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d136302

探讨粤西-桂南客家人的直接迁出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4: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7-16 14:15 编辑



一、广东占绝对多数的
广西贺州——贺州客家话三大语音:长乐声(五华)、河源声、河婆声(揭西)
台湾客家——四县腔(清朝嘉应州四县为今梅州之蕉岭、平远、兴宁、五华)、海陆腔、大埔腔等
四川-重庆——土广东(具体就是梅州、韶关、河源等地)

二、广东仅占一部分
桂南-粤西——比较复杂,主要是汀州、梅州、粤北和广义的珠三角地区(东起惠州西至江门),赣南也有部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01: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重光著《福建客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8 0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2008年到今!
46楼是不是结论/提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8 08: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客家——四县腔(清朝嘉应州四县为今梅州之蕉岭、平远、兴宁、五华)、海陆腔、大埔腔等

到台湾的客家可加一红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11: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namlow 发表于 2011-7-18 07:58
太长了,2008年到今!
46楼是不是结论/提要?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主要是补充资料,部分修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7-18 11:52 编辑
到台湾的客家可加一红线?!

红线是给粤西-桂南地区的,其他的画蓝线与之比较。

1、福建客家(南靖、永定等)迁台湾的不少,但是很多都成为了福佬人,部分融入四县和海陆。画蓝线当然也可以。
2、粤西-桂南也有部分客家人来自赣南,比如博白朱姓,相当部分来自江西安远,著名人物朱光。这里不画红线。
3、粤北、河源迁四川的也很多,远不止梅州。画蓝线当然也可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12: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7-18 12:55 编辑

前面多数是桂南资料,后面多列举一些粤西的例子。

社区以前的资料,举阳春市客家为例,阳春客家多数是明清两代来自福建、东江地区和粤西地区的信宜市。并且指出,因来源地的不同,阳春市客家话以福建和东江移民客家话为一类口音(人口177707人,占多数),信宜移民客家话则是另一类型口音(102814人,占少数,但数量也不少)。

阳春涯话
来自《阳春县志》1996年12月第1版  阳春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阳春县志编纂委员会历经三任(自1986年4月至1992年初)
所列数据均为至1987年底的统计数字

阳春涯话属于汉语言客家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明末清初乃至晚清年间,大批客家人先后从福建东江信宜等地迁入阳春聚居,他们所操的客家方言,因说“我”字的音调为“(亻厓)”,故县人称之为涯话。因客家人迁徙的起点地域和迁入阳春的年代不同,阳春涯话中的福建、东江移民涯话和信宜移民涯话稍别。但两者只有个别语音和词汇上的差别,福建、东江移民的涯话接近河源紫金方言,信宜移民的涯话相当于信宜客家方言。操阳春涯话的人口共有28058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

1、福建、东江移民涯话
主要分布在潭水河以南的春西、春南地域。潭水、三甲、八甲、双滘、河口和山坪等五镇一乡的大部分村庄的居民操这种涯话,共有人口177707人。这些区域,唐代为春州罗水县境(包括西城县并入),明清两代,大批福建、东江客家移民到这里定居。后来迁入而讲其他方言的移民人数较少,与原居民共处日久也改说客家话。在圩镇办公事和交际则通用阳春白话。

2、信宜移民涯话  
明末清初经多次剿瑶战事,晚清又经客家军、天地会、三合会反清战事,阳春县境的永宁山区、西山边沿及漠阳江两岸的一些村庄化为废墟,人口锐减。后来,原属外来信宜的客家人又大批迁徙到阳春西山边沿和春中、春北漠阳江两岸平原地带建立村庄定居。客家村庄和原有操白话人的村庄参差错落,交往中,客家人能讲白话,操白话的人能听懂客家话,但不讲客家话。操此涯话的人口有102814人


  阳春客家移民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9 09: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4: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12-19 15:32 编辑
我认为,桂南客家的主要直接迁徙路线不应该是闽西——>粤东——>桂南,而应该是闽西——>桂南。闽西——>桂南的路线必需经过粤东,但只是路过或作短暂停留,不能算是祖籍。

这里的“主要”指的是“第一”,第一是哪里呢?这个“第一”恐怕要难倒好多专家了。我不想要模棱两可的答案,当然我知道要得到接近的答案也不容易。

如前面提到的,为什么我(一个讲桂南-粤西客家话的客家人)听得懂梅州客家话而听不懂闽西客家话?原因何在?
从语言的角度,假设:
1、500年前(明中)或600年前(明初)闽西(汀州)和梅州(嘉应州)客家话差别不大,不论是从闽西还是从梅州带出去的客家话,如果不发生太大变化,结果都可以和闽西和梅州最少一个地方的相通(前提是后两者之一也不可以发生太大变化),事实上是有的,但是只有一个,就是梅州。
2、500年前或600年前闽西和梅州客家话差别很大,从闽西和梅州迁徙出去的移民,一方以人口经济文化优势在语言上同化了另一方。从现在看,好像当时的这个优势语言是梅州客家话(500年前的梅州客家话)。

第二个假设,毫无疑问是梅州
第一个假设比较难说,可能是梅州,当然也可能是闽西(很难说,当时两地语言差别不大)。目前,从各姓氏族谱来看,是闽西。我们退一步说,最起码两地移民人口相当,语言经过数百年的进一步融合重组,形成今天的桂南-粤西系统的客家话。

下面这个资料是桂南客家大县陆川县客家源流。陆川人口90万,客家人约60万,占三分之二。陆川客家人口约占桂南-粤西客家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001.png


福建客家人移民广西陆川的历史考察
黄震 王荷珣
“……到明清时期,闽粤赣地区的客家人大量外迁,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入迁广西,而陆川则成为了这些外迁的客家人集散地。从近几年来的调查和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发现这一时期迁入的客家人主要是来自福建,时间集中在明初到明中期,主要以闽西的上杭县为主。如此集中迁移、聚族而居,这在客家移民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因此,翻开今天陆川客家族谱上大多都可以看到有关的记载。……”


桂南直接迁出地分析.png

桂南客家来源地分析
第一:闽西,假设占50%
第二:梅州+河源,假设占30%。至于梅州客家又是主要来自何方是另外讨论的话题,在这不是重点。
第三:粤北+赣南+珠三角(含惠州)等地,假设合计占20%

以上合计100%,其实也是不准确的,只是大概,或许可以假设为95%。
我相信客家人迁徙到桂南-粤西地区之后同化了一小部分非客家籍人,他们的后代如今是500万桂南-粤西客家人的一部分,假设这部分人口占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09: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中没有标示的,包括赣南。

赣南迁桂南的客家姓氏典型的有朱姓,原居江西安远县。朱姓是博白七大姓氏(庞、刘、李、陈、黄、王、朱)之一。

(资料):
    博白朱姓远祖通宝公,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人,明赐进士出身,任四川南江知县,敕授文林郎,生五子:洪珍、洪琛、洪宽、洪鉴、洪瓒。其中长子洪珍,次子洪琛迁博白,其余均在安远原藉。
    博白敦笃堂始祖朱洪珍,是文公(朱熹)的裔孙,明代进士,任广东灵山县教谕,妣钟氏,生五子:绍晃、绍琪、绍玉,绍禄、绍昊。洪珍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竹根山村
    博白敦睦堂始祖朱洪琛,号荣国,明太学生,妣严氏,生四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琛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东乡古田坡,迁于白州金村而创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5 0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5# hd136302 的帖子
洪珍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竹根山村

是否避飞龙国之前期而迁.
飞龙国,1560~1562,明代起义首领张琏建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5 10: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namlow 的帖子
找到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提到的文章《福建客家人移民广西陆川的历史考察》有介绍陆川客家人被明政府有计划地从福建移民广西的情况。
下面介绍的陆川丘/邱姓也是这个时候因为政府有组织的移民而迁徙陆川的。

明成化年间的福建移民,根据《陆川方志》(2002年版)第421页记载:1480年,郁林、陆川等处瑶壮民众起事,总兵官陈政军率兵计伐杀2000多人,此地人口稀少,11月政府强令福建移民桂东南部。福建实行的是举族迁徙和徙富政策,“族盛”的富户作为迁徙的重点。于是陆川覃村族丘千八郎携带吴、林、张三妇人等家眷,新村族二世创业祖妣丘吴妙英携带家人和挑负家翁福原公骸骨从福建上杭猪泗街迁往陆川开基,同时来的还有顺塘、山口垌等族系的先祖以及李、庞等姓氏10多户人家。浦北张黄开基祖宇仰公家谱载明:明成化年间奉命五月端午节午时起程,兄弟9人在石头角上船,从福建上杭猪泗街瓦子巷迁往广西陆川滩面圩山口垌廉头田暂居,数年后于弘治3年(1490年)6月被贼抢劫,时逢石康罗知县出榜示招到廉州珠浦承耕,于是宇仰公携眷再从陆川山口垌迁往现浦北县张黄镇大安营村定居承田耕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入桂后,部分(丘/邱)支系因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人丁发展较快,形成人多势众的大支系。全区共有27个支系上谱人口超千人,总人口数13万余人,占广西(丘/邱)宗亲总人数(26万)一半还多;其中名列前10名的是,陆川覃村族系、上谱人口33000多人,名列榜首;昭平北陀世云公系、上谱人口13782人,名例第二;其余依次为:陆川良村族系、上谱人口10370人,昭平陈村桂芳公系、上谱人口10201人,陆川新村族系、上谱人口9860人,陆川桥头族系、上谱人口7645人,钦州小董邱先一郎公系,6000余人,昭平北陀龙乔公系、上谱人口4481人,藤县邱兹公系、上谱人口4000余人,浦北(含合浦)顺清公系,约4000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2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4-19 12:09 编辑

前面例举了博白黄姓、陆川李姓的迁徙情况,这些都是当地的十大姓氏之一。
陆川四大姓陈、李、吕、黄。吕姓人口占陆川县人口的6.26%。下面是陆川吕姓的网络资料:

陆川吕氏来源
       5.1回家,无意在阿公的房里看见了些家谱,觉得好奇就随便看,觉得开头挺意思的,就抄些下来,供大家参阅吧。
      国有史,家有谱。乃家谱者,记载世代子孙之所由来也。其义法或有不同,然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考吾吕氏之起源,公元前112年周代姜大公助武王灭商有功,封于吕(在今山东境内泰岳东海一带)赐姜大公姓吕名尚或称吕望。随大公至山东之吕国,姜氏族人遂更姓为吕,是吕氏之始。后生殖日繁,乃散居于山东、河南广大地区。受中原文化之熏陶,口操中原之古语。直至北宋末年金人南侵,荼毒中原,吾吕氏族人之一部乃群相避难,随宋室南渡浙江。至吾远祖大德公宦游难闽。当时江西、福建南部及广东东部之百姓先后自北方迁居者甚众。吾大德公感此间居民语言习俗相同且有北来乡谊,遂入籍福建之汀州府上杭县卜居。该县之该田之官田村,自是成为南方之居民语言于变迁中或有差异,仍保持中原基本语音。故本地居民咸称吾辈为客家或新民,至今成为客家语系。客家人性勤劳勇敢,善群迁,集族而居。自吾大德公卜居官田,经历宋、元、明三朝,传至吾上祖吕千三郎,祖母严氏生子九。吾分支祖吕八伯郎,祖母陈氏,庶祖母许氏。庶祖母生一子讳英即迁陆川之始祖也。始祖英,于明成化年间宪宗年号十六年庚子即公元1480年,奉祖先香火乃陈母骨骱(一说骨灰),离南闽旧业迁居陆城南顺安堡之栗木村。念故土自号官田,后该(应为“改”)栗木村为官田村,以示不忘本也。此乃吾吕氏官田公家族之启源也。始祖官田公生六子五支,有后迄今五百余年,贤才辈出,蔚成大族矣。

      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为方便大家阅读,我加了些进去。本人古汉语水平有限,有不对之处,请诸位包涵,改正。

http://www.luchuanren.com/bbs/thread-6681-1-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8: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