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anxiuhong

[讨论] 林子牛的客家山村风物系列(作者 是 林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1 17: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金银花
    文/林子牛

    儿子快五个月了,渐趋长大,已开始咿呀学语,一双明目对世界充满好奇,与人逗笑之时,一张笑脸布满阳光。然而近日却常常哭泣,四五天未曾通便,妻便买了几瓶金银花露给他喂食,便即好转,重露笑颜。
    这金银花为何许物也?有如此功郊?据书典介绍,金银花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和初开的花。金银花味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记得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有这样的唱段:“生地卑亥金银花,解毒良方莫如它去头去脚火微烤,美肤滋颜绝不差”。由此可见金银花确是良药。
    客家山村里多有金银花。春风绿了那大地之时,金银花的藤蔓便攀附在河岸之上,附依在各种树的树枝之上,那花开了,便可见黄白二种色调装饰着这美丽的山村,黄的是金,白的是银,“金银”之名,想必由此而来。古人有诗句说:“有藤名鸳鸯,天生非人种。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将这藤蔓称为鸳鸯藤,而金银二色长于藤上,与那绿色的嫩叶相映衬,可谓美极。
    客家山村的早晨是清新的,微风一吹,那朝露便在金银花上轻轻颤动,晨光照在露珠上,照那金花银花上,照在藤蔓和绿叶上,盈满着生气。而那微风拂过金银花之后,便又奔到山村中的每一个角落,将花的香气带到每一个人的鼻端。“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闻着这香,人的心胸便为之大舒,便会倍觉神清气爽。
    我小时候便常去采摘金银花,背着竹篓,拿着长勾,随着春风带来的信息,遁着那幽香而来,来到这黄花白花之下,那花并蒂而开,在风中对着人微笑,那色泽悦人眼目,那芳香沁人心脾。我将那花儿拉近鼻端,闻上一闻,然后轻轻摘了放入竹篓之中,摘完了低处的,抬头一望,那高处的又在对你欢笑,便用长勾勾了下来轻轻摘了放入竹篓。不多时我便能满载而归,将那金银花的芳香用竹篓带回家中。
    带着芳香的金银花摘回家中,用竹簸箕盛了放在阳光下晒,将其水分都蒸发掉之后密封保存,又或是拿去药材站卖了赚些零花钱。
    金银花用来泡茶是极为清香的,鲜花干花均可。夏日炎炎,口干舌燥,暑气难当,此时拣了些金银花放入杯中,倒入热水,片刻后那香气便随着蒸气飘散开了,嘬一口含入口中,满口皆香,咽入腹中,全身舒畅,暑气尽去。金银花茶因其清香而为很多农人所喜爱。
    金银花并蒂开于鸳鸯藤上,同时发芽,同时抽苞,同时开放,同时放发芳香,甚至于同时凋谢,整个花期皆是相生相伴,那金花的黄得悦目,那银花白得纯清,虽是长于沟边山脚的野花,然其情高洁何物能及?
    去年五一,我探亲于乡,离家返京时沿乡道而行,见道旁有一蓬金银花,芳香袭人,送行的妻见了也赞不绝口,便双双去摘了些装入袋中。在火车上一路喝着那金银花茶,竟忘旅途劳累,亦思乡中之美。
    五个月大的儿子,身体内热,喝金银花露而愈,露出童真之笑。儿子受金银花之惠,却不知金银花为何物,待其稍长,当领他到客家山村里的小山之下,让他看看金银花的美,让他闻闻金银花的香,并让他看那高洁之情。

    2008年4月11日于吉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23: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林真 的帖子

摘金银花,以将开未开的花为佳。

以前我喝不惯金银花茶,现在却喜欢上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09: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石子

客家山村里的石子
       文/林子牛

       我所在的客家山村里有许多石子,有些在小河的清流里,有些在山脚下,有些在乡间小路旁,有些在农家的晒场上,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农家生活里无一日离开那石子。
       从儿时起,我便喜欢那石子,它们有方有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颜色也多有不同,有白有黑,有红有绿,有黑白相间,有各色相混杂,各有各的可爱。
石子的可爱在于其本真,黑石子展现出黑的美丽,白石子展现出白的美丽,黑白相间的则展现出它们融和后的美丽。不象有着两条腿的人,他们笑着的时候,可能心里却在骂你;他们赞美你的时候,心里却可能是在鄙视你;他们说喜欢你的时候,常常却正厌着你。当他们对你怒言相向的时候,却又很可能是在护着你。
       石子无言,但其最真。当然其本真亦有被污泥蒙蔽的时候,但只要被清流一冲,其污便会尽去,重露本真。

       客家山村西面的小河中有许多鹅卵形的小石子,有在水边的,有在水中的,有沉于水底的,有露于水面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各显姿态。
       炎夏之时,我喜欢嬉戏于鹅卵石之间,或坐于石上以脚戏水,或翻开卵石寻找蟹蚌。寒冬之时,我亦嬉于石间,或脚踏露出水面的卵石横越河流,或拾起细石以石击水。以石击水有不同的姿态,三两伙伴拣那圆形石子扔向远方,比谁扔得远。而那扁形石子则被我们用来打水漂,一潭碧水,静而深韵,我们立于潭边,各执一小扁石,用力向水面削去,那石子飞向前方,在水面打出一个旋涡后又腾空而起,然后又在水面上打出一个旋涡,数次之后方沉入水底。伙伴们比赛看谁打出的旋涡多,多的便喜不自胜,少了的并不服输,拣了一块扁石又向水面扔去。
       山村里的小河中有卵石伴我们成长,应当感谢秦始皇。据说始皇帝为了修筑长城,以赶石神鞭驱石北上,路过小村时在小村小憩,再走时便遗落下许多鹅卵细石散落在河中各处。此为传说,作不得真,然而正因有此美丽传说,儿时便对那石子有了更深一层的喜爱。

       对于对石子的游戏,自然不止比扔石子和打水漂两项,技艺性更高的以及玩得更多的乃是“打石子”。一副“石子”的数量有五颗的,也有十颗的,十颗的难度强于五颗。每一颗石子都是中指大小,被磨得光滑圆润。打石子的方法是从一到十逐渐递增,难度也不一样。以五颗石为例,首先将五粒石散落于地,右手拣起其中的一颗,将它向上抛起,然后在地上拾起一颗后再接住空中那颗,将地上石子逐一拾完便算完成这“一”;打“二”时将一石子抛起时,右手要一次拾起地上两粒石子并接住抛起的石子便算过关,而打“三”则一次须拾三颗石子,打“四”则拾起四颗。打五则需用抛,先将一颗石子抛起,拾起地上一颗后接住,再将手中两颗同起抛起,拾起地上一颗再接住,然后又将手中石子尽数抛起,拾起地上的后再全部接住为过关。打“六”则又加难度,将一颗石子抛起后,拾地上一颗后要将右手食指与拇子环成一圈,接空中石子时要将石子刚好从食指与拇指组成的圈中装入掌中。七、八、九、十与二、三、四、五类似,只是接石子的手法不同而己。
     “打石子”乃是从上学前,一直到上小学,甚至上初中都爱玩的游戏。客家山村的乡道上,学校的的操场上,教室内常可看见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打石子的情形。小小“石子”给客家山村里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在客家山村里,不论是河中之石,还是山脚之石,不论是黑色之石,还是白色之石,也不论是圆润之石,还是扁平之石,不论是用来打水漂,还是用来“打石子”,我都喜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7: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石子”乃是从上学前,一直到上小学,甚至上初中都爱玩的游戏。客家山村的乡道上,学校的的操场上,教室内常可看见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打石子的情形。小小“石子”给客家山村里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小时候我是个打石子高手,能从头到尾打一圈,过了一圈又追过对手,则对方kan4自己一盘,直呼对方“kan4盘佬,割马草”。

打石子有多种玩法,以前都是烂熟在胸,如今都忘掉不少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0 1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碓现在还保存得这么好!看来快成古董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0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端阳
  
   文/林子牛
  
   东北人将中秋节称为“八月节”,而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八月节”的过节气氛如何我是不得而知的,但这“五月节”却是刚刚过去,我也曾在这吉林城中走了走,却并未发现浓烈的节日氛围。据说“五月节”这天,天尚未明之时,当地居民大多都要来到那松花江畔,用江月洗脸,去那污秽之气。我素来懒散,没有在清梦中醒来前去观看,自然是没见到其场景,只是在早餐之后,往文庙走了走,零零星星的人,除了几个卖粽子的摊位外,你看不出任何的端阳气象。我在旧书摊上买了本“聂旋风”的《围棋八大课题》后便又往松花江边而去,江水涛涛,两岸绿树成荫,游人欢笑,景致甚美,却也无节日之象。于是我便又想到了我的家乡,那个赣南的客家小山村,以及那客家小山村里每年一度的快乐端阳。
  
   据说端午节又叫“诗人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唐人有《端午》诗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吃粽子与赛龙船亦与屈原有关,屈原含冤投江,民众皆划船前来找诗人遗体,众多船只竟相而行,便有了后来的赛龙船以纪念此事。而般五色丝粽于江中也是为了驱赶蛟龙。这些故事是小时候在包粽子时就听父亲说过的。
  
   包粽子是客家人过端午时不可或缺之事。早在过端午的好几天我们便会跟随母亲进山去摘粽叶,那是一种竹子,长在山脚之,竹杆最大的也仅拇指粗细,我们叫它为“粽竹子”,竹叶细长,我们又叫它“粽叶”。采回粽叶,母亲将它们一张张的洗净,再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宿,使之柔韧。捆粽子的绳是用棕叶,在屋后砍来两枝棕树叶子,撕成一条条的棕丝便可用了。
   米是糯米,用清水浸泡之后,再和灰水(客家农人用黄元柴、桐子壳、木梓树等植物烧灰后熬制出来的碱水,客家名吃黄元米粿即用此物制作)拌匀了,拌成了金黄色泽,此时便可包了。包粽子也是项手艺活,将那粽叶卷成漏斗状,将米放入,那漏斗的下端却不能有孔,否则米粒就要漏出来,将米粒压实裹将起来。捆粽子也要技巧,左手将包裹好的粽子拿好了,叶了不能半点松开,右手拿过一根棕丝,一端用嘴咬住,右手执另一端在粽子上绕上几圈然后系紧。
   粽子包好放入锅中煮熟,然后再十个一提十个一提地系在一起,提两提给奶奶,提两提给外婆,再提两提送邻舍。儿时吃粽子有甜、咸两种吃当,爱吃甜的便沾了白砂糖来吃,爱吃咸的便沾上酱油辣椒来吃。
  
   当然,客家山村的端午节里并不仅包粽子吃粽子一项事。清晨起来,天色微明,孩子们便从家中出来,来到山村里的田头地角,来到那山脚溪边,此时晨曦微露,各种植物的绿叶上都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孩子们找到一种叫“蛤蟆藤”的植物,藤只有细铁丝粗细,藤上长满绿叶,大家将“蛤蟆藤”扯下,把露珠抖落,然后围在腰间系紧再回家去。这是山村里的一种说法,说在端午早晨系了“蛤蟆藤”便不会肚子痛。
   早餐过后,孩子们便结伴去采药草,祖母说端午这天百草都是药,我们当然不是见草就采,主要是采集菖薄、艾、蛤蟆藤、野鸡尾等。大家背着竹篓,沿着山村东面的小河溯河而行,见到药草便采了放入竹篓,几串童子的笑声,一路流水的清音。待得回到家中,大家又将采来的艾蒿插在门上,有驱凶的意意,而到了徬晚,母亲便将采来的药草放入大锅中熬水,一家大小都用此水沐浴,浴后觉得分外清爽,据说对身体很有益处。据说古人有端午洗“兰汤浴”的,客家山村里没有“兰汤”,但有百草。
  
   洗毕这“百草浴”,便要洒雄黄酒了,房前屋后早打扫干净了,母亲将那雄黄酒用盆盛了,房前屋后走上一圈,边早边洒,口里再说些驱凶的话。洒完雄黄酒回来,又要我们在脸上涂抹一些,说这样以后就不会有蚊子来叮咬了。
  
   最让山村孩子兴奋的其实不是吃粽子,也不是去溪间采药,更不是洗这“百草浴”,而是到攸镇去看赛龙舟。攸镇本也属沙地镇,后被分出独立成乡,在赣江之西,距我所在的客家山村有三十里之遥。与攸镇一江之隔的是赣县的另一个镇,叫湖江镇。赣江东西两侧每年端阳都有龙舟赛事,人人都以赢得比赛为比赛为荣耀,是时,方圆几十里地方的人们都云集而来,是一年中最大的山村集会。
   赛事开始时,气氛热烈异常,赣江两岸站立着观看赛事的男女老幼,或坐或立,或谈或笑,望着那涛涛江水,等着那三通鼓响。唐人张建封《竞渡歌》也可用来描绘今人的龙舟赛事:“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三通鼓响后,两船奋力前行,船首一人击鼓,余人随着鼓声而划,两岸呼声如雷,为己加油鼓劲。
   从攸镇看龙舟归来的孩子们往往有好几日不能平静,互相讲述龙舟赛事上的见闻,更要在没去成的孩子面前夸耀一番。
   客家山村里的端午节,真是让人回味的端午节呀。
  
   2008-6-11于吉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8: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餐过后,孩子们便结伴去采药草,祖母说端午这天百草都是药,我们当然不是见草就采,主要是采集菖薄、艾、蛤蟆藤、野鸡尾等。大家背着竹篓,沿着山村东面的小河溯河而行,见到药草便采了放入竹篓,几串童子的笑声,一路流水的清音。

我那里则是在药王节(农历四月初八)才有百草皆药的说法。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9820
不过我那里有在端午洗头的习俗,可以减少头部皮肤病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8 14: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李子

客家山村里的李子

  文/林子牛

  看大田罗大夫的摄影《我家的李子树》,只见青青李子挂满枝头,青果绿叶相映,一副丰收之象,便想到了我们客家山村里的李子树。

  李子树是山村里的风景,是孩子们的童年,是蜂蝶的乐地,是鸟雀的家园。

  冬日方去,春天初来之时,客家山村的李子树便好似一夜之间便披上绿妆,那李子花也好似一夜之间便齐齐开放了,那芳香又似在一夜之间便盈满整个山村。孩子们欢笑了,围绕在李树下尽情嬉闹;蜂蝶们来了,展动着薄翼在花与绿叶之间来回穿棱,酿造甜蜜;那鸟雀们则高占枝头,将一树李花蕴在身下,引劲高歌,唱亮了整个春天。古人岑参有诗句云“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描写雪花飘落树上形似梨花盛开之景,今可将其改动一字,“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李花开”,便是客家山村李花盛开之景的甚好写照。

  仲夏之时,那李子便挂果了。最初尝那李子的自然是孩子们了,果实尚只有拇指大时便忍不了口馋,摘了来吃,却是酸涩苦口。然而孩子们却还是有其它办法的,用刀切了,洒上盐,苦涩之味稍减,便可稍解馋欲。关于吃那酸涩李子的情景,确实令人难忘,记得在网上看过一首名为《尝李子》的七言打油诗,很有意思,诗云“南下李庄见李黄,捎来几个自家尝。小儿一口酸歪嘴,老爸直呼我的娘”。童年之时,几个孩童围着一碗用盐拌过的李子,每人一片尝其味,人人都作口酸歪嘴之状,其情其景,记忆犹新。

  当李子的一端有一圈红之时,李子便接近成熟了,李子的味道也便更为好吃了。那李子树上树下便可闻得孩童的欢笑,爬树历害的孩子往往是最兴奋的,因为最红最甜的李子往往是在李树之颠;而最小的孩子却只能站在树下仰望,要是从树上扔下来一个又大又红的李子,树下的孩子便也兴奋的接了塞入口中。

  客家山村中的李子树是很多的,虽然孩子们爱吃,却也是吃之不尽,于是便还可以卖钱。赣县有蜜饯厂,常来山村收集以做蜜饯。有些农家也并不出售,而是自已来做那李子干,将李子摘来洗净,每个切成几片,放入锅中煮些时间,然后放入甘草、食盐等调味品,用竹垫摆放好了在阳光下晒干,密封储存,吃时取来便可,客家山民也常将它作为待客之物。

  在客家山村里,一树的李花便是一树的风景,一树的硕果便是一树的欢笑,便是一树的童年,便是离家游子的记忆,便是身在他乡的客家孩子的思念。

      2008-6-14于吉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8 11: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08: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vel 于 2008-6-13 18:07 发表

我那里则是在药王节(农历四月初八)才有百草皆药的说法。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9820
不过我那里有在端午洗头的习俗,可以减少头部皮肤病患。



四月初八确是药王的生日,在东北有在那天赶庙分的习俗.赣南客家在哪天没有百草皆药的说法,但在在那一天会在各处的门上贴一些条子,上书"四月初八刮大风,吹得毛虫不见踪","孔明先生一支笔,扫得毛虫不见迹"等字样,甚是有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08: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站栏

  
   文/林子牛
  
   在赣南客家山村里,人们把“猜迷”叫做“打估”。茶余饭后,老人孩子坐在厅堂里小歇,老人悠闲,孩子嬉闹,此时老人心血来潮,便对孩子言道:“细伢崽,我打只‘估’你猜,看你可猜得出来?”
   孩子听了便放言道:“猜就猜,‘估笼子’都翻了你的去。”
  “翻我的‘估笼子’?莫吹牛皮,听好了哈,‘四支柱,八楼台,中间一个细秀才,大姑阿姐来喂饭,拍手莲花笑开怀’”。
  孩子听了那迷,豪不犹豫地答到:“老调子了,不就是一‘站栏’么?”。
   老人见状,微笑点头。
  
   “站栏”是客家山村中抚育尚未学会走路的孩子的必用之物。孩子初生之时,外婆便挑了站栏来,以备抚养时用;有的家庭本是有“站栏”的,到孩子八九个月时取出便可。站栏有正八边形的,亦有正六边形的,也有方形的,多由竹杆与木板两种材料做成。“站栏”高七十分分左右,其外接圆直径为1米上下,四周竹杆粗如儿臂,下方木板围于竹杆子之。
   客家山村中常见“估”中所描绘的情景,厅堂之内,竹木制成的“站栏”之中,立着一个“细秀才”,脚蹬木板,手扶竹杆,笑对四方;“站栏”四周围着一家大小,“大姑”和“阿姐”端着饭来给“细秀才”一口一口的喂,那“细秀才”吃一口饭,又看到大人们的逗笑,便也“拍手莲花笑开怀”了。
   当然,这站栏也不只在厅堂中使用。农忙之时,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女的拔秧,男的莳田,而在田边的树荫之下却放着一“站栏”,婴儿时而坐,又时而立,眼望忙碌的农人,有时欢笑,笑下几片落叶,有时哭叫,叫走几只飞鸟。若是偶而有农人从站栏边经过,便会对“站栏”里的孩子逗乐一下,或是帮他揪一把鼻涕,或是帮他扶一下遮阳帽。
  
   客家山村里的众多孩子都是在“站栏”里长大的,这“站栏”里装着客家孩子的童年,装栽过孩子的欢笑,也装载过孩子的忧伤,装载过农人对孩子的关爱,装载过山村里的阳光。孩子们在“站栏”里观察过整个新奇的世界,看到过男耕女织,听到过耕牛的嘶鸣,看到过天上的蓝天白云,听到过树枝上鸟雀的歌声。
   客家的孩子通过一个“站栏”便可看到一个故乡山村。
  
   2008-6-19于吉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0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杨梅
    
    
  文/林子牛
    
  我的客家小山村位于虔城之北,赣水之西,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谷,山谷中间从北到南有一长岗,我家居于长岗之下,名为岗下。在长岗的左侧山体,亦即我家小居的斜对面有一岭,名叫杨梅岭,乃是我家的山地。杨梅岭上,有杨梅数棵,每到五月,杨梅挂满枝头,色泽艳红,望之令人便起含入口中之欲。
    
  杨梅色美味美,自古便有“望梅止渴”之说。宋诗人郭祥正描写杨梅成熟后的色泽时说“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又有南宋诗人方岳赞杨梅的美味说:“众口但知甜似密,宁知奇处是微酸”。红透了的杨梅确实是色泽美丽,其味也是甜中微酸,但杨梅还是青涩之时,其味却是奇酸无比,含之入口不免会眯眼裂嘴。
    
  在客家山村里,杨梅树除了栽于山上外,有些人家也在屋后栽种,但在屋前却从未见得有栽杨梅的。这是何故,据说是为了避免看到杨梅开花。儿时曾听歌遥“什么开花满山白?栀子开花满山白;什么开花摘不得?禾苗开花摘不得;什么开花无人知?杨梅开花无人知;什么开花在番邦?胡椒开花在番邦。”何以“杨梅开花无人知”呢?杨梅花多在子夜色时分怒放,天明即谢,所以能看到杨梅开花是极为少见的,而相传看过杨梅花开的人家都有凶祸发生,是不吉之事,是故客家山村中杨梅树不见于门前。所以杨梅花究竟是什么样的,山村中无人能知。
    
  然而不管这花开如何,这杨梅的果实却是深得客家山村人的喜爱的。我在小时候便常在清晨去摘杨梅,一大早起来,踏着露珠儿,沿着村中小道往山谷的东面而行,来到山村东面山脚下的小河之畔时便又沿着小河往南而行,一会儿便来到了杨梅岭,寻到了那满树红果的杨梅树。此时那杨梅颗颗带着晶莹的露珠,“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看着那娇颜欲滴的杨梅,早就舌下生津了,摘一粒含入口中,细品其味,甜中泛酸,妙不可言。
    
  明人徐阶说:“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杨太真深爱荔枝,想必真是没有吃过杨梅的因故吧!但细想又不然,李太白有《梁园吟》诗云:“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李白尚能吃到杨梅之味,杨太真身为贵妃,深得皇帝宠爱,又怎能不知杨梅之味?这样想来,只能作这位古美人不喜酸味之解了。
    
  当然,在客家山村里也不尽是吃那鲜红的杨梅的。杨梅青青之时便有很多人进山去摘杨梅了,青杨梅吃来苦涩,但可晒了制成杨梅干来吃。进山摘了那杨梅,放在阳光下晒,然后又加入甘草、食盐、八角、白砂糖等进行腌制,做好后密封贮存,要吃时取来便可。
    
  现为五月,杨梅正红之时,杨梅岭上的那几株杨梅当是红果高挂了吧。真是想“夜深一口红霞嚼,凉心华池香唾”呀。虽是身在北国,在这五月里,却是“年来最忆吾家果。”
    
  2008-6-23于吉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level + 5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08: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村里的霉豆腐
  
  文/林子牛
  
  吉林市长春路上有一个夜市,我每天傍晚下班回家都得经过这个夜市,沿长春路往东而行,一路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在盛业百货商场[就是几年前发生重大火灾的那个商场]前方的街道上有一个卖臭豆腐的摊位,人从摊前过,其臭远远传来,待走得近前,见那摊前是一个木制的架子,有一幅对联刻在左右两边,上联为:“扑鼻闻其臭”,下联为:“入口知其香”,中间还有一横批,书“三天不知肉味”六字。我曾尝过那“三天不知肉味”的臭豆腐,味道尚可,但却远不及我们赣南客家山村里的“霉豆腐”味好。
  
  “霉豆腐”是南方人的叫法,北方人称之为“腐乳”。三北民间则叫做“白豆腐乳”,与“咸枪蟹”、“苋菜姑”齐名,合称为“三大敲饭榔榫”。然而这客家山村里的“霉豆腐”与三北的“白豆腐乳”必竟还是不同的:从色泽上来说,“霉豆腐”是枣红色的,而三北的“腐乳”则是乳白色的;从味觉上来说,“霉豆腐”香辣隐隐有着臭味、香臭得宜,而“腐乳”虽有香亦有臭,却无辣意。
  
  与“霉豆腐”的缘是从小就结下了的,儿时家贫,就着一粒三厘米见方的“霉豆腐”便可吃一碗大米饭,三北民间将它称为“敲饭榔榫”,实是不虚之言。到了上中学时,寄宿于学校,便常从家中带两罐“霉豆腐”到学校,同宿舍的同学均爱此味。
  
  母亲制作“霉豆腐”多在农忙后的初冬时节,一是因为此季节相对清闲,一是因为此时的黄豆早就已经脱粒晒干收在仓中了。初冬时的某个夜晚,母亲用升筒量了几升黄豆装在木桶中,然后倒入清水浸泡。次日早上便将泡好的黄豆提到洗得干干净净的石磨前磨豆子了,磨盘转头,带着清水的黄豆从上面的磨眼中倒入,那浆便从上下两个磨盘间溢了出来,从木槽中注入地上的木桶之中。
  磨好的浆包在布袋中。取一井字形的木架子架在洗干净的水缸上,将包在布袋中的豆浆反复用力挤压,豆浆便被过滤在水缸内,而豆腐渣则留在布袋里了。过滤好的豆浆放在铁锅中煮沸,取出后加入石膏粉及明矾使之凝固,此时做出来的便是“豆腐花”了(也叫“豆腐脑”)。将豆腐花一勺勺地舀入特制的木箱中,木箱的底板上纵横交错的四方格子,四周有漏水的小孔。在装到一定厚度“豆腐花”的“豆腐花”上方放一张布,布上压一面表面平整的木板,木板上再压上一块石头。此时便是等候了,几个小时之后那木箱底部再也不漏水时便可拿开箱盖,那豆腐便做成了。
  
  豆腐做好,便要开始做“霉”的工作了。把豆腐切成3厘米左右大小的立方体状,放在铺好稻草的箩筐中发酵,几天之后那豆腐上便长出一层细细的绒毛,此时便可取出,敷之以红曲、辣椒粉、细盐,装在罐中,再倒入少许白酒,倒入一些“茶油”,密封保存,几日后便可食用。
  
  霉豆腐香中有臭,臭中泛香,我之甚爱。装霉豆腐的罐中是“汤”则更是好吃,拌在大米饭中吃,无须别的菜便可吃完一顿饭。据说国学大师章太炎也爱“臭”食,他的书法作品千金不易,但若有人给他捎上一罐“臭味”,他便会欣然命笔。如此“爱臭之夫”,不知他可曾尝过我们客家山村里做出的“霉豆腐”,假若没有,我则为他抱憾了。
  
  2008-7-19于吉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12: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栏,好像没看过,不过‘坐笼’倒是用过的。

杨梅开花的典故也一样,我那里的说法更是严重,但凡看到杨梅开花的人都会死去。其实凡事都会有例外的,就好像我家三月看到菊花开放,我上班这里十月看到梧桐开花一样,我也曾在小时候放牛的大白天里看过杨梅开花。(放心,我不是鬼魂

杨梅里的极品当属“火屎梅”和“白梅”。火屎梅与一般的杨梅不同,果实更大粒,更清甜。成熟时由红转乌,像黑炭一样,故称“火屎梅”。白梅顾名思义就白色的杨梅,就算到成熟时也只是稍稍变红,口感上佳!这两种杨梅都是比较少见的。

楼主讲的“霉豆腐”在我那里叫“豆腐霉”,刚好反过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22: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赣县的?怪不得所说的和我们于都的没啥区别!
不过,我们那不说爆禾苞,是说爆呃屎苞,做出来的是叫麻糖.呵呵!
唱古文的基本上都是瞎子,和你们那一样,我们这现在也很少有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4: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