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延桐院长新复制的名作《黄遵宪留像》。
著名诗人黄遵宪,是清末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开山人,对于客家文化的发扬有极大的奠基作用。
《客家精英手机报》以“论史忆故人——黄遵宪侄孙黄延桐回忆访谈”为主题,专程到惠州采访了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惠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客家画院院长、惠州画院名誉院长,黄遵宪侄孙黄延桐。
>黄延桐其人
黄延桐,1942年生于广东梅县,惠州油画界领军人物。而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黄遵宪侄孙。谈到黄遵宪,黄延桐表情略有忧伤遗憾。他说,黄遵宪孙辈都已过世,在世的侄孙辈只剩我一人了。
黄延桐刚过69岁生日,健步如飞,意气风发。为了采风爬山过岭,曾去新疆爬5300米的高山,客家风情是他永恒的创作主题。
他通过手中的画笔极力弘扬客家文化。1988年,黄延桐曾举行《星河展》客家风情系列画展,而在2001年举办的个人画展《阳光下的日子》,都对客家风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黄延桐说,是他对客家文化特点的特殊体味,才让他对客家风情坚持一辈子的热忱创作。《星河展》一鸣惊人,轰动艺坛。尔后,黄延桐的创作一直坚持主打客家风情。
黄延桐说,潜移默化中,黄遵宪所推崇的客家精神,家乡的客家风情冥冥中影响了我的艺术生涯。
图为客家精英手机报记者与黄延桐院长(中)合影。
【岁月之殇】
>名人光耀下的低调画家
黄延桐潜心创作半世纪,成为享誉四海的名家。但对与黄遵宪的关系却多数选择缄默不言,鲜少提及,是自有原因还是别有隐情呢?
黄延桐想了片刻,他说,我从小就知道这个身份。爷爷和黄遵宪是亲兄弟,和自己关系最要好的堂哥便是黄遵宪的孙子。但是这么多年在国外展览,也从来没有想过以通过黄遵宪的特殊关系为自己打出招牌甚至增加名气,锦上添花。其实我在国外展览的时候,凡知道我是梅州人时,所有的客家人都出来了,因此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打着黄遵宪的名号为自己谋取什么荣耀。
在解放前,那个动荡的年代,像我这样有背景的出身的人其实是很不好过的。十年浩劫,家族光环无疑成为一种枷锁,大家子弟都成了罪人。在1964年整风运动,上了高中便有意识地将这个身份隐藏起来。
毕业后,我由于毛主席像画得特别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有背景的原因,这个技能无意中也成了我的护身符。一画就是十年。久而久之,隐藏也成了习惯,关于和黄遵宪的关系对外也鲜少提及。
转变是在05年开始的。一次新加波展览上,当时有位新加坡文化局的高层领导人,了解了我的背景以后说,90年代新加坡黄遵宪的展览是我主持的,今天你来了,又是我主持,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听到这番话,作为黄家的族人,我深受启发。于是对黄遵宪侄孙这个身份重视起来。
图为黄延桐院长画室中的近照。
【黄遵宪故事】
>教育晚辈忌娇惯
黄延桐回忆,有次回到梅州,堂嫂(黄遵宪的孙媳)给他看黄遵宪的遗留的书信,说祖上教导不要娇惯孩子。由于父亲是当时家族单传,家里人疼爱有加,爷爷很是娇宠。黄遵宪就教导这位亲兄弟,不要娇惯孩子。
在小时候,我经常看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的书,相比之下,现在一些权威史书上的描写还是十分尊重现实的。让人更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广东现在还成立了黄遵宪的研究会,让人看到了黄遵宪精神传承的希望。
>捍卫侨胞权益
黄遵宪除了诗文享誉之外,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有一次,美国地方政府又向华工寻衅。他们派官员到华人的居住区进行“巡视”,然后说:“华人违反了政府的住房条例,应予以拘留处置。”许多华人因此遭到逮捕,监狱被关得满满的。
黄遵宪闻讯,迅速赶到拘禁华人的监狱,他叫人仔细丈量了囚房的面积,然后把美国官员找来,指着肮脏拥挤的牢房,质问:“这里的条件,难道比华人住所好吗?看来违反规定的是你们,你们应该被关押拘留。”
美国官员黄遵宪说得哑口无言。经过黄遵宪的据理力争,美国地方政府只得释放无辜侨民。
图为黄延桐院长的客家风情画作,画室墙上还挂着传统客家服饰——凉帽。
【诗画如人】
>手写我口,画绘我思
黄遵宪诗如其人,真正体现了客家人文化的底气,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诗人、外交家,黄遵宪身上展现出来的客家精英风骨还在不断地影响着后来者。黄遵宪是客家文化瑰宝的重要招牌。
而黄延桐乡情盈怀凝画笔,潜心创作成大家。他骨子里的客家深情,在画纸上真情流露,成为一幅幅缤纷浓郁的客家风情画。这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思想如出一辙。
说到黄遵宪的诗,黄延桐动情地说,黄遵宪不只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还是个著名的诗人。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以现实题材、骨子里的客家情怀为题材作诗,是当时诗歌的首创点。梁启超因此评价他是诗界的哥伦布,发现了诗界新大陆。黄院长说,他的诗对中国的命运,对国家安慰思考,都用诗文表达出来了。
在黄延桐的记忆中,他听长辈们说,有一次,黄遵宪从国外回来,看到琉球岛上居然插着外国的国旗,说这国旗怎么换成了外国旗,很沉重写了首诗《琉球歌》,把他满腔悲愤寄托在他的诗篇里。
遗憾的是,文革前的教科书里还有黄遵宪的诗。而现在历史教育淡薄了黄遵宪事迹和诗作,他的诗作在当代初高中教科书里鲜少见到了。
图为黄延桐院长收藏了20多年的《黄遵宪》史籍。
【黄遵宪之憾】
黄延桐在访谈中不断重复一句话:“如果维新变法再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历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黄遵宪的结局也不至于落得悲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但不久后,变革的形势发生突变。维新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百日维新失败,黄遵宪也难逃劫数。
一个英国史实家说,假如当时黄遵宪在朝廷,就不会像康梁那么急躁。而光绪帝也知道,康、梁只是书生,而黄遵宪是个实干的有政治资历的外交家,是带领社稷改革的不二人选。
由于黄遵宪身体抱恙,皇帝三次邀京,都未能去成。最后皇帝决定让黄遵宪去日本当大使,最终以身体欠佳折回上海。
这个月内,风云突变。10月9日,上海道蔡钧奉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派200余人围守,候命押解北上,黄遵宪欲以死祭维新。在紧急关头,日本政府对清施压,释放黄遵宪,否则中日不亲善;而英国驻上海总领事也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黄遵宪。
10月15日,黄遵宪乘舟南归故里,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家中。
【纪念故人】
>黄遵宪留像
2005年,知名企业家姚美良组织举办了黄遵宪逝世100周年纪念展览。黄延桐将其名画——《黄遵宪留像》在北京等国内大城市及美国、俄罗斯等国展出后,献给中山大学收藏,现将其重新复制献给人境庐做留念。
谈到该画的创作历程,黄延桐回忆说,《黄遵宪留像》是我自1997年去内蒙回来途径故宫博物院,发现近现代史人物展馆的第一张人物像正是黄遵宪。康、梁画像至于其后。我不解地问馆员,为什么要把黄遵宪放在第一位,而把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放在后面?
馆员回答,因为黄遵宪是近现代史的断代人物。
故宫博物院馆员的这句话对我造成极大的触动,那一刻,我愈发觉得黄遵宪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很了不得的人物,地位举足轻重。
>黄遵宪故居现状
谈及家乡,黄延桐表情顿时舒展开来,笑意满面。他说,我小时候曾经住在人境庐旁的屋子里,后来作为广东省保护文物被一并列入人境庐保护馆内。现在已经没有族人居住在那里了。
小时候我经常去人境庐内玩耍,长兄们也经常给我观赏一些黄遵宪保存的梁启超、康有为的书画作品和书信,并以此对进行教导。
如今时过境迁,人境庐在经历了历史风云和百年沧桑后,里面的摆设和布置已经于小时候的印象不尽相同了。但这毕竟成为缅怀故人,重温历史的地方,对黄遵宪及其后人来说,也是一种慰藉。http://www.hakkanews.com/article_view.asp?id=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