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hlzy

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6 2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咁客家人中有冇人姓莊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8 0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hoshuachng 于 2008-3-26 23:14 发表
版主,咁客家人中有冇人姓莊呢?


广东省揭西县上砂镇,整个镇几乎全部姓庄,是客家聚集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0 18: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7# watonpeng 的帖子

奇怪,莊氏會出客家人!?
我只知道潮州揭陽縣和揭西縣莊家源自大閩泉州莊家;可否解我疑難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8 20: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溫氏家世榮耀 源自晉國公族溫

溫氏家世榮耀 源自晉國公族溫


溫氏家族是源自周朝的晉國公族,而當時晉國的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西省。溫氏的源自晉國公族,在過去有關姓氏古籍上,的確是證據確鑿。譬如《廣韻》指出:“唐叔虞之後,受封于河內溫,因以命氏;又卻至食采于溫,亦號溫季,因以爲族,出太原”;此外,《姓纂》亦指出:“唐叔虞之後,晉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萬姓統譜》則更詳盡地記載說:“卻至食采于溫,亦號溫季,漢功臣溫疥,封惸侯,惸音荀,疥孫何,始居太原,繼移汲郡,清河。”





由上述的文獻看來,發祥于山西的溫氏家族,共有兩支主流。一支傳自唐叔虞。一支則是卻至的後裔。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當輔政的周公並滅唐國時,由於“桐葉封弟”的緣故,被封在唐國。後來並發展成爲春秋時代一度稱霸諸侯的晉國。卻至,也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名人,世代都是位高權重大夫。由此可知,現在的溫姓人,不論系出何支,都是具有十分榮耀的家世源流的。





不過,唐朝時的一塊“溫信碑”,對於溫信其人的身世,卻明文刻載爲“顓頊裔”,推溯起來應該是黃帝的姬姓後裔。如此一來,溫氏是更加的源遠流長了。



溫氏的組織情形,實際上是十分複雜的。除了上述源自唐叔虞和卻至的兩大主流之外,到了南北朝時期以後,至少有五支不同的份子加入。這種情形,《唐書》以及《魏書官氏志》都有明文記載。前者指出:“唐居國王姓溫。劉易從之子ㄙ,流嶺表,免歸,改姓溫”;後者則指出:“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均改溫氏”。





由此可見,溫氏家族的源流,是有許多支的。有出自唐叔虞之後,有出自卻至之後,又有劉氏的改姓。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有許多民族混合於其中。整個家族的組織是如此的龐大而複雜。目前,溫姓人想要追溯得知自己的真正所出,恐怕就比較費事了。



溫氏家族的向南播遷,是始於南北朝,大盛于唐末的黃巢之亂。關於他們南遷的大致情形,有發下的文獻可資參考——《興甯溫氏譜鈔》:“其族發源于山西、河南……逮東晉五胡亂華,懷湣帝爲劉淵所擄……其先溫嶠,時爲劉?記室。晉元帝渡江……嶠奉?命,上表勸進”;崇正同人系譜溫氏條:“後嶠出鎮洪都,江西南昌,子孫因家焉……至九郎,因避黃巢之亂,避于閩南。”此外,上述兩項溫氏族譜也同時指出:“其後有居甯化,宋末,避亂經長汀,入上杭,分爲二支,一入廣東蕉嶺、至梅縣,大埔;一入廣東興寧,至河源。”





綜合以上的文獻,可以知道南方的溫氏家族也是距今1600多年前晉朝東渡名臣溫嶠的後裔。當時,溫嶠舉族定居於江西南昌,世代子孫就在這帶地方繁衍滋長。到了唐朝末年,才爲了逃避黃巢之亂,再向南播遷到福建。宋代末年,蒙古人來勢洶洶,福建的溫氏又經過長汀逃到浙江的杭州,並且分爲兩支,先後到達廣東各地繼續不斷地茁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9 1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shlzy 的帖子

蓝氏的兄弟姐妹欢迎加入☆☆蓝氏九群☆☆群号:1136235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0 21: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有高姓吗

斑竹,有高姓吗 ?
斑竹,有高姓吗 ?高姓的人好象不太多!我那里就我那个村子的人姓高,
我是广东省五华的。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15: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流与迁徙
        高氏源远流长。古有“高阳世胃,渤海家声”。古籍中最早出现的高姓人物是
“始作屋”的黄帝臣高元。高姓原出姜姓。炎帝生于陕南渭水支流姜水,因而得姓姜。周初武王封姜尚(字子牙)为齐侯,号太公。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姜赤,他有一子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以封地为姓。公子高之孙姜傒被周天子任为齐国上卿,掌军权,与管仲合作称霸中原,立下大功。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齐国上卿,与田氏同为显赫贵族。战国时田代齐,高氏族人多迁至鲁、燕发展。高傒26世孙高洪,任东汉渤海郡太守,后裔十分兴旺,因此高氏郡望为渤海郡(今河北霸州市)。南北朝时相继任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份接受魏帝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君主,由此高氏进入鼎盛阶段。后北周打败北齐后高氏有所衰弱。此后渤海高姓主流是高欢堂弟高岳一族。唐朝以前高姓一般在北方发展。唐末黄巢起义后,淮南西路光州固始人高纲避乱迁入江南福唐郡(福州怀安县),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授以从政郎。南宋时福州宁德高钢后裔高颐中进士,任永州东安知县,其子高旷定居于邵武,随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高旷子高潭生三子:嶷、嵬、岐。高嶷徙漳州。高嵬中进士居邵武,生三子:文昭、文辉、文章。高文辉因宋末元初兵乱迁居宁化石壁村千家围,有子十郎,号作岐,为高姓67代。十郎高作岐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迁上杭县胜运里曹田乡开基(今蓝溪曹田村)。十郎即为上杭高氏始祖。追索起来,上杭高氏属唐末高钢的后裔。另有一支北宋时随宋太祖、宋真宗征战、官至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的高琼族人,因逃“青苗债”由山阴迁漳浦。?
         繁衍与发展?
        上杭高姓始祖十郎,名作岐,于元世祖元贞二年(1296)迁上杭蓝溪曹田开基,妣沈氏、童氏,生有四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高十郎死后葬蓝溪黄潭村龙磜。百一郎,名高成,号士立,在元泰定二年(1325)考中进士,任潮州兵备参议,后弃官从商,裔孙居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大埔等地。百二郎为邑庠生,他的裔孙除在上杭繁衍外,外迁的主要有:其孙高正在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任职于潮州府,看中了揭阳汤坑一带的地形风水,因此,迁往汤坑,到百二郎玄孙念三郎时,在广东揭阳开基创业,繁衍后代,所以念三郎为揭阳等地客家高氏始祖,其裔孙遍布于广东大埔、丰顺、揭阳、揭西、五华,广西贺县,台港澳地区及海外,成为广东客家高氏主流。百二郎的七代孙高继福迁武平高坊,后代一部分又迁江西瑞金泽潭和上杭官庄。百二郎九代孙高福聪迁永定合溪中村。百三郎后裔有迁上杭庐丰横岗、茶地高屋、白砂和中都以及江西修水等地。上杭高氏主要分布在蓝溪曹田,庐丰横岗,茶地高屋,白砂洋乾,中都上都,官庄新风、贵和,珊瑚下坑等地。?
         人文与先贤?
        高氏客家先人在中原一带人文荟萃,高十郎定居上杭后也是名贤辈出。元朝有:高成,元泰定二年进士,任潮州兵备参议。高千七郎,贡生,任湖广襄阳府通判。?
        清代有:广东揭阳高子玉,被康熙帝赐封为武略将军,高氏外迁后裔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昆仲等。?
        现代有:庐丰横岗高元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庐丰区苏维埃主席,后参加红十二军,长征时在湘江阻击战中牺牲。高丽生,广东丰顺石桥头人,1938年入党,后去延安抗大学习,任战地记者,新华社晋绥分社社长,报道了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消息。毛泽东主席在接见时问高丽生姓名,高丽生回答后,因“生”与人参的“参”同音,毛主席说:“是一宝呀”。解放后高丽生任《光明日报》副主编,《工人日报》社长等职,主持出版了长篇小说《刘志丹》,因此,“文革”期间受迫害,1973年死于癌症,“文革”后平反。?
        旅居海外的高氏客家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热心桑梓,不忘祖根。在泰国曼谷建有高氏宗祠“渤海堂”,以便瞻仰和祭祀。上杭在城关杭中路18号建有高氏宗祠,宗祠保存尚好。蓝溪曹田高氏总祠已重新修建,便利高氏族人寻宗访祖。茶地高屋高氏先人于清朝集思广议筹集资金,在水口建八角宫一坐,是县里独一无二的木结构亭阁,为古建筑文物。?
                                                                                                          (高永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1 收起 理由
huangchunbin + 1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4 15: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咋没有姓姚的勒?,,,
   我是知道姓姚的来历,但至少不知道客家姓姚的历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 04: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

老师,请问迁徙广西钦-灵(钦州灵山)一带的钟氏义明公后裔了解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1 14: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颍川堂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天下客家 |  論壇貼吧 |  博客
你可以修改的網絡知識庫
標籤標籤

標題

全文   百科首頁
網站導航
最近更改
創建詞條
編輯實驗
幫助
全民共同撰写的百科全书已收录词条 450 个 姓氏族谱 |  客家语言 |  客家英文 |  客家人物 |  客家风俗 |  客家建筑 |  客家特产 |  各地客家 |  客家新闻 |  客家组织 |  客家音乐 |  客家影视 |  網站導航 » 姓氏族谱 全屏顯示 陈氏 編輯詞條05-19

42次
1人
3個
[字 號:大 中 小]
[我來說兩句 (0) ] 詞條目錄[ 隱藏 ]詞條目錄[ 顯示 ]陈姓简介 寻根溯源 迁徙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陈姓简介編輯本段  chén

      “黄帝神兵阵,舜后万世陈。”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編輯本段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按照胙土命的惯例,他以国为氏,称陈氏,为陈氏的开山始祖。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才有后世陈氏颍川世家、颍川衍派的出现与发展。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居于库斛真水,世代为渠帅,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3、高姓所改。浙江海宁陈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琼之后。高琼第十六世孙高谅入赘海宁城东皇冈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颍川陈氏。自明代中叶起,始举科甲;有清一代,海宁陈氏为海内第一望族,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自第十世起,其排字辈份为:永世克孝,敬明其德,宜尔子孙,以匡王国。《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所载世系:琼-继勋-遵范-永翼(士卫)-光安(公泰)-世英-选-翥(始迁海昌之岩门,成为海宁岩门高氏第一世祖)-道隆-广孝-文渊-志强-光宗-弓-泗-谅(海宁渤海陈氏第一世祖)。
迁徙編輯本段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禹州)。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福建省),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义门独著,百犬同牢”。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纵越300多番春秋,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陈氏以“义门”精神代代相传,名人辈出。就丹阳陈氏而言,宗愈之7世孙名东,字少阳,太学生,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进忠言于宋钦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进谏,爱国忧民之壮举,名留史册。陈辅,字辅之,胸负才华,法身高行,深为时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誉之为:“丹阳陈辅,乃浙西佳士也”。司马光则赞之曰:“先生德业为士之望,先生才华为国之光”。时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孙景实,字学汉,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颇怀尊祖敬宗之德,筑庐于少阳陵墓之侧,岁时洒扫,勤加祭祀,以慰先贤在天之灵。景实成为桐村(陈巷)陈氏的始迁之祖。谱载,自宗愈至能平为38世。丹阳陈氏支系遍及丹阳和句容、宜兴、六合、南京等邻县。其丹阳族人现分布在珥陵的陈巷、陈家、花家渡、越塘,横塘大陈甲、小陈甲、留墅、陈巷里、陈家、行宫、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阳、访仙、麦溪、陵口、珥陵、导墅、蒋墅、窦庄、运河、吕城、界牌、埤城、新桥、后巷等镇的陈甲、陈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阳市在籍陈姓宗人达41892人。

  义门陈氏重视族祠,热心谱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谱,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宗谱冠以“众仙同来庆祝,共唱霓裳之歌”。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編輯本段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从项羽的叔父项梁欣然领受他的册封,到汉高祖时被追封为隐王,再到太史公破体例以世家记之,都可以看出陈胜所受到的尊重与敬仰。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应战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见异姓诸侯王)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历史评价,奇谋善变 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秦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五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一生屡献奇计,声东击西救刘邦,施反间计除敌手, 瞒天过海解荥阳之围,计封韩信灭项羽,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机智释樊哙。简诉:陈平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都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吕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为丞相。

  陈寔(104-187),东汉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时好学。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后人推重他的史学和文笔,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他还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1926年秋赴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从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到达陕北后任第一军团第1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先后任太岳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1950年2月进驻昆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7月赴越参加抗法战争。1951年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1952年6月回国后,历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標籤: 陈氏     陈姓起源     陈姓     维吧評論歷史版本貢獻者  
  標題:  
   
內容:  
  
  
   選擇字體顏色 黑色 紅色 黃色 粉色 綠色 桔黃色 紫色 藍色 米色 棕色 茶色 Navy Maroon LimeGreen  
  
  
        
     
     
     
     


  匿名用户  匿名發表   
   
     

通行證: 密 碼:   
創建詞條編輯實驗  
標籤標題全文  創建者gdaisen

人氣:1704

積分:51200

創建詞條:199
個性簽名:
最近編輯焦點詞條2008客家妹时尚风采大赛
客家人舞虎
客家婚礼喜洋洋
客家生鱼脍
河源通衢围龙屋
丰顺烧火龙
石城灯会:困境之中盼传承
扎头
轿下酒
肖扬
薛岳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于氏
蒋氏
蔡氏
余氏
杜氏
房氏
张氏
天下客家网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隐私说明 帮助中心 联系方法 about hakkasky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7 Hakkate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电话:0753-8663066    客户服务邮箱:webmaster@mzsky.cc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1 14: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颍川陈姓一家亲

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陈姓讲各种话的都有,怎分客不客家,潮不潮汕、广不广府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6 14: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烦了.请班主帮忙查查莫姓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5 20: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姓渊源

伯夷为炎帝后裔,系“四岳”之一。周初封其裔孙于申,号申伯,后改封于谢,其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谢氏。

  谢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极广,约占汉族人口的0.72%,居第二十四位。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45%。

  谢姓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末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周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任姓建有十个小国,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国,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是为河南谢氏。三是他族改姓谢。

  ——以上出自《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49页)(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李吉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1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6 11: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系出“西河”卓氏。到现在我们家的高堂仍然写“西河堂”。卓氏族谱是,“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我们从广东梅县移出到宾阳,贵港,现在到了来宾。广西客家除了玉林,宾阳,贵县,下来可能就是来宾了。但来宾较落后,在这个网几乎没有来宾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16: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岩地区、三明地区陈姓来源

《永安姓氏志》系列之一 陈姓 第一章 陈  姓

  第一节 源流

  一、姓氏渊源

  陈姓源于妫(guī)姓,出自帝舜之后。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舜未当天子时,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他。因为他们居住在妫汭(ruì)(河流汇合或弯曲的地方),生下的孩子便以水名为姓氏,称妫氏。舜死后禹继位,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商朝末年,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逷(tì)父〔又称阏(yān)父〕投附周国并担任陶正之职(管制陶之官),因其久于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王姬昌、姬发父子的赏识。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追封先贤后裔,把逷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昊(hào)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诸侯国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长女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妫满谥号胡公,人称胡公满,是陈姓的血缘始祖。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陈国自胡公满后传至二十世陈闵时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称为陈氏。

  此外,陈姓还有一支系从田姓而来,据《田敬仲完世家》等史料记载,陈国在第十二位国君陈桓死后,其弟陈佗杀太子免自立为君,史称陈厉。后来太子免的3个弟弟利用美人计杀了陈厉公,陈厉的儿子陈完逃奔到齐国改姓田。田完的子孙世代任齐国卿相,至十世孙田和时夺取了姜姓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至十六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始皇所灭。田建有3个儿子:长子田升、次子田桓,先后改姓王;三子田轸(zhěn)出逃,后来迁到颍川(今河南许昌长葛一带)复姓陈,称为陈轸。这支由田姓复姓陈氏的家族虽比以国为氏的陈氏晚200多年,但他们同出一源,其血缘始祖都是陈国开国之君妫满,即胡公满。

  陈姓受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中国百家姓人口排位中居第五。他们在繁衍和播迁过程中形成了颍川、汝南、广陵、下邱、东海、河南等郡望。永安陈姓郡望颍川。

  二、入永与定居

  
  永安陈姓祖根在贡川。据贡川《陈氏宗谱序》记载,唐中丞陈雍,字月铭,为避当朝台司的弹劾,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同次子从浙江吴兴迁到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贡川镇新发冲村)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永安陈氏主要有贡川、上坪、大湖、曹远、安砂、小陶、永安城关等支系。他们的先祖都是从贡川播迁出去的。

  上坪陈姓

  始祖陈麟,字梦兆,乃陈雍第十三代孙,于北宋末年移居到上坪九龙村,子孙繁衍,后裔播迁到永安城关等地。

  安砂陈姓

  始祖陈大易,讳荣椿,字灵筠,乃陈雍第十二代孙,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授处州龙南令,挂冠托渔于九龙滩下,见龙安山水奇峻卜而居之,为安砂陈氏开基始祖。后裔陈一郎因婚配改姓范,陈九郎改姓赵。

  大湖陈姓

  始祖乃陈雍十四代孙陈君用之裔苗,子孙播迁到小陶、罗坊等地。

  三、迁移

  二世 陈苏移居宁化石壁,陈运移居闽县。

  六世 陈典度移居江西太和县。

  七世 陈维移居二十四都历西,陈章移居二十九都王原,陈舜移居尤溪,陈文靖移居三明岩前横
坑,陈文殷移居福清县。

  八世 陈世隆移居长乐县。

  九世 陈闰城迁连城隔川。

  十世 陈建迁将乐县。

  十一世 陈恺迁真州。

  十二世 陈之美迁沙县大西山。陈大一迁二十四都牛岭后。陈太斩迁闽县。陈延迁安砂。陈师德迁江苏苏州经历。陈小八迁宁化龙潭。陈大易迁安砂。陈师文迁沙县。陈可法迁闽清。陈大初迁江西宁都。陈大进迁江西吉安府。陈范迁江西吉水县。陈九经迁连城,后裔播迁到龙岩、上杭、宁化等地。陈世昆后裔迁广东大埔。陈麟迁上坪九龙村。陈大经迁广东梅县。陈瑊迁南平。陈润吕迁兴化。陈五四迁尤溪。陈润昌迁三明梅列。

  陈五八、五十迁漳平县。陈志云迁江西南昌府。陈炳宗迁明溪县城东门。陈梦远迁三明忠山。陈万五迁沙县前村。陈七十二迁尤溪县。陈大四迁尤溪埔头村。陈大一迁永安茅坪村。陈陆四迁沙县。陈佥(qiān)迁浙江奉化。陈德彰从安砂迁永安城关。陈德焕从安砂迁沙县洋口。陈必德、必裔、必土、必魁迁建宁东风潭。陈应礼迁广东潮州。陈成全、舜岳迁建宁。陈祖茂、祖盛、祖德、祖生、祖太迁南平水南街。陈盛荣迁福州。陈文荣迁沙县。陈步墀迁延平。陈瑞抢迁江西。陈大十五迁三元中村。立千十五郎从安砂迁罗坊溪源村。

  第二节 分布

  永安陈姓现有人口30998人,按全市姓氏人口排列(下同)位居第一。主要分布在贡川镇井岗、南坂、新发冲、双峰、观成、集凤、攀龙、红安村,上坪乡九龙、铜盘、甲圣、龙共、共裕、大进、上坪、荆坪村,安砂镇凉坑、曹田、青村、玲珑、江坊、水碓、水南、热水、苔菇村,曹远镇下墩村,大湖镇新洋、上甲、瑶田、冲一村,西洋镇新街、旧街、下洋、林田、下街、虎山、岭头、吉岭、葛州、桂溪、西洋坑、银坑村,青水畲族乡龙头、新村、东井、过坑村,小陶镇桐林、新民、吴地、上坂村,罗坊乡桥头、左拔、溪源村,燕北街道西坑村和永安城关等。

  第三节 谱牒

  贡川《陈氏宗谱》

  始纂于宋代,由六世孙陈昂主持编修。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邓华主持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族规、勅诰、世系图、世传、坟图、年号等。明正德九年(1514年),由二十四世孙二十郎主持重修。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陈宗荣主持重修,在原谱的基础上增加了祠图、大宗祠追远堂记、恩命录、联句、历代科举、碑记等内容。清道光年间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文华主持重修,在上次的基础上增加了“源长社书册”、祠坪引记等内容。2000年,由绍铨、锡华、效容、达祥等主持重修。至今共修谱7次。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贡川“陈氏大宗祠”  座落在贡堡南郊巫峡头。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漳郡进士陈九叙、泉郡进士陈用宾、延郡进士陈源湛倡议主持兴建。九叙作大宗祠记,曰其堂为“追远堂”,题其门曰“科第重光”;举人陈三经立题门华表曰“世承天宠”。该堂有上厅下堂、书院横厢、祠坪华表、天池门楼等建筑群组成,整个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永安市诸家祠堂占地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宗祠。2000年,被永安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次年载入《八闽祠堂大全》。

  贡川“大儒里”  座落在水东官路。始建于宋代,是因陈瑾、陈渊在朝为官时政绩卓著,宋徽宗特赐其故里贡川为“大儒里”。解放后被毁。

  二、书院

  贡川“碧云堂”  位于西郊罗纹山下。始建于宋代,是贡川陈氏“九子十登科”的书斋。今被改为寺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09: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