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7|回复: 3

何谓"客家"――客家名称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5 10: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谓"客家"――客家名称由来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作为民系的称谓,“家”的含义应是“人”,而不是“户”,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汉人,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客家?其中缘由还在学界讨论之中。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作者 吴颖)


   客家根源与客家精神


       客家人千年以来备受争议的一个课题是,究竟客家人源自何处、根植哪里?因为大家熟悉的海外华人,有来自福建省的福建人,来自广东省的广东人,来自海南省的海南人,乃至来自广西的广西人,还有一些市镇地区,如潮州市的潮州人,福州市的福州人,但偏偏就没有个地名叫做客家市或客家州的,有么就是来自梅州市(嘉应)、大埔县、惠州市、永定县和增龙县等地区的客家人。这些客家人组成了客属公会。
    在槟城有五属大伯公庙,五属人基本上组成了客属公会,但他们也有本身的地域性组织,如历史有用200年的嘉应会馆。由此可见,南来的客家人是属于一个迁徙跋涉的民族。 根据历史考证,最先提出客家人根源的是清朝学人徐旭,他在1808年指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他的立论得到研究客家权威的罗香林教授大量考证后进一步得到确定:"客属人源自中原(指今日河南省一带)"结论是:"客家人的血统是汉族,客家先人是南迁的汉民,因此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支系。而客家人在历史上有五次大迁移,从中原到南方,再从南方辗转海外,终于在中国南方及海外地区形成一个客家 的体系。     处处为家融入社区     历史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位,为什么我们叫做客家人,似乎我们是寄人篱下的一群,没有一个地区是衍生客家人的和以客家作地方名的,但历史却告诉我们,客家人是一个最会迁移的民系,到处为家,又能适者生存,每到一个地方落足,便与当地的原住民打成一片,而且懂得退让和有自知之明,选择在穷乡僻壤生存,不与原住民争市镇居住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多数是来自闽(福建)粤(广东)和赣(江西)三个地区的三角山区内的民系。 大概是我们的祖先最会迁徙,初期没有固定的地盘,所以在中国的各省市乡内都有客家人,意味着我们是作客的一群。到了宋朝,"客家人"这一名称终于定型(距离今天约一千余年),主要是确定我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南移的汉人。不过这个时期,居住在南方的客家人已在广东和福建省找到立足之地,在某些地区反客为主,独树一帜了,融合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不再分彼此。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多属贫瘠之地,生存条件极差,因此当动乱一来,或民不聊生时,又再萌向外迁徙的念头。反正己被当作客人,再搬家亦是习以为常。就这样,当有大量华人迁移南洋时,客家人总是不落人后,总是走在前端。     我国客人人数第二     这个历史因素,促成马来西亚的客家人特别多,而且自我形成一个举足轻重的族群。今天在我国,根据总会提供的资料,全国共有64个客属公会,这还不算以地域成立的客人组织在内。资料显示,马来西亚华人的总人口有600万,其中有整130万人(60万人在东 马)是操客家方言的,占21%强,居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福建人,占36%,第三位是广东人,占19%,第四位是潮州人,占12%。这说明马来西亚客家人在华人社群中具重大影响力。     既然客人是第二大民系,为什么我国的客家人也可归纳在不同方言的组织中?     这种现象再次印证,客家人是能与其他方言族群融合而和平相处的,因此也被认同作为当地人的一份子。身在海外的华人,更须要守望相助,不会保守地采取封闭政策。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客家人本来是中原汉族,那么我们会知道,与南方及海外不同方言的民系合作将是很自然的趋势,由此而引伸,促进华人的团结乃至在居住国与其他民族携手合作共谋地方繁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客家精神:勤劳勇敢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加以阐明,那就是"客家精神"。所谓"客家精神",根据英国学者爱德尔在其著作《客家人种志》和《客家史纲》的评论,客家是刚柔并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典型客家人是勤劳的、爱国的和热情的。     整百年来,史学家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总结: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所有这些优点也涵盖在中华民族之中,所谓"客家精神",其实是"中华精神"演绎。     也有学者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客家人在团结精神方面比其他族群松弛,也是我们的弱点之一。我们不妨把这话当成是一种激励,以检讨自己,用行动来表现我们在这方面是不落人后的。这就须要总会发挥更大的凝聚力,让"客家精神"焕出光芒。


       什么是客家文化

概述一: 】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     


概述二:   

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因而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创造丰富了它,从而使它嬗变成了一种内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     

概述三: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特别是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因自然环境(即人地关系)和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也是如此。下面就客家文化意识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
    客家文化意识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所谓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客家文化意识既带有浓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其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是近代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内容。     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内容(即客家人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是:“四重”、“四薄”。第一、“重名节、薄功利”。客家人视个人名节比钱财更为重要。对个人的不仁不义,对祖先、父母的不敬不孝,对夫妻之间的不忠不节,对国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盗女娼、懒惰、赌博等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的。客家人常言:“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财”、“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第二、“重孝悌,薄强权”。迁徙的苦难,出洋的冒险,使客家人强烈企盼和衷共济、平等友爱,使客家人强烈愤恨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这一价值观跟客家人的历史处境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第三、“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流落他乡谋生,为求生存立足,客家人首先是以信义取信于人。客家人把一切损人利己、欺诈、蒙骗、陷害、背信弃义的行为看作是“小人”之举。客家人常言:“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亲君子、远小人”。第四、“重文教,薄农工”。客家人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是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区人口膨胀,山多田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文化知识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民间有句口头禅:“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客家童谣中唱:“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客家人“薄农工”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     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客家人!你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你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你的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为什么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你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僻出崭新的春天来。     客家文化是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的新枝,在这郁郁葱葱的新枝上,已经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果实。




                                                    客家话


       客语(语言代码:ISO 639-1 zh、ISO 639-2 chi(B) zho (T) 、ISO 639-3 hak),又称客话、客家语、客家话、客门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   客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等)的母语 ,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但香港、澳门已经甚少人使用客家话。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话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在某些地区,说客语的人群众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语言是客语,也有专家认为狭义的客语指的是粤东地区的客语;其他地方的客语因和其他的语言(闽语、粤语、壮语)有大程度的混合,在归属上争议不断(如惠州话。
特殊作用
    传统客家妇女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是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语,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客家话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语,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语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
相关关系
  一、客语与古汉语的关系   客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语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语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比官话、普通话要吻合得多。 (注意:加“[]”(方括号)的是IPA即国际音标,其他标的是普通话拼音或者客语拼音,请不要随意改动方括号里的内容,除非你有把握)   粤语同样保留有中古汉语的入声IPA [-p]、[-t]、[-k]。比较起来,则是客语比粤语更趋古老、更接近中古汉语。试以声母为例,疑母IPA [ŋ-](/ng-/)字在官话完全消失,客家话保留了疑母字,最明显例子是“鱼”,无论普通话或粤语都丢失疑母[ŋ-]而读 /yu/ (IPA [jy]),但是客语仍然读[ŋu]。在粤语则因为不分疑母和喻母、难以判断是否古音。又如非母[f-]在唐末之前并未出现,即所谓“古无轻唇音”,客家话大部分有[f-]音,为数甚多。个别例外如“饭”,无论粤语或普通话同读[fan],但客家话则读[pʰan],可见客家话仍然保留了少量“古无轻唇音”的状态,芳母[pʰ-]仍极少分化出非母[f-]。   进一步比较——   “吠”字:客家话[pʰui],日本吴音[bai],日本汉音[hai],闽南语的潮州话[pui],闽东语的福州话[pui]、[hie],吴语的温州话及上海话为[vi],粤语广州话[fa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fei]。   “肥”字:客家话[pʰui],日本吴音[bi],日本汉音[hi],潮州话及福州话[pui],吴语的上海话文读[vi],白读[bi],粤语广州话[fe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fei]。   二、客语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客赣历史关系图
由于客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因此与兄弟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互影响。   在音韵方面,赣语与客语是最为接近的。一般认为,在(古代)客语的形成和发展中,客、赣两者有着发生学的关系。这就导致现代客语和现代赣语在发音特点上有较大的接近。   在词汇方面,闽语在底层词汇上和客语接近(血缘关系),如:朘、膣屄、汝、毋等。粤语、赣语也与客语有大量同源词。此外,由于客家地区与粤语区、官话区等接壤,客语与这些方言在词汇上有不少的共通之处。



客家人的祖先 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最纯粹的客家地区,将近100%的居民是客家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朱德、罗芳伯等都是优秀客家人的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百科词条中客家人

                                                         (点击人名可知其简历)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黄遵宪叶剑英等杰出人物。

      如:詹学传罗孟郊郑獬蔡蒙吉文天祥李士淳魏禧上官周黄慎罗芳伯宋湘李威光杨秀清李秀成丁日昌赖文光叶亚来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罗福星罗明张榕轩廖仲恺阮啸仙



现代名人:  


陈丕显肖扬、叶剑英、邹鲁谢非陈奇涵杨成武杨勇张鼎丞傅连暲肖华刘复之朱德叶选平曾生刘亚楼张南生黄华华曾国华袁文才张廷发苏增添游宁丰姜成康何立峰邱会作赖名汤谢晋元罗策群邹洪黄国书张立群黄琪翔邓逸凡张发奎李金发卢嘉锡卢衍豪李国豪王佛松汪懋华丘成桐、罗香林、叶乔波钟敬文杨宪益林默涵张资平蒲风黄药眠林风眠碧野王力林丹石智勇刘惜君谢颖颖何雯娜郑小瑛张其彬吴伯雄蔡英文彭淮南黄玉振邱议莹林郁方李登辉吕秀莲范光群罗文嘉叶菊兰李应元许信良陈庚金汤曜明刘泰英刘阔才刘松藩吴浊流龙瑛宗钟理和林海音钟肇政李乔陈映真蓝博洲刘兴钦赖声川侯孝贤杨德昌廖继春徐仁修邓雨贤江文也罗大佑慎芝张小燕江美琪罗时丰钟昀呈廖家仪陈建州胡自雄曾国城林晓培范植伟温升豪温儒敏温竞清张馨月王心凌钟欣怡张善为彭佳慧方岑叶青陈嘉桦田馥甄陈乔恩廖洋震李惠堂曾宪梓黎明张国荣万梓良陈小春钟汉良钟楚红成奎安邓丽欣田家炳郭鹤年钟正山张云青钟晓玉光良品冠巫启贤戴佩妮曹格范文芳陈靓萱何耀珊阿瑟·钟素帕差、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吴奈温钦纽科拉松·阿基诺



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4.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0: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书画
                                          (点击人名可知其简历)




·木偶书法独创发明人李明卿 2011-05-14 08:44:11·嘉应大诗人李黼平 2011-05-14 08:44:11·清朝 李仲昭 2011-05-14 08:44:10·梅州客家先贤书法家:红兰主人 2011-05-14 08:44:10·梅州客家先贤书法家:王利亨 2011-05-14 08:44:08·清代客家书法名家:伊秉缓 2011-05-14 08:44:08·梅州客家先贤书法家颜崇衡 2011-05-14 08:44:04·清代著名画家华喦 2011-05-14 08:44:04·清代客家书法名家:胡曦 2011-05-14 08:44:03·工艺美术大师邱瑞坤 2011-05-14 08:44:03·诗人、雕塑家李金发 2011-05-14 08:44:01·中国现代美术大师林风眠 2011-05-14 08:44:01·清代画家上官周 2011-05-14 08:44:00·客家画家--张绍城 2011-05-14 08:44:00·客家画家黄强 2011-05-14 08:43:58·台湾客家籍书法家詹秀蓉 2011-05-14 08:43:58·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肖劳 2011-05-14 08:43:57·罗牧,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 2011-05-14 08:43:57·萧劳 2011-05-14 08:43:55·罗庆辉与《罗家通书》 2011-05-14 08:43:55·书法家 温竞清2011-05-14 08:43:54·客家精英书法家——叶炳喜 2011-05-14 08:43:54·清代诗人、书法家 ---宋湘 2011-05-14 08:43:51·知名画家罗晓帆 2011-05-14 08:43:51·林生祥《野生》                                         ·版画家、油画家胡一川
2011-05-14 08:43:33·
清代画家李灿 2011-05-14 08:43:33·书法家张继光 2011-05-14 08:43:25·近代书画家丘沺 2011-05-14 08:43:25·著名书法家罗丹 2011-05-14 08:43:18·清代画家上官周 2011-05-14 08:43:18·当代书画家丘能鲁 2011-05-14 08:43:06·永定土楼书画展 2011-05-14 08:43:06·龙岩建市十周年书画展入选作品 2011-05-14 08:42:52·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黄慎 2011-05-14 08:42:52·武平书画展 2011-05-14 08:42:49·历史文化巨人--江西客家人黄庭坚 2011-05-14 08:42:49·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 2011-05-14 08:42:42·太阳石屋 墨花自润-画家李以仲 2011-05-14 08:42:42·李以仲简介及作品赏析 2011-05-10 15:28:15·罗炳方--绵绣闽西是我家 2011-05-10 15:25:55·林涛--王者之风 2011-05-10 15:24:12·李少奇--苏武牧羊图 2011-05-10 15:22:38·李大成--和谐共鸣 ·张继光-录《黄公望先生诗》二首
2011-06-17 10:23:51·
林坚-四口井出新罗泉 五彩巷挂採茶灯 2011-06-17 10:22:11·胡益通-沐春 2011-06-17 10:20:42·梁明-月满楼 2011-06-17 10:16:33·章彬辉-王维《鹿柴》诗 2011-06-17 10:13:04·王永晶-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2011-06-17 10:11:08·丘沺-饮酒坐溪图 2011-06-17 10:06:17·宋省予-天竺白鸡图 2011-06-17 10:04:35·宋赞周-但愿长如此图 2011-06-17 10:02:23·伊秉绶-慎言语 节饮食 有道德 能文章 大富贵 变寿考 2011-06-17 10:00:47·李燦-三仙戏蟾图 2011-06-17 09:58:46·黄慎-人物 2011-06-17 09:55:05·华喦-天山积雪图 2011-06-17 09:46:13·上官周-小品系列 山水画 2011-05-14 08:44:36·客家历史人物—客家才子宋湘 2011-05-14 08:44:36·王勇 2011-05-14 08:44:33·著名画家——陈衡恪 2011-05-14 08:44:33·当代书坛巨匠——何锦明 2011-05-14 08:44:23·老画家罗干才的赣州情结 2011-05-14 08:44:23·陈夏出山 2011-05-14 08:44:1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炳芳 2011-05-14 08:44:18·曾文忠 2011-05-14 08:44:17·中国花鸟画大家宋省予 2011-05-14 08:44:17·著名画家陈衡恪 2011-05-14 08:44:13·清代书法家伊秉绶 ·廖云倩-吾师自然
2011-06-17 11:09:28·
郑景文-卢梅坡《雪中梅诗二首》 2011-06-17 11:07:38·赖坤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 2011-06-17 11:05:41·陈新声-《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2011-06-17 11:03:57·张锦华-土楼 2011-06-17 11:02:27·刘瑞儿-鹤趣图 2011-06-17 11:00:52·王卫平-王维《山中送别》 2011-06-17 10:59:38·林立中-鹤寿松龄 2011-06-17 10:58:00·上官克升-故乡系列 2011-06-17 10:56:26·郑思京-鸭趣图 2011-06-17 10:54:50·戴贵煌-十里云山凭眼豁 四时花鸟一身闲 2011-06-17 10:52:53·吴升辉-自作诗 2011-06-17 10:50:31·罗振基-孤蓬自振 惊沙坐飞 2011-06-17 10:47:47·罗方华-明月多情还入户 幽人无事不出门 2011-06-17 10:44:39·谢成水-牛郎织女 2011-06-17 10:43:06·沈钊昌-红树青山楼外楼 2011-06-17 10:41:49·黄天池-海西春暖 峡岸云开 2011-06-17 10:40:22·林振鸿-风雅颂-客家土楼赋 2011-06-17 10:39:17·丘能鲁-五月花 2011-06-17 10:37:28·尹德懋-高怀同齐月 雅量冾春风 2011-06-17 10:36:14·林启泉-景长心清闻妙香 2011-06-17 10:34:20·陈鸿宁-事有是非明以智 位无大小在于勤 2011-06-17 10:32:48·王期红-白居易《白云泉》诗 2011-06-17 10:29:44·范秉琪-万叶秋声 2011-06-17 10:28:03·温文茂-陆游《游山西村》诗 ·赖才魁书法作品欣赏
2011-06-17 09:23:32·
陈柏永-吴均《与朱元思书》诗 2011-06-17 09:39:20·陈柏永-千岁龙潭蒸琥珀 万载仙桥起云霞 2011-06-17 11:37:19·官达-听法云从归古洞 催诗风拥出幽林 2011-06-17 11:36:09·杨聪妺(女)-王昌龄《出塞》诗 2011-06-17 11:35:18·邱长青-道法自然 2011-06-17 11:34:31·王永昌-鲁迅《别诸弟三首诗》之一 2011-06-17 11:33:34·陈鸿宁-张旭《山行留客》诗 2011-06-17 11:30:45·陈盛豪-天伦不愧存真乐 一室无争抱太平 2011-06-17 11:29:40·戴贵煌-能不为息患挫志 自不为安乐肆志 2011-06-17 11:28:31·赖坤文-《黄宾虹画论》 2011-06-17 11:26:58·赖彬文-林间野鹤松为侣 石上枯藤云作衣 2011-06-17 11:25:52·蓝华生-心清闻妙香 2011-06-17 11:24:59·吴程-春意图 2011-06-17 11:23:43·吴添禄-幽居图 2011-06-17 11:22:24·孔繁春-源清流洁图 2011-06-17 11:21:17·李光河-山村清韵 2011-06-17 11:20:27·赖远星-冠豸山 2011-06-17 11:19:29·张杏夫-溪山歇雨图 2011-06-17 11:18:32·章城伍-春韵 2011-06-17 11:17:18·陈剑生-癭飘山人黄慎先生造像 2011-06-17 11:15:43·俞东兵-王维《渭城曲》诗 2011-06-17 11:14:35·杨明标-闲去无意图 2011-06-17 11:13:15·邓绍炳-云湧武陵图 2011-06-17 11:12:05·陈鑫-归牧图





  :
http://www.zhkjw.net.cn/content/kjjingying/shuhua/4.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0: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 17:20 上传
下载附件 (41.43 KB)




前天 17:20 上传
下载附件 (179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205.79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45.44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29.5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23.31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31.51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85.13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68.91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80.12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227.31 KB)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附件 (118.53 KB)




2008-3-5-17-38-46.jpg (55.5 KB, 下载次数: 0)
前天 17:19 上传
下载次数: 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