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筆者習慣之書寫方式,加以可能由於先前修習外語領域所習得的包容與寬闊心,故每期仍以東西方迥異的語文面向,書寫和客家現況有關的感觸。而近期內由於不論是本土,或是中、外語領域的研討、座談會等諸多盛事(尤其在11月)相當密集,累積諸多元素難以在同期陳述完畢下,預計於未來四、五期內分段呈現。
首先提及「朝往東亞生死學」的會議所呈現的內容,大多都是針對今年三月的日本海嘯及其相關後續效應,所記錄下來的過程、評論和觀點,除了以人民自罹難、失親至目前重建的立場做陳述,亦對於政府行政以及核電廠控管整個過程的始末亦有不甚看好的評判。而這兩者其實對於客家傳承都可借鏡。首先前者,筆者尤論余德慧、林耀盛老師以及廖彬欽研究員曾提諸如道證生死學以及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生死觀,內文以近來的八八風災和今年的日本海嘯作舉例,可謂天災,所造成的創傷實在難以預料和平復,是可觸摸的形體飛逝,也是看不見的心、靈、情的走遠。反觀客家傳承,就文化本體自是無形又高境界,畢竟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造就,亦想到院長羅肇錦老師曾於課堂比較過「文化」和「文明」之差異,若筆者解讀「文明」不若「文化」可包括穿越有形無形與空色之特質,理應恰如其分。然就客家文化目前面臨的危機,或許奇妙,可實在妙得不討喜,怎麼說呢?因為如此跨越空色間的高境界,竟只要其它強勢語文的介入,客家人不願在口耳間流傳活化石之下日趨蕭瑟!而這樣日漸危殆文化要再重建的難度,實不知是亞於,還是甚於天災大難後的重建。
上段所表露的字裡行間確實複雜糾結,到底是牽涉文化本質和其它諸多人為的形形色色。而就世人對於環境的價值觀、心態、災後的後續處理,亦即上段一開始提到的後者,尤其不管在核電的控管和官方行政,除了相較下算是單純(因主要在人為操作為主),亦可檢視客家相關法規,尤其是客語認證的推動至今,成效和影響是否有不同。事實上就對各種天災的後續處理筆者實在不消著墨,因為一則時常於媒體上出現話題,再者要去和文化推動的行政硬要做比較實在牽強,畢竟是不同質的事。
因此於本期最後,則單論客語認證是否真發揮功效,真格說起尚未理想。起先是就每年應考的人來說,先不論是否具有客家的血緣、身份認同等的問題,可能總有重複應考的人,因此或許要了解應考人逐次漸多或少,還得做更細的觀察,當然最重要的,到底通過考試取得證照後,在平時生活中又是否使用客語,亦為問題所在,因為這還連帶關係到呂菁菁老師的語言觀點,尤其平時不常使用一語言的狀況下,自己能表達出來的語彙自是有限,進一步也影響到身邊不諳客語的人學習上的損失。而除了這點,包括前期筆者曾提及的永定客語的岌岌可危,加以南部六堆之語文先進鍾鐵民先生、李盛發校長相繼仙逝,稍不易單以生死詮釋,更將層面涉及寂寞、創傷之話題,故筆者將於後幾期電子報,將其它元素釀造成不同的「客家杜康」。
勾起上一回筆者最後命名的「客家杜康」,在撰這篇的同時也略有思索,品嚐出來的勢必苦澀而難以下肚。除了就研討會的參與所累積下來看似豐碩的元素,其實也不過是賦予筆者個人經驗、心得、思考上的增長,相對上以目前客家傳承的現況,甚至擴及國內整體語文發展和教育上,可謂千瘡百孔、荒腔走板!試想,在這樣創造甚至延續殘破、寂寞和創傷的環境下所栽植出來的原料,焉能釀出最基本可以嚥下肚的酒!?
提起於一個多月前參與的「創傷與文學書寫」的英美文學年會,諸多老師先進如屏科大應外系王瀚陞老師和政大英文系趙順良老師等所發表的論述,背景多為歐美的社會歷經政治、戰爭、工業革命及其以後的紛亂,所造成眾多平民百姓、少年孩童身與心難以平復的傷痛,或生死交關,或流離失所。恰巧筆者對英國詩略知皮毛,起先於文藝復興的莎翁,再尤其向下到浪漫時期的狄更斯、拜倫等在其詩作中吐露了對當時社會和政治的批判(尤其拜倫大多詩作並非透露愛情浪漫相關之主題)。
暫且把在當時尚未暖化的地球轉到位於東方的中國和台灣等地,假定在和前段所提一樣的時間點,台灣或許除了經歷清領時期、荷西兩國的進犯,最主要還是不少閩客人民遷徙來台拓墾的艱辛歷程。當然回歸現實,乍看來目前一切似乎繁榮且和平,其實問題仍無所不在。尤其在台灣內部,政治亂象、惡鬥不單未曾根除,亦正因向著權與利的靠攏,教育、文化傳承都不再單純,客家傳承相關事務更為其中之一;教育本身似乎也嗅到了可獲得立即效益的味道,在長期下來重理工商管、輕人文的「理念」下,從事任何和語文、文化或其它人文領域的人成了名副其實的邊緣人,當然更不外乎從事客家傳承相關的教師、各大專院校有客家相關系院所的內部情形,不論去報考的人、有相關專長還是有意願教授客家相關領域的人,可謂零星無幾……。
身為一個普通尋常的客家人何嘗不是如此!?當然必須說明的,格外是相對上以弱勢口音為母語的立場。就筆者從高師大吳中杰所長和邱彥貴老師合著的《台灣客家地圖》所得知,汀州(或永定等五或七縣來台的)客語的式微至今已快4、50年(已算入該書出版後之時間),又最近的觀察和參考包括李厚忠學長、敝所所友徐雨薇學姐之學位論文可得知,目前台灣永定客語乃以家族為單位,零星四散北新竹(關西拱仔溝、東平里余姓;新豐里吳姓)、桃園縣(新屋社子、中壢水尾里胡姓;八德宵裡、平鎮關路缺、龍潭竹窩、觀音三和村、楊梅秀才窩吳姓;龍潭粗坑、深窩子余姓;蘆竹羊稠村)a.,尤其周圍亦多為四縣和海陸話,欲從一而終維持純正口音實非易事。至於《台灣客家地圖》提及的北北基一帶則可能由於使用者年事甚高而消失殆盡,除了少許由前述桃、竹一帶北遷散居。
六堆客家方面,鍾鐵民先生和李盛發校長這樣指標性人物的先後辭世,可謂一大衝擊。雖前者鍾氏父子之文學所幸現今有鍾怡彥老師的傳承,然後者李校長出身後堆內埔,國小校長退休後到他仙逝的前一刻,無不戮力於六堆話之教學、正音,甚至於認證考試之編輯委員工作,諸多貢獻,前應無古人,後亦難有來者!另再加上前段未述及於寶島客家電台服務的余慧蓮老師,堅持其永定客語17年仍未間斷,因此在這樣有鮮少奧援又得艱苦奮鬥,而官、教、民三界更交互魚肉與甘於墮落、丟棄宗族語言文化之下,是製造莫大的內心創傷,更是衍生無限的寂寞難耐!
回顧本連載的電子報,內容多半以東西方不同地域的事件、文化和等等來詮釋目前客家傳承的問題和危機,諸多生死交關、寂寞難耐、創傷難癒的內容,勢必不堪入目,也抱歉傷了看倌的雙眼。不過實在別看目前大約十來年間客家學越來越有了樣子而且成了顯學,其實要投入的地方還真的太多,也永遠不嫌夠!到目前已提及的狀況若要切合標題地簡單言之,無非是資深的要角「生死交關」、甚至逝者己矣,當今艱苦傳承因求助無門而「寂寞難耐」,進而造成整體文化千瘡百孔、「創傷難癒」。
這回筆者選擇可能和先前稍有不同的層面來做發揮。相較於以往以東西文化、文學、歷史等的主軸元素,其實筆者對翻譯更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學術會、研討會的參與以增強自己的專業並做觀念更新則更不在話下。只是若論及翻譯,一來本身尚未想著墨在方言和其它語做互譯的問題,再則反而是進一步評判大多人對翻譯和語言的錯誤認知,並延伸在國內語言政策的問題。當然一旦談下去,內容或許和客家相關議題有所偏離,但實際上仍有相當多值得借鏡之處。
暫且先簡單更正大多人的錯誤認知,即類似「法國人一定就會說法語、客家人就一定會說客家話」的觀念,容筆者說得不客氣,這實在是天大的笑話!在這點上不用太多什麼理論或學術專業去佐證,壓根兒就是常識,何不妨試想自己打從娘胎出生下來開始學習語言的歷程,可說長久也實在不易,難道自己的父母對我們在兩三歲上下時的語言學習,有嚴苛到怎麼學都學不會就有什麼體罰或處份嗎?早在戰國時代的孟子曾談到〈一傅眾咻〉,儘管這篇文主要是說明專心致志的重要性,但也說明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的確難以小覷。基本上一個人學習語言來說,學習和教導的對象環境都不可忽視。當前有些投入客家傳承稍資深或年長的人,對多數年輕族群所說的客話不乏帶有輕蔑和揶揄的口吻,可事實上這類人的心態多半有無知的本位性,或是認為別家的狀況和自己的一樣之類的。當然本身也遇過晚輩很想也願意學客語反而長輩不教不說的,所以究竟是長輩的錯還是後生晚輩應扛的原罪?尚望讀者自行公評!
再來則提到關於台灣和翻譯相關的生態,當然也牽涉到已有推行的翻譯考試制度和其它語言政策的問題。截至今年一月14、15號於輔大跨文所主辦的「口筆譯教學研討會」,主要由輔大、台師大、長榮大學三校輪辦,然筆者於近日從台師大翻譯所的廖柏森教授得知,明年由文藻來承辦,並自此開始包括彰師大、高一科大總共六校共同輪流承辦。再則簡介「台灣翻譯研討會」,主要則在去年易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前身即「國立編譯館」)主辦,到目前主要研討近四、五年內教育部辦過的翻譯考試,以及問題的檢討。當然上述提及的彰師大,亦獨立於06年起每年舉辦綜合教學、語言學、文學、翻譯的研討會。
最後淺談目前台灣的語言政策的影響,筆者於這回在輔大所舉辦的研討會中,曾做了首次的提問,乃針對邱榮金老師所做的評論來闡述培育非英語的口譯人才之困難。當時第一時間是想到是否和國內對外語教學比較偏重英語有關,又尤其不消提現在連小學都排英語課程,在早期國中開始就要有英語課,至於第二外語課也只是到目前在高中時才配到少數時數。後來邱教授的回應則比較傾向學生或老師自己要再多投入心力的問題,本身原本是持同意的看法,但後來稍加思索後又有其它考量,主要是假若以中學生的立場來說,不可能只學語言,其它自然和社會科直接輕忽。即使上了大專院校有分系所,亦可發現排課的內容除了和純語文相關的學科,鮮少聽聞語文系所的學生還能學到非語文的領域(若學生自主除外)。因此專攻的語文在尚未和其它專長領域有結合,長期下來對大體制的配合,方使筆者以為皆為非英語的專業口譯難以培育之主因。至於專業語文的教學、對翻譯考試制度、建構「客家知識體系」發表會等等的述評,因限於時間和篇幅,容待下回詮釋。
※ 部份心得來源:
「朝往東亞的生死學」台日國際研討會 Fri 7th Oct 2011 國立中山大學
第19屆英美文學學術研討會──創傷與文學書寫 Sat 12th Nov 2011 國立東華大學
【文學沙龍預告】彭歌先生主講:「文學的寂寞與希望」 Fri 14th Oct 2011 國立台灣大學
2011年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當代客家之全球發展 Sat 29th Oct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2011客家文學的回顧與前瞻「從文學發現客家」座談會 Sun 18th Sep 2011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呂菁菁副教授專題演講有關語言習得與重建之主題 Mon 7th Nov 2011
7.《臺灣永定客話研究》北市教大應語文所碩士論文 李厚忠 2003年6月
8.《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碩士論文 徐雨薇 2009年6月
9.《台灣客家地圖》邱彥貴、吳中杰著 果實出版 2002年10月初版5刷
10. 第九屆起口筆譯教學研討會 輔大、台師大、長榮大學
11. 每屆台灣翻譯研討會 國家教育研究院(前身為國立編譯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