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60|回复: 78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0 1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2003-09/16/content_3969.htm#b738918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2003-09/17/content_4067.htm#b787141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2003-09/18/content_4173.htm#b890257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2003-09/19/content_4353.htm#b900624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2003-09/20/content_4396.htm#b948337

一、


这是洛阳故城目前能看到的最高最长的一段城墙。

    1600多年前的连年战争使得近百万河洛人背井离乡客居南方,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人大规模南迁的浪潮。这第一批先民便是今日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先祖。

    在离开河洛故土时,他们无限依恋地频频回望自己的国都洛阳———作为一方士绅和子民,这座城留下了他们几多辉煌和留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9-20 1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四、
先是安居于此,继而又图大业
荥阳是郑公发迹地

    与郑姓客家人攀谈,他们都爱说自己是荥阳郑姓,不知底细者常常一头雾水:到底郑氏和荥阳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9月18日上午8时许,在荥阳市史志办,记者从皓首穷经了大半生探寻这一问题的史学专家周显才处得到了答案:京襄城是郑氏始祖起家的地方。

    周老先生年届八旬,说起郑氏与荥阳的联系可谓如数家珍。他说,郑氏与周朝姬姓同源,属于以国为氏类。郑氏老祖宗郑桓公相中了京襄城并安居于此,之后其子郑武公又定都京襄城,并完成大业,由此引出了海内外郑氏客家人与荥阳的不解深情。

    周老先生指着《史记·郑世家》中的一段记载讲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友于林(今陕西华县东)任郑国国君。姬友即郑桓公。公元前774年,郑桓公出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此时,西周建国已有300多年,诸侯强大,王权旁落,幽王重用奸臣,宠幸褒姒,王室内部矛盾激化,加之戎狄威胁,形势严峻,文武百官都在谋求安身良策。郑桓公多次上书进谏未能奏效,看着周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他忧心忡忡,遂请教掌管王朝古籍的太史伯。太史伯为其分析了周围形势,建议他可先到地处荥阳广武的虢和地处新密市交流寨的郐之间的地方借一块地安置家小财产,等这两个国家反叛周朝时可借机进行讨伐,同时还有可能收复附近8个小国。桓公依计行事,于公元前772年将眷属、亲信、家产安顿在虢、郐之间,北距虢国都城20公里、南距郐国都城27公里的“京”居住下来,史称“虢郐寄孥”。“京”就在今天的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村。

    桓公虢郐寄孥的第二年,西周王室的申侯勾结犬戎兵临镐京,发动“犬戎之乱”。不久,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桓公为国捐躯。郑世子掘突袭位,他就是郑武公。周平王继位,周室东迁今天的洛阳。东周开始了。

    郑武公协助王室东迁,功在朝廷,继桓公任王朝卿士。为了兴建郑国,于公元前769年向南灭了郐国,两年后又向北灭了虢国,并把8个子男国纳入郑国版图,代替其父桓公实现了当年太史伯的预想,史称“武公之略”。这样,京襄城便成为郑国东迁后的第一个都城。此城呈“日”字形,面积约3平方公里。国势渐强的郑国与东周不久便在地盘上发生争执,关系恶化。周平王收回虎牢以东的“武公之略”之地,迫使武公放弃京城,至郐国故地去另建新都,即今新密市曲梁乡交流寨村古郑城遗址。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死。次年,郑世子寤生嗣位,是为郑庄公。至郑文公嗣位前的70年间,郑国第二都城在新密市。郑文公嗣位后,又兴建了郑国第三个都城,这就是今日在新郑考古发掘的“郑韩故城”,从而奠定了郑国400余年基业。郑国传至14世郑康公,共14代,23君,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康公堂兄幽公之子、15世鲁公迁居陈(今淮阳)、宋(今商丘)之间,袭南里君,以国为姓,郑氏始于此。

    虽历千年,但分散在荥阳各地的武公陵、大里村宗祠和老上街宗祠、郑国长城等古迹遗址都无言地见证着郑公在荥阳的创业历程。据介绍,自1994年以来,海内外郑氏宗亲1.6万多人先后来到这里访祖寻根,其中少将和副部长以上的有37人,有影响的企业家178人。

    由于郑国曾在多地定都,这些城市都纷纷打出了郑氏祖籍牌,向海内外郑氏发出邀请。一时间,郑氏研究和联谊在多个地方如火如荼。对郑氏老乡,故乡人的热情火辣辣。

    “既然自己这个地方是先祖进河南后精心选择的起家之地,又是第一个郑国的定都之地,荥阳人便认为自己理应承担起联络海内外郑氏后人、共缅先人伟绩、共图发展的重任。”世界郑氏联谊中心秘书长郑朝增动情地说。

祖地钟灵毓秀,史上名人众多
客家郑氏钟情“荥阳”

    如今,令荥阳人自豪的是海内外郑氏宗亲都自称“荥阳郑氏”,这因为他们的郡望之地是荥阳、堂号是“荥阳堂”。

    在海内外不少郑氏聚集地,人们都能看到“荥阳堂”、“荥阳衍派”、“荥阳世家”、“荥阳村”、“荥阳里”等字样。泰国郑氏宗亲总会投资600多万美元,建造了金碧辉煌的“荥阳堂”,菲律宾郑氏直接就将自己的组织定名为“菲律宾荥阳郑氏宗亲会”,新加坡为“新加坡荥阳堂郑氏公会”,马来西亚为“荥阳联合总会”,还有“加拿大荥阳总堂”、“美国荥阳郑氏宗亲会”、台湾的“荥阳郑氏大宗祠 ”等,以荥阳为名的会、公司、所、场、站等比比皆是。在泰国郑氏联谊总会,连会歌都是“荥阳颂”。“荥阳”二字,饱含着郑氏客家人对故土的浓厚感情。

    他们以“荥阳”为荣,因为荥阳是一个充满光荣历史的古城。不仅仅因为这里有闻名中外的楚河汉界、有见证战火的虎牢关。考古学家们曾在这里发掘出诸多文物和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证明,早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荥阳便有了人类文明。崔庙镇的织机洞被我国考古学界称为“中原第一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与龙山文化遗址更是星罗棋布;传说中,轩辕黄帝娶妻嫘祖于今荥阳市环翠峪风景区桑梓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活动地在荥阳及荥阳的西部;商朝第十王仲丁迁都,其都城就在荥阳境内。不但如此,荥阳还是我国诸多姓氏的发源地,源于荥阳的26个姓中,客家姓占相当数量。这是荥阳市一直从事史志研究的老专家程远荃近期发现的新成果。

    有如此值得骄傲的历史,郑姓客家人当然愿意沾沾“荥阳”二字的光了。不过提及荥阳堂出现的直接原因,周显才说了这么一段历史:郑氏传至27世时,有个叫郑奇的人出任西汉时期的河南太守,出于怀念先祖勋业、眷恋荥阳山川灵秀的原因,他举族回迁荥阳,世代繁衍,传播下去,由近及远,发展到“天下郑氏出荥阳”。这就是当今海内外郑氏门前皆书“荥阳衍派”,厅堂内皆悬“荥阳堂”匾额的来由。   

    也许是先祖郑公的庇佑,也许是先地荥阳的熏染,郑氏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据《二十五史》立传人物的初步统计,郑氏望族入阁拜相,外放巡抚,敕封三公三师,钦任天官,或有文学造诣的人物达443人。从籍贯上分析,唐代以前,大部分籍贯在荥阳。宋元之后,郑氏名人普及到全国各地,尤其明清两代,郑氏名人有2/3出自闽、粤,进一步移至台湾及海外。

    郑朝增向记者随手点出了一系列的郑氏名人。他第一个讲的便是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卧薪尝胆”。他说在这一故事中,有一个幕后英雄,就是郑姓人郑旦。她是春秋晚期从吴伐越到越灭吴这一时期的巾帼英雄。为灭吴复仇,郑旦在经过训练后被送到吴国做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郑氏后裔出任韩国“水工”的郑国修成的郑国渠至今还为人所称道。东汉时的郑兴、郑众父子,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元代有戏曲作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有郑和下西洋。清代有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

故里同乡热心热肠,异乡同姓纷至沓来
游子回乡报故土


    荥阳市向海内外的郑氏宗亲发出的诚挚邀请,受到了郑氏客家人的热情回应。

    据了解,现在荥阳市郑氏联谊中心已和57个国家、地区的郑氏宗亲组织以及86969个海内外企事业法人建立起了密切联系。同时,先后参加了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的11次大型国际活动,中原郑氏与郑氏客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郑州及荥阳也先后于1991年、1992年、1994年、1998年、2002年举办了5次郑氏国际性活动。数百郑氏客家人聚集中原,为郑氏客家在本地的发展提供了大大的舞台。

    正是在荥阳古京襄城的感召和热情好客故乡人的邀请下,郑氏客家开始不断在这里投资创业。1992年,浙江郑集雨来荥阳投资200万元兴办塑料编织袋厂,如今乔楼镇已成为一个相当有规模的编织袋生产基地。1994年,深圳的郑氏宗亲郑文友一举投资2000多万元在荥阳设立了深圳肿瘤医院分院。2000年,浙江郑岩权来荥阳投资320多万元兴办起郑仕酒业食品有限公司,打出了“荥阳醇”的品牌,用纯粮酿造白酒和红酒,如今在南方及海外市场上颇受欢迎。去年,浙江永大房地产公司在荥阳投资1.9亿元打造的“京城花园”也已开建。

    在兴业办厂的同时,郑氏客家宗亲还向家乡伸出了火热的援手。据郑朝增介绍,海南郑先平曾为荥阳教育基金会捐资50万元人民币,为荥阳高中建校大门捐了25万元人民币。香港房产会主席郑汉钧、深圳郑文友等捐献的郑氏教育基金等预计约30万元。福建郑氏宗亲捐出近20万元人民币建广武华侨小学。




五、

新郑:8000万客家人的总根

    石刻的两行巨大脚印,从古老的黄帝故里祠后出发,顺着镌刻有中华五千年历史大事记的青石甬道一路前行,直抵世界第一鼎———黄帝宝鼎坛。这脚印之间,有五个篆体大字———“客家第一步”。

    讲解者说,是从新郑,客家先民走出了南迁第一步。按目前普遍的说法,客家是西晋时从河洛地区南迁的。但第一步从何地走出尚无定论,被后人刻在黄帝故里的这两行脚印是确有其事,还是牵强附会?

    一位六旬史学专家穷其一生得出了一个惊世论点:客家南迁第一步,时间:秦汉之前。地点:新郑。姓氏:芈姓。老人手抚尺高史料言之凿凿。且不论老人的新思维能否得到史学界的认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新郑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出生地,这里是包括汉民族中客家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并走向世界的地方。

    老人说,水有源,树有根,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往我国南方以及海外的汉族人。汉民族如果像棵树,炎黄二帝就是两条直系根,而每个姓氏犹如一条支根生长在这两条主根上;汉民族如果像条河,黄河、淮河就是两条主干流,而每个姓氏犹如一条小溪,从黄淮往外涓涓细流。老人还列出了出自中原的百家姓,对客家老乡之心拳拳。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从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至三代(夏、商、周),是以炎黄族为主体的华夏族,秦汉之后,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汉民族主要由炎黄族系传承。客家人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分支。关于客家人的迁徙,史学界和民族学界一般认为是从晋代永嘉之乱开始的。其实远不始于此,在秦汉之前已有炎黄族系先民南迁。

    郑成功,先祖郑(今河南新郑)人,明清之际,率军10多万登台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洪秀全,先祖共叔段为郑(今河南新郑)人,后世移居广东花县,曾领导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指着这些新郑后人中的英杰,老人激动不已。

    五千年后的今天,新郑人让久远的黄帝“复活”了———在高高的具茨山上,在喧闹的炎黄广场,在招商引资的各种场合,在讲述故土时的每次神聊,在每一个新郑人的心中。他们的虔诚感动了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于是有了今天黄帝故里如织的寻根拜谒者和真诚的投资创业者……在这些人群中,客家人总是最虔诚的一类。

    让我们一起,站在炎黄的巨雕前,向我们最最久远的祖先立誓:无论时光飞逝、世事沧桑,我们永远是一家亲!

    客家总根在炎黄,而炎黄祖籍就在新郑

    客家始祖“住”新郑

    逡巡在新郑街头,满目的黄帝———轩辕路、炎黄广场、炎黄小区、“轩辕都”柴鸡蛋……与新郑人交谈,从眼神中能分明地感觉得到他们的自信甚至骄傲。黄帝已成为新郑的文化品牌和精神依托。远古的朴拙忠厚与现代的超前灵动在这里浑然一体,让人不由意荡神驰。黄帝,这位久远的始祖是如何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创业的呢?他的子孙又是如何成为如此一个庞大且优秀的民族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刘文学老先生最有发言权,是他解开了黄帝与新郑的密切关系。”新郑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的韩丽如是说。刘文学,66岁,退休前任新郑市史志办总编辑,从1982年开始研究炎黄文化和姓氏渊源,是全省有名的黄帝史专家。

    9月18日,一个静谧的雨夜,我轻轻地叩开了老人的家门。这位六旬老人的悠悠漫谈引我进入了亘古的史前。

    远古时代,在中原的嵩山以东居住着一个最为古老的少典族。这个部族的首领姓公孙,名少典,国号(或族号)为有熊,居住在有熊(今新郑市)。少典生黄帝、炎帝。少典族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应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地区的中原一带。裴李岗文化因首掘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而得名。遗址发掘文物展示,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最早的萌生地。

    黄帝和炎帝既是族团名,也是领袖名号,又是具体的领袖人物。黄帝族团继承少典族,仍以有熊为根据地,主要在河南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发展。1998年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发表纪要,确认黄帝古都为中国最古老最早的古都,称之为“中华第一古都”。至今,以河南新郑具茨山为中心及周边地区仅见于史书记载的黄帝活动遗址有30多处。黄帝除以河南为基地活动外,足迹还到达陕、晋、冀、鲁、鄂等地。

    炎帝最早生于有熊国的华阳。《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农就是炎帝,其母为少典妃,游华阳(在河南新郑北)生炎帝。炎帝从少典族分支出来以后,一支向西到陕西渭水流域一带发展,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建都。还有一支向南发展,最后又回到河南南部,在陈丘(今河南淮阳)定都,成为中原地区一支强大的部族。除黄炎族团外,在黄河中下游还有一个蚩尤族团。其首领蚩尤率众于河南鲁山的滍水一带,在这里发迹,进入黄河中下游济水一带,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族团。

    黄帝居有熊,炎帝居陈,蚩尤居济水,成鼎立之势。他们为争夺土地、人口、财物,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兼并战争。最后,黄帝打败炎帝、擒杀蚩尤,在根据地有熊建立有熊帝国,使版图东至于海、西达陇右、南抵长江、北到釜山,东西南北约1500公里。在这次兼并战争中首次实现了黄帝族、炎帝族与蚩尤族的大融合。

    黄帝姬姓,史书记载有25子,得姓者14人,为12姓,分别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诘、儇、依等。据《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在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统治地位的部族,不仅颛顼、帝喾、尧、舜等赫赫有名的领袖族是黄帝的后代,而且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集团也都是黄帝的后代。岂止于此,其后的秦、汉、魏、晋、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也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总而言之,居于中原的华夏族,到秦汉之后称为汉民族,以后历代迁居南方的客家人,正是中原汉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少典和炎黄二帝不论从文化上或是血统上,都是如今8000万客家人的始祖。

    早在秦汉前即开始南迁,拓殖吴越

    汉民南迁始于新郑

    说起客家南迁的时间和地点,老人马上激动起来———“其实,客家南迁早在秦汉时期之前就开始了,时间是4500多年前的帝喾高辛氏时期,最早南迁的是芈姓,迁到吴越之地”。

    他的根据是《世本》。中原汉民大批南迁,不始于晋代,而是始于秦。现在普遍说的五次南迁都是指以官绅“衣冠”等为主的大规模迁移。然后,老人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从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至三代(夏、商、周),是以炎黄族为主体的华夏族。秦汉之后,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汉民族主要由炎黄族系传承。客家人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分支。

    关于客家人的迁徙,史学界和民族学界一般认为是从晋代永嘉之乱开始的。其实远不始于此,在秦汉之前已有炎黄族系先民南迁。在4500多年前帝喾高辛氏时,黄帝的五代孙祝融氏重黎在有熊为火正。“祝融八姓”中的芈姓,《世本》说是越人,很早就迁居长江以南的吴越之地,其后又衍生出白、荆、班、能、苗、项、靳、严、卓、包、屈、钟等姓;“祝融八姓”中的彭姓,《世本》说有迁居地处南方诸稽的。春秋时,楚居于荆,《左传》中楚灵王说昆吾是他的伯父,而昆吾(在今河南许昌)是“祝融八姓”中己姓的封国之一。这说明荆楚的先人也是从中原迁居而去。出自“有熊氏之墟”(今河南新郑)的熊姓,在夏商时已有子孙迁居湖北、湖南,西周时建楚国,战国末被秦所灭,部分熊姓后来成为湖北江陵、江西南昌一带的望族……

    有史书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兵50万,去岭南开发南方,不知留下多少姓氏,这可视为中原汉民大规模南迁之始。《三国演义》中的孟获,不少史书说他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其实他是从中原流徙南中的孟氏。以后就有了普遍说的五次南迁。

    说到此处,老人呷一口浓茶,兴奋地说,你知道不,洪秀全、何香凝、郑成功都是咱新郑人呢。拿着自己的论文,老人轻轻地念道:郑成功,先祖郑(今河南新郑)人,明清之际,率军10多万登台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洪秀全,先祖共叔段为郑(今河南新郑)人,后世移居广东花县,曾领导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何香凝,先祖韩(今河南新郑)人,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画家……

    故土难忘,客家人不远万里而来

    黄帝故里乡情浓郁

    9月19日下午4时许,在新郑市政府,记者拜访了该市办公室副主任、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人赵发军。提起海内外客家宗亲对新郑的感情,赵发军口若悬河。“客家人虽远离家乡或漂洋过海侨居异国,但常怀桑梓,不忘故土。都知道黄帝是他们的祖先,于是连年来到我们市寻根拜祖的不可胜数。他们一般都是在本姓联谊会的组织下,同姓组团前来”。

    他清楚地记得,1992年9月,来自泰国、越南、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不同姓氏的客家人80多人,在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陈子钦带领下到新郑寻根拜祖。1996年5月,马来西亚客家文化寻根访问团一行164人到这里寻根拜祖。1997年4月,澳门、台湾企业界、金融界、新闻界、旅游界和香港赖氏宗亲会组团66人到这里寻根拜祖。现在,每年还有大批韩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华侨组团来到这里思古访亲。在寻根拜祖的同时,他们还为新郑市的建设留下了他们的心意。韩国林允华捐资在新郑始祖山上修建了中天轩辕阁。英国华商总会会长何荣佳先后三次到河南新郑寻根拜祖,并捐资修葺韩国王陵葬马坑保护和资助当地教育事业。2000年,香港中华民族国际友好协会举行中华民族子孙千禧年黄帝故里寻根大典,捐资30多万元修建了黄帝故里石坊,美籍华人陈香梅为黄帝故里题词树碑……

    如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客家宗亲在新郑投资建厂,总额达6272万元,涉及食品、医药、电子、教育等30多个行业,建立合资、独资、合作企业72家……

    “新郑能跻身全国百强县市,产值近百亿,这些热心于祖根地发展的客家宗亲功不可没。”赵发军动情地说。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 ... nt_3969.htm#b738918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 ... nt_4067.htm#b787141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 ... nt_4173.htm#b890257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 ... nt_4353.htm#b900624
http://www.zynews.com/gb/content ... nt_4396.htm#b948337


[ 本帖由 hcb8188 于 2003-9-20 11:52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0 13: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也许是因为客家人是个弱势族群,在南方民系并没有什么太引人注目的特点(除了人口
比一些小族群多点),顺应历史上曾受到粤人贬称,特别强调其什么纯正的汉血统、汉语之类的,或是什么达官贵人后裔之类的可笑言论

从上文可以看出北方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闽南、客家、广府,甚至以为闽粤两省南方都是客家人

如:
福建莆田方氏的“六桂堂”、光州固始陈政父子、王潮、王审知,很明显就是闽人来源之一,落脚点基本是漳州、泉州、福州、竟然会被归为是客家人?

郑姓是闽南人的大姓,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等的宗祠、工会等基本上都是闽南人也会被归为客家?
连郑成功也被说成是客家人?

很明显有些政府部门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叫些无聊文人写一些肉麻的文章,不过刚好也逢合了某些人,但如果招商的对象只是经济弱势的客家人,那这些政府部门也太白痴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9-20 13: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0 14: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kuang 于 2003-9-20 13:24 写道:
也许是因为客家人是个弱势族群,在南方民系并没有什么太引人注目的特点(除了人口
比一些小族群多点),顺应历史上曾受到粤人贬称,特别强调其什么纯正的汉血统、汉语之类的,或是什么达官贵人后裔之类的可笑言论
......


你不会认为Hoklo是指河洛吧?说起来闽南语还真是奇怪的语言。我对了一辈子闽南话连续剧到现在也只明白那几句。闽南话来源那里?

[ 本帖由 南洋客 于 2003-9-20 15:04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0 15: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蓝客,如果你长了对蒙古眼,大脸和肤色偏百,就别随便承认是什么马来人,那只会闹笑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0 16: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你不会认为Hoklo是指河洛吧?说起来闽南语还真是奇怪的语言。我对了一辈子闽南话连续剧到现在也只明白那几句。闽南话来源那里?

[ 本帖由 南洋客 于 2003-9-20 15:04 最后编辑 ]
--------------------------------------------------------------------------------------------------------------------------------------------------------------------------
闽南方言研究成果颇丰。闽南话的主要源头是古汉语,比客家话古老得多的古汉语。客家话的“白读”比较古老,有一部分与闽南话相同。
据考证,古代河南固始一带的话有别于“中州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0 16: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南洋客 于 2003-9-20 15:08 写道:
蓝客,如果你长了对蒙古眼,大脸和肤色偏百,就别随便承认是什么马来人,那只会闹笑话。

岭南各民系从血缘上看,主要是古代北方汉族(北亚、中亚蒙古人种)与土著民族(南亚蒙古人种之泰竂人种)融合而成的华南人种,总体上属于南亚蒙古人种,与泰竂人种血缘上较接近。马来人是融合了泰竂人种、部分土著小黑人和印欧人种而形成的,总体上也属于南亚蒙古人种。
什么叫“蒙古眼”?就是典型的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眼睛细长,向两侧翘起形成丹凤眼,眼皮略厚,挡住泪囊形成“蒙古褶”。你是吗?如果你是这样的,你就不是“正宗”的百分之百的客家人。在带有部分古代北方偏北地区血缘的“广府人”中或许能找到少数的特例(我有一位同学就是类似这样的)。
大脸,也是南方人的一种特征之一,很平常。“肤色偏白”云云,“黄种人”(这是种族主义的叫法,有文化的学者是不用的)怎么个“白”法?皮肤较白皙的四川民工在广东打拼,转眼就变得黑不溜秋,也从来没有四川大文豪来为之“崇正”。
如果能从人类体质的角度论证“纯正汉人”,学识渊博的罗香林先生在上个世纪就论证完了,还用绕那么一大圈另辟蹊径?还轮到南洋客先生开拓创新?有些东西只要稍微留意一下,都不会陷得那么深。
历史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曾经迫害过、严重伤害过我们的华人同胞,既没有马来血统、也没有马来西亚国籍、不皈依伊斯兰教的蓝客如果不是昏了头,就是无聊过头,才会自称“马来人”。和平与发展当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资讯也日益发达。希望蓝客多点学习思考,少点瞎起哄。

[ 本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3-9-20 16:51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0 16: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对于客家是不是更喜欢用“中原”之类的字眼?“holo”或“hoklo”是来自客家人或广东人的对闽南人的称呼,基本上闽南人不会承认有什么“holo”、“hoklo”存在,但台湾有人理解为“河洛”或自称“河洛(人)郎”,很明显文章受到台湾的影响,只是把对象替换为“客家”罢了(也许作者以为台湾人都是客家人)


闽南语比客家语更存古,这是学界的共识,不用多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1 09: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单眼皮,眼睛细长,早上刚睡醒和下午的眼睛没大多变化,只差没向上翘,你说是什么眼?客家长了蒙古眼早有研究报告,迟些找给你看。

我看肤色从不看劳工之类的,我只观察美眉。有些天生就长的较黑。

你之前说北方人大脸,现在又说是南方人特征,那不是自相矛盾吗?

很多东西根本不值一驳,其实大家心里非常清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1 09: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老猫,你认为这是什么眼?他们是不是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1 11: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南洋客 于 2003-9-21 09:36 写道:
老猫,你认为这是什么眼?他们是不是客家人?



这显然是客家人中的特例。拿这个标准去“套”,在南方各民系都可以做到,问题是没有谁热衷这样干。什么叫民族融合你懂不懂?如果不是这个“标准照”的,就不是客家人,绝大部分“客家名人”(“正宗”的,而非某些文人乱攀附以兜售其“血统论”的)的照片可以撤下来了。

有些东西确实是不值一驳。长久以来念了这么多年经,只有间接印象的人(例如北方文人和某种情结的人)多点关注,有直接印象的人反而一般都不注意这些东西,就说明其“值”不“值”。
[ 本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3-9-21 11:58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1 15: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拿外貌特征来区别是不是客家人有科学根据吗?南方汉族都是古代北方汉人的后代或与当地土著人少量混血,哪能从外貌特征来分清?这不是笑话吗?有人说在马来西亚,闽南人看起来比较黑,而潮州人、客家人与广府人看起来都比较白,可能是环境造成的,并不是天生的,试想,闽南人与潮汕人同源,可能天生就差别那么大吗?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也是如此,有可能是个别受环境影响,说能从外貌上分别岂不可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1 15: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即使是以上特例,总体上看也是南方人,而非北方人.现在胖乎乎的当然不容易看出来。就以万梓良先生为例,看他年轻时的电影,显然就是地道的广东人。
南洋客先生是否有“广府”血缘?如果有,就说明你和一般的客家人血缘不太一样(三大民系之间的血缘差异还是有的)。你来“代表”客家就缺乏说服力(印象中你是说过与“广府人”有亲缘关系的;我没有客家血缘,但有很亲密的客家亲友)。(详见“三大民系体质特征”的帖子)。
华南汉族均为不同时空下汉越融合形成,古代北方汉族文化占主导,古代南方原居民血缘则占主导。无论是专家论证还是生活体验,都证明这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1 15: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专题报道

试想,闽南人与潮汕人同源,可能天生就差别那么大吗?
------------------------------------------------------------------------------------
潮汕人和闽南人某方面同源,但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广东这边秦汉时期已经开发,福建沿海相对开发较晚。潮汕人在军队调防等政府性移民的因素多一点。汉越融合程度也较低(相对而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4 08: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