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88|回复: 41

纪念“1228还我母语运动”18周年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7 18: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28还我母语运动

彻底改变了客家人的命运

客家不再隐形

客家开始现身

一群可爱的客家人

为了传承客家语言文化

禀承1228之传统

在台湾演绎着一首风雨飘摇同船渡的壮美赞歌!


如果没有1228,客家消亡得更快。

如果没有1228,客家就不可能有政治机构。

如果没有1228,客家就不可能有客家语电视台。

如果没有1228,客家就不可能有客家语广播电台。

如果没有1228,地铁、机场、捷运、汽车、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就不可能听到客家话的广播。


1988年12月28日,台湾客家人举行了万人行“还我母语运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轰动了全世界。台湾客家人开始努力争取自己族群的权益,客家语言文化在台湾逐渐得到重视并在台湾开始落地生根,一个新生的世界客家文化首都已经初具雏形。

1228,已经影响着全世界的客家人,全球客语的共荣感也将随之产生。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1228,还我母语!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2-1 00:4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还我母语运动”15周年

15年前的今日即1988年12月28日,由海峡彼岸的客家乡亲举行了一次震惊台湾乃至客家世界的万人行“还我母语运动”。

“还我母语运动”是由台湾“客家权益促进会”和“客家风云杂志社”(今《客家》杂志)联合举办的全岛客家乡亲的游行请愿运动,也是台湾客家乡亲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地为客家母语权益所进行的抗争。运动的口号是:“还我客家话,尊重客家人!”“和平奋斗救客家!”“拼!拼!拼!团结打拼出头天。”

运动的目的也有三个:一是要求立即每日播放客家话电视新闻及渔业气象;二是要求广播电视对方言的限制条款修正为保障条款;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语言政策。整个运动过程不温不火,不卑不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台湾客家乡亲为争取话语生存权益的迫切梦想与愿望。

自这次运动之后,还相继举行了多次客家运动,后来以一首称得上是客家人族歌的《客家本色》更加激励着台湾客家乡亲为客家母语的传承而努力打拼,前前后后已经整整15年了。


经过了15年全岛客家乡亲艰苦的奋斗,客家人在台湾开始现身了,曾一直处于“弱势族群”的客家人正在努力地摆脱弱势。他们正在为客家语言文化的传承演泽着一首“风雨飘摇同船渡”的壮美赞歌。

现在,台湾客家声音开始变得越来越响亮。客家话出现在各个公共领域,并已成为官方语言;客家研究机构、社团组织林立;客家流行音乐开始迈入主流乐坛;客家大型活动连续不断……并且在中央也有了客家人复兴客家话的政治机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在客委会的积极推动下,客家得到了更多的权益:先后成立了三所客家学院(中央大学、交通大学、联合大学各一所);于2003年7月1日又开播了世界上唯一一家客家电视台;紧接着客家广播联播网又正式运行……更加让人感到欢喜的是行政院制定了“挑战2008年新客家运动的计划”;客委会也推出了“用20年复兴客家话的计划”。客委会主委同台湾领导人都表示:“要把台湾建设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这些都是台湾客家乡亲主动争取客家权益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台湾客家美好的未来,客家语言文化将在台湾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推广。无疑,“世界客家文化中心”也将落户于台湾这块宝岛上。

今日,是台湾客家“还我母语运动”15周年纪念日,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我衷心地祝福台湾客家乡亲好人一生平安,也希望台湾客家乡亲继续为客家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客家的美好未来努力打拼,充当起客家世界主力军的角色。我们在感慨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现在我们距离复兴客家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并且以后的路可能会更加的难行,困难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坚信凭台湾客家乡亲那种“硬颈精神”,一定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客家母语文化的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希望有一天,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能够和台湾客家乡亲一道为客家语言文化的传承团结一致,努力打拼,复兴客家语言文化,为21世纪的客家发声,实现世界客语的共荣!

再度感谢台湾客家乡亲为客家语言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欢庆这个值得世界客家人纪念的日子。此时我心中突然有一个奇想,我们客家人是否也应该选定一个日子为“客家母语节”呢?如果可以的话,我会选择12月28日。末了,愿客家语言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愿客家的声音传遍全世界!


                                                          2003年12月28日于湖南长沙马王堆



来源:台北《客家》杂志第174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訂定1228為「客家日」之我見

訂定1228為「客家日」之我見   
范振乾 4/22/2005



一、前言:紀念日與節日

訂定「客家日」,藉以「團結客家鄉親,喚起社會各界重視客家」之議,在1997年底「客家文化社會運動」興起迄今,便一直在客家鄉親之間流傳,既不知首倡之人為誰,也未曾採取具體的行動,加以落實。

直到上(3)月29日,立法委員林為洲(新竹縣、民進黨籍)在施政總質詢時,質詢行政院客委會「推廣全省客家日之可行性,希望當日全民能以客語做溝通。」客委會特為此開會討論,本人除在會議上提出底下的看法之外,也特別在此提出來,期能拋磚引玉,得到客家鄉親及社會各界的參與討論,形成共識。

目前和客家相關的節日僅有農曆7月20日之「義民節」。雖然這不是內政部公佈實施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定的節日,然而每年這天,桃園、新竹地區十五大庄輪流舉辦的義民爺祭典活動,都能吸引十數萬人參與。

依照內政部擬議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其他和族群相關的節日僅有國曆8月1日的「原住民族紀念日」,這是專為紀念1994年8月1日,我省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的日子,具有政府重視原住民族之地位與權益的意義。該「草案」建議,「原住民族紀念日」當天,全省懸掛省旗,由有關機關、團體、及學校舉行紀念活動。擬議中的十一個紀念日裡,除「元旦」、「二二八」、「省慶日」三個紀念日放假一天之外,「原住民族紀念日」和其餘如「行憲紀念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等均不放假。

在前述「草案」中另有「原住民族歲時祭儀」之「民俗節日」(另一種節日則為「其他節日」),這是基於憲法增修條文中「肯定多元文化」的精神,尊重原住民族文化核心之各部落倫理、宗教信仰、及社會規範所定之節日,其節日由行政院原民會參酌各族習俗定之。

因此如果上述「草案」之主張是可以接受的架構,則在討論「客家日」時,便要面臨三個問題,一、需要訂定「客家日」嗎?二、若需要定,則其性質屬於「紀念日」或「節日」,三、何日適合作為「客家日」?



二、需要訂定「客家日」嗎?

訂定客家日有其正面積極的意義,有了「客家日」,透過年復一年的節日紀念儀式、或慶祝比賽活動,不斷提醒、叮嚀、推廣、深化,將有助於客裔台灣人自家及社會各界,接觸、認識客家的語言、文化,因此有需要訂定「客家日」。



三、若需訂要定「客家日」,則其性質屬於「紀念日」或「節日」?

依現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紀念日之紀念方式是,全省懸掛省旗,由有關機關、團體、及學校舉行紀念活動。諸紀念日之中,除「元旦」、「二二八」、「省慶日」三個紀念日放假一天之外,其餘紀念日均不放假。

節日中的「民俗節日」,包括「春節」、「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等,均得放假。

前述「草案」也建議,原住民族之「歲時祭儀」日期由行政院原民會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訂之,並針對各該原住民族放假,以應實際需要。

「草案」中的「其他節日」係「具有全省性慶祝或舉辦活動之意義,由內政部會商相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訂定公告者」。

個人以為,未來若訂定客家日,則該日列為「其他節日」較為適當,既不需要全省性放假,以免影響工商服務各業之正常運作,也不需對客裔台灣人特別放假一日,因為沒有任何適當之放假理由,實務上也會碰到無法克服的客家認同的困難。

因此,訂個客家日,「透過年復一年的節日紀念儀式、或慶祝比賽活動,不斷提醒、叮嚀、推廣、深化,將有助於客裔台灣人自家及社會各界之接觸與認識客家的語言、文化」,並全力將它辦的像「桐花祭」一般,使「客家日」也成為台灣的重要文化傳統。



四、何日適合作為「客家日」?

何日適合作為「客家日」?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客委會提議就「義民節」(農曆7月20日)、客家「還我母語大遊行」之日(12月28日)、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之日(6月14日)等三個日子加以討論,這三個日子也確實各有其代表意義。

個人淺見以為,首先,就「義民節」而言,近十餘年來,義民爺祭典活動雖然已經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宗教民俗與文化活動之一,但參與者主要仍以中北部的客裔台灣人為主。近年來,六堆地區的「忠勇公」固然已經在台北市義民爺祭典活動時北上「會合」,共襄盛舉了,但義民節及對義民爺信仰的意義仍須更有系統、更深入的研究與推廣,使其「落地生根、認同本土、保衛家園、自力救濟」的精神,成為被普遍認同的價值,並成為我國社會發展多元民主文化不可或缺、各界尊重的一部份。在這個目標尚未達成之前,不宜做為全國性的節日。

其次,以行政院客委會成立之6月14日為客家日,有待商榷。客委會之成立固然是文化性的,但也有其政治性。

客委會正式運作後,四年來,的確分配到數億元至十二、三億元的資源(包含人事費用及辦公大樓租金),從事客家相關事務。然而,就事論事,應注意者至少有下述三點:

第一、以某一行政機關之成立日作為全省性紀念節日者尚未有過,並不妥適。

第二、客委會之成立係以搶救、保存、傳承、及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為成立宗旨,嚴格來說是一種階段性任務,故客委會之成立也隱含著當其任務完成時便將其撤銷作為成立之目標。也就是說,客委會若能在二十至二十五年之內,將岌岌可危的台灣客家語言文化「復甦」過來、「茁壯」起來,使客家語言文化對台灣乃至全人類的多元文化有所貢獻,屆時,台灣不需另設專責機關執行「搶救客家語言文化」的重任;台灣社會各界也已經把尊重、包容不同文化變成普世價值,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客家語言文化也有其合理的生存發展空間時,客委會便可功成身退,予以撤銷了。

第三、客委會從事的工作其實是十八年來「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的主要訴求之一,相對於此一運動,客委會只是階段性的「設置」而已。綜上所述,客委會成立之日不宜作為「客家日」。

最後是「還我母語大遊行」之12月28日,個人認為這是個比較適宜訂為「客家日」的日子,拙見如下:

第一、從客家民系發展史來看,1988年12月28日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過去的一千七百五十餘年,客家民系在農業社會裡逐步形塑、發展、成長,但客家語言文化基本上是屬於農業社會的。

然而一方面,客家民系所分佈的中國閩、粵、贛、湘原鄉地區,以及四百年前開始移墾的台灣、東南亞地區或其他海外地區,客裔人口在各居住國均屬少數或弱勢,受制於當地統治當局的政治控制或社會控制政策,各地客裔幾乎都退縮隱沒,未能成為社會主流。

另方面,近六十年來,卻是人類發展史上經濟、工藝、與傳播科技發展最為快速的時代。處於邊緣化、底層化地位的各地客裔,其原屬農業社會的語言文化便自然地和主流社會距離越來越遠,無法在知識領域及公共領域發揮作用,其政治社會地位更每下愈況。一個族群語言文化一旦面臨這樣的困境,若不能緊急搶救,痛思改善補救之道,該族系必然面臨名存實亡的命運。證諸人類社會的語言戰爭史,此事從無例外。

然而,客裔台灣人何其幸運,因為他們所處的台灣,在1987年7月16日解嚴之後的民主化浪潮下,這個地方容許一小群客裔人士開始發起族群語言文化的「自力救濟運動」。當時的台灣是全世界有客裔居住的諸多地區中,唯一容許客裔發起「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的環境。

次(1988)年的12月28日,少數客裔菁英發動「還我母語」大遊行,終於引起客裔台灣人自身及社會各界與政府的注意。以後逐步抗爭、推動,十數年來,終於爭取了一些客家語言文化生存發展的空間,客語電台、客家電視台、客家學院系所、中央的行政院客委會及地方政府的客家事務委員會、客家事務局等,均為此一運動的產物。此一運動的影響範圍也從台灣向外擴張,及於其他客裔居住地區。

目前,此一運動仍在進行之中,前途雖仍困難重重,但此一運動卻是1750年前客家民系開始形成以來,首次面臨語言文化存亡之秋的覺醒運動。因為做為上層結構的客家語言文化,千百年來所賴以生存的下層基礎,已經從農業轉向工商服務業。此一運動,開啟了客家語言文化再生轉型的契機,如果在全球化的巨浪衝擊下,未來此一運動能夠繼續順利發展,便證明客家語言文化仍有適應力、競爭力,還有再生發展的機會。

因此,如果今天要訂個「客家日」,紀念其承先啟後的歷史性地位,選擇「1228」,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

第二、「1228」開啟了客裔族群的新思維。

個人的觀察以為,還我母語大遊行啟動了客裔新時代的列車。其中最重要的是,客裔台灣人開始有了新思維,發展出「新介客家人」概念。雖然此一概念仍有待充實完備,但一旦提出來以後,便自然開始建構「比較」的平台,以與過去相對照。客裔開始以「公共事務」之名參與社會事務,這超越了傳統「宗親會」、「聯誼會」、與「神明會」的侷限,有助於客裔融入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時代。

新一代的客裔作曲家也試著淬取原有山歌的養分,運用歐美、日本、及華語歌曲的形式與技巧,創作新時代的客語歌曲。山歌班亦有新的功能,它不只是練習唱客語歌謠或聯誼的團體,它也具有保存、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新功能,並成為客裔台灣人與其他族裔聯繫的新平台。

義民爺祭典同樣有了新時代的意義與使命,除了是都會區客裔人士與故鄉鄉親之間的聯繫新平台,並在宗教信仰之外,用民俗文化活動的新面貌出現,因而匯聚了巨大人潮,成為選舉政治之下,台灣社會的政治力量與客裔台灣人之間重要的對話與互動管道。

當然,近幾年興起客家文化與休閒產業的結合、文化創意與再生利用的概念,網際網路的運用等,對客裔台灣人而言,至少是新的嘗試與突破。上述這些,都是「1228」之後才出現的客裔新生事務。

因此,如果我們要從「承先啟後」的角度切入,似乎「1228」是比較適當的「客家日」選項。



五、結論

紀念日及節日的訂定要有豐富的意涵,要有象徵性,更要有說服力。如果「客家日」的訂定是大家的共識,相較之下,「1228」似乎是目前較適當的選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我母語大遊行与客家杂志的关系

1988年12月28日<客家風雲雜誌>舉辦{還我母語大遊行},上萬的客家鄉親走上街頭爭取客家語的發言權,這是有史以來客家人第一次上街頭,震撼台灣社會與政府當局,促成客家語電視節目的開放,寫下客家運動的先頁。


http://yscgo.com/cgi-bin/big5/tw ... =tworg-02&q22=6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攜手參與客家運動

攜手參與客家運動
為「世台客聯」成立而寫
執行長:徐新宏
  


經過幾年的催生一個世界性以台灣客家人為主體的組織「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終於於去年七月誕生。對於這麼一個世界性客家組織的成立,我的心情是憂喜參半。喜的是客家人終於能夠拋棄成見共同來經營這麼一個以保留客家文化、傳統的組織。憂的是有多少人能拋棄私心真正愛惜這麼一個組織,共同出力來為客家文化的承傳盡點心力。

客家文化在台灣流失的嚴重性已喚起不少有心的客籍人士高聲疾呼,並已有不少實際行動,甚至走上街頭,大有為客家文化不惜犧牲一切之慨。看到這些前輩為客家文化的流傳所做的奉獻,常使我身為客家的一份子未能盡一份心力而慚愧萬分。尤其看到鍾老(鍾肇政)以七十多歲之軀,不在家享清福而到處奔走為客家香火及客家文化的流傳搖旗吶喊,更覺得自己責任重大,必須積極投入客家運動做一些卑微的奉獻。

台灣的客家運動自一九九O年「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以來已有很顯著的成效。「還我母語運動」、「寶島客家電台」的成立皆在台灣客協努力之下看到其成效。但是在這個運動的背後,我們也可看到大多數鄉親「毫不關心」的態度,大部份的活動都還是只靠寥寥數位有心人士的努力,往往是客家運動者費心費力大聲疾呼而大部份的客家鄉親充耳不聞,且不在乎客家文化是否被消滅,客家人只是考古學上的一個名詞,甚至到處受到歧視尚且要為歧視者找出藉口。這些現象不得不令做為客家一份子的我忱目驚心。

客家文化的流傳是我所有客家族群所共有的任務。客家話是代表客家人最主要的一個指標。萬一客家話流失了我們又到那裡去找客家人呢?客家文化不僅是客家人的根,更是一個民主國家的重要資源,身為客家的一份子對於保存客家文化我們必須有「使命感」。畢竟我們自己不做誰會為我們來做?客家運動已有更多人投入,但還只是少數,希望往後的客家運動能喚起更多人的使命感,並投入其中。對於大部份的客家人或許不能真正獻身客家運動,但是也應該響應客家運動「說客家話救客家」。

客家運動必須走向全民才能更具成效。客家團體必須更組織化,往下紮根,深人基層,鞏固客家的「樁腳」才能使客家運動走向全民。至於如何引領客家人來參與客家事務,我想是見人見智,以找個人意見,在目前的情況下必須往下列數點著手:

一、以客家為榮

客家人應脫離「隱形人」的心態,積極表明自己是客家人,並以客家為榮。不僅在客家人的場合我們應該如此,在其他族群的場合我門更有積極表明自己的必要。積極表明就會逐漸引起其他族群的重視,並得到應有的尊重。

二、確認客家危機

要搶救客家危機,首先要確認有客家危機存在。許多人忽視客家運動,因為他們不知有客家危機的存在。許多人捨棄客家話而用華語或福佬話,只是為了容易溝通。他們認為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任何語言都沒什麼差別,但在他們的心中還是承認自己是客家人,並未拋棄自己的客家傳統,只是他們忽略了要是沒有人說客家話,又何來客家?未來的客家運動必領從這一點著手,喚起每人的「客家危機」意識,如此客家運動必能事半功倍,收到更好的成效。

三、共同參與客家運動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團結之後它的力量就不會被忽視。每一個客家人都有能力貢獻他的心力,我們必須捐棄成見專注於我們共同的目標--客家文佔及客家權益--而努力。

四、多鼓勵少批評

客家運動還只是在起步的階段,很多事未必盡如人意。各種客家活動如客家歌唱、舞蹈、文化節等的節目未必達到必要的水準。我們除了參與之外,必須多給予鼓勵,讓主事者能有機會提高活動的水準。客家運動的主導者都是義務的性質,他們對客家文化、客家權益有著重大的使命感,多批評雖然有時也會讓主事者更加努力,但常常是帶來反效果,甚至讓參與客家運動者喪失信心而讓客家運動損失了重要的生力軍。對於客家運動應以鼓勵代替批評來讓更多的有心人士來參與這一有意義的運動。

五、提攜後進,推舉菁英

客家運動能否成功與客家族群所獲得的政治、經濟資源息息相關。多一份政治、經濟資源就多一份客家運動的助力。客家族群應拋棄個人成見,在上位者多提攜後進,讓他們有機會更進一步獲得更多資源;在下位者亦應推舉客家菁英,並協助他們更上一層樓。如此上下互相協助,讓整體客家族群獲得應有的資源,客家運動才能日見成效。

客家運動是全體客家人的義務,也是權利,客家前輩已為它打好了基礎,並已略有成效,但是真正的成功還是有賴我全體台港客家。「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成立的一個目的就是引領客家台灣人走入廿一新世紀,希望在它的引領下有更多的客家台灣人走入「客家運動」為客家文化的承傳注人心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戰時期與全球化下的台灣客家

冷戰時期與全球化下的台灣客家

整起事件發展至今,對客家社會的意涵其實非常明顯,也重重的打了「客家運動」這十幾年來的「成果」一個巴掌。1988年還我母語大遊行,開啟了客家運動的序幕,-其所提出母語教學、成立專責客家事務單位、成立客語廣播電台、增加公共媒體的客語使用率等,至今都已一一達成,這樣的訴求對於1988年時的台灣政經社環境是個-前衛且正當的訴求,當時的時空背景台灣所表現出的政治經濟社會是個冷戰體制下的反應。時空荏苒,台灣社會對於客家的誤視、偏見與歧視也依然存在。而我們的客委會-,不論中央或地方,卻依然執行著那個冷戰體制下台灣社會反應所反應出的「客家政策」,這就是客家議題在今天顯得突兀以及政策令人詬病的原因。 在我們對這起事件忿忿不平的同時,也該反恭自省。


http://blog.yam.com/un_hakka/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創新与还我母语运动

除了延續原鄉傳統之外,臺灣客家最令人矚目的可說是文化創新的勇敢表現。舉凡文學、音樂、戲劇、大眾傳媒、建築設計與近年來的社區營造,都可以看到臺灣客家文化的獨特表現。尤其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客家「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客家意識覺醒,客家文化逐漸受到國人普遍重視,長期累積起來的能量,終於有了表現的舞臺,全國各地幾乎都能看到客家相關的藝文與產業活動,近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相繼舉辦「客家桐花祭」、「臺灣客家文化藝術節」,並創設「客家電視頻道」,更加強化了客家成為臺灣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http://www.gio.gov.tw/info/culture_c/hakka.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啟原受还我母语运动影响而全力投入客家文化影像工作

彭啟原先以拍攝工商簡介為主,受到「還我母語客家運動」的激勵,從此全力投入客家文化影像工作。自稱原是很「客家沙文主義」的他,經歷不同的客家經驗後,認為做為一個文化工作者,不應該一味死守「某種標籤式的東西」,而應實地去接觸、體會。

查看全文:http://publish.lihpao.com/Aborigines/2006/02/08/06J02076/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度呼籲「還我母語」

  五年前的十二月廿八日,在本刊前身《客家風雲》幾位主要幹部的策劃下,成千上萬的客家人史無前例地在台北遊街,要求政府「還我母語」。對一個必須打一下才動一下的政府,這次行動確實發生了一些影響,五年來,電視台播出客家新聞,部分廣播電台也增闢客語節目,報紙上的客家新聞也明顯增加,火車到客家庄時也偶而可聽到客家廣播。在此,我們謹向當年參與活動的各界人士致最高敬意。

  儘管這次活動有些許成效,但要使客家話能在本島繼續存活,我們認為這樣還是不夠的。

  綜合五年來的觀察與體驗,我們發現要不使客家話繼續流失,光靠客家人自己打拼是不夠的,必須有賴社會整體的努力,因此我們願意向下列單位或團體提出我們的呼籲:

  一、執政當局:一個賢明的政府必須是積極主動,不「欺小驚大」,可是到目前為止,政府對保存弱勢語言的努力卻令人失望,不僅處處顯出消極被動。更令人氣憤的是,對弱勢團體的要求,常常是七折八扣。就是答應了要求,也是依付施捨的樣子。最令人心痛的是一些行政人員是推行母語為洪水猛獸,甚至認為是為反對陣營推波助瀾,因此對推行母語避之唯恐不及,如此心態一日不改,則民怨益深。此次縣市長選舉,屏東縣蘇貞昌先生能在客家區拿高票,與他平日紮實推行母語教育鷹有很大的關係。往後如何大力推行母語教育,保障弱勢語言,請政府多加思量。

  二、民進黨:作為台灣唯一可和執政黨抗衡的反對黨,民進黨在台灣民主運動中功不可滅。可是瀰漫在民進黨內的閩南沙文主義卻是許多客家人深以為憾的。稱閩南話為台語,稱閩南人為台灣人,請問置原住民、客家人於何處?民進黨高層人士口口聲聲標榜各語族平等,可是實際上卻處處以所謂的「台灣人」〈話〉為先。就以台北縣編纂的母語教材來說,竟然分成「台」語、客語,與原住民語。如此一「語」獨大,較之國民黨又有何差異。寄語民進黨諸君子,好好處理語言問題,否則有朝一日執政,這將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

  三、新聞媒體:沒有人會否認媒體傳播是很影響社會的。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媒體工作者再報導一件事件時,遣詞用字,尤須小心。否則誤導大眾,形成積非成是的現象。就以報導台灣各族群活動消息而言,許多人員就以「台語」稱閩南語,以「台灣人」稱閩南人,使客家人與原住民產生認同的危機,不知如何是好。另外,大部分電視及廣播媒體全以商業取向製作節目,毫不尊重少數語群的權益,据一項統計數字,三家電視台製播的節目國語佔百分之八十之多,閩南語佔百分之十幾,客家語百分之一點多,原住民語幾乎沒有,這樣子分配,如何讓少數語群心服?在此謹懇請傳播界請給少數語群一個公平的機會。

  追求語群平等是本刊一貫的主張,五年前跨出的一小步,是客家界跨出的一大步。我們希望透過理性和平的民主方式,爭取客家族群應受的尊重。如果這種方式不能達到目的,我們只好再上一次街頭了。

〈原載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客家雜誌第四十三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书写与台湾客家母语运动

台湾解除戒严之后,最为明显的改变是:社会运动跟随民主意识的高涨而大大开展了,客家菁英一一站出来,提出许多批判与主张,语言政策也逐渐松绑,脱离单一化的垄断,所谓“客家运动”也就在这个时期启动,客籍运动领导者一方面要揭露恶质的公共体制,另一方面必须取得客语之外的语族,或是其他社会正义之士的认同,因此,1988年定名为“还我母语运动”在台北街头进行,这是本土客家的一次大团结,爆发出震撼性的力量,在争取发声权利的过程中,客家人有了一种自省的机会,如果仅以狭隘的“还我客家语”为运动目的,虽然是向政府讨回客家语群应得的权利,但也希望各个语族都能争取自身的母语权,找到公平的待遇。这无非是一个运动策略的考量,也是客家母语运动的终极理想。

  在此同时,一群界定自我是“社会受害群体”的言者,当他们面对与此运动无直接相关的听者,即广大、沉默的社会大众,却又需要争取声援时,采用超越策略,拉抬运动的意义。因此,他们对外声称母语运动的定位,不只是客家人主体意识觉醒运动之一环,也是台湾住民母语运动之一环,更是台湾民主运动、本土文化重建运动之一环,期望得到多方面的奥援。这个时期,客籍知识分子对于内部,也就是客家语群,以“唤起母语意识”为首要。客籍知识分子带领客家人争权益的言者,面对于平日不连系,自然使用“国语”作为沟通语言的客家乡亲而言,在共识动员上,主客观因素都反映某种程度的困难。在主观因素上,有客家“血缘”的人不见得认同文化建构的族群标志——“客家语”、“客家文化”;客观因素方面,不论是生活在都会区或是客家庄的客家,对于语言的沟通性似乎更甚过语言的种族性、文化性,以及语言与认同的脐带。再者,长期的“国语”教育亦深植于生活,这时要将这长久的“习惯”重新界定是牵涉族群的“权益问题”、关乎生存权利以及语群尊严的说法,运动者必须处理的是破坏与重建的工作推行。

  客籍知识份子以“客家语”做为凝聚意识的焦点,将“客家语”比喻为客家人的“核卵”、“客家人的种”此类的论述,试图将语言与种族连结,强调语言的种族性。并以感性诉求解释家庭世代间的问题、以恐惧诉求建构抢救母语的迫切性,以及建立一套“身为客家人,必须为延续客家语努力,以对客家后代负责”的道德性论述。在“没有客家话就没有客家人”的例题之下,客家母语运动的运动主体——争取母语权,已衍生为争取语群生存权利,也就是“客家母语运动”被直接地等同于“客家运动”,客家人对于母语意识的觉醒,与客家人对于客家意识的觉醒,某种程度上已无法区分,自然要成为族群论述的定位与动机,其中意义清楚明白。这里头似乎反映出社运成员面对组织目标与个人利益考量之间的拉锯,有人直接等同客家“母语”意识就是客家“族群”意识,有人认为母语运动沦为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有人觉得运动目的最终是争取客家人在社会上的平等,不只是母语的复兴而已……对于组织、组织目标、运动手段、内部价值……等等自我标榜与论述,在个别运动领导者之间,其实存在各自的想像与期望,文学书写的作家们并未因转型期的纷扰而停顿,甚至成为台湾客家社会运动的领航人,小说作家钟肇政、李乔就是很好的例子,影响八○年代以后文坛甚巨。

查看全文:http://gb.chinareviewnews.com/publish/NetBook/KeJiaWenXue/1.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族群文化—客家历史文明台湾史

认识台湾 对客家历史的不了解,其实只是过去台湾人对整个台湾史不了解的反应。“中研院”民族所所长徐正光表示,过去台湾史的研究多在「综述」,今天则需要更多地方、区域性的实地采访调查。 近十年来,客家人从「还我母语」运动开始,不断要求「现身」,但现身之后更重要的,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则要依赖更多有关客家的研究,增加对客家族群、与客家和其他族群互动历史的知识,才可能找到客家未来的新途径,」尹章义认为,而这是台湾土地上,不分哪一族群都需要努力的课题。


查看全文:http://news.sohu.com/05/32/news200833205.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扩展客语的公共空间

从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客家人大规模为自己的语言保存危机走上街头,经过十多年,成果并不彰,我们必承认政府不努力,客家人本身也不够积极,不然怎会出现上述的数据呢 随著客委会成立,客家电视台诞生,相信对客家的语言,文化及自信心的建立会有极大的正面影响,也期待这项『亡羊补牢』的政策不会随著政党的恶斗而有所变化.
根据调查自从台北捷运加上『客话』的广播后,隐形在都会区的客家人,每当听到自己熟悉的母语,是倍感亲切与感动的.范教授又举了个例子:台湾的媒体竞争激烈,但客家乡亲投入这方面行业的人并不多,或说他们习惯当隐形人,每次看到记者访问客家人时,他们宁可说一口客家腔的北京话或福佬话,就是不讲客家话,导致电视台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客家族群.那天乡亲们勇敢地,自然地在媒体前讲客家话,电视台必会因『市场』需求,而录用更多客家乡亲进入电视台.
又如,在美浓的学校或机关,其实在地人占大多数,但公开场合往往因为一,两个听不懂客话就改说国语,记得小时候,外地人来美浓人做生意,多少都要学习讲客家话,所以,外地来美浓上班的朋友们,是不是也要入境随俗,学学客家话 然而,却因我们顾虑太多,导致一些外地的朋友并没有机会学到客家话.


查看全文:http://www.ldp.ks.edu.tw/learning/hakkaday/thinking2.doc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电视与还我母语运动

1988 10月,由「客家权益促进会」的发起与主导之下,客家人开始进 「还我母语运动」,提出「还我客家话,尊重客家人」等口号,为客家人长期的母语抗争揭开序幕(谢文华,2002).近十五 的抗争 程中,争取客家文化在广电媒体中的能 ,一直是客家母语运动的诉求重点之一,其中申请广播频道,成 客家广播电台, 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 程碑. 除 争取客语广播的空间,2001 6月14日 政院成 客家委员会,客委会自2002 委托制播「哈客报报」,「 去客家庄」等人文报导电视节目共约610分钟,「薇笑 客话」,「天天哈客」等客语教学电视节目共420分钟.客语电视节目随著部份电视台的客语新闻,在部份商业电视台与公共电视播出. 客家电视频道於2003 6月14日试播,2003 7月1日正式开播.客家电视频道,以传承客家语文,保存及推广客家文化,丰富台湾多元文化为主要目标,在全台有线电视全频道24小时播出新闻,戏剧,音 ,客家民俗艺术,客语教学,儿童,青少 ,银发族等各 型节目,期待加速客家族群重返公共 域,提振客家之自信心及认同感.
在台湾客家族群人口为相对少 ,客家话为非主 语言的外在环境下,其先天之市场限制显而 ,其以传承客家文化为组织定位,使客家电视台在语言使用上相当重视客语的使用与播出;从观看群 观察,现有客语电视频道的忠实观众群仍集中於中壮 ,或银发族,或妇 听众群, 可讳言,观看群中少有青少或青 听众群,如此服务对象似乎又无法达到跨世代「传承」的 想. 有鉴於此,研究者拟以2003 7月开播的客家电视频道为研究个案,研究以下问题:

1,以关怀客家族群为主的客家电视频道,其所运用的文化资源有哪些
2,以关怀客家族群为主的客家电视频道,其文化 销模式如何


查看全文:http://ccs.nccu.edu.tw/2005paper/2005T20.pdf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我母语运动第二项诉求

还我母语运动的第二项诉求,是双语教育,语言平等政策.宜兰和屏东是最早试办客语教学的县分.中央的教育部一直延宕到1994年,才委托清大语言所举办首次客家语言研讨会,以做为推动客语教学之依据.直到2000年,客家地区及都会的各级中小学,仍尚未落实全面性的客语教学,这是还我母语运动中,至今唯一未竟并最难达成的目标. 这时候,对於客家菁英而言,特别是那些离开原乡(桃竹苗,六堆)而前往都会地区发展者,原本因为同化压力而产生的无形相对剥夺感,已经提升为积极地寻找自我认同的定义.

「新个客家人」运动过程,显示出语言(客语)在客家族群认同中的重要性.而这样的认同方式,也是用语言作为界定族群边界的一种方式.如施正锋所说:「在一个有多元族群里,对於少数族群来说,原生的独特语言往往是最方便的族群辨识标志.此外,不仅语言的有无代表著集体生存的指标,语言的地位更象徵著族群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否平等.」(2002b.)我们知道客语与客家族群的认同建构紧密相关,客家族群对於其语言流失的情形也感受到急迫的危机,而语言学者对於客语的研究也显现出相同的结论.


查看全文: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 ... 11271325400TH55.pdf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8: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我母语运动的诉求

还我母语运动发生於一九八八年,由一群对客家母语关心的先进所发动,於台北街头举行和平游行,向全省社会宣示客家人维护母语的决心,也向政府抗议数十年来错误的语言政策,要求重拟合理,多元化的语言政策.(原载於客家风云杂志,1989年1月,第十五期,页57.)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7: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