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4 00: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明清两代,桂东的贺县和桂中的贵港,来比较一下,广西客家迁徙年代和直接迁出地,就很明显了。
首先看桂东的贺州市(原贺县):
明代(1368-1644年)
一、直接从广东(粤东粤北粤中,不计粤西)迁来广西的:
1、贺县沙田龙井张氏之族,原居广东南海九江璜宝村。明末清初,张近星偕妻冯氏,儿子实,以及姻亲关奕思夫妇迁居广西,先住昭平鸭公营(现钟山县地),继迁珊瑚,再迁沙田龙井村。子实与姻亲筑堤围堰,养鱼发家,置田建房,安居乐业。
二、从福建先迁居粤西,再迁往广西的:
(无记载)
三、直接从福建和江西迁居广西的:
(无记载)
清代(1644-1911年)
一、直接从广东(粤东粤北粤中,不计粤西)迁来广西的:
1、莲塘高氏,祖籍广东揭西溪头洋,生活本富有,清朝初年,因盗贼四起,社会动乱,难以安居,族人大部迁居贺县莲塘、贺街、芳林、步头等处。
2、康熙中期,有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彭孟先、彭季先兄弟联袂西来,一居贺县公会,分派莲塘;一居永庆,分派马鞍。
3、康熙中期,又有孟先宗侄朝玉(字业儒、明医理)携八岁子俊禄,从广东永安县(今紫金县)迁贺县华山锣鼓寨,是为贺县彭氏各支系之始迁祖。
4、康熙末年,广东博罗徐氏之族,以凤、世、天字排辈,祖孙三代移居贺县开基立业者即有10支之多。另有敬字辈兄弟八人,亦各携妻儿至贺县定居。
5、广东缪氏之族,有缪瑞昌、缪政安叔侄于清初携眷从广东河源迁入贺县黄田圩。
6、瑞昌之堂兄弟年胜,则由广东长乐迁居贺县桂岭,旋移居昭平县保善乡。清末,其玄孙文明再由昭平迁回贺县公会居住。
7、与巫氏同于清初从长乐迁徙贺县者有江必魁、江迪魁兄弟,先居龙田、莲塘,其后裔多聚居于莲塘炭冲村。
8、三加村以黄氏为著姓,人口亦多。黄氏派分两支:一支始迁者为黄兴财、兴忠、兴洪、兴旺兄弟四人,“以故乡人多地窄,非子孙久远之谋”,故常托业贸易,遍历江西、湖广、四川等处,多不如意。遂于乾隆中期携眷自广东兴宁迁居贺县芳林乡。
9、另一始迁者为黄兴财之堂侄黄恒珍夫妇,于乾隆末年“由广东兴宁县中堡迁于广西贺州之三加寨”,是为黄屋屯黄氏一系之始迁祖。
10、三加村黄茅坪李氏之族,据现存“族谱”记载:其先祖原居广东惠州府河源县南湖坝。乾隆初年,由其十六世祖李海率子媳西迁,至“广西平乐府贺邑芳林南阳坪建宅居住”
11、邹氏之族,迁居贺县者虽云同出一祖,而支系甚多。先是乾隆二年(1737年),广东嘉应州揭西县人邹奇周,迁入平乐府贺县姜城乡青龙岗(今八步凉亭脚)立业。
12、而黄田大湾塘邹氏,则于乾隆三十年(1765)从江西省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迁来,始迁者为侣岁的邹宗梅。
13、公会邹氏,嘉庆十二年(1807年)来自广东嘉应州丰顺县,始迁者为邹法宏。
14、同时(嘉庆十二年,1807年)迁入公会者尚有广东河源县的邹和圣。
15、望高新联村(今属钟山县)邹氏,于乾隆初年来自广东嘉应州三蔸竹,与贺县莲塘、鹅塘等地邹氏为近房,始迁者为邹居锦、邹居酉兄弟。
16、黄田张氏,祖籍广东河源。乾隆中期,张继志、张应乾父子迁居黄田村
17、贺县薛氏,祖籍嘉应州梓皋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16岁的薛君祥以家乡人多地狭,难以谋生,遂步乡亲之后,远徙广西,至贺县为人佣工。得先来之乡人黄兴瑶、黄兴才等照顾,立定脚跟,并与黄氏女成婚,卜居临江北岸之萝卜滩。君祥生4子,分居于新莲、桥峰、西湾及钟山等处。与群祥同祖之另支薛氏,稍后亦迁贺县,分居于新莲、芳林、鹅塘、羊角山等处。
18、桂岭张氏,原籍广东。乾隆年间,张元成“孑身”人贺,卜居于桂岭龙珠坪。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回粤邀弟天禄同来桂岭,同时迁来者尚有兄弟叔侄辈张维彦、张清浪、张明翰等,多在隆基坪建屋定后,皆为桂岭张氏之开基祖
19、乾隆末年,广东兴宁人黄达三迁居贺县鹅塘白塘基,以垦荒耕种、饲养畜禽兼烧砖瓦立业。
20、嘉庆十年(1805年),广东兴宁人刘玉声偕妻迁居贺县文材乡木元头。
而蓝氏之族,原居广东兴宁县埔头坝。嘉庆十七年(侣12年),其祖某携孙蓝俊与媳共7人启程入桂,历尽艰难,始至贺县芳林东木园定居。
21、嘉庆二十四年(侣19年),广东丰顺人黄威和携家眷迁贺县莲塘,先在新林坪为人做工,后转莲塘寨租田并垦荒耕种,兼饲养畜禽致富。
22、同在嘉庆年间,广东永安县人李天槐只身远徙贺县,先在八步罗卜圩以乡塾教读为业,继即回乡携妻并子7人至沙田经商。
潮州府揭阳县李自遥,亦于清嘉庆年间迁居贺县公会石塔圩,旋迁沙田宝通山立业。
23、广东河婆人苏日旺夫妇,亦于嘉庆时携5子从冢乡迁居贺县莲塘原田村,帮人做工并开荒种植,经过一家7口的勤奋劳作,得以购田自耕,并造房屋安居,其中一子迁白花屯立业。
24、矗庆、道光之际,广东揭阳县吴宏斌携祖母及母亲骸骨迁居贺县桂岭。
道光十一年(1831年),吴家恩(号振贤)带三子道能及孙泰联、泰乡(茂楼)迁居公会。稍后,25、吴泰就、泰利、泰盛兄弟由揭阳乌泥坑移居公会杨会排老寨。
26、吴维翰亦从揭阳坑尾头迁来公会。他们多以农商为主业。
27、八步镇灵凤村吴氏一族,则于咸丰年间从广东长乐县迁来。贺县吴氏子孙,有转迁至昭平黄姚以及藤县、平南、苍梧各地者。昭平黄姚建有吴氏宗祠。
28、道光三年(1823年),广东河婆人谢士月因受乡邻巨族欺压,难以安居,乃携家眷5人,步行月余,至贺县公会定居。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其弟月明也难安于乡里,携眷属多人经香港溯西江、抚河入昭平县石笋村暂居,旋迁贺县新农乡新田村居住。
29、光绪中期,广东河源人黄恒钦以居处地少人多,谋生不易,遂与乡邻邹某联袂入桂,至灵凤佃田而耕。
30、与此同时(光绪中期),广东连滩蔡冯元、冯昌、冯模、冯甿兄弟4人,亦至灵凤建居落业。
31、清末,广东揭阳县人陈捷秀偕侄昌国迁入沙田三圳定居。
此外,咸(丰)、同(治)年间,因粤西各地“土来械斗”而被迫背井离乡,或被遣送至贺县安插者亦颇不乏人。
二、从福建先迁居粤西,再迁往广西的:
(无记载)。 “土来械斗” 中的“粤西”指“广州府以西”,范围在今天的广义珠三角,主要是江门市属各县,属“南粤”不属“粤西”。
三、直接从福建和江西迁居广西的:
(无记载)
[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08-8-4 00: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