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民工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5 23: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woodszeng at 2005-2-15 22:21
巴人宗亲你好!
广府曾姓应该还有广州房吧,他们既不属于南海房,也不属于新会的,象我们沙暄和华师的老教授曾昭璇就是广州房的,这房最出名的是有个四房祠。

广州很多地方以前是属于南海管的。广府曾姓人很难在广东找到共同的始祖的,客家曾姓人就比较统一,大部分都是以梅县裕振公和五华佑孙公为始祖的。南雄虽然是广府人的中转站,但也没有广府曾姓人的共同的始祖,要追世系可能会去到福建或者江西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5 23: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孝两全——曾氏]

[忠孝两全——曾氏]   
  

  曾氏起源较为单一,系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其始祖为曾巫(?侯)。禹之子启建立夏朝,传至少康时,已是第六代国君。少康攻杀篡权的寒浞,恢复子夏朝的统治,史称为“少康中兴”。少康的小儿子被封于?(今山东苍山西北),建立?国。?国历夏、商、周三代,在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到鲁国,为鲁国卿士,以原国名为姓,遂成?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国,称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是孔子的弟子。曾?的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
  曾氏的郡望为鲁国、天水、庐陵等。鲁国郡,为西汉初年时所改,其地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泗水一带。天水郡,西汉初设置,其地在今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庐陵郡,汉置庐陵县,其地在今江西泰和西北,东汉末年置庐陵郡,其地在今江西吉水一带。
  曾氏堂号为“鲁阳堂”。
  曾氏起源于今山东,因此早期曾氏的主要发展繁衍地即在山东。其后曾氏族人向西、南方向迁徙,最晚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形成四个聚居中心,即今天的山东、江西和河南、甘肃省境。其具体迁徙过程为:曾氏传五世至曾参,居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浼有二子:旃、光。光的曾孙曾子方,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放,旃的儿子嘉有二子:宝、顼。顼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居于冀州(今河北冀县)、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砀。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圭、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临川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迁居韶州(今广东韶关南),为韶州房。曾砀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为虔州房。曾阐的十一世孙曾通,徙居交州(今广东广州),是为交州房。西晋永嘉年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又有迁居蜀郡(今四川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者。曾氏迁往福建,始于唐末。唐僖宗时,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曾姓也随同迁入漳、泉、福兴之间。宋代,曾氏族人又有由南丰迁往福建宁化石壁。宋元之间,又从宁化迁广东长乐。清代,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往台湾,或迁徙到东南亚各地以及欧、美各国。目前,曾氏在台湾为第十六大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5 23: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钟落潭龙岗村

华南古村落系列

龙岗村

——华南古村落系列之十五

[图 / 文 吴莆田]



由村民集资的“曾氏大宗祠”修复工程已启动

  位于广州郊区钟落潭镇的龙岗村已逾六百年历史,聚居于此的曾氏村人自誉为先秦名儒曾子的后裔。因儒家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所以,龙岗的曾氏大宗祠亦名“追远堂”。

  追远堂作为真正的乡村自治组织,其对村落公务的过问可谓事无巨细。在龙岗,仍存有追远堂当年“勒石示禁”的石牌,如,为防止村民在公共山坡上“围作菜园或筑作场囿甚或取泥作砖挖成沟池”,追远堂在光绪二十四年规定“开园栽种罚银三两六钱;开涠打泥砖罚银三两六钱;铲禾场打禾罚银一两八钱;建屋宇粪厕罚银拾两八钱”;又如,为防止水利纠纷,追远堂“勒石示禁”道:“此圳水历来系流归追远堂祠门口塘容纳,不得改流别处。倘有违抗,罚银三两六钱。指正者赏花红银一两八钱正。”

  一般而言,在同姓聚居的村落里,其宗族文化较为深厚绵长。龙岗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分设14个生产队,与其它乡村不同,龙岗的生产队并不以“一队、二队……”称呼,而是沿用旧时的乡里名称,如“中和里”、“忠恕里”、“深厚里”等径直改称‘中和队”、“忠恕队”、“深厚队”。有趣的是,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在近十年历届村委会选举过程中,龙岗人又恢复了“中和里”、“忠恕里”、“深厚里”等乡里名称。在“大跃进”时期,龙岗的土坯墙民居也遭被拆毁用作禾田有机肥的厄运(补偿办法为拆两间旧房补建一间新房),但也许因为血浓于水的同宗之情的牵制,此一偏激措施在龙岗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所以,至今仍可见部分旧时土坯民居。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景”,革命时期的人们对此曾深信不疑。但乡村社会的构成与维系,不比作画者可尽情泼墨挥毫。在“国家”与“法制”已成主宰观念的今天,人们仍然天真地以为此乃实现乡村善治的不二法门。但如果执法的资源无法及时而足够地供给乡村社会,企图以“破旧立新”的气慨在乡村建设所谓的“法制社会”,毋宁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在堆砌“烂尾楼工程”,其对乡村社会的危害,恐怕远在“大跃进”粗暴毁宅之上。



从民国十二年的“中和里”到1964年的“中和队”又到今天的“中和里”(村委会选举会场的投票区标识)



在阿婆的抵制下,她家的土坯房(右)在“大跃进”中幸免遭拆之难。



“曾氏大宗祠”内的牌坊



作为选举投票站的“追远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0: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氏一家可谓“人才辈出

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妹妹或任渣打中国总裁

--------------------------------------------------------------------------------

2005-01-18 08:18   中安网    



  渣打人士称:曾璟璇的出任尚待银监会核准



而对于即将继任的曾璟璇,香港银行界人士的评价是“作风硬朗”,并表示在日后拓展内地市场时需要“更加圆滑”一些。

  在香港,曾氏一家可谓“人才辈出”,除了大哥曾荫权与五妹曾璟璇外,二哥曾荫培任香港警务司司长,其余两个弟弟荫藩与荫级均移民加拿大。身为香港政务司司长的妹妹,曾璟璇在渣打任职期间极为低调,就连记者询问过的几位渣打银行职员,都不知道原来政务司司长的妹妹是自己公司的高层。她对自己大哥曾荫权的评价是:“永远要保持一个典范,样样要做到做好,又性格率直,心想什么就会毫无保留讲出,可说直肠直肚。”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一评价亦可透视出她的做人准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0: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僚曾氏砂手

三僚曾氏砂手的故事
----三僚堪舆文化圣地系列文章之九
胡玉春
  砂手,是一个堪舆术中的专用名词,指风水建筑两边的侧翼,堪舆术中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就是指左右砂手。砂手既可能是两道山梁,也可能是人工堆砌的一座土堆,三僚曾氏的下方砂手,就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梁。
  三僚曾氏砂手位于村委会东面约200米处,砂手接着村委会北面的“出土蜈蚣”形山余脉,自北向南延伸100余米至三僚河畔,砂手高约2、3米,宽约3、4米,整个山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毛竹,象一道绿色的屏障,护卫在三僚曾氏的村庄。在砂手的上部。还有一座三僚曾氏合族兴建的护砂墓----“太监墓”。
  从三僚曾氏族谱反映,这座砂手的建设,是三僚曾氏人丁兴旺的开始。
  三僚村自古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先有陈刘沈,后高曾廖”。意思是说,三僚村居民,先有陈氏、刘氏、沈氏,后来才有高氏、曾氏和廖氏。相传在宋、元之间,三僚村内沈氏人丁很兴旺,虽然曾氏、廖氏出了很多先生,但一进行什么风水建筑,沈氏便仗着人多势从,进行干预。明初曾氏的风水大师曾从政,发动族人在曾氏总祠(今三僚村委会后)下方水口筑起砂手,屏护着三僚水口,以贮财聚气。因为曾氏当时人丁未旺,族人辛苦了三年,刚把下砂垒好,不料沈氏人多,蜂拥而来,仅一个晚上就一铲而平。曾氏族人多次修建砂手,均被沈氏破坏。
  明朝永乐年间,曾从政多次为明成祖请到北京,施展堪舆术,授官太史,获御赐“开口名师”匾。相传明成祖第三次请曾从政上京为祈年殿择址后,曾从政因年老体弱,不服北方水土,卧病北京。明成祖派太监询问曾从政有何要求时,曾从政说:“臣不求金银,但求圣主助臣修完祖祠的砂手。”曾从政病故北京后,明成祖念其有功皇室,遣宫中的黄衣太监二名,护曾从政灵柩还家,并助曾家筑完砂手。
  相传二名太监到达三僚村后,着令县衙,征发民夫,三天内在曾氏水口堆起了一座巍然山梁。二名太监中,其中一个不服三僚水土,竟病故于三僚,三僚曾氏感激其建砂手有功,合族为其送葬。太监的墓地就建在砂手之上。当然,把太监葬在砂手上,曾氏还有一层借太监的“皇家官身”镇守砂手的目的,防止沈氏再仗人多破坏砂手。现在,这座雄伟的曾氏下砂已经历时近六百年,曾氏人丁大旺,成为万丁之族,而沈氏却在三僚村里消失殆尽。
  去三僚参观的朋友,一般都会到竹林里去看看太监墓,大理石墓碑的碑文依稀可辨:
  “明钦差力士官黄公讳榜之墓
  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施X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柩回X公XX吾地因葬此焉
  曾姓合族立石
  道光五年孟冬吉日重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从政堪择长城

曾从政堪择长城
(客家堪舆文化圣地系列文章之七)
胡玉春
  三僚村到北京昌平为皇室择陵的风水大师并不仅廖均卿一人,曾从政就是当时和他齐名的风水师,廖均卿行程记中,多处提到他和曾从政同行的情况。
  我们从明永乐5年闰4月,曾从政给永乐皇帝的奏折中“兹皇太后未卜陵园,臣敬奉礼部尚书赵羽等奉旨,该行荷蒙圣眷召卜陵园。”之语,可见他是为皇太后择陵去北京的,曾从政把皇太后的陵地选在了昌平,他在奏折中说:“臣学愧青囊,术惭玄妙,随与武义侯王通等督视陵宫,敢不披肝吐胆,以尽忠言,详察等处之山,不堪任于陵室,惟昌平县东黄土山,一十八道岭峰美丽,真堪陵室根基。”永乐皇帝采纳了曾从政的择陵意见,于永乐7年开始建陵,永乐11年2月陵成,将皇太后徐氏落葬。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曾从政是第一位在十三陵施展风水术的大师,只不过因为他是给皇太后择陵,影响力略小于给第一位皇帝择陵的廖均卿。曾从政的风水术给明朝庭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永乐皇帝请曾从政为重修长城选址。
  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迄祁连山麓的嘉峪关,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由北方数国零星修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几个国家的断城连缀扩充而成。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军事工程,历朝历代都进行了维修,但我们今天看见的长城,却主要是明代长城遗址。永乐皇帝将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南方迁到北方,为保证国家的安全,首先就强化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永乐11年夏,在曾从政完成皇太后徐氏陵墓建设工程后,敕授他为钦天监博士、进五品灵台郎,赐予“精明地理”碑额金榜。派庶吉士王英率兵六百,护送他沿故长城相度,选择合适位置修建军事要塞。曾从政餐风露宿,跋涉6年,经过辽宁、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六省,沿长城择定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山西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镇基址,按照“因地而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在宛蜒如带的万里长城中打上9颗牢固的桩,变成了一道纵深完整的防御体系。
  为酬谢曾从政的功劳,永乐皇帝厚待于他,御赐额匾文:“开口名师”,授官太史,并给假还乡。也就是说,曾从政并不象廖均卿那样,被供养(或曰软禁)在北京,直至老死。
  曾从政还乡一年后,永乐皇帝再次下诏请他去北京,为北京天坛祈年殿选址。不幸,曾从政在北京亡故,永乐帝厚恤于他,并遣二名太监护柩还乡荣葬。可惜我在三僚村还没有找到曾从政的墓,却找到了送他的灵柩回乡的太监黄榜的墓,碑文说:“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枢回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三僚

走进三僚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一)
胡玉春
  想写一个关于兴国三僚村的系列文章,在下心愿久矣,但迟至今天执笔,却是因为昨天陪香港亚洲电视的专栏主持和记者一行16人专访三僚,他们在杨公祠祭祀时虔诚地说:“兴国三僚是我们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呀!”我心中一震,多年搜集的三僚文化历史,象涌泉般从我心里汩汩而来,化作一首小诗: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这一片神秘的土地……

世上每一位堪舆先生
都知道祖师“救贫仙人”
他生活在兵燹乱世
挟着皇宫窃出的禁书
找遍全国觅一方净土
让他参透的天地玄机
成为平民百姓的福祉。
他,走进了三僚……

杨公带着他的徒弟,
走遍中国千山万水。
看到这天生的八卦,
他们徘徊不忍离去,
这是一个奇怪的地形,
上天生它八卦的形状,
活脱脱是风水罗盘……

徒弟文辿尘心未断
希望后代富贵为官
给三僚断了句谒语:
“前有金盘玉印
后有凉伞遮荫
代代能文武
世世好为官。”

逃出官场的杨公
他的断言惊天地:
“前有罗经吸石
后有包裹随身”
也许弟子失望的脸色
杨公又换了语气:
“布衣接圣旨
代代拜皇都。”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隐居在这神秘之地……
   据说,杨公泄露了天机
所以他没有子嗣
他的曾廖俩个弟子
却在这里繁衍不息
他们相对而建村落
仿佛阴阳太极鱼
各自祖祠为鱼眼……

三僚人不忘师德
他们的祖祠中间
都供奉杨老仙师
他们的卧室箱底
都存放先师密诀
他们的祠堂庐墓
都藏着先师至理
甚至于古驿小道
也隐现堪舆玄机
他们会说给人听
却不肯让人看明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这一个神秘的土地……

莫谓山高皇帝远
其实心远地才偏
一拨一拨的钦差
正快马加鞭而来
圣旨一到山河动
不过请三僚地师
去把驾薨皇帝埋

十年间进出三僚
我熟了三僚道路
杨老仙师的至理
越来越扑朔迷离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读懂这神秘之地……


  三僚村其实并不遥远,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东南近70公里,是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等三县交界处。现在全村人口约4600余人,分居在18个村民小组,居民主要曾、廖两姓。村里有曾氏、廖氏二个杨公祠,里面有杨筠松和他的俩个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塑像,三僚村里还有许许多多堪舆文化的典型建筑和遗迹可供人们参观。
                                      2001年4月16日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文辿和三僚村

曾文辿和三僚村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三)
胡玉春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曾文辿唐末五代时迁三僚,时历宋元明清,迄今千多年来,特别是明清两朝以来,文辿后裔蕃衍千枝万派,分布全国各地,已成万丁著族,人文蔚起,忠烈满堂,卓然俊拔之士达于中外,足见杨筠松当年的预测不谬也。现在许多海外易经考察团专程到三僚村,都是拿着这份钳记,寻找中间提到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甲木水”的所在。
  割据赣州的卢光稠慕名聘请杨救贫弟子为他择基修筑赣州城后,又恳求杨救贫为其选一块“天子地”。这一段历史掌故,赣州府志记载甚详:“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其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及去之,至一处间,问何地名,曾答: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说卢王于赣州磨车湾安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而缢死。”杨救贫逝世后,曾文辿遵其所嘱,回赣州说服卢王城内磨车湾安了水碓和十字街凿了井,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并制煞了卢光稠。他担心卢王报复,远走万载县西山隐居,后人称其隐居处为曾公塘。曾文辿著有《八分歌》、《泥水经》等书传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僚村曾氏八景

三僚村曾氏八景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八)
胡玉春
  三僚村的四维是曾、廖二姓所共有,但对“八景”的分布却两姓素不相同。三僚村曾氏的“八景”,据曾氏古族谱《僚溪文丛》记载,乃当年杨公亲自命名,他对弟子曾公说:“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谗岩,赏南林之晚翠, 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 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杨筠松之所以隐居三僚,著书立说,显然与三僚的八景风光有密切关系。但这千年前的八景今安在哉?我曾经专门费时寻访。
  眠弓岭,即是三僚村东面的东华山,此景现在仍存。我们沿山路曲折而上,一峰独起,云遮雾绕,险峻异常,仿佛步步登天,故称“眠弓峻岭”。古人有诗曰“攀桂莫言云路远, 登临正如步蟾宫。”形容登眠弓岭如同登天。
  独石岩,就是三僚村口的罗经石,在黄土平原上一峰突起,其状如罗盘中的指针,山腰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石灰岩溶洞。独石山的山形独特,从西面看如玉兔望月,从北面观察是个仰天狮形,从东面望去乃马鞍形,从南方眺望最像罗盘中的指针。
  汾水龙潭在三僚村南方的天马山下,是从溶洞观音岩侧涌泉流入的深潭,人民公社时建三僚水库,将潭淹没,故景已不存。这条河水极为清澈,在三僚圩与另一河会合时,清浊分明,杨公钳记中的“南方天马水流东”就是指这条水。
  留记珠石,据清代宁都进士丁有美的三僚游记,留记珠石在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诗描绘:“山腰有石一珠圆,屹立巍巍万古看。威势雄昂如虎踞,形横屈曲似龙盘。”我去真君祠旁寻访,却没有找到这块留记人间千年风雨盘龙巨石,甚憾。
  西山晚照,其实就是三僚村的晚霞,古人有诗云:“金乌欲坠晚将临,万叠西山渐送阴。雁落芦汀翎带锦,鸦投江树翅翻金。”三僚村西方山峦迭嶂,现在植被不好,看不出古人的诗意了。
  东郭朝云,是三僚村朝霞满天的景观。现在村子东面看见的正是石灰山、水泥厂,山体破损。古人诗谓“好看随风收敛去,不知还在几重山。”现在倒是很贴切。
  北浦渔歌,浦字的本意是湖泊或大海边,北浦乃古代三僚村东北的水泽。从三僚古村图上看,古代村东北是一个湖泊,荷花映日,碧叶连天,村民在湖内捕鱼捉虾。古人诗云:“湾湾流水抱树前,北有渔翁乐自然。噫欤数声烟树晚,徘徊一曲夕阳天。”北浦现在是一片稻田。
  南林晴翠,南林是村南面的天马山下,与于都梅屋村交界处的一片缓坡土岗,古代是一片树林,现在仍屹立不少大松树。晴雨之间,风光无限。
  八景的位置也是按东西南北的方位有规律的排列,符合八卦的方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僚曾氏杨公祠

三僚曾氏杨公祠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五)
胡玉春
  参观堪舆圣地三僚村,一般都要去朝拜杨公祠。
  据兴国明代的古县志《窦志》载:三僚村曾姓的杨公祠始建于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距今约650年左右),祠堂位于三僚村盆地的中央,(今三僚诚真希望小学前面、三僚村委会东侧),座向是壬丙兼子午,殿堂上杨筠松居左,曾文辿居右,均为和真人大小的樟木雕像,镀以金漆,民间俗称“杨公金身”。 元朝杨筠松雕像完成时,大学士欧阳圭有诗赞曰:“大道无形,公独有像,神仙不死,公独有葬。”
  杨公祠在历代都有维修,最后一次在原址重建是在1998年,祠分为前后两殿,大殿祀杨筠松和曾文辿,后殿祀当坊福主。2000年,广东的何益波先生捐资16万8千元,用花岗岩石雕刻了整个杨公祠的门面。现在祠前是相对的两只石鼓,阶下立着两只石狮子。门面花岗石上雕满了各种图案。在门庭顶是一些动物和花卉纹饰。第一幅石刻图是“九天玄女授书”, 是最大的一幅,嵌于大门上方,用的是镂刻法,图案左边是九天玄女立云端,将一卷书递出。九天玄女为汉装,高发髻,衣裙飘飘,是美丽的仙女,身后还站着二位侍女。图案右下面肃立一位老人,举手作接书状。老人即杨筠松,他身后还站着两位弟子。杨公体胖,面容虔诚,穿着汉装。杨公师徒站在陆地。图左下方是一株大树,大树下站着三位观看的老百姓,穿的是短装。在此图下面是四块方形石雕图案,从左到右分别是:杨公进政、杨公看风水、杨公出游、杨公著书。杨公进政图中是皇帝将一个罗盘授给杨公。图中是头戴皇冠的皇帝,后面有宫女摇扇,旁边站着大臣,杨公在皇帝的书案前拱手接受罗盘。杨公看风水是杨公站在一房子前,身边两弟子,其中一个把罗盘递给杨公。杨公出游图是杨公在小桥流水的地方游玩,身后有弟子和书童,还有一位挑着食合的佣人。杨公著书是杨公坐在书案前援笔著书,旁边有三个站着看。大门两侧是一幅对联:学究天人泽被士庶 功参造化名倾万国。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三幅画,用黑大理石磨成,右边是群山叠翠(深山古松寺庙)和江山多娇(苍松古柏飞瀑垂柳拱桥亭台楼阁),加官进禄。左边是山清水秀、玉溪春色、天官赐福。
  杨公祠内还二幅对联曰:
    名扬百千万年仙踪永驻
    文钳三十八代德泽长存
    灵应九州
    图书有象悟通消息达天机
    造化无形参透盈虚成大道
    万国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独尊
  曾氏杨公祠第二进供奉本坊福主关云长,关公红脸长须,金衣,手持朝板,座下分立二人,武将打扮,一人持金瓜长锤,一人持长柄大刀。关公头上横幅为“天地同流”,两边联是“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 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了谁”。两侧廊联是:“冬去春来千山树木迎春绿 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柱联是:“新岁新春一派新风新气象 好山好水千村好景好时光”。“竹翠松青万里河山春常在 花红柳绿九州天地同东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相度十三陵的三僚堪舆大师

参与相度十三陵的其他三僚堪舆大师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四)
胡玉春
  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了廖均卿、曾从政、廖文政、曾罗三等四位参与明十三陵卜选的堪舆大师了,有朋友问我,明十三陵里的皇陵,是不是全部都由三僚堪舆术士卜选的?这我就不敢作肯定答复了。
  十三陵中,有些皇陵并没有进行过认真卜选,比如崇桢皇帝的思陵,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而亡,时年34岁。崇桢帝未建皇陵,他死前咬破手指血书一信李自成,说自己的尸身任凭分割,请勿滥杀百姓。李自成读后喟叹不已,念其临终之际能够思念百姓祸福,遂派人将其遗骸葬入贵妃田氏墓中,这座位于昌平鹿马山南麓的贵妃墓遂成十三陵的最后一座皇陵。
  有些皇陵卜选后,弃置未用,后面的皇帝暴卒,就把该墓用起来。比如36岁寿终的穆宗,生前未及建陵,即利用廖文政替世宗父亲卜选并建好未用的显陵安葬,更名为昭陵。查考明史,明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的长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神宗的定陵等3座皇陵是皇帝生前亲自主持卜选的,举行了隆重的卜选仪式。廖均卿、廖文政二位术士的堪舆活动,因为他们留下了“行程记”或“实录”,我们了解比较清楚。而曾罗山在十三陵的堪舆活动,还没有找到其笔记,只有一点粗略的了解。三僚其他的堪舆师也还有不少人参加了十三陵的卜选活动,他们参加的卜选的情况,我们只能从县志和家谱中找到一些简略的记载了。
  据《潋水志林》记载,廖文政的孙子廖胜概,嘉靖年间,奉诏迁造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献陵是明仁宗的寝陵,为何在一百多年的嘉靖年间才诏三僚堪舆先生建造呢?原来仁宗在位时间很短,不足一年,驾崩后,继位的宣宗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匆匆将仁宗寝陵完工,非常简陋。明世宗即位后,大规模进行建陵活动,也顺便把过于简陋的仁宗献陵进行了重建。廖胜概回乡后,名重一时。相传他替人堪舆,只收半价。即东主赠予的红封,他一定退回一半。即便如此,仍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年收田租竟达七千多担。
  据《兴国县志》载:明嘉靖年间,三僚曾鹤宾,奉诏钦取到北京相造寿宫,敕授钦天监博士,进阶正七品。
  根据《兴国人物录》记载:三僚曾永章,号焕卿,曾征诏参与昌平州皇陵(十三陵)卜选,清顺治16年敕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从时间上看,曾永章是清初去十三陵卜建皇陵,那他只能是替明朝的末代皇帝崇桢建思陵了。原来,李自成当年只是把崇桢全尸葬入田妃墓。清军入主中原后,为了表示对汉人的怀柔,平息明朝遗民的仇恨,下令以汉族的帝后礼重葬崇桢,完成了十三陵的最后一陵。曾永章的侄子曾国瑞亦同时被征诏进京,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参与建陵,可惜未任而卒。曾永章大约是三僚村最后一位卜建皇陵的堪舆大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僚先生与北京紫禁城

三僚先生与北京紫禁城
(客家勘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25)
胡玉春
  我这个系列文章的刊发过程中,很多朋友关心我后面的内容,给我提出很多问题。最近一位朋友对我说:“我从你的文章里知道了十三陵是三僚的先生勘定的,但我还想知道北京的故宫是不是三僚先生勘定的?”
  我只好对这个难答的问题进行一次考究了。
  永乐6年3月24日,廖均卿捧诏到达当时的京城南京,第一次晋见明成祖时,就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廿四日宣廖均卿、王侃、巫涯三人入武英殿门首,问南京如何?均卿奏曰:“好!只因水口石头朝外。”上曰:“朕亦嫌之。均卿之言是也。”可见,明成祖对京城的风水是很关心的。明成祖于永乐元年改燕京(北平)为北京,当年即集合全国能工巧匠,营建北京紫禁城,历时14年,方才大致完工。在其工程建设过程中,正是廖均卿和曾从政在北京活动的期间。
  廖均卿行程记中,记载了永乐六年(1408年)8月24日,廖均卿、曾从政在朱太监引导下,察看紫禁城风水格局的经过,先看午门和东华门,隔日从东华门看安定门,26日到西直门看至百顺门。相传廖均卿当时作了北京相帝都钳记:“背靠燕山,山脉重重,君临平原,一望无际,黄河挽其前,鸭绿江界其后,南控江淮,北连朔汉,扼居庸关以制胜,拥燕云而驭夏,总握天下大势,万里河山朝宗,藏风聚气,朝迎万派,实为‘王不得不可为王’之风水宝地也。”永乐7年永乐皇帝下旨实授他们俩人为钦天监灵台郎,博士品。当时廖均卿在京城主要是负责督建长陵,而曾从政则主要是督建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就是今北京的故宫,其建筑集历代帝王宫殿之大成。主建筑按“五门、三朝”设计,即从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符合五门之制。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符合三朝之制。从三大殿以后又设乾清、交泰、坤宁及东西十二宫,作为后宫以体现“前朝后寝”之制,但在建筑形式和布局又作了许多创造和发展。如午门,把阙和门结合在一起,使建筑形象更为壮观。又如三大殿,把原来分立的三个建筑,用高大的台基把它们连为一体,使之更为集中而壮观了。尤其是午门,以高大城台和五个大小高低不同的屋顶所组成的门楼,显得雄壮威严,它既作为皇宫正中的大门,又作为皇宫核心部分前朝三大殿的前奏,在建筑艺术上造型效果上,可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伟大艺术杰作。
  永乐18年(1420年)庚子,曾从政第二次奉诏进京,勘建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曾从政第二次去北京,在北京去逝,三僚村内的太监墓碑上载“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明成祖亲派太监护柩还乡。第二年,明成祖正式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嘉靖15年廖均卿的从孙廖文政奉诏进北京堪舆时,嘉靖亲自带他察看紫禁城内一些建筑的风水。在察看乾清宫前丹墀内时,廖文政奏曰:此处“不宜砌墙开门,因华盖殿高雄,砌了墙丹墀窄了,两边开门,尤恐三地犯冲。”随后,从宝京门转出去,看了咸熙宫至毓德宫、螽斯宫,他再次奏曰:“不宜开门南行,尤恐穿破天心。”又转到玄极殿、极宝殿,左复回会灵门,又复回会岳门至君祥门首,廖文政又奏请嘉靖:“此处开门不宜,经曰:疏通煞路,圣寿无疆。”嘉靖皇帝很欣赏廖文政的风水术,当即加封廖文政为员外郎中主事。
  可惜我还有找到曾从政在北京堪舆活动的笔记,无法知道他勘译紫禁城的全过程,但可以断定,故宫的建筑过程,和三僚的风水先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1: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里有姓曾的客家人
清朝有广东入四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16: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渊公的后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17: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xnxy28 at 2005-2-16 16:36
寻渊公的后人!

你不是广新公之后吗?涯是广渊公之后。

[ Last edited by 巴人 on 2005-2-16 at 18:1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