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民工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8 18: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氏家族资助曾家娃

曾氏家族资助曾家娃

作者:曾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8 1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巴人 at 2004-9-26 00:31
听说你当地有成万人是姓曾的,不知是不是呢?


我们这个地方4万多人95%都姓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02: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大臣 曾國潘真是客家人嗎?2004年10月1日

掀   天   揭    地    的   本   州    遷   外   子   弟              鍾正君

    中原河南地區一部份純漢族的舉家避狄南遷,每到一地,均為後至,而被當地先住民稱為 客人。客人南下的路線,主要是向東南循淮河,經安微到江西,停居於江西省的東南地區。黄巢之亂時,再沿地理的自然環境,而入福建西南的寧化,長汀,永定,武平,上杭等縣,再南遷入廣東嘉應州。(以下稱本州)
        本州的地理形勢是:北接贑閩,南連潮惠,是贛閩客人南遷的管道,也是客人的集中地,所屬梅縣,興寧,五華,平遠,蕉嶺五縣一百多萬人民,完全是純粹客家人。在外地如果有人問你是什麼地方人,你答是嘉應訓州或梅縣人,人家便知你是客家人。本州人口繁衍,ヌ很自然的作輻射式的向四方遷移,東至臺灣,南入廣東沿海而至南洋羣島,以至歐美非澳各洲,西北入廣西,湖南而至黔川康青各省,到達川北進入陝南,ヌ有重返豫西老家者。當英國全盛時期,誇稱 英國國旗無落日。我們亦可稱 陽光所照之處便有客家人。
     由本州遷至外地同鄉所傳子孫,秉其優良傳統,發揚客人的光輝,在近代碓確實實出了幾位開創新局,掌握時勢的大人物,如洪秀全之倡導種族革命,席捲東南半壁,揻動滿清政權,建立太平天國,曾國藩挽救滿清之危亡,輔助其中興,推動中國之現代化;丘逢甲之抗日保土,倡建臺灣民主國;國父 孫中山之推翻數千年專制政體,建立東亞第一民主共和國。並於三民主義主導世界思潮,為舉世中外宗拜的偉人,便是代表人物。茲依時間先後分別摘述其事略以下:
曾 國 藩  
     與客家人為骨幹的太平軍作殊死戰的湘軍創辦人曾國藩,在過去絕對沒有人會知道他的上代是由梅縣遷到湖南湘鄉定居客家人,他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03: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面 壁 思 過

面 壁 思 過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30 at 01:0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08: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 壁 思 過

面 壁 思 過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30 at 01:0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08: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 壁 思 過

面 壁 思 過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30 at 01:1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08: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嘉祥 之愚公移山之三

巴人叔宗長:

     你好,最近才学識初級电腦,對客家人网頁最近才亂打亂撞,注冊成為會員,才撰文對不合常理的進行評論及改進,希宗長見諒吧,有錯能改,這才是負責任的,這才是我先祖曰: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最近柒月尾才上客家人网見宗長對曾氏淵源認識頗深,對答如流,有眼有板,有謂博學深淵呢!此乃吾族之光,後繼有人,可惜還沒有我曾氏网頁,巴人叔,我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22: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田日族侄:
       你好!很高兴你能够参加嘉祥海內外曾氏宗親聯誼會,涯想请问你一些关于佑孙公(志诚公)的资料,你曾经回复给我知:[廣淵,廣新 他倆的完兒子全部都是 甫 字頭尾的,全是55派來的再加14派是69派,你的自达公是69派或70派?]既然佑孙公的儿子为广字辈,孙子为甫字辈,曾孙为文字辈,那我想打听一下佑孙公派下的字辈以及广渊公的一些资料(因我对老祖宗——广渊公一点情况都不了解),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写出来呢?等着你的回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23: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田日族侄:
      你好!你参加嘉祥海內外曾氏宗親聯誼會,见到很多曾氏宗亲,你有没有见到广渊公的后裔来参加嘉祥海內外曾氏宗親聯誼會呢?敬请回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 0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曾嘉祥復資深版主巴人叔的信

巴人宗長:

      你好,廣淵公 的族譜在公司擺放,現沒能協助尋根,要在10月3日后回公司拿回家晚上才能與你對山歌,因全部族譜都放在公司裏,遲些要全部拿回住家方便即時查閱。
      早在1998年11月尾往台灣陽明山中山堂祭祖(宗聖公誕)各縣市眾宗長千里迢迢自携個人手抄族譜與各地宗長亙相交流核對族譜,真可謂熱鬧非常,還爭論倒面紅耳赤呢!
      這次往老家祭祖及植樹(每棵捐1000元),曾廟離曾墓(曾林)約一公里,基本上是於海外的宗親會為主要對像,海外連特別行政區政府共約八十人而矣!
      至於 志誠公 的源流基本是與其子 廣新公 一樣,巴人叔有看過紅元印內裏刻 省身念祖 四字的族譜嗎?裏面就有廣淵,廣新六兄弟的資科,但要再追尋下去就沒有了,都是要往廣州中山圖書館才能解决問題,但我真想要整套復印版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 01: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子

巴人uncle

     你好,下貼所列第69世祖有叫 達 的是否你的自迏公呢!你自己執生吧。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11 at 01:5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 01: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曾子裔孫尋根

巴人Uncle:


    你好. 第69世祖毓珍公生六子 其中第四子 叫達,可能是你們那房的自迏公了。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11 at 01:5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 03: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面 壁 思 過

面 壁 思 過

[ Last edited by 水田日 on 2004-10-30 at 01:1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 11: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水田日 at 2004-10-2 01:56
巴人Uncle:


    你好. 第69世祖毓珍公生六子 其中第四子 叫達,可能是你們那房的自迏公了。

水田日族侄:
       你好!多谢你提供的资料。这一房的达公不是涯这一房的达公,何以为见:一、地方名不对,我自达公是惠东县白花镇雪麻蓝村人来的,而那个达公是廣東惠陽縣淡水新墟塘口鄉(村)人来的;二、辈份和派系不相同,涯自达公是68世、兴字辈来的,而那位达公是70世、传字辈来的。
       涯自达公大约是1800年至1850年从归善县白茫花雪麻蓝村带八子同姐婆迁来佛山高明县更楼镇开基,当时投靠宗姓人;他们这条村有三千多位同姓人,该村始祖是元末明初从南海勒流镇(今属于顺德区管辖)迁来高明更楼镇开基散叶的,是广府人来的。因他们村有大遍土地,就租他们的土地来耕种,经过十多年奋斗,积累了一些钱财,就到邻县鹤山县合成镇买田置地。因人口太多,续分房,四房迁云浮,二房迁高明县合水镇大坪村,人数最少的二房留在合成,姐婆太来到高明更楼镇没有几久时间就去世了,葬在更楼镇境内。
      高明县合水镇这两房同姓人租当地地主的土地来耕种,因地主剥削的太过厉害,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就组织全村人商量,也就是一百多人左右,最后商量迁去广西,但地主的租没有交完,不能够光明正大的走呀!只有组织老人、儿童、妇女去广西先,剩下的男人就留下当地,因当时可能是土客械斗的时期,官府就不太理这种事,几十人连夜带刀进入地主家里,将他们全家斩尽杀绝,然后就连夜去广西,此后这两房人就失去了联系了。
     云浮这四房人解放前还有联系的,但解放后就没有联系了,听阿公说,他们这四房有一千多人。
     到了八十年代前期,全村只有我阿公留有一本全村人的族谱,这本族谱后来被一位同我阿公同辈份的后生借去给他父亲看,之后就讲不见了,不知道是他们不想还,还是有其它原因呢?反正这本族谱就没有重新回到我阿公的手上了。
     因现在全村都没有一份族谱,随着老人的年纪越来越大,再不修族谱就为时以晚了。好在65年前邻县高明县更楼镇宗姓人(也就是当初自达公投靠的那条村的宗姓人)建祠堂,我村写了一本人名册给他们保全(从自达公一直写到我阿爷),我阿公就同几位老人到他们村里去抄那本人名册回来,所以说,我村中的族谱是最简单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2 11: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要往廣州中山圖書館才能解决問題,但我真想要整套復印版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2-23 07: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