到了晚期基本上就是彩绣比较多一些,




台湾大溪-李騰芳古厝的文魁匾







黄遵宪出生地德赞楼俗称老黄屋






据考证,在人境庐侧后边的“德赞楼”才是黄遵宪出生并生活了30多年的“故居”。而“人境庐”只是黄遵宪的“书斋”。


公度先生发迹后在家乡自建的官邸:荣禄第
荣禄第,为黄遵宪于1881年所建,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为三进两厢式二屋砖木结构,共有厅房28间,另西有厨房3间,1848年黄遵宪降生于西头第四房。黄遵宪上三代祖辈,曾祖父黄学诗(经商)、祖父黄际升(经商)及父亲黄鸿澡(任广西思恩府知府),均诰封为荣禄大夫,1890年黄遵宪遂将屋冠名为“荣禄第”,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屋中堂悬挂“在勤堂”匾额,为1897年梁启超题写。上堂悬挂钦差大臣圣匾,上书“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奉,派充出使钦差大臣,臣黄遵宪恭承”,圣匾底色朱红,边框镂空雕龙,金字金边,肃穆威严。






荣禄第内景 先祖母出生地





人境庐是公度先生自建的“书斋”




1884年春,黄遵宪在“德赞楼”后面的一口池塘边,亲自设计建造了这座小楼,取楼名为“人境庐”人境庐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
黃遵憲戲曲詞作現梅州  首次公開而彌足珍貴

該戲曲詞是黃遵憲為戲曲腳本《三斛珠傳奇》所作
图为黄遵宪的词作 《贺新郎》原始抄件。

收藏者展示黃遵憲戲曲詞作。

  清代著名詩人、戊戌變法先驅者黃遵憲以《人境廬詩草》和《日本國志》名聞天下,然而黃遵憲存世的詞作並不多。近日,研究黃遵憲生平的梅州學者劉奕宏,在撰寫黃遵憲故鄉紀事一書搜集客家歷史文獻時,在黃遵憲故鄉梅城攀桂坊黃遵憲友人劉燕勛的后裔保存的書稿中,意外發現從未公開過的黃遵憲為戲曲腳本《三斛珠傳奇》所作的詞作,在梅州史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21日,本報記者幾經周折,在梅城一老居民住宅區裡,見到了黃遵憲戲曲詞作收藏者——劉燕勛的孫子劉浚華老人,老人現年73歲高齡。在老人家中記者看到了這首詞牌名為《賀新郎》、抄錄在一張泛黃的信箋紙上的黃遵憲戲曲詞作。

  據了解,《三斛珠傳奇》作者劉燕勛是梅城攀桂坊崗子上司馬第劉屋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是晚清秀才、粵東客籍詩人之一,曾參與大型地方詩歌選集《梅水詩傳》的編輯工作。

  劉燕勛年齡雖比黃遵憲要年長20多歲,但生前與黃遵憲成為忘年交,友誼甚篤,曾為黃遵憲校勘《人境廬詩草》稿本,現代出版的《人境廬詩草》就留有劉燕勛的題跋。劉燕勛不但富有詩名,兼善戲曲創作,《三斛珠傳奇》就是以晉代石崇和綠珠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演繹的戲曲劇本。

  據劉奕宏介紹,對於黃遵憲填詞的水准,《嶺南歷代詞選》的選注者、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曾評價:“其詞雖不多見,然亦新美可喜。”因此,《嶺南歷代詞選》選錄了他的3首詞作。

  而此前,200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黃遵憲全集》,隻收錄了他的詞作11首,故這次新發現的黃遵憲戲曲詞作顯得彌足珍貴。

  據了解,這次與黃遵憲戲曲詞作一同發現的還有劉燕勛本人的詩文集和劇本《三斛珠傳奇》的手抄本,經過近120年的風雨滄桑仍得以完好保存,在梅州實屬罕見。(葉仕欣)



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 清黄遵宪年谱.pdf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10056456

公度先生之父黃鴻藻档案




資料類型:類型:檔案
描述層次:件
著作者:
晏端書等-署兩廣總督
主題與關鍵字:
軍機處檔摺件
描述:
內容描述:奏請將員外郎銜主事黃鴻藻交部從優議敘由
日期:
同治
範圍:
同治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f4/da.html
晏端书(1800年-1882​​年),字巢芸,号蜕叟,中国清朝官员,江苏仪征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浙江杭州府知府,改湖州府,升杭嘉湖道。历任福建汀漳龙道、浙江宁绍台道等职。咸丰四年(1854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六年升江西布政使,改山东布政使,同年升任浙江巡抚,兼署学政。咸丰九年(1859年)任大理寺卿,次年任督办江北团练大臣,升左副都御史。同治元年(1862年)署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

湖南巡撫陈宝箴
(1831年-1900年7月22日)客家人,字右铭,谱名观善,江西义宁人陈宝箴生于1831年(道光11年),,系出福建汀州(今上杭县),六世祖陈腾远迁至江西义宁州定居,腾远生子陈克绳,克绳生子陈伟琳,号「韶亭先生」,儒学医道传家,太平军事起,组织乡人防守义宁达数年之久。甲午戰爭後,陳寶箴受兵部尚書榮祿舉薦,詔授湖南巡撫,十分支持戊戌變法,令湖南成為了變法的重要場地
宝箴为伟琳第三子,性格英毅,21岁(1851年)乡试中举人,1898年,戊戌政变,因推荐刘光第、杨锐,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晴庐。 1900年去世,被慈禧太后密旨赐自尽,自缢而死,创办有「义宁书院」。


子,陈三立,陈三畏。三立为著名清末诗人孙,陈衡恪,陈隆恪,陈方恪,陈登恪,陈寅恪。寅恪为知名历史学家。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
http://gb.cri.cn/3601/2004/08/17/342@269162.htm
陈宝箴死因之谜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一),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发出:

  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江西的宗九奇先生于十七年前,曾刊布过一条鲜为人知的材料,即近人载明震先父远传翁(字普之)《文录》手稿,有如下的记载: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岘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http://www.gmw.cn/content/2004-12/14/content_145083.htm

点击看全图

故居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724874.html戊戌六君子是指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变時所逮捕並處死的六名變法派人士,分別為谭嗣同、林旭、楊銳、杨深秀、刘光第與康广仁。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與直隸總督榮祿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同时逮捕了譚嗣同六人等。刑部尚书赵舒翘奏曰:“此等乱臣贼子,杀无赦,何必问供。”9月28日,六人在未經刑部審訊的情況下,被慈禧太后下令押到北京菜市口問斬。被处斩的顺序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后,北京城里风声鹤唳,有些与维新运动有关的人士纷纷躲避,但也有不怕死的。当时身为御史的杨深秀,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朝廷上疏,责问为什么要废光绪皇帝,同肘还公开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所以他很快就被逮捕。唐照青当时在刑部当官,亲眼目睹了六君子在菜市口被砍头的经过,写诗把六君子临刑前各自的神情描摹得格外生动:“林君最年少,含笑口微吷。谭子气为降,余怒冲冠发。二杨默无言,俯仰但蹙额。刘子木讷人,忽发大声诘”,这里的林君是林旭,谭子是谭嗣同,二杨是杨锐和杨深秀,刘子是刘光第,奇怪的惟独没有写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


油画作品<菜市口1898>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179049&do=thread&id=92454


http://culture.nianw.com/2012-09-28/n-7816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3: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遂川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4-11-2 16:25 编辑

钟学栋将军元配黄太夫人,是梅州清朝外交家黄遵宪公孙女

我祖母黄墨庄,(1908-1991)是梅县黄遵宪公长孙女,1908年生于故居荣禄第。其父黄季伟日本早稻田留学生,广东省参议,滋敬录行宜纪念。

江西遂川   钟煜晟 敬录


外高曾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三月廿四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二月廿三),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生于广东嘉应州。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在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东区下市角),四岁读书,十岁学诗。1876年中举人。
1877年随何如璋东渡出使日本,后又前往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任外交官。驻外期间,他留心观察所在国的事物,认为中国要革新自强,必须效法日本维新变法。撰写《日本国志》,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1882年春天,调任驻美国三藩市总领事。当时美国借故逮捕大批华侨入狱,黄遵宪到监狱探望华侨,叫随从丈量监狱。美官员无词以对,只得释放华侨。1894年回国。
1895年出任湖南按察使,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宣传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1905年3月28日,病逝于故乡,终年五十八岁。1890年,黄遵宪以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1895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变法期间辅佐湖南巡抚陈宝箴大力推行变革,倡立的湖南保卫局,将近代警政引入中国。1898年8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
  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1904年冬,即黄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图……。”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客家诗宗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是嘉应州的一代诗宗。他曾辑录了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庐诗草》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谣的社会地位。梁启超说:「近世诗人,能镕铸新思想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他在《人境庐诗草》中描述客家山歌:「瑶峒月夜,男女隔岭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称山歌。」
思想黄遵宪曾于1882年(光绪八年)至1885年出任清政府驻美国三藩市总领事,他亲眼目睹了188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但是这并没有启迪他思想革新,反而使他愈加保守。黄遵宪作《纪事》[注 1] 一诗记载了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况和感触,得出了「共和政体万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国」的结论。[3]
作品、作品集


《日本杂事诗》二卷1898 《日本国志》四十卷,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出版、浙江书局重刊(
1911 《人境庐诗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1911年刊印于日本
吴振清等编:《黄遵宪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名句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杂感五首之一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母同年》

多年来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后人往往从文学或诗界革命的领域去理解他,而忽视其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变法维新者、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对黄遵宪历史地位全面深刻认识,是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且看:
黄遵宪像

———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卢梭民约论,最早是由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来的,中国士大夫最早是从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了解到人权、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国志》中的维新变法思想,使当时的康、梁乃至光绪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启发,其“分官权于民”的思想明显地启发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形成民权主义的思想。他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与斗争经验,他在戊戌政变前的湖南创立了保障社会治安的保卫局等措施在政变失败后仍能保留下来,就说明黄遵宪的改革是切中国情的,他在湖南协助陈宝箴推行新政的卓越成效是他把变法理论灵活运用于中国实践的结果。
  ———黄遵宪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深知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沉痛指出:“弱为万国役,治为天下强。”他致力保护华侨、侨工的权益,抵制排华运动,联络侨商组织商会;在新加坡又创立保卫华工的南洋护照制度。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黄遵宪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等共13个年头,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却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缅怀起这位客家先贤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有关研究


伊原泽周(2003)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陈其泰(2006) 黄遵宪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左鹏军(2006) 《黄遵宪集》漏收作品,《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徐柏容(2008-10):黄遵宪、张南庄与白话诗文,老年时报
雷丹(2008-11):黄遵宪与诗界革命——谈钱钟书对黄遵宪的赏析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脚注
  清朝黄遵宪《纪事》「甲申十月,为公举总统之期。合众党欲留前任布连,而共和党则举姬利扶兰。两党閧争,卒举姬君。诗以纪之。吹我合众笳,击我合众鼓,擎我合众花,书我合众簿。汝众勿喧哗,请听吾党语:人各有齿牙,人各有肺腑。聚众成国家,一身此尺土。所举勿参差,此乃众人父。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人各有肺腑,人各有齿牙,一身此尺土,聚众成国家。此乃众人父,所举勿参差。此党夸彼党,看我后来绩。通商与惠工,首行保护策。黄金准银价,务令昭画一。家家田舍翁,定多十斛麦。凡我美利坚,不许人侵轶。远方黄种人,闭关严逐客。毋许溷乃公,鼾睡卧榻侧。譬如耶稣饼,千人得饱食。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计日。彼党斥此党:空言彼何益。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狭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钩。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是谁承余窍?竟欲粪佛头。颜甲十重铁,说恐难遮差。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某日戏马台,广场千人设。纵横乌皮儿,上下若梯级。华灯千万枝,光照绣帷撤。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盘盘黄须虬,闪闪碧眼鹘。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笑激屋瓦飞,怒轰庭柱裂。有时应者者,有时呼咄咄。掌心发雷声,拍拍齐击节。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演说事未已,复辟纵观场。铁兜绣袮裆,左右各分行。宝象黄金络,白马紫丝缰。橐橐安步靴,林林耸肩枪。或带假面具,或手执长枪。金目戏方相,黑脸画鬼王。仿古十字军,赤旆风飘扬。齐唱爱国歌,曼声音绕梁。千头万头动,竞进如排墙。指点道旁人,请观吾党光。众人耳目外,重以甘言诱。浓缘茁芽茶,浅碧酿花酒。斜纹黑普罗,杂俎红<贲毛>毭。琐屑到钗钏,取足供媚妇。上谒士雕龙,下访市屠狗。墨杘与侏张,相见辄握手,指此区区物,是某托转授。怀中花名册,山请纪谁某。知君有姻族,知君有甥舅,赖君提挈力,吾党定举首。丁宁复丁宁,幸勿杂然否。四年一公举,今日真及期。两党党魁名,先刻党人碑。人人手一纸,某官某何谁。破晓车马声,万蹄纷奔驰。环人各带刀,故示官威仪。实则防民口,豫备国安危。路旁局外人,各各捩眼窥。三五立街头,徐徐捻颔髭。大邦数十筹,胜负终难知。赤轮日可中,已诧邮递迟。俄顷一报来,急喘竹筒吹。未几复一报,闻锣惊复疑。抑扬到九天,啼笑奔千儿。夜半筹马定,明明无差池。轰轰祝炮声,雷乡云下垂;巍巍九层楼,高悬总统旗。吁嗟华盛顿,及今百年矣。自树独立旗,不复受压制。红黄黑白种,一律平等视。人人得自由,万物咸遂利。民智益发扬,国富乃倍蓰。泱泱大国风,闻乐叹观止。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剌。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究竟所举贤,无愧大宝位。倘能无党争,尚想太平世。」全诗认为美国大选扰乱社会,跳动族群斗争,唆使抢夺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稳定。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黄遵宪~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98);乡居阶段(1899~1905)。曾被誉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诗界革命巨子”。

黄遵宪行书五言诗镜心
梅州人境庐正门


图为:人境庐
以先祖黄遵宪故居人境庐为代表。庐为砖木结构园林式书斋建筑, 糅合了客家和东洋建筑风格, 厅堂、水井具客家特色, 无壁楼装饰落地玻璃窗呈日本风格。庐内有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 楼阁亭榭高低相衬, 廊井池圃花木扶疏, 拾级登阁, 曲径通幽, 面积虽只500 平方米, 却似山重水复, 路转峰回, 其结构之精巧, 令人赞叹。1990 年被评为国家近现代优秀建筑物。人境庐坐落在梅城东山大桥附近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镌刻在大门上的「人境庐」三字为日本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这幅反映庐主淡泊明志、高旷致远襟怀的门联为黄遵宪自撰。人境庐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园林式书斋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庐内外绿树成荫,楼阁亭榭高低相衬,廊井池圃,花木扶疏,庐内拾级可以登阁,曲径可以通幽,花香扑鼻,书香四溢,四处弥漫着山野田园韵味。庐内还收藏保存有黄遵宪遗留下来的8000余册古籍书及其他物品。

  整座建筑,因地制宜,布局典雅,小巧玲珑,体现质朴无华而富于园林景致,堪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日本民间建筑风格有机融合的建筑精品。但由于年久失修,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境庐已由原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变成仅残存1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为纪念黄遵宪,梅州市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修复人境庐筹备委员会」,拨出专款进行全面维修;旅港嘉属商会也寄来10万港元襄助其成。修复的项目有园圃、假山、息亭、无壁楼、藏书阁、五步楼、七字廊、十步阁等。

  1985年,纪念黄遵宪逝世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1989年6月,人境庐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评定为国家近现代优秀建筑物。如今,饱经沧桑却依旧隽秀的人境庐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及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来源:梅州日报


图:人境庐内的黄遵宪汉白玉像。
黄氏后人捐房建
  黄遵宪纪念馆
  为建设黄遵宪纪念馆,黄氏族人把荣禄第的房产无偿捐赠给政府,支持公园建设。新建成的黄遵宪纪念馆以黄遵宪书斋“人境庐”和故居“荣禄第”、客家古民居“恩元第”3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修建而成。主要展出黄遵宪生平著作、照片等展版以及其生前用过衣物、书籍等珍贵实物,仅其生前留下的藏书便有1800多本。
黄遵宪纪念馆虚拟馆
http://www.gdwh.com.cn/wsbwg/360/lswhg/
人境庐侧的荣禄第和恩元第民居
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该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恩元第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展现了晚清时期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人境庐侧的荣禄第,是我祖母的祖父黄遵宪故居,我祖母黄墨庄(1908-1991)是黄遵宪长孙女,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荣禄第出生。
广东紫金东门儒林街钟煜晟恭录先祖行宜
黄遵宪
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
http://61.133.8.10:8080/date%5CK%5CA2099278.pdf
大清时代,闭关锁国,加上那时候信息传媒也不发达,一般人是不可能对美国总统大选有所了解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下,人们对西方民主政治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当时一些因职务或工作原因有机会接触和目睹美国大选的中国人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了。曾于1882年(光绪八年)至1885年出任清政府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在海外有过十六七年的工作经历,在同时期人中实属有见识、思想开明的一类人。尽管如此,当他亲眼目睹188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时,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先驱者还是傻了眼。
光绪10年(1884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其时在任总统是共和党人切斯特·阿瑟,他想争取连任。竞争对手是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结果是后者获胜。和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一样,竞争非常激烈,且屡有丑闻发生,黄遵宪目睹了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两派拉票的场面,两派候选人互相揭底的演讲,这一切令这位拖着长辫子的大清官员目瞪口呆,他把当时的见闻用《纪事》一诗写下以记其事,并吓得做出了“共和政体万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国”的结论。
《纪事》全诗分八段。第一段描述两党各自开动各种宣传机器大造舆论:“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诗句描写的是街头的鼓乐队和彩车队的宣传队伍,以及街头拉票演讲场景。诗中“共和”一词应是指美国的政体,而非指共和党。第二段描述两党各自宣布的施政纲领及给选民的种种承诺,而对方斥之为“空言彼何益”。第三段描写两党互相攻击对方候选人,最为精彩:“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狭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钩。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匿数不尽,汝众能知否?是谁承余窍,竟欲粪佛头?颜甲十重铁,亦恐难遮羞。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这才是令清朝官员大开眼界的场面,两党互相攻击,互相揭底,竭力丑化对方,有说对方候选人年轻时有偷牛和聚赌前科,又有嫖娼的传闻等等。这样品德的人也可以出来参选当“圣上总统”?这对读诗书讲礼仪的清朝文人官员来说,是无法理喻的,这种言论开放的场面令这位大清官员摇头叹息不已。第四段描写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出本党总统候选人:“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第五段描写候选人发表演说,接见选民,进行竞选活动。第六段描写候选人私下进行的各种拉票活动,双方揭露了许多贿选伎俩。第七段描写选民投票选举总统(实际上是选出总统选举人)及急盼选举结果的情景。最后一段用他的眼光概括叙述美国总统选举中他认为的种种丑态:“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
黄遵宪以自己大清天朝的思想观念,认为这种选举要不得,搞得整个社会乱轰轰的,挑动同胞互相斗争,唆使抢夺国家政权,弄不好大则会造成祸乱,影响稳定局面,小则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仇杀,所以大清国坚决不可学习这种共和民主方法,以免误国
国学交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随着刘心武的《重续红楼梦》的出版,曹氏半部《红楼梦》再次引得后世“红楼迷”纷纷关注。其实一百多年来,“红迷”对红楼儿女的爱恨评说从没间断过。这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黄遵宪,作为晚清诗人外交家,他于光绪四年(1878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担任公使馆参赞。当时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关于《红楼梦》,这位晚清诗人也颇有研究。
明治时期,日本出现了第一个特别喜欢以写汉文汉诗为乐趣的日本红迷——曾是上州高崎藩主的大河内辉声(号桂阁,1848—1882),他与当时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参赞、书记官——黄遵宪关于《红楼梦》一书的笔谈就收录在《黄遵宪为日本友人笔谈遗稿笔话》一书中。
书中记载:在黄遵宪出使日本期间,曾和旧高崎藩主大河内辉声,有过多次笔谈。也就是说,彼此都用纸片,一问一答式,笔谈时如果有人出入,那个日本人就用日文写下他们的动态。当然笔谈不限于他们二人。
笔谈中,黄遵宪写道:“《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恨贵邦人不通中语,不能尽其妙也。”还写道:“论其文章,宜与左、国、史、汉并妙。”
当黄遵宪向日本友人推介《红》时,大河内辉声作了《红楼梦》和日本小说《源氏物语》的比较:“敝邦呼《源氏物语》者,其作意能相似。他说荣国府、宁国府闺闱,我写九重禁庭之情。其作者亦系才女子紫式部者,于此一事而使曹氏惊悸。”
黄遵宪对《红楼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话激起了大河内辉声对《红楼梦》的极大兴趣。他从清朝公使何如璋手中借到此书,不仅通读完毕,还为其加训断句,请使馆人员为其加注准备出版。
但遗憾的是他35岁就去世了,出版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黄遵宪当年的遗憾很快就被弥补了。不久以后,日译本的《红楼梦》很快出版了,《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也就成了很多学中文的日本人的教材首选。
(河北保定/王文静)
国学版每逢周三、周四见报,邮箱:liubeiwozu@yahoo.com.cn。来信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经济中心 刘黎平。邮编:510121。本版需要大量《古人说话行事也很雷》的稿件,欢迎大家多往这方面投稿。
http://news.singtao.ca/vancouver/2009-12-02/community1259753475d2184316.html


我祖母胞弟
我舅公的讣告

侨彦黄超声仙游

[2009-12-02]



本报讯

温哥华全加客属联谊会荣誉会长、温哥华客属崇正会名义会长、温哥华中山大学校友会创办人之一黄超声,不幸于11月18日下午5时15分,在温哥华圣约瑟医院病逝,享寿96岁。
黄超声生前是温哥华客属乡彦,深受乡亲尊崇的元老及精神领袖,久享盛誉。数十年来为服务温哥华客属乡亲,团结温哥华客属人士壮大客属社团,作出了巨大贡献;又致力促进加拿大多元文化。
    1994年黄氏伉俪举行金婚庆典,曾获英国女王、加拿大总督、加拿大总理及卑诗省省长专函祝贺。黄超声热爱家乡,把他的祖父、著名中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遗下的数千部著作,以及「人境卢」书斋、「荣禄第」故居等大量文化资产,捐给家乡梅州市人民政府,并且获全客属乡贤响应捐资7,700万元人民币,黄超声还协助梅州市黄遵宪纪念馆顺利建成。
黄超声守灵祈祷定于12月3日(星期四)下午5时假座温哥华市圣方济教堂(438 Great Northern Way,近缅街夹第二街)举行;12月4日(星期五)上午10时,同在该址举行葬礼弥撒,随即移灵安葬素里天主教墓园。查询详情,请致电604-306-0066、传真604-253-0352;或者电邮至jwingnean@yahoo.com
黄遵宪嫡孙,黄季伟唯一儿子在加拿大逝世时的加拿大星岛日报讣告
黄遵宪在世的孙女有两人,居长的已高龄一百岁,住在广州,是国家艺术服务中心总监温尚光先生令堂
我表叔
。温尚光 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总监
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协会~名誉主席
他说;
做人,要做人之龙,要做人之凤,要做人上人,不然的话就浪费了做人的几十年了。要做人之龙凤,要做人上人,就要学品味、修养和艺术,就要傍懂艺术的人,就要拜师学艺。举止有品味、心灵有修养、谈吐有艺术,事业就能走向成功。另外,要学会鉴赏,鉴赏人,分别好坏,准确站队,鉴赏物,把握真伪,陶冶性情,这也是做人的另一面。
http://www.worldpeace13579.com/?cid=3&sid=&nid=10


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协会(香港)名誉主席、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温尚光教授和广东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一行参观了河南省客家文化博物馆。

温尚光教授(右一)、王明惠馆长(左二)与范国甫名誉会长(右二)、詹松镇常务副会长(左一)于客家文化博物馆合影留念

世界华人华侨和平促进会“世界杰出贡献华人”第一届得奖名单


【最新航拍】蓝天下的新广东 — 梅州篇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wLEMkXtO39M#t=179s


客家人的来源

何如璋故居大埔人境庐


何如璋(1838年-1891年),字子峨,广东大埔人,清朝外交官。
早年喜读桐城派古文,后潜心时务,常往返天津、上海之间,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由李鸿章推荐,出使日本,前后三年,光绪六年(1880年)被召回,后任督办福州船政大臣。
中法马江海战爆发,何如璋唯恐得罪法国,并不做戒备,听任法舰溯闽江驶入马尾,甚至予以友好款待,导致福建水师被法军击溃。张佩纶、何如璋甫闻炮声,即从船局后山潜逃,结果有11艘舰艇全部被击沉,将士阵亡700余人,马尾船厂被毁,因罪被革职遣戍张家口。应两广总督李瀚章之邀主讲广东韩山书院。墓位于大埔县湖潦镇甲溪弓坪山顶。着有《使东述略》,记述出使日本时的见闻,特别是记述日本推行明治维新的情况。
清 大埔 何如璋墓 位于大埔县湖潦镇甲溪弓坪山顶。面积30平方米。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莪,广东大埔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侍读出使日本,首任驻日公使。着有《使东述略》一卷,《管子析疑》36卷。
墓坐东向西为三合土构筑,长6米,宽5米。墓堂深3米,宽4.3米。正中为花岗岩墓碑,高0.8米,宽0.45米。碑文分三行,中行书:“清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子莪”;左行书:“诰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右行书:“钦差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如璋何公墓"。现存尚好。
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3: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阜,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人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时《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有有昨于挽回中国自主要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已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问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 “渐摩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分阐述说:“于固执已见,则诿以彼国来明我意;于争夺已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已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酸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购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白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应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8: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3 14:39 编辑

黄遵宪纪念中学让学生“三学会”促全面发展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12-05-25 09:14:25   来源: 梅州日报
欢迎订阅梅州日报手机报 请发送mz 到106585772,每月5元。不仅仅是新闻,更多的是实用生活信息。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① 

 ②

  ③
  【治校方略】
  地处梅城东郊小溪唇的黄遵宪纪念中学是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而创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原名“公度中学”,2006年改名为“黄遵宪纪念中学”。人们刚走近校区,就见到学校的围墙上镌刻着一幅幅黄遵宪先生的名言警句,可谓是“未入校门,先闻书香”。
  黄遵宪纪念中学教育、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强,校风好。建校30年来,传承了黄遵宪先生“兴学育人,教育兴邦”的精神,实践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的办学理念。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该校从2007年起,率先在全校推行“小组竞争,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个改革将每个班级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一学习小组约6-8人,学生课桌以分组围坐的形式摆放。改变了学生“排排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围坐讨论的形式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 (图①:学生围坐上课)。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华。学校还制定了班级不同小组之间的竞赛规则。将预习效果、学习成绩、课堂展示、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操行等纳入小组竞争,定出激励办法,创设小组竞争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还改变了 “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做法。请老师们“下台”,即是请老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回到学生中间去,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而学生则走到讲台上去。通过学生讲课,既能使他们对所学所讲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口才和胆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图②:学生在课堂上讲课)。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管理方面,学生也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方向转变。学校成立了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将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各项检查评比活动都交给学生去负责。另外,教师还采用每个学习小组每天一个值日组长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长,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荣辱感。某班有七个女生,在小学时就有“七姐妹”的名称。在上课时,这些人经常搞小动作,对其他学生影响较大。发现问题后,任课老师除了逐一做工作外,还把她们分到了不同的七个小组,对个别表现较好的 “委以重任”,这一做法杜绝了她们上课成群搞小动作的现象。现在,黄遵宪纪念中学的课堂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有无老师在班都一个样,学生可以自己上课、自己管理,基本上实现了全员管理的目标。
  这一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的教学成绩连创历史佳绩。中考成绩从2005年的14个重点到2011年的45个重点,6年翻了三番。平均分从全区的倒数到稳站全区中游以上水平。该校的这一改革模式2011年1月被确定为市级科研课题,并于2011年5月在该校举行了全市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面向全市推行。
  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在校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各种技能,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该校提出了“你有才能你敢来,学校给你搭舞台”的口号,创办了各种兴趣班、特色班,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觉参与,进行特色办校。
  该校开办了山歌合唱、二胡演奏、美术、书法、舞蹈、乒乓球、篮球、足球、人境庐文学社和人境庐义务解说员等多种兴趣班和特长班。学生自愿参加,完全免费。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文艺表演活动;不定期举办各种特长竞赛,对学生进行奖励;还为学生出版了《人境庐文学社作品集》、《学生美术书法作品集》等书刊(图③),免费发给学生。这些措施使每个有特长的学生都能有展现自己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些特长班的学习,学生们培养了兴趣爱好,有的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乒乓球为 例,创办6年来,已培养了10多名乒乓球教练,其中管涛峰、钟学明、林银思三人到马来西亚昔加末州执教。(教人)http://www.meizhou.cn/news/1205/25/12052500063.html



时务报旬刊,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1896年夏天报纸对外宣布了五位创办人:汪康年、黄遵宪、吴德潇、梁启超、邹凌瀚。因创刊诸人如黄遵宪、汪康年在官、绅两界都有极广泛的关系网,故创刊伊始,报纸即在支持维新的士大夫们中间迅速风行。其后讲求变法维新的新报,大多得到过《时务报》的支持,《时务报》因此有“报王”、“馆祖”之誉。黄遵宪。黄遵宪与汪康年之间的矛盾,在于黄欲将其在西方所见的“立宪政体”在报馆内付诸实施——如此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其效仿西法的夙愿,二是黄本人能够藉此规避官身不能参与商业管理的朝廷规矩,掌控报馆大权。这一矛盾被康党充分利用,黄遵宪在整个时务报内斗中,几乎对梁启超言听计从。
http://news.qq.com/zt2011/zxzg/1896.htm
黄遵宪创办的《时务报》现梅州
本报讯 (记者罗金良)由黄遵宪、汪康年创办、“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的重要刊物《时务报》最近为梅州知名收藏家魏金华所得。魏所收藏的《时务报》为光绪24年2月21日第54期。《时务报》是由中国人办的第一份杂志式报纸,亦是在近代国人办报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对了解黄遵宪的历史功绩、研究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都有很好的历史价值。
    据载,《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为旬刊。创办人为黄遵宪、汪康年,当时梁启超为主笔,汪康年
为总(经)理。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汪康年(1860年-1911年11月14日),字穰卿,晚號恢伯、醉醉生。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晚清著名人物,报刊活动家,
    由于洋务派官僚张之洞横加干预,《时务报》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嫉妒,再加上这份报纸的总(经)理汪康年与梁启超意见不合,从第55期起,梁启超就离开了《时务报》,《时务报》从此转为封建官报,1898年8月8日被停刊,共69期。
    魏所收藏的第54期《时务报》有30页60面,用的是连史纸,为石印印刷,字迹清晰,文章编排非常讲究。该期共有16篇文章。
    (本报记者 肖根平 摄)
http://www.meizhou.cn/news/0603/16/060316010.htm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26/11/3912947_89095459.shtml


晚清洋务重臣张之洞,无疑是一位“勤笃务实”者。但张之洞大办洋务,由于贪大求全,有违常规,加之管理不善,却交了一笔数额巨大的冤枉学费。当年“纱布丝麻四局”中,官员有品有级,进门的轿子出门的旗锣伞盖少不得,总办进出车间巡视,居然拿轿子抬去抬回。从而也把张之洞抬成中国“负债经营的祖宗”。

比如他所兴办的汉阳铁厂等,大则大矣,效益却不佳。


张之洞所面对的毕竟是一群并不懂经营的封建官僚,凭藉主观愿望行事,先购机,后找矿。待到英商提供的贝色麻炼钢炉运到时,才发现准备投料的大冶铁矿石含磷量高达0.25%,而依据酸式炼钢法设计的贝色麻炉无法除去如此高比例的磷成分,必须改用碱法马丁炼钢炉,方可炼出合于制造铁路路轨的钢材。仅此一误,便造成巨大损失。此误还成为制约汉阳铁厂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汉阳铁厂上上下下一派衙门作风,冗员充斥,互相推诿。当时铁厂中共有洋员四十余人,但清朝官员则是洋员的数倍,“无煤可用,无铁可炼,终日酣嬉,所费者又不知凡几。”据统计,汉阳铁厂官办期间所耗560余万两银子中,真正用到实处的不过200余万两,“其余皆系浮费之款,于公司毫无利益。”


铁厂高炉于1894年6 月开炼,不到半年便因煤炭不足被迫停炉,此后一直开炉不足。因而铁厂的经营状况十分糟糕。当年的《时务报》称其“如每日冶炉化出生铁一百吨,将亏本银二千两。”实在难以为继,只好请来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方才扭转局面。


但张之洞又实在算得上是一个廉洁的清官,他“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据载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以沉香为柩殓葬,文革时期毁墓挖尸不腐如生人:
据说,那口棺材是张之洞去世时由曾担任张之洞护卫、时任湖北新军第八镇(师)统制(师长)兼任湖北提督的张彪,花1.2万两银子从江南购置沉香木制成,由陆军特别小学堂监督刘邦骥押送,快车连夜送到京城的目击者说:棺分兩層,空隙間填滿松香(防腐、防潮),搡簧木板上同樣寫著生卒年月和壽終七十三歲字樣。張之洞身材瘦小,神態如睡,面容安詳,三寸胡須清晰可見,已經發黃。


孔子墓


文革毁了无数历史信息,康有为墓被掘,颅骨被放在一个翻斗手推车里游街示众;孔子墓被用炸药炸开,骨骇示众后被焚毁;张之洞墓被掘后,尚未腐烂的尸体被弃,任由顽童踢弄拨耍.被掘墓的还有舜帝、炎帝、万历、岳飞、武训、包拯、张居正、霍去病、王羲之、蒲松龄、丁汝昌、齐白石…我不知道道德是从哪来的,但知道是从哪没的。

张执信(中)今年66岁,20岁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张之洞墓被挖开的情形



张之洞墓修复后的模样张公祠三个词出自他孙女之笔
谭延闿的墓,说来就惨了。文革时,用炸药打开了谭墓,棺木甚好,被南汽拉走,作为制作木模的材料;谭被焚尸,头颅被踢来踢去...墓碑也被磨平了原墓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国家拨款按历史原貌重新修葺,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墓包前的汉白玉石祭桌,也是当年谭墓的原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20: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8 22:23 编辑

光绪皇帝下旨:要求新闻“据实昌言”,不必顾虑太多


188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光绪皇帝派康有为去上海督办《时务报》时发布过一道“上谕”。“上谕”者,那个时期的“最高指示”也。中云:
  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达民情,必应官为倡办。该大臣所拟章程三条均尚周妥,着照所请,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所出之报,随时呈进。

  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利弊,开拓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用副朝廷明目达聪、勤求治理之至意。
时务报》原是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一份报纸,以梁启超为主笔。创刊之后,倡言“民权”,再加上梁启超那支通俗而又饱含感情的文笔,于是,受到广泛欢迎。然而,世间事常常是,受到的欢迎愈热烈,受到的反对也就愈强劲。有人扬言,要打“民权”屁股一万板。张之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维新派,但是,也不喜欢“民权”之说,指令在《时务报》担任经理的亲信汪康年设法“收敛”,其后,《时务报》遂为汪康年掌握,光芒大失。百日维新中,康有为企图借官方力量收回《时务报》,指使御史宋伯鲁向光绪皇帝上奏,要求将《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仍派梁启超办理。光绪皇帝将这一道奏章批给当时掌管文化教育的“管学大臣”孙家鼐,孙家鼐于7月26日复奏,认为梁启超正在奉旨“办理译书事务”,太忙了,建议派康有为到上海督办《时务报》。当时,北京的顽固派正在攻击康有为,光绪皇帝想让康避避风头,就同意了,因此就有了上面引述的那道“最高指示”。
http://www.tianzhilou.com/kxl/jdms/2011-11/09/content_1258414.htm
根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即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事诏

诏书
原文如下:1898年6月16日《申报》1版《本馆接奉电音》: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内]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将此通谕知之
方今各国交通,使才为当务之急。着各直省督抚于平日所知品学端正、通达时务、不染刁气者,无论官职大小,酌保数员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带领引见,以备朝廷任使。


光绪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1908年秋,慈禧病危,光緒皇帝遭人以砒霜毒害,于11月14日逝於瀛台,比慈禧早一日驾崩,得年三十八歲,2008年中国官方以现代法医手法检验后才证实死于砒霜中毒。。

1913年崇陵地宫建成,11月16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宫。1938年崇陵被盗,谜至今仍未解开,但是盗光绪帝宠妃珍妃墓的人却早已被就地正法。当年,珍妃就是因为支持光绪帝变法惨遭慈禧太后毒害的。谁能猜到,在光绪帝崇陵被盗还不足半年时间,珍妃墓也遭遇恶梦,二人还真是同命相连。秋季,鄂士臣、关有仁、李汉光等八人盗掘了珍妃墓,被就地正法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在“文革”中,这个已经作古的“保皇派头子”仍然在劫难逃,遭红卫兵掘坟鞭尸,康有为的头骨被绑在棍子上游街示众,并且作为“革命成果”在“造反有理展览会”上展出,后来便不知所终。1985年,青岛市政府重修康有为墓,迁葬时用不锈钢铸了一个头颅替代,以成全尸。然则康圣人虽不能“不朽”,也毕竟是“不锈”了。今位于青岛浮山南麓的康有为新墓youtube视频[size=0.9em]故宫100(81)珍妃之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2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3 13:48 编辑

先祖在日本的相片
清驻日使臣照(左四为何如璋,右一为黄遵宪,1878年摄于中国驻日本公使馆)





新加坡海南會館內有一對黃遵憲(1848-1905)的楹聯,是目前存世罕見的黃遵憲題聯。過去從書上得知,黃遵憲在中國駐新加坡第一任總領事期間(1891-1894)曾經為「瓊州大廈天后宮」題寫過楹聯,當時以為恐怕只有文字記錄,而且也不曉得「瓊州大廈」正是海南會館。

日前聽說黃遵憲的楹聯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就懸掛在禮堂,意外興奮。

楹聯木板高踰兩米,髹漆褚紅底,陰刻黑色隷書字,上聯為:

入耳盡方言,聽海客瀛談,越人鄉語

下聯為:

纏腰數豪富,有大秦金縷,拂菻珠塵

左下金色楷書:「總事黃遵憲敬題」。落款兩方,上為金字陰刻「總領事印」;下為紅字陽刻「黃遵憲印」。

新加坡海南會館 黃遵憲楹聯,李俊賢攝    http://ilofen.blogspot.hk/2011/02/blog-post.html


公度先生擅长隶书



琼州会馆”四字匾额,与海南一个名人大有关系,那就是明朝海南籍的海瑞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65562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65562

黄遵宪:西方近代学术源自《墨子》
晚清维新名士黄遵宪早年出使日本,著有《日本国志》一书。黄在书中写道:“余考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认为西方政治、宗教、科技无不出自墨学:“其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同也;其谓爱汝邻如己,则《墨子》之兼爱也;其谓独尊上帝保汝灵魂,则《墨子》之尊天明鬼也;……”

撰写此书时,黄遵宪自称“余足迹未及欧洲。又不通其语言文字,未由考其详。”但1890年与薛福成同往欧洲,归国后其西学墨源论仍未改变。

1909年梁启超撰嘉应黄先生墓志铭云:「所成之日本&#8203;&#8203;国志四十卷,当吾国二十年以前,群未知日本之可畏,而先生此书则已言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先受其冲者为中国,及后先生之言尽验,人服其先见


黄遵宪及其著作《日本国志》
王晓秋
日本国志共40卷50万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巨著,也是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代表作。它大大加强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国志》又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主张学习西方,效法日本,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在中国实行变法,成为戊戌维新的启蒙读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闪耀着异彩。

黄遵宪为什么要撰写《日本国志》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当时国内对日本研究的状况很不满意,企求以提供日本真实详细的情况来改变中国人对日本的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他多次指出:“余观日本士夫类能谈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以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无论泰西,即日本与我仅隔一衣带水,击柝相闻,朝发可以夕即,亦视之若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若邹衍之谈九州,一似六合之外,荒诞不足议论也者。可不谓狭隘欤!”更为重要的是,他出使日本担任参赞官时,已是日本明治维新九年之后,他亲眼看到日本通过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日本变法后日益富强的现象和国内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种种分歧看法,促使他下决心重点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制度及其利弊得失。考察的结果使他“乃信其改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坚定了他在中国变法维新的信念。他曾对驻日公使何如璋说:“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迫,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我不敢知。”因此,他编写以介绍制度为主的《日本国志》,大力宣传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正是为了“质之当世士夫之留心时务者”,就是要供国内有志维新之士借鉴,推动中国的变法自强。
黄遵宪怀着忧国忧民的满腔热情,在书斋中埋头著述,以日本明治维新当镜子,为祖国改革提供借鉴。他把自己的《日本国志》比作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王夫之的政治著述《黄书》。《日本国志》从1878年开始收集资料,1879年进入编写,经历重重困难,凭借其顽强毅力、辛勤的劳动,终于在1887年夏季完成了全书的写作,前后花了八、九年时间,真可谓是呕心沥血的“忧天”之作。
《日本国志》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卷首的年表和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等十二种志,从各个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所实行的各项制度,同时也从各方面阐述了学习西方,效法日本,在中国实行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思想。《日本国志》作为19世纪80年代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一部著作,与同时代的思想家,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庸盦全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所表达的改革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他是以写日本历史来阐发改革思想的,因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并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书成后,黄遵宪便在国内奔走请托,希望能通过总理衙门这个官方渠道刊行出版。但是,当时主持总理衙门的庆亲王奕劻等一班大臣,思想平庸保守,对主张变法改革的《日本国志》不感兴趣,将其束之高阁,不予置理。而黄遵宪请托的李鸿章虽权势显赫,但他只热心于学习西方技艺,而对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其思想有很大保留,因而对《日本国志》的立意主旨,并未予肯定,其上呈总理衙门的“批文”,对该书的评价也是消极的。因此,《日本国志》迟迟未能出版,而一直拖延到中日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后数月,也即1895年秋冬之际,才艰难刊行问世。
还在1894年春,黄遵宪把书稿寄到法国巴黎中国公使馆,请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作序。薛福成披览全书,连声赞叹:“此奇作也,数百年来鲜有为之者”;并欣然为此书作序。狄葆贤在《平等阁诗话》中也称誉《日本国志》一书,“海内奉为瑰宝”,“由是诵说之士,抵掌而道域外之观,不致如坠五里雾中,厥功洵伟哉”。
《日本国志》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它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鸦片战争后,虽然有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列强,而对东邻日本并未予以重视,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这样的名著,竟然把日本说成是由对马、长崎、萨山司马(即萨摩)三岛组成。正如薛福成所批评的那样,“于绝远之国尚能志其崖略,独于日本考证阙如”;甚至连明治维新这样的大事,最初也没有马上引起中国朝野的注意,陈其之1874年写的《日本近事记》竟把明治维新说成是一次篡权夺位的政变。唯有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才第一次对日本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实行资产阶级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同时也不断向亚洲邻国侵略扩张。中国人迫切要求了解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富强的原因和对外政策,以便处理日益复杂紧张的中日外交,而《日本国志》则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提供明治维二十一年前日本的国情资料。因此,薛福成认为,每家都应该买一部《日本国志》,“验日本之兴衰,以卜公度之言之当否可也。”
果然在《日本国志》成书后不到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求和,被迫割地赔款。中国知识分子在痛感奇耻大辱的同时,也更渴望知道日本是怎么强大起来的?为什么能打败中国?据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袁昶曾对黄遵宪说:《日本国志》如果能早日发表,可以省去我们对日赔款2万万两银子呢!袁昶曾对此言作过解释:“甲午之役,力劝翁常熟主战者为文廷式、张謇二人,此书若早布,令彼二人见之,必不敢轻于言战,二人不言战,则战机可免,而偿银2万万可省矣。”1896年,梁启超为《日本国志》写的后序也指出:“中国人寡知日本者也。黄子公度撰《日本国志》,梁启超读之欣怿咏叹:黄子乃今知日本,知日本之所以强,赖黄子也。又懑愤责黄子曰:乃今知中国,知中国之所以弱,在黄子成书十年之后,谦让不流通,令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他们把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归结于没能及早看到《日本国志》,这固然是夸大其词,但也反映《日本国志》对于中国人了解日本的意义和价值。
日本国志》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还是它宣传了资产阶级变法改革思想,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日本国志》详细介绍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具体历程,成为中国实行维新变法的活生生的教材,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维新变法的启蒙读物。
康有为受到《日本国志》启发影响,几乎每次给光绪皇帝上书,都要提到日本。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日本变政考》,有的内容就是参考《日本国志》,甚至直接抄录其原文。
梁启超则亲自为《日本国志》写后序,对黄遵宪及其著作十分推崇。他指出《日本国家志》“其言十年以前之言也,其于今日之事,若烛照而数计也”;“其志深,其旨远”,因此读这本书应该“论其遇,审其志,知所戒备,因以为治,无使后世咨嗟而累欷也”。
《日本国志》也引起光绪皇帝和朝内大臣们的重视。1898年2月,在变法前夕,光绪为了吸取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急切地要参考《日本国志》,亲自命大臣立刻进呈,并先后索取两部。后来,光绪皇帝任命黄遵宪为驻日公使,表明他对黄遵宪的器重和赏识。总之,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对于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产生的作用是不应低估的。http://www.qinghistory.cn/magazinefree/html/31/207/content/245.shtml


黄遵宪《日本国志》延迟行世原因解析
黄遵宪《日本国志》从撰成到刊行延迟了8年,成为近代文坛上的一个历史性遗憾。通过对新发现的两份档案文件的研究,结合其他资料对这一延迟原因加以解析,可知造成这一延迟的首要责任者是李鸿章,他对黄遵宪及《日本国志》的否定性评价,对总理衙门大员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应归咎于总理衙门大臣们的昏庸无识,对于此书不予重视,未予刊行。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皇权官僚士大夫体制,其思想控制和言论束缚机制,使黄遵宪《日本国志》由于有借鉴日本、变法求强的思想倾向,而遭到朝臣大员的冷遇和摒弃。黄遵宪为此书向官方渠道寻求行世而失败的事实表明,在面临民族灾难的危机时期,由于清皇权官僚士大夫体制的僵化、封闭、保守,扼杀了体制内生长的应对变局的知识和思想资源,给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http://jds.cass.cn/Item/6873.aspx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21: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3 13:20 编辑

中国近代警察究竟诞生于何时?按照时间先后来讲,应首推湖南长沙创立的保卫局。
  1897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向推行新政的巡抚陈宝箴提出,现行的保甲制度撑不起社会安定的局面,建议设立湖南保卫局。此后,黄将草拟的《保卫局章程》刊登在《湘报》上,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得到维新派的大力赞扬,也得到开明官绅的赞同。
  1898年7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九日),湖南保卫局正式成立。其机构完全仿照西方和日本警察机关,但由于是官绅合办,人员素质与西方警察差距很大。
  由于戊戌维新失败,积极推行新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被革职。刚刚诞生三个月的湖南保卫局也随着变法的失败,被迫裁撤更名为保甲局。应该说,湖南保卫局是中国警察的前身,首开中国近代警察史的先河。


黄遵宪首创中国警政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黄遵宪抵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兼署湖南按察使。是时,恰逢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试图仿效西方资本主义,改良中国的封建政体。因此,黄遵宪的变法思想如逢和风春雨,他便劲头十足地帮助陈宝箴,辅佐陈宝箴推行新政。他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的理论及种种改革措施。他提倡“分官于民”,改革封建官制,建立地方议会制度;并且仿效日本和西方近代国家的警察局而建立起保卫局,以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
  由黄遵宪亲自负责规划及主持的新政规定要务有十二项:一、保卫局;二、迁善所;三、整顿刑狱;四、课吏馆;五、时务学堂;六、武备学堂;七、南学会;八、湘报馆;九、团练;十、矿务;十一、内河小轮船;十二、湘粤铁路。其中首推保卫局。
  上述新政规定要务十二项中的首项是保卫局,即现在的警察局。黄遵宪早年呕心沥血地写成的《日本国志》中,论及警察的职务是:“在保护人民:一去民害、二卫民生、三检非违、四索犯罪……”他在任职欧美外交官时,非常留心欧美先进制度,特别对司法、警察体制,格外深入研究,故又有云:“余考欧洲警察之制,大抵每一万户则设一分署,一分署有警察数十人,其在通都大邑,广衢要路,则持棍而立者,远近相望,呼应相通……”足见黄遵宪建立保卫局的思想形成颇早。因为他在海外任职外交官十多年,亲身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现状和文化,见识多,涉猎广,加之他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中国的变法自强充满信心。因此,湖南巡抚陈宝箴委依殷切,借重诚恳。
  再从他亲自制订的《湖南保卫局章程(四十四条)》具体来看,里面对保卫局的职能、机制、职责、纪律及巡警的条件等等,都一目了然,便于操作。
  章程的首条阐明保卫局的性质是“官绅商合办”。第二条阐明职能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往下提出机构设置“于长沙府城中央,设总局一所,城中分东西南北,设分局四所,城外设分局一所,共分局五所,每所辖小分局六所,共设小分局三十所。”充当警员的条件有七条:“一须年在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者。二须曾经读书识字,粗通文理者。三须身体强健,能耐劳苦者。四须性质和平,不尚血气者。五须有保人。六须考验。七不准以曾经犯罪之人充当。”还规定了警员的具体职责九条,以及“两不许”、“七不准”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又详细制订了总局、分局和小分局的办事程序及各级人员的薪酬等等。
  诚然,黄遵宪建立保卫局的新政主张仿如刚出世的婴儿,因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宣告成一张废纸,但诚如《清史稿·本传》上云:“黄遵宪……于是略仿西欧巡警之制……”可以说,我国近代之警察制度,始于光绪廿三年(1897年),而于光绪廿六年(1900年)后才逐渐在全国各地建立,其始创中国警政者为黄遵宪。按时间顺序来讲,首先应该是在湖南长沙创立的保卫局。湖南保卫局是伴者1898年6月的戊戌维新只维持了103天,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官员被统统革职,湖南保卫局也在10月底被裁撤,只存活了三个月,之后被迫更名为保甲局。


http://www.0411110.com/old/E_ReadNews.asp?NewsID=212
中国正式的警察设置则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时。联军除军事占领外,为维持治安而设了有警察之实的安民公所。八国联军后的年代,清庭见其颇有成效,又查列强在沪、津、汉口等地租界均设巡捕房,置任印度人和越南人为巡捕,治安良好。于是模仿联军之制,于京设善后协巡营,后更名巡警总厅( 或工巡总局),直属皇帝,下设事务大臣一人专门负责,同时又下设工巡总监和副监各一人,辅助局务。总局内分为工程和巡捕二局,各设局长分管。每局之下,各有警巡、队长、巡长及巡捕若干人,负责管理警察事务和工程事务。因此,工巡总局实际上是管理市政、司法和警察的混合机构。与此同时,袁世凯在河北保定设巡警分局,置巡警这种职称,警察制度正式登场,取代了以前的保甲团练及捕快。袁世凯刚担任直隶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朝廷新政。新政内容包括:增练常备军、预备立宪、创办巡警、正饬吏治、改良司法、提倡实业和广兴教育等等。在创办巡警时,参照西方国家做法拟定章程,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巡警制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正式创设巡警部。次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另于其下设立警政司,主管全国警察事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于各省增设巡警道,负责全省的警政。警察制度至此始在中国确立

光绪皇帝设置巡警部的谕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尽管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权力斗争中又击败了光绪帝重新执掌了政权。尽管慈禧自己血腥地镇压了光绪帝的“维新变法”,但是中国严峻的现实又迫使慈禧太后自己又开始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这说明连慈禧本人也承认中国不改革没有出路  慈禧的“新政”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练兵、筹饷、育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22: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8 16:49 编辑

1899 年清政府派出首批留日学生以前,在日本的中国人主要是外交官,如首任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及助手黄遵宪、梁诗五就是梅州籍人士。1903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嘉应五属以及大埔等岭东客家青年的身影,两年后,驻日长崎外交官梁诗五在致国内友人五华陈元焯的信中道:“此间(长崎)留学生已逾三千,岭东居然有六十余人,本州竟有三分之二。”

  有识之士搭起留学的桥梁

  1903年,被贬官在家的黄遵宪与地方人士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培养新式小学堂的师资人才。次年,黄遵宪派出门人杨徽五、黄之骏前往日本学习速成师范,为充实东山师范学堂师资做准备,同时资助堂弟黄遵庚,并派四子黄季伟(先祖母生父)、孙子黄延豫(字能立)一同前往。

  这批留日学子,黄之骏是黄遵宪从侄,祖父为清代进士黄基;黄遵庚则是黄遵宪堂弟,为举人黄鸾藻之子。除黄遵宪的儿子黄季伟、孙子黄延豫年纪较小外,杨徽五、黄之骏与黄遵庚是年过二十五六岁的秀才,这些人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寻求振兴国家教育的知识。

  在黄之骏等之前,已有一批梅州籍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分别是梅县的李锡青、王伯谟,兴宁的刘维焘、饶景华。刘维焘、饶景华来自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岭东同文学堂虽然位于潮汕地区,但客家先贤丘逢甲、温仲和、何士果是主要办学者,采用了部分新式教学和日文的课程,开始摆脱八股时文的桎梏,吸引今天梅州地区梅县、兴宁、长乐、大埔、镇平的青年求学。

  正是黄遵宪在日本社会界的名望和人脉,以及丘逢甲等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搭起一座桥梁,梅州地区相当多的优秀青年得以远渡东瀛留学。

  投身创建共和的民主革命

  1903年,孙中山来到日本东京创办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发动热血青年参加反清民主革命,梅州4位首批留日学生中,刘维焘、饶景华、李锡青三人报名学习,并加入兴中会。

  作为丘逢甲门生的刘维焘、饶景华萌发革命思想,自然是与老师抗日保卫国土的经历和爱国思想熏陶有关,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来到日本。来自梅县雁洋的李锡青则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李烇是同治年间的举人,任台湾苗栗知县期间,参与1895年抗日保台的战斗。父亲李域臣任职北洋水师,后任清政府海军军备司长,曾监制中山舰(原名“永丰舰”)。对于日本侵略带来的丧师失地,家庭背景同样给李锡青家国之痛的切肤感触,为寻求先进知识而留学并 参加民主革命,合乎他思想进步的逻辑。

  1914年,嘉应留日学生编了一本通讯录,梅州仅梅县、兴宁、长乐、镇平、平远就有200名留日学生,其中约六成120人是在辛亥革命前赴日留学的。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在东京集会,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整合为中国同盟会,梅州籍留学生谢良牧、何天炯、何天瀚、刘维焘成为发起人,在会计部、司法部等担任要职。当年,25位梅州留学生加入同盟会东京本部,次年又有21名梅州留学生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像谢良牧、谢逸桥兄弟五人,温静侯、温奋立,刘维焘、刘维濂等兄弟一起参加的例子不少。梅州籍会员占当时同盟会东京本部会员的二十分之一,以州域地区而言在全国比重最大。

  嘉应州秀才钟动于1907年来到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不久也加入同盟会。同年,鉴于潮州黄冈起义失败的教训,10多位梅县松口籍留日学生温静侯、谢逸桥等在家乡创办松口体育会培养革命军事人才。

  1907年底,钟动回乡与妻弟曾伯谔合作,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盟会员,在嘉应州城北门外的曾氏祖祠成立 “冷圃诗社”,鼓吹革命。钟动取号寒云,李季子取号朝露,曾辨(伯谔)取号积雪,曾赜(勇甫)取号繁霜,古直取号层冰,意为“冰雪万里,潜孕春阳”。后来曾蹇(纠伯),温见(著叔)、侯过(子约)等人亦相继加入。其中,钟动、曾伯谔、曾勇甫、侯过、曾蹇均为留日同盟会员。冷圃诗社成立后,钟动返回东京继续学业,创办《梅州》杂志宣传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谢良牧兄弟为革命筹措大量款项,梅州留日学生林修明为黄花岗起义献出宝贵生命。钟动、曾勇甫等领导梅州的光复,推翻清朝对梅州的统治。梅州留学生为创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立下功勋。

  理想主义诗情沉淀为理性

  辛亥革命前,梅州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教育、法政、商科为主的人文学科领域,是以速成课程为主,学制在一年左右,学历程度不高。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梅州学子学以致用的迫切心态,也说明他们当时现代教育基础较薄的现实。

  当 时留学目 的地 选择日本,原因是路途较近、留学费用较低,加上相近的文化环境,方便间接吸收西方的文化知识,如近代中国有名的历史人物鲁迅、蔡元培、陈独秀、蒋介石等均选择到日本留学。

  梅州留学生在日本学习的学校主要是清华学校、宏文学院、同文书院、东斌学校、振武学校、成城学校,除了清华学校是清政府驻外机构创办外,均为日本教育界人士创办的预科学校。谢良牧、谢逸桥、林修明、温静侯、黄慕松等一批人士就读的正是这类学校。

  1907年后,梅州籍留学生开始进入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明治大学、法政大学、东京高等师范等高等学府深造,包括钟动、侯过、曾蹇、李柏存等,人数不多,这批学子仍视参加政治社会活动为人生第一选择。

  除了加入同盟会,梅州留学生还参加了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发起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陈去病、高天梅正是留日回国的同盟会员。南社1900多名会员中,有34名梅州会员,而留学生就有谢良牧、钟动、温静侯、饶一梅、黄慕松、曾勇甫、曾择、温见、黄之骏、谢英伯、丘新荣、李杞芳、梁龙。其中丘新荣是梅县雁洋知名侨商丘燮亭的女儿,曾留学东京女子英文大学。父亲丘燮亭热心家乡教育,曾支持谢逸桥等同盟会员在汕头创办《中华新报》,聘请南社创始人陈去病主笔,成为岭东一份支持革命的报纸;哥哥丘心荣也是日本留学生,曾随丘逢甲参加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代表会议。

  辛亥革命后,梅州知识分子意识到,建设国家需要过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开始选择法学、林学、化学、地质学、医学等专业的学年制教育,留学目的地从日本扩展到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在东京帝国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第戎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出现梅州留学生的身影,民国初年,梅州留学生中涌现出美术大师林风眠、象征派诗歌先驱李金发、现代言情小说大师张资平、著名外交官梁龙、刁作谦,以及法学博士戴恩赛(孙中山女婿)、刁敏谦等知名人物。

  近代梅州被称为文化之乡,广大走出国门的梅州学子为寻找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道路,作出可圈可点的尝试。不论是投身改革或革命的大潮,还是坚守书斋,走寂寞的学术之路,他们的超前眼光和勇气令人敬佩。


http://www.gndaily.com/kjgz/2013-02/17/content_1022542.htm

嘉应留日学生创办的《梅州》杂志。( 高讯 摄)


嘉应留日学生在东京的合影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3 00:31 编辑

一九零零年,两广总督李鸿章电促黄遵宪出山任事,黄氏乃往广州谒见,并婉拒李氏赏识之意,时黄氏五十二岁。在经历目睹戊戌变法被守旧势力残酷扼杀,和拳乱的误国,他对清廷已澈底绝望拒绝再出仕
是年秋,黄遵宪借道香港返故里,抵港后曾三度谒访香港寓公潘飞声,与之谈诗论文终日,潘氏《在山泉诗话》云:「(黄遵宪)过香港,枉驾寓楼,论文竟日。……京卿巍然大宗,推诗界维新钜子,获聆伟论,书作座铭。」自此,两人简札往返,题图画扇不绝,如黄氏为潘飞声题其「独立山人图」云:「四亿万人黄种贵,二千余岁黑甜浓。君看独立山人侧,多少他人卧榻容。」诗一开始便写出中华民族二千余年血统之正,并盛赞潘氏独立海外,为华人争取权利及谋求福祉,贡献不少,犹见褒奖之笔。这是黄遵宪最后一次到香港,不久回到嘉应,便没有再出山,并于一九零五年,卒于里第,终年五十四岁。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心兰、老兰,别号老剑、剑道人、说剑词人、罗浮道士、独立山人,斋名剪淞阁,室名水晶庵、崇兰精舍、禅定室等,祖籍福建省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广东经商,遂落籍于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长于诗词书画,善行书,苍秀遒劲,善画折枝花卉。诗笔雄丽,时有奇气,广东美术史上关健人物,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晚清时期,清光绪二十五年(1887年)8月应德国聘请,执教柏林大学汉文学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客居海外4年,结交了一些国际友人,并游历西欧诸国,外国的文明及进步,使其眼界大开。著有《西海纪行卷》、《天外归槎录》2卷、《柏林竹枝词》等,均以日记形式,详记其出国及返国的经历,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1891年离开柏林回国,住在广州河南龙溪的花语楼。1894年甲午海战后,提倡变法图强。同年秋赴香港,任《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倡导中华文化,居港逾13载。撰社论、为文写诗,仗义执言,极度关心国家兴亡。吴仲《续诗人徵略后篇》云:“(潘飞声)遇涉华人事,力与西政府争,名著海外。戊申抵制日货事起,港官欲放兰史出境外,以箝各报之口,商家愤争,卒得无事。”可见潘氏在社会上甚具声望,支持颇多。凭一支雄笔鸣于海外,天下知音呼应日多。
民主革命至土地革命时期,1906年江南文风大盛,精英荟萃,同年夏离香港返广州。1907年到上海定居,加入南社,与丘逢甲、居巢、居廉、吴昌硕、黄芦、黄宾虹等,无不成具至交,从而大大开阔了思想境界。积极参与南社活动,吟咏甚多,与诗社中的高天梅、俞剑华、傅屯良被誉为“南社四剑”之一,故以“说剑堂”为诗词集名。并在南得实业家周庆云的集结下与吴昌硕、况惠风、喻长霖、赵叔孺、夏剑丞、沈醉愚等在上海成立淞社。又参加希社、沤社、鸥隐社及题襟金石书画会等。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潜心金石书画和国粹研究,长于书法,善行书,苍秀遒劲,善画折枝花卉。诗笔雄丽,时有奇气,所作《罗浮山纪游》诸诗,甚得梁启超和陈衍称赏。陈璞在《花语词》序中称:“岭表词坛,洵堪独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移居沪西小枫林桥,诗酒仍不辍。于吟咏之余,雅爱收藏书画金石。所居之室,纤尘不染,悬以丹青翰墨,陈以图书典籍,日夕仰观,称之“卧游”,自谓人生一乐。还擅临池泼墨,其行书苍秀遒劲,梅花朴实挺拔。常与粤籍才人黄遵宪、吴趼人、邱菽园、邱逢甲等交游。晚年家境清贫,在上海以卖文鬻字为生,亦不向人告贷 ,对非其人所赠,更坚拒不纳。友人柳亚子、胡寄尘见其坚贞,为其订润曰:“老兰先生,诗文耆宿,江湖寓公,志节清高,卖文为活,同人代订求书者‘酒例’”,并于末后附所著之书价目。叶恭绰为其诗文集写的《序言》中说:“三子皆食力于粤,唯一妾从。虽贫甚丰,写下不少眷怀故土,思念家乡的诗歌。”著述甚丰,获“六十年间万首诗”之誉。
1934年春因酒精中毒气郁在上海逝世,终年76岁。主要著作有《西海纪行卷》、《天外归槎录》、《说剑堂诗集》、《说剑堂词集》、《在山泉诗话》、《两窗杂录》、《说剑堂全集》、《饮琼浆室词》、《春明词》、《饮琼浆室骈文钞》、《翦淞阁随笔》等近20种,其中《两窗杂录》是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0: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3 00:53 编辑

[2005-10-11] 香江诗话:不见黄龙上大旗──黄遵宪的香港诗
放大图片
 1885年维港岸边的建设和海港环境。 (www.china.com)
程中山
 黄遵宪第一次来港时,年方二十三岁,《香港感怀十首》也有两首写出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
侵占野心始于乾隆年
 身临故土的他,眼前一片洋化的气息,惹起他沉重的家国感慨:「岂欲珠崖弃,其如城下盟。帆樯通万国,壁垒遏三城。虎穴人雄据,鸿沟界末明。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诗写出清室无能,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割让香港,英人遂据此进一步迫近内陆广州,对此丧权辱国之约,举国上下,痛心疾首,诗中犹见作者心情之悲痛,笔调之沉重。另外,黄遵宪也指出英国人的侵略中国野心,早已在乾隆时已暴露出来:「遣使初求地,高皇全盛时。六州谁铸错?一恸失燕脂。凿空蚕丛辟,嘘云蜃气奇。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英人自乾隆年间,就试图借香港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踏脚石,可是后来清室中衰,腐败无能,抵挡不了洋人大炮之威力,香港最终像当年燕云十六州的命运一样,被割出中国版图之外,故诗末诗人颇有「中原父老望旌旗」之感叹。
 《香港感怀十首》,全是五言律诗,诗主要铺写晚清香港的民居风貌,介绍新事物,用传统诗笔写出新思维,意境崭新,令人耳目一新,亦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犹见其爱国之心。黄遵宪以五律写风土人情,也成功突破传统竹枝词的七绝之体,更没有竹枝词的俚俗成分。观此十首诗之首联多成对仗,自然浑成,用力处亦往往在首联之上,手法多变,颇有先声夺人之势,从而领起全诗。整体上,黄诗善于遣辞用字,警炼清劲,设色清丽,意象密集,摇曳生姿,意境新颖,真是五律的佳作。
感慨收复无望
 十五年后,即一八八五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黄遵宪从美国旧金山返国,途经香港。久在异国的黄氏,重踏中国领土的香港后,不禁发出了故国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作了《到香港》一诗云:「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首句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指出香港地本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衣冠仍存中国传统的色彩。然而诗人登楼远望,却不见中国的黄龙大旗飘扬在这块自己的土地上,深深地寄寓了国土沦亡、收复无望之长叹。
 一八九零年正月十六日,黄遵宪在香港再次踏上远轮,奉随薛福成出使英国,此时他又在香港留下了《自香港登舟感怀》一诗:「又指天河问析津,东西南北转蓬身。行行遂越三万里,碌碌仍随十九人。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亲。龙旗猎猎张旃去,徒倚阑干独怆神。」诗主要抒发了游宦海外、飘蓬万里之苦,此诗遣辞用字,颇见雕琢,得力处在虚字之上,犹见起承转合之紧凑。「同舟虽敌亦情亲」句,颇见诗人与异族相处时,所持那种亦敌亦友的态度及复杂的心情。
逝世百年香港始回归
 一九零零年,两广总督李鸿章电促黄遵宪出山任事,黄氏乃往广州谒见,并婉拒李氏赏识之意,时黄氏五十二岁。是年秋,黄遵宪借道香港返故里,抵港后曾三度谒访香港寓公潘飞声,与之谈诗论文终日,潘氏《在山泉诗话》云:「(黄遵宪)过香港,枉驾寓楼,论文竟日。……京卿巍然大宗,推诗界维新钜子,获聆伟论,书作座铭。」自此,两人简札往返,题图画扇不绝,如黄氏为潘飞声题其「独立山人图」云:「四亿万人黄种贵,二千余岁黑甜浓。君看独立山人侧,多少他人卧榻容。」诗一开始便写出中华民族二千余年血统之正,并盛赞潘氏独立海外,为华人争取权利及谋求福祉,贡献不少,犹见褒奖之笔。这是黄遵宪最后一次到香港,不久回到嘉应,便没有再出山,并于一九零五年,卒于里第,终年五十四岁。
 今年正是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他以上十余首香港诗中所期盼着大清龙旗重新飘扬在香港的梦想,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也只能在他逝世后的九十二年,香港才回归中国,此时中国经历了两次易代之变,大清龙旗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今只能在尘封的历史之中看到它飘扬的影子而已。今天飘扬在香港太平山上的是一面面五星红旗、特区区旗,它们才是真正见证及收拾了这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残局。今天的香港,经济繁荣,科技发达,蔚为国际大都市,重读黄遵宪当年的《香港感怀十首》,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时代变迁的迅速,尤其是科技一日千里,网络发达,想必黄遵宪重生也会为之瞠目咋舌,或者他泉下有知,早已经续写《香港感怀》了。(下)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5/10/11/OT0510110004.htm        
潘飞声(1858~1934)广东民间诗词作家。字兰史,号剑士。广州番禺人。末代世家诗人潘飞声

从第一代的十三行首富潘振承算起,到潘飞声已是第六代子孙。他的大叔父宝轲、二叔父宝琳也是中举人、登进士,而父亲潘老三还是从商,家业仍旧鼎盛不衰。
早年就学于乡贤和私塾,勤作诗词。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受聘为德国柏林大学汉文学教授,执教国外多年。回国后,一度任香港《华报》、《实报》主笔。后参加柳亚子创办的南社,积极推行现代白话诗文,被誉为"南社四剑"之一。晚年在上海卖文为生,家境清贫。著有《说剑堂诗集》、《说剑堂词集》、《两窗杂录》等20多种。

潘振承,洋人习惯称他潘启官(闽南语发音:Puankhequa),清朝广州巨商,十三行之一“同文行”的创始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出生。年轻时曾赴菲律宾,在马尼拉从事贸易。在马尼拉,潘振承累积生平第一笔财富。潘振承在广州创办同文行(今广州十三行路与文化公园之间的同文路),讲求商誉,成为当时广州首富之一。被授三品顶戴。潘振承病故后四子潘有度继承父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0: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应州攀桂坊黄氏源流考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17 01:45 编辑

黄氏先祖海虎黄僚公的考证
黄僚,字海虎号良臣,原籍宁化县石壁村,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六世孙。博学通经,宝历二年三礼科进士出身。官朝奉郎、大理寺丞,知琼州,,为官海南,后任职期满,告老还乡,本欲归宁化,途经嘉应,因爱这里山清水秀,遂卜居于此,居嘉应州城西五马坊水巷口,宋理宗端平二年已未(1235年)海虎黄僚奏准归田,欲回宁化,途经梅州治所程乡,爱梅江两岸山水秀美,遂卜居程乡五马坊水巷口。黄僚(唐):梅州历史上的首位进士, 清雍正九年(1731)黄大鹏(平远知县,江苏人)主修的《平远县志》,明确记录“唐朝进士黄僚”是平远“东石人”平遠在唐朝时叫义化都(當時平远未设县治而地属潮州府程乡),光绪十三年黄氏家谱《江夏渊源》显示,“唐年间进士”黄僚在清朝被供在嘉应学宫里,由于宋末客家子弟响应文天祥顽强抵抗,元兵曾血洗梅州,现各姓多数是元明后迁或返迁后裔。
梅州始遷祖僚公,字良臣,谥文忠。妣周氏夫人,受命大君,生三子:庆吉、庆寿、庆华。按:僚公学者称为黄堂先生,【由节度父知】,未知几世迁于梅州水南,后卜居义化都,公生聪明英睿,博通经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举进士第,由三礼,官至朝散大夫,大理寺丞,琼州刺史。文章首出岭海,政治卓然不群。卒葬县治西北三里,至今其乡路塘桥背。
攀桂坊黄氏属嘉应州黄僚公后裔,传十余代到明末,有裔孙黄文蔚从梅南分出,始迁祖文蔚公初居镇平县(今梅州蕉岭县),再迁嘉应城南30里梅南镇的黄居坪,后移居嘉应城东门外的攀桂坊,遂为攀桂坊黄氏始迁祖,即黄遵宪之开基祖。
江夏郡号,出自赢姓,系颥顼高阳氏普贤孙陆终之后。伯益为部落首领时,封陆终裔孙南陆于黄,建立黄国(地处河南光州)。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奉南陆为始祖。亦有称伯益为黄姓血缘始祖。至周朝,黄氏石公,为避兵乱,迁居于岳州江夏(今武昌),此为黄氏多数裔孙的发祥地,故以江夏为其郡号。南陆公的23世孙渊公,官至中州舍人,迁居江夏(城西);92世侃公,由江夏迁光州;98世裳公,由光州迁邵武和平(有作禾坪)乡,为入闽始祖;至119世峭山公(872年-953年),仕宋,初授江夏太守,后迁平章阁直学士兼弄部尚书。福建绥城县昼锦乡和平里坎头村上井人(今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生于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四月十五日戌时,是紫云黄氏的开山祖。黃峭曾任江夏(在湖北省)太守,曾建立和平書院。娶三妻,各生七個兒子,共有兒子二十一個,有孫百餘人。951年,黃峭將十八個兒子遣至各地,有「遣子詩」云:"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兒郎當自強。"。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黃峭无病痛而逝世,享年八十二。共三妻二十一子,分衍各地。120世峭山之子名化(亦叫宁),由邵武迁居宁化石壁村,称“宁化”公,登宋进士,官至广东刺史。后裔多为官于闽、粤而就地立基。至126世潜善,登宋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生子九,因金兵南下,命九子避乱迁徙各地。第四子久盛,居汀州归化,生子二,长黄廷,居宁化石壁,生子昌禧,其孙名十九,移居大埔。第五子久养(一百二十七世),举孝廉,居宁化,生子二:伯、僚:黄僚创居梅州,支分镇平、平远、兴宁、长乐、连平、河源、龙川、惠来、澄海、潮阳、揭阳、又分开平、肇庆府属等。峭山公,三妻二十一子。其中:官氏七子一一长仕奉训居和坪,二梅居九江黄梅口、三荀居兴化莆田、四盖居邵武盖竹、五楚居建宁楚上堡、六龟居邵武大龟潭、七祥(或洋)居泉州晋江。吴氏七子——长政居建阳、二化居宁化(龙上里)、三榘(或瞿)居漳浦、四卢居建宁、五福居福州闽县、六唐居建宁、七林居邵武(梅林)。郑氏七子——长发居鹤*窝、二城居宁都、三潭居邵武(潭头)、四延居延平、五永居建宁、六井居南丰(双井)、七澄居南丰(黄澄口)


梅州江夏堂黃氏宗祠祭典



据黄遵宪《攀桂坊黄氏家谱序》和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记载,攀桂坊黄氏是嘉应(今广东梅州市地区)始遷祖黄僚的后裔,传十余代到明朝末年,有裔孙黄文蔚,又从梅南分出,落籍于嘉应州东山攀桂坊,世居此成为攀桂房黄氏。为别于嘉应黄氏,攀桂房黄氏族谱列黄文蔚为始迁祖攀桂房黄氏初开基的三代,家族非常贫困潦倒,至黄遵宪高祖父黄朴泉(黄润)雍正十一年(1733)-道光九年(1829)一门,出了一位进士(黄基,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该榜第一甲賜進士及第探花为张之洞)、包刮黄遵宪共八位举人。第四代是黄遵宪高祖父黄润,黄润娶妻钟氏,生了6个儿子,钦旌五代同堂赏银缎如制。其中第六子黄学诗,也学会了经商,而且把家业越做越大。黄润发家致富后,又生了6个儿子。其中,长子为官云南;四子任职福建仙游县。
黄润子黄学诗又娶了一位官臣人家即当地大家族、前翰林院检讨李象元的裔孙女李郴姑为妻,钦旌五代同堂赏银缎如制,因曾孙黄遵宪贵而誥赠從一品荣禄大夫,李妣诰赠一品夫人
第六子黄际升,即黄遵宪祖父,因孙黄遵宪贵而誥赠從一品荣禄大夫
黄际升共有4子。长子黄鸿藻即黃遵憲生父,18岁是考中咸丰丙辰(1856年)科举人,开攀桂房黄氏科举入仕之先河。他中举后,初官户部主事贵州司行走,后改授外职,任广西思恩府知府。在广西任地方官长达10年的时间内,他为官清廉,颇有政声。他去世后,诰授正三品通议大夫,后又因孙黄遵宪贵而誥赠從一品荣禄大夫。
黄鸿藻娶妻吴氏,妾吴氏刘氏共生5子二女:长子遵宪即公度先生,同母弟三,妹二。
仲弟遵模字采汀,广西候补知府,叔弟遵路字公望,州痒生,季弟遵楷字鏞达,光绪己丑科举人,大挑知县署福建厦门同知。长妹珍玉次妹碧玉。庶弟一,樽实字实甫,庶母吴出。庶妹二芳玉佩玉,庶母刘出。
兄弟5人,或业诗书,或入仕途,多有功名,故史称内遵宪史弟都能承继家风,光大门楣。其中,老二黄遵谟,官任江西试用县丞,改升广西候补知府;老三黄遵路,州学秀才;老五黄遵,中光绪十五年 己丑科(1889)举人,官任挑知县署福建厦门同知;而最杰出的是老大黄遵宪。他的出现,使嘉应攀佳房黄氏的发展进入最辉煌的阶段。后又因子黄遵宪贵而誥赠三代一品荣禄大夫一品夫人。

福建 邵武  江夏黃峭山公祠




































http://www.luhren.com/discuz/redirect.php?tid=7248&goto=lastpost




峭公故里福建邵武市珍藏族谱资料摘录

http://www.huangqiao.cn/readnews.asp?newsid=219

祖墳黄峭父亲黄锡公墓地
黄峭父亲黄锡公墓碑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峭公无疾而终,葬于福建邵武和平坎头黄家林山旧茔。





黄氏峭山公墓地
黄氏峭山墓碑



黄峭夫人上官氏墓碑 墓碑

黄峭夫人吴氏墓碑


黄峭夫人郑氏墓碑









黄峭山墓.讳岳.字仁静,号青岗,又名峭,后裔尊称峭公或峭山公,是客家黄氏大始祖锡公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四月十五日戊时。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后唐工部侍部,后弃官归隐,创办和平书院,造福桑梓。聚上官、吴、郑氏三妻,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峭公八十寿诞时,召命诸子,三夫人位下各留长子侍奉晨昏,其余十八子俱领家谱一卷,骏马一匹,令其迁徙他乡,开创家业,并赋诗一首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有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峭公无疾而终,葬于福建邵武和平坎头黄家林山旧茔。
     一千多年来,峭山公故里虽经历史沧桑的洗礼,但祖先遗址和文物犹存,随着祖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内外峭山公后裔纷纷溯祖追源,回归祖地拜祖。1995年8月18日,邵武峭山公后裔联谊会成立,积极参与黄氏宗亲联谊活动,在海内外宗亲的鼎力支持下,修缮了黄氏公祠,修复了锡公、峭山公和上官、吴、郑氏三位祖妈坟墓,修通了黄峭公路,为海内外黄氏宗亲寻根问祖,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提供服务。
     2009年,黄峭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news.sina.com.cn/s/2006-03-13/11528431195s.shtml






祖祠黄氏峭公祠外景



黄氏峭公祠大殿


http://www.chaoyiwan.com/bbs/read.php?tid-7930.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2: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遵宪故居考证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7 12:50 编辑

一直以来,人们仅把位于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办事处小溪唇居委的“人境庐”称为“黄遵宪故居”。但据考证,在人境庐侧后边的“德赞楼”才是黄遵宪出生并居住了30多年的“故居”。而“人境庐”只是黄遵宪的“书斋”。黄遵宪曾任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黄遵宪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黄遵宪回家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为便于读书和作诗,1884年春,黄遵宪在“德赞楼”后面的一口池塘边,亲自设计建造了这座小楼,取楼名为“人境庐”。人境庐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
  
德赞楼建于1810年,为三堂两层走马楼布局,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该楼大门采用石柱支撑两层楼梁架,抬梁、斗拱木构件彩绘、穿花、雕花,墙壁彩绘花鸟山水,图画甚为精美。厅堂用方形和圆形石柱支撑两层楼梁架,显得高深、大气。特别是中堂大厅正面采用较为少见的门楼式造型,使整座屋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别具一格。德赞楼由黄遵宪的曾祖母李氏(李象元的孙女)建造。1848年4月27日,黄遵宪出生在德赞楼上堂二楼右边的第一个房间。
  1876年黄遵宪28岁时考中举人后离开德赞楼外出做官。五年以后,1881年黄遵宪回乡在德赞楼后面另外建造了一座屋,起名“荣禄第”,是黄家的第二座屋。荣禄第占地约6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三堂两层走马楼布局。屋内装潢考究,厅廊内木柱、横梁均是雕龙画凤,精致美观;屏风等木构件用彩绘立体浮雕、穿花、阳刻、阴刻、鎏金等工艺,塑造各种动物、植物、花卉图案,造型逼真,极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图  叶清贤)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dfb/html/2010-12/10/content_991435.htm

客家民间故事:李象元的故事
李象元,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83209-1-1.html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梅州,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变法先驱、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专题馆

http://www.zgkjbwg.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22: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3 23:35 编辑

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在家乡病逝。4年后他的遗体移葬于嘉应州梅南黄居坪。梁启超写的墓志铭中,对黄遵宪以及他的诗作了这样的评价:其人 “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 “其为诗,则精思渺虑盘礴而莫测其际”, “阳开阴阖,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于古诗人中独具境界。”

1949年后墓被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23: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3 02:07 编辑

[原创] 公度公墓今何在?
宣统元年三月,先生次子仲雍、四子季伟,始奉其丧葬于梅南黄居坪之原。梁任公志其墓。当时的嘉应州程乡县梅南黄居坪,即今天梅州市梅江区浣下瓜园坳禾坪岗的地方。。。。。通过各方询问和了解,才在侯顺玉女士的屋子里,得知房屋的正厅正中之位,就是黄公度墓穴墓碑所在之处。

原墓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被挖,60至90年代变成了排角村、楼下村的荒地、砖厂、菜地,2002年经批准她在墓地上取得163平方的建筑面积,建起了两层的楼房。建房打地基时还挖出了公度公墓葬时陪物有一张椅子、一把剪刀。追问主人这些遗物今安在,回答极令人失望,再询问梁任公的墓志铭碑石,主人说,未有见过。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59151-1-1.html
黄基坪,今206国道与世界客都大道交界瓜园坳


粱启超撰《嘉应黄先生墓志铭》
嗟乎!古有以一人之用舎系一国之兴亡者,观于先生,其信之矣。先生讳遵宪,世为嘉应州人。”结尾云:“先生之从弟曰遵庚,以状请铭,且曰:‘先兄志也。’启超以弱龄得侍先生,惟道惟义,以诲以教。获罪而后,交亲相弃,亦惟先生咻噢振厉,拳拳恳恳,有同畴昔。先生前卒之一岁,诒书启超曰:‘国中知君者无若我,知我者无若君。’然则启超虽不文,又安敢辞。铭曰:士失职者多矣,而独于斯人焉奚悲?悲其一身之进退死生,与一国之荣悴兮相依。谓天不欲平治天下,曷为笃生此才槃魄而权奇?谓天欲平治天下,曷为挫铄窘辱拂乱之不已,又中道而夺之?其所志所学,蟠天际地,曾不得以百一自见于时;若夫事业文章之在人耳目者,则乃其平生之所不屑为,然且举九州之骏足,十驾焉而莫之能追。则夫其所旁薄郁积而未发者,又安得而测知?而今也悉随其形神精魄,灰化蜕委,万劫不复而永闭于兹。白日坠兮露滋,杨萧萧兮蔓离离。九原不作兮吾道谁与归?仪型先民兮视此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 21: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