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7 18: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事务行政体系起源于还我母语运动
从前文之分析,吾人得知,就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而言,其原始概念溯自1988年的客家文化社会运动--「还我母语运动」.此一运动的诉求主轴是抢救,复兴客家语言文化,告别隐形族群标记,重建客家自信.其後,此一诉求获得越来越多客家乡亲的支持,终致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社会力量.此种情势因缘际会,恰逢1994年起,国内族群议题与台北市长选举赤裸裸结合之时.抢救与复兴客家语言文化遂从运动诉求之概念,随著宝岛客家电台再次掀起的「客家发声运动」热潮而散播各地.更多的客家台湾人因而觉醒,结合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政治社会力量.
至1998年台北市长竞选时,便有候选人将前述客家文化社会运动之诉求,转换成建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作为对客家政治社会力的具体回应,承认它是必须加以处理的公共问题,用来争取客家选票.1999-2000年间,建构客家事务行政体系遂成为各组总统候选人共同的全国性重要议题,排上了政治议程,作为主要的政见承诺之一.2001年6月14日成立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与2002年6月17日成立的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都是在这股势头下的产物.
因此,客家语言文化的抢救,复兴工作,与客家事务行政体系的建构,既是文化的,社会的,也是政治的,选举的.忽略了这种双重特质,便不易理解它的真相.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因具有高度政治性的特质,它便成为各方政治角力的焦点之一,因而在近年来兴起的政府改造朝野政党攻防战中,刚刚成立的客委会,便一直成为朝野势力争辩裁并与否的检讨对象.
然而,客委会终究是台湾抢救,复兴客家语言文化的火车头,此一高度任务性的机关,负有族群语言文化再生的艰钜使命,客家台湾人普遍对它期望甚深.因此,虽然客委会的成立过程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但它既已成立,执政党或在野党便要认清,客委会的任务对客家族群而言,它的文化性高过一切.如果执政党或在野党无法认清这点,强要以自己的政治性压制客委会的文化性,或强迫客委会业务的文化性为其政治目的服务,这将很难被客家乡亲接受.相反的,高明的政党或政治领导人,会采取尊重客家语言文化的态度,全力支持,协助客委会推动其业务,从而落实宪法肯定多元文化,建构台湾成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客家语言文化若能获得政府或某一政党的此种对待,尊重,客家族群将会把它转换成极大的政治支持力量,这是在讨论客家事务行政体系之建构时,不可忽视忘记的部分.
很显然地,在与蒙藏委员会及原住民族委员会两个既有的族群事务行政机关比较之後,由於客家事务的各种基础资料付之阙如,更无族群事务行政经验与既成体系,故地方政府层级之客家事务行政体系,可能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後才能逐步建构完成,顺利运作.因此,如何使行政院客委会能够尽速进入状况,顺利运作,做好设计,规划,与推动各项短中长程计画的业务,便十分重要.
同时,客委会也要做好与中央相关部会的协调联系与合作工作,千万不可以陷入独揽抢救,保存,传承,与发扬客家语言文化的所有工作.因为刚由各路人马组成的客委会,不止缺乏前述工作的经验,人力,资源,与团队共识,无法独力完成上述艰钜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唯有让其他部会一起来参与抢救,复兴,与传承发扬客家语言文化的工作,客委会才能免於被「边缘化」与「孤立化」的困境.
客委会成立後之初期几年,除了建立各种基本法制作业之外,应针对(一)客家教育,语言复苏,与人才之培训,(二)客家基础资料之调查,蒐集,分析,出版与运用,(三)客家语言文化之传承,发扬,以及客家传播网之建立与运用,(四)举办各项精致有特色之活动,推销客家与社会各界,并促进族群和谐及海内外客家之交流等四方面,详予规画,设计,进行各种前置准备作业;同时,也要尽速定期办理一些具有开创意义的活动,藉以快速凝聚客家意识,提振乡亲士气.
笔者曾将1987年底「客家风云杂志」成立起,经过1988年底的「还我母语」大游行,及1994年中秋节「宝岛客家电台」开始播音,至2001年6月14日「客委会」正式成立止,这段13年半的「客家发声运动」,定位为「客家文艺复兴运动」序曲.笔者深信,「客家文艺复兴运动」虽非一年半载,或三,五年内可以完成,但它若能顺利展开,持续进行,客家社会将可再现活力,不只客家台湾人得以挥别隐形族群的标记,客家语言文化也可以重返知识体系及公共领域.届时,台湾将会是真正以多元文化为基础而构成的民主社会.为了抢救,复兴,传承,与发扬客家语言文化为目的而成立的客委会,便可以功成身退,将相关业务回归教育,文化的主管部会了.
查看全文:http://wayne.cs.nthu.edu.tw/~ios ... 939161024364356.do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